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体育系武术专业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体育系武术专业毕业论文

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成因 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套路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身体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套路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编辑本段]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武术套路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比赛规则 1. 武术竞赛性质 竞赛分组 类型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 年龄分为:成年组,十八周岁以上(含十八周岁);少年组,十二周岁至十八周岁以下; 儿童组,十二周岁以下。 成绩分为:甲、乙组。 注: 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决定 2. 武术竞赛项目 一、长拳。二.太极拳。三.南拳。四.剑术。五.刀 术。六.枪术。七.棍术。八.其他拳术。九.其他器械。十.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十一.集体项目(集体拳术、集体单器械、集体双器械、集体软器械)。 其他拳术又可分为四类: 一.形意、八卦、八极。 二 .通臂、劈挂、翻子。 三.地躺、象形拳。 四.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少林拳等。 其他器械又可分为三类: 一单器械。二.双器械。三.软器械。 3. 武术竞赛时裁判员服装 裁判员应着赛会规定的统一服装,佩戴统一的裁判标志 4. 武术竞赛运动员服装 一. 比赛时,必须穿规定的服装 二. 服装上不得有多余的附带物。 三. 鞋子为武术鞋或运动鞋。 5. 武术竞赛长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勾三种拳型 和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得少4次,马步和虚步不得少于2 次, 二.五种拳法(其中冲拳不得少于5次)、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其中必须有一种进攻性肘法)。 三.屈伸、直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其中屈伸性腿法不得少于两种三次)。 四.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一种持久性平衡。。 五.三种不同组别的跳跃。 六.指定动作。 6. 武术竞赛太极拳套路的内容规定 整个套路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 发劲跳跃动作可做也可不做。 7. 武术竞赛南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爪三种主要手型和马步(或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虚 步、 跪步(或骑龙步及单、双蝶步)、独立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少于6次,马步不少于4次,虚步、独立步不少于2次。 二.手法、肘法、桥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种不同的腿法动作。 四.三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五.指定动作。 8. 武术竞赛刀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于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于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刀法。 三.刀术套路缠头刀和裹脑刀均不少于3次。 四.指定动作。 9.武术竞赛剑术套路的内客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 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剑法。 三.剑术套路必须有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两种持久性平衡。 四.指定动作。 10.武术竞赛枪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完整的 "拦、拿、扎枪"不得少于10次。 四.指定动作。 11.武术竞赛棍术套路的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指定动作。 12.武术竞赛刀、剑的规格要求 刀、剑的规格按运动员的身高确定使用的型号: 型号;身高m; 刀、剑长度cm ;刀重量kg; 剑重量kg [1; 以下;72 ; ;] [2; —以下; 74; ; ] [3; —以下; 76; ; ] [4; —以下; 78; ; ] [5; —以下; 80; ; ] [6; —以下; 82; ; ] [7; 1..75—以下; 86; ; ] [8; 以上; 90; ; ] 刀的硬度:刀身直立,自重下垂不得出现明显弯曲,应有一定弹性。 剑的硬度:剑身直立,自重下垂,剑身不得弯曲。 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彩绸上不得带有其它附加饰物。 刀剑在外力作用下弯至90度,弯曲3分钟不变形。 13.武术竞赛枪的规格要求 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举手,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枪杆(除枪尖外)下半段的直径为:成年男子不得少于2.30厘米;成年女子和男子少年组不得少于厘米,少年女子组的不得少于厘米;儿童组不受限制。枪缨的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 14.武术竞赛棍的规格要求 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棍身下半段的直径与枪杆相同 上半段的直径不得少于如下规定: 成年组男子:1.80厘米; 成年组女子:1.60厘米; 少年组男子;1.60厘米; 少年组女子:厘米; 儿童组不受限制。 15.武术竞赛配乐规定 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16.运动员比赛顺序 运动员的比赛顺序应在竞赛委员会的监督下,由编排组用电脑抽签决定,或赛前由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临场由运动员自己抽签决定。 17.武术套路的完成时间 (1)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 (2)太极拳自选套路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3)太极拳竞选套路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4)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5)其它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20秒。对练不得少于50秒。 (6)如分年龄组时,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成年组1分20 秒,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18.武术套路比赛的礼仪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齐胸高,拳、掌与胸间距为20—30厘米。 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刀刃向上;屈臂抬刀横于胸前右手成掌,掌心附于左拇指第一指节,齐胸高并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刀,屈臂抬剑,剑身贴前臂斜横于胸前;掌附于左食指根节,高与胸齐,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枪礼:并步站立,左手持枪(棍)把(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枪(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于左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前言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武术套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步融合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使武术的竞技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了世界体育的一部分。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结合,武术套路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起来。因此,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1)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关键词:中国武术 文化特征 哲理性 技击性 健身性 娱乐性 发展前景引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2.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 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3.健身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编》)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二、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1)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国台湾学者梁容芳说:"相传元赟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赟东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赟之功,为改进完成柔道。元赟寓江户国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元赟授之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迭今重于体育界。"(梁容芳:《陈元赟研究》,第95页)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赟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编译:《柔道入门》,第2页)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赟而始"的碑。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2)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于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生将传入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转引自《武林》1986年第6期第46页)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才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国。(3)跆举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4)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暹罗。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击招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自中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5)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60年代末70代初,创编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的现代技击术--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虽然出生了美国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广东顺德县,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他从小酷爱武术,6岁便开始跟父亲李海全(香港著名粤剧武打演员)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邵汉生武师学精武门的截拳。此外,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戳脚等南方及北方拳种,并参加过学校的西洋拳训练班。18岁他重返美国先后就读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时,又认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泰国拳、印尼拳、马来锡拉拳等等。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戳脚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揉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2."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外有人把中国武术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请中国教练去教授武术、或派出人员来华参观学习。例如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十一年来,已经有一万多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到这里学习或观摩。目前,在这所大学专攻武术的专科和本科外国留学生就有十六位。"(徐才:《武术属于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的讲话)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等省市多次派出武术教练出国任教。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来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近年来国际比赛频频举行,促进了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国际武术联盟筹委会和亚洲武术联合会(1987年)以及国际武联(1990年)成立以来,已经分别举办了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5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2年10月应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锦标赛从此,武术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3.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例如,绝大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里的刚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4.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5.武术丰富了英语词汇由于国际上练习中国武术的日益增多,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了英语词汇。由广东方言"功夫"一词,发音演变成"Kungfu"早已成了英语中的常用词。像"Taiji"(太极)、"Shaolin"(少林)、"Wudang"(武术)这一类汉语拼音也越来越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有人还创造了一个新词"Wushu-learning Fad"(武术热)6.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太极拳能起到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据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因此,太极拳被誉为中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治疗慢性病的良药。美国从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极拳书藉已有31种,有的再版了十几次。日本从1973年起,在东京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推广各式太极拳。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办法,也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相应与五行相配,练此五拳时也可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于拳种的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流行的经络点穴疗法和气功点穴疗法亦收到奇妙的疗效。三、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2.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结语: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体育武术毕业论文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论文自己写啊。多看看武术的书。自己吹下就OK了。1500字的太小KS了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摘 要: 武术散打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在精神教育、文化包装和专门的健身训练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在推广中应加大力度,重视精神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大众健身的训练大纲,采用合理的宣传包装手段,从而使武术散打运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人们终身的体育健身项目,为我国武术散打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关键词: 武术散打运动 精神教育可持续发展 包装 宣传武术散打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伟大结晶,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阴阳学理论,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的一种,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斗智斗勇,战胜对方的格斗运动项目。如今,散打运动赛事频繁,正大步地走向世界,走向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散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其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颇受观众的青睐。因此,推广武术散打运动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人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武术散打运动的健身功能更是武术界一直关心的问题,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在推广武术散打运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这给散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在有的地区散打运动处于停滞状态。1.武术散打练习者获取散打信息的途径电视大部分的练习者是通过电视了解散打这项运动的,因此加强通过电视媒体推广散打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现在电视是一般家庭的娱乐消遣方式,是大部分人不可缺少的消遣方式之一,因此现在的电视节目日趋增多。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节目的质量,很多国家都有自己专门的体育频道。所以现在很多散打信息都通过电视进行播放,例如CCTV-5和各省市体育频道经常对散打赛事进行报道,特别是“散打王”的报道频率甚高。网络网络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已经普及全球,特别是在大学里,各个学院和宿舍都装有宽带,这使大学生有了比电视更加快捷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奥运会、世界杯等都已经在网络上直播。现在有很多网民都是从网络上获得散打的信息。报纸不少人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信息。许多人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就是看报纸,报纸是很多没时间看电视和上网的人得知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报纸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国内报纸对散打的报道并不多,连锦标赛有时都没有具体报道,仅仅是一笔带过。朋友许多人在闲暇的时候总会和朋友一起聊聊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最近发生的大事,其中常常包括体育活动。通过朋友这个渠道,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更加了解散打。2.目前在散打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精神教育练武之人历来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但真正做到注重武德修养的只是那些对武术了解深刻、投身武术教育传播的前辈。武术的精神博大精深,刚入门的年轻人对武术道德礼仪认识不足,道德传播只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我们所见到的武德体现远远落后于跆拳道的礼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散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使武术散打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对散打项目的性质、方法规律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具体地说,散打有以下几种发展可能:一是恢复和保持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改变现在人们印象中的“拳击加抱腿摔”的形象;二是延续目前的状态;三是继续向泰拳等其他项目靠拢,成为国际搏击的一员。我们的意见是,“只有是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在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决不能以牺牲民族特点为代价。只有使散打赛场真正成为展示中国武术精髓的舞台,让人们看到各种精妙的拳法、腿法、摔法,散打才能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舞台。讲究包装文化包装最直接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训练馆的氛围,就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大部分健身俱乐部训练房是临时租用的,在开散打课时才会在墙上临时挂上俱乐部的标志,给人很不严肃的感觉;第二,训练服装。很多训练馆的训练服装不统一。训练者有的穿长裤,有的穿短裤,且颜色很杂。个别学员文明礼仪意识较差,在训练中身体出汗了就会脱掉外衣,随处乱扔,一堂训练课下来,训练场地极其杂乱。有的学员极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赤裸上身进行训练,毫不顾忌对女性与儿童学员的影响,造成很坏的影响。现代社会商业竞争讲究的是包装,同样的物品,包装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价格高低和利润多少。武术散打内容丰富,练习者需要长期练习才能体会到它的内涵。想使人一看就拿欢上它,首先就要从服装上去改变它。以韩国的跆拳道为例,据考证最早是由中国的武术发展过去的,而其却在四五十年间就风靡世界,拥有众多爱好者,不能不说有它的独到之处。就其服装而言,统一的白色道服,等级鲜明的道带,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跆拳道练习者。道服对练习者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容易激发练习的兴趣。所以,中国武术散打应该也有自己的服装,服装既要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能让大众接受,穿着方便、便于训练,同时又要有一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武术练习者的效果。这样就能体现出现代散打的预期效果,使武术内外合一。注重宣传自身的包装无疑是重要的,但在宣传上的包装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武术不是奥运项目,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往往只是片言只语。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散打具有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我们说散打是中国文化审美特征性的意识标准,我们现在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师重形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内涵。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的认识本来就很不全面,因此,他们对武术的学习和掌握只能停滞在形式上。因此中国武术散打要想走向世界,就一定要有细致的说明。我们应该努力探索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相通之处,研究武术散打与中国文化相通之处,在宣传时,努力地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武术在外国人心中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3.结论及建议通过武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武术散打。研究出一套适合于大众健身的训练大纲。加强散打运动健身作用的宣传,并针对散打俱乐部制定一系列与竞技散打不同的段位或等级制度。加强对武术散打的宣传,要有细致的解释说明,将武术散打与中国文化有机的融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形象。散打运动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而简单易学,有很好的健体与防身功能,且能提高练习者的精神气质,很有推广意义。参考文献:[1]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2]曾恒辉.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3]王震.试论武术与当代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3,(8).[4]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5]吉洪林.加快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J].搏击武术科学,2005,(8).

体育教育武术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一:1、运动伤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2、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3、吴贻芳女子师范体育教育思想初探4、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终身体育教育5、追寻“和谐美善”的体育教育6、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7、在体育课堂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8、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9、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10、清末赴日教育考察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11、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12、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13、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与体育教育融合策略研究14、德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制度调查及启示15、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思考16、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说课能力培养探索17、基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18、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研究19、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1)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关键词:中国武术 文化特征 哲理性 技击性 健身性 娱乐性 发展前景引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2.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 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3.健身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编》)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二、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1)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国台湾学者梁容芳说:"相传元赟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赟东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赟之功,为改进完成柔道。元赟寓江户国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元赟授之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迭今重于体育界。"(梁容芳:《陈元赟研究》,第95页)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赟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编译:《柔道入门》,第2页)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赟而始"的碑。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2)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于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生将传入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转引自《武林》1986年第6期第46页)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才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国。(3)跆举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4)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暹罗。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击招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自中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5)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60年代末70代初,创编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的现代技击术--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虽然出生了美国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广东顺德县,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他从小酷爱武术,6岁便开始跟父亲李海全(香港著名粤剧武打演员)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邵汉生武师学精武门的截拳。此外,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戳脚等南方及北方拳种,并参加过学校的西洋拳训练班。18岁他重返美国先后就读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时,又认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泰国拳、印尼拳、马来锡拉拳等等。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戳脚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揉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2."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外有人把中国武术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请中国教练去教授武术、或派出人员来华参观学习。例如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十一年来,已经有一万多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到这里学习或观摩。目前,在这所大学专攻武术的专科和本科外国留学生就有十六位。"(徐才:《武术属于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的讲话)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等省市多次派出武术教练出国任教。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来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近年来国际比赛频频举行,促进了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国际武术联盟筹委会和亚洲武术联合会(1987年)以及国际武联(1990年)成立以来,已经分别举办了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5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2年10月应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锦标赛从此,武术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3.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例如,绝大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里的刚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4.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5.武术丰富了英语词汇由于国际上练习中国武术的日益增多,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了英语词汇。由广东方言"功夫"一词,发音演变成"Kungfu"早已成了英语中的常用词。像"Taiji"(太极)、"Shaolin"(少林)、"Wudang"(武术)这一类汉语拼音也越来越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有人还创造了一个新词"Wushu-learning Fad"(武术热)6.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太极拳能起到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据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因此,太极拳被誉为中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治疗慢性病的良药。美国从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极拳书藉已有31种,有的再版了十几次。日本从1973年起,在东京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推广各式太极拳。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办法,也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相应与五行相配,练此五拳时也可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于拳种的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流行的经络点穴疗法和气功点穴疗法亦收到奇妙的疗效。三、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2.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结语: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体育武术生毕业论文题目

可以说散打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关于跆拳道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我国女子跆拳道优秀选手训练实施研究2、跆拳道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的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3、浅谈跆拳道的电教化实施4、青少年跆拳道训练方法探究5、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的提升策略研究6、体育游戏在跆拳道教学中的作用7、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调节方法的研究8、跆拳道竞赛的电子化研究9、提升高校跆拳道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10、跆拳道业余训练对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研究11、刍议跆拳道教学对学生创新型人格的培养12、协作教学法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的运用探微13、跆拳道礼仪对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14、跆拳道"人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15、跆拳道品势侧踢技术训练方法实验研究16、跆拳道录像审议的发展方向探索17、浅谈跆拳道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18、跆拳道馆的发展对高校跆拳道社团发展的启示19、太极拳对跆拳道主项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基于稳定性的视角观察20、高校跆拳道教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建议思考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三十个好写、新颖的体育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 "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2、 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研究3、 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4、 论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5、 谈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可行性6、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刍议--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7、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的策略研究8、 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9、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探析10、 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析11、 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12、 "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13、 民族传统体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研究1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16、 "一带一路"背景下VR技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17、 民俗特色文化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18、 "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19、 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产生方法及特色20、 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21、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模型构建22、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23、 提升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发展--评《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24、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SWOT分析2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创新传承思考26、 民族传统体育和农村体育治理的辩证关系与路径研究27、 "全民健身"战略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28、 红水河流域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29、 体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研究30、 浅议一带一路影响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生态保护

跆拳道,练身还是炼神?这个怎么样

体育毕业论文武术开题报告

幼儿园诚信教育的开题报告二、立论依据(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一)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中国人历来崇尚“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崇尚“童叟无欺”、“表里如一”,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而鄙薄“言而无信”、“见利忘义”,鄙薄“反复无常”、“背信弃义”,鄙薄“口是心非”。然而前些年,“厚黑学”大行其道,搞乱了我们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因而褒贬易位,弃守倒置。恪守信用,是人际交往的起码道德,是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当代社会热切呼唤信用回归。 诚信,就是诚以待人,严以律己。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为了让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让孩子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针对孩子可塑性强、好模仿的特点,我们有必要从幼儿期开始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确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一个理想人格的存在方式是由诚信开始的自内而外的逐渐展现的过程,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我们幼儿园做为一个学前教育机构,我们的宗旨是“用诚信打造我们的教育”。为幼儿、家长、社会创设一个诚信教育的环境,制订诚信公约,开展诚信服务。首先,教师做表率,用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幼儿、教育幼儿。其次,运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建立幼儿园诚信教育的网络,注重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家长具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教育的透明度,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二)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1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就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教材建议老师在班上组织讨论,向学生介绍“最大程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世之道”这句谚语,并且要求学生制作“诚信”的标语,在教室里张贴。 2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诚信教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始终。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2001年7月日本正式实施了学校改革教育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3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和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庭里家长也都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在德国城镇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到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氛围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规范了成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诚信待人。 坚持诚信原则,弘扬诚信精神,不断寻求建构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一个稳定、和谐、诚实守信的教育环境必将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参考文献: 《陶行知文集》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9日第4版 《诚信原则与现代信用机制的建构》曾文鸿三、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研究目标: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幼儿园诚信教育。2、不断寻求建构和完善诚信教育体系,教育幼儿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研究内容:1、建立幼儿诚信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的实践探索2、幼儿园诚信教育的课程开发3、幼儿园诚信教育的环境创设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游戏法、谈话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过程:1、发现问题,建立课题。1)在区科研室的支持下,学习、研究,确立课题。2)确定课题组成员,组织学习、培训。3)采用问卷法、谈话法等进行现状调查。2、理论探讨,深入思考。进行理论学习,针对现状制订研究方案。3、实践验证,调整目标。1)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论证已有的实验方案,加以修改与完善。2)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小结。4、整体总结,展示成果。1)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撰写课题报告。2)整理教育随笔、案例分析与活动方案。解决的关键问题:1、创设诚信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2、建立幼儿园诚信教育网络,注重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特色创新:1、打造我园公信教育的品牌。2、建立幼儿园诚信教育的目标体系。3、探索幼儿园诚信教育的课程开发。 四、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研究工作基础:1、全社会提倡培育恪守信用的社会公德从教育入手,教育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3、主要参考文献:《陶行知文集》 《中国教育报》 《诚信原则与现代信用机制的建构》研究的外部条件:1、得到区科研室教师的支持与指导,同时得到社区与幼儿家庭积极协助。2、本园历来注重为幼儿、家长提供优质服务,构建家园一体的教育网。3、定期进行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探索家园一致的教育途径。4、本园重视将幼儿的品德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注重幼儿良好人格的塑造。5、课题组全体成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同心协力。课题组人员结构:1、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开拓创新的意识,积累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2、课题组的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协作的精神,热心于幼儿园诚信教育的实践探索工作。研究设施:1、本园具有较为完备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以及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等。2、建立幼儿园诚信教育网络。3、家庭、社区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一、实验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4年6月1、在区科研室的支持与指导下,学习、研究、确立课题。2、确定课题组成员,并且进行学习培训。3、完成《家庭中幼儿诚信教育》的现状调查。二、实验实施阶段2004年7月——2006年6月1、研究“建立幼儿诚信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的实践探索”,构建小、中、大班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诚信目标,制订诚信公约,撰写经验论文。2、研究“幼儿园诚信教育的环境创设”,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并且撰写经验论文。3、研究“幼儿园诚信教育的课程开发”,汇编诚信儿歌、诚信小故事、活动方案、案例分析,撰写经验论文。三、实验深化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在深入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论证已有的实验方案,并且加以修改与完善。最终完成时间:本课题最终完成时间是2007年5月最终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集)、案例(集)、故事儿歌汇编、现场展示、光盘、网络。六、经费预算课题经费估算(包括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实验、资料、上机和小型会议等,分项填报)实验:2000元资料:2000元小型会议:2000元环境创设:10000元合计:16000元

中国的武术,源远流长。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太极八卦连环掌,各门各派尽显神通。纵观中华武术的历史,无疑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史。所以武术的精神,首先是爱国。陈式太极拳是武术的组成部份,它是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在各界人士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陈式太极拳本身有较高的武德要求和道德修养,它不但是对每个习武者的起码要求,而且也是练好陈式太极拳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练武,要具备有武德。“武”是干戈军旅之事;“德”指道德、品德,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概念宋计价人们的国粹、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武术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后,逐渐在推向世界的大好形势下,更应该尊重武德、进行武德教育,更应该明白练武是为众人的身体健康。为人类造福的这一宗旨,所以练武要具备有高尚的武德修养,也是当代武术推向世界的时代要求。那么,具体到陈式太极拳武德范畴有哪些?应怎样去修养呢?根据有关陈家太极拳的历史考证,自陈王廷创造性地发展太极拳以来,先辈们已留下了不少的光辉论术和典范,精辟地阐术了陈式太极拳在思想上的道德修养,(详看陈家太极拳门规戒律及学拳须知)。结合当代社会高度的发展,武术推向世界的大好前景,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继承和发展陈式太极拳,为使中华武术掘起,腾飞世界。这是武德修养的宗旨和目的。陈式太极拳是多拳种的技术汇总,练武者都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武术道德情操,才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充分地掌握和发挥,才能继承和发扬、普及和提高陈式太极拳,否则,就会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就不能使中华武术冲小亚洲、腾飞世界,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将武术引到邪路上去。陈式太极拳的武德修养,有着几百年的光荣传统,有着极为严格的门规戒律教育下一代.(这也是陈式太极拳不够普及的主要原因)。要真正的学好练好陈式太极拳,首先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来作保证。古人云“非恒无以学成”;学论讲:“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志者事竟成”;达到目标的奥妙,唯一的力量是坚持精神。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真才实学的获得,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勤奋的学习精神,这也正是陈式太极拳在武德修养上的重要一环。太极拳一层深—层,层层妙无穷,若得太极妙,勤、学、苦、功、恒,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信心,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熟练和掌握太极拳技巧,使自己的技术更上一层楼。谦虚和诚实也是陈式太极拳武德修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太极拳论讲:“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学拳一定要谦虚,戒骄戒躁,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陈家先辈陈发科老师在北京一生传习太极拳,拳艺高超,徒弟众多,交结甚广,但他德高望重,从来没有对立面,有着“陈不中”之美称。这种光辉典范,给我们练武者作出了榜样。学练陈式太极拳也正需要这种谦虚和诚实的思想,只有保持这种谦虚好学的 态度,陈式太极拳才能真正学到手,练得精,运用自如。所以,骄傲和虚伪是进步中的大敌,是失败的阴影,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代如《三国》马谡失街亭、关羽失荆州,都是傲兵必败的教训。为此,在陈式太极拳的武德中加强谦虚和诚实的修养是完全必要。提倡文明,反对野蛮,是陈式太极拳武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文明是表示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与状态。文明行为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譬如:当你与人相处时,是否有礼貌、尊重人、帮助人,在公共场合里是否遵守准则、不打骂、不起哄、语言干净、准确、优美。如果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你的行为就是文明。陈式太极拳的武德也正需要这种文明的行为,拳论中讲:“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非,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学练太极拳即修身而养性,仁义为本,恭敬待人:不与狂徒较量,不与无知争强:别人争强,我可一让再让,不得以的情况下,再自卫,点到为止,但遇暴徒、敌人,要仗义勇为,不可手软。要尊师爱友。拳论讲:“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古代曾有天、地、君、亲、师的提法,把师同天、地、君、亲相提并论,说明了老师的重要地位,只有尊师爱友、虚心好学的高尚品德,才能师徒容洽,学习提高。浇花浇根,教人教心,拳教练一生。听其言,可知其行;观其拳,可知其德;武术中武德居首也。自有武术之日起,各路豪杰便尚武习武,保家卫国。古有三国单刀赴会的关公,明有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近有勇斗俄国大力士、开创“精武门”、令外国人刮目相看的霍元甲。当年中国人被辱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受尽外国人的欺侮。1900年庚子事变后,有俄国“大力士”来津,目中无人。霍元甲挺身而出,与之较量,使其狼狈败走,一雪“病夫”之耻。毛泽东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意即正义的力量的胜利也必须以武力为依托。尤其在那些兵器不发达的朝代,练就一身好武艺,便可以精忠报国。在现代亦是如此。解放三军,哪一军不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不需“武艺高强”。而且,中华武术独树一帜,在国际上屡屡获奖,怎不令中国人自豪呢! 武术的另一部历史便是发展史。自创立之初,多少能人志士,凭借自己的习武经验和聪明才智,悉心研究,大胆创新,所以才有了武术的各门各路各种套路。武术是一个相当大的活动平台,任诚心者自由发挥。从最初的击和刺简单动作,历经几朝几代,内容不断发展完善。周时《周易》,产生了太极学说,奠定了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剑术得到空前发展,所以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宋元时期,民间武术兴起,武术呈现繁荣景象。明末清初,武术得到很大发展。太极拳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资质聪慧,刻苦勤奋好习武,因生不逢时,无法书报国之志,故隐居乡间,立志创一套拳谱。他博采众长,始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流传于世。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首届国际武术节的举办,更是拉开了中国武术的大旗。“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武术的另一精神是精进。习武之人要充分发扬刻苦奋进的精神。“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便是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无论什么功夫,要想练成,必须狠下一番苦功。冬炼三九,夏练三伏。要抱定精益求精的精神。武术更讲究所谓“高平低下”。真正的高手往往闭门修练,待到功成之日,往往已是霜染双鬓。电影中的少林高僧常常是这种境界。练武之人偷懒一日,功夫便荒废一日。武术又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武术并非打打杀杀,那是武术最低级的应用形式。无数最高级的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中华武术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学习中国武术也是接受和感悟中华几千年悠悠文明历史的过程。“练武先练心”。学习武术可以培养一个人扎实稳进的精神。少林寺练武很重视“桩功”锻炼,因为桩功不仅可以增强劲力,而且可以调理气息,修身养性。急不来,更求不来,需一个“忍”字先。学习武术不仅要下苦功,而且重在心法。所谓“心法”,便是武术的精髓所在。辟如太极,讲究“非顺即逆、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对立平衡”。他的一招一式,无不让人深深感触周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推而广之,生活中不乏不顺心之事,何不顺其势,先稳住自己,与之周旋,待机会来,再发起攻势。正应了太极进退的心法。习武之于修身,功效可见一斑。即此,我所理解的武术精神便可概括为八字诀“爱国、发展、精进、修身”。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讲究道德。文有文风、武有武德。音乐结合中国人或者男儿当自强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中华武术与武打影视作品的关系研究》 【摘要】武术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虽属于体育的范畴,但又高于体育。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其魅力不但在于其有丰富多彩的技术技能,更在于其具有东方民族文化的色彩。武打影视作品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民众习武的热潮,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如何取利去弊,让武术借助现代媒体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例举证法,对中华武术与武打影视作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武术;武打影视;关系开题报告是一篇论文的大纲,所以只需要写出论文的框架。选题目的和意义可以写摘要的东西奥,希望对你的论文有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