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中介因素指哪些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中介因素指哪些

浅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借鉴意义-社会学论文

以下毕业论文由广东应届生 毕业论文网 我为您收集整理:

摘要: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要是指主体间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求的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生活世界作为主体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背景,它的结构在现代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即产生所谓殖民化问题。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实现交往合理性为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交往合理性就是要寻求交往行为的合理根据,这个根据主要是交往主体间普遍认同和遵循的规范,实现交往合理性还需要交往主体选择合适的语言、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作为达到理解和共识的中介,提过重新界定理性,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为解决交往异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合理性;借鉴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于20世纪70年代转向交往理论研究,重要代表着作有《交往与社会进化》(1976)、《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动理论》(1981)、《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74)等,交往行动、交往合理性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问题。

针对现代工业文明中意义丧失、自由丧失等异化现象,哈贝马斯批判了马克斯·韦伯的目的——工具合理性理论,分析了交往行为与其它社会行为的区别,建立了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交往是主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以语言为中介,达到人与人间相互“理解”和“一致”的目标。他把以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看成是其他一切行为的基础,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冲突、竞争、通常意义上的战略行为——统统是以达到理解为目标的行为的衍生物。”口]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适应了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交往实践居于前台这一新变化而提出的,企图摆脱后工业文明社会异化条件下的悲观主义,尤其是该理论之所以形成的特定背景和现实依据,触及西方文化中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交往行为概念及其合理性

交往行为概念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为总是要求一种在原理上是合理的解释”。

在《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中, 哙 马斯把社会行为区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目的性行为,它是行为者权衡各种手段并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达到目标的手段,比如,“劳动”就是这种工具性的“目的一手段”式的行动;第二类是规范调节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只能发生在一个受共同价值约束的群体内,群体内各成员以群体的共同价值规范作为行为的取向,规范严格控制行为并满足“普遍化的行动要求”;第三类是戏剧性行为,这种行为重在表现自己,“行动者在他的观众面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想让观众以一定的方式看到和接受到自己的东西”;第四类是交往性行为,即行为主体之间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相互协调,通过对话达到行动上的一致,相互理解是交往行为的核心。

哈贝马斯认为,在上述四种类型的行为中,只有交往行为是最为合理的,因为交往行为较之于其他三种行为来说具有“世界”的普遍性。哈贝马斯把“世界”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即“外部世界”、“客体世界”;“社会世界”即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主观世界”是人的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在上述四种类型的行为中,只有交往行为作为不同主体间的关系是在主体与“客观世界”、主体与“社会世界”、主体与“主观世界”三种关系的背景下发生的,交往行为相对于其他几种行为而言,吸收了其他三种行为的优点,是一种世界性的、多方位的行为,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称为“生活世界”。

二、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源自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运作于生活世界之内,生活世界是主体间从事交往活动的历史舞台,“它不是行为者与三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世界的关系,而只是行为者之间通过对三个世界的解释而达致相互理解,取得一致意见的关系”,“可以把生活世界的概念首先作为理解过程的关系而引入进来”。生活世界包括三个层次即文化、社会、个体,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意义关系网,是交往行为者的“信念储存库”,“信念储存库”就是它为交往行为主体在交往互动中提供思想“信念”的源泉。在这三个层次中,文化知识以符号形式体现出来——体现在使用对象和工艺中、体现在格言和理论中、体现在书籍和文件中(还不少于体现于行为中);社会体现在制度化的秩序、法律规范或规范调整的实践活动和使用的交织物中;个性结构体现在人的有机体的根基中。由此看出,生活世界的本质是由知识构成的,交往主体通过共同的生活世界理鳃和表达存在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事物。

系统是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技术性的事物,是物质再生产总体的总称,如社会的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双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化,一方面,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是系统一体化的新的机制组织化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方面理性化的发展,不同社会成员间不协调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西方社会生活世界与系统严重分化甚至脱节,于是产生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即由于技术、科学及一些中介性媒介造成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当这些中介因素(如金钱、权力)进一步渗入到政治、经济和家庭关系中从而造成生活世界的交往行为受到严重侵占,抵消了生活世界对于社会整合应起的作用。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自主的子系统的要求从外渗人生活世界,就好像殖民主义者侵入一个部落社会,并强迫其同化。”

三、走向交往合理性的路径选择

怎样解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呢?哈贝马斯提出交往合理性这一解决办法,他认为只有实现交往合理性,使理性在社会生活中变为现实,在与目的合理性的抗衡中,阻止系统借助金钱和权力媒介对生活世界的侵蚀,才能使人们的生活世界走向合理性。哈贝马斯试图借助团结和正义进行自由的交往与对话来建立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首先、交往主体要建立一套规范准则,承认和重视一定的规范准则才能有效地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才能顺利地开展对话与交流。这些规范准则影响和约束交往主体的行为,便于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哈贝马斯强调规范的普遍性,他说:“每个有效的规范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那些自身从普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个别方面的意趋预先可计产生的结果与附带效果,都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这里的普遍性有效规范必须是大家都能自愿接受的,“普遍性”是与商谈和论证结合在一起的,要通过商谈和论证,容许一切参与者发表不同的见解并最终找到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的观点,规范准则是人们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础。

其次、交往主体应选择合适的语言。哈贝马斯认为:“我把交往行为视为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行为,在那里所有行为者都致力于调节他们的交往行为,都追求以言行事的目的,并且只追求这些目的。”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成了促成“交往合理化”的关键因素,有交往行为的地方就会有语言的出现,语言行为受阻或被歪曲的地方便不会有合理的交往行为。交往对话的时候,交往双方必须选择一种能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

哈贝马斯认为:“把语言理解成所有社会制度都得依赖的一种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行为形成于日常的语言交往中。”他把交往行为变成了交往主体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作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主体间的沟通,他进而指出“语言运用中的四种有效性要求,即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保证了语言理解的主体间性,体现了植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结构的理性内涵。”这说明在交往过程中,主体要尽量满足这“四种有效性要求”,才能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再次、交往主体应开展对话活动。对话是人们达成共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对话就是交往,只有在对话中,交往主体的利益才能被充分考虑到,交往双方提出的各种要求都可以成为讨论的对象,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人们能在没有任何外来的强加的压力下充分论证各自的观点,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就是“一种话语的所有潜在参与者均有同等参与话语论证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表任何意见或对任何意见表示反对,可以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所有话语参与者都有同等权利作出解释、主张、建议和论证,并对话语的有效性规范提出疑问、提供理由或表示反对、任何方式的论证或批评都不应遭到压制。”这样交往主体在讨论和论证的过程中,都获得了“机会均等”的权力。只有保证交往主体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利才能摈弃权力滥用而压制话语民主的做法、才能通过交流与对话达到相互理解、才能克服“生活世界”与“系统”间的裂痕而导致生活世界“殖民化”(如生活世界的商品化、金钱化、官僚化)的趋向,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借鉴意义

哈贝马斯批判继承了当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他认为语言是最基本的交往媒介,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行为以及社会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语言的交往可以达到相互理解、行为合理化和普遍的共识,并以此来整合社会。虽然这一方法带有浓厚的解释学色彩,但这一思维视角非常独特,拓展和加深了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交往行动是交往主体借助一定的交往媒介开展的活动,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人们共同理解和接受的感性中介系统一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重要中介,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有利于实现交往主体在思想、情感、信息上的沟通和对交往活动本身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模式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达成全面沟通的媒介,在沟通过程中,言语者和听众同时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以求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交往行为模式贯穿于由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概念以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等共同开创的不同的社会科学传统,并且充分注意到了语言的各种不同功能。马克思也认为“从事物物交换和互通有无的倾向……是运用理性和语言的结果”。哈贝马斯还深入研究了语言交往的种类与规模、言语行为的可能理解性的先决条件及其有效性基础,他的这种对交往问题的语言学转向对于实现“文化体系的合理化”也具有重要价值。

哈贝马斯从对话和交往行为能力方面来考察理性,他所界定的理性是具有反思和批判功能的实践理性而不是传统哲学的以意识为框架的认知理陛。这种实践理性“不仅注重行为的可能性与合目的性,而且把‘真与善,即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前提。’在这里道德被看成是必须服从的“最高命令”,人的主体不仅具有认知功能,而且是一个交往实践主体。在哈贝马斯看来,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主体主义的意识哲学”是以工具理性概念为基础的,这种工具性行为一味地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只注重手段与目的、技术与目标的关系,没有考虑到目标本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它缺乏交互主体性的维度。在这种工具性行为的主宰下,人们的交往被扭曲,主体间的对话变成了争辩,主体间矛盾激化。工具理性破坏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结构,造成了人对人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哈贝马斯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交往理性,交往理性就是要克服传统的近代意识哲学批判的困境,“它既可以超越先验理性和超验理性的证明模式,也可以摆脱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困境;它既能满足现代科学、道德和审美经验的内在有效性要求,又能够为人类再生产和社会合理化提供普遍合理的条件;它既能为社会融合和个体社会化提供一种新机制,又能历史地经验地对这种新机制进行反思。

总之,交往理性可以为现代的病理社会进行诊断提供一个规范性标准。”在这里,交往理性被看作是重建新的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哈贝马斯通过重新界定理性,质疑并批判了传统的工具理性的概念,实现了交往行为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话语(商谈)伦理学在哈贝马斯的交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哈贝马斯试图通过话语伦理学的建构完成交往理论体系的论证,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进而寻求解决交往异化的新思路。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体现了普遍化原则、论证性原则和交互主体性原则的结合。普遍化原则即“每个有效的规范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那些自身从普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个别方面的意趋预先可计产生的结果与附带效果,都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在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有效的规范和道德命令能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能为大家自愿地接受和遵循。普遍化原则体现了哈贝马斯对康德的绝对命令(内心的道德规则)的改造。哈贝马斯认为论证在话语伦理学中具有无可否认的必然性,从交往的前提和规范中可以归纳出普遍化原则。人们在进行话语商谈时必然有意或无意地承认和接受各种“先验性的”前提,因而会以各种方式遵循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这其中也必定包括理智论证的过程。哈贝马斯把伦理原则的普遍认同看作是一个共同论证的过程,人们通过相互商谈将各方提出的意志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确定共同认同的普遍的规范。哈贝马斯强调了商谈过程的相互性即交互主体性,由于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具有充分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交往能力,其他人也是如此,因此相互之间就会平等商谈,通过商谈和对话形成共识,人们出于理性通过商谈论证创立了普遍韵道德准则,即“普适主义的道德”,人们也就自觉地接受道德律令和社会规范的指导,并通过接受指导而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的这种主张用普适主义的精神和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不同文化间的冲突的疗法为解决交往异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探讨与人类和世界未来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开辟了新的思维视角。

欢迎访问 广东应届生 毕业论文网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精神因素。根据xiangguanziliao临床症状的中介因素是精神因素,生活、情感、工作等上的压力情绪,中介因素是联结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应激评价及应激状态下的反应,对个体的健康起重要的缓冲作用。

应激的中介因素有: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评价和个性特征、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应激源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

(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扩展资料

应激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但是持久过强的应激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会使心率加快、外周总阻力升高、血液重分布,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但也使内脏产生缺血缺氧。

出现早、机体防御机制快速动员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警觉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或逃避损伤的能力。此期较短。这一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

毕业论文中介因素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一)、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二)、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三)、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三、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查重的因素有哪些

论文查重也被称为学术研究不端检测管理系统,是为了应对论文的学术不端、论文抄袭而推出的应对解决办法,从而可以规范论文原创程度。论文查重就是通过检测自己所写论文的原创度,检测是否与他人的内容相似。那么,哪些问题会影响论文查重结果? 论文文档上传到论文查重系统后,系统会与数据库进行对比检测。,如果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甚至整个章节可能是相似的,它将被标记为红色的重复。 论文查重系统的数据库收录的多半是已经可以发表过的论文,现在我们论文查重的数据库都非常的全面,而一个企业全面的数据库管理也是查重系统设计中最具有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目前有一大组成部分的查重系统发展已经基本覆盖到互联网的数据了。 章节变换,我们可以有些同学会耍点小聪明,会去不断调整自己文章的顺序,或者选几篇文章内容进行花式拼接,殊不知,这对查重体系方面来讲,对查重的检测研究成果几乎都是没有直接影响。 论文的段落与格式会影响到我们检测分析结果。查重时,将整篇论文上传,然后查重系统根据论文内容和章节进行划分检测。但由于论文格式的问题,导致企业划分出来的小段落检测不出来,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可以同时通过这种划分多个小段落来下降重复率。 论文查重的检测技术系统是按字数匹配来进行分析判定的,而且都非常的严格,只需要通过重复的字数不得超过我们一定的值,且句子结构匹配方法相同,就被认定为重复。然而,前提是句子没有被引用或超过文档的阈值。 在论文中对参考相关文献加上引用符号,就可以让论文查重系统进行识别技术这个问题句子是引用的。虽然在论文查重中重复和引用都是通过统一看待,不过会对引证符号系统进行分析辨认,会给学生一个可以去除引证文献重复率。

看你论文和别人重复了多少

是数据库,论文检测,大多是针对已发表的毕业论文,现在数据库的检测系统非常全面,比如论文检测系统的前期检测

对论文进行查重就是为了杜绝抄袭与论文造假。查重包括对论文的摘要、正文、致谢,但是不包括目录参考文献附录等。当论文重复率没有达到学校要求时,那么将面临无法顺利毕业的情况。

毕业论文研究的因素有哪些

论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论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在大学毕业前或者在学术研究中获得成果时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论文,那论文的三大要素分别都是什么呢?我给大家整理了论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的文章,欢迎大家参考。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3、论证(怎样来证明) 。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论点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备注: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该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二、论据定义: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

1、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地史实)

2、道理数据:读者比较熟悉的或为社会普遍承认的

三、论证定义: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备注: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一、论文的三大要素

1、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表明的观点或主张,是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是写好论文的前提。论点必须要做到明确、清晰、鲜明,明确的表示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对于某些事物或现象发表论点时,态度必须清晰明朗,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论点必须是正确的,要合乎情理、客观实际,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能总是重复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看法。

2、论据,证明论点的根据。在论点提出以后,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可以是一些实例、史实和统计数据等。论据必须有理有据,必须能紧紧扣住论点,能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要彻底弄懂有关论述的精神实质,做到完整、准确,选择和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3、论证,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判断,必须要结合论据而来。在论证过程中,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是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在论证的过程中只摆出事实和引用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分析,在引用事实或理论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二、论文的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1、论文题目要求简练、准确、醒目、新颖,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3、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要求短、精、完整。

4、关键词定义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

5、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

6、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理论联系实际、新颖性、客观性、难易程度适中、学术性等。

1、理论联系实际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新颖性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3、客观性

客观性主要是指要客观地把握自己写作毕业论文的能力。确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性的估计。只要充分估计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可以很好的完成。

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析和估计自己的能力。

4、难易程度适中

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

5、学术性

毕业论文是符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学术性理论文章,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的、系统的学问。所谓学术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更是富有明显的专业性。

学术论文是作者运用他们系统的专业知识,去论证或解决专业领域里某一个学术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选题还应注意其学术性要求。

毕业论文非技术因素有哪些

技术性因素:安全技术、宽带打桩非技术性因素:法律

非技术性因素带来的影响 何谓信息化系统的非技术因素?管理上的需求、管理规则的优化、管理者的思想、人介入条件下系统的有效运行,小到一个信息化采集点的确定,大到系统建成、维护及升级,非技术因素在信息化系统中处处可见。 非技术因素与系统管理息息相关。没有管理上的需求,不可能提出信息化建设;没有管理规则的优化,就不可能实现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先进的技术条件并不能抵消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相反,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力显得愈发重要。 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目前行业正在由平面控制阶段向立体成型阶段过渡,其特征表现为从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系统规划、集成和建设向信息管理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互动转变,业务流程逐步规范化,数据逐步标准化,系统逐步集成,企业开始全面掌控信息流,实现业务流与信息流的统一。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和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前提下,这一转变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需要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完善的平台软件与集成系统,还需要处理好先进的硬件设施与相对薄弱的基础性管理之间不对称等相关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协作系统的组织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联系,强调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从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看待行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系统建设的主导方向。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在于应用,所以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技术层面,而应该在更高的层面看待和理解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系统的存在周期分为开发期和应用期,而应用期包括系统运行和系统维护。纵观整个信息化建设,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固有观念里还是具体操作上,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工作往往被习惯性忽略,一些不经意的错觉和认识不到位极易滋生,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影响信息化系统存在周期的质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