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红高粱毕业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红高粱毕业论文2000字

文本;色情文学小说 (该文本形式常见于后现代的网络小说)毋庸赘言,作为莫言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已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座丰碑。而附着其上的过去和现在的种种荣誉与论说,层层堆砌,使其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一片文化高地。对于现今神往80年代文化热潮,甚至结集出专著《追寻80年代》的文化精英而言,小说和电影《红高粱》有着一切至今令其怀想的时代印记:那是政治禁锢松解西方思想涌入下的众声喧哗,那是文化启蒙后的理性回归,那是充斥着宏大理想的个体觉醒,那是尚且寻根又急欲奔跑的大写的人,那是飞扬的激越和浓烈的叛逆。对于彼时31岁的军旅作家莫言而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瞩目,证明自己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阳光雨露而扎根于鲁迅、茅盾、赵树理开辟耕耘的乡土文学沃土,终获根深苗壮花果香。对于昔日38岁,摄影系毕业后分入西影厂的张艺谋而言,是在《人民文学》上看到的那一篇令他耳目一新的文章,然后毫不犹疑自掏腰包买下的改编权。显然,来自民间底层,又从“文革”后重开张的电影学院毕业的张艺谋,正好在这种接受了现代文学观念,抛却沉滞的意识形态宣说,而将历史的解释权放到民间、个体身上的乡土寻根文学上,找到了不安分的革新冲动和创造力飞扬的基点。他不同于前辈第三、四代导演,没有固守的文化代沟。莫言富于魔幻主义色彩的文字描写,充满个性的想象,正适合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运用电影视觉造型,创造瑰丽银幕奇观。而意识流小说的形式,多重人称的叙述方式,更完全符合电影时空自由,叙事视点多样的特性。终于,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取文学原作之魂,阐发自我美学主张之神。一反过去拄着文学拐杖亦步亦趋,以电影语言图解,或曰翻译文字的陈旧电影观。以镜头语言之狂放,书写文学想象之热烈,重塑了电影影像本体美学。最终缔造了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神话。也让《红高粱》这一文本,从文学杰作成为大众文化经典。以电影之形色声光映现于银幕上的《红高粱》,当然更加蓬勃奔放,诗意浪漫。但正如张艺谋所言:“不想弄得有各种社会、人类意识,拍简单点,拍好看了,把人对生命热烈的追求说出来。”原作复杂的历史线索,人物关系,被线性叙事,典型化人物取代。张艺谋在打出个人的、极致的视听造型风格之外,削弱了原作的深度。使丰富多义的原作历史叙述,变为吹拉弹唱,粉墨春秋的历史舞台,东方奇观。

《红高粱》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故事发生在那20世纪30年代初的山东省高密县地区。那里遍地盛产高粱。但在那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的年代,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红高粱》这场戏中。有朱豪三、戴九连、张俊杰、余占鳌、花脖子、黑眼以及罗汉、恋儿和单家的大少奶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现我以个人的名义为他们点评吧! ——首先来点评朱豪三(绰号朱骡子)他任职山东高密县县长(简称朱县长)他手下有一支一百多人的警备队。由他的部下小颜管领着。朱县长是个见风使舵的能人。八年来,为高密地区做了不少好事和贡献。也算得上不贪不占的好官。 在那土匪横行的年代。他任职后宣布第一政令就是剿匪。以花脖子为首的这股土匪的顽固使他头痛万分。为消灭这股土匪使他抛出种种绝招……后余占鳌也拉起一支队伍说是匪,更迫使他不择手段。 是的,为了剿匪,他命令部下以招兵为名。有些土匪(也有一大部份不是匪)为贪图军饷,有一百多人参加了这支队伍。说是拉他们去济南培训三个月。结果在火车运往途中赶他们下来用机枪把他们全部枪杀了(余占鳌1人幸免,他婶子的儿子四奎也在这次事故中丧生)。 再者,为了剿匪,竟听信朱太太(他老婆)把他的干女儿(九儿)和她还是婴儿的儿子抓来当诱饵。这给朱县长在群威中声誉扫地…… 不过,后来日军(这里的日军统称为鬼子)侵略进驻高密后,他率领部下积极抗日。在一次与鬼子激战中,他胜负重伤,下肢造成瘫痪……最后的一次战役中,他坐在轮椅上和夫人一同前往前线亲自指挥作战。可在敌众我寡的战斗中,为掩护部下等人迅速转移。同夫人留下继续牵制敌人。等鬼子全部到达他们身边时。朱县长拉响了轮椅中早已准备的炸弹,把鬼子炸得满天飞。他夫妻两也献出宝贵的生命。 ——现在来讲余占鳌,在这故事中他虽算匪。但他是后来被迫的。是的。他原是在高密地区以苦力为生。先是在城里曹家杠子班打杂,后他独立经营。 在一次带几名兄弟为一家结婚新人抬花轿中遭人暗算,陷害。把新娘摔成重伤,赔上几年苦来的工钱…… 后来,两手空空的他遇上朱县长招兵。为了生计贪图有军饷同四奎弟一起报名从军。途中遭人暗算他幸免逃脱。从此,他同朱县长结下了深仇大恨。 他先是投靠独霸一方的土匪头头花脖子。想借他之手与朱县长他们较量。花脖子不从,没有给余占鳌所愿。 余占鳌几经周折自己拉起一支武装队伍。这支队伍看来是匪。但他们从不欺负百姓。反之,打富济贫树立威信。 他与九儿在高粱地里有一次孽缘后,九儿生下一对儿女。为了家,为了儿女。九儿曾多次亲身劝说余占鳌不要当匪。还请知己张俊杰出面劝说,但效果不佳。 在朱县长为地方征粮时,他的部下将四奎的娘(余占鳌认的干娘)在抢夺粮食的过程中失手害死。旧仇未解又添新狠…… 鬼子侵占高密后。为了中国公民一致抗日。朱县长知自己有错,不顾前嫌在四奎娘出殡吊孝之日,携带夫人前去披麻戴孝,负荆请罪……并在余占鳌面前说声:“对不起”。他的举动最后赢得了余占鳌的谅解并答应朱县长一致抗日。 在与鬼子几次交战中,余占鳌指挥有方。他统领队伍英勇顽强,勇敢杀敌。敢于同鬼子血战到底。在一次战役中,因寡不敌众,他身负重伤。被部下和九儿他们抢救并抬出战场…… ——故事中的主角戴九连(简称九儿)她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戴老三是个酒鬼、赌徒,他卖妻卖房还债,家贫如洗。 在人生的道路上,九儿原有个青梅竹马的男友。名叫张俊杰。两人曾私自许下诺言定下终生。 但是由于阴差阳和父亲嫌贫爱富等原因。十九岁的九儿以100块大洋卖给单家酒坊有麻风病的小儿单扁郎为妻。九儿怕麻风病染身。新婚后不肯同房。 三朝后坐驴车回娘家在经过一片高粱地时被余占鳌(九儿出嫁时年轻又漂亮被当轿夫的他看中)扛起进入高粱地深处,将九儿强暴了。从此,结下了脱不开的孽缘。 在单家,做酒叫:“三十里红”的声誉是全高密的百姓都知道的。九儿嫁进单家后,生意虽算红火。但和单家大少奶奶的恩恩怨怨不断。 九儿过门三天后,丈夫和家公在家双双意外死亡之后。她与嫂嫂更加争风吃醋。甚至单家的二叔、三叔他们两家也垂涎于她家的财产…… 在九儿怀孕后生孩子(分娩)时,她昏死过去。大少奶奶为了私欲害她。幸被丫环恋儿识破,保护了主子。九儿在九死一生中生下一对儿女(一个叫琪官、一个叫豆官)算是在鬼门关里爬出来。 为了单家的和睦,不被二叔、三叔他们搅乱,她努力着。为了儿女日后不会有个当“土匪”的爹,劝其不要与朱县长他们为敌,她在奔忙努力劝说……最后,余占鳌答应弃暗投明同朱县长部队一致抗日。 鬼子侵占高密进驻后,她三叔为出风头甘当(汉奸)。一次鬼子征粮时她与三叔针锋相对,又巧妙赢得鬼子头头冢本的信任。几经周折后九儿的大度最终取得二叔、三叔他们的感恩。但不久二叔、三叔他们和村里不少村民全被鬼子乱枪打死。 在余占鳌队伍同鬼子几次交战中,每次九儿都烙饼、备酒和几名村妇担着送赴前线故事的最后,余占鳌的队伍由于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在抬走余司令时又遇上鬼子的追兵。他们迅速进入高粱地深处,大批鬼子跟随进入高粱地搜捕。 九儿为了伤员和队员们能安全转移。她独自一人唱着歌把鬼子引向另一端。当鬼子从四周走到她面前时,她点燃起一堆早已准备好的烈酒,并举起酒坛向鬼子砸去。随着酒坛的爆炸声鬼子相继倒下。我们九儿壮烈牺牲、含笑九泉。 这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她的壮举谱写出英雄的赞歌。她的榜样是本故事中最杰出的。她的死是伟大而光荣的。 ——知识分子张俊杰,在这场戏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她同九儿青梅竹马,海誓山盟两人私定终身。有一次约会俩人用草枝编成戒指模样相互赠送。可因为家庭的原因俩人没有如愿。张俊杰负气出外青岛继续完成他的学业。俩人不再联系。毕业后回到高密,想回家乡做点好事。他先是看见朱县长的所作所为。曾多次劝朱县长不要感情用事。但效果不佳。为了九儿又劝余占鳌、花脖子他们改恶从善。同时并教余占鳌队员认书识字,但两者都不理想。他又再次离开高密。 第二次返回高密时,一同带上花脖子的亲妹子——灵儿来做其哥哥的思想工作。但从事10多年土匪生涯的他要弃暗投明谈何容易。灵儿很气愤,也很失望。 鬼子要进驻高密之际,朱县长为尽快收拢人心。竟把花脖子的妹妹骗来当诱饵。灵儿不服,认为哥哥做事与己无关。在被关禁闭时跳窗逃跑,意外摔死。 为此事,张俊杰也找朱县长理论过,无题。他在朱县长、余占鳌、花脖子三方来回奔忙、劝说……功夫不负苦人心。余占鳌答应与朱县长队伍联手抗日。 张俊杰几经周折在余占鳌队伍当上了副司令。他积极整治这支散谩成习的队伍。 在土匪弃暗投明的道路上,张俊杰同他们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 九儿原有一个哥哥在余占鳌队伍里当差。因平时纪律性比较差。有一次去强奸一个村妇,被队员发现。张俊杰不念九儿的私情。为执行队规和纪律把他枪决了。 同鬼子的交战中,他指挥有方,英勇杀敌。为保卫家乡做出特大的贡献。这算得上中国式有文化、有含养、有素质的好青年。 ——劳汉,是单家地地道道的酿酒师傅。高密地区有名的“三十里红”是他拿手的好酒。 他在单家苦力了十多年,是个老实不善言词的汉子。九儿嫁入单家后,同大少奶奶争风吃醋的言表、举动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她们妯娌间做了大量的劝和工作…… 后来大少奶奶看他忠厚老实。在单家十几年苦力都还未娶妻,到中年时嫁给了他。 唯一不幸的是,在鬼子大量征粮使九儿酒坊暂停酿酒。劳汉无事做时被鬼子招去做劳工,为鬼子开路。开路时把未成熟的高粱废掉。劳汉打抱不平负气放火烧了鬼子的马棚,被鬼子枪杀了……可怜他一生命苦,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再讲单家的大少奶奶淑贤,拿着丈夫的牌坊嫁入单家,从此她受寡十多年。九儿也嫁入单家后,妯娌间矛盾不断。表面上看似无事。暗地里深藏杀机,她算得上阴险毒辣的女人。 是的,九儿生孩子(分娩)难产昏倒,她通知医生停止救治。甚至人还无死就派人将九儿装入棺中要出殡。幸亏丫环恋儿识破阴谋,用盆水将九儿浇醒……再者,为想将九儿的儿子独自所得,继承单家的香火(实九儿早已把儿子过继给她)但她还不放过九儿。 有一次九儿出外办事,大少奶奶竟买通土匪花脖子。借他们之手杀害九儿……可九儿阴差阳错又回到单家。 妯娌间后来算和好了,她是被九儿的诚实和大度所感动,两人不再争风吃醋,好好过日子。 后来在劳汉要被鬼子枪杀之际,她带着婚礼服来到刑场。自己先穿上礼服。然后帮劳汉穿上,双双同赴黄泉。 ——恋儿,她是一个随风飘荡,毫无主见的姑娘。她更是爱图虚荣、不作劳苦的人。 她原是九儿身边的丫环。因为不甘自己命苦,后来跟着余占鳌私奔。几年来奔忙在余占鳌身边,想做他的压寨夫人。 但这样并无赢得余占鳌的芳心,更没有得到夫人的正式名份。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因为他的心在九儿那里。由于命运的不公,她负气经常被内奸钱玉郎和土匪花脖子军师所利用。给他们通风报信……后被鬼子设套,竟将九儿的女儿(琪官)骗走带到日本宪兵指挥部。想利用此招来牵制余占鳌。可如意算盘还未打响。她与琪官被关禁起来。 此时恋儿深知情况不妙,但为时已晚。就在鬼子带出恋儿,冢本要审问她时,在路途中想带琪官逃跑。但琪官自己执意不走,她只能硬拉着琪官跑。结果两人都死在鬼子的枪下。在此我没有惋惜恋儿,而是惋惜琪官。小小生命就这样葬送。 ——再来点评花脖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匪头子,是个罪恶累累的刽子手。他从匪十多年来,死在他手上的百姓不计其数。他与朱县长势不两立,敌对到底。妹妹的死使他疾恶三分。 在百姓好人面前,他是个大土匪、大恶霸。但在鬼子面前,他却是个软蛋、缩头乌龟。不是吗?在余占鳌队伍同鬼子拼杀得你死我活(讲好与余占鳌、黑眼三支队伍一致抗日,余占鳌队伍打头阵、他与黑眼两支队伍接应援战)可他带队伍在途中坐观虎斗……幸亏朱县长那支队伍及时赶到援助打败了鬼子,挽救了余占鳌这支队伍。 花脖子在鬼子修路时,修路路线要破坏其妹妹的坟墓。花脖子带队伍到妹妹坟墓地点找冢本论理,而且不带武器孤身前行。想显示自己的胆识和信赖。但被毫无人性的鬼子乱枪打死。他的队伍全部被鬼子用机枪扫倒;毫无还手之力。这支队伍死得比鸿毛还轻,毫无价值。 ——黑眼,他是个老土匪。早年退出江湖。他年迈之年还有一支100多人的队伍留着看家护院。隐居深山。因自己年老,把队伍交给义子钱玉郎掌管。 黑眼与余占鳌的交情是在余占鳌的队伍被朱县长的联防军剿得剩下几个人的时候,九儿来到黑眼面前跪地求他收留余占鳌的残兵,给他们一条生路……黑眼心善收留了他们。 再讲义子钱玉郎。整场戏中他和余占鳌队伍中的狗头军师是真正成为中国人人见骂的汉奸,日本鬼子的走狗。 军师虽是可恶至极,经常在队伍中挑拨离间。张俊杰在几个队伍中劝和说事。他却在暗中坏事。鬼子侵占高密后,他又经常给鬼子野村通风报信,捞取好处。直到他的全家大小10多口人全都死在鬼子的枪下。他已醒悟,但他还是死在花脖子队伍被鬼子枪杀中,结速他罪恶的一生。 钱玉郎比他凶恶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为了升官发财,掌握队伍的全部管配权。竟在黑眼要带兵去支援余占鳌队伍打鬼子时,钱玉郎却要带队伍去投靠鬼子赏官发财。他与黑眼产生意见冲突,将枪口对准义父连开几枪,义父倒地毙命。 可怜他一生英豪。瞎眼收养了一条白眼狼当义子,把命搭在他的手上,实感惋惜与痛心。 黑眼被义子枪杀后,队伍中有几个人不从投靠鬼子,也被钱玉郎这条疯狗咬死。其它人不敢再言,跟着钱玉郎走向鬼门关。鬼子封他们什么“救国军”称号,钱玉郎是司令。 在交战中,钱玉郎这支所谓“救国军”被鬼子命令打头阵,不堪一击全死无葬身之地。钱玉郎像条狗死在山间。他的死民众的唾沫就可以把他埋葬。…… (歇后语) 好了,这个故事就点评到这里,我不知道我这个举动给我带来什么?我是个写作爱好者。早在40年前我就有这个兴趣爱好。每当看完电影和书中内容后回家后手痒痒就要写些日记和观后感。虽写得不够好,但它锻炼了我。 海南回乡后因为生意繁忙等原因,我有10多年没有执笔了。如今退休后闲时无事又举笔划划一些。 几天前我分别多时看完《红高粱》60集电视剧之后,感触很大。举笔再述自己的感想。 如今在高科技,网络发达的年代,什么样的文章屡见不鲜了。 微信亲群,读者朋友,您们好!不管怎样它都是我的作品。喜欢这篇文章的,就当作您们茶余饭后的消化果,生活中的另一种乐趣罢了。喜欢的请点赞。 (插图图片均有电视剧抢拍选照提供)  (完) 2017年6月30日于深圳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 传统 文化 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 散文 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 国画 、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 对联 、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 典故 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 随笔 》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朱德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高粱红毕业论文

高梁地在山坡上,高梁种在山坡的地里。秋季到了,高梁红了,山坡就成了好看的风景。火红的高梁剪裁出山的裙裾,山风一来,裙裾飞扬,飘摇出惹眼的美丽。;高梁不是花,但很美。骄艳里含着羞涩,火红中缀着朴素。高梁的香,象一个少女的浅笑,是来自纯净灵魂的流露,淡香里有微甜。我时常到高梁地的山坡去放牛。老牛甩着尾悠闲地散步,我就坐在石头上,痴看高梁的红,痴吸高梁的香。有时,也将目光穿过高梁地,看山脚下的院子。院子不大,也很破旧。我要看的,是院子里的人。女孩叫花儿。不知从何时起,我就象丢了魂儿似的,总想看见她。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想看见。花儿的美,至今我还没有找到词汇去形容,我想,她也许就是一株高梁吧。她有高梁的美,也有高梁的香。花儿不识字。她好想读书的,但她爸不让去。她爸的观点是:女孩都是赔钱货。“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还不是为别人培养了?”为此,花儿还哭了几回。哭过了,擦干眼泪,花儿就去放牛。花儿不知道我想看见她。因为,等她走过来,我都会心跳着跑开。我怕她看见我的脸会象高梁那样一下子红起来。但花儿知道我很能干。我教她认字:“人”就是叉开腿站着,“大”就是人肩上放条扁担。她总是惊奇的睁着杏眼,从衣兜里掏出还不是很熟的李子,还有她妈在灶堂里考的半个高梁饼,双手捧给我。然后,高梁似的红着脸,高梁似的低着头,跑开了。我知道,花儿也喜欢看见我。每次公社放电影,她哥要带她去,她都说不想去看,等她哥一走,她就来找我:“怀哥,我要看电影,我哥不带我,你带我去吧。”看电影的时候,她总要拉住我的衣角。我知道,她很少看银幕,多数时候都在看我。花儿不识字,但却很聪明。她的针线活儿自幼都会。她绣的喜鹊,鸳鸯能扑着翅膀飞起来呢。但她纳鞋底却掌握不好尺寸,给她哥做的鞋,只有我能穿。花儿没文化,但却很善良。那次,我为看高梁也为看花儿闯了祸。我痴痴张望的时候,老牛却去吃了地里的高梁苗。后来,生产队里调查此事,因为要扣工分,我矢口否认。队长和会计拿了卷尺纸张等,破案似的要查个水落石出。眼看就要穿帮,这时花儿来了,她说是她放牛时贪玩,毁了庄稼。为这件事,花儿的父亲将她狠狠地揍了一顿。那次挨打,花儿没有掉一滴泪。后来,我满怀愧疚的向她道歉,她却说:你是文化人,让人知道犯错会没面子的。她还说:“你家缺做活儿的,挣的工分就少,再说,你爸打你下手还狠呢。打伤了你,我会很难过。”她撩起裤脚,给我看她的伤。我第一次看见花儿的腿,好白!那天,我第一拉了花儿的手。花儿的手很绵软。再后来,我进城里读高中,花儿的父亲也为她定了亲。她不喜欢那个她要嫁的人,但她别无选择。因为家里穷,她哥娶亲给不出娉礼,她就只好嫁给嫂子的哥。在乡下,这叫做“换亲”。换亲换走了花儿的一生。高中毕业,我当兵要走了,在高梁地旁,意外遇见了回娘家的花儿。她坐在石头上,掏出乳房,正在给孩子喂奶。看见我,花儿的脸和地里的高梁就一起红了起来。我看了看高梁地,看了看花儿。高梁已经成熟了,花儿还是那么美。我知道,我要离开我的红高梁了。我回头望去,土地还是那片土地,高梁已经不是那片高梁了。

回归经典,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这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的选择。莫言的经典作品《红高粱》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最喜欢主人公戴九莲(九儿),性格泼辣、聪明有智慧,遇事冷静努力解决问题。九儿在母亲死后,被父亲卖到了单家,她说出了一句贯穿全剧的话,同样也是九儿自始至终生命本质的体现: 从今往后,凡事只靠自己,自己做主。 这句话令我印象颇深,想想现代的人,在大学毕业后面对生活的选择,大多选择了听从父母的话,更为甚者直接让父母安排工作,这哪里是活出了自己呢?简直就是父母的刻板。 凡是都得靠自己也启示我们,自己的事情最好自己做,早晚有一天你要独自面对生活带来的所有苦难。这不,姑姑自己在家带孩子,偶尔骑电动车带孩子出去玩,一次车子倒了,她的胳膊划伤了,可还坚持让路人扶她起来去拉孩子。她说, 没有谁能够帮你一辈子,所有的坚强都是经历的事情带来的,凡是靠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九儿收留的丫鬟恋儿羡慕九儿有余占鳌的爱,羡慕九儿有单家的家产,羡慕九儿的一切。她总是发问:自己的命为啥没有九儿好?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决定和余占鳌回寨子里做压寨夫人,但是却并不能如愿。在整个剧情中,恋儿是一心一意为占鳌好,但是却走向了日本人的圈套。 九儿一直对恋儿说: 真正爱一个人,就要知道领他走什么样的道。 恋儿不想日本人伤害余占鳌,就轻而易举相信日本人,这只会伤害余占鳌的女儿。 爱情是相濡以沫,不是一个人的独奏,在这场没有热闹的爱情里,恋儿只是余占鳌自尊心和同情心发泄的出口。 而九儿恰好相反,爱一个人,就真正为他好,劝他不要过担惊受怕的日子,做好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剧情中的朱豪三县长,一来到高密,就致力于治理好高密。秉公执法、从不贪污受贿,打击土匪,确实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高密的人们从足不出户到大街小巷热热闹闹,朱县长功不可没。青天大老爷的称号也当之无愧。但是朱县长致命的弱点是倔脾气。 无论对错地坚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否定即使是错误的判断。余占鳌在他眼里就是个土匪便可看出来。 从余占鳌好友的死到九儿与儿子被扣押,再到灵儿的死,朱县长一直在犯错。九儿曾经劝告他认错,但是倔强的脾气以及在军队中磨砺出来的坚定,让他不能认清楚自己的错误,以至于导致了无辜者的死亡。 虽然朱县长在剧情的最后,面对日本人的进攻,能够卑躬屈漆地承认错误,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 如果能够知错就改,及时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么后续的人生就会平坦得多。我们生活在这世上,都会犯错,面对自己错误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以后的人生。 余占鳌是出了名的对百姓好,也算是一条英雄好汉。在面对问题时冲在最前面,在对自己最爱的女人时,有危险也从不迟疑。他的英雄本色我们折服,但是他也有弱点。对于九儿再三的劝告,当做是嘲讽,有时候读不懂九儿的话里有话,蛮干导致危机。 每个人都要有粗糙的一面,这是我们面对挫折时想得开的法宝,但是我们也要有细腻的一面。能够读懂人情世故,能够理解生活,冷静解决问题。 俊杰是实打实的读书人,满腹经纶。喜欢用一大堆的理论来给大家讲解,在朱县长与余占鳌中间,他是沟通的桥梁,但是却是柔弱无力的,总是有一大堆的道理要讲,却没有人听。后来俊杰离家出走后,额头上留下了一道疤,枪法也十分准确,令人刮目相看。 虽然我们不知道俊杰在其中经历了什么,但是我们看到后来的俊杰不再是一位叨叨叨的说书先生,而是能够清楚解决问题的人。 从读书人到社会人的蜕变,我们看到的成熟背后可能经历了艰难险阻、刀山火海,实践能够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个人不是成为谁,而是成为我们自己。 经典作品总是接地气的,我们从中读出的不仅是时代,不仅是历史,更是传统与现代接轨的真知灼见,更是升华出的人生道理,指引我们勇敢向前走去。

各种钢筋的设计强度是多少

红高粱毕业论文分析

文本;色情文学小说 (该文本形式常见于后现代的网络小说)毋庸赘言,作为莫言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已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座丰碑。而附着其上的过去和现在的种种荣誉与论说,层层堆砌,使其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一片文化高地。对于现今神往80年代文化热潮,甚至结集出专著《追寻80年代》的文化精英而言,小说和电影《红高粱》有着一切至今令其怀想的时代印记:那是政治禁锢松解西方思想涌入下的众声喧哗,那是文化启蒙后的理性回归,那是充斥着宏大理想的个体觉醒,那是尚且寻根又急欲奔跑的大写的人,那是飞扬的激越和浓烈的叛逆。对于彼时31岁的军旅作家莫言而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瞩目,证明自己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阳光雨露而扎根于鲁迅、茅盾、赵树理开辟耕耘的乡土文学沃土,终获根深苗壮花果香。对于昔日38岁,摄影系毕业后分入西影厂的张艺谋而言,是在《人民文学》上看到的那一篇令他耳目一新的文章,然后毫不犹疑自掏腰包买下的改编权。显然,来自民间底层,又从“文革”后重开张的电影学院毕业的张艺谋,正好在这种接受了现代文学观念,抛却沉滞的意识形态宣说,而将历史的解释权放到民间、个体身上的乡土寻根文学上,找到了不安分的革新冲动和创造力飞扬的基点。他不同于前辈第三、四代导演,没有固守的文化代沟。莫言富于魔幻主义色彩的文字描写,充满个性的想象,正适合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运用电影视觉造型,创造瑰丽银幕奇观。而意识流小说的形式,多重人称的叙述方式,更完全符合电影时空自由,叙事视点多样的特性。终于,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取文学原作之魂,阐发自我美学主张之神。一反过去拄着文学拐杖亦步亦趋,以电影语言图解,或曰翻译文字的陈旧电影观。以镜头语言之狂放,书写文学想象之热烈,重塑了电影影像本体美学。最终缔造了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神话。也让《红高粱》这一文本,从文学杰作成为大众文化经典。以电影之形色声光映现于银幕上的《红高粱》,当然更加蓬勃奔放,诗意浪漫。但正如张艺谋所言:“不想弄得有各种社会、人类意识,拍简单点,拍好看了,把人对生命热烈的追求说出来。”原作复杂的历史线索,人物关系,被线性叙事,典型化人物取代。张艺谋在打出个人的、极致的视听造型风格之外,削弱了原作的深度。使丰富多义的原作历史叙述,变为吹拉弹唱,粉墨春秋的历史舞台,东方奇观。

似红似火的精神抗争

——浅析《红高粱》的视听风格

电影《红高粱》是由张艺谋改编莫言同名小说而来,影片延续了张艺谋导演重色彩、 重时代刻画等艺术风格。红色色调是这部影片的灵魂,起起伏伏,挥挥洒洒的红高粱,有着寄寓当地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导演借九儿、余占鳌等人物讴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朴却拥有抗争精神的劳动人民,延伸出现当代人们对此炽热的感慨。这是他对故事绘声绘色的彰显,亦是对于小到封建礼教束缚,大到对民族侵略的伟大抗争精神的赞颂。

红色调的炽热,贯穿至影片灵魂深处。导演从开头便紧扣抗争的主题,从画面的最开始,九儿便是在浓艳的红色下出场。此刻的红色不仅仅是婚嫁的基本衬托,从九儿沮丧不甘的面部特写便可看出,这更是对此刻九儿抗拒的内心心境的衬托。“坐轿不能哭, 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儿却掀了盖头,哭了轿,这是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争,而红色正是她此刻内心最好的诠释。直到影片的末尾,红色的表现力则更加鲜明亮眼。九儿、余占鳌以及几个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献身的罗汉大哥时,周围熊熊的焰火将整个屋子充斥着红色的热烈,映衬的是他们此时此地心中燃烧着的对日本人抗争的熊熊烈焰。

红高粱的内涵,诠释着人物真实独白。红高粱作为片名,不仅仅是因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总是围绕着红高粱,更是因为高粱代表了当时朴实的劳动人民;一个“红”字, 也不仅仅是因为高粱的颜色是红色,更是因为它代表了朴实的劳动人民也拥有着红色所 传递出来的抗争精神。从小的方面看,余占鳌等抬轿工人在送九儿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对劫匪的蛮横威胁,他们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协便给了钱财,可当劫匪打了九儿的主意,余占鳌为首的弟兄便奋起反抗打倒了劫匪。这一小插曲为接下来大的方面作了呼应。同是在这片高粱地,结尾的高潮部分,面对日本人对当地人民的压迫, 以及九儿的英勇献身,一场热血的战争在这片高粱地一触即发,过程中导演有大量对高粱地的镜头特写,一场血红而壮烈的斗争在火红的高粱间相得益彰地展现,将红高粱的内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争的人群当中。

意境的浓墨渲染,给予了画面想象空间。影片中有着不少重写意的片段,往往以远景的方式呈现,并且没有人物对话......(此处省略500字)

此篇影评文章出自湃乐思教育编导专业高分学员,同学你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参考,完整文章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

《影评高分范文集》

摘要: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

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莫先生的《红高梁》张扬的个性的解放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但莫先生的这部小说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司令余占鳌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故事。

关键词:红高粱 历史 民间世界 战争

“《红高粱》是我又爱又恨的产物,我对我的故乡一直持有这种矛盾的态度。

我对故乡人的爱、对红高粱的爱转换成批判和赞美;我对故乡人的恨、对红高粱的恨转换成赞美的批判。

批判的赞美和赞美的批判是我对人生对作品的态度。

这种态度灌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并成为作品的灵魂,所遇,这作品就会出现纷繁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1

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部分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二是写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的爱情故事。

前一条抗日故事的线索,写戴凤莲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日本人残酷的剥皮致死,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胶平公路边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伍,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

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成斗争。

后一条爱情故事线索中,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的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苟合,两个人由此开始了 *** 迷荡的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风病丈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成为她的地下情人。

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条故事线索中,始终凸显出来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 *** ,它包容了对性和暴力的迷醉,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根本。

这显然逾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对民间世界给与一种直接的观照与自由的表达。

概括的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尽管它的讲述都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内容。

要进入红高粱小说的艺术世界,首先会遇到那恍成血海的红高梁,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以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

在我看来,“红高梁”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象征,它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整部作品基本精神门户、路标和钥匙,它又是作者全部创作冲动的契机和兴奋点所在。

我们在最初很容易把他看作是一种常见的托物拟人的比喻和陪衬式见证,如小说所写“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是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了一个大度的思想2”,那股弥漫田野是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但是,我们继续读下去会发现,它远不是一般的托物拟人,也非寄寓抽象意义的物件。

且看,“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郁的注视着我的父亲,父亲也虔诚的望着他们。

“父亲”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根扎黑土,受日月精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作为一股不可忽视是积极能动的力量,参与和渗沥在作品中,把一切的人和物粘和贯通为一体。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全部理解这“活物”的象征究竟是什么。

到了作者写戴凤莲之死时的诗意郁勃、想像飞腾的笔墨,我们顿然感受到红高粱象征的深厚蕴底。

作者写到“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 的打在高粱是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一代又一代承受……4”

与此相关的是,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

比如把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了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并在 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暴而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 *** 的民间色彩。

在红高粱中余占鳌是唯一被突出的主要英雄,他的草莽缺点和英雄气概都未经任何政治标准加以评判或矫正,而是以其性格的真实还原出了民间本色。

这些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我奶奶”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等人物刻画中。

比如我奶奶那丰满鲜活的女性形象,她却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罗汉大爷的忠诚、坚忍、不屈不挠的农民本性,及“我父亲”小豆官的莽撞冲动的脾气,都有一种民间放纵和生气充盈其中。

由于叙述者把这些人物都作为自己的家族长辈来写,就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以前革命历史故事少有的任性与平易之感。

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亲和方面,都非常鲜明的表达出了一种真正向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价值取向,小说里所描写“我爷爷”的杀人越货、“我爷爷”和“我奶奶”野地欢爱,以及其他人物种种粗野不驯的个性和行为,才能那样自然地创造出一种强劲与质朴之美。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的用意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者对民间自由自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赞美。

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 *** 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孝子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的感到种的退化”。

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越加变得浓烈感人,无疑作家是把民间作为理想是生活状态。

民间是自由自在的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盎然是热情奔放是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醇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

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是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在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把民间世界认同为一个理想状态,事实上也会使描绘其中粗鄙丑恶的一面变得自然起来:像红高粱中有关人物粗俗性格的刻画,有关残酷杀戮(特别是剥人皮那个自然主义式的血腥场面)的描写,都以 *** 的暴力展现出与作品整体相和谐的美感,但是,在根本上,这种倾向反映了民间世界与生俱来的粗鄙文化形态。

只不过这种倾向在红高粱中还能因为作者饱含的艺术理想而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依然有利于体现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有关红高粱,值得述及的还有这部小说在写作上的新颖之处。

莫言先生在红高梁中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把整个故事讲述得非常自由散漫。

但这种看来任意的讲述却是统领在作家是主体情绪下之下,与作品中那种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暗暗相合。

此外,莫先生还运用了大量充满想象力并且总是违背常规比喻与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语言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瑰丽神奇的特点,以此造就了整篇小说中那种异于寻常民间之美的感性依托。

注释1:莫言于1989年与罗强烈的谈话

234:《红高粱》 莫言著 南海出版公司

参考文献: 莫言《红高粱》

《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

《新时期文学研究》追问

要回答简答题的~~~~~简明扼要一点~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

莫先生的《红高梁》张扬的个性的解放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司令余占鳌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故事。

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部分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二是写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的爱情故事。

概括的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尽管它的讲述都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内容...

与此相关的是,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

比如把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了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并在 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暴而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 *** 的民间色彩。

在红高粱中余占鳌是唯一被突出的主要英雄,他的草莽缺点和英雄气概都未经任何政治标准加以评判或矫正,而是以其性格的真实还原出了民间本色。

这些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我奶奶”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等人物刻画中。

比如我奶奶那丰满鲜活的女性形象,她却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罗汉大爷的忠诚、坚忍、不屈不挠的农民本性,及“我父亲”小豆官的莽撞冲动的脾气,都有一种民间放纵和生气充盈其中。

由于叙述者把这些人物都作为自己的家族长辈来写,就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以前革命历史故事少有的任性与平易之感。

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亲和方面,都非常鲜明的表达出了一种真正向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价值取向,小说里所描写“我爷爷”的杀人越货、“我爷爷”和“我奶奶”野地欢爱,以及其他人物种种粗野不驯的个性和行为,才能那样自然地创造出一种强劲与质朴之美。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的用意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者对民间自由自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赞美。

把民间世界认同为一个理想状态,事实上也会使描绘其中粗鄙丑恶的一面变得自然起来:像红高粱中有关人物粗俗性格的刻画,有关残酷杀戮(特别是剥人皮那个自然主义式的血腥场面)的描写,都以 *** 的暴力展现出与作品整体相和谐的美感,但是,在根本上,这种倾向反映了民间世界与生俱来的粗鄙文化形态。

只不过这种倾向在红高粱中还能因为作者饱含的艺术理想而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依然有利于体现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红高粱毕业论文题目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我先给你提供一份大纲你看下合适不合适内 容 摘 要本文以人民币升值背景为开端,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运用基本经济模型与数据进行分析,详细有力地论证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总结出我国政府应对的策略。文章最后,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现今人民币升值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适时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建议。

68. 东北方言词汇与多元文化(字数:9192,页数:12 )69. 王家卫电影的人物精神分析与都市表达(字数:9573,页数:12 )70. 《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材料取舍与改编(字数:10818,页数:14 )71. 艰难的辩白——对《我在霞村的时候》的重新解读(字数:8905,页数:11 )72. 景点命名的语言分析(字数:10523,页数:12 )73. 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救赎向度(字数:8695,页数:11 )74. 《儒林外史》对士阶层现状与命运的省思(字数:21174,页数:28 )75. 从《好奇害死猫》看都市人精神的扭曲(字数:9260,页数:10 )76. 徐志摩、林徽因情诗考述(字数:9045,页数:13 )77. “汉字繁简字之争”的思考(字数:9112,页数:12 )78.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字数:9860,页数:14 )79. 艰难的辩白(字数:8905,页数:11 )80. 宋词中的杭州城市文化研究(字数:11198,页数:14 )81. 论白居易中隐诗(字数:8809,页数:11 )82. 从“穿越小说”看当代女性意识(字数:9438,页数:11 )

舞剧红高粱的毕业论文

《红高粱》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并非像以前的抗战题材的小说,塑造的是完美的爱国抗日英雄,书中塑造的一些抗日英雄却是正义与邪恶共存的复杂体,他们是一群独特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那应该就是红高粱特有的吧!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高粱 观后感 800字,欢迎查阅。

红高粱观后感800字1

高梁熟来红满天。——题记

那儿,有放眼望不到边的高粱地,那儿的高粱酿出了著名的三十里红。那是电影《红高粱》里的高密,高密有许多酿高粱酒的酒坊。高密人喜欢红高粱,喜欢红高粱酿的酒,他们更喜欢这片孕育出遍地红高粱的土地。

《红高粱》中的高粱地被日寇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原本占山为王的土匪花脖子、有一帮兄弟的余占鳌以及子女都牺牲了的县长,单家年轻的当家女人——九儿,多股力量集结在一齐打鬼子,与妄想侵占自我家乡的日本鬼子巧妙周旋。

与红高粱为伴的高密人,决不放弃这一方水土!日本的少佐妄想征服高密人的心,让其自愿成为亡国奴,高密人决不答应,誓死抵抗!战场上痛失三个儿女的父亲、高密的县长带着一轮椅的炸药,九儿唱着《高粱》曲儿惜别心爱的人,将日寇引到高粱地里的酒棚处,燃了日本鬼子口中夸赞的著名三十里红,燃了这高密的生灵,炸得鬼子无处可躲,也在这高粱地为自我安了身。

九儿是当年千千万万抗日人民的缩影。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质朴、善良、勤劳和勇敢,看到了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自我牺牲精神。他们的善良质朴、和这一方土地的美丽富饶更激起了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影片中,美丽的高粱地是高密人生活和抗日的主要背景。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高粱融入了高密人的生活,高粱的灵性和精神融进了高密人的骨子!抗战八年,八年中不知有多少人为了这方水土,与敌人进行英勇的抗争。不仅仅是高粱熟了能够红满天,还有场上厮杀的英烈的鲜血染红江山。高密人的朴素像红高粱,高密人铁骨铮铮的血性也像红高粱。他们扎根于这片土地,深爱这片土地,为捍卫这片土地能够献出自我的献血甚至生命。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赶走日本侵略者,所以他们紧跟共产党前仆后继,誓死保卫自我的家乡,绝不容许侵略者占去一分一毫。

在这高粱将要红满天的季节里,迎来了中国抗战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再次观看了《红高粱》这部影片,当年驰骋于战场浴血奋战的年轻人,如今已过了耋耄之年。新一代的军人接过了他们手中的红旗,传承了他们身上不屈的精神,站在时代的前列,捍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高粱酿成的美酒,源远流长,代代传承。影片《红高粱》中的抗战时代虽已成为历史,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和平的追求是永恒的。《红高粱》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的红色民族魂。

红高粱观后感800字2

在异乡看在故乡发生的电影,总会是热泪盈眶吧。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好像姜文做了导演,但姜文的深邃含蓄又没有一点体现。对我来说,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影片中所有的背景和人设,都可以说百分百贴近当时的背景,从开始的娶亲、抬轿······当一两个镜头是突出的,举例还有意义,当所有都是,那么就没必要举例了。

诚然,真实度与拍电影的年代有关,但在真实度上,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较少的战斗场景,都真实如生。相较于现在的效果,可谓做到了极致。

往往会不自觉地拿它和郑晓龙的《红高粱》作比较,毫无疑问的是,姜文饰演的余占鳌,要比朱亚文饰演的更加真实,也更加符合一个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男人的形象,机智、勇敢、虚荣、自傲、狡黠,让人看了会惊呼,这就是一个男人,一个中国男人,可爱而可恨。当然电视剧余占鳌有血有肉,但未免太傲了一些。

而赵薇的戴九莲和巩俐的戴九莲各有千秋,赵薇的戴九莲,一开始就藏着一种机智,而巩俐的戴九莲的机智灵活是慢慢显露,颇符合一个封建时期被嫁的女人形象;由于电影的短暂,戴九莲的形象很难在电影中体现到深刻淋漓,电视剧中的戴九莲形象却是丰满可信的。

老谋子是摄影师出身,对电影的画面感的要求要高于常人,红色作为主体色,象征希望和抗争,在短短90分钟内表现得尤为强烈,而电影本身,也相当于一个太阳,一颗炸雷,好像要从____的束缚中拼命挣脱出来。

一般电影,要么现三分,留七分;要么现七分,留三分。但年轻大胆的张艺谋却要用十分的力,让所有的,都在这一片红色中体现,自然留不下值得回味的,但即使没有回味,90分钟的一片鲜红,也足以让那个沉寂的时代为之一颤。

对于这样一本长篇小说,拍成电影不及电视剧好得多,电影不得不珍惜每一帧、每一个画面,而剧却可以毫不吝啬地用细节讲述整段 故事 ,对于红高粱也是如此。

故事的跳跃性让观众往往会跳出故事;而不去使用较多细节,使电影的煽情效果差了很多,无论是戴九莲出嫁、酒窖开工、罗汉惨死、戴九莲牺牲,都与电视剧中相差甚远。其实,电影版的原意就是为了讲述这个故事,并未在人物上下太大的功夫,因此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太符合审美观念。

我看完了电影,离开百讲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荡着《酒神曲》。,这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一首歌,至今仍被视为经典。其实,好像现在看以前的流行款式一样,无论艺术的形式会随时代变迁,铭记在人心中的,就应该是余占鳌的血性、痞性,而远不是饰演余占鳌的朱亚文或姜文的琐屑小事。

红高粱观后感800字3

《红高粱》是由张艺谋导演的故事片,由姜文、巩俐主演,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因其独特的风格,获得了中国首个荣获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该片运用了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人性原始张狂的敬畏,对原始生命无限的崇拜,赞颂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品质,歌颂了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影片赞美的生命是勃勃生机的,生命是自由舒展的。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影片显现着人性原始的张狂,在那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地中,娓娓道来爷爷奶奶悲壮凄凉的故事。影片中的奶奶九儿家庭贫寒,她父亲贪图那一头黑骡子,将九儿嫁给一个麻风病人,爷爷的出现彰显人性的张狂,从而展开了不畏世俗的可歌可泣的 爱情故事 。影片的镜头、画面、音乐等各方面都完美地诠释了影片主题。

影片通过独具特色的音乐来烘托主题。影片中运用了大量旁白来帮助观众更了解影片剧情,推动情节发展。音乐的运用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影片中的爷爷为了得到九儿,将麻风病的酒庄掌柜杀害了,此时九儿悲凉地待在院子里,集密的鼓声反映着人性悲欢交汇的矛盾,表现者人性的反叛。音乐的运用将人物的心理烘托到了极致。敬酒歌的两次运用,营造着不同的环境氛围。当日军迫害着志士时,他们奋起还击,在临行前,唱起了祝酒歌,影片此时的音乐高亢激昂悲壮,表现了生命的崛起,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志,烘托了壮志情怀。影片最后,为了民族尊严,他们与日本军队正面对抗,当只剩爷爷和豆儿时响起了最原始的民俗音乐,其悲凉沧桑的风格将该片的主题完美地诠释。

影片通过浓烈的色彩渲染对生命赞颂的主题。伴着黄土地的风尘,一架红轿子徐徐入画,那象征原始色彩的土黄色,有着太阳的颜色,“背朝黄土面朝天”,以黄土地的色彩来彰显影片对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一抹血红色与黄土地色彩形成对比,形成了强烈视觉震撼,也预示影片人性矛盾,悲凉的结局。影片的结局是染红的,在夕阳的斜照下,十八里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染红了整个画面,那血色的海洋给观众一强烈的视觉震撼,那浓烈的红色令人窒息,发人深思,生命的悲剧以红色为结束,高粱地如血色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民族抗击仍然继续。浓烈的色彩彰显着生命的魅力。

影片通过朴实的镜头来表现爱情可歌的主题。当嫁入酒庄的九儿回乡时,躲在高粱地里的李大头突然跳出来抢九儿。在浓密的高粱地里,女主人公快节奏地奔跑着,此时的跟镜头,采用运动镜头来表现人物的紧张气氛,表现世俗批判的爱情来临的紧张期盼。当日军侵华时,对志士刘罗汉的惨害,激起了以李大头为首的抗战人民,决定最后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的众伙计埋伏在高粱地里,此时相互挟持的奶奶九儿,在家中紧张地张罗着酒席,希望他们大捷归来。此时影片利用了平行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时空的两组画面组接在一起,给人以揪心紧张的感觉。

影片通过独具原乡人风情的音乐,极具震撼性的浓烈色彩,以及镜片独特的豪放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影片表达了对不畏世俗的爱情的歌颂,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赞扬了生命的美好,以人性最原始的张狂来彰显生命其魅力,让观众在看完《红高粱》影片后怀着人性的张狂、原始来看待生命,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红高粱观后感800字4

这是个发生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故事,整个故事是由红嫁衣、红盖头、红轿子‘红高粱、十八里红酒、和烈士的鲜血组合而成,虽然是一个平凡地故事,但却透露着一种永不熄灭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敌时的英勇无畏,故事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人都有着最自然地纯真和质朴,看过之后会让人不由而然产生一种感动。

影片的开头是由第三人称叙述的,讲述了一个有关于“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直白而又明了,直接进入剧情中,拉开了一段故事的序幕。故事中“我奶奶”十九岁时很不甘心的出嫁给一个患有麻风的土地主,但由于在路上坐轿时与轿夫,也就是后来“我爷爷”产生感情,导致了在回门时在十八里高粱地时发生关系,而“我奶奶”在怀了轿夫的骨肉后嫁给了李大头,幸运的是回去后李大头就离奇的死了,由“我奶奶”一手撑起了红高粱的作坊,不久之后“我奶奶”和“我爷爷”就正式在一起了,,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爷爷”独创了酿制好酒的 方法 ,可正在幸福平静地生活时,战争的炮火打响了,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粱,又将“我”罗汉大叔吊在树上,逼着狗肉铺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埋了九年的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犒劳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当“我爹”回来说“爷爷”他们饿了的时候“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高粱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伙计们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月光下,“我爹”唱起了 童谣 :“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最后剩下“我爹”和“我爷爷”继续生存在这战火纷争的年代里……

在整个《红高粱》的电影中,红色是贯穿了整部影片的一个颜色,十分具有中国人传统的特色 文化 ,寓意也非常明显,红轿子、红嫁衣、红高粱等等都是与红色有关,而红色不仅是有喜庆的意思也有一定的血腥之意,整个电影像是在讲爱情故事又像是在讲战争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在影片放了很长时间女主人公却没有说句话,只有靠她的表情、动作、眼神来了解,这种引人入胜的手法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而当男女主人公对望时产生的那种浓浓的情感最让我为之感动,一个眼神就让所有的人明白,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描述,那种情感也许很平凡很羞涩,但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真实、最热烈的情感。也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青年男女之间不能够自由恋爱,结婚就必须是父母指定,没有任何恋爱自由,让他们饱受了当时社会的压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而在女主人公开口于她父亲的争吵可以看出她也是一个倔强的女子,想摆脱掉这种残酷的命运,勇敢的在与命运抗争。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线索是红红的高粱酒,此酒也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每当作坊酿出了一批新酒,就要行酒礼,敬酒神,感谢上天对他们的恩赐,这些都显示出了他们的淳朴与善良,懂得知恩图报,而由于机缘巧合,使的“我爷爷”独创了制作好酒的方法。再到最后由于要报仇却没有武器,就想出用酒去炸,人员伤亡损失惨重,牺牲了更多无辜的生命,酒的暗红与鲜血混合在一起……在影片结尾时,在那一片血染的深红中,高粱地里响起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首歌,最后是作为背景音乐,淡淡的衬着,却让我有了流泪的冲动。那歌声带着黄土地的苍凉感,配上满眼的血红,脑中浮现中铁塔一般汉子看着妹妹踏上天边之旅的孤独和沉默着的深切的痛。随着这首歌的淡去,"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回荡不绝,让人为之感动。

这个电影的制作是张艺谋导演的,这个电影的风格特征和以前的电影都是很相似的,制作的都很细腻、生动。而巩俐饰演的女主人公人物的特征很鲜明的表达出来,温柔中又透露出一种倔强,外表看似很柔弱但实际内心是很强大的,而男主人公也表现出了当时的西北汉子的豁达与质朴,当民族危亡时英勇无畏的站出来。体现了西北汉子血气方刚的民族气节,而张艺谋也是个很重视形式和色彩的导演,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也是在欣赏美的过程,色彩的大胆采用,让观众眼前为之一亮,所以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电影,很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

红高粱观后感800字5

《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景象都用来描绘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三天后新娘回门,与余占熬在红高粱地里激情相爱。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镜头渲染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它的激情洋溢夹叙夹议的叙述,不断来回颠覆和穿插倒置的时间线索,它所塑造的集土匪和英雄于一身的充满野性生命与创造力的人物,它的 民俗文化 与民间精神的狂欢式的张扬,它对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原始真实的追思和逼近,它的抒情诗一样急速前行而又美丑交错的语言,都造成了地震一般的效果。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充斥全篇的内容却极为复杂:既有与日寇的厮杀,又有国、共、匪之间的拼斗;既表达了蔑视传统礼教的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又表现了神态各异的民俗风情……看这部电影,我所获得的不只是审美愉悦,更伴随着心灵的震颤,甚至是沉入影片后的观赏痛楚。看《红高粱》,让我在震惊之余赞叹着、感动之中震颤着、也在痛楚之后叹息着……

在莫言笔下“高密东北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也是最龌龊、最英雄好汉也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张艺谋就用镜头去表现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地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种的退化。”片中无论是土匪与英雄兼具,豪爽与霸气并存的余占鳌;还 是“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具有处理重大事故惊人气质的女性戴凤莲;无论是可悲可叹、忠心为主的刘罗汉,还 是高粱地里、酒作坊中高密东北乡的血性汉子,他们身上都同样的散发着顽强的、令人震颤的勃发的生命力和生命意志。这些男人和女人,是那样的开朗、豁达、豪迈、狂野,也是那样的令人赞叹、敬佩、感慨、震撼,在他们看来,生是自由自在无所畏惧的。他们面对羁绊,超脱束缚,面对自由,纵情释放;他们面对生活,洒脱豪放,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们中,有土匪也有英雄,是土匪也是英雄。在他们身上有土匪的野蛮,但更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外敌与死亡面前,他们都不愧为真正的英雄,是一群让人不由得敬佩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喜欢看这部电影,正是震撼于这些鲜活的人物,震撼于导演镜头下的艺术真实。看着他们,我的生命激情好似被唤醒、我的民族情感也在被感召。

看《红高粱》,我也看到了一些非美倾向,这既体现为导演对血腥场面的再现,也表现在对民族劣根性及人物身上愚昧落后素质的毫不掩饰。不可否认,看《红高粱》这部电影,一些扑面而来的血腥、污秽、肮脏和恐怖让我感到痛楚,愚昧落后的民俗及小农意识的积淀让我感到叹息。从中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民族心理或民族记忆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缺憾,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另一种不幸的劣根性。小说正是以这种奇异的方式描写了民族性格的脉络和民族品格的观念基础,喜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让我们在民族记忆的复苏中颤栗与深思,让我们在痛楚与叹息中前行。

影片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民族记忆,使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它的崇高与可叹,它的慷慨与悲哀。同时也令人产生某种社会精神及文化心理的深深 反思 :即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之间的联想。也许,今天的人们,在深感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繁重与压抑,苦闷与乏味时,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也许它能为你注入一股古老的、民族的、原始的活力。

有关红高粱观后感800字相关 文章 :

★ 红高粱观后感800字作文5篇

★ 红高粱观后感800字

★ 红高粱观后感800字作文

★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范文5篇

★ 关于红高粱的观后感

★ 《红高粱》观后感精选作文5篇

★ 红高粱观后感700字作文

★ 红高粱读后感1000字作文

★ 红高粱读后感作文

★ 红高粱观后感优秀作文

那一片火红的高粱地里,有无数中华儿女抗争的血泪。他们推翻了封建统治的压迫,他们打倒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

《红高粱》小说的主题被诠释为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个性解放精神,重建创造精神等,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中华民族要自尊自强,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质。《红高粱》小说的主题思想既张扬活得豪爽、个性解放、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又歌颂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个性解放”,指“人”的个性的解放。“人”是“灵”与“肉”,“神性”与“兽性”,“精神”与“物质”,“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的统一。人具有“自然人性”——“人”的生存本能与自然情欲。鲁迅提出人所必需的“生存、温饱、发展”又予以限定——呼唤感性形态的“生”的自由与欢乐;又注重“限制纵欲”,明确提出要用“理性”对自然本能进行适当的抑制与调节:“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既要求自由发展自我,又讲究自我控制与自我负责,理性和非理性的互相联系、渗透与制约。《红高粱》既描写与肯定了“我爷爷”余占鳌、“我奶奶”戴凤莲旺盛的生存本能与自然情欲、充盈的感性生命的自由与欢乐;同时,又描写与肯定了他们的另一侧面,即“社会的人”的“理性生命”。余占鳌面对劫贼的劫财劫色,目睹戴凤莲这一弱女子向自己求助的“亢奋的眼睛”,实难苟安,只得冲上去铲除劫贼。他遵循的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道德准则。有些论者将“高粱地野合”说成是余占鳌占有戴凤莲,实在冤枉。小说的描写很清楚:“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他们不仅是“感性生命”的两情相悦,而且更是“理性生命”的两颗反叛封建强迫婚姻之心的相通。再者,就在这个高粱地里,戴凤莲“六神无主,泪水流到腮边”,向余占鳌求救地诉说:“他真是麻风。”而单家父子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置戴凤莲的誓死反抗与全体村民的沉默反对于不顾,实际上即将强行用麻风病菌慢性屠戮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你死我活,别无选择。余占鳌清醒地看透了事态的严峻与紧迫,毅然先下手铲除了这两个企图杀人于无声的凶手。这不仅于情,而且于理,甚至于民间的不成文法,他的选择都是对的。此外,余占鳌与戴凤莲投身于民族革命战争,伏击日军车队,显然既是出于对日寇的痛恨与愤慨之情,也是为了卫国保家乡的崇高目的。《红高粱》所描写与歌颂的是“灵”“肉”结合、“情”“理”统一的爷爷、奶奶们的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的气概。除了“张扬个性解放”的主题以外,也有些评论实际上认为,《红高粱》表现的是抗日爱国的主题。例如《游魂的复活》一文写道:作家“只是要复活那些游荡在他的故乡红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于是,投身于民族革命战争的人民化为刘罗汉、余占鳌、奶奶、豆官等个性奇异的人物;而这些高于民族精神的人格,又融汇到特殊氛围——那无边无际散发着甜腥气息的红高粱地,成为悲壮、神圣、永恒的象征。”这显然即“誓死反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的英雄人民永垂不朽”的形象表述。“个性解放”与“抗日爱国”这两种主题都是颇为接近小说文本的。《红高粱》作品讲述了余占鳌领导的游击队是一支理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经过训练的民间抗日武装。在日本侵略军的魔爪伸进高密东北乡之际,“余司令树起抗日旗”,拉起抗日的队伍,目的明确,剑指鬼子。他请任副官担任教官,既开展政治教育,又进行军事训练。“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唱出了他们卫国保家的心声。大刀、土炮、鸟枪、老汉阳、两支手枪与三支大盖子枪,是他们训练与杀敌的武器。游击队纪律严明,对余占鳌有养育之恩的叔父余大牙强奸民女,司令抑制私情,最终按照任副官的意见,将他就地正法。游击队坚持联合御侮,当余司令和冷支队长发生争执,戴凤莲说:“这不是动刀动枪的地方,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去。”余司令甚至忍辱负重地说:“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他还教育儿子豆官要把“枪子儿先向日本人身上打”。游击队“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40人……摆在大路上,30多人缩成一团,像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却在一场伏击中消灭了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日军车队四五十个鬼子官兵。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宁愿战死也要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作品还通过叙述者“我”对爷爷奶奶们的抗日业绩,或寓论于叙,或直接赞美。“我”称赞爷爷为“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我”记叙道:爷爷1958年从日本归来时,村里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县长尊爷爷为老英雄,给他敬酒,说他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光荣。“我”称赞爷爷辈的父老乡亲们“精忠报国,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我”认为:“用铁耙挡住鬼子汽车退路的计谋竟是我奶奶这个女流想出来的。我奶奶也应该是抗日的先锋,民族的英雄。”“我”还写道:“奶奶……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嫰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紫印,这紫印伴随着她离开了人世,升到了天国。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作家莫言说:《红高粱》的叙述者“我”采取的“全知全能”“这种视角同时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评判态度。”这种“评判态度”既然是“历史的”,无疑是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小说《红高粱》不仅张扬了个性解放,而且还颂扬了抗日爱国的顽强意志与牺牲精神。文学作品这种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主题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五四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都是在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强、自立以及救亡的历史要求日益紧迫的时候。也正为此,五四那一代,在强调个性解放时,同时强调了自我牺牲精神。 一、叙事语言——审美还是审丑《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一) 粗俗又崇高的人物对白《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二段对白:1、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余司令一愣神,踢了王文义一脚,说:“你娘个蛋!没有头还会说话!”2、“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第一段对白是“我爷爷”余占鳌带领游击队打日本鬼子时的几句话河以说是脏字连篇河谓粗俗。寥寥几句话就将一个粗野豪放、蛮横顽强的土匪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匪气和英雄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很难将余占鳌的脏话归结为一种粗鄙的表现,在抗日的民族大义面前,这几句脏话因为饱含了一个中华男儿的血性而变得真实可感、丰满崇高。第二段对白是“我奶奶”临死前对这一生的总结。她敢爱敢恨敢想敢做不怕天谴不怕报应把跟“我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说成是“对自己身体做主”把和长工罗汉大爷偷情说成是“对幸福的追求”视贞节于无物视名誉为粪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奶奶”的所言所语、所作所为有悖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女子贞节操守的要求,是一种不守妇道的放荡表现。但从“我奶”最后的话语中,读者全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水性杨花、贪恋肉欲的女人在强词夺理,而是一个大胆热烈的女权卫士对幸福、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莫言作为一个立足于民间的作家,他笔下人物的语言充满了泥土的气味,在《红高粱》中,能从人物的语言里听到来自于底层农民特有的说话风格和特点,粗俗中显质朴,粗俗中显崇高,这看似矛盾的语言特点在莫言独具匠心的叙事艺术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二)爱憎交织的场面叙述场面描写一直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在小说《红高粱》中,充斥了大量的场面描写。对高粱地的场面描写:1、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恺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父亲忧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2、奶奶注视着红高粱,在她的眼睛里,高粱们奇橘瑰丽,奇形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它们在奶奶眼里盘结成蛇样的一团,又呼喇喇地伸展开来,奶奶无法说出它们的光彩了。莫言对同一片高粱地选用了语体色彩截然相反的叙事语言。这既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宣泄又是对作品主题的侧面烘托。第一个语段是“我父亲” 追随着“我爷爷”去打鬼子潞过高粱地时的所思所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生机和希望而红高粱就是这片土地永远的主人,它们受雨露滋润,得天地精华,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见证了高密东北乡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池见证了黑土地上英雄儿女保卫家园、反抗侵略的壮举。“我父亲”站在高粱地面前的思想活动,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佛祖面前朝圣、祈祷。在这段描写中,莫言赋予了红高粱最饱满的灵魂和最伟大的生命。他以红高粱作为隐喻,实际上是在讴歌像红高粱一样生生世世守卫着自己家园的民族英雄。在小说的结尾处,莫言这样写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们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这种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是对《红高粱》主题最好的诊释,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土地上像红高粱一样坚毅的人们最由衷、最热烈的爱。第二个语段是“我奶奶”临死前眼中的红高粱景象。在这里,红高粱俨然已从上帝变成了魔鬼,它们用最丑陋的形态最恶心的声音将“我奶奶”一步步送到了生命的终点。同样的一片高粱地,却出现了强烈的情感反差,这看似矛盾,但只要认真阅读一下文本就会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我奶奶”是在给抗日部队送饭的路上死于日本人的枪口之下,在莫言笔下,这片红高粱就是埋葬“我奶奶” 的坟墓, 它们嗜血成性,丑恶肮脏,这正是对日本侵略者罪恶行径的真实写照。莫言爱这片高粱地,因为它养育了一代代英勇不屈的高密子孙。恨这片高粱地,因为它见证了悲惨的历史,浸染了人民的鲜血。这种矛盾的情感用莫言自己的话说就是:“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崛凝、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地方。”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 莫言在营造美丑时,十分注重语言的夸大和张力,美就要美得彻底,丑就要丑得变形,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意图得到最深刻的凸显。小说中对红高粱的反差描写也是作者一贯叙事风格的集中体现。二、叙事视角——谁在讲故事在小说《红高粱》中作者打破了叙事视角的常规用法将多种叙事视角交替使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小说《红高粱》主要讲述的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从故事层面上看,“我”并没有在现场直接参与到故事,并不知道“我爷爷”和“我奶奶”的心理活动。按照一般的叙事手法作者完全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外视角进行叙述然而在《红高粱》中, “我”不仅作为一个公开露面的叙述者,而且还成为了故事的组成部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以“我”的叙事声音为基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这样的叙事视角直接把“我”带入到了故事的语境,带入到了历史的现场。所以作为叙事者的“我”不仅不是局外人而且还能够知道“我爷爷” 、“我奶奶”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甚至知道一些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如“我”可以嗅到“奶奶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可以听到“我奶奶”坐在花桥里“心跳如鼓”河以看到“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的具体细节。从小说的内容来看,“我奶奶”在我出生前就已经死去,“我爷爷”也没有对“我”进行直接地讲述,显然,“我”根本不可能从当事人的口中知道这些私密的事件,也不可能从其他人的口中得知。然而作为叙述者的“我”却凭借历史想象超越时空的界限追述了那些“我”并不在场的历史。不仅如此,“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他们发表评论:“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英雄,也是一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莫言在创作思想和艺术上受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很大,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魔幻”般的视角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莫言同样引用了这种手法,只不过把“马贡多”换成了“高密东北乡”从这一点来说《红高粱》中“我”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是作者对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借鉴和创新。但是在小说《红高粱》中,“我”并不是从始至终都是全知全能的,在对许多场景的描写中作者又采用了第三人称外视角,这就由“我”在讲故事变成了“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如小说的结尾处这样写道:父亲从河堤上检起一张未跌散的扦饼,递给爷爷,说:“爹,您吃吧,这是俺娘擀的拤饼。”爷爷说:“你吃吧!”父亲把饼塞到爷爷手里,说:“我再去检。”父亲又检来一张拤饼,狠狠地咬了一口。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没有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没有发表一句评论,而是跳到故事外面,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冷静客观地还原了当时的现场。“我父亲”和“我爷爷”吃着死去的“我奶奶”擀的拤饼,并没有流露出悲伤的神色,也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生死在他们眼中变得淡然。莫言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冷静描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这种震撼并不是作者用语言可以营造的,而是读者在结合了自己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纵观整部小说,莫言在全知和限知的叙事视角中来回穿梭,在讲述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聆听着别人讲故事。限知视角的使用消解了文本中“我”的存在,给读者以公正客观的感觉。全知视角的使用又使“我”在故事中无处不在,仿佛是“我”在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件事情。这种看似矛盾的视角转换使莫言不但能够自如地掌控叙事节奏还能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在叙述上真正做到用技而不炫技,主观又不失公允。

"生如高粱,死如烈酒"序1939年,墨水河畔,高粱红了,如咣洋血海。我爷爷弯腰摆酒,摆出我奶奶的一生......颠轿那一年送亲路上,我爷爷把花轿颠得象高粱起伏,颠出我奶奶一肚子的苦水。她被亲爹以一头驴的价钱许给了烧酒锅的麻疯掌柜。我爷爷和罗汉大爷眼睁睁地看着我奶奶入了洞房。野合第二天回门路上,我爷爷劫走了我奶奶。没人知道那天高粱地里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我奶奶笑着走了出来。当天夜里麻疯掌柜离奇死去,我奶奶面对中伤倔强不屈。祭酒日子慢慢过去,我奶奶当上了烧酒锅的新掌柜。就在新酒出来的那天,我爷爷突然出现了,激起我奶奶心里的涟漪。罗汉大爷知道烧酒锅有了新主人,他作别众伙计,孑然离去。丰收高粱熟了一茬又一茬,我父亲豆官长大了。那天在高粱地里,我父亲第一次见到了我奶奶经常提到的罗汉大爷。人们在收获的日子里欢天喜地,不知危险将近。屠杀鬼子说来就来,罗汉大爷为救我父亲被抓。鬼子逼着小伙计把罗汉大爷生生剥皮。我奶奶无畏地给罗汉大爷敬上最后一碗酒,后来发生的事在我父亲的记忆里一片血红。出殡墨水河畔,纸钱漫天飞舞,我爷爷领着众乡亲给死去的人送行。那是我父亲这辈子见过最壮观的出殡。人们象从高粱地底爬出的一样,毅然决然地迎着鬼子的枪炮而去。献给那个年代激荡在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