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史蒂夫纳什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史蒂夫纳什毕业论文

本片描写的是真人真事,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 Forbes Nash)。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In the 2004–05 season, Nash led the Suns to the Western Conference Finals, and was named the league's Most Valuable Player (MVP). He was named MVP again in the 2005–06 season, and missed out on a third consecutive MVP title to Nowitzki the next season. Nash has led the league in assists and free-throw percentage at various points in his career. He is also ranked as one of the top players in league history for three-point shooting, free-throw shooting, total assists and assists per game. Nash, who is married, is involved in charity and humanitarian work, and he is also interested in soccer and film-making. In 2006, Time named him as one of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the world. On 28 December 2007 it was announced that Nash would receive Canada's highest civilian honour, the Order of Canada,[4] and on 3 June 2008, it was announced that Nash would receive a star on Canada's Walk of Fame.[5] On 18 September 2009, he was awarded an Honorary Doctor of Laws degree by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in recognition of his athletic achievements and his philanthropic work on behalf of young people through the Steve Nash Foundation

约翰·纳什(JOHN )美国人 (1928- ),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影片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纳什的数学天分大约在14岁开始展现。纳什21岁博士毕业,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由于博弈论、代数几何和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同时活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的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可在盛名的顶峰,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让他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史蒂夫·纳什 / Steve Nash / 13 粤语译名:史蒂芬-拿殊 位置: 控球后卫 身高: 米 / 6尺3 体重: 89公斤 /196 磅 生日: 1974年2月7日 绰号:风之子、助推器、火凤凰 出生地:南非,约翰内斯堡 球队: 菲尼克斯太阳队 选秀: 1996年第1轮第15位 学校: 圣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96年毕业 国籍: 加拿大 07-08赛季工资: 1050万美元 08-09赛季工资: 1225万美元 合同情况: 6年 6600万,2004/7/14签,2010年夏到期,2009年夏球队选项 评价:曾经被誉为地球表面最伟大的控球后卫 最性感的矮个子:史蒂夫·纳什一头乱糟糟的刻意不加梳理的长发引来无数女球迷追捧,SpiceGirls等诸多美少女明星都跟他闹出过绯闻。[编辑本段]主要荣誉 ·三届NBA助攻王(04-05 05-06 06-07) ·两届常规赛MVP(04-05 05-06 是NBA历史上第九个能够蝉联MVP的人,后卫中的第三个,前两个后卫是“魔术师”约翰逊和迈克尔·乔丹) ·自哈基姆·奥拉朱旺之后唯一拿到MVP的国际球员(奥拉朱旺已加入美国国籍,纳什为唯一个外籍MVP) ·6次入选全明星阵容 ·三次入选NBA第一阵容(04-05 05-06 06-07) ·2005年全明星技巧大赛冠军 ·太阳队史第一位三个赛季拿到11+助攻的球员,追平拉里·伯德成为联盟唯一投篮命中50%+、三分命中率40%+以及罚球90%+的球员 ·2006-2007 赛季,入选联盟最佳阵容一队,追平“魔术师”约翰逊1990-1991赛季创下的得分18+、助攻11+的记录[编辑本段]入队介绍 ·入选2002赛季NBA“第三阵容” ·1999-2000赛季,三分球命中率,列NBA第17位 ·1997-98赛季,三分球命中率,列NBA第13位 ·参加1997年全明星周末“新秀比赛” ·1996年11月14日,对温哥华灰熊队,首次在NBA首发出场,得分17,篮板7,助攻12 ·2004年7月转会太阳 1998年被交换到达拉斯小牛队;1999-2000赛季,三分球命中率,列NBA第17位 ;入选2002赛季NBA“第三阵容”;2004年夏天转会重新回到太阳队,2次入选过全明星首发阵容。 作为一名组织后卫,纳什球风快速犀利,传球神出鬼没,投关键球的本领丝毫不逊于那些得分手,自从回到太阳之后,完全成了球队的核心,成功卫冕助攻王和常规赛MVP。职业生涯单场最高得分记录为48分,单场最多助攻为21次。[编辑本段]综合评价 优秀的领袖,有着极高的篮球智商和冷静的气质,perfect的球场洞察力。视野广阔,传球直达敌人心脏,投篮级佳,可以在球场任何区域发动攻击。缺点:防守相当飘渺,失误较多。 [进攻] 他是一个在进攻端堪称完美的后卫。作为180俱乐部的一员,他具备了优秀得分手所应该具备的一切素质:无论是突破上篮,中投,三分球还是罚球。除了灌篮,他几乎可以用任何方式得分。更可怕的是,尽管他得分如探囊取物,他却根本不需用得分来统治比赛,只有在必要的时候,他才会露出锋利的牙齿,比如去年对小牛时的48分,比如今年对湖人的32分。更多的时候他是出现在组织端,他和中锋的挡拆几乎是所有球队的噩梦。没有人会预料到他下一步会干什么,是传球,还是自己进攻?关键时刻敢挺身而出,给出一击致命。 [防守]纳什不是完人,老天在赋予他无与伦比的进攻才华的同时,也丢给了他糟糕的防守。纳什当年被几十所大学拒之门外,理由出奇地一致:你的防守是我见过所有人中最差的。由于身体素质太吃亏,纳什在防守高大控卫是几乎无计可施。在季后赛中,我们甚至屡屡可以看见他被湖人的paker硬吃。尽管这个赛季他已经很努力地加强自己的防守意识,但是收效甚微。令人欣慰的是,太阳出色的轮换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人防守的不足。 [传球] 毫无疑问的大师级传球水准。非常擅长见缝插针似的传球,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可能,纳什都有把握传到位。几乎熟谙各种传球手段,包括难度很高的击地球。不需要太大的传球角度,他完全凭借着自己和队友之间的默契来作出反应。节奏感非常好,接球者会非常的舒服。节奏对于一个投手来说是很重要的,而纳什的传球仿佛可以无形当中引领接球者的节奏。到位--接球--起跳--出手,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流畅至极。所以说,身边有一位出色的PG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球出手时那种流畅的快感。提到传球就不能不提那另人惊艳的快攻,作为快攻的发起人,纳什出色的攻防转换意识联盟无出其右。当对手还沉浸在进攻得手的喜悦中时,当摄影机还在播放上一次进攻的精彩画面时,太阳的快攻组合已经完成反击退防了。华丽的长传令所有人目瞪口呆,准确地判断快下球员的跑动位置,然后是准确的传球到位。不需要任何的调整动作,接球者直接灌篮或上篮。更有甚者,可以看见小S和超级马力在快攻时先起跳,在空中等待纳什的传球,然后就是一个血脉喷张的灌篮。华丽到掉渣的配合。[编辑本段]温润如玉,谦谦君子 纳什是一个出色的领袖,尽管他缺少一些霸气,但他却在以自己的方式领导球队。。这是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在面对对手强大的气势时,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他在努力使自己发怒-----为了激励球队的士气。有领袖如斯,是所有太阳球迷的幸福。在更衣室里,他永远是那个最温和平静的人。在他身边你永远也感觉不到超级巨星的压迫感。他微笑着面对记者的提问,谨慎地斟酌自己的话语,从来没有厌倦和不耐烦。礼貌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熟悉的或是陌生的。可以赢得对手敬意的男人。[编辑本段]简要经历 1974年2月7日,纳什出生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随后跟随父母定居加拿大。小时候的纳什兴趣爱好广泛,足球,篮球,冰球都是他的最爱,他甚至拿过三次国际象棋的冠军,或许这就是他在球场上高智商的根源。曾获得过英属哥伦比亚最有价值足球运动员奖。但值得庆幸的是,纳什最终选择了篮球。否则我们今天就无法领略一代传奇PG的风采了。 高中毕业以后,纳什决定加入NCAA。,他和教练向二十几个NCAA的一流大学写了推荐信,但每所大学的回答都是相同的:谢谢,不用了。最终纳什被名不见经传的Santa Clara大学招致门下。至今据说纳什仍保留着那些被退还的信。 1996年,纳什参加NBA选秀,但NBA的球探们普遍不看好纳什,因为他的身体素质不佳,所以纳什仅在第15顺位被太阳选中。在太阳待了两个赛季以后,在1998年选秀大会的当天,小牛用布巴·威尔斯和马丁·穆瑟普以及一个首轮选秀权从太阳手里换来了纳什。从此,风之精灵开始了历练之路。 在小牛队的第一年,纳什并没有找到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达拉斯球迷无情的嘘声。随着CUBAN入主小牛,小牛经历了巨变,三架马车带领小牛一起爆发。在随后的2000—2001赛季,小牛终于在时隔11年之后重反季后赛,从此跻身联盟一线强队之列。 在2004年,或许是宿命的轮回,纳什又回到了凤凰城。接着,就是铺天盖地另人眼花缭乱的进攻,连续两年MVP,西区决赛,最佳教练和MIP。纳什带给凤凰城一个又一个惊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能把最大的惊喜带给凤凰城。[编辑本段]八卦 纳什的妻子阿莱简德拉(Alejandra Amarilla)是巴拉圭人,她和纳什在2005年七月完婚,婚前育有两女Lola和Bella; 纳什在达拉斯时,几乎每一个小牛拉拉队女郎都喜欢纳什; 纳什的妻子私下里称纳什为Kid Canadian(加拿大宝宝); 纳什的父亲是南非联赛的足球运动员,他崇拜拖特纳姆热刺队,弟弟马丁在达拉斯效力; 纳什最喜欢的球队是热刺和尤文,他和皮耶罗是朋友。世界杯支持意大利; 纳什留长发是因为LP不让他剪; 他在罚球之前喜欢伸出舌头舔自己的手,因为他觉得手太干了,需要湿润一下; 老农说过:纳什和司机,所有乃们能想象的事情他们都干过了; Q:为什么乃的头发总是湿漉漉的? A:凤凰城太热,如果我不在头发上多浇点水,很容易“人间蒸发”。 纳什在2006世界杯期间跟他的妻子打赌意大利夺冠,结果他赢了,然后下一个赛季,球迷们看到一个剪了清爽短发的纳什,这就是他跟妻子的赌注,赢了的话, 阿莱简德拉就不能阻止他把飘逸的长发理成光头,因为,其实,纳什是比较喜欢留短发的。[编辑本段]职业生涯简介 史蒂夫·纳什1996年首轮第15位被菲尼克斯太阳队选中,职业生涯还曾效力于达拉斯小牛队04-05赛季回到太阳队。 纳什是那种能让队友变得更好的球员,极高的篮球智商和出色的场上大局观使他理所当然的成为球队的领袖。太阳队绝大多数进攻都是由纳什发起的,除了联盟中数一数二的传球,它的投篮也非常准确。纳什唯一的缺陷是防守,不过球队出色的轮转换位弥补了这一点。 职业生涯及荣誉介绍大学生涯 1994-1995和1995-1996两次当选西海岸赛区最佳球员,生涯510助攻破圣克莱拉校史记录,被美联社评为全美最佳阵容,大四时成为西海岸赛区历史上第4位得分和助攻都居首的球员,西海岸赛区历史上第1位以新秀身份拿到MVP的球员。 1996-1997 代表太阳出战65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1996年11月14日对阵灰熊赛季首次先发登场拿到17分、12助攻和7篮板。 1997-1998 代表太阳出战76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联盟中进步最快球员之一。 1998-1999 代表小牛出战40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219次助攻领先全队。 1999-2000 代表小牛出战56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2000年4月6日对阵掘金出场51分钟创生涯记录,2000年3月16日对阵马刺拿到赛季最高11助攻。 2000-2001 代表小牛出战70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2001年2月20日对阵湖人拿到生涯最高31分,2001年1月23日对阵76人拿到赛季最高7篮板,2001年5月12日对阵马刺拿到季后赛生涯最高14助攻,2001年5月1日对阵爵士拿到季后赛生涯最高27分。 2001-2002 代表小牛出战82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2001年12月26日对阵马刺加时赛秒投中制胜三分,2001年12月11日对阵开拓者拿到生涯最高39分,2002年3月7日对阵猛龙拿到赛季最高15助攻。 2002-2003 代表小牛出战82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 2003-2004 代表小牛出战78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入选联盟最佳采访阵容。2004年4月1日对阵国王拿到生涯最高19助攻,2004年3月30日对阵骑士拿到赛季最高31分,2003年11月17日凭借14分、12助攻和生涯最高10篮板拿到生涯第1个三双,2003年11月11日对阵黄蜂5次三分无一失手创小牛队史记录。 2004-2005 代表太阳出战75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成为继奥斯卡-罗伯森、迈克尔-乔丹和阿伦-艾弗森等人之后又一位赢得MVP的后卫球员,太阳队史上第二位继查尔斯-巴克利之后第2个拿到MVP的球员,也是自哈基姆-奥拉朱旺之后唯一拿到MVP的国际球员。生涯中首次入选联盟最佳阵容,也是自2000-2001赛季的杰森-基德之后首位入选的球员。场均拿到的助攻是自1994-1995赛季的约翰-斯托克顿的之后的最高,也是太阳队史上的第2高单季场均助攻。联盟中唯一得分助攻上双的球员,三名仅有的投篮命中率在50%之上的球员,从2004年12月5日到26日成为NBA历史上第1位连续11场助攻上双的球员。2005年2月8日对阵国王拿到赛季最高33分,2005年11月16日对阵小牛拿到赛季最高18助攻。2005年5月18日到24日成为NBA历史上第1位连续4场比赛打出25+得分和10+助攻的球员,2005年5月15日对阵小牛拿到季后赛生涯最高48分,2005年5月18日对阵小牛凭借34分、13篮板和季后赛生涯最高13助攻拿到太阳队史季后赛第5个三双。 2005-2006 代表太阳出战79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赢得生涯第2个常规赛MVP,史上第9个连续两年拿到MVP的球员,后卫中的第3个,仅次于“魔术师”约翰逊和迈克尔-乔丹,成为史上第4位投篮命中率50%+、三分命中率40%+以及罚球命中率90+的球员,自1998-1999及1999-2000赛季的杰森-基德之后第1位连续两年助攻数上双的球员,2006 年5月12日到26日连续送出10+助攻成为史上第3位在季后赛有如此表演的后卫,2006年5月4日对阵湖人拿到季后赛生涯最高32分,2006年5月24日对阵小牛送出当年季后赛最高16助攻。 2006-2007 代表太阳出战76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入选联盟最佳阵容一队,追平“魔术师”约翰逊在1990-1991赛季创下的得分18+、助攻11+的记录,联盟唯一一位在投篮命中率、得分和三分命中率以及罚球命中率都位列前25的球员,的投篮命中率位列所有后卫第1,2007年5月6日对阵马刺拿到31分创赛季太阳季后赛得分纪录,季后赛场均助攻成为史上第四人,2007年4月29日对阵湖人拿到生涯最高23助攻仅差1次追平联盟季后赛单场助攻记录。 2007-2008 代表太阳出战81场,场均拿到分、助攻和篮板。生涯助攻总计6788,排名联盟历史第15,成为太阳队史第一位三个赛季拿到11+助攻的球员,追平拉里-伯德成为联盟唯一投篮命中50%+、三分命中率40%+以及罚球90%+的球员。2008年3月31日对阵掘金投中8个三分创生涯记录,连续第4个赛季拿到场均两双的数据,第6次入选全明星阵容,NBA最佳阵容二队,季后赛达到45次助攻上双超越杰森-基德排名联盟历史第5. 2008年4月22日“地球日”推出自己的球鞋促销短片 2007年被“今日美国”评为最有爱心运动员 2005年成为GQ封面人物 老爸约翰曾在南非和英国踢职业足球[编辑本段]常规赛平均数据表 赛季 球队 出场 时间 投篮 三分 罚球 前场 后场 总篮板 助攻 抢断 封盖 失误 犯规 得分 96-97 太阳 65 97-98 太阳 76 98-99 小牛 40 99-00 小牛 56 00-01 小牛 70 01-02 小牛 82 02-03 小牛 82 03-04 小牛 78 04-05 太阳 75 05-06 太阳 79 06-07 太阳 76 职业生涯 722 [编辑本段]季后赛平均数据表 赛季 球队 出场 时间 投篮 三分 罚球 前场 后场 总篮板 助攻 抢断 封盖 失误 犯规 得分 96-97 太阳 4 97-98 太阳 4 00-01 小牛 10 01-02 小牛 8 02-03 小牛 20 03-04 小牛 5 04-05 太阳 15 05-06 太阳 20 06-07 太阳 11 11 07-08 太阳 5 5 职业生涯 102 95 [编辑本段]2006-07季后赛 ┏━ 篮板 ━┓ 球队 场次 首发 时间 投篮命中率 三分球命中率 罚球命中率 进攻 防守 总数 助攻 抢断 盖帽 失误 犯规 得分 菲尼克斯太阳 11 11 [编辑本段]个人职业生涯纪录 1996年11月14日对阵灰熊赛季首次先发登场拿到17分、12助攻和7篮板。 2001年12月11日,vs开拓者队时得到39分。 2003年11月17日,vs开拓者队时抢到10个篮板。 2004年12月5日到26日成为NBA历史上第1位连续11场助攻上双的球员。 2005年季后赛,vs小牛队时得到48分。 2005年5月18日到24日成为NBA历史上第1位连续4场比赛打出25+得分和10+助攻的球员。 2006年,vs湖人队时得到42分。 2006年,vs国王队助攻22次。 2007年4月29日对阵湖人拿到生涯最高23助攻仅差1次追平联盟季后赛单场助攻记录。 2009年2月9日,vs活塞时助攻21次。 他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常规赛连庄外籍MVP。(即使是美国本土球员,获此殊荣的也寥寥无几)[编辑本段]纳什与MVP 史蒂夫·纳什站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客队更衣室里,一丝不挂。他刚从冲凉房中走出来,正在拿着毛巾擦拭身体。在这座全世界最著名的球馆里,加拿大人没有丝毫的忸怩,光着身子的他在记者面前大方地侃侃而谈。“我要拿MVP?老实说,我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想的只是如何帮助球队获胜,如何让自己发挥出最好的水准。”那还是今年一月下旬的事情,纳什当时被公认为本赛季前半程最有价值球员。 两个半月后,热火超级中锋奥尼尔赶了上来,成为MVP大热人选,但加拿大人依然是这一奖项的有力争夺者。如果他能够获得本赛季最有价值球员,他将继1963/1964赛季的奥斯卡·罗伯特森之后成为获得该奖的又一位真正控球后卫。“毛里斯·帕多洛夫杯”对一号位球员长达40年的冷落,很可能会被这个一头乱发的加拿大人打破。 “我知道大家都在议论这个,我也很高兴,但是能不能获奖真的很难说,因为还有很多对手竞争。”纳什一如既往的谦逊。在场上打破对手的头,但场下谦卑平和,这就是他的性格。 他更愿意谈起足球擦完身上的水,纳什转身,走近他的衣柜,探身在里面取衣服。他的背部裸露在柜子外面,上面有着很多醒目的伤疤,还有血迹的新伤也赫然可见。133比118击败尼克斯后,纳什流了汗也流了血,如果不是记者贴身的观察,谁也不会到注意到这些细微的伤口。“嘿,家伙,你在干吗呢?你不会是同性恋吧?”纳什开玩笑说,“这些不过是很平常的受伤,任何一名NBA球员都会经历这个,并不奇怪。” 他宁愿把话题转向篮球以外的事情。纳什骄傲地声称,太阳不仅是NBA最好的篮球队,也是最好的足球队。“我们队的球员几乎都会踢足球,开始有几个还不知道足球怎么踢,但是我教会了他们。有时候,我们训练完了,就在训练场上踢足球玩。”没有人怀疑纳什这番话的真实性,因为就在今年的丹佛全明星赛上,纳什还头顶篮球为参加扣篮大赛的队友斯塔德迈尔“做球”,而后者的熟练配合也足以显示他对足球并不陌生。 他曾经的最大梦想是成为一名足球明星。纳什的父亲就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小时候他们家住在英国离托特纳姆不到一公里远的郊区,纳什是托特纳姆热刺队的狂热支持者。上中学以前,纳什最酷爱的体育运动就是足球。以至于后来纳什进入NBA,成为篮球明星后,当他提起自己最支持的球队是“Spurs”(热刺)时,美国媒体都认为马刺(Spurs)是纳什最喜欢的球队。这个时候,纳什会微笑着解释,“不是马刺,是热刺……” 后来,纳什一家迁往加拿大,纳什又爱上了篮球,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在美国加州的圣克拉拉大学打上了NCAA。1996年,他被菲尼克斯太阳选中,为基德和凯文·约翰逊打下手。两年后,他去了达拉斯。六年后,他又回到菲尼克斯,而且在这里打出9年职业最风光的一个赛季,这个圆画得很完美。 但他仍然喜欢足球,只不过心目中的排位有所变化,篮球现在是他的事业,足球是他的爱好。他去过“足球王国”巴西,而且准备在打完本赛季的NBA后再去一趟。“这次我会和‘总统’一起去。”纳什向球队的替补控卫巴博萨点点头,后者微笑着回应。巴博萨在巴西圣保罗出生,是一名足球好手,经常和纳什在一起踢球,被纳什戏称为“总统”。 当然,这个赛季结束,太阳如果能够拿到总冠军,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冠军”,纳什带着总冠军戒指再去“足球王国”朝拜的感觉,肯定是美妙之极。 奥尼尔是他最大竞争对手纳什是一个腼腆的人。2006年12月,太阳摧枯拉朽11连胜的时候,纳什每场比赛都至少送出10次助攻,一举打破魔术师约翰逊连续10场助攻达到两位数的纪录,有人问纳什破纪录后的感觉。“我很尴尬打破他的纪录,因为他是我的偶像。”谁也没想到纳什来了这么一句。

史蒂芬霍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霍金的成就可以概括为:第一,奇性定理。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被科学界公认为最美丽的科学理论。但是霍金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广义相对论是不完备的。他们指出,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普遍有效的,而宇宙间的物质分布满足非常一般的条件,那么宇宙时空中一定存在一些奇点。在奇点处经典物理的定律失效。人们通常谈论的奇点是宇宙产生元初的大爆炸奇点和黑洞中的奇点。爱因斯坦早先否认过奇点的存在,他甚至还写过论文以论证黑洞(那时还没有这个生动的称呼)的不可能性。霍金和彭罗斯的奇性定理表明了对引力的量子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黑洞理论。人们知道,在经典引力论的框架里,黑洞只能吞噬物质,而不能吐出物质。黑洞的表面(视界)犹如地狱的入口,是一个有去无返的单向膜。霍金曾经证明视界的面积是非减的。1974年霍金发表了《黑洞在爆炸吗?》一文。这是20世纪引力物理在爱因斯坦之后的最伟大论文。在论文中,他把量子理论效应引进了黑洞研究,证明了从黑洞视界附近会蒸发出各种粒子,这种粒子的谱犹如来自黑体的辐射。随之黑洞质量降低,温度就会升高,最终导致黑洞的爆炸。在这被称为霍金辐射的场景中,量子理论、引力理论和统计物理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黑洞理论是科学史上非常罕见的例子,它首先在数学形式上被详尽的研究,后来才在天文学的许多观测上证实了它的普遍存在。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每个星系的中心都是一颗极其巨大的黑洞。第三,无边界宇宙理论。霍金在80年代初,创立了量子宇宙学的无边界学说。他认为,时空是有限而无界的,宇宙不但是自洽的,而且是自足的,它不需要上帝在宇宙初始时的第一推动。宇宙的演化甚至创生都单独地由物理定律所决定。这样就把上帝从宇宙的事物中完全摒除出去。上帝便成了无所事事的“造物主”,它再也无力去创造奇迹。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牛顿等人曾在宇宙中为上帝杜撰的那个关于“第一推动”的神话,完全是虚幻的。量子宇宙学的主要预言之一是关于宇宙结构的起源。若干年前,宇宙背景辐射探测者对太空背景温度起伏的观察证实了这个预言。对于奇性定理、黑洞面积定理、黑洞霍金辐射和无边界宇宙理论,一个人生前拥有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就足以名垂不朽。而霍金却拥有了这些理论的全部。回答者:蓝色の飘雪-魔法师五级12-1511:10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英国物理学家与宇宙学家,现任职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霍金做出很多重要贡献,最主要的是他与罗杰·彭罗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关于黑洞会发射辐射的理论性预测(现称为霍金辐射)。

霍金是皇家文艺学会的荣誉会员,并曾经获得总统自由勋章,后者是美国所颁发最高荣誉平民奖。从1979年至2009年,霍金是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

霍金撰写了多本阐述自己理论与一般宇宙论的科普著作,广受大众欢迎。其中《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曾经破纪录地荣登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共计237周。

霍金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病情会随着岁月逐渐愈加严重。他现已全身瘫痪,不能发声,必须依赖语音合成器来与其他人通话。霍金曾经有过两次婚姻,育有3名子女。

霍金对地球居民提出警告,若外星人来到地球,会如同当年欧洲人哥伦布造访美洲大陆之后,美洲原生居民消失殆尽一样,不具足够对抗力量的地球人不会有好的下场。

霍金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2017年4月,霍金接访采访表示,他比以前更加坚定地认为人类应该在2117年之前离开地球。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早年丧父,苦读寒窗,战场上浴血奋战,怀着精忠报国的满腔热血,屡败金兵,却被奸臣害死。磨难让他英年早逝,却让他流芳千古。唐朝薛仁贵,从奴隶走向元帅的传奇生活中,遇到难事、坏事都拿他顶罪,苦活都让他干。这些磨难让他吃尽苦头,让他性命不保,却又让他屡立战功,从任人宰割到朝中重臣,也不正因磨难吗?不仅在战场,在生活中也处处需要磨难。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经过数年的辛勤写作和修改,于1988年4月正式出版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书中引导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的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探索。《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他之所以能支持到今天并取得卓越成就,最主要的是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极其坚强的意志。霍金的一生,是人类意志力的记录,是科学精神创造的奇迹。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写成的。他在亲自经历了"赫赫扬扬"达百年之久的官僚贵族家庭急剧败落的变化之后,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盛衰轮替以及无可挽救的命运,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决心写出一部前无古人的传世小说。但身陷逆境的曹雪芹遇到的是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唯一"正路"是读经书、考科举,写小说被认为是"不肖"、"不才"的行径。当时又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期,在写作中稍有不慎,就会触怒统治阶级,轻则充军流放,重则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那时候除缺吃少穿等物质生活上的困苦之外,特别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上层统治者和文人学士,又习惯于从小说中捕风捉影,猜度其中"影射"什么,揭了哪家阴私。而曹雪芹写的恰恰是一部"怨世骂时"的书,遭到了族人的不满和统治者的猜忌。除了二三好友支持他外,世人都认为他是"傻子"、"疯子"。统治者甚至用拆毁他的房屋,令他几度搬迁来阻止他的写作活动。面临这样的逆境,曹雪芹没有消沉退却,而只从中吸取动力,更加努力地进行写作。曹雪芹正是把逆境当成动力,才没有被饥饿吓倒,也没有因缺钱买纸而停笔,更没有因穷困潦倒、备受欺凌而草率写作。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红楼梦》的写作上,逆境中"披阅二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令世人称颂不已的《红楼梦》。答题不易、满意请给个好评、你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祝你学习愉快、>_<|||

纳博科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中论文选题又是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文化类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1.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3.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4.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5.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6.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7.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8.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9.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10.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11.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

12.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13.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

14.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

15.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1.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2.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3.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4.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5.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6.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7.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8.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9.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10.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11.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12.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13.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

14.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5.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

16.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

17.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

18.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

19.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

20.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1】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

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

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

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2】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

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论杜甫的诗词翻译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

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 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汉语公示语英译

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

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

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

26.中文商标英译探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

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

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

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

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

33.中英禁忌语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

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

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

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

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

阅读技巧也是写作技巧,主要是通过topic sentence, 衔接词,过度语等去找。

克里斯蒂娃的毕业论文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1.《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3.《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4.《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7.《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8.《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9.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0.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1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2.《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2.《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3.《“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4.《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5.《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6.《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7.《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8.《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9.《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10.《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11.《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12.《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13.《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14.《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15.《“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16.《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17.《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18.《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19.《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20.《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21.《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2.《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23.《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24.《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5.《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26.《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27.《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8.《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9.《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30.《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31.《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33.《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34.《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35.《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36.《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37.《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38.《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39.《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40.《“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41.《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42.《“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43.《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44.《“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45.《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46.《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47.《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48.《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49.《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50.《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51.《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52.《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53.《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54.《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55.《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56.《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57.《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58.《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5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60.《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61.《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6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63.《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64.《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65.《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66.《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67.《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68.《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69.《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70.《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71.《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7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73.《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74.《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75.《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76.《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77.《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9.《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80.《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81.《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82.《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83.《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84.《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85.《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86.《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87.《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88.《“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89.《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90.《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91.《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92.《“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93.《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94.《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95.《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96.《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97.《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8.《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99.《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100.《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101.《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102.《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03.《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104.《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105.《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7.“‘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108.“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109.“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0.“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111.“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112.“《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114.“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115.“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116.“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117.“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118.“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119.“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120.“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122.“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12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124.“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125.“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126.“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127.”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128.“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12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130.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131.“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132.“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133.《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34.《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35.《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36.《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137.《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138.《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139.《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140.“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141.”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142.”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43.”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44.”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45.”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148.”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149.”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150.”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151.”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152.”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53.”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15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55.”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156.”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15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58.”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160.”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161.”《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162.”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163.”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164.”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试论西方叙事学理论演变与吴尔夫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叙述者;叙事权威;弗吉尼亚·吴尔夫 [论文摘要]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兰瑟关于叙事权威的理论来解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可以看到,吴尔夫在小说的公开叙事层构建了一个“自我消抹”的叙述者形象,而在隐蔽叙事层,却勾勒出一个无处不在的叙述者形象。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的叙述者在隐蔽叙事层的所作所为,可以证明《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就好比是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而吴尔夫本人对叙事权威的追求和依赖决定了她缘何可以在现代派和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双重地位。 《到灯塔去》是现代派小说家和女权运动先驱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作品。自1927年问世以来,广受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与追捧。不难发现中外评论家对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迄今为止鲜有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而本文则试图从这些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并得出新的结论。 一 西方经典叙事学上承俄国形式主义,中经英美新批评,下接法国结构主义,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聚焦于被叙述的故事,对叙事作品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研究,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起源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性主义摇旗呐喊,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为女性形象批评,反思传统文本中的“厌女症”,揭示菲勒斯中心主义;中期建构妇女文学史,并纳入黑人和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近期向理论建构纵深发展,反思以男性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论,提出建设“女性美学”(female aesthetics)设想。其中,法国学派受拉康、福柯、德里达的影响,关注语言、再现、心理和哲学问题,如克里斯蒂娃、西苏、伊利格瑞提出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和女性行为批评(gynesis)的理论;英美学派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肖沃尔特认为从整体看可以发现妇女作家想象的连续性,反复出现的模式、主题、问题和形象,因而提出女性批评(gynocritics)和性属理论(gender theory)。 概而论之,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目标不同:前者属于形式主义范畴,倾向于抽取普遍规则,对文本进行一般观察,强调客观性和抽象化,具有具体化、符号学化、技术性强等特点;后者属于政治批评范畴,在政治参与和主体经验上揭示具体文本的意义,具有宏观思辨、模仿再现和政治化等特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通常不涉及叙述技巧,而经典叙事学研究一般也不考虑性别因素,不讨论叙述声音的语境、社会性质和政治寓意。经典叙事学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各有利弊,而两者融合,恰恰能取长补短。 针对经典叙事学忽略文本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语境的弱点,可以借用性别,语境和再现等女性主义理论来弥补;针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过于印象化的弱点,可以借用叙事学领域系统的形式分析模式来弥补。叙事学是方法,女性主义是思考视角。两者渗透能够引发新的视点,打破西方文学界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之间的长期对立。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形式分析与性别视角融为一体,同时关注人物、作者、叙述者、读者和性别因素,关注生产者和读者所处的时代、阶级、性别、性取向以及种族的必然联系。女性主义叙事学隶属于后经典叙事理论:在经典叙事学基础上将注意力转向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从共时叙事结构转向历时叙事结构。 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开创人美国学者苏珊·兰瑟,像大多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一样具有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背景,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影响。她于1981年出版《叙事行为:散文化小说的视角》,率先探讨叙事形式的社会性别意义,1986年发表宣言式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首次使用术语“女性主义叙事学”(feminist narratology),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该学派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随后,两位代表作家的论著在美国面世:一为兰瑟的《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一为沃霍尔的《性别化的干预》。有关论著在《叙事》、《文体》、《PMLA》等刊物纷纷问世,女性主义叙事学渐成显学。 为了证明女性叙述文本的特殊性,仅仅使用叙述话语理论阐释会出现偏差和缺失,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一书中多次引用分析《埃特金森的匣子》(1832年)这个书信文本——由于新娘有义务向丈夫公开所有的信件,于是她给知心姐妹写了一封信: 我已经结婚七个礼拜,但是我(丝毫不觉得有任何的理由去)追悔;我的丈夫(根本不像)丑陋鲁莽,老不中用……他的信条是,应该把妻子当成……(双方都不该)只能一门心思想着服从(而不应视之为)玩偶;我……不(这样不奢望我能比现在更)幸福。 仔细阅读会发现书信暗含玄机,区别在于是否隔行阅读。词句的重新组合导致语义和语气上的本质变化:丈夫以为赞美自己,知心女友看到的是新娘痛斥丈夫,懊悔婚姻,新娘和女友关心女人的婚姻幸福,而隐含读者读出的是对社会婚姻关系男权思想的抨击。兰瑟指出书信的表面文本是软弱无力的女性文体,拟态模仿卑微元助,柔和依顺;潜在文本却具有能动直接理智、有力度有权威的男性语言特点。私下潜在的受众是心灵相通的女友;表面公开的受众是丈夫。所以,在男权中心社会,女性作家在不被认可的边缘化处境下,为赢得叙事权要采取机智的叙事策略。 兰瑟的著作《虚构的权威》研究在特定的时期女性取得话语权威的策略,意在建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声音”这个术语,在叙事学中指叙事讲述者,有别于作者和非叙述性的人物;在女性主义中指身份和权力。兰瑟将两者融入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中,认为叙述声音和被叙述的外部世界具有互构关系,因此探讨女性叙述声音要联结社会身份和叙述形式、文本与历史;兰瑟创造性地透过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种叙述声音模式,总结女性叙事声音实现话语权威的策略。作者型叙述声音指异故事的、集体的并具有潜在自我指称意义的叙事状态。叙述者采取全知视角点评叙述过程,对其他作家和文本作深层思考和评价。个人型叙述声音即热奈特指称的自身故事叙述,讲故事的我是主角,私人声音公开化。集体型叙述声音指表达群体的共同声音。 二 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一书中说到吴尔夫“在她的叙事行为中谨慎地加入了。距离感”,这种“没有消抹作者的距离”赋予她的小说以叙事权威。本文正是基于兰瑟对吴尔夫作品中叙事声音的探讨,具体分析《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在潜在文本中的所作所为。笔者认为这部小说的叙述者好比是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从而帮助吴尔夫本人在文学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运动中奠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达洛威夫人》(1925)租《到灯塔去》(1927)同属吴尔夫中期诗话意识流小说。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多重人物聚焦的叙事方式,关注的重心是人物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但从整体看,《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比《达洛威夫人》的叙述者更为隐蔽却也更为重要。在《达洛威夫人》中,叙述者藏匿于人物背后,记录并传达人物的所思所想。在阅读时,读者尽可跳过这个幕后叙述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在《到灯塔去》中,叙述者却摇身一变成了“主角”。小说描写的重心不是人物的思想而是叙述者本身。事实上叙述者在众多人物意识间穿梭却对他们的意识不予认同。虽然叙述者也曾尝试“垂帘听政”,但总体来说,她失败了,而且是彻底失败了,叙述者的形象“无所不在”,她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文本。即使是在一直被评论家推崇为“作者自我消抹”典范的第一和第三部分里,读者也可依据那些无所不在的蛛丝马迹找到藏匿于人物背后的叙述者。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叙述者更是直接越过人物,跳至前台,发表她对生与死的哲学感悟。 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型叙述者通常现于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他独立于故事之外,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了解故事内外发生的一切,拥有无限的权威。而现代派小说中的叙述者不再能够高高在上,自封上帝,同时也不再需要和要求那种全知全能的外露权威。从总体上看,《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扮演的是上帝而不是人的角色,她行使着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中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无限权威。在小说中她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权威的评论,并最终攫取了原本属于人物的声音。 在《到灯塔去》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查特曼式“公开叙述者”的存在,因为总是有那么一个“拥有阐释权威的人把人物的思想转化成间接性的表达”。人物声音被压制甚至不被允许进行自我表述,这个穿插其中的叙述者不仅自己说,还替别人说,她成功地攫取了小说人物的发言权。作为“全权代表”的叙述者自由穿梭于众多人物的意识间,居高临下、冷漠超然地向读者讲述人物的所思所想,解释评论人物的一言一行。更有甚者,她还超越时空限制,成功观察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小说打破了经典现代派小说对叙述者观察角度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获得了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叙述者才拥有的那种全知全能。 小说第一部分“窗口”围绕“量袜子”这一外部事件展开,参与其中的是拉姆齐夫人和她的儿子詹姆斯。在拉姆齐夫人“如果今天天气不好,我们就改天去(灯塔)”这样安慰性的话语后,她让詹姆斯站起来比比袜子是否够长。再过几行是,她心不在焉地告诉詹姆斯要一动不动地站好,可这小男孩还处于几分钟前母亲告诉他不能去灯塔的失望中,故而显得焦躁不安,腿不停地动来动去。跳过许多行,我们读到拉姆齐夫人对詹姆斯更加严厉的警告,这次詹姆斯听话了,拉姆齐夫人量了袜子,结果发现袜子太短了。这一外部事件在又一长时间中断后以拉姆齐夫人吻了吻儿子的额头并提议帮儿子另找插图来剪而结束:“拉姆齐夫人缓和刚才的严厉语气,举起他的额头吻了吻。‘让我们另外找一幅插图来剪吧’”。 在“量袜子”这一琐碎外部事件中,作者把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穿插其间。牵涉其中的不仅包括前面提及的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还包括诸如“人们”和“班各斯先生”等事件发生时不在场的人物。是谁在看拉姆齐夫人并得出结论“从未有人看起来如此悲伤”?又是谁在发表那些关于眼泪集结并于暗处掉下的模棱两可,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屋里除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以外没有别人,显然那些言论不可能出自她们之口,也不可能是紧随其后开始讲话的“人们”发表的。既然如此,结论只能是:那些言论是叙述者的。 此外,“窗口”还有对其他一些次要外在事件的描述。这些事件与“量袜子”这一主要线索分属不同的时空,如电话交谈和修建房屋就发生在别的时间和空间。在“量袜子”事件开始不久,读者就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时空,聆听班各斯先生在电话里和拉姆齐夫人关于火车、旅行的谈话。关于眼泪的那个段落已经把读者带离了他们所在的时空;而这段关于电话交谈的描述更是把读者带人一个无法确定、超越现实的空间。至此《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挣脱了人物聚焦,有限视角的束缚,获得了全知全能的观察角度和阐释能力,从而赋予作者以外露叙述权威。 在小说的第一和第三部分中,叙事者自由穿梭于不同身份、背景、年龄、心态的人物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内心活动、言行举止进行多角度观察、前方位报道和权威性评判。她时而进入莉莉·布里斯克的内心活动,时而穿梭到詹姆斯的童心世界,时而又陷入詹姆斯夫人的沉思苦想中。她知道詹姆斯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她也了解莉莉懂得了“爱情的脸谱千变万化”。虽然叙述者试图通过自由直接引语把自己的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混成一团,让读者不易察觉到她的存在,可惜她彻头彻尾地失败了。在阅读小说时,读者可直接越过叙述者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叙述者“不存在”的幻觉消炭了,他们很难相信詹姆斯会说出“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这样与他实际年龄很不相称的话,也很难相信“爱情的脸谱千变万化”是莉莉本身对爱情的领悟。诸如此类的哲学式感悟和格言化表达又是用一般现在时(不同于用一般过去时来表达的人物思想和言行)、来表达并附着在加括号的小说人物上。这种时态上的差异拉开了小说叙述与人物的距离,而距离就意味着叙事权威。 事实上,《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暗度陈仓,把沉思、劝谕和预示这些过时的,不再为现代派小说接受的叙事手法置于深层文本中。她通过授权小说人物想什么,说什么而分享了传统全知全能型叙述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吴尔夫在这部小说的表层文本中消抹了叙述者,使其融入人物的意识里,在深层文本里却保留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叙述者形象。吴尔夫的叙述者就这样通过无所在而达到了无所不在。因为,如果小说人物都众口一词、异口同声地使用叙述者的语言,那么这样的叙事也就建立了一种更高更大,无法复制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正是吴尔夫这样的女性作家向往和追求的。 三 自福楼拜开始;以詹姆斯倡导的,珀西·卢伯克支持的新的“间接和侧面”的叙事手法要求用小说人物的感受取代叙述者的“画外之音”。正如乔伊斯借《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迪得勒斯之口:所表达的那样:“理想的叙述者应该修炼到无声无形”。现代派小说理想的叙述者,和现实主义小说中公然暴露在读者面前对人物发号施令的“上帝”型叙述者不同,它藏于人物背后,引入不同人物的声音,对这些声音不加干涉,任其自由发展。 每一个人身边涌动着的流旋的生命力,一旦以其勃发之力注入每一个人,他们便会获得一种特有的、无形的美学生命,戏剧性的场面也就即此产生……艺术家就像创世的上帝,出现在自己亲手创造物的上下左右,里里外外,隐而不见,修炼达到无声无形,若无其事地修剪着自己的手指甲。 这样一种美学意识要求现代派小说的叙述者赋予读者一种“消抹”的幻觉,这种幻觉产生于对“叙事者自我意识的压制,对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交流的阻碍,以及对叙述立场外在标记的遮蔽”。 在《到灯塔去》这部现代派小说中,吴尔夫采用了人物聚焦的叙事,试图给读者一个“消抹”的幻觉,但小说没有任何一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甚至任何纯粹聚焦于单一视点的叙事也没有。吴尔夫在小说的一、三部分采用了多重人物聚焦,在第二部分里则采用了零聚焦叙事。在公开叙事层面上,她力图让叙述者消融到人物的意识活动里,达到无所在的境地,但在隐蔽叙事层面上,她却保留了一个清晰的叙述者形象,从而构建了一个无所在却又无所不在的叙述者来帮助她本人获得叙事权威。吴尔夫缘何如此渴望得到外露作者权威,笔者认为可以从她的家庭背景和女性主义立场里找到一些答案。吴尔夫成长在一个文学世家,但这样一个家庭却没给她提供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她的哥哥们可以上剑桥接受最正统的英国教育,而她只能呆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学习。长大后的她虽成了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却又不得不置身于并依靠着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先锋派的庇护。她对现代派小说里,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深感不满,也意识到那些患了“失语症”的女性群体有必要站出来发出自己_的声音。 和《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先生一样,吴尔夫本人对名声的消逝和死亡的威胁无法释怀。作为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她渴望获得永久的名声,渴望和乔伊斯那样的现代派男性小说家齐名。同时她也深知在男性一统天下的英国文学中,一个女性作家要获得这样的名声和地位是何其困难,但吴尔夫尝试并做到了。她不仅在现代派小说潮流里名垂青史,也在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了自己的丰碑。对英国文学传统上白人男性独有叙事权威的靠拢和倚靠使得她牢固奠定了自己在一片诋毁女性现代派作家的现代派小说运动和一片批判男性的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双重重要位置。 当然,吴尔夫的创作历程和她本人女性主义立场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吴尔夫开始是一个旧女权主义者,坚持男女应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但是她很快就觉察到这种思想的局限,认识到在一个父权制社会里,女性即使在家庭之外拥有了和男人平等的权利后,在家庭之内,特别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争取平等的权利却更为艰难。于是,吴尔夫着手去解构男性政治思想即文化霸权,尝试着去确立书写历史的女性视角,从而成为新女权主义的思想先驱。难能可贵的是,吴尔夫没有让思想固化,而是走向了一种更加理想与和谐的女权主义阶段。因为吴尔夫认识到,在父权制社会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同样都是不自由的。而人类的解放必须以消除一性对另一性的奴役为前提,必须以两性协调互动达到统一和谐为基础。于是她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解决之道,这就是她著名的“双性同体”的理论。吴尔夫从最初片面强调男女法律上平等的旧女权主义开始,到20世纪60、70年代从文化角度去解构男性政治文化霸权、确立女性视角的新女权主义承接,以及最后强调在社会中男女的和谐发展所预示的20世纪90年代后女权主义发展的新方向。吴尔夫没有把获得选举、受教育等法律权利,也没有把女性获得思想文化的平等待遇视为最终目的,而是把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定为女权主义的最终目标。从她本人女性主义立场的发展变化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吴尔夫何以在《到灯塔去》中如此倚重男性小说家所持有的那种阐释和评价的叙事权威来使自己权威化。事实上,小说的叙述者在文本中“就是女性主义者并且还冠以其作者的真名实姓”。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论文摘要:汉语修辞格“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简单地认作“互文”。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一种字面上的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更不是一个概念。论文关键词:修辞;互文;文学批评;互文性;后现代主义作为汉语修辞格的“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有意识的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互文”。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字面上的一种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对莳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后者,我们则要敢于“拿来”,更要善于“拿来”。一、互文互文即所谓“互文见义”,是基于文体限制或表达的特别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或存在对应关系,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或互相限制、互相说明的语言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罗列在一起,以起到言简意深、委婉错杂等特定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诗文中习见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在汉唐以前甚至在语言大发展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臻于成熟。所以说,互文的传统或传统的互文,都该是有所本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产生发展之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运用渐少,似乎被我们束之高阁,日渐与我们隔膜、生疏,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包括各类大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们淡到互文,每每也就是“古代诗词作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最多也只不过是把互文当作一种已经“死去的艺术”来欣赏,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这种认识既割裂了传统,又可能扼杀了互文生存、发展的生机。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影视作品、书面表达诸方面,互文运用是屡见不鲜的,却每每被我们轻易地放过;或被同时体现出来的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所掩盖,不被我们读者、听众所关注,甚至是被作者自己所轻忽。如我们熟知的“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功必赏,无过不罚”、“翻来覆去”、“左一道沟,右一道坎”、“风里来,雨里去”、“东一榔头西一棒”、“生儿育女”等等,哪一句不是互文表达,哪一句不是现代汉语?二、互文性、互文本“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交互”关系。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所谓“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中(包括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它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互文性革命”——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之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是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其代表人物包括巴赫金、哈罗德·布鲁姆、罗兰-巴特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真正推动互文性革命并从理论上系统建构起文本与互文性观念的,当推巴黎的两位着名批评家——巴特和克里斯蒂娃。(一)文本,以及巴赫金的对话概念、狂欢理论我们知道,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中,互文性不过是两个个体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而巴赫金则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对于文学文本的互动理解,其实在英美文学批评乃至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18世纪初,亚历山大·蒲伯曾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蒲伯确信,一首诗在模仿自然方面的优劣,取决于它的互文性,或者说取决于它对前文本的模仿;艾略特也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融入过去与现在的系统,必然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尤其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利用荷马史诗的情节敷设他的篇章,并在两个文本问确立了一种肯定的互文关系;又通过诸多的作者自我指涉,形成了一种内文本关系;还因对荷马人物的改造不能表现出一种否定的互文关系——无论是吸收还是破坏、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自我引用还是自我指涉,特定的此文本总是与某个或某些前文本纠缠在一起;同时,读者或批评家总能在作品中识别出这个特定文本与其特定先驱文本的交织关系。巴赫金从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从小说中各种外文学文本存在的现象考察出发,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巴赫金把这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概念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他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种共时结构,偏爱把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之中,借以由此造就一个杂乱拥挤的互话语空间,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却又是内在和谐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某种不确定性。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论时,并未预见到文学符号学的发展趋势。可他的狂欢化概念至少暗示或强调了在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间建立一种互文性理论的可能性。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以在他的着作中推导出来。(二)巴特、克里斯蒂娃与“互文性革命”1973年,巴特几乎在发表《文本的快感》的同时,发表了着名论文《文本的理论》,文中他试图回答“文本是什么”。在他看来,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概念,文本产生于读者与文字间的关系空间,它是一个生产场所;文本作为生产活动,它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相遇、上演戏剧、进行语言游戏的场所。巴特进而又说,文本是意指,是一种意指实践,是读者参与的意指实践过程——其核心是以矛盾形式出现的多元性。作为着名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其1966年的《语言·对话·小说》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在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时,注意到进入先后文本空间的主体。她认为,一个文本片断、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而不同文本在不同层面的参与,则揭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她认为分析者应该明白,她所分析的是一个特定话语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恰恰由于互文性而超越了她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词源学意义上的个人。一个创造性主体的分解,一个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动力学。它不仅适于互文性作者,也适于互文性读者。依据这一理论,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他不仅将与特定文本中的不同互文本相认同,而且还必须被化简为零,被置于一种哑然失语的危机时刻。这是审美快感到来之前的准备阶段。然后,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所以结论是互文性自身具有强烈反悖与戏仿特性,而对任何文本也都有一个再创造过程。(三)结构与解构:互文性的双向作用互文性就是写作与阅读共享的一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按照乔纳森·卡勒的说法,互文性实指一个话语空间。首先,互文性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种吸收、戏仿和批评活动;其次,互文性表明文学所依赖的特殊手法与阐释运作,都具有一定的人为性甚至欺骗性。它揭示出文学作品的特殊指涉性:当一部作品表面上指涉一个世界时,它实际上是在评论其它文本并把实际指涉推延到另一时刻或另一层面,因而造成了个无休止的意指过程。如此看来,这要比布鲁姆在分析“强力诗人”时所揭示的影响模式复杂得多:譬如它会涉及特定文类的专用手法、涉及有关已知与未知事物的特殊假设、涉及比较普遍的期待与阐释运作,乃至有关特定话语的先入之见、目的思考等等。卡勒提议使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预设方法(包括逻辑预设、修辞预设、语用预设等)对其进行定义、描述和使用——如卡勒所说,不管从哪种预设人手,对文学的解读终将是一种互文性解读。结构与解构主义所展示的互文性双向作用,生动表明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对于一切话语与思维的重要性。其惊人之处在于:一方面,结构主义者可以用互文性概念支持符号科学,用它说明各种文本的结构功能,说明整体内的互文性关系,进而揭示其中的交互性文化内涵,并在方法上替代线性影响和渊源研究;另一方面,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者利用互文性概念攻击符号科学,颠覆结构主义的中心关系网络,破解其二元对立系统,揭示众多文本中能指的自由嬉戏现象,进而突出意义的不确定性。三、正确认识互文、互文性首先,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字面雷同,相互间没有内在联系。互文是一种结构技巧,是表达特定意指的特殊手法,其取舍或扬弃的过程甚至结果都是偶然的;而互文性则是文本确立时所受到的可能影响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必然要受其它文本干扰的规律,在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互文仅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纯技巧,是中性的;而互文性则是一种批评方法,在上升为理论后又推及到历史认知,抽象为认识论,所以本身就是争议的对象。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后现代主义表现形式之一的新历史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它从对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转移到对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以及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已经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规律、历史结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历史过程对历史事实解释的有效性等客观规律相违背,同时又忽略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和内外部关系对历史事实存在、发展的制衡和影响,因而是违反历史科学的,是把客观历史与历史认知、把个体认识与社会认知相割裂、相对立的。第三,可以肯定,文学与文学之间、文学与历史之间,是不可能完全概括为互文性关系的——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的关系除具有相似性和通约性外,还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和矛盾性。那种把文学与历史确证为互文性关系的认识,掩盖和遮蔽了历史本身的客观存在,是存在相当程度上的想象性、虚构性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是以混淆历史和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取代和偷换历史,把历史变成历史故事、变成文学文本、变成对历史存在的主观叙述为前提的。换言之,所指涉的不是文学与客观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文学与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四、互文的创新与互文性的运用毛泽东抒发胸怀的《卜算子·咏梅》词,从解构主义考察,应该是翻新陆游同题词作;而即或从结构主义出发去探察,大概作者也可能的确是要借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个隐性文本来强化自己这个显性文本的意义、深化其意指的。所以可以说这两个文本间有一定的互文性,也可以说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翻新陆游旧作进行互文性运用的一个典范。《文汇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厂长你大胆地往前走》,它是典型的“仿拟”,看到这个新闻标题就会让我们联想到耳熟能详的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个新闻标题体现出作者对阅读主体的孕育了时代新意的共鸣已经进行了科学的预设、预期,同时它应该是的确能激起读者对往昔文本回顾,堪称“互文性”创作的成功尝试。所以,互文性结构规律乃至解构手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对我们繁荣文学艺术、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借鉴、指导作用,完全可以“拿来”,当然应当“拿来”!而互文运用除节约笔墨之外,还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特定的深意隐情,能表现出特定的艺术效果,我们当然也要敢于尝试,要善于运用,要重视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阿什拉夫加尼毕业论文

最近当选的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的夫人鲁拉·加尼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尼在就职演说中出人意料地公开提及夫人,并对其致力于帮助女性、儿童和流离失所者表示感谢。这与加尼的前任哈米德·卡尔扎伊形成鲜明对比。在卡尔扎伊漫长的任期内,其夫人齐娜特·卡尔扎伊几乎从未露面。加尼公开感谢夫人的举动在某些方面唤起了阿富汗女性可能被赋予更重要角色的希望,这在总体上对女性权利具有积极意义。但并非所有人都满意:强硬派担心在外国出生的基督徒第一夫人可能对伊斯兰价值观构成威胁。鲁拉·加尼出生于黎巴嫩的一个基督教家庭,拥有黎巴嫩和美国双重国籍。她和丈夫是在贝鲁特美国大学求学时结识的。1975年结婚之后,夫妇俩在阿富汗生活了几年,随后于1978年共赴美国。丈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夫人则抚养孩子。加尼一家人2002年返回阿富汗,当时阿什拉夫·加尼被任命为阿富汗财政部长。据称鲁拉对许多阿富汗儿童艰辛的生活状况感到震惊,并为旨在帮助抚养和教育街头儿童的“流浪儿童之家”组织效劳。鲁拉·加尼经常被拿来和苏拉娅·塔尔齐作比较。塔尔齐又称苏拉娅王后,其丈夫阿马努拉·汗国王从1919年开始统治阿富汗。拥有牛津大学名誉学位的苏拉娅王后因作风新派而成为批评对象。苏拉娅王后曾担任教育部长,并寻求改善女性社会地位。她创建了阿富汗第一所女子学校和女子医院。然而,苏拉娅王后有关女性社会角色的开明想法以及其外表(例如喜欢穿短袖连衣裙的嗜好)激怒了宗教右派,这成为导致1929年她和丈夫流亡的因素之一。鲁拉·加尼未曾暗示要颠覆阿富汗的社会规范。她打算在现有体制下改变女性的角色,以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加尼在总统府设立了一个办公室,以寻求改善流离失所者的境况。阿富汗约有75万名流离失所者。尽管在塔利班倒台之后女性赢得了更多的权利,但由于不被允许上学和外出工作,女性仍受到严重束缚。年龄在15岁至24岁之间的女性识字率为32%,而男性为62%。阿富汗农村地区的女孩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少。鲁拉·加尼显然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她鼓励阿富汗人充分认识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早在其丈夫竞选期间,鲁拉的宗教和教育背景就引来非议。最近,鲁拉因支持法国政府的面纱禁令而遭受抨击。第一夫人抛头露面在阿富汗并不常见,更不必说是政治活跃分子了。支持女性权利令苏拉娅王后遭受挫折。几十年后,阿富汗可能仍未对彻底改革做好准备,但鲁拉·加尼能否帮助阿富汗女性争取一些权利,大家拭目以待。:阿富汗第一夫人一反传统 抛头露面为妇孺争权益

2014年4月5日阿富汗总统选举开始投票。在本届总统选举中,共有8位候选人参选。 2014年5月15日,投票结果显示:反对党领袖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得票率45%,前财长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得票率,拉苏尔得票率。根据阿富汗现行宪法,在第一轮选举没有选举人得票超过半数的情况下,将由得票最多的前两名候选人再进行一轮投票,选出新总统。 2014年6月14日举行第二轮投票。预计7月2日公布初选结果,最终结果有望于7月22日揭晓。 2014年7月7日第二轮投票初步结果:阿什拉夫·加尼以56.4%的得票率领先,另一候选人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得票率为43.6%。 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2014年9月21日公布总统选举结果,候选人阿什拉夫·加尼获胜。 2014年9月29日,阿什拉夫·加尼宣誓就职为阿富汗新任总统 。

哈米德·卡尔扎伊 (Hamid Karzai)1957年12月24日出生于阿富汗普什图族的名门望族。他曾先后就读于喀布尔哈比比亚高等学校和印度西姆拉的喜马偕尔邦立大学,学习政治学。卡尔扎伊1982年投笔从戎,参加抗苏侵阿斗争,1992年任阿富汗伊斯兰国政府外交部副部长。2001年12月,卡尔扎伊被出席阿富汗问题波恩会议的阿各派代表一致推举为阿富汗临时政府主席。2002年6月任阿过渡政府总统。2004年10月在阿首届总统大选中当选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 。 卡尔扎伊对华友好。2002年1月,他以阿临时政府主席身份访华。2006年6月14日至16日,他来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同年6月18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8年8月来北京参加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现任总统是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2014年9月29日正式就职。阿什拉夫·加尼,普什图族人,1949年出生于阿富汗洛加尔省,加尼曾在贝鲁特美国大学进修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之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并在那儿完成了哲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他还参与了哈佛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为世界银行设立的领导培训计划。他先后执教于喀布尔大学(1973-1977年)、丹麦奥胡斯大学(1977年)、伯克利加州大学(1983年)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83-1991年),他的学术研究方向在于国家建设与社会变革方面。1985年,他以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对巴基斯坦宗教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同时,他对宗教比较学也颇有研究。1991年,加尼加入了世界银行工作并致力于从事东亚和南亚的一些项目,一直到90年代中期。1996年,他开创了将体制与组织分析法应用于变革的宏观过程,对俄罗斯煤炭工业的调整计划起了直接的作用,并且对世银的国家援助策略和结构调整计划进行了全球性的审查。他花了五年时间,分别在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管理一些大规模的发展和体制转型项目。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他频繁在一些主要的电视、电台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接受报章的采访。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加尼没有领取薪水就直接离开了世界银行,并将自己投身于与媒体更多的接触中,他频繁出现在PBS、BBC、CNN等电视节目的新闻时段以及BBC等公众电台广播里面,他还为主流报刊撰稿。2002年11月,加尼接受了联合国一项特别顾问的工作,协助秘书长的特别代表拉赫达尔·卜拉希米前往阿富汗,准备波恩协定的签署工作,其中牵涉到还权力于阿富汗民众的流程与文档。2001年12月,加尼在离开24年之后重新回到了阿富汗,他辞去了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的工作,并在2002年2月1日加入了阿富汗政府部门,担任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的首席顾问。他一直致力于公众福利事业,并且是首批公布自己财产的政府官员之一。他以首席顾问的身份着手于大国民议会的准备工作,通过选举确定了哈米德·卡尔扎伊的总统身份,并且通过了阿富汗宪法。2004年10月,卡尔扎伊成为由民众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之后,加尼拒绝了加入内阁的提议,他申请担任喀布尔大学校长。而在担任大学校长期间,加尼研创了一种教员、学生以及其他职员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从而在大学里面营造了一种新的氛围:任何有能力以及献身精神的男女都可以在此获得培训的机会,籍以引领他们的国家走向全球化的时代。离开大学之后,加尼协助创办了政府实效机构并担任该机构的主席,该机构提出了一个框架,倡导政府应该执行十种职能,以更好地服务于它的民众。2005年,战后过渡政府的领导人与管理者在绿树庄园一个由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会议上讨论了这一框架。该计划还提出,建基于国际社会、政府以及国民之间双重契约的国家建设或主权战略的手段,可用于作为机构援助或者其他干预方式的基础,政府的实效性可用一个按年度编制的主权指数加以衡量。2006年年底,有人透露说加尼将会成为科菲·安南之后的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他的名字出现在财经时报的头版(2006年12月18日),里面还引述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希望通过理念获得成功”。两位著名的国际关系学专家还告诉报章说“联合国真的应该感到兴幸可以招揽到他”,他们还称赞他拥有“极高的智慧、才能与能力”。几个月之后,2007年4月,当他的名字出现在世界银行主管的适合候选人名单时,人们对他的意向的猜疑似乎很令他困扰。加尼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位公众演说家,在2005年的时候,他在一系列会议上作了主题演讲,其中包括美国律师协会主办的国际法治研讨会、大西洋两岸政策网络(TPN)、挪威政府开发人员的年度会议、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针对联合国改革的研讨会议、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针对弱国的研讨会以及全球科技、娱乐及设计大会(TED Global)。个人成就2003年,阿什拉夫·加尼被新兴市场报章评为亚洲最好的财政部长。在他担任阿富汗财政部长期间,加尼进行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改革。他用极短的时间完成阿富汗新货币的发行,他还实现了国库的计算机化管理,并且实行了单一国库帐户。他采用无赤字财政政策,将预算作为中央政策手段,实行集中收付,改革了关税制度,并且对海关进行了彻底整顿。他建立了一套定期向内阁、阿富汗人民以及国际利益相关者发布报告的制度,以之作为一种透明清晰化的工具。2004年3月31日,加尼出席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的主题是一项名为保护阿富汗的未来的七年公共投资计划,65位财政和外交官员出席了这一会议。保护阿富汗的未来被形容为有史以来由一个贫穷国家向国际社会提出的最综合性的计划,100名专家组成的小组在以加尼为主席的委员会监督下筹措完成了这一计划。而介于捐献者与阿富汗政府之间与介于政府与阿富汗民众之间的双重契约,奠定了保护阿富汗的未来这一投资计划的基础。在会议上,捐献者承诺在计划的前三年提供82亿美元的资金(恰好是政府要求的金额),他们也一致认为,阿富汗政府请求在七年内募得275亿美元的总金额也是合乎情理的。以创造财富和建立公民权利来消除贫穷为重点一直是加尼发展模式里面的核心。他在阿富汗设计了一个名为国家团结规划的项目,这个项目准允由选举产生的村议会能够自行决定优先权与执行机制。目前,该项目已经覆盖到了约莫20000个村子中的13000个。此外,加尼还跟通信部门合作,确保电信经营许可证的批核能够在一个完全透明的基础上。2005年年底,阿富汗的手机持有数量已经由2002年7月份仅有一百台跃升到了一百万台。通信领域的私人投资超过了两亿美元,电信部门已经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14年4月5日阿富汗总统选举开始投票。在本届总统选举中,共有8位候选人参选。2014年5月15日,投票结果显示:反对党领袖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得票率45%,前财长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得票率,拉苏尔得票率。根据阿富汗现行宪法,在第一轮选举没有选举人得票超过半数的情况下,将由得票最多的前两名候选人再进行一轮投票,选出新总统。2014年6月14日举行第二轮投票。预计7月2日公布初选结果,最终结果有望于7月22日揭晓。2014年7月7日第二轮投票初步结果:阿什拉夫·加尼以56.4%的得票率领先,另一候选人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得票率为43.6%。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2014年9月21日公布总统选举结果,候选人阿什拉夫·加尼获胜。2014年9月29日,阿什拉夫·加尼宣誓就职为阿富汗新任总统。组建政府2014年9月21日,阿富汗总统候选人阿什拉夫·加尼和阿卜杜拉·阿卜杜拉举行了签署组建“团结政府”协议的仪式,双方签署了有关组建“团结政府”及该政府执政框架的协议。双方同意设立“政府长官”一职,作为政府部长间会议主席,而内阁依旧由总统领导。加尼当选总统后,政府新增职位“政府长官”将由另一位候选人阿卜杜拉担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