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中医推拿专业中风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推拿专业中风毕业论文

是关于中风哪一方面的?病因病理?治疗 预防?在中医理论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基本上我对中医这个传统医学不抱什么希望。使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绝大多数的人最后都不知不觉转到西医上面来了...... 不多说了,省得又变成了板砖乱飞的场面.

. 我用中医的办法治中风病,1 经络推拿养生术;以中医经络运行理论为依据,调理经络气血运行障碍引起的各种疾病,对脏腑疾病也能进行调节。在中风康复中,可用于中风病的急救,及高血压 失眠,流涎.关节麻木疼痛, 畏寒,五心烦热,痰多等并发症。2. 食疗养生术;以中医学治病求本为准则,培补根源,增强体质,调节脏腑功能。以五谷精华补体力的不足。为各种疾病康复提供体力支持。在中风康复中,主要用于肌肉萎缩,体力下降,乏力及便秘等。3. 运动功能康复调理术;以少林易筋经为依据,调节关节老化,粘连,错位等。适用于各种骨关节疾病康复。例如;风湿,类风湿,外伤引起的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疾病。在中风康复中主要用于半身不遂,关节僵化,经脉挛缩的调节4. 康复煅炼术;以太极推手为原理,在中风康复中主要用于中风患者不能主动煅炼,身体平衡,协调运动能力差。关节柔韧性差,心理焦躁不安,自悲等的调节 本技术内容简单,有无经验皆可短期掌握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中医论文的格式供大家参考:(一)标题论文(设计)标题应简短、明白,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性概括出来.标题主标题字数普通不宜超越20个字,能够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二)摘要及关键词(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论文摘要字数要恰当,中文摘要普通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普通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倍,但"关键词"三个字字样要加黑,其后要加冒号,左对齐.另起一页打印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符,普通以200个英文单词左右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运用的英文应该精确、通畅."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三)正文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次第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可采用下列标题次第:1、、、①.一级标题即"一"用四号黑体打印,每一局部完毕后另起一页开端下一局部.正文内小标题力图简短、明白,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倍.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恰当,分明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普通居中位于图的下方.文中如有表格,应构造简约,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假如表格援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四)注释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援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一切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五)参考文献按正文参考文献呈现的先后次第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假如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罗列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他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六)页眉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标题,宋体小五号字,居中.(七)附录(必要时可加,不用要时,无需附录)关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能够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依照文中呈现的次第依次列出附录的内容.

这个题目没搞头的,返来复去总是有炒冷饭的感觉,要不你干脆将前人的理论推翻了,推陈才能出新,不然思维被固定了就出不了好点子了。

中医推拿毕业论文模板

中医毕业论文是由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本科、研究生)撰写,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方面。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各种知识,通过论文写作得以加工融合,而转化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学习环节。 毕业论文要表明作者己经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具有从事中医药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种论文涉及的课题难度并不太大,毕业论文与学位(士)论文不完全等同。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是学位申请者为了获得学位而撰写,用于答辩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是考核学位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我国1980年颁布的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课程成绩优良,学士学位论文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即可授予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医学教育界尚未设立独立的学士学位论文,一般认为,撰写学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 1)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具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对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体会)。 一、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 论文格式是由论文内容决定的,中医论文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格式要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和规定,国家标准是《GB7713—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际标准是《ISO8—1977文献工作—期刊的编排格式》。作者要随时关注有关期刊对中医论文写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据现行的有关标准,中医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导言、正文(临床资料、材料方法)讨论、小结、致谢、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因学位级别、专业类型的不同,其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是由标题、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组成。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药论文文体,但它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学术论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在: 1、作者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大学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并以此考察申请人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是研究生,或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同等学历者)。 2、篇幅不限:由于学位论文要显示作者已经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应的工作能力。论文要体现一定的工作量,故论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于申请学位:学术论文是用于传递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多为公开发表、或会议宣读交流的形式。但学位论文的撰写目的是用于答辩,申请学位,或向学位授予部门递交的论文。 4、学位的考核依据: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业,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水平。全面考核申请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反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成绩,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一)文题 文题即论文的题目,又称"题名"、"标题"、"命题"或"篇名"。文题是中医论文的“招牌”,可揭示论文内容的主题,提供论文的主要信息。文题象人的眼睛一样,具有“传情达意”的特殊功能,俗话说"买书先看皮,阅刊先看题",文题能给读者第一印象,好的文题可以引人注目,作者对文题的命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不同题材的中医论文,文题拟定有不同的规律。一般从论文的主题、论述范围入手拟定文题。使论文的主题思想(中心论点)直接在题中反映出来,这种文题的优点是观点鲜明、题意清楚、一目了然,开门见山。文题命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国家标准要求文题不超过20个字,一般不用正副型文题,当20个汉字难以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时,可采用正副型文题,副题置于正题下方,副题应加括号或破折号与正题分开。 2、强调的词语置于题首:题首的词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将论文内容强调的词语置于题首,使题意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如《介绍单验方及中成药治疗老年性便秘》一题,为强调"老年性便秘"这一重心,改为《治疗老年性便秘的单验方及中成药介绍》;《临床应用苦参的经验》改为《苦参临床应用的经验》则突出了"苦参"这一研究对象。 3、文题要求确切、简明 确切:题文相符,文题应准确地表达论文特定的主题、论文内容。论文内容是拟定文题的基础。能实事求是地概括作者研究工作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简明:即简洁、鲜明,文题应力求用最简短、最精练的文字进行表述。 文题简练,在能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删去多余的字词,如《活血化瘀药物复方丹参片对100例肺心病患者治疗结果的临床疗效分析》一题,共30个字,颇显繁杂;可改为《复方丹参片治疗肺心病100例疗效分析》,经过删节不影响原意,而显得简明清晰。并非一概而论,越简单越好,如一篇介绍产后病护理经验体会的论文,文题拟为《产后病经验体会》,此题易使人误解,故增补"护理"这一关键词,改为《产后病护理的经验体会》方与内容相符,语意完整。 4、用语规范,符合逻辑 文题语意要完整,要符合语法和逻辑规则。文题中所用词语要与论文内出现的词语完全相应,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致,不能违反有关的逻辑规则。通过调整文题的语序,使文题表示的意思符合语法规则,避免意思的误解,如《某教授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经验》一题,将文题的语序调整为《某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更符合论文的原意。 5、不规范的简称、代号或已经淘汰的名词术语不能使用。如"人流"、"慢支",应分别置换为"人工流产"、"慢性支气管炎";"扁桃腺"、"剖腹产"、"抗菌素"应分别改为"扁桃体"、"剖宫产"、"抗生素"等。 文题要符合关键词,题录编制、索引和检索等规则,避免使用非公认的代号、字符、缩写词、缩略语(不要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若附外文(英文),文题的含义必须与中文文题完全一致。 科研选题本身就是论文的文题,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出现与预先设计要求不完全符合,或事先未能估计到的新情况,选题范围、深度或侧重点常发生变化,论文撰写之前需要对原有的选题重新审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拟定文题。 (二)作者署名 中医论文属于科技论文的一种,原则上要求作者署真实姓名,学位论文的作者必须签署真实姓名。这是法律赋予作者的权利。作者署名的具体位置一般在文题下方,论文摘要之前。 (三)摘要 "摘要"也叫文摘、提要、内容提要。摘要的位置在作者署名之后,关键词之前。摘要是简要介绍论文主要内容的,摘要陈述重点是论文的信息部分。有一定质量,篇幅较长的中医学术论文都应写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准确扼要的缩写短文。摘要独立于正文之外,意义完整、不加评论、有独立意义的报道性短文,避免文章信息不清或残缺不全,字数宜控制在200~400字之间。一般分段(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及非公认的代号、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有摘要的中医论文,正文后一般不再写"小结",以免重复。外文(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完全一致。 摘要多采用“四项结构式摘要”,其内容包括:论文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简称四要素。这种摘要格式规范,结构统一、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信息量足。符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的要求。 目的:说明本研究想解决的问题,突出主题内容,简单明了,一般只用一句话。 方法:说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途径、药物、仪器等,即论文中"材料和方法"的简化。若是中医理论文章,应指明理论研究的依据。 结论:介绍本研究取得的事实、数据、资料、新的技术和方法、新装置的作用或成果,指出与传统方法比较的优缺点。 学位论文的摘要常常独立于全文正本之外,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位论文的缩影(摘要用于送审和提交答辩)。摘要独立成文,重点突出,内容完整,包含与学位论文等量的学术信息,每项内容不展开论证说明,文中不用图表、数学式、化学结构式,不受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限制。包括:①选题的目的和意义;②研究方法、手段;③概述研究内容和工作过程的进展;④取得的主要成果;⑤结论性意见。 (四)关键词 关键词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无摘要的论文则置于论文正文之前。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号或空格隔开(多用空格),最后不加标点。外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对应,放在外文摘要之后。 关键词用于文献标引,从论文中选取反映主题内容的词和词组。一篇论文一般可选取3~8个,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医学主题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公认的主题词表中选取经过规范的单词、词组或术语。必要时也可选未被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的重要术语作关键词。 (五)正文: 正文是中医论文的主体部分,占论文的绝大部分。中医论文一般不标明“正文”二字,正文有相应层次和小标题。各类中医论文由于内容不同,正文可有多种不同的形式,都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在正文中的布局,根据选题、体裁的种类,或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定。以中医药学科理论或其他学科理论为指导,从研究材料、方法、观察记录的各种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等,阐述获得的新理论、新见解,或报告新发现、新创造。 以临床研究型论文为例:包括文题、署名、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基本格式,其正文部分由引言、临床资料、方法(疗效标准、观察方法)、结果(疗效标准、治疗效果)、讨论五部分组成。 1、 引言 也称导言,一般不须标明"引言"二字。引言是引导读者思路,进入正文的"开场白",介绍论文背景材料。临床研究型论文的引言要简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缘起、目的、意义、主要方法、涉及的范围等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从中了解到论文写作的来龙去脉和写作意图。如目前研究现状,病例收集时间等。 引言适当简介和评价前人在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留下的空白、问题,阐明作者研究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提出自己的新论点,报道新发现、新发明做铺垫,含蓄地表述作者研究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毕业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的区别是,要阐述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综述、评价,以显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专门知识,及本课题取得的进展,体现作者论文的工作量(这部分内容放在引言中)。 一般情况下不将材料、方法、结果、结论等项目的内容放在引言中叙述,以免与后文重复。引言切忌大段摘录教科书中的一般理论推导,不要偏离主题,超越论文所讨论的范围,让读者不得要领。 2、临床资料(材料与方法) 临床报道要注重论文素材的真实性,写作时要尊重事实。临床医学研究不得有半点虚假,在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添加水份,甚至造假,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 临床研究的选题要尽量具体明确,若内容较多可分几篇论述,不要在一篇论文中包罗万象,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 1)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是论文科学性的基础,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可能详细收集资料,不要随便舍弃,样本应有代表性。包括:病例来源:(门诊、住院、几家医院),病例数、性别、年龄(年龄范围、年龄段、平均年龄),病程(不同时间段的病例数、平均病程)。 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及分型,西医诊断及分期(统一客观的诊断标准,采用国家标准、或全国性学会拟定的标准)。 (1)临床有诊断价值的症状、体征; (2)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量化指标),诊断指标不要笼统地说"升高"或"降低"。 (3)其他:如患者职业、生活环境、习惯、心理状态、体质,以及发病季节、病因、并发症等)对发病、诊断、疗效有影响的也应详细记载。 3)方法:包括观察方法和治疗方法。方法应以科学、客观、易行为原则,尽可能地详细描述,以便他人仿效和验证。 观察方法:如观察内容、指标、条件和仪器(要有型号和生产厂家,新产品或自制仪器要有详细说明)。 治疗方法:1)中成药或西药剂型、剂量及生产厂家,批号;中药方剂的药物组成、剂量、加减、炮制情况和煎法;2)用药方法(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灌肠、外敷)、治疗时间;3)针灸的取穴、手法,推拿的操作过程,治疗步骤和疗程,禁忌(配伍禁忌、饮食忌宜)等。 为提高临床报道的质量,尽可能设对照组,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临床研究如无对照组比较,结论的价值就不太高。有对照组要注意可比性,均衡是可比性的基础,也就是两组条件除治疗方法不同,其余均要相同,这样比较出的差异才有意义。对照组应遵循齐同对比的原则,与治疗组一样详细描述,不应以"有可比性"简单地带过。 4、结论(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的结果主要是疗效,包括疗效标准和治疗效果两部分。疗效标准要尽量用国际或全国统一标准(如WHO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全国性学会拟定的标准)。目前没有标准的,可自拟科学、客观的标准。治疗效果应严格按疗效标准判断,要将临床各种观察结果及有关资料用文字、表格、图片等完整、真实地表述出来。数据是表示结果的较好方式,但数据要按设计要求进行统计学处理,不能简单地从例数、百分率或平均数的多少、差异而作出结论,这样极易造成错误的结果。文字、图表的选择,简洁明了,对同一内容没有必要同时用文字、图表重复描述。 结论部分应当鲜明准确、完整而有条理,在前文所阐述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判断,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结果和论点的概括。凡未弄清的作用机理不要乱加推测,也不要过多出现“大概"、"或许"之类含糊不清的结论。有的研究工作不能明确导出结论,可不写"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六)典型病例:(2—3个) (七)体会(讨论) 讨论是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进行阐述(用若干小标题列出),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一般可与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对新的发现说明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一些异常现象进行解释,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方向或建议。讨论不要过多重复实验结果,不要对结果作言过其实的评价,如"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等。 讨论是文章的精华部分,是中医论文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论点并依据临床观察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归宿。讨论是从实践上升至理论,要紧紧围绕自己的临床研究内容进行,对以临床观察为主的报道,讨论也可写成体会,就临床观察到的现象谈自己的看法,对遣方用药谈自己的体会,对不足之处谈改善的设想。讨论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研究结果进行总体概括和科学总结。适当介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指出理论观点和结果方面与本文的差异。可以引述相应的古代和现代文献资料,所引资料能说明本文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研究结果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要防止过高估价和逻辑错误。 2、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及误差,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见解。 3、指出当前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作者本人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在方向上、方法上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和设想。 (八)致谢 致谢是中医论文常用的结构之一,但不是必有的结构。致谢一般置于论文全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内容要简短具体,语言诚恳恰当。致谢是作者用书面形式,对论文形成中给予过各种帮助和支持的个人或集体、单位表示感谢。如受委托搜集资料、数据、答疑解难、审阅修改论文、提出建议,校订稿件、绘制图表、摄制图片等提供过帮助,或虽参加过部分实际工作,以书面表示感谢。 (九)参考文献 论文中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其顺序以出现的先后为序。列出的参考文献是作者直接引用、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读者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未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引用。所列参考文献能反映作者立论科学、严谨的学风,同时也表示尊重原作者的严肃态度,避免版权纠纷,向读者提供信息的来源,便于读者需要时查阅核对。 以上是中医论文基本格式的内容,并非每篇论文都必须完整具备,不同体裁和内容的中医论文,其格式也有所变通,有些部分可以省略,有些部分可以合并。每一部分应当写什么不写什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中医药实验研究型论文的结构,除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致谢、参考文献等基础格式外,其正文部分不同,是由引言、材料、方法、结果、讨论五部分组成。 1)引言:阐述研究目的、意义,内容等相关的背景资料。 2)材料:具体详实,以便重复实验。包括:①实验对象,如动物种类、数量、种系、分级、性别、体重和来源,以及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分组情况等,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的合格实验动物;如实验对象是人,则参照临床报道叙述的内容,遵循双盲(或单盲)法则。②实验试剂,如试剂的名称、规格、成分、纯度、剂量、生产厂家、批号、配制等。③实验仪器,如仪器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等。 3)方法:实验模型的制作方法、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观察指标、记录方法等。作者创造的新方法要详尽介绍,如改进前人的方法,要介绍改进之处,对常规方法则只需说明出处。方法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如方法不科学,其实验结果必然也不科学。由于实验方法与使用材料有关,可以把实验材料和方法放在一起写,即"材料与方法"。 4)结果:实验结果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将实验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完整真实,科学地表达出来。不能杂乱无章,简单罗列,也不能随意取舍自认为无意义的内容。对所有结果进行认真整理归纳,数据要进行统计和误差分析。一般用图表表示结果,直观形象,读者能一目了然,根据需要可以用表、图、文字三种形式表达。 实验报告作为基础医学论文,是中医药科研人员从事某项研究工作后的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是科研人员对某研究课题的设想,按事先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设想。其特点是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只要条件相同能重复,中医药科研的实验论文与现代医学研究基本相同。 实验研究可获得新知识越来越多地用于中医药,实验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学不断进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的范围很广,主要是用实验方法来证实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或证候客观化研究、揭示治则的理论依据。借鉴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创立新观点,提出新学说,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效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术理论,以实现中医科学体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中医学发展的趋势。 二、选题的思路与程序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论文质量的关键,选题一定要慎重。在中医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选题不当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先天性缺陷,无论再做何种努力,都难以提高论文质量,要么勉强成文,要么中途仓促换题,其结果均不理想。故要特别重视选题问题。中医论文首先要具有学术价值,这是评价论文质量的公认指标。学术性的标准可以概括为"新、深、实"三方面。"新"是论点或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对某一课题有新意,有独到的见解;"深"是研究课题有一定的深度,能抓住事物本质,对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实"是所用的资料具有权威性,时间合理,论据经过组织和加工能获得结论。中医学位论文一般只选择成功的经验。 (一) 选题原则 同学选题时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可以向已获得学位的人请教,学习他们做学位论文的经验体会。要多看资料,各家观点比较之后,自然会找到感觉,产生新的认知,或求得老师、同事的点拨,从中获得悟性。提倡在学科边缘或学科交叉点上选题,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学位论文的选题强调先进性、实用性、可行性。 1、创新性 又称先进性,新颖性。创新性是中医论文的生命力,具有创新性才有传播价值,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首要条件。一般而言,学士论文要求对研究课题有体会,文题优于同类选题。硕士论文要有创造性见解。创新性表现在作者论述的主题是本学科前人未曾研究,或对已有的研究结果仍值得深入探讨。论文有新的创意,如采用新的技术方法,阐述了新理论、新内容,提出了新的观点等。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说了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属创见性论文;说了前人没说完的话,属发展性论文;说了与别人不同的话,属争鸣性论文。具备以下三点就可称为有创新性: 1)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选题是在前人研究没有涉及到,或涉及不多的领域进行探索,并得出新的结论,填补了某一方面的空白。选题有特色、有新意。而不是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2)补充前人之不足:从新的角度探索已有的研究课题,或运用新的方法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证实,使之发展提高,有超越前人的独到之处。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论证有所创新,在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上明显地超越他人,或对已取得的结论更有说服力。这类选题有: ①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总结新理论。 ② 对古代文献重要资料、史实的考证和解释有所发现,或对古代文献(及其注疏)有所发明。 ③ 总结临床诊疗新经验,创造诊疗新技术方法和用具。研制新药物。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一个问题在过去或现阶段被解决,过一段时间可能又有新的认识,新的问题被发现。要有一种不被前人、名人经验所束缚的精神,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 3)继承为主的选题:是以深入发掘和继承发展前人学术成就为主的选题。这类选题虽以继承为主,但包含一定的创新。确立这类选题的原则是“发掘有深度、继承有创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使前人经验和认识更加全面丰富。这类选题多数是传统中医的研究方法,少数是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用中医传统方法研究中医学术的各类选题,常见的有: ① 为中医传统学术理论提供新论据的选题,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各类选题; ② 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研究临床各科疾病的选题;古方古法新用的选题; ③ 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引入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研究选题; 4)具有地方特色的选题:这类选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不易与前人和异地学者的研究重复,因而较易体现选题的新颖性和特异性。作者可以利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有利条件,充分显示选题的先进性。 这类选题有:(1)民间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地方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与作用原理研究;疗效系统观察。(2)地方病的中医药防治经验;名老中医经验的整理发掘;地方医籍整理和医药史志的研究。 5)中西医治病的优劣势比较:就某种疾病而言,衡量双方疗法的优势劣势后确定选题。找出西医治疗上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西医疗效不佳的病种,要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凡是西医推到中医的病种一般都是医学难题。有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病,恰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选择中医治疗经验丰富的病种,或西医治疗尚无较好疗效,而中医有明显优势的病种,或中西医疗效均不理想,但中医还有些治疗措施。要敢于挽逆流起沉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成绩。 对中医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找出研究层次及优缺点。其优点、不足之处均可成为研究课题的突破口,并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衡量实验研究型论文的创新性是:1)是否提出了新的学说、新的观点或新的方法;2)是否对已有的理论方法提出了新的补充或修改,使其更加完善和严谨,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是否对既成理论提出质疑或证伪,或者将问题研究引向纵深。 衡量临床研究论文的创新性是:1)着重考察是否提出了新的方法,采用了新技术、新疗法、新诊疗工具或新药物、新制剂。2)考察其疗效的高低,对提高中医临床预防和诊治水平是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副作用的大小、推广的难易程度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2、 实用性: 又称应用性,是对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中医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论文在理论上、方法上或技术上的实际应用价值。实用性是从中医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实际出发,选题紧紧围绕中医临床实践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保障人民健康的迫切需要,着重选择一些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1)选题是否从学科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产生,是否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问题。2)论点、论据资料是否从科研或临床中取得的第一手材料,不可东拼西凑、道听途说。 3、 可行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选题过程中应当正确估量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不脱离实际、不可好高莺远,贪大求洋。题目宜小不宜大,学位论文的撰写有时间限制,一般从选题到总结只有半年的时间。要小题大作,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集中论述,层层剥茧,步步深入,题目虽小而内容丰富,容易取得新见解。选题太大,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论文,或内容空泛,难以深入而招致失败。题目太小也不行。 学位论文要紧密围绕研究项目、人员构成、必需物质基础等构成课题的三要素,量力而行。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要使研究工作达到一定的工作量,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结果。要充分考虑现有临床条件、实验条件等,以及作者具备的各种条件,能否满足研究工作和论文写作的实际需要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针灸推拿毕业论文写作

中医毕业论文是由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本科、研究生)撰写,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方面。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各种知识,通过论文写作得以加工融合,而转化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学习环节。 毕业论文要表明作者己经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具有从事中医药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种论文涉及的课题难度并不太大,毕业论文与学位(士)论文不完全等同。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是学位申请者为了获得学位而撰写,用于答辩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是考核学位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我国1980年颁布的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课程成绩优良,学士学位论文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即可授予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医学教育界尚未设立独立的学士学位论文,一般认为,撰写学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 1)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具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对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体会)。 一、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 论文格式是由论文内容决定的,中医论文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格式要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和规定,国家标准是《GB7713—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际标准是《ISO8—1977文献工作—期刊的编排格式》。作者要随时关注有关期刊对中医论文写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据现行的有关标准,中医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导言、正文(临床资料、材料方法)讨论、小结、致谢、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因学位级别、专业类型的不同,其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是由标题、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组成。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药论文文体,但它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学术论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在: 1、作者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大学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并以此考察申请人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是研究生,或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同等学历者)。 2、篇幅不限:由于学位论文要显示作者已经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应的工作能力。论文要体现一定的工作量,故论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于申请学位:学术论文是用于传递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多为公开发表、或会议宣读交流的形式。但学位论文的撰写目的是用于答辩,申请学位,或向学位授予部门递交的论文。 4、学位的考核依据: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业,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水平。全面考核申请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反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成绩,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一)文题 文题即论文的题目,又称"题名"、"标题"、"命题"或"篇名"。文题是中医论文的“招牌”,可揭示论文内容的主题,提供论文的主要信息。文题象人的眼睛一样,具有“传情达意”的特殊功能,俗话说"买书先看皮,阅刊先看题",文题能给读者第一印象,好的文题可以引人注目,作者对文题的命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不同题材的中医论文,文题拟定有不同的规律。一般从论文的主题、论述范围入手拟定文题。使论文的主题思想(中心论点)直接在题中反映出来,这种文题的优点是观点鲜明、题意清楚、一目了然,开门见山。文题命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国家标准要求文题不超过20个字,一般不用正副型文题,当20个汉字难以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时,可采用正副型文题,副题置于正题下方,副题应加括号或破折号与正题分开。 2、强调的词语置于题首:题首的词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将论文内容强调的词语置于题首,使题意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如《介绍单验方及中成药治疗老年性便秘》一题,为强调"老年性便秘"这一重心,改为《治疗老年性便秘的单验方及中成药介绍》;《临床应用苦参的经验》改为《苦参临床应用的经验》则突出了"苦参"这一研究对象。 3、文题要求确切、简明 确切:题文相符,文题应准确地表达论文特定的主题、论文内容。论文内容是拟定文题的基础。能实事求是地概括作者研究工作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简明:即简洁、鲜明,文题应力求用最简短、最精练的文字进行表述。 文题简练,在能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删去多余的字词,如《活血化瘀药物复方丹参片对100例肺心病患者治疗结果的临床疗效分析》一题,共30个字,颇显繁杂;可改为《复方丹参片治疗肺心病100例疗效分析》,经过删节不影响原意,而显得简明清晰。并非一概而论,越简单越好,如一篇介绍产后病护理经验体会的论文,文题拟为《产后病经验体会》,此题易使人误解,故增补"护理"这一关键词,改为《产后病护理的经验体会》方与内容相符,语意完整。 4、用语规范,符合逻辑 文题语意要完整,要符合语法和逻辑规则。文题中所用词语要与论文内出现的词语完全相应,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致,不能违反有关的逻辑规则。通过调整文题的语序,使文题表示的意思符合语法规则,避免意思的误解,如《某教授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经验》一题,将文题的语序调整为《某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更符合论文的原意。 5、不规范的简称、代号或已经淘汰的名词术语不能使用。如"人流"、"慢支",应分别置换为"人工流产"、"慢性支气管炎";"扁桃腺"、"剖腹产"、"抗菌素"应分别改为"扁桃体"、"剖宫产"、"抗生素"等。 文题要符合关键词,题录编制、索引和检索等规则,避免使用非公认的代号、字符、缩写词、缩略语(不要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若附外文(英文),文题的含义必须与中文文题完全一致。 科研选题本身就是论文的文题,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出现与预先设计要求不完全符合,或事先未能估计到的新情况,选题范围、深度或侧重点常发生变化,论文撰写之前需要对原有的选题重新审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拟定文题。 (二)作者署名 中医论文属于科技论文的一种,原则上要求作者署真实姓名,学位论文的作者必须签署真实姓名。这是法律赋予作者的权利。作者署名的具体位置一般在文题下方,论文摘要之前。 (三)摘要 "摘要"也叫文摘、提要、内容提要。摘要的位置在作者署名之后,关键词之前。摘要是简要介绍论文主要内容的,摘要陈述重点是论文的信息部分。有一定质量,篇幅较长的中医学术论文都应写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准确扼要的缩写短文。摘要独立于正文之外,意义完整、不加评论、有独立意义的报道性短文,避免文章信息不清或残缺不全,字数宜控制在200~400字之间。一般分段(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及非公认的代号、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有摘要的中医论文,正文后一般不再写"小结",以免重复。外文(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完全一致。 摘要多采用“四项结构式摘要”,其内容包括:论文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简称四要素。这种摘要格式规范,结构统一、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信息量足。符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的要求。 目的:说明本研究想解决的问题,突出主题内容,简单明了,一般只用一句话。 方法:说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途径、药物、仪器等,即论文中"材料和方法"的简化。若是中医理论文章,应指明理论研究的依据。 结论:介绍本研究取得的事实、数据、资料、新的技术和方法、新装置的作用或成果,指出与传统方法比较的优缺点。 学位论文的摘要常常独立于全文正本之外,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位论文的缩影(摘要用于送审和提交答辩)。摘要独立成文,重点突出,内容完整,包含与学位论文等量的学术信息,每项内容不展开论证说明,文中不用图表、数学式、化学结构式,不受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限制。包括:①选题的目的和意义;②研究方法、手段;③概述研究内容和工作过程的进展;④取得的主要成果;⑤结论性意见。 (四)关键词 关键词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无摘要的论文则置于论文正文之前。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号或空格隔开(多用空格),最后不加标点。外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对应,放在外文摘要之后。 关键词用于文献标引,从论文中选取反映主题内容的词和词组。一篇论文一般可选取3~8个,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医学主题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公认的主题词表中选取经过规范的单词、词组或术语。必要时也可选未被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的重要术语作关键词。 (五)正文: 正文是中医论文的主体部分,占论文的绝大部分。中医论文一般不标明“正文”二字,正文有相应层次和小标题。各类中医论文由于内容不同,正文可有多种不同的形式,都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在正文中的布局,根据选题、体裁的种类,或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定。以中医药学科理论或其他学科理论为指导,从研究材料、方法、观察记录的各种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等,阐述获得的新理论、新见解,或报告新发现、新创造。 以临床研究型论文为例:包括文题、署名、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基本格式,其正文部分由引言、临床资料、方法(疗效标准、观察方法)、结果(疗效标准、治疗效果)、讨论五部分组成。 1、 引言 也称导言,一般不须标明"引言"二字。引言是引导读者思路,进入正文的"开场白",介绍论文背景材料。临床研究型论文的引言要简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缘起、目的、意义、主要方法、涉及的范围等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从中了解到论文写作的来龙去脉和写作意图。如目前研究现状,病例收集时间等。 引言适当简介和评价前人在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留下的空白、问题,阐明作者研究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提出自己的新论点,报道新发现、新发明做铺垫,含蓄地表述作者研究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毕业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的区别是,要阐述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综述、评价,以显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专门知识,及本课题取得的进展,体现作者论文的工作量(这部分内容放在引言中)。 一般情况下不将材料、方法、结果、结论等项目的内容放在引言中叙述,以免与后文重复。引言切忌大段摘录教科书中的一般理论推导,不要偏离主题,超越论文所讨论的范围,让读者不得要领。 2、临床资料(材料与方法) 临床报道要注重论文素材的真实性,写作时要尊重事实。临床医学研究不得有半点虚假,在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添加水份,甚至造假,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 临床研究的选题要尽量具体明确,若内容较多可分几篇论述,不要在一篇论文中包罗万象,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 1)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是论文科学性的基础,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可能详细收集资料,不要随便舍弃,样本应有代表性。包括:病例来源:(门诊、住院、几家医院),病例数、性别、年龄(年龄范围、年龄段、平均年龄),病程(不同时间段的病例数、平均病程)。 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及分型,西医诊断及分期(统一客观的诊断标准,采用国家标准、或全国性学会拟定的标准)。 (1)临床有诊断价值的症状、体征; (2)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量化指标),诊断指标不要笼统地说"升高"或"降低"。 (3)其他:如患者职业、生活环境、习惯、心理状态、体质,以及发病季节、病因、并发症等)对发病、诊断、疗效有影响的也应详细记载。 3)方法:包括观察方法和治疗方法。方法应以科学、客观、易行为原则,尽可能地详细描述,以便他人仿效和验证。 观察方法:如观察内容、指标、条件和仪器(要有型号和生产厂家,新产品或自制仪器要有详细说明)。 治疗方法:1)中成药或西药剂型、剂量及生产厂家,批号;中药方剂的药物组成、剂量、加减、炮制情况和煎法;2)用药方法(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灌肠、外敷)、治疗时间;3)针灸的取穴、手法,推拿的操作过程,治疗步骤和疗程,禁忌(配伍禁忌、饮食忌宜)等。 为提高临床报道的质量,尽可能设对照组,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临床研究如无对照组比较,结论的价值就不太高。有对照组要注意可比性,均衡是可比性的基础,也就是两组条件除治疗方法不同,其余均要相同,这样比较出的差异才有意义。对照组应遵循齐同对比的原则,与治疗组一样详细描述,不应以"有可比性"简单地带过。 4、结论(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的结果主要是疗效,包括疗效标准和治疗效果两部分。疗效标准要尽量用国际或全国统一标准(如WHO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全国性学会拟定的标准)。目前没有标准的,可自拟科学、客观的标准。治疗效果应严格按疗效标准判断,要将临床各种观察结果及有关资料用文字、表格、图片等完整、真实地表述出来。数据是表示结果的较好方式,但数据要按设计要求进行统计学处理,不能简单地从例数、百分率或平均数的多少、差异而作出结论,这样极易造成错误的结果。文字、图表的选择,简洁明了,对同一内容没有必要同时用文字、图表重复描述。 结论部分应当鲜明准确、完整而有条理,在前文所阐述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判断,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结果和论点的概括。凡未弄清的作用机理不要乱加推测,也不要过多出现“大概"、"或许"之类含糊不清的结论。有的研究工作不能明确导出结论,可不写"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六)典型病例:(2—3个) (七)体会(讨论) 讨论是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进行阐述(用若干小标题列出),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一般可与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对新的发现说明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一些异常现象进行解释,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方向或建议。讨论不要过多重复实验结果,不要对结果作言过其实的评价,如"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等。 讨论是文章的精华部分,是中医论文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论点并依据临床观察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归宿。讨论是从实践上升至理论,要紧紧围绕自己的临床研究内容进行,对以临床观察为主的报道,讨论也可写成体会,就临床观察到的现象谈自己的看法,对遣方用药谈自己的体会,对不足之处谈改善的设想。讨论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研究结果进行总体概括和科学总结。适当介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指出理论观点和结果方面与本文的差异。可以引述相应的古代和现代文献资料,所引资料能说明本文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研究结果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要防止过高估价和逻辑错误。 2、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及误差,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见解。 3、指出当前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作者本人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在方向上、方法上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和设想。 (八)致谢 致谢是中医论文常用的结构之一,但不是必有的结构。致谢一般置于论文全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内容要简短具体,语言诚恳恰当。致谢是作者用书面形式,对论文形成中给予过各种帮助和支持的个人或集体、单位表示感谢。如受委托搜集资料、数据、答疑解难、审阅修改论文、提出建议,校订稿件、绘制图表、摄制图片等提供过帮助,或虽参加过部分实际工作,以书面表示感谢。 (九)参考文献 论文中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其顺序以出现的先后为序。列出的参考文献是作者直接引用、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读者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未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引用。所列参考文献能反映作者立论科学、严谨的学风,同时也表示尊重原作者的严肃态度,避免版权纠纷,向读者提供信息的来源,便于读者需要时查阅核对。 以上是中医论文基本格式的内容,并非每篇论文都必须完整具备,不同体裁和内容的中医论文,其格式也有所变通,有些部分可以省略,有些部分可以合并。每一部分应当写什么不写什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中医药实验研究型论文的结构,除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致谢、参考文献等基础格式外,其正文部分不同,是由引言、材料、方法、结果、讨论五部分组成。 1)引言:阐述研究目的、意义,内容等相关的背景资料。 2)材料:具体详实,以便重复实验。包括:①实验对象,如动物种类、数量、种系、分级、性别、体重和来源,以及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分组情况等,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的合格实验动物;如实验对象是人,则参照临床报道叙述的内容,遵循双盲(或单盲)法则。②实验试剂,如试剂的名称、规格、成分、纯度、剂量、生产厂家、批号、配制等。③实验仪器,如仪器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等。 3)方法:实验模型的制作方法、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观察指标、记录方法等。作者创造的新方法要详尽介绍,如改进前人的方法,要介绍改进之处,对常规方法则只需说明出处。方法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如方法不科学,其实验结果必然也不科学。由于实验方法与使用材料有关,可以把实验材料和方法放在一起写,即"材料与方法"。 4)结果:实验结果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将实验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完整真实,科学地表达出来。不能杂乱无章,简单罗列,也不能随意取舍自认为无意义的内容。对所有结果进行认真整理归纳,数据要进行统计和误差分析。一般用图表表示结果,直观形象,读者能一目了然,根据需要可以用表、图、文字三种形式表达。 实验报告作为基础医学论文,是中医药科研人员从事某项研究工作后的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是科研人员对某研究课题的设想,按事先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设想。其特点是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只要条件相同能重复,中医药科研的实验论文与现代医学研究基本相同。 实验研究可获得新知识越来越多地用于中医药,实验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学不断进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的范围很广,主要是用实验方法来证实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或证候客观化研究、揭示治则的理论依据。借鉴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创立新观点,提出新学说,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效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术理论,以实现中医科学体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中医学发展的趋势。 二、选题的思路与程序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论文质量的关键,选题一定要慎重。在中医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选题不当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先天性缺陷,无论再做何种努力,都难以提高论文质量,要么勉强成文,要么中途仓促换题,其结果均不理想。故要特别重视选题问题。中医论文首先要具有学术价值,这是评价论文质量的公认指标。学术性的标准可以概括为"新、深、实"三方面。"新"是论点或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对某一课题有新意,有独到的见解;"深"是研究课题有一定的深度,能抓住事物本质,对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实"是所用的资料具有权威性,时间合理,论据经过组织和加工能获得结论。中医学位论文一般只选择成功的经验。 (一) 选题原则 同学选题时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可以向已获得学位的人请教,学习他们做学位论文的经验体会。要多看资料,各家观点比较之后,自然会找到感觉,产生新的认知,或求得老师、同事的点拨,从中获得悟性。提倡在学科边缘或学科交叉点上选题,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学位论文的选题强调先进性、实用性、可行性。 1、创新性 又称先进性,新颖性。创新性是中医论文的生命力,具有创新性才有传播价值,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首要条件。一般而言,学士论文要求对研究课题有体会,文题优于同类选题。硕士论文要有创造性见解。创新性表现在作者论述的主题是本学科前人未曾研究,或对已有的研究结果仍值得深入探讨。论文有新的创意,如采用新的技术方法,阐述了新理论、新内容,提出了新的观点等。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说了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属创见性论文;说了前人没说完的话,属发展性论文;说了与别人不同的话,属争鸣性论文。具备以下三点就可称为有创新性: 1)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选题是在前人研究没有涉及到,或涉及不多的领域进行探索,并得出新的结论,填补了某一方面的空白。选题有特色、有新意。而不是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2)补充前人之不足:从新的角度探索已有的研究课题,或运用新的方法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证实,使之发展提高,有超越前人的独到之处。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论证有所创新,在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上明显地超越他人,或对已取得的结论更有说服力。这类选题有: ①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总结新理论。 ② 对古代文献重要资料、史实的考证和解释有所发现,或对古代文献(及其注疏)有所发明。 ③ 总结临床诊疗新经验,创造诊疗新技术方法和用具。研制新药物。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一个问题在过去或现阶段被解决,过一段时间可能又有新的认识,新的问题被发现。要有一种不被前人、名人经验所束缚的精神,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 3)继承为主的选题:是以深入发掘和继承发展前人学术成就为主的选题。这类选题虽以继承为主,但包含一定的创新。确立这类选题的原则是“发掘有深度、继承有创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使前人经验和认识更加全面丰富。这类选题多数是传统中医的研究方法,少数是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用中医传统方法研究中医学术的各类选题,常见的有: ① 为中医传统学术理论提供新论据的选题,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各类选题; ② 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研究临床各科疾病的选题;古方古法新用的选题; ③ 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引入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研究选题; 4)具有地方特色的选题:这类选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不易与前人和异地学者的研究重复,因而较易体现选题的新颖性和特异性。作者可以利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有利条件,充分显示选题的先进性。 这类选题有:(1)民间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地方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与作用原理研究;疗效系统观察。(2)地方病的中医药防治经验;名老中医经验的整理发掘;地方医籍整理和医药史志的研究。 5)中西医治病的优劣势比较:就某种疾病而言,衡量双方疗法的优势劣势后确定选题。找出西医治疗上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西医疗效不佳的病种,要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凡是西医推到中医的病种一般都是医学难题。有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病,恰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选择中医治疗经验丰富的病种,或西医治疗尚无较好疗效,而中医有明显优势的病种,或中西医疗效均不理想,但中医还有些治疗措施。要敢于挽逆流起沉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成绩。 对中医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找出研究层次及优缺点。其优点、不足之处均可成为研究课题的突破口,并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衡量实验研究型论文的创新性是:1)是否提出了新的学说、新的观点或新的方法;2)是否对已有的理论方法提出了新的补充或修改,使其更加完善和严谨,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是否对既成理论提出质疑或证伪,或者将问题研究引向纵深。 衡量临床研究论文的创新性是:1)着重考察是否提出了新的方法,采用了新技术、新疗法、新诊疗工具或新药物、新制剂。2)考察其疗效的高低,对提高中医临床预防和诊治水平是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副作用的大小、推广的难易程度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2、 实用性: 又称应用性,是对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中医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论文在理论上、方法上或技术上的实际应用价值。实用性是从中医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实际出发,选题紧紧围绕中医临床实践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保障人民健康的迫切需要,着重选择一些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1)选题是否从学科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产生,是否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问题。2)论点、论据资料是否从科研或临床中取得的第一手材料,不可东拼西凑、道听途说。 3、 可行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选题过程中应当正确估量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不脱离实际、不可好高莺远,贪大求洋。题目宜小不宜大,学位论文的撰写有时间限制,一般从选题到总结只有半年的时间。要小题大作,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集中论述,层层剥茧,步步深入,题目虽小而内容丰富,容易取得新见解。选题太大,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论文,或内容空泛,难以深入而招致失败。题目太小也不行。 学位论文要紧密围绕研究项目、人员构成、必需物质基础等构成课题的三要素,量力而行。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要使研究工作达到一定的工作量,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结果。要充分考虑现有临床条件、实验条件等,以及作者具备的各种条件,能否满足研究工作和论文写作的实际需要

给你推荐几篇论文你看看吧! 1 乐永清; 医话2则[J]; 光明中医; 2004年02期; 42 2 樊德春 ,李兰周; 《冷庐医话》误治医案评析[J]; 国医论坛; 2003年04期; 40-42 3 谢远军,许丽,倪锋,陈华德; 针灸推拿专业推拿功法学与手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J]; 按摩与导引; 2004年04期; 13 4 张喜奎 ,王旭丽; 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J]; 国医论坛; 2003年01期; 14-16 5 邢鸿林,赵伟; 医话二则[J]; 黑龙江中医药; 2004年04期; 29 6 原林,姚大卫,唐雷,黄文华,焦培峰,陆云涛,戴景兴,张辉,贺振泉,钟世镇; 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J]; 解剖学报; 2004年04期; 3-9 7 王少华; 三槐堂百年医话[J]; 江苏中医药; 2003年08期; 34-37 8 张顺利; 针灸疗效评价方法初探[J]; 江苏中医药; 2004年06期; 58 9 朱炳林; 医话琐言[J]; 江西中医药; 2004年12期; 59-61 10 王昆文; 喻洁仁医话[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4年03期; 36-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刘淑明; 针灸推拿医话2则 [J];陕西中医; 2004年08期; 88 2 许敬生; 银袖治疾 [J];河南中医; 2005年03期; 11 3 干祖望; 干祖望趣味医话(33) [J];辽宁中医杂志; 1994年12期; 561-563 4 鲁安养; 谈振兴医话 [J];山东中医杂志; 1995年01期; 32-33 5 许敬生; 唐大黄 [J];河南中医; 2005年05期; 25 6 陈荣; 《冷庐医话》论老年慎药 [J];新中医; 1983年12期; 36 7 朱炳林; 医话2则 [J];江西中医药; 2001年04期; 27-28 8 戚建弘; 医话录存 [J];浙江中医杂志; 1998年06期; 283 9 王雨亭; 医话二则 [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88年01期; 57 10 梁允标; 针灸推拿疗法治愈注射引起的小儿坐骨神经损伤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5期; 784

针灸推拿学专业大学五年规划

大一、大二

初入大学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大一就进行职业规划,从一开始就不走弯路。

在大一首先要适应大学生活,把握大学生活特点与节奏,合理科学安排好时间。同时要注意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重基础课的学习。要熟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进一步强化英语的学习,特别是口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在学习上要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认真负责,形成良好的大学学习方法,有侧重、有倾向性,培养理性深入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理科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另外,要开始融入社会,广泛交际,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开始积累有效的社会实践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有技巧有能力的处理各种交际问题。还要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关注专业的科技前沿发展,了解市场行情及就业状况,为专业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大三、大四、大五

努力搞好专业核心课程,熟悉当年同专业同地区本科生就业情况。多向毕业学姐学长了解情况,学习相关面试技巧。分析就业形势,做好简历,多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做好毕业论文。

二、针灸推拿学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随着中医理论逐渐深入生活,针灸推拿学专业也广为大众所接受,因此有不错的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的针灸科、理疗科、中医康复科,在中医科研机构、海外医疗机构,在疗养院、保健中心、体育医院或运动队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等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

中医中风本科毕业论文

现在的中医,他的本科,他的毕业论文他们我们还是可以写的,并且我们大家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水平来,我觉得这样的话才能表现出你的文化层次。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ZhongFeng, also called stroke, is a sudden onset of cerebral blood circulation disorder.发病症状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The symptoms include sudden fainting, unconsciousness, skewed mouth and eyes, unfavorable speech, and hemiplegia.发病多由心情郁怒, 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 候变化,积损正衰所致。The disease is mostly caused by depression and anger, improper diet, overwork, climate change, accumulated loss and physical health asthenia.因本病发病速度快 ,病情进展迅速和大自然的风的特点很像, 喜欢动而不常静,所以前人以此类比,叫做中风。Because of the rapid onset of the disease, its rapid progress is very similar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d in the nature, which likes moving but is not always quiet, so our predecessors used this analogy to call it a stroke.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病的防护和治疗 ,预防护理调摄的观察总结以及给药途径和康复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In recent years,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ts observation and summary of preventive care and adjustment,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中医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应该是你自己研究的一个方面,然后再写论文的。

关于中医中风的毕业论文

中医护理学是我国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护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薰蒸疗法是近几年在传统中医疗法的基础上,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将中药的有效成分以药物蒸气离子的形式作用于机体局部或全身,从而达到舒经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是中医药外 治疗法的进一步延伸和 发展,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软组织损伤、肌肉劳损、虚寒性胃肠疾病、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妇科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及雷诺氏症等多种结缔组织病。我院自2005年开展此项治疗 方法 以来,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892例中药薰蒸患者护理体会 总结 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3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采用中药薰蒸疗法的患者共2892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352例,类风湿关节炎263例,骨性关节炎487例,肩周炎275例,风湿性关节炎170例,颈椎病125例,中风偏瘫者130例,软组织损伤50例,虚寒性胃肠炎76例,慢性盆腔炎78例,慢性前列腺炎1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7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者2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195例,毛细血管炎23例,雷诺氏症者12例,其中住院患者657例,门诊患者2235例。

2 方法

中药薰蒸治疗前准备:①治疗前访视:薰蒸室护士接到病区通知后,在治疗前1天到病区查看病人情况并了解病情与患者交谈并预约薰蒸治疗时间;②薰蒸室的准备,常规消毒,根据医生开具的协定处方为不同患者准备不同薰蒸药液,同时准备血压计、听诊器、温开水、生理盐液、口服补液盐。

中药薰蒸程序 将事先粉碎的中药配方加水3000ml,放入薰蒸锅内浸泡30分钟后加热煮沸后至薰蒸舱内温度达45℃时将患者薰蒸部位放入薰蒸舱内根据患者耐受力及病情将温度调控在45℃-52℃之间,时间定位30-45分钟,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自我感觉,测血压、心率1-3次并根据患者出汗量的多少,给予250-50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液(ORS液)口服。

中药薰蒸结果后的护理 中药薰蒸时间达到设定时间后待薰蒸舱温度降至37℃时将舱打开,扶病人出舱,用温水冲洗干净药液,干毛巾擦干全身皮肤穿好衣服,在薰蒸室休息10-20分钟,待全身无出汗迹象后,送患者返回病房。

3 中药薰蒸的适应症及禁忌

适应症 中药薰蒸适用于风湿类疾病,肌肉劳损,退行性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虚寒性胃肠病、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雷诺氏征等结缔组织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及周围血管病。

禁忌症: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减退者;②合并化脓性皮肤病或皮肤溃烂者③合并急性炎症性、传染性疾病者。 4 中药薰蒸护理注意事项

薰蒸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中药薰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传统疗法,很多患者对此疗法持持怀凝或恐惧心理,故在薰蒸 治疗前1天,根据患者的病情需仔细向患者说明薰蒸治疗的作用及薰蒸过程安全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薰蒸前应对薰蒸舱进行严密消毒,防止一些未发现的传染病交叉感染

针对第1次薰蒸的患者应由护士全程陪同并交流,了解患者自身感受,防止皮肤烫伤,一般将温度调控止最低耐受点42℃然后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上调,一般不要超过52℃,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以全身微微发汗为原则,并及时监测血压及心率,防止血压及心率骤增。

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出汗量可给予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50-500ml频频口服以防止出汗过多造成血容量骤减而诱发心脑供血不足甚至梗塞。

薰蒸结束后,不要让患者急于出舱,防止温度突降,引起全身不适,甚至感冒,出舱后应了解患者的自我感受,监测血压、心率,并与入舱前作对比,防止血压心率骤升、骤降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5 讨论

中药薰蒸疗法适用范围广,临床疗效佳、安全舒适,是一种无毒无害的绿色疗法,近几年,此项业务在我院广泛开展,对护理流程及护理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通过对2800余例患者临床护理观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护理,通过薰蒸治疗前后的评估,不断 总结,改进护理方法,针对不同病种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 文化 层次的患者,不同心理素质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使中药薰蒸这一疗法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1]。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以及卫生保健、预防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 经验 。中医护理具有以下优势。

1 优势

理论优势

中医护理主张从人的圣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调理患者,现代医学发展到上世纪末才把生物医学模式转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整体护理”的理念,到今天才知道以“人”为中心。中医护理切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人类最求返璞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方法优势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八法:汗、吐、下、温、清、消、补,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传统医学的医护不分家,即“三分医,七分护”,相对西医护理来说,中医更注重服药时间、饮食等方面的配合。在非药物治疗方法方面,针刺、艾灸、推拿、火罐、热敷、熏洗、挑割、药枕、面浴、足浴、日光浴、温泉浴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应用优势

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参与性强,易于推广。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他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广大的用武之处。按摩、气功、药浴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中医“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者饮食调养,亦很容易被理解和运用。中医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一些西医不能有效控制的疾病,运用中医就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2

独特的诊疗技术

望、闻、问、切是中医采集病史,收集疾病资料,作出诊断,实施治疗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们对患者病情作全面了解,准确反映病情,正确地预检分诊

望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头、五官、皮肤, 如有甲亢体征患者分诊到内分泌科。

闻 根据听患者说话声音的高低,呼吸声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声音的变化,来判断病位的深浅、虚实、寒热等,以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做好相应的用药指导,解除患者的痛苦。 如声音嘶哑者分诊到耳鼻喉科。

问 通过询问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和既往史。根据这些资料, 及时准确地进行分诊, 不能主观导问或暗示患者, 以免分诊不准。例如头痛为例, 头痛仅是一科症状,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 在询问病史时,要了解发生头痛原因, 性质和规律。若系持续性头痛并伴有进行性加重, 应考虑安排到神经内科就医。如为外伤后引起的头痛, 就有可能是脑外伤后遗症, 由神经外

科检查比较合适。如高热, 头痛, 耳内有脓性分泌物, 考虑是中耳炎引起的, 应分诊到耳鼻喉科就医。

切 门诊患者述说有心悸, 心累时, 我们应脉诊, 了解是否是急症。

3 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保养:是指通过饮食的方法来治疗与调护和预防疾病,包括药膳、药酒、药茶、药粥、药饮等.食疗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调护、病后的调理,又有利于 儿童 的生长发育、妇女的养颜美容。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寿抗衰老[2]。如当归羊肉生姜汤中羊肉得姜配合加强温补之功,起协同作用,可治疗虚寒性腹痛。如有些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喜好大鱼大肉,此时应耐心讲解危害性,改变其饮食习惯,宜进清淡饮食。肥胖患者应予清淡、化痰食物:体瘦者多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老年人及久病者脾胃功能虚弱,宜予清淡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孕妇和哺乳期宜食富于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宜食谷肉果菜营养丰富的食物;哮喘患者和过敏体质者忌食鱼、虾等海腥及一些甘温、香燥之品。

4 基本护理操作应用?

如可遵医嘱对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痛经者予以温灸理疗:又如体质虚弱者可教患者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以起到保健作用;呃逆患者按压合谷穴可止呃逆等。

5 结语?

培养分诊护士的中医护理素质,要求处处关心患者,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一丝不苟对待分诊工作,经常关心患者的病情,加强中医理论学习,贯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理念,才能使中西医护理学理论知识互补,临床并用,才能使患者受益。?

参 考 文 献

[1] 李玉霞,李丽萍.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9,17:90-91.

[2] 任娟,曾远.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中的运用.新疆中医药,2009,5:51-52.

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ZhongFeng, also called stroke, is a sudden onset of cerebral blood circulation disorder.发病症状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The symptoms include sudden fainting, unconsciousness, skewed mouth and eyes, unfavorable speech, and hemiplegia.发病多由心情郁怒, 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 候变化,积损正衰所致。The disease is mostly caused by depression and anger, improper diet, overwork, climate change, accumulated loss and physical health asthenia.因本病发病速度快 ,病情进展迅速和大自然的风的特点很像, 喜欢动而不常静,所以前人以此类比,叫做中风。Because of the rapid onset of the disease, its rapid progress is very similar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d in the nature, which likes moving but is not always quiet, so our predecessors used this analogy to call it a stroke.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病的防护和治疗 ,预防护理调摄的观察总结以及给药途径和康复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In recent years,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ts observation and summary of preventive care and adjustment,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