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禅学院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禅学院毕业论文

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首禅诗,颇值得玩味。“白鹭立雪”,首句展示了一幅图景,以下便是三种人的目光及不同的观点,分别扣住“鹭”、“雪”、“白”三个字,从而对人的审美境界进行排列,说的透彻,论得精辟。 禅是人生的一种独特智慧,由此谈到爱情关系,林清玄先生又有一首短诗可作解证: 相爱的人 像磁铁的正负极 因相吸与渴望寻找对方的所在 相契的人 像山谷中的回声 因投射与回应发现更深的内在 相印的人 像临水时的照影 因对照与融入泯灭彼此的分别 这两首诗正好是互为对应的:只看“鹭”的人,仅仅“相爱”而已,故为愚人;而见到“雪”,便是“相契”的人了,这种人聪明;惟有观“白”者,他能做到“相印”无间,智慧非他莫属

论文提纲(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素来是“精神贵族”,穷也罢,富也罢,永远在精神上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发展到极端就是阿Q 式的自欺与自慰。但是,王梵志的诗中则很少见到这种优越感,他能正视自己的不幸,表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平民诗人”的意识。我想,这或许是他的诗在初唐以后一直被正统文人视为“下里巴人”,却为民间接受的重要原因。不过,尽管妻室儿女“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邈) 诮”,但王梵志是“吾贫极快乐”的,他在斯○七七八《他家笑吾贫》中更是通过一种“深沉的戏谑和痛苦的调侃”来写的。如前所引全诗所述,一方面,谴责了贫富之间的不公平,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自己的那种洒脱与豁达的情怀。楼主的话可以从王在穷困中仍能拥有乐观意识入手写吧,毕竟这个对现在的社会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起到帮助,谢谢。

1、关于定,看佛学辞典的定义就知道: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个人体验,无论行立坐卧,均可以得定。80年代,在下曾学过气功,会打坐,能入定。90年代,学念佛,也有念佛得定的情况,后来结婚建立家庭,得定的情况就少了,这也说明依戒得定确实是真理。入定的体验难以直接描述,只能说两件实例:其一,1988年,上大学期间,有一天上午,我感觉身体有些不适,遂逃课上山欲练气功,在一树下,背风而立,观看远处时,突然有气往下沉之感,我知道要入定了,遂不作任何思想,任运自然,低眉垂目,站在那里约有半小时之久,周围微风轻拂,风吹草响,任何微细的响动了然于心,而身心不为所动。如果不是有意要出定,恐怕能站上更长的时间。其二,我祖父早逝,父亲是遗腹子,父母亲经常梦见穿长衫人,疑为祖父求超脱。我从1989年起学净土宗念佛法门。1990年春节,按农村习俗,要看祖坟。我想趁机为祖父念佛,于是在坟上静心,念起佛号,不经意间,佛号起处,契入定中,一念即有十来分钟,十来分钟只念了一句佛号,历历在心,清清楚楚。如果不是有人喊叫要走,相信此定可以维持更久。由此,我印证了一个道理,一念,并非一句,也并非一直念,而是真真切切只有一念,时间长短没有固定的。这些体验,仅为个人体验,目前还没有任何善知识为之印证,我自己绝不敢作为圣解,也请楼主及观者勿作圣解。2、关于法器方面的知识,有一本《佛教器物简介》的书,可以参考。下面摘录一些: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在佛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但在本书中,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法器,所以将之分为八种,做更为细密的分类。其中,除了分出禅门的特别法器之外,再从密教法器中,分出藏密使用的特别的法器,如此一来,读者将更能了解这些法器的原貌及运用情形。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一、庄严道场的佛具: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二、供养用的佛具: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左示右戒)、阏伽器等。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五、禅门的法器: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团等。六、置物用的法器: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七、密教的法器: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八、藏密特别的法器:此类法器是指西藏密教中特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法器其实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著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道具”、“法具”。举凡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乃至行者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中说:“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又<观自在章>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在《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而在《菩萨戒经》也说:“资生顺道之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也说:“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法器的内容依诸书所记,并不一定,但一般均将修行修法等所用的器物类,称为“法具”或“佛具”。依《古事类苑》<宗教部>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法器的种类非常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等各自不同;即使是同一名称的法器,也会因为制作材料、手法,或宗派、时代的差异,而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如果以法器的用途来分类,一般约略可以分为庄严道场的佛具、供养佛菩萨的法器、梵呗法器、置物用的法器等六种。(1)庄严道场的佛具,如:幡、天盖、伞盖、宝幢等,可以用来庄严佛堂道场之器物。(2)供养佛菩萨的法器,例如香花、香炉、灯笼、净瓶、衣(祴)等可用作日常勤行供养之器具。(3)梵呗赞诵的法器,例如钟、鼓、磬、木鱼、云版等,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之敲鸣用,或于唱诵、法会、仪式中领众之用。(4)置物用的法具,如:舍利容器、经箱、经箧、戒体箱等,可收藏或装置有关习道之器具者。(5)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指古代大乘比丘生活中必需之物,如:钵、锡杖、如意、尘尾、拂子、念珠等日常随身所持之物。钵为比丘游化乞食所用,依个人食量差异而有不同大小,材质则以铁钵、瓦钵为主。锡杖则是为了托钵时避免打扰施主,而于门口振锡,代替敲门。锡杖之杖头为金属所制之轮状宝珠形,其间有数环相接,振之即相撞鸣,僧侣持之,既为圣智威仪之表帜,且可于荒野行脚时,振动警觉,驱遗毒蛇等物。(6)密教的法器,包括了修法、灌顶及护摩时所用之法器。例如羯磨杵、金刚杵、金刚铃、金刚盘、六器(火舍、阏伽器、涂香器、华鬘器、灯明器、饭食器),及结界所用之金刚橛。以上,总称为大坛具。羯磨金刚又称羯磨杵,亦单称羯磨,呈三钴十字之状。金刚杵有独钴杵、三钴杵、五钴杵、九钴杵等诸种,其各钴(股)形状或呈鬼面,或为人形,钴之上方则呈握状,可供行者手持之用。金刚铃亦有独钴铃、三钴铃、五钴铃之别;若将以上三种铃安置于塔顶宝珠形之上端,则称为塔铃、宝铃。金刚盘为修法时安置金刚杵、金刚铃等物者。此外,尚有藏密特别的法器,如:唐卡、食子、摩尼轮、八吉祥、七宝、曼达、嘎乌等。密教的法器,除了修法所用之外,由于其制作十分精美,亦常被视为艺术品珍藏。3、佛教经典的翻译,可以参阅《古今译经图记》和《续古今译经图记》,在大藏经里有。我国的译经事业,从东汉明帝的摩腾尊者开始,至唐朝开元年间的金刚智禅师止,之后就鲜有人敢贸然翻译经典。具体的翻译人和所翻译的经典名称,请看书,内容太多,不可能列举出来。

禅宗美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 论洪水神话 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赞(101)评论转载(202)分享(116)复制地址编辑

这里有几篇你看行不行,如果觉得不怎么样,你可以去美术论文网看看,里面篇数很多-----------------------------------“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艺术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从早期文艺复兴至今,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一代代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十五世纪上半叶,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加以逼真细腻的色彩表现。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这些色彩,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绘画中则强调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大色块来进行创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达·芬奇则采用极单纯而又丰富的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用一种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来进行创作,其色调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畴,达到了一种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运用,更多的是为适应精神上富有表现力的主题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约,他根椐画面上节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组合色调,作品富有现代精神;伦勃朗利用强烈的明暗对照,单纯而强烈的色彩来突出主题,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环境中闪闪发光,作品充满了深度。十九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这为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矗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画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画家们致力于风景画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体现了这一切。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之上,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艺术贵在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需要勇气打破条条框框,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推动艺术的发展。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如何在色彩教学中汲取多种营养成份,全面推进学生的色彩感应力,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色彩教学中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加之俄罗斯画派的色彩理论综合而成。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色彩的对比上也有一定有规则,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画大关系,然后深入,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训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多地重视科学规则和相应的客观因素,忽略了做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但在做画过程中这种感应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艺术作品就会缺乏生气,枯燥无味。所以,在色彩训练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色彩的直接感应,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缚住做画者的手脚。传统的色彩理论对于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物体离观者近则色彩鲜明突出,退远则变淡变冷)。但在现代的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们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法国艺术大师巴尔蒂斯对于东方绘画非常崇尚;凡高的作品中也充满着东方情趣;米罗的作品更是如此。为什么东方绘画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使这些艺术家顶膜礼拜呢?关键就是在东方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东方的作品,如中国画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使艺术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如能较好地将东方绘画中的精华运用到色彩实践中的话,将会创造出更广大的艺术天地。-----------------------------------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ythgjhghgj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服设计与茶文化研究

摘要:饮茶具有很多好处,比如安神、静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抛除一切杂念,与禅宗美学所表达的宁静、自然和简约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蓬勃发展,时代文化符号的再度兴起和回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茶服饰文化正是在这种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衍生并发展起来,同时,茶艺服饰已经成为急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茶艺服饰的演变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茶服饰设计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现代茶服;设计;系统化;科学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都出现了质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华的都市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追求,茶艺师穿戴的服饰已经成为茶艺欣赏的一个重要内容。茶礼服饰要想真正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中国的茶服文化才能发展壮大,进而向世界传播。

1茶文化通过茶服进行着动态传播

现代社会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艺展示的时候,需要通过服饰将茶道、茶境等结合成统一的整体。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饰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都将以回归自我、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当今社会,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礼仪演示的时候,都需要由茶服饰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将其独具特色的视觉美感真实地进行展现,茶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独具特色的动态呈现内容之一也是通过茶服饰来展示的。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代表着中国传统特色的、包含着丰富茶文化的现代茶服饰。服饰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茶服饰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将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完全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同时,一款极具视觉形态美、传承文化内涵的茶服饰对传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款新兴的日常着装和职业装,我国现代茶服饰目前在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设计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现代茶服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2当代茶文化服饰设计理念

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门派,同时道家也是最早重视茶的精神功能的门派,他们认为茶可以较好地修身养性,道士们在修炼时,往往要有茶相辅助。道家之所比较喜欢饮茶,与他们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过喝茶、品茶可以脱胎换骨,因此传说中的黄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较喜欢饮茶。道家茶服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素雅、干净的,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营造的内心世界是自然、纯净的。在《中国茶谣》中,道家茶服传承了道家传统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较崇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实相生”,比较注重自然、流畅的气韵,道家茶服是从道家八卦图形中演变而来的,服饰的主要色彩为浅灰蓝色,外面还要罩上一层白色袍衫,领口处使用的是交领设计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宽松。道家茶礼的表演者通常会选择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饰给人随意、飘逸的感觉,比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识特点,丝棉混纺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这样穿着比较舒适,线条比较柔韧,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比较符合人的身体曲线,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禅茶一味

茶与中国佛教禅宗有着亲密的联系,伴随着禅宗越来越盛行,佛门中饮茶的信徒也越来越多。在中唐时期,百丈怀海创设了《百丈清规》,从此后在寺院中茶礼变成了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定。禅堂中,必须用茶来供奉各位大佛,用茶来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对那些僧人而言,饮茶已经成为他们每日的必修课,茶可以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打坐的状态中。在《中国茶谣》中,男性居士的茶服与僧袍的款式比较接近,使用的颜色为偏深砖红色,给人以雄浑、质朴的感觉,茶服的层次比较多,且非常紧密,从而展现了敬慕、虔诚的心态,使用莲花暗纹刺绣图案来装饰衣领,佛教中认为莲花是比较吉祥的花,非常的圣洁。柞蚕丝面料来制作外袍,感觉比较质朴,同时搭配缎面交领来修饰,整款服饰给人清雅、大气的感觉。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较传统的长衫,将领口设计成立领的形式,使用双色双层真丝纱质面料制作,整款茶服具有较强的垂荡感,比较细腻、自然,服饰的特点与禅定的理念相融合,从而使茶服文化与茶礼形式的美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茶儒同礼

儒家茶礼严格遵循儒学经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观点,这也是儒家茶礼最核心的内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礼仪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借助茶的冲泡过程将儒家教义精神进行了不断的升华。在进行茶服设计的时候,服饰的灵感来自于汉服,儒家文化比较推崇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孔子比较维护周朝建立的规章制度,他认为正色应该是黑、白、青、黄和红,其他的所有颜色都属于间色,同时将正色和间色附加上尊卑贵贱的等级象征,服饰的色彩非常明确,不可以存在颠倒和混淆的情况,比如《论语》中就比较明确的记载“恶紫之夺朱”,使用“礼”来保持单色的纯正位置,因此服饰全是纯正的黄色调或者是大红色调。服装设计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不对称的配色进行搭配,整款服装给人的感觉为看上去比较完整,但是仔细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饰将儒家的精神理念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对称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较强的动感和时尚性,服装制作的材料为真丝软缎和真丝织锦缎,将儒家茶道的正统经典视觉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

3将茶文化融入现代茶服饰设计中

在廓形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在设计茶服方面,立体透视与平面透视对比而言,更注重后者,根据茶艺的有效性、实用性要求,也就是饮茶者、泡茶者不会由于服饰的原因而影响茶艺的顺利进行。在设计廓形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可从如下两方面得以充分彰显:一方面,我国服装市场中服装类型、服饰样式都是很稳定的,大多数服装都是上衣下裳的类型,这种审美特征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国内传统服装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对称,在宽大舒松的包裹中,人们大部分肢体都被包裹起来。根据这一情况,在茶服设计中,可以根据竹子外形高挑、严谨、稳重和对称的特征来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以泡饮龙井茶为例,在泡饮时,幽香满溢、色泽翠绿,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忍不住想品尝的冲动。所以,在设计茶服廓形上,结合龙井茶泡饮中灵动飘逸、香飘四溢的特征,通过至少两层的搭配,注重服装和人的立体空间形象,突破传统服装设计的对称形式,以体现出一种飘逸、自如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人们在服装穿着中所产生的光泽、曲线、动静节奏的掌握,在设计茶服饰轮廓中发展自然、宽松的款式,与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间体现出古典高雅的气质。

在设计面料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亚麻布是国内特产之一,具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其触感、手感都是极好的。制作亚麻布需要通过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认真、仔细,一道工序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到亚麻布的整体质量。品茗也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亚麻制作而成的面料,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平衡、舒适感,也能体现出一种天然的韵味,体现出别样的雅致美、简约美、整体美。欧根纱是一种半透明的轻纱,与真丝产品相类似,但价格要比真丝产品便宜很多。欧根纱通过染色之后,呈现出一种鲜艳的颜色,面料材质轻、柔、软,但它必须要悬垂挂置,避免出现褶皱。在设计茶文化服饰中可利用欧根纱面料的特征,尤其是其褶皱,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形成的褶皱,在人体行走过程中,在光线的折射下会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光,给品茶者营造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气氛。在方案设计时,应利用两件套设计形式,在外罩绿色的欧根纱面料中,面料丝滑、垂坠、唯美凉爽,给品茶者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在内里上利用亚麻朴实的天然面料、视觉上的粗糙,为品茶者创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氛围。将两种材质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衬、互补缺点的效果,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效果。在服装肩部和下摆之处,将纺织颜料绘画茶文化元素置于其中,其整体布局与水墨画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处。纺织颜料具有色泽鲜艳、类型多样等特征,卷草纹、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绘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虽然看起来很简洁,但是制作过程却是很复杂的,每一块图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统一、协调,穿在身上有一种整体的对称美感。但要注意整体格调的协调和统一,防止过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给品茶者造成视觉累赘。既可以直接选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现传统手绘。

在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对于一整套服饰来讲,其色彩是很关键的,色彩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整体设计中最为重要,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在设计茶文化服饰色彩中,应考虑到当代饮茶环境的特征,禁止胡乱搭配,追求典雅、素朴之美。一是,从宗教上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礼”的思想,孔子构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包括红、白、黄、黑和青五种,其余颜色为间色,正色与间色代表着主仆、贵贱之分,在定义服装色彩中不能将正色与间色混为一谈。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推崇“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平淡素净之美,将青色、黄色、白色、皂色、红色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结合道家和儒家所划分的正色,在设计茶文化服装上进行整体规划。从茶叶本色而言,可以将绿色作为整体设计的基本色调,茶叶生长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给人一种绿色、清新的感觉,绿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环境,是全世界人们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与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颜色对比而言,绿色不但不会打破空灵感,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清爽感,丰富了饮茶的整体意境。在设计色彩中,将绿色和白色两种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致、简朴特征弥补了空灵意境的不足,在整体意境中凸显出一种朦胧美。另外,也可以在设计主色调时,选用白色这种素净、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鹅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融合,色系简洁、柔和,给人一种简约美。而普洱茶、红茶这类型的茶叶,在冲泡后,颜色呈现出棕色、红色,醇厚深沉、稳重,整体上具有磅礴的气势。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渗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体形象的限制,对其进行创新和提炼,体现出一种独特、别致的美感,为品茶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的感觉,让他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品茶,进而感受到品茶的乐趣。

4结语

茶服在进行设计时,将地域风俗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底蕴,同时接受现代文明的改造和影响。茶礼服饰要想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的茶服文化传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钟斐.生态茶服秀———茶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动态呈现[J].农业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54-57.

[3]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89-92.

[4]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92-95.

当代中国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传播。茶服成为一个全新的茶元素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呈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茶文化;茶服;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丰盈了人的内心,也升华了人的品质。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一起。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人爱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茶文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人们能够在平等、自强、自主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动态审美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饮茶是当前城市人群最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一种放松身心的机会。在茶艺和茶道过程中,服饰与茶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体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服是在行茶时所穿的服装,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服的记载。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装和服饰。从茶服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在一些茶艺表演中也采用了专门的服装,茶服的式样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主要特点是以仿古为主。这种古装茶服从设计到服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能够体现茶文化内涵,具备茶艺表演功能的服装。随着对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将茶服与时代发展相融合,集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将生态理念渗透入茶服设计中,通过各种时装秀展示中国茶服风采,体现茶服的审美特色。茶服的动态审美是指茶服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神态。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可以通过茶艺、饮茶等方式呈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服装表演等方式呈现,茶服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动态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其丰富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历史的回归成为人们推崇的时尚潮流。茶服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才能对茶服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音乐审美

在茶服的呈现过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使观众形成听觉与视觉的统一,获得审美的享受。音乐具有流动性和节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时,音乐能够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配合下,人们能够从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动性的美感。音乐能够给予人们茶服创作的灵感,并通过音乐展现设计师的构思与效果。对于欣赏者来说,既能够看到茶服的色彩、图案和样式,满足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音乐与茶服的融合,能够利用音乐提升茶服的表现力,引导和启发观众的联想。其次,利用音乐与茶服的结合,能够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内涵,用音乐这种无形的艺术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现更具节奏感和鲜活性。同时在欣赏茶服时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

服装审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茶服作为服装的一类,也被设计师赋予了生态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种行茶服装,更具备了环保安全的优点,穿着之人能够从中感受舒适放松的心情,寻求回归自然的精神体验。传统茶服具备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特点,从布料、图案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说,传统茶服体现的更多是古代服装的特点,而茶文化气息却不够浓厚。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茶服也出现了不断的创新,茶文化内涵的渗透,使茶服的设计与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生态理念的渗透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设计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设计师注入生态理念,与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茶是一种自然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尚元素,与时代潮流逐渐融合。茶服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被赋予了优雅纯粹的特点,同时具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气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现代时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与民族传统服饰相结合的服装,在茶艺表演中,茶服的运用十分广泛。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对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其次,茶服与茶艺及环境相融合,需要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视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优秀的茶服不仅美观典雅,而且能够与茶艺融为一体,体现出深远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且从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表演审美

除了茶艺表演外,服装表演也使茶服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服装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基本形式仍然是传统模式,但是却在表演中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优雅的茶服配以美丽的模特,在各种音乐灯光背景下进行展示,使商品与艺术品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营造出浓浓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模特赋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态充分体现了茶服的性格特点。模特是流动的,音乐与灯光是流畅的,一切艺术元素都在茶服中变换交融,使茶服这一服饰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不仅满足了服务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展现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饮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饮茶的风俗习惯,例如杭州有全民饮茶日的法定节日。全民饮茶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国内的多个城市积极响应,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当地民众赠送中国茶,使中国茶文化得到积极的推广和传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现了生态茶服展示,也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这场时装秀主打生态理念,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场,模特也并非专业出身,但正是这种自然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体现出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将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无遗。模特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美感。各种优雅美观的茶服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许多来自国外的模特也给茶服增添了异域风情。在此次全民饮茶日活动中,茶服表演成为当天的亮点。尤其是活动在结束后,还向全国各地的茶馆及茶企业及个人征集各种特色茶服,并进行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茶服设计者以及从事茶艺表演的参与。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这些茶服作品,不仅体现了茶的静谧和优雅,以及茶自然质朴的特质,同时也结合了服饰的创意灵感,表达了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茶人思想,体现了茶、自然与服饰的精妙统一。

4结束语

茶服作为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茶艺表演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茶服的发展变迁,茶服也被设计师赋予了更丰富的理念,生态茶服是茶服的创新元素,已经成为当前时尚服饰的代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此后,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茶服的设计与应用中来,为茶服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各种丰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茶服设计也做出了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不仅引领了服装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有力地倡导了中国饮茶之风。在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时代特色,在与世界时尚接轨的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创新篇章,使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5-7.

[2]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40-45.

[3]李晓岩.时装表演的节奏韵律美—————动与静[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8-19.

[4]朱宁,王彦.展示的艺术————谈服装展示的多元化艺术表现[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69-171.

[5]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60.

[6]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158.

禅宗美学毕业论文答辩问题

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学校论文答辩时,老师一般会问些什么问题?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毕业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二、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

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

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

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

1、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2、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3、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4、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5、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

回答问题注意事项

1、文章应有论点、论据

2、有开头主体与结尾

3、有条理、有层次

4、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

5、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

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

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

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三、回答问题的技巧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提高成绩是有益的。

1、熟悉内容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

2、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3、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4、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5、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

6、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

7、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8、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那么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怎么回答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信息,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1、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解析:首先从主观入手,每篇论文都对应着相应的专业,可从当前该专业的社会大致情况来简要分析,其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来分析(实习过程中对该专业有了更深的社会认识,发现了一些问题等),最后,可以说是与指导老师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后选择该课题(这一点很重要,至于原因,请您自己揣测!)

2、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这一问题一般在开题中就有提及,正文中也有相关小节说明,只需要对其加以总结提炼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逻辑清楚,条理分明,不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东拼西凑会给考核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3、全文基本结构、框架是怎么设计的?

该问题的回答并非是让您将论文大纲讲述一遍,而是对整个文章的一个综合说明,比如: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开头从总体上论述XXXX的特点等大背景,之后“提出XXXXX问题”,再根据问题提出XXXXX对策,最后是总结陈述,各部分相互间存在逻辑联系,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该结构是最为常见的结构,您需要依照自身文章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

4、全文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该问题的回答与论文大纲相结合,比如:全文的逻辑关系是,首先交代大背景——对XXX现状加以论述说明——提出XXX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

一是要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整合,将论文分为引言和试验设计的目的意义、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几部分。

二是在每部分内容的presentation中,原则是:图的效果好于表的效果,表的效果好于文字叙述的效果。最忌满屏幕都是长篇大论,让评委心烦。现在互联网上下载一点图片资料很方便。能引用图表的地方尽量引用图表,的确需要文字的地方,要将文字内容高度概括,简洁明了化,用编号标明。

三是幻灯片的内容和基调。背景适合用深色调的,例如深蓝色,字体用白色或黄色的黑体子,显得很庄重。值得强调的是,无论用哪种颜色,一定要使字体和背景显成明显反差。注意:要点!用一个流畅的逻辑打动评委。字要大:在昏暗的房间里小字会看不清,最终结果是没人听你的介绍。不要用PPT自带模板:自带模板那些评委们都见过,且与论文内容无关,要自己做,简单没关系,纯色没关系,但是要自己做!

毕业论文答辩流程一般包括自我介绍、答辩人陈述、提问与答辩、总结和致谢五部分。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答辩人陈述: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文章的创新部分;结论、价值和展望;自我评价。

提问与答辩: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总结: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论文答辩时,导师一般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全文基本结构、框架是如何安排的,在研究该课题过程中,是否发现了不同的见解、自己是如何逐步认识这些见解的、又是如何处理的,全文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课题研究中有那些问题是没有涉及的,但却是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等等。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在答辩会上,考官要极力找出来在论文中所表现的水平是真是假。而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 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以下这些问题: 1、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从主观入手,每篇论文都对应着相应的专业,可从当前该专业的社会大致情况来简要分析,其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来分析(实习过程中对该专业有了更深的社会认识,发现了一些问题等),最后,可以说是与指导老师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后选择该课题。 2、全文基本结构、框架是怎么设计的? 该问题的回答并非是让您将论文大纲讲述一遍,而是对整个文章的一个综合说明,各部分相互间存在逻辑联系,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这一问题一般在开题中就有提及,正文中也有相关小节说明,只需要对其加以总结提炼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逻辑清楚,条理分明,不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东拼西凑会给考核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4、在研究该课题过程中,是否发现了不同的见解?自己是如何逐步认识这些见解的?又是如何进行处理的? 首先必须要肯定,对于该课题存在诸多不同的见解,其次,阐明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些不同见解的,最后,处理不同见解,一是在论文写作中是怎么处理的,二是自己在平常学习研究中如何处理。 5、全文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该问题的回答与论文大纲相结合,比如:全文的逻辑关系是,首先交代大背景对XXX现状加以论述说明提出XXX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 6、课题研究中有那些问题是没有涉及的,但却是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 任何一篇文章,无论字数多少,不可能将所有涉及到的问题全部研究清楚,所以,需要您选择一到两个和该课题联系紧密的问题,并对其做精简的概述。

禅宗文化毕业论文

论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东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本文是一篇关于景观设计类的毕业论文范文,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也表明了论文的基本格式规范,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论文摘要: 极简主义景观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蓬勃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东西方文化上都有其共同的观点和文化特征,在中西园林景观设计中都能找到诸多相似的地方。研究二者的渊源与特点对于我国景观设计的融合创新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文关键字: 景观设计;极简主义;融合创新

极简主义景观将景观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结合在一起,个性鲜明,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工业化特征,追求极度简化、客观、抽象,以很少的设计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间。对极简主义景观历史的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内涵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文化则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外显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古代东方和西方艺术中,极简主义景观处曾经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对极简的追求。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穿越时空与地域的差异最终走向融合的状态。极简主义景观作为继承发扬传统的一个优秀范例,不是纯粹地对既往风格的延续、传统符号的卖弄,应该立足当代,回顾传统,放眼未来,深层挖掘,寻找当时当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对极简主义景观中东西方文化的关联性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对当前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东方文化意蕴

“极简”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它摈弃陈俗与浮华,直至本原。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运用简洁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创造出一种明净平和的神秘感,这些和中国传统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内涵显然有着相似之处。在中国园林中,往往采用抽象的手法,把自然景物中最能引导思想情感的要素提取出来,经过抽象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洗炼的手法反映出来,有限中见无限的意境营造使观赏的人既感到自然气息,又发人深思、强调了感情的抽象力。

1.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源于春秋时代一些避世舍身的隐者。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主张“因性任物”“无用贤至”“弃知舍己”“舍与是非”。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游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在《庄子·天地》中对繁复与简约有独到的论述:“且夫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熏鼻,困慢中 颡 ;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这种理论与老子追求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一脉相承。其中

“道”是道家哲家思想的核心,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形成“道的人生观”。庄子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精神由人生修养而得,追求人生的天人合一为精神境界。这种清净虚明、无思无虑、“无我”的境界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影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与心理性格。这种精神也充分呈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中。

中国园林之美主要是一种以自然为中介,

在自然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

达到与道的和谐统一的意境美。这种由实到虚,

化景物为情思的特点决定了园林的创作原则并不必然是写实地模山范水,山水只是做点缀,对意境的追求成为园林的灵魂所在,强调“境生于象外”诱发人的意境美感,山水花木主要起“比”“兴”作用,,可以满足于象征性的点缀。一拳石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都在想象中形成。造园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和表现自然景观所诱发的情趣和艺术精神,重在表达象征意义。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意表现手法也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抽象提炼的手法是一致的,是东方简约主义审美的文化渊源。

2.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吸收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山禅悟折射出十足的空寂、空灵,淡远却不乏明净、流动、静谧的气韵。

禅宗思想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认为时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构筑出中国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此外,中国园林中还注重“淡”的表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公元12世纪,禅宗思想进入日本,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僧侣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表现广大无限的自然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赏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三、极简主义设计审美的西方文化观与实践

西方古典园林深受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宁宙的一切现象。他们的美学观念也是从数的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源泉是数的协调,因此提出“黄金分割律”。这种数学的或几何的审美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欧洲艺术界,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主义的美学观念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1.人本主义的影响

与中华民族的自然审美心理不同,西方美学观念深受人本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与大自然是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种关系折射到美学上形成了人本主义观念,它强调人的地位。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支配,西方园林追求人工美,欣赏人工化的自然。古罗马科学家老普里尼在《自然史》中说“柏树现在经过修剪造成厚厚的墙,或者收拾的整整齐齐,精精致致”,园丁们甚至用柏树“表现狩猎的场景或者舰队,用它的常绿的细叶幕仿真实的对象。”经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古希腊、古罗马的造园手法被继承,忽视自然美的审美情趣也一脉相承。黑格尔在阐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干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人们不欣赏树木花草自然的美,而只把它们当作有各种色彩和质感的材料,用来铺砌成平台的图案,或者修剪成球形、长方、圆锥等绿色的几何体,园林的美不是自然形态之美,而是各种图案和几何体的美即人工美。

2.东方文化的影响

欧洲在13世纪,通过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马黎诺里的《马黎诺里游记》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它是中世纪西方对中国认识的顶峰,摆脱了中世纪地图学的幻想,构成了欧洲思想文化史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并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好奇和热情。具体到造园艺术,“中国热”更在18世纪的英国风景式园林中达到高潮。中国园林中对意境的营造和以少胜多的抽象手法对极简主义景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7、18世纪,西方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英国首先出现了自然风景园,辉煌百年后,19世纪上半叶,不少设计师重新提出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最好有几何式的花园作为过渡,至此,园林中的规则式和自然式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二者在交替、并驾中发展上升。19世纪末,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和建筑逐步向简洁的方向发展,园林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也走向了净化的道路,逐步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设计。建筑师舍弃繁琐,用宁静的富有哲理的建筑形象打动人,使人们用心灵来感受建筑,而不是被表浅的东西所迷惑。追求建筑的本体,将建筑简化成光线、空间、体量这样的基本元素,剔除琐碎,留下纯净,给繁乱混杂的建筑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代表人物彼特·沃克将简洁潜存于复杂之内的哲学精华,在他的园林中独特的细节或宏观的整体中都有所体现,如他所设计的哈佛大学唐纳喷泉(Tanner Fountain)、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景观和日本Minato—ku的IBM大楼庭院景观都是极富禅意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传统日本园林静观和冥想的特点。禅宗园林对他的作品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3.纯净抽象的设计理念

西方极简主义景观手法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整体性的把握;对建筑化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对材质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对纯净、抽象形式的运用、对时间与自然造化的体现等。并运用简化和提炼、简洁抽象几何形体、景观要素的系列化等方法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设计通常从基地和功能出发,确定空间的类型,然后用轴线、绿篱、整齐的数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景观语言来塑造空间,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空间的微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材料的质感色彩、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水的灵活运用。这种形式化、模型化、公式化的符号设计被用于不同时代、不同场地,直接而简单有效。极简主义景观追求的是一种“添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有机,在极简主义作品的元素个体本身是无意义的,它们的意义体现在相互的关系中、结构里。极简主义在装饰问题上走向了一个肯定装饰的、多风格的、多角度的、包容的新阶段,大量的极简主义景观作品在有着简洁的形式、清晰的功能和逻辑关系的同时,往往通过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技术构造的细节来增加景观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并且注重时间、自然因素对景观的影响。如在安藤忠雄设计的“水的教堂”中,明净的 玻 璃后面,一面平静的水面、一个沉默的十字架、一片幽远的原野,人们的灵魂就在这极端简化的景象面前净化,升腾……

自然山水式的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很高成就,

但是它的布局和意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园林的使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开始出现大量具有极简主义风格特征的景观作品,但是很多的设计师没有建立对西方园林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只能作一些表面形式的模仿,甚至有些连外观形式模仿也难以做到准确到位。而且也更谈不上消解外来形式,创作高质量的本土现代景观新形式。况且,景观之美在本质上并不是形式之美或形态之美,而是人文之美、人伦之美。极简主义景观的精髓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意境与内涵。对中国来说现代极简主义景观是一种舶来的景观形式,缺乏从根本上推动其产生、发展的原动力,如果仅仅简单地作“拿来主义”对待,便会导致其艺术生命活力的丧失。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土,博采众长,最终达到建构完善本土景观之目的。

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我国设计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在保持中西文化独立性和纯洁性的前提下寻找二者的融合点,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景观。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中西园林景观设计中都能找到诸多相似的地方,如注重意境、人与自然的对话、载体与精神的完美融合。二者的融合创新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与方法的整合,我们要将传统园林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西方极简主义景观最具包容性部分与我国现实生存环境及未来发展空间相结合,兼收并蓄,以此来构筑中国极简主义景观的现在与未来。

参考文献(略)

回答这个重要的“建设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理论。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 论洪水神话 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赞(101)评论转载(202)分享(116)复制地址编辑

他们的僧侣因为天皇的命令被迫娶妻了,丧失了部分实修的内容。唐密在那里保留了下来,叫东密、台密(包含了天台宗内容的密宗)

禅意山水毕业论文

1、边让

边让,字文礼,东汉末年名士,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边让善于辩论,辞赋,年轻时便声名在外。中平元年(184年),大将军何进听说边让的名望,十分仰慕,想征辟他为大将军府官员,又担心他不来,于是诈称征其为军事幕僚。

边让到雒阳后,何进任命其为令史。何进设礼接见边让,边让既能善于占射,又能辞对,当时宾客满堂,无人不被边让的风采所倾倒。司徒府掾吏孔融、王朗都一起向其递交名片,以求交往。

2、边镐

边镐,小名康乐,生卒年不详,江宁人。五代时南唐著名将领。南唐保大元年,边镐奉南唐中主李璟之命,镇压张遇贤起义,以行营招讨的名义兼任抚、信、袁、吉等州都虞侯,随齐王李景隆进攻割据福建的闽主王延政,历经激战,王延政出降,闽亡。

南唐卷入与后周的战争时,边镐被重新任命为将领,但被后周军队生擒,周世宗柴荣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等到双方议和,边镐又被遣返,但从此不被重用。最后卒于金陵。

3、边贡

边贡,道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边贡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及第,年仅20岁。少年登科,名动朝野。初授太常博士,迁兵科给事中。明六科给事中掌钞发章疏,稽察违误,职权颇重。

边贡任职期间,不避权贵,不计利害,上书弹劾贪冒军功、卑怯无能的监军太监和统兵将帅,上《言边患封事疏》。当时监军太监苗逵为皇帝所宠信,镇军统帅是宗室保国公朱晖和右都御史史琳。边贡奏文疏直激切,闻者凛然,表现出他关心国事、直言敢谏的品格。

4、边景昭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画家。陇西人,生卒年不详。永乐年间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时仍供奉内廷。后为翰林待诏,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画。他为人旷达洒落,且博学能诗。他继承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其作品工整清丽,笔法细谨,赋色浓艳,高雅富贵。

边景昭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所绘的《三友百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具典型性,画面松竹梅岁寒三友并植,寓意君子之德,百鸟聚集,隐喻百官朝拜天子,顺承天意、熙宁祥和的立意,凸现吉祥瑞应的象征意义。

同时,象形刻画也生动活泼,尤其百禽的动姿,或跳踯,或鼓噪,或饮啄,或顾盼,悉尽其态,气氛热闹欢快,诸鸟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品类意义可辨,布满全幅的构图,呈现“茂密”的特点,画风工细精微又富装饰性,此作堪称边氏最具宫廷花鸟特色的佳构。

5、边寿民

边寿民擅诗词,然散佚未刊,诗名为画名所掩。《苇间老人题画集》乃百年以后有心人从画本录出者,计诗70首,皆题画作,词35首,其中17题17首为题画,另5题18首非题画作,乃录附于此者。非题画之作,想必甚多,年远自难于收辑。

《苇间书屋词稿》虽系边寿民自辑,然仅晚年的某一时期的词稿,远非全貌 ,计词27首,其中15首为题画,12首非题画作。两集之外散见于画面者尚有一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景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寿民

论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东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本文是一篇关于景观设计类的毕业论文范文,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也表明了论文的基本格式规范,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论文摘要: 极简主义景观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蓬勃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东西方文化上都有其共同的观点和文化特征,在中西园林景观设计中都能找到诸多相似的地方。研究二者的渊源与特点对于我国景观设计的融合创新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文关键字: 景观设计;极简主义;融合创新

极简主义景观将景观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结合在一起,个性鲜明,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工业化特征,追求极度简化、客观、抽象,以很少的设计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间。对极简主义景观历史的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内涵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文化则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外显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古代东方和西方艺术中,极简主义景观处曾经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对极简的追求。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穿越时空与地域的差异最终走向融合的状态。极简主义景观作为继承发扬传统的一个优秀范例,不是纯粹地对既往风格的延续、传统符号的卖弄,应该立足当代,回顾传统,放眼未来,深层挖掘,寻找当时当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对极简主义景观中东西方文化的关联性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对当前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东方文化意蕴

“极简”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它摈弃陈俗与浮华,直至本原。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运用简洁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创造出一种明净平和的神秘感,这些和中国传统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内涵显然有着相似之处。在中国园林中,往往采用抽象的手法,把自然景物中最能引导思想情感的要素提取出来,经过抽象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洗炼的手法反映出来,有限中见无限的意境营造使观赏的人既感到自然气息,又发人深思、强调了感情的抽象力。

1.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源于春秋时代一些避世舍身的隐者。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主张“因性任物”“无用贤至”“弃知舍己”“舍与是非”。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游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在《庄子·天地》中对繁复与简约有独到的论述:“且夫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熏鼻,困慢中 颡 ;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这种理论与老子追求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一脉相承。其中

“道”是道家哲家思想的核心,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形成“道的人生观”。庄子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精神由人生修养而得,追求人生的天人合一为精神境界。这种清净虚明、无思无虑、“无我”的境界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影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与心理性格。这种精神也充分呈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中。

中国园林之美主要是一种以自然为中介,

在自然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

达到与道的和谐统一的意境美。这种由实到虚,

化景物为情思的特点决定了园林的创作原则并不必然是写实地模山范水,山水只是做点缀,对意境的追求成为园林的灵魂所在,强调“境生于象外”诱发人的意境美感,山水花木主要起“比”“兴”作用,,可以满足于象征性的点缀。一拳石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都在想象中形成。造园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和表现自然景观所诱发的情趣和艺术精神,重在表达象征意义。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意表现手法也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抽象提炼的手法是一致的,是东方简约主义审美的文化渊源。

2.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吸收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山禅悟折射出十足的空寂、空灵,淡远却不乏明净、流动、静谧的气韵。

禅宗思想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认为时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构筑出中国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此外,中国园林中还注重“淡”的表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公元12世纪,禅宗思想进入日本,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僧侣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表现广大无限的自然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赏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三、极简主义设计审美的西方文化观与实践

西方古典园林深受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宁宙的一切现象。他们的美学观念也是从数的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源泉是数的协调,因此提出“黄金分割律”。这种数学的或几何的审美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欧洲艺术界,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主义的美学观念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1.人本主义的影响

与中华民族的自然审美心理不同,西方美学观念深受人本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与大自然是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种关系折射到美学上形成了人本主义观念,它强调人的地位。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支配,西方园林追求人工美,欣赏人工化的自然。古罗马科学家老普里尼在《自然史》中说“柏树现在经过修剪造成厚厚的墙,或者收拾的整整齐齐,精精致致”,园丁们甚至用柏树“表现狩猎的场景或者舰队,用它的常绿的细叶幕仿真实的对象。”经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古希腊、古罗马的造园手法被继承,忽视自然美的审美情趣也一脉相承。黑格尔在阐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干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人们不欣赏树木花草自然的美,而只把它们当作有各种色彩和质感的材料,用来铺砌成平台的图案,或者修剪成球形、长方、圆锥等绿色的几何体,园林的美不是自然形态之美,而是各种图案和几何体的美即人工美。

2.东方文化的影响

欧洲在13世纪,通过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马黎诺里的《马黎诺里游记》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它是中世纪西方对中国认识的顶峰,摆脱了中世纪地图学的幻想,构成了欧洲思想文化史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并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好奇和热情。具体到造园艺术,“中国热”更在18世纪的英国风景式园林中达到高潮。中国园林中对意境的营造和以少胜多的抽象手法对极简主义景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7、18世纪,西方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英国首先出现了自然风景园,辉煌百年后,19世纪上半叶,不少设计师重新提出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最好有几何式的花园作为过渡,至此,园林中的规则式和自然式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二者在交替、并驾中发展上升。19世纪末,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和建筑逐步向简洁的方向发展,园林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也走向了净化的道路,逐步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设计。建筑师舍弃繁琐,用宁静的富有哲理的建筑形象打动人,使人们用心灵来感受建筑,而不是被表浅的东西所迷惑。追求建筑的本体,将建筑简化成光线、空间、体量这样的基本元素,剔除琐碎,留下纯净,给繁乱混杂的建筑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代表人物彼特·沃克将简洁潜存于复杂之内的哲学精华,在他的园林中独特的细节或宏观的整体中都有所体现,如他所设计的哈佛大学唐纳喷泉(Tanner Fountain)、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景观和日本Minato—ku的IBM大楼庭院景观都是极富禅意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传统日本园林静观和冥想的特点。禅宗园林对他的作品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3.纯净抽象的设计理念

西方极简主义景观手法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整体性的把握;对建筑化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对材质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对纯净、抽象形式的运用、对时间与自然造化的体现等。并运用简化和提炼、简洁抽象几何形体、景观要素的系列化等方法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设计通常从基地和功能出发,确定空间的类型,然后用轴线、绿篱、整齐的数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景观语言来塑造空间,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空间的微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材料的质感色彩、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水的灵活运用。这种形式化、模型化、公式化的符号设计被用于不同时代、不同场地,直接而简单有效。极简主义景观追求的是一种“添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有机,在极简主义作品的元素个体本身是无意义的,它们的意义体现在相互的关系中、结构里。极简主义在装饰问题上走向了一个肯定装饰的、多风格的、多角度的、包容的新阶段,大量的极简主义景观作品在有着简洁的形式、清晰的功能和逻辑关系的同时,往往通过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技术构造的细节来增加景观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并且注重时间、自然因素对景观的影响。如在安藤忠雄设计的“水的教堂”中,明净的 玻 璃后面,一面平静的水面、一个沉默的十字架、一片幽远的原野,人们的灵魂就在这极端简化的景象面前净化,升腾……

自然山水式的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很高成就,

但是它的布局和意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园林的使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开始出现大量具有极简主义风格特征的景观作品,但是很多的设计师没有建立对西方园林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只能作一些表面形式的模仿,甚至有些连外观形式模仿也难以做到准确到位。而且也更谈不上消解外来形式,创作高质量的本土现代景观新形式。况且,景观之美在本质上并不是形式之美或形态之美,而是人文之美、人伦之美。极简主义景观的精髓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意境与内涵。对中国来说现代极简主义景观是一种舶来的景观形式,缺乏从根本上推动其产生、发展的原动力,如果仅仅简单地作“拿来主义”对待,便会导致其艺术生命活力的丧失。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土,博采众长,最终达到建构完善本土景观之目的。

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我国设计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在保持中西文化独立性和纯洁性的前提下寻找二者的融合点,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景观。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中西园林景观设计中都能找到诸多相似的地方,如注重意境、人与自然的对话、载体与精神的完美融合。二者的融合创新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与方法的整合,我们要将传统园林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西方极简主义景观最具包容性部分与我国现实生存环境及未来发展空间相结合,兼收并蓄,以此来构筑中国极简主义景观的现在与未来。

参考文献(略)

边韶:(生卒年待考),字孝先;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东汉文学家。边让:(公元?~1208年),字文礼;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汉朝学者。边鸾:(生卒年待考),陕西长安人。著名唐朝画家。边镐:(生卒年待考),小名康乐;升州人(今江苏南京)。著名南唐将领。边肃:(生卒年待考),字安国;楚丘人(今河南滑县)。著名北宋大臣。边鲁:(生卒年待考),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人(今安徽宣城)。著名元朝书画家。边贡:(公元1476~1532年),字庭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著名明朝诗人、文学家,“前七子”之一。边景昭:(生卒年待考),字文进;福建沙县人(一作甘肃陇西)。著名明朝画家.边连宝:(公元1700~1773年),字肇畛(一作赵珍),号随园,晚年自号茗禅居士;直隶任邱边各庄村人(今河北任邱)。著名清朝文学家。边寿民:(公元1684~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著名清朝画家。边疆:(公元1917~今),河北完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边文怀:(公元1928~今),山西五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书是我的益友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漫游在书的海洋里,如痴如醉。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书是我不可缺少的一个亲密伙伴。有时候,书是一盏铮亮的灯,照亮我心中的黑暗,让我明白了世间的善恶美丑;有时候,书是一对洁白的翅膀,带我飞到云海深处,一览山河的壮丽美景;有时候,书是一叶坚固的小舟,带我驶向成功的彼岸,任凭风吹浪打也不回头。

我读过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部曲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高尔基是一位完全自学成材的作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凭着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巨人。这三部曲让我懂得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好好珍惜。

我还读过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 》。 这本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这本书又让我懂得了: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不能退缩。

我还读过大文豪鲁迅的著作《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让我明白了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我喜欢书,我更喜欢读书。

肆意地遨游在书本的海洋里,左拿一本,右扔一本,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读着,沉浸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产生共鸣。书把我带回到过去的世界里,好好的体验了一把。

保尔

他这一生有四个阶段。从童年到参加红军,在这个阶段里看见了生活底层,闻到了腐烂的味道。在红军队伍里,用鲜血捍卫苏维埃政权。这是保尔的第二个阶段。然后是保尔与战友们狠狠打击侵略者,踏遍了全国。最伤心的是,他失去健康,双目失明,右腿残废。尽管他这一生都十分坎坷,但他仍然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所以保尔用生命在做斗争,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保尔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前,他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一个顽强执着,刻骨奋进的人啊!

根鸟

书又把我带回到曹文轩笔下的跟了让我发现跟脚那种追寻梦想永不放弃的精神。根鸟外出打猎拾到一位名叫紫烟姑娘的求救信,但在山谷毫无收获后便踏上西寻之路。其他追寻的梦是渺茫的,是未知的。并不知未来有多少艰难险阻,但凭借着坚持不懈的信念,誓不罢休的意志完成了西寻梦。根鸟这位良师益友教会我,不管身处何种困境,都可以靠着自己的毅力走出来。梦虽小,但多迈迈步子就可以达到。书,这位良师益友,教会我许多优秀品质,让我回到过去,体验一把艰辛的生活,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舒适生活。

往后余生,我愿与你相伴。书——我的良师益友。

书,是我形象不离的好伙伴,也是我最真诚的好老师。在淡淡的书香中,我尽情地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品味着人生的哲理。

有一次,我去书房看书,因为我从小喜欢看书,所以书架上自然摆满了形形色色的中外书籍。我环视一周,当我瞄准了一本《青蛙王子》时立刻坐在书桌旁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突然,妈妈吼了一声:“蕾蕾,吃饭了。”“马上来!”我心不在焉地回了一句。可是妈妈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我的影子。终于她不耐烦地上楼了,猛得把门儿推开了,不料我还痴痴地埋头“啃书”呢?我扮了个鬼脸,冲着妈妈撒娇似的说:“老妈,只差一点就大功告成了,你稍等,我这就来。”

可是,一晃眼,又十分钟过去了,妈妈见我还没来一看,原来,我又在啃第2本《白雪公主》了呀!她终于使出了“杀手锏”——歇斯底里地喊到:“吴——嘉——蕾?赶紧来吃饭,不然我就收桌了!”我这才无奈地赶去吃饭。

对于爱书如命的我来说,能有幸办一张鄞州流动图书馆的借书卡,实在是如鱼得水呀!每个月借书的那天,我欣喜若狂,几乎成了出笼的小鸟。就拿这个月借书来说吧,我一踏上图书车,迫不及待地东瞧瞧,西瞅瞅,突然眼前一亮,《爱的教育》不正是语文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吗?二话没说,我先下手为强,立刻从书架上取了下来,揣在怀里,真是如获至宝呀!办完借书手续,立即狂奔回教室,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同桌的伙伴也羡慕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儿童文学、中外名著、百科全书……我犹如一只勤奋的小蜜蜂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花蜜。我爱看书,但我更爱书,因为书给了我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书给了我无穷的憧憬和美好的遐想。

书是我成长进步的阶梯,是我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从小到大,我对书情有独钟。记得小时候,不认识几个字,只能看些图画书,可依然会开心地哈哈大笑。特别是妈妈讲的睡前故事让我着迷,伴我入睡。当得知这些故事都是从书中得来时,我开始对书的世界充满好奇。后来,我读的书多了,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小书迷”。我的小书架上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家里到处都是我读书的身影。有一次,我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坐在马桶上忘乎所以地看起书来,害得下班回家的妈妈一阵好找。后来,还是听了厕所里的笑声才找到我的。看完了家里的书,我有时会独自前往汉唐书城去看书,有时会缠着妈妈从图书馆借书给我看,有时会与同学相互借阅,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在我读过的课外书中,有两本书让我感触非常深。一本是高尔基的《童年》。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面对苦难的生活环境,依然乐观向上,保持勇气和信心。这个故事教会我如何面对困难,做个坚强自信和充满爱心的人。另一本书是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来让人惊叹至极。海伦虽然又聋又盲,居然能读能拼能写能说,并且还能熟练运用五国语言,作品更是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本书启迪人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

当然,让我受益最多的还是教材。在老师们的教诲下,我通过系统地学习教材,积累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所以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会珍惜时光,好好读书,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喜欢与你共度每一刻光阴,倾听岁月之河匆匆流淌;喜欢与你共度每一秒时光,感受古往今来历史的沧桑。任时空转换,岁月蹉跎,我都不愿与你分离。因为,你是我的良师益友。

伤感时,你我携手迈入历史之门,去领略吴均笔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任小船飘荡,随意东西。山水之美,让我平息世俗带给我心灵的喧嚣,领悟自然带来的一份禅意。沿着悠远的河流,追溯古人的脚步,我们一起来到汩罗江边。波澜壮阔的江水滔滔不绝,来回味屈原《离骚》中的诗句绵远悠长。江风怒号,只见一人昂首立在江畔,远方的树林飒飒作响,打乱了诗人的思绪,这忧国忧民之心,天地可鉴!时空又将我们带到盛唐时代。惊叹于唐人的豪迈,无限的智慧。我看到李白乘风破浪,舞剑痛饮;我看到杜甫泪沾衣襟,感时伤怀,遥望故乡。你让我领略,回味,惊叹古人。忘却伤感,抢回自信,你是我的良师。

欣喜时,你便带我走进伟人的心灵,感受其中深邃的思索,昼夜的思忖,纵贯世界的情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民之幸福乃是自己的幸福,人民之痛苦是自己的痛苦,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自己的追求而活,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为人类的幸福而活,你与我同喜,同悲,同哀,同乐,你是我的益友。

夜深之时,共赏一轮弯月。月圆之时,共品一盏清茶。你是我的老师、朋友,我与你相处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迪,书————我的良师益友。

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在有的人眼中是枯燥无味的,但在我的眼中是丰富多彩的。书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满腹学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我把书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

书,是良师,他教会了我许多知识。他让我从童话故事中学到了怎样想象,常常让我浮想联翩;让我从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学会了写作文的好方法;让我从科学类的书中懂得了实验原理;让我在地理类的书中知道动物的生老病死和蕴含在大自然中的奥秘;还让我从历史书中知道了华夏儿女的文明史,更让我知道我们的祖先拥有非凡的智慧,让我深深地为祖先们创造的文明感到骄傲……

书,给我带来智慧的同时,又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时时刻刻陪伴着我。在我伤心的时候,是他给我带来安慰、快乐;在我孤独的时候,是他为我解闷,和我聊天。有一次,我无意中做错了一件事,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心里沉重极了,也无聊极了。随手打开一本《幽默小读者》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的眉头舒展了;看着看着,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看着,我哈哈大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大家都围过来看,也都哈哈大笑。这样大家和我又和好了。瞧,书给了我快乐,又帮我找回了朋友!还有一次,我们语文考试,作文题目有点难,幸好我在一本《作文大全》中看到过一篇类似的作文。我先把作文在脑海里复习了一遍,然后,我一拍脑门就找到了写此篇作文的窍门,结果这篇作文获得了优秀。

书可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哇!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有人可能问:“为什么?”下面请听我讲解:

书,是我的良师。我本是一个无知的小女孩,在我那好老师——书的引领下,我渐渐长大了,从《淘气包马小跳》里懂得了怎样待人,从《影响孩子一生的知识童话》中学会了怎样做事,从《偷帽子的人》里知道了怎样处世,了解了一些以前不了解的东西,解开了那些埋在心里许久的谜团。

书,这位老师不仅让我学会做人,还让我认识了许多名人,懂得了许多知识。如很会写童话的郑渊洁叔叔和杨红樱阿姨,他们写的童话故事我最喜欢,会写散文的冰心奶奶,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认识了孔子,孟子;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从书中我知道了水是从哪里来的,胡萝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牛奶里含有钙质,是儿童成长中必须的元素,海带里有丰富的碘,也是我们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书告诉了我月儿为什么时圆时缺;风是怎样形成的;电又是如何产生的······书里面有应有尽有的知识,也让我真正明白了“学海无涯”。

书,是我的益友,她太可爱了,我迷上了她。每晚睡觉前,我总是先跟她来个亲密接触。看了一页还想再看一页,看了一篇还想再看一篇。

书,这位好朋友。她每天都悄悄的地给我讲故事。我听着听着,随着她的情绪,有时高兴,有时难过,有时开怀,有时落泪。如今,这个好朋友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爱书,没有书,我的生活就失去了乐趣,生命就失去价值。

书,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小时候,我只知道玩,却不知道读书,更不知道书里藏着无穷的奥秘。妈妈每天逼我读书,我心里特不愿意。直到有一天,妈妈从书店里给我买了一本与我平时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一模一样的书,我才有了读书的欲望。

我手捧着自己喜欢的童话书,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坐就是半天。妈妈见我爱上了读书,像捡了宝似的满脸喜色。于是她又给我买了几本和动画片内容一样的好书,我越看越喜欢。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我开始喜欢读书的初衷吧!

渐渐地我长大了,上了小学一年级。这时的我比同龄的小朋友知识丰富了不少。课堂上,老师每次提问,我总会第一个举起小手,发言热烈,丰富的语言,常常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于是,我更喜欢读书了。

一年又一年,好书在我手中不知翻阅了多少本。今年我上四年级了,读书,丰厚了我的课外知识;读书,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于是,我的作文成了同学们抢读的美文,还经常在舟山晚报上刊登呢!一次又一次读书带来的收获,一个又一个读书换来的快乐,让我真真正正爱上了读书。

书,成了我成长的伙伴,前进道路上的良师。读书,让我知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收获着读书的快乐与满足。我感谢书,更感谢让我爱上书的妈妈,感谢带给我无声鼓励的老师和同学。

闻一多有一句名言,叫做“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以无书自通。”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可以不用老师就能弄懂一件事,但绝不可能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去弄懂一件事,对于我而言,书就像我的好朋友,一天不与它见面,就会感觉失去了好多。

当我参加比赛失败时,回到家里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地翻开《意林》励志馆,突然感觉“不经风雨不成功”“自古成功在尝试”几个大字浮现在我眼前,我的斗志立刻被激发起来了,不就是失败了一次吗?爱迪生发明灯泡反复实验了有上千次才成功呢!于是,我又重打精神,重返“战场”。

每当去书店,我都会购回一大堆“宝贝”,有世界文学名著、智慧书屋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是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而她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感恩,最后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国名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扣人心弦。《简·爱》写了一位姑娘——夏洛蒂的奋斗史,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得到了幸福生活——————

这些书的阅读,得益于我小时的很多启蒙读物,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里面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对我影响很深,陪伴我走过我的童年时代,现在长大了,随着知识的增加,阅读量的加大,慢慢喜欢上了名著,有时偶尔还看一下《名侦探柯南》过一把“侦探”瘾!

书,它陪伴我走过了11年,它不仅教会我识字,教会我做人,而且教我在逆境中坚持,教我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它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书是我最好的知己。

读书让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领略世界变幻的旖旎风光;读书让我体会人世间的冷暖,感受社会的明媚阳光与狂风骤雨。

书是我最好的老师。

读书让我领悟人生的真谛,明白人生的价值,懂得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道理。

读书让我知道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使我有一颗热爱自然美景,珍惜自然恩赐的炽热的心;读书让我面对屠杀时愤懑,面对残酷时气愤,面对关爱时感动,面对珍爱时欣慰。

读书让我明白,金钱并不能买来一切,而最珍贵的是充满真诚、友爱的宝石般的心灵;读书让我明白,权力并不是上帝,亲情的伟大非其所能及;读书让我明白,背叛并不是友情的终结点,温暖的臂膀在等待着伤痕累累的心。

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开拓了我的视野。书用智慧的钥匙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我畅游其中,明古识今,练就一双慧眼,看清这迷茫的世界。在金钱权利的诱惑面前,因为书,我泰然处之;在狠毒、残暴的威胁下,因为书,我义愤填膺、大义凛然。因为书,我收获了生命的真谛,了解道德的真知,成为一个有仁的人。

书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思想,给了我比任何珍奇异宝都珍贵的灵魂。热爱书吧!如同爱你的朋友。热爱书吧!如同热爱生命一般。热爱书吧!如同热爱生活一般。

我与书是知己,知彼之心;我与书是恋人,一生一世在一起。我与书是永不分离的天和地。(公众号:平静初语)

书,我的一位老朋友,每当我提起它,总会滔滔不绝。当一片“枯黄的落叶”缓缓的飘落在我心中时,总会有一种凄凉的感觉,然而,此时此刻,书给我带来的就是无比的温暖。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每天都要读书,都要与书为伴。读书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读书就是与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就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读书可以把我们从无知的田野,领向智慧的彼岸。是书,架起我们从失败通往成功的桥梁,也是书,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真理。

小时候,每天临睡前妈妈都给我讲童话故事,从此,我爱上了书,沉醉其中,情感起伏。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哭泣,为《皇帝的新装》中人们的愚昧无知而觉得可笑,为《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的善良和坚强而感动……

几乎每一本书都能发出一种声音,它扣人心弦,使人激动,还能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这种声音时而甜美;时而深沉;时而婉转;时而慷慨激昂。这种奇妙的声音,深深的把我吸引到这个浩瀚而广阔的世界—书的世界。它的奇妙,它的绚烂,它的深邃,它的丰富多彩,让我在天真幼稚的童年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有那好书与“坏书”的分别。书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书是我们生活中平凡而又珍贵的宝。

我爱书,特别是好书,爱它那行云流水般的通畅,爱它那天高云淡的深邃。应该说,每一本出自不同作者的书,都自有它独特的风格,或深沉、或轻快、或悲伤、或欢愉。但无论怎样的好书,都能给你带来感观于心灵的愉悦。犹如夏日里的一杯冰水,彻骨的寒冷过后便是无比的清凉。

书是一对智慧的翅膀,让我们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书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爱书,更爱读书!

初一,那时崭新的你,沉默的我你,自从你到我的手里来,整天躺在课桌,我,时而不时地翻开你,当我高兴时,我看着你,你也很快乐,当我伤心时,我看着你,你也很难过;当我取得好成绩时,我看着你,你也感到很自豪,就这样,我们度过了初一。

初二,那时欢快的你,活泼的我。你,在我思想里跳跃,给了我一个不寻常的启示,我,在你启示下搭建了梦想的舞台,我在这里歌唱,你在哪里为我鼓掌;我在这里奔跑,你在这里为我加油;我在这里为我梦想拼搏,你在哪里为我指导方向。你给我插上梦想翅膀,让我飞向远方。就这样,我们度过了初二。我的益友。初三,那时苍老时你,饱受风霜的我。

你,陪伴了我快三年了,你一值为我付出了很多,让你苍老了很多,我,经过了种种困难,但在你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并有了良好的习惯,你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现在,这时伤心的你,痛苦的我。

面临着毕业,我也许不在升学,将要和你分开,回忆我们在经过的风风雨雨,我们在一起时的开开心心,非常怀念,我又看着你,你也看着我,我的眼睛里激起了泪花,也许是对我们过去的恋恋不舍,我的益友。我不想和你分开,不是你的外貌吸引了我,而是你给我的那一份温暖,那份鼓励,那一份回忆,我的益友!我的亲人!我的生命!

书,我的一位老朋友,每当我提起它,总会滔滔不绝。当一片“枯黄的落叶”缓缓的`飘落在我心中时,总会有一种凄凉感,然而,此时此刻,书给我带来的就是无比的温暖。

你想知道书是什么吗?书就是生命,是知识,是力量。自已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少也要送书。

看书就像在捡金豆子,每捡一颗总会让你向成功迈出一步子,如果你看的是一本好书,就等于有了一位好老师。在我悲伤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翻阅几本书,此时此刻的我,也已不像先前,书中精彩的故事让我忘记周围的一切。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在看一个趣味问答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总把物品称为东西,却不叫南北?”我一听,快速地把答案说了出来。“南北面以火相对,东西面以水相对,水压火,当然东面和西面利害,所以人们总称东西,而不叫南北。”我这一说,可让妈妈大吃一惊,她不解地说:“真看不出你啊,还有这一招!”我自豪地说:“那都是书的功劳啊!不看书,哪知道这些知识呀。”

是啊,书的那就是我的良师,我的益友,它会永远陪伴着我,把我带入无穷的大千世界,带我稳稳地走向生活的美好前程。

功劳可大可小,小到基本常识,大至宇宙奥秘。它给我带来的是对生活的自信心,当我在人生道路中迷路时,书帮我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书,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一个多么热切的称呼。仅一个字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我们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我们的工具,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的益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说的话一点也没错。我们在攀登人生阶梯的时候,书籍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解开一个又一个疑惑,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登上一个又一个巅峰。没有书籍,那么世界将会失去以往的欢乐,人们的生活就会失去以往的光彩,将没有了任何颜色,任何乐趣。

我爱书,更爱收集书。在我的书架中,整齐地摆放着许多书本。每一本书都是完好无损。我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停留在看书之中。书,使我流连忘返。一目进入书的海洋中,就无法退出。在看书的时候,我的情感彻底与书本融为一体,每当看到有趣的情节时,我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每当看到英雄事迹时,我会心中暗自佩服;每当看到感人的情节时,我会泪流满面。书成为了我身体必不可少,一部分。失去了书,就像失去了一位良师。

书,不但能带给人兴趣,冋时教导了人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哲学。《雷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们服务是无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向我们诠释了一个调皮而勇敢的汤姆,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懈追求。《鲁滨孙漂流记》向我们展示了人生好似一艘航船,只有在风浪吹打之中才能更好的前航。在书中我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书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益友。它犹如一位导师,指导我们往更高的山峰攀爬。书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兴趣,带来了光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知识的源泉。”从古至今,赞美书的重要性的人数不胜数,书,也的的确确这样重要。

最早应该是六七岁的时候吧!我接触了书,拿着一本看不懂的书在上面涂涂抹抹,睡觉前一定要缠着妈妈给我讲童话故事才会睡熟;天天装模作样的拿着哥哥的书翻来覆去。这个样子惹的亲人们总是说这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

渐渐地,我长大了,这才发现书的世界是多么广阔。我不再拘束于各种童话故事,开始讲究起书的等级,从《十万个为什么》开始,到有各种插图的《超自然探索》,无论是什么样的书,我都像着了魔一般,如痴如醉。

这些还都不够。上了六年级后,我尝试着阅读一些有关人生哲理的书,也从这里懂得了许多生活小窍门,当然,那些深刻的人生大道理我是一个字都没看懂。

书,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书是我们人生中的指明灯。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书轻轻的对我说:“争取让挫折这块绊脚石成为你人生的垫脚石”。我就会鼓起勇气,勇敢的去面对困难,从而得到可喜的战绩,而当我抱怨自己付出了努力还是没得到回报时,书又会悄悄的对我耳语:“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付出相应的努力才会有相应的回报。”

这时我才意识到,比起这个回报来说,我付出的努力堪称微不足道!然后,我就用更多的精力来认真地做这件事,而最后的结果便是我捧着一个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的专属奖杯与老师们合了一张影。

书,在我心中已经扎下了深深地根。书,渲染了我灰色的心窗;书,像源泉一般给我干涸的心灵甜美的泉水。书是我的良师,亦是我的益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