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发布时间: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类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1 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经典电影,都是以英美文学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将文字转换为银幕上的画面,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观众对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经典的英美电影,对比那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爱情的执著、自我价值的追求、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的方面。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一、引 言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 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的电影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突破了家庭与婚姻的禁制,两人的爱情在当时是一种被唾弃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嫁人后随丈夫来到了美国。源于意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国乡村的生活无聊至极,在她与罗伯特的爱情中,尽情洋溢着自身的浪漫风情,这是冲破了世俗枷锁的爱情。弗朗西斯卡的爱情让观众落泪,是因为她没有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家庭,她仍旧记得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但却为了爱希望自己死后能与罗伯特在一起。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这一角色,对其爱情的描写文字较多,而在电影中,人们通过女演员眉宇间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对罗伯特执著的爱以及对家的责任感。爱情与女性之间,似乎是文学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桥段,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英美电影中,爱情的主旋律,不仅是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一种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电影要求。 又如在《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是一种纯粹的爱,而无其他杂糅的情感。当简?爱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虽然罗切斯特的豪宅已经被他那个疯子般的妻子烧毁,虽然罗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简?爱按照心中对于爱的执著,认为这样的罗切斯特仍旧是自己的最爱。简?爱因为自己的爱而成为罗切斯特的天使,罗切斯特的余生因为简?爱而精彩。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在尊重英国女性作家奥斯汀原著的基础上,小说中的人物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人们所谈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中,没有金钱财富,没有地位差距,有的是彼此之间的了解,是两人之间的彼此相爱。通过电影中,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难让观众理解原著中的那个对爱情很执著的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伊丽莎白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不需要无聊的高姿态和耍酷态度。 伊丽莎白这样的爱情观,也正是原著作者奥斯汀的爱情观。我们在看这些英美电影时,对于银幕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更加直观的理解,而爱情这种在银幕上独特表现的情感,更容易让我们通过电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爱情世界,那是一个执著的感情观。 但是这样的爱情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难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女性的爱情执著观,带来的往往是爱情悲剧。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对于爱情也是固执的,哪怕被自己的爱人阿尔芒误会,她仍旧默默地承担着因为爱情而带来的伤害。不管爱情的结果怎样,对于爱情,这些女性仍旧是那么执著与肯定。 三、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权主义 在众多的英美电影中,都很好地再现了原著中反抗男权的思想,即强烈的女权主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最为显著的表现点。目前,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多以20世纪初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蓝本,而这些文学作品中,开始阐述女权主义,反对男权。这种现象并不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所独有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实际上开始走出家门,进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而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权的代表,她们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气息,但是却多了一些职业性的元素。她们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等话题,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多的英美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女性角色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而在以《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中,观众对于那个富家大小姐斯嘉丽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战争夺取了斯嘉丽家庭的一切,而斯嘉丽在重重困难中,从一个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大小姐,成长为一个智慧的现代女性。 斯嘉丽这个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属于写实人物,米切尔对于这个人物没有泾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实的叙述。在电影中,这种感觉更加直观一些,斯嘉丽似乎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个独立于外的弱势群体,导演与作者都在强调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她们有着自我价值。在电影《名利场》中,那个为了跻身上层社会的蓓基,按照现代的评判观点来看,用“女强人”来形容蓓基更加合适。 她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卖弄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歌声,甚至自己的肉体,蓓基一直在展示着自己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亚的哥哥乔斯,还是对克劳莱家族继承人的罗登,蓓基都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融入计谋当中。 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女权思想在电影或小说中都毫无掩饰。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本是巴黎的一个名妓,但是她爱上了阿尔芒,并与之在乡下同居。 阿尔芒的父亲认为是玛格丽特葬送了儿子的前程,胁迫玛格丽特移情别恋,而阿尔芒信以为真,愤怒下当众羞辱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终因病而亡,而阿尔芒事后知道了缘由后,悔恨不已。玛格丽特的死,是爱情悲剧的表现,更是对男权世界一种无声的反抗。同样地,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一开始,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高傲而没有接受他的表白。 我们通过电影,再去原著中寻找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会发现奥斯汀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伊丽莎白与达西那奇妙的爱情。直到达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丽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达西。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对于达西的那种大男子主义很厌恶,她故意地对达西冷漠,也正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改编成电影后,苏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显,她敢于追求自我的价值而反抗学校的规定,敢于直面对裘德的爱。 四、悲剧色彩浓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剧性的。这些女性形象虽不至于占据英美文学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们观看的很多英美电影中,这样的悲剧色彩,似乎更受到导演和编剧的欢迎,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更多是与作品创作背景下的大多数女性有着明显的思想和行为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女性角色“前卫”的行为,造成了她们悲剧的产生。这些悲剧多体现在女性的爱情上,还有社会阶级的残酷压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芳汀这个角色,被赶出了工厂,死在了医院里。她本有一个美好的爱情,但是却被情人抛弃,独自带着女儿珂赛特。在改编的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个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卖了自己的头发、牙齿,甚至是身体。当I Dreamed a Dream响起时,芳汀的悲剧终究发生了。对于芳汀的死,是悲剧的结局,也是她的解脱。 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个角色,是莎士比亚在17世纪塑造的形象,而那个时期的英国女性,和中国的传统女性一样,对父亲和兄长十分尊敬,甚至达到了盲从的地步。然而奥菲利亚深爱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对她的表白,被奥菲利亚的父亲否决。当奥菲利亚的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后,奥菲利亚崩溃了。她一直在无声地承受着一切,但悲剧的脚步没有因为她停止。一个纤弱的女子,一个温柔的女子,一个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个年代注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在英美文学中,女性的悲剧色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电影改编后,这种女性悲剧更加真实。她们与周围生活的格格不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种被社会压到无法喘息的女性外,还有爱情带来的悲剧。例如在《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她有着自己的家庭,却爱上了罗伯特。 这样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在道德的束缚下,在伦理的谴责下,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只能以悲剧结束,四天深入骨髓的爱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这样的悲剧让观众更加心痛。同样地,在《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也是一个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凯瑟琳对于爱情的渴望极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爱情是不受世俗影响的纯净的爱,还期望能够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马王子。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纯净的,为此不惜打破社会的道德枷锁。而凯瑟琳还是放不下对财富的向往,她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成为山庄的女主人。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对爱情的矛盾,让她无法割舍爱情,最后为之付出了生命。 五、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无论是对爱情的执著,还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剧性的色彩,通过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女性主义在文字上的宣泄,在银幕上的爆发。在19世纪,简?奥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学的高处,她们反对男权,发扬女性主义。例如,在勃朗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积极向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罗彻斯特。 在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中,简?爱一直保持着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权贵,她向往平等。简?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简?爱对于爱情的追求,一直保持着独立。她知道了罗彻斯特有妻子后,不愿贬低自己的地位价值,选择离去。而当她认识到自己对罗彻斯特的情感后,不顾罗彻斯特的失明和一无所有,仍旧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爱的容貌也许并不出众,但是她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追求独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特别是简?爱对于经济独立的认识。这都是独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现。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中,简?爱都让我们感叹不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同样的女性特质,我们在《名利场》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强人”特点,正是她独立自主的一些体现,虽然她一直想傍上一个富翁。 六、结 语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爱情还是自我价值,抑或是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方面,都有着吸引人的地方。通过电影的展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活了过来,以电影来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耐人寻味,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闲来无事,可以走进影院,去回顾一下这些英美经典。 [参考文献] [1]辛淑兰.超越傲慢与偏见:从女性视角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幸福婚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2]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王盈盈.从女性视角解读美国电影《廊桥遗梦》[J].电影文学,2013(08).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J].电影文学,2010(12).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2 浅析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二者关系 摘 要: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与我国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发现,英美文学主题,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定位为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而我国文学作品人和自然的关系为相互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主题;人和自然 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在“人和自然”的主题方面存在差异,是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和研究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线索。 一、英美文学发展的分析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英国文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英国与美国语言因为同属于一个英语体系,长久以来认为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两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 文化 的等外在力量的影响,以及遵循文学内部自身规律,其文学发展历经了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维多利亚、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战后则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中古英语时期的文学较以前在扩展主题、丰富类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深受到__的影响,传奇小说及诗歌逐步流行。 二、英美文学中人和自然的主题分析 尽管英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多元化,但社会的存在无外乎人和自然,世界上好多文学作品都是反映“人和自然”这一主题的,当然英美文学也不例外。 英美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力图揭示在特定条件下主宰人的行为的两种力量:一方面是遗传,是人内在的力量,具体来说是描写人对其生物本能的依赖,即人追求爱情、金钱和享受的不可压抑、无法阻挡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是外在的力量,是作家对人所生存的社会的研究,具体来说,是描写高度文明的社会给人造成的威胁与围困。民族传统依据每个民族生活的社会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能长久地在民族成员中保留下去。 自然,既是人类的母亲和摇篮,又是人类的敌人和战场。这种矛盾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的自然观念中,便是两种对立的心态: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这种对立一直贯穿英美思想、文学传统的始终。就文学家个体而言,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显示出一种深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和变动性。有的礼赞、崇拜自然,有的在对抗、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显人的尊严和价值,有的聚焦于特殊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有的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的交融,有的显示出超时代的远见卓识。 三、我国文学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分析 我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 故事 含有丰富的泛神论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毁坏,因为一切都是从一个叫“盘古”的巨人身体长出来的———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 收藏 ;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云,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 传说 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人类应该爱护自然和其他一切生命。 四、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中“人和自然”对比分析 在探讨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时,实际上是包含着比较与借鉴的意图的。通过通读惠特曼、梭罗等人的作品,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是受到过我国宗教和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我国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天人统一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事实上,现代西方某些哲学、伦理学在理论建构之际,就已经吸收了一些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统一的智慧。德国学者格罗伊从东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特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以印度佛教和我国道教为代表的东方传统“人与自然”与英美作品中反映的“人和自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遗憾的是我国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大量引进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忽略对本国文化传统的建设与更新,如今已面临比西方国家更为严峻的自然问题。目前我国在大力倡导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在这样一个思潮巨变的历史时刻,一方面,作家们应该大力弘扬我们祖先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大力推出优良作品;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有责任感,要注重社会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健红.论英美文学教学的道德关联性[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11).

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自1953年开始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英美文学课到现在已有近60年的历史,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高年级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 教育 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 文化 的了解。由此可见,文学课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英美文学课对于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需要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课下静心研读经典并吸收其中的人文知识财富。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触角不断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及其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诸如 英语口语 、 商务英语 、 旅游英语 等实用性课程及其网络上的快餐文化,社会导向使得学生越来越不屑于花时间潜下心来认真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笔者曾在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能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而62%的学生将诸如 演讲技巧 、交际能力、创业秘诀之类的书放在了课余阅读的首位。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学课教学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甚至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上的这种趋势竟压缩英美文学课时,使得英美文学课呈现出被边缘化了的趋势。不少著名语言学者感慨:现在的语言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但内在修养素质欠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几乎成为了一个个语言与翻译的机器。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教学及其育人作用,不少学者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做出过富有成效的调查,本文结合前期的英美文学教学调查 报告 成果,提出了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热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辨能力,并进一步探讨了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与传统“四段论”的教学方式作出了比较。

一、“四段论”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学者程爱民教授曾对目前我国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方法做出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英美文学课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式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方法基本是“以本为纲”,即以课本为主要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根据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照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将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上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时代背景、总体文学特征,然后逐个介绍、讲解作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主要文学作品。并对课本中作家代表作的摘选部分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对学生提问,但是提问次数不多,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种“填鸭式”而非“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讲台下的学生却不能真正融入到老师的讲解当中。用这种方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很难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单一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有其形成的背景。在多媒体教学尚未在中国大学大面积铺开的时刻,英美文学教学也依赖传统的教室黑板教学,英美文学教师很难依赖教学硬件设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而鉴于英美文学课时较短,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课上的讨论,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所难免。

二、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赋宁说:英美文学课属于人文科学门类,它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造就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只有靠融入性的交流——将个人经历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多启发和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仅仅是用透彻的讲解来主宰课堂并且替代学生的思考。鉴于英美文学教学在 英语学习 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英美文学名著中随处可见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发挥英美文学教学固有的优势和内在的潜力,激活文学课的效力,运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实现其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将以下元素融入到实际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去,以实现一种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构建“互动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四段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缺点就是缺少创造性和交互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仅是由教师指向学生,师生之间很难形成有效互动,所以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交互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国教育学家Palincsar提出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不同的是,交互式教学法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交互式教学方法还强调将教师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良性交流与互动。简言之,交互式教学法就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摒弃教师“一言堂”所带来的填鸭式教学,使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由于课堂教学是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所以使用交互教学法时,切不可为了课堂的活跃而忽略了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法用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原则。英美文学课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包含了许多学生理解不了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教学重点为轴,以解答难点为线,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始终把握课堂沿着既定设计进行,避免因为互动而忽略文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二是构建开放课堂原则。开放式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师通过富有策略的引导和兴趣、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学习知识成为自身需求的表现,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融入性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对学生体验文学名著中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和作者之间融入性交流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英语情景,让学生在欣赏与分析英文原著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采用交互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能极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开放性的,学生们不喜欢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在自己头上,他们更喜欢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比如在学习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致艾米丽的玫瑰花》时,笔者采用如下方式来实践交互式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来准备作家福克纳的相关资料,课上予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准备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一般不能洞察到的福克纳作品的主题:对罪恶的惩罚总会以某种形式在后代人身上得以呈现。然后教师给出有关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整篇小说。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小说的看法,主要是围绕着为什么艾米丽小姐要杀死自己的情人,及其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致艾米丽的玫瑰花》,而全文并无玫瑰意象的出现。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 总结 该篇小说怎样扣住福克纳小说的一贯主题。在这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教师单独讲解要深刻得多。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枯燥的文学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也将变的愈加浓厚。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辅助英美文学教学

从学习论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认为:认识并不是主体对于客体被动、简单和肤浅意义上的反映,而是一个不断深化、主动和从深层意义上进行建构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同时,学习环境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为主体建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都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首先,计算机网络的图像、声音、视频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个器官,充分激发和挖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参与意识。一幅图片当中所容纳的信息内容可以和上百甚至上千个文字想比较,而一部电影视频中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多,学生们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完一整部小说中的所有内容。其次,信息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延伸性和可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超文本链接,搜索到很多与所学英美文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另外学生在进行选择、提取信息及其发布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评估和反馈,这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归纳文学中的内在规则,这种参与认知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目前,英美文学课的课时有限,不允许教师包罗万象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课堂有效延伸,以缓解目前英美文学教学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得以有效培养。

(三)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也必将带来教学内容上的一场革命。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段”模式,教师除了在课上依据“四段论”来讲述文学史实外,还会增加一些文学选读来作为一种补充,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如果能对同时期的文学及艺术发展有相互对照的了解,就会对该时期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掌握;如果能掌握不同时期的精神与不同艺术所呈现的符码,便能进入作品形成的思辨过程,对人文精神的了解会更宽广,就会不再拘于文字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学教学中引入跨领域的内容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英美文学课上,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不拘泥于纯文学的领域,而将社会、艺术、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文学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学习意愿,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阅读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宗教领域内的清教主义;如果不了解教义中的“原罪说”,就很难理解霍桑的小说《红字》的主题;不了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就不会对西方文学作品如荒诞派文学等产生深入的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就很难深入理解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另外,为了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将文学与历史及其哲学结合起来。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学科的主体,而哲学则是超乎一切学科之上的通学,故又有文史哲三位一体之说。虽然文史哲各有其特质,简言之,哲学最为关注生与死,史学最当记述哀与荣,文学最宜抒发爱与恨,但三者又同根同源,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完全可以将相关的历史与哲学常识联系起来,利用同学们对历史和哲学已有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三、多元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

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实际上是使学生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培养学生对任何生命主体的亲近和敬畏。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通过教师使用多元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养成积极思考与表达的习惯,通过积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理解英美文学与文化,提高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英语水平,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学习英美文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开拓心智、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从这个意思上说,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的确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设置怀有排斥态度,认为文学课程毫无实用价值,对自己将来找工作并无帮助,因而否定文学课程的意义。的确,文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滋养。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言:“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 经验 ,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学校如果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就会导致学生思想贫乏,心灵闭锁,缺乏 想象力 和创造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滑坡。

一、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不同于语言教育,但又跟语言教育互为依托。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学教育是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味与健全的人格。文学具有抚慰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伟大人格、开拓人类精神空间的内在价值。文学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使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美的英美文学语篇,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提高鉴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 反思 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取代的。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文学教育虽然费时、费力,不容易见成效,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旨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途径

现在的英美文学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系统,教学方法单一,要想通过文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探索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调整授课学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上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操练的语言技能课如听力、口语和阅读等课程,现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减少课时,采取教师课堂指导、督促、检查和学生自我操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为文学教学腾出了教学时间。可以将文学类课程提前到大学二年级,并贯穿整个大学后三年,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基本功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

2、增加“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出现“文学批评理论”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文学文本所涉及的话题是复杂的、深入的、丰富多彩的,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答案。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权威的或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教学应该对学生的智慧产生影响,而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读者反映批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文学批评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经典”教学内容和模式。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认识到经典作家要比我们过去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3、改革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应将教师的讲授与指导、课前小组准备与课堂专题讨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对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查阅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这是一个努力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施与影视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号召学生运用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作品并进行舞台表演。

4、改革评价模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量,能力评价环节较薄弱。我们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同伴和学生本人;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试卷测试、课外学习、课堂汇报、小组答辩、PPT制作,课程论文写作等。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英语文学类论文范文

2. 英美文学赏析论文

3.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4. 有关于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5. 文学类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 文化 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 神话 故事 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 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 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 经验 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 反思 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 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 方法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 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三、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灵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容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女性主义批评不为单一的方法所左右,从语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玛丽?朴维在其文《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取决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于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权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 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该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使历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得以理论化,并进入了理论话语的中心,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异端与边缘的地位,转而成为当代理论话语的重要一维,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当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莫文斌,罗艳《求索》2005(02). [2]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满足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本文从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英美文学的 教学方法 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 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 英语学习 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 英语阅读 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 教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 读后感 ,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4]章洁帆.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不知道你想写什么方向的。我写的是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觉得还可以的。你们导师没有给你确定一个话题么?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第二,多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从网络中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资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等等,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设备,用各种声光影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仅仅给学生视觉刺激的教师模式。其实这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的信息,还能够真正地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教”为主体向现在的主动地“学”而转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变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说和写。每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会有感悟,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深化,将这些在不断阅读中积攒的一点一滴逐渐融合成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成果比传统的模式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不利的地方则是学生需要认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琐了。但是其实能够正视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但是教学和学习实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大学英语的创新出路,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而在当前形势下,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成为了一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当然,这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著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自1953年开始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英美文学课到现在已有近60年的历史,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高年级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 教育 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 文化 的了解。由此可见,文学课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英美文学课对于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需要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课下静心研读经典并吸收其中的人文知识财富。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触角不断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及其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诸如 英语口语 、 商务英语 、 旅游英语 等实用性课程及其网络上的快餐文化,社会导向使得学生越来越不屑于花时间潜下心来认真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笔者曾在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能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而62%的学生将诸如 演讲技巧 、交际能力、创业秘诀之类的书放在了课余阅读的首位。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学课教学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甚至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上的这种趋势竟压缩英美文学课时,使得英美文学课呈现出被边缘化了的趋势。不少著名语言学者感慨:现在的语言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但内在修养素质欠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几乎成为了一个个语言与翻译的机器。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教学及其育人作用,不少学者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做出过富有成效的调查,本文结合前期的英美文学教学调查 报告 成果,提出了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热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辨能力,并进一步探讨了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与传统“四段论”的教学方式作出了比较。

一、“四段论”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学者程爱民教授曾对目前我国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方法做出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英美文学课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式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方法基本是“以本为纲”,即以课本为主要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根据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照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将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上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时代背景、总体文学特征,然后逐个介绍、讲解作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主要文学作品。并对课本中作家代表作的摘选部分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对学生提问,但是提问次数不多,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种“填鸭式”而非“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讲台下的学生却不能真正融入到老师的讲解当中。用这种方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很难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单一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有其形成的背景。在多媒体教学尚未在中国大学大面积铺开的时刻,英美文学教学也依赖传统的教室黑板教学,英美文学教师很难依赖教学硬件设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而鉴于英美文学课时较短,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课上的讨论,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所难免。

二、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赋宁说:英美文学课属于人文科学门类,它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造就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只有靠融入性的交流——将个人经历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多启发和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仅仅是用透彻的讲解来主宰课堂并且替代学生的思考。鉴于英美文学教学在 英语学习 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英美文学名著中随处可见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发挥英美文学教学固有的优势和内在的潜力,激活文学课的效力,运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实现其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将以下元素融入到实际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去,以实现一种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构建“互动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四段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缺点就是缺少创造性和交互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仅是由教师指向学生,师生之间很难形成有效互动,所以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交互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国教育学家Palincsar提出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不同的是,交互式教学法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交互式教学方法还强调将教师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良性交流与互动。简言之,交互式教学法就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摒弃教师“一言堂”所带来的填鸭式教学,使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由于课堂教学是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所以使用交互教学法时,切不可为了课堂的活跃而忽略了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法用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原则。英美文学课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包含了许多学生理解不了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教学重点为轴,以解答难点为线,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始终把握课堂沿着既定设计进行,避免因为互动而忽略文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二是构建开放课堂原则。开放式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师通过富有策略的引导和兴趣、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学习知识成为自身需求的表现,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融入性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对学生体验文学名著中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和作者之间融入性交流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英语情景,让学生在欣赏与分析英文原著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采用交互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能极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开放性的,学生们不喜欢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在自己头上,他们更喜欢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比如在学习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致艾米丽的玫瑰花》时,笔者采用如下方式来实践交互式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来准备作家福克纳的相关资料,课上予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准备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一般不能洞察到的福克纳作品的主题:对罪恶的惩罚总会以某种形式在后代人身上得以呈现。然后教师给出有关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整篇小说。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小说的看法,主要是围绕着为什么艾米丽小姐要杀死自己的情人,及其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致艾米丽的玫瑰花》,而全文并无玫瑰意象的出现。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 总结 该篇小说怎样扣住福克纳小说的一贯主题。在这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教师单独讲解要深刻得多。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枯燥的文学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也将变的愈加浓厚。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辅助英美文学教学

从学习论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认为:认识并不是主体对于客体被动、简单和肤浅意义上的反映,而是一个不断深化、主动和从深层意义上进行建构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同时,学习环境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为主体建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都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首先,计算机网络的图像、声音、视频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个器官,充分激发和挖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参与意识。一幅图片当中所容纳的信息内容可以和上百甚至上千个文字想比较,而一部电影视频中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多,学生们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完一整部小说中的所有内容。其次,信息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延伸性和可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超文本链接,搜索到很多与所学英美文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另外学生在进行选择、提取信息及其发布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评估和反馈,这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归纳文学中的内在规则,这种参与认知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目前,英美文学课的课时有限,不允许教师包罗万象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课堂有效延伸,以缓解目前英美文学教学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得以有效培养。

(三)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也必将带来教学内容上的一场革命。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段”模式,教师除了在课上依据“四段论”来讲述文学史实外,还会增加一些文学选读来作为一种补充,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如果能对同时期的文学及艺术发展有相互对照的了解,就会对该时期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掌握;如果能掌握不同时期的精神与不同艺术所呈现的符码,便能进入作品形成的思辨过程,对人文精神的了解会更宽广,就会不再拘于文字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学教学中引入跨领域的内容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英美文学课上,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不拘泥于纯文学的领域,而将社会、艺术、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文学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学习意愿,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阅读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宗教领域内的清教主义;如果不了解教义中的“原罪说”,就很难理解霍桑的小说《红字》的主题;不了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就不会对西方文学作品如荒诞派文学等产生深入的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就很难深入理解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另外,为了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将文学与历史及其哲学结合起来。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学科的主体,而哲学则是超乎一切学科之上的通学,故又有文史哲三位一体之说。虽然文史哲各有其特质,简言之,哲学最为关注生与死,史学最当记述哀与荣,文学最宜抒发爱与恨,但三者又同根同源,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完全可以将相关的历史与哲学常识联系起来,利用同学们对历史和哲学已有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三、多元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

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实际上是使学生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培养学生对任何生命主体的亲近和敬畏。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通过教师使用多元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养成积极思考与表达的习惯,通过积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理解英美文学与文化,提高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英语水平,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学习英美文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开拓心智、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从这个意思上说,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的确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设置怀有排斥态度,认为文学课程毫无实用价值,对自己将来找工作并无帮助,因而否定文学课程的意义。的确,文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滋养。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言:“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 经验 ,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学校如果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就会导致学生思想贫乏,心灵闭锁,缺乏 想象力 和创造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滑坡。

一、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不同于语言教育,但又跟语言教育互为依托。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学教育是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味与健全的人格。文学具有抚慰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伟大人格、开拓人类精神空间的内在价值。文学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使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美的英美文学语篇,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提高鉴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 反思 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取代的。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文学教育虽然费时、费力,不容易见成效,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旨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途径

现在的英美文学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系统,教学方法单一,要想通过文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探索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调整授课学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上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操练的语言技能课如听力、口语和阅读等课程,现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减少课时,采取教师课堂指导、督促、检查和学生自我操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为文学教学腾出了教学时间。可以将文学类课程提前到大学二年级,并贯穿整个大学后三年,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基本功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

2、增加“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出现“文学批评理论”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文学文本所涉及的话题是复杂的、深入的、丰富多彩的,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答案。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权威的或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教学应该对学生的智慧产生影响,而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读者反映批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文学批评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经典”教学内容和模式。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认识到经典作家要比我们过去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3、改革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应将教师的讲授与指导、课前小组准备与课堂专题讨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对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查阅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这是一个努力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施与影视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号召学生运用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作品并进行舞台表演。

4、改革评价模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量,能力评价环节较薄弱。我们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同伴和学生本人;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试卷测试、课外学习、课堂汇报、小组答辩、PPT制作,课程论文写作等。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英语文学类论文范文

2. 英美文学赏析论文

3.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4. 有关于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5. 文学类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美术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提纲格式题目:中心:结构:第一段:简洁的开头,引出下文。第二段:(内容概括)第三段:(内容概括)(如果还有段落,同上)最后一段:结尾,点明中心、主题要素:以写论文为例:(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三、结论1,概述中心思想2.呼应开头的序言。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文章。总之,在动手撰写文章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艺术类论文提纲范文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类院校是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那么,艺术类论文提纲要怎么写呢?

摘要 4-6

ABSTRACT 6-8

引言 11-16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3

二 研究概况 13

三 研究方法 13-16

一、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发展现状调查 16-37

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的历史溯源 16-19

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 19-21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察哈尔蒙古族毛植 21-24

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的生存现状 21-22

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的发展与传承 22-24

制作工艺流程详解 24-37

制作材料与制作工具 24-29

制作材料 24-27

制作工具 27

图案设计 27-29

工艺流程 29-37

二、对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的对比分析与毛植的审美特征——兼与蒙古族地毯、挂毯、毡绣等毛纺织品的比较 37-50

察哈尔蒙古族毛植作品的造型分析 37-41

早期毛植作品造型分析 37-39

近期毛植作品造型分析 39-41

察哈尔蒙古族毛植制作工艺今昔对比 41-43

从材料构成对比 41-42

从工艺技法对比 42

从造型设计对比 42-43

察哈尔蒙古族毛植与蒙古族毡毯工艺品的比较 43-46

唯美唯上——察哈尔蒙古族毛植与地毯的实用性比较 43-44

唯真唯上——察哈尔蒙古族毛植与挂毯的装饰性比较 44-45

各有千秋——察哈尔蒙古族毛植与毡绣的观赏性比较 45-46

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独特的审美特征 46-50

制作技法与内容题材的并重 46-48

毛植的再现力 48-50

三、对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50-57

察哈尔蒙古族毛植技艺传承的局限性——经济利益与艺术追求 50-51

口述历史的模糊与文献资料的缺失 51-53

毛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先行与理论滞后的问题 53-55

察哈尔蒙古族毛植转型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55-57

结语 57-59

参考文献 59-61

附录: 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作品图例一览表 61-63

致谢 63-6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4

摘要 4-5

Abstract 5

绪论 8-13

选题来源和依据 8-9

选题来源 8

选题依据 8-9

研究的文化背景 9-10

研究目的和使用价值 10

国内研究现状 10-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12-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研究方法 12-13

第一章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基本状况 13-19

. 巍宝山古建筑群之代表——巍宝山八景 13-14

.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基本状况 14-19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历史演变 14-15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风格的形成 15-19

第二章 :长春洞古建筑的雕刻艺术 19-35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基本状况 19-21

. 长春洞的布局 19-20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折射的文化内涵 20-21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分类 21-31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材料分类 21-22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技法分类 22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建筑构件分类以及图案释意 22-31

. 长春洞古建筑装饰艺术与其他古建筑的装饰艺术的不同 31-35

对本土文化的吸纳 32-34

道教建筑主要装饰形式的不同 34-35

第三章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35-39

. 长春洞古建筑中的雕刻装饰艺术美的产生 35-36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审美特征 36-38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具有直观具象性 36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以静态表现出动态 36-37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具有的形式美是与道教文化的结合 37-38

. 长春洞古建筑雕刻艺术题材的多样性 38-39

第四章 :巍宝山古建筑及其雕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39-44

. 如何保护和传承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及其雕刻装饰艺术 39-41

强化本地区群众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9-40

创新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形式 40-41

进一步拓展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 41

.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1-44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是现代设计借鉴的源泉 41-42

巍宝山古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42-44

结语 44-45

致谢 45-46

参考文献 46-47

民间美术论文提纲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着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3、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摘 要:陕北面花以其独特的造型,广泛的题材,精美的装饰,浓艳的色彩而著称,它贯穿于当地的民俗活动,反映了陕北人民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及人们在民俗活动中求吉辟邪的心理,揭示了陕北面花造型和题材与生殖崇拜之间的潜在关联及其深层的文化联系.

关 键 词:面花;图腾崇拜;生命繁衍;文化内涵

面花又称“面塑礼馍”,因各地地理位置与民俗的差异而称谓各异.面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贯穿于岁时节日、风俗礼仪和信仰禁忌中的一种风俗礼馍,主要流行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遍布山东、河北、山西以及陕西诸地,尤其在黄河流域最为盛行.陕西境内面花的制作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陕北面花主要集中在洛川、延安、富县和神木府谷等地,[1]这里的面花在造型方面更加夸张,装饰精美、色彩浓艳,并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表达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生命的礼赞.

1陕北面花艺术中蕴含的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变化无常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环境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创造出虚幻的世界,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某种人类战胜自然灾害求取人类生存的力量,“万物有灵”观念就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成果,于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图腾崇拜的民间信仰由此产生并得以长久流传.面花艺术是由古代图腾崇拜演化的产物,在陕北,面花以它广泛的应用范围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它是伴随着当地百姓自我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展开,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神生物和神灵的崇拜上.

陕北面花主要题材是人们赋予生命寓意和象征的动植物.例如,鱼、鼠、虎、兔、牡丹、葫芦、石榴等,这些题材广泛地运用在民间的面花、年画、刺绣、剪纸上,这些动植物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动植物或图腾对象呢?原来这些动植物题材有独特的双关寓意和象征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心里崇拜和慰藉感.例如,人之初生,陕北风俗外婆和舅家要送满月花馍,最为讲究的虎馍和兔馍,虎馍呈圆形,顶部捏塑虎头,馍身装饰简洁精美,虎的形象威风乃万兽之王,被认为是力量和威猛的象征,以虎为保护神,祈求神力保护,愿男孩子虎气生生,健康平安的愿望就展现出来.兔馍造型灵巧生动可爱,用以表现女孩柔美与灵气,兔馍成为祝愿女孩子善良乖巧的必备礼馍.人们捏塑老鼠、兔子表示多子多福,用龙凤花馍象征荣华富贵,捏塑鱼莲表示阴阳相合,这些看似平常的生物,却被赋予新的寓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生物而加以崇拜.

插花面花主要是在主体造型上辅以更多小装饰,用牙签或竹枝将其连接插接在主体上,陕北的插花“花供”是每年正月十五庙会搭建“灯棚”供奉信仰神灵必不可少供品.供奉的神灵之一就是送子娘娘,“灯棚”里怀抱婴儿的送子娘娘塑像前摆有数排色彩绚丽、制作精美的面花,久婚不育的媳妇或盼孙心切的婆婆就会到“灯棚”敬神请愿,待来年生下孩子,还要做几对插花“花供”前去谢神,面花成为人与神灵交流的礼品,这些习俗中的神灵信仰也延续至今.

2陕北面花艺术中求吉辟邪的心里诉求

面花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不仅是人们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嫁祝寿、走亲访友隆重的礼品,更多是通过面花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理想、信仰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人们赋予面花祈子延寿、驱邪避灾的主题内涵.

生存与长寿是人类的基本愿望,祈子延寿的心愿便通过民俗活动展现出来.陕北面花中“曲连”是一个印有花纹的大环形饼,这种面花礼馍外圆中空形如项圈,人之初生,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时将绑有红绳的“曲连”挂在孩子身上,祈求把孩子锁起,无病无灾健康平安成长.老人年至花甲,祝寿时面塑寿桃也是不可替代的礼俗佳品.

人类早期由于周围的环境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希望能征服大自然,渴望生存的平安,于是人们便把驱邪避灾的美好祈愿在节令习俗中用面花表现出来.清明节陕北流传家家户户蒸“罐”,全家食用的“人口罐”则要求家中有几口人就要蒸几个.“罐”是一个很大圆形馒头,内放鸡蛋,上塑有书本文具、或麦屯粮仓,也有塑针线箩筐还有塑燕子孵卵的,食用对象不同“罐”上雕塑面花也不同,但都折射出人们祈愿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家族人丁兴旺的愿望.端午节正是夏至天气,气候炎热干燥、蛇虫繁殖、瘟疫流行,陕北风俗端午全家同吃“烙鱼”,这些面花,造型灵巧生动,人们把先蒸后烘干的“烙鱼”用五色线穿起,像项链一样挂在胸前,表现出驱邪避灾、人丁兴旺的主题内涵.

3陕北面花艺术中生命繁衍的阴阳生息观

人类要生存,要繁衍,生殖和生命成为民间美术创造的一个永恒的“母题”.陕北面花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造型都坦诚的反映陕北民间劳动者对生殖生命的真挚向往与渴求.

面花题材上,陕北人民赋予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生命的寓意,并围绕“生命繁衍”这个主题,将面花内涵加以升华.例如,鱼戏莲、老鼠吃葡萄、鱼钻莲、蛇盘兔、葫芦生子、凤穿牡丹等面花,巧手农妇用面捏出的鱼、莲、老鼠、南瓜、葫芦、葡萄等形态,并非被其外形所吸引,而是其多子的功能属性,这一系列高扬生殖与生命意识的生物,流露出其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深的眷恋.

陕北婚俗里经典之作“混沌礼馍”,长两尺有余,上塑有龙有凤,或鱼戏莲,“鱼钻莲”、“凤穿牡丹”.“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开始指代情偶了”,也因此在面花中被广泛加以比附和引用,一方面是因为鱼多子;另一方面是源于鱼的外形具有男阴的外部特征,莲又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根茎可以蔓延再生,莲房又是蕴含生命的地方,把莲花比作女性就显而易见了,而婚俗中面花上“鱼戏莲”“鱼钻莲”则指阴阳相交,男女相合的生殖祈盼.

面花在造型上,阴阳相合的繁衍意识体现得更为明确,婚俗中的混沌礼馍底盘长两尺有余,底盘浑圆,两头慢慢变细形似鱼尾向中间卷成两个圆形,酷似如意,头部工艺精湛,多为连体双鱼,或双兔双虎,尾部却浑然一体.原来这种造型表示阴阳和合,化身万物,在混沌底盘上捏塑“鱼戏莲”、“龙与凤”这些造型进一步表现男女调情相合的隐喻.

“罐”是清明节陕北人民为祭奠亡灵,缅怀先祖蒸的花馍,有祭祀的“掰子罐”,和全家人用来食用的“人口罐”,“掰子罐”又称“百子罐”,是一圆形大馍和馍上小鸟组成,祭祀时将一部分掰子罐掰成块放入水中,泼洒坟前,其余带回家分食,“掰子罐”是人们将繁衍后代的希望寄托先祖,意为掰开就生贵子,或生百子,祈愿子孙兴旺.“人口罐”则是在圆形大馍里藏一个鸡蛋,花馍以每个人当时所用器物为主表达寓意,捏塑老鸡孵小鸡或燕子孵卵造型的人口罐,则是祈求子孙繁衍,罐馍内藏鸡蛋,用以象征母体的罐中孕育新的生命,可见生命繁衍的主题在民俗生活中随处可见.

民间美术产生于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中,陕北人民用心血和智慧将自己虔诚的信念和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亲手创造的面花形象上,面花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是民俗的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生存基础将被削弱,只有对面花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才能使它健康合理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丰.纸人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查手记[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宁宇,党荣华.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大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例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一、序论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三、结论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一、序论1.提出中心论题;2.说明写作意图。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三、结论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2.呼应开头的序言。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四、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麽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下面再简单阐述一下编写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1.先拟标题;2.写出总论点;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第三,毕业论文写作一般要求提纲拟到以下层次希望大家能够顺利毕业这也我多年的经验《本科毕业论文提纲格式及范例》相关文章:1.本科毕业论文提纲格式及范例2.大学毕业论文提纲的格式及范例3.本科毕业论文提纲范文4.本科毕业论文大纲范文5.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大纲怎么写6.学年论文提纲格式及范例7.毕业论文提纲写法要求指导

大学生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导语:论文提纲体现我们的总体思路,有助于把握论文的全局,从而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提纲的范文模板,欢迎阅读!

提纲撰写范例一(列写简单提纲)

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绪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2012年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提纲撰写范例二(列详细提纲)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绪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具体市场分类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论文目录

致谢 第1-8页

摘要 第8-9页

ABSTRACT 第9-12页

插图清单 第12-13页

插表清单 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 第14-19页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14-17页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17页

·研究技术路线 第17-19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第19-35页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第19-21页

·区域概况 第19-20页

·地形地貌 第20页

·水文气象 第20-21页

·社会经济 第21页

·区域地质条件 第21-23页

·地层 第21-22页

·地质构造 第22-23页

·岩浆岩 第23页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23-24页

·矿区概况 第24-35页

·矿区地质条件 第24-27页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第27-32页

·矿体赋存特征 第32-33页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第33-35页

第3章 F1断层特征分析及开采方案 第35-49页

·地球物理勘探 第35页

·水文地质钻探 第35-37页

·断层空间特征分析 第37-38页

·断层带内填充物分析 第38页

·抽水试验 第38-40页

·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 第40-41页

·围岩稳定性分析 第41-48页

·上层矿体围岩岩石质量评述 第41-45页

·下层矿体顶板围岩岩石质量评述 第45-48页

·开采方案分析 第48-49页

第4章 矿坑涌水量预测 第49-65页

·充水条件 第49-50页

·地质模型 第50-51页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第51-52页

·模拟区范围及边界条件 第51-52页

·水文地质结构 第52页

·地下水初始流场及动态特征 第52页

·矿坑涌水量预测——数值法 第52-61页

·数值法简介及模拟软件选择 第52-53页

·数学模型 第53-54页

·数值模型 第54-59页

·模型识别结果 第59-61页

·矿坑涌水量预测 第61页

·矿坑涌水量预测——解析法 第61-63页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第62页

·涌水量计算 第62-63页

·预测结果分析 第63页

·矿坑排水系统分析 第63-6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第65-67页

·结论 第65-66页

·不足与展望 第66-67页

·存在的不足 第66页

·展望 第66-67页

参考文献 第67-70页

应用水滑石实时合成分离固化模拟核素铕钍

论文目录

致谢 第1-8页

摘要 第8-9页

ABSTRACT 第9-14页

插图清单 第14-16页

表格清单 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 第17-25页

·研究背景 第17页

·高放废液的来源、组成及安全处理处置 第17-19页

·高放废液的来源及组成 第17页

·高放废液的安全处理处置现状 第17-19页

·人造岩石固化研究现状 第19-20页

·水滑石简介 第20-22页

·尖晶石简介 第22-23页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3-25页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3-24页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4-25页

第二章 实验原理 第25-28页

·实时合成水滑石分离核素原理 第25-26页

·煅烧制备尖晶石固化核素的原理 第26-28页

第三章 实验部分 第28-34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第28-29页

·实验材料 第28页

·实验仪器及设备 第28-29页

·模拟核素分离固化实验方法 第29-31页

·模拟核素分离实验方法 第29-30页

·模拟核素固化实验方法 第30页

·模拟核素的分析方法 第30-31页

·模拟核素铕的分析方法 第30-31页

·模拟核素钍的分析方法 第31页

·模拟核素铕和钍共存的分析方法 第31页

·样品的表征与性能分析 第31-34页

·XRD 分析 第31-32页

·FT-IR 分析 第32页

·SEM/EDS 分析 第32页

·TG 分析 第32页

·尖晶石固化体化学稳定性测定 第32-34页

·PCT 粉末浸出法 第32-33页

·MCC-1 片样浸出法 第33-34页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34-66页

·模拟核素铕的分离固化 第34-46页

·模拟核素铕的分离 第34-41页

·镁铝铕混合盐溶液以及硝酸铕溶液的滴定曲线 第34-35页

·pH 值对模拟核素铕去除效果的影响 第35-36页

·R 对模拟核素铕去除效果的影响 第36-37页

·铕初始浓度对模拟核素铕去除效果的影响 第37-39页

·含铕类水滑石的表征 第39-41页

·模拟核素铕的固化 第41-46页

·煅烧温度对包容铕尖晶石固化体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第41-42页

·铕包容量对尖晶石固化体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第42-44页

·浸出环境对包容铕尖晶石固化体稳定性的影响 第44-45页

·包容铕尖晶石固化体 MCC-1 法浸出结果 第45页

·包容铕尖晶石固化体的表征 第45-46页

·模拟核素钍的分离固化 第46-58页

·模拟核素钍的分离 第46-53页

·镁铝钍混合盐溶液以及硝酸钍溶液的滴定曲线 第46-47页

·更换沉淀剂原因分析 第47-48页

·pH 值对模拟核素钍分离效果的影响 第48-50页

·R 对模拟核素钍分离效果的影响 第50-51页

·钍初始浓度对模拟核素钍分离效果的影响 第51-53页

·模拟核素钍的固化 第53-58页

·煅烧温度对包容钍尖晶石固化体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第53-54页

·钍包容量对尖晶石固化体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第54-55页

·浸出环境对包容钍尖晶石固化体稳定性的影响 第55-56页

·包容钍尖晶石固化体 MCC-1 法浸出结果 第56-57页

·包容钍尖晶石固化体的表征 第57-58页

·模拟核素铕钍的同时分离固化 第58-66页

·模拟核素铕钍的同时分离 第58-62页

·pH 值对模拟核素铕和钍同时分离效果的影响 第58-59页

·R 对模拟核素钍铕同时分离效果的影响 第59-60页

·铕钍初始浓度对模拟核素铕钍同时分离效果的影响 第60-62页

·模拟核素铕和钍的同时固化 第62-66页

·包容铕钍尖晶石固化体 PCT 法浸出结果 第62-63页

·包容铕钍尖晶石固化体 MCC-1 法浸出结果 第63-64页

·包容铕钍尖晶石固化体的表征 第64-66页

结论与展望 第66-68页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转眼间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提纲格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标题式写法

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

2.句子式写法

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 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 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 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 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编写论文提纲的详细步骤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 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3......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装订顺序

依次为封面、诚信承诺书、目录、中文摘要与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与英文关键词、正文、注释(可选)、参考文献、致谢。

二、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编写要求

1、封面(采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封面纸)

具体内容包括:题目名称、系别、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和论文完成时间等。

题目名称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注意封面题目与论文正文的题目要一致)

2、诚信承诺书

诚信承诺书要单独一页,背面空白。

3、目录

目录按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顺序分三级层次编写,要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4、摘要

摘要是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的简短陈述,应以简要文字介绍研究课题的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及主要结果或结论,字数约为300~500字。

摘要前以“[摘要]”作为标识。

5、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最主要内容的词语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5个。

关键词前以“[关键词]”作为标识,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中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与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各占一页,详见《论文格式》)

6、引言或前言等

可选内容,笔者认为有必要可写则写,不写亦可。

7、正文

正文应充分阐明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观点、原理、方法等。

正文应分层深入,逐层剖析,并按层设分层标题并编号。标题序次结构采用下列形式:

(1)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用:一、 (一) 1. (1) ①…… 依此类推

(2)理工设计类毕业设计和外语类毕业论文用:1 …… 依此类推

注释主要对文中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页末或篇末。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正文中引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应注明出处,并尽量在句末右上角标注参考文献的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中的表格应统一编序(如:表4),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表2—3)。表格编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

表格的结构应简洁。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表的标题和序号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

插图应连续编序(如:图5),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图3—8),图的序号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图的标题和序号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标点符号应符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量的单位应符合国务院《关于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等文件的规定。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中测量、统计的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公历的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如:xx年4月5日,农历的年、月、日一律用汉字,如: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七日。

经济管理类论文正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6000字,外语专业用外文撰写的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了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参考材料来源。引用文献必须在文中引用处体现出来,并按顺序编号。所列参考文献资料来源不得少于6项。

9、致谢

主要对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给予帮助较大的指导老师、领导、同学等表示谢意,字数一般不超过500字。

三、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格式要求

1、排版要求为:页面统一采用a4纸,页边距为左,上、下、右均为2cm。毕业论文在左侧装订。

2、“目录”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字间空一个汉字,居中;目录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倍行距,下空一行为各层次标题及其开始页码,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或点连接。往下另起一页接 “题目”及“摘要”。

3、论文题目为二号黑体字,居中。论文题目下空一行打印摘要,“摘要”二字为小四号黑体,居左排列,摘要内容为小四号宋体倍行距。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关键词”为小四号黑体,其后具体关键词采用小四号宋体,各关键词间用“;”分隔,结束不用标点符号。

中文的“摘要”、“关键词”内容与英文的“摘要”、“关键词”内容要单独分页打印装订。

4、标题:第一层次标题以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标题下空一行;第二层次标题,以小四号黑体居左空两个汉字字符排列;第三层次标题,以小四号黑体居左空两个汉字字符排列等。

5、正文:采用小四号宋字体、行间距为倍行距,页码设置为页脚1厘米,居中排列。

6、图、表的题名为小四号宋字体。

7、“注释”小三号黑体,居中排列,字间空一个汉字字符。“注释”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字体,倍行距。注释排在正文篇末空两行。

8、“参考文献”用小三号黑体,居中排列。参考文献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字体,倍行距。“参考文献”要单独一页排版。

9、致谢

“致谢” 小三号黑体,居中排列,字间空一个汉字字符。致谢内容要单独一页排版。

四、打印要求

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提纲

英美文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并且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著名的代表作和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宝贵的财富。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析英美文学中的 文化 问题

摘要:语言与文学作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问题历史文化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英美文学逐渐成为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文化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英美文学缺乏深层含义的了解而逐渐丧失英美文学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要将语言学知识掌握扎实,广泛了解英美文化知识,从而不断增强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积极意义。

一、文化因素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跨文化能力逐渐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也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语言与文学作品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素非常重要,而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文学教师都过分注重对文本阅读的重视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忽视了指导学生对英美文学创作背景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文化理解能力,对于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因素不能做到深入的了解,对所阅读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缺乏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准确揭示文学作品当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任何一门文学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习着具备较强的文化思想,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要想不断提高自身在学习文学作品当中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学习者首先对这门文学所产生的背景文化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个优秀的文学学习者在文化 经验 、认知能力、语言学知识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有较强的造诣,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掌握语言文化知识也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将英美文学的内容了解透彻。

我们还应当不断加强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只有借助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帮助,学习者才能真正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对于英美文学中所展现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历史发展状况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真正理解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感情,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不懈,文学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 学习 方法 ,养成科学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英美文学学习中所出现的文化问题

1、英美文学学习中的社会文化问题。

任何一种语言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也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是文学作品组成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现在常常说“艳照门”、“捐款门”中的这个“门”字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丑闻”的意思,那么“门”字的这层意思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要联系到一定的社会背景,在尼克松执政期间,“水门事件”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丑闻事件,自此以后,人们在遇到一些社会丑闻问题时便常常联想起这一事件,“门”字也就逐渐由了另一层的文化意义,由此看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英美文学的深层含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地区文化问题。

我们所说的地区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特定的地区环境中所逐渐产生的带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文化,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如果对这些地区文化不了解,就有可能造成文学时的障碍,例如,在学习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的时候,如果学生对于英国的气候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有可能理解不了作者为什么会把“西风”写成一种像打着春天脚步的风的形象,因为在我国,一提到西风,大家一般会联想到“西风凛冽”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西风不仅代表气候的不适宜,也常常在作品中衬托一种压抑、苦闷的心情,而在地处高纬度的英国,西风具有非常温暖舒适的特点,这种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的困惑。

3、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历史文化问题。

历史文化因素在任何一种文学作品中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映,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在理解作品含义时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文化障碍问题,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西方历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对这种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差异性不能做到准确的把握,就极容易产生一些阅读障碍。

4、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宗教文化问题。

世界上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伊斯兰教、____、佛教等宗教文化因素,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也是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分布不同,使得各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并且不同国家在宗教方面的信仰能够体现这一地区的一定的文化禁忌,如果对这种文化禁忌不够了解,就很有可能造成文学作品理解中出现障碍,像我们国家,信仰较多的宗教就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对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在涵义自然也会受到所在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欧洲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____我国的宗教文化信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常常会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存在很大的理解困难。

例如,“an after life”根据____的宗教文化就是指人死之后的时光,而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学生是不可能将这个词语联系到“死后”的,再如,一个犹太人穿着黑袍在路上走,如果有其他的犹太人让他脱下黑袍,就说明这个人是背弃了自己的犹太信仰而被大家多唾弃的,因为黑袍在犹太心目中就是犹太教的象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宗教信仰差异性的认识对于理解英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

针对我国英美文学 教育 中的文化问题,文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全面掌握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背景材料进行准确的阐释,引导学生加强对英美文学中的文化问题的重视,增强学生吸收英美文学作品文化知识的敏感度,使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付美艳.英美文学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

[2] 罗绮伦.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的学习[J]

[3] 张辉.建构主义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J]

[4] 范晓红.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J]

[5] 刘可,王永蘅.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思考[J]

>>>下页带来更多的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第二,多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从网络中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资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等等,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设备,用各种声光影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仅仅给学生视觉刺激的教师模式。其实这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的信息,还能够真正地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教”为主体向现在的主动地“学”而转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变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说和写。每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会有感悟,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深化,将这些在不断阅读中积攒的一点一滴逐渐融合成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成果比传统的模式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不利的地方则是学生需要认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琐了。但是其实能够正视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但是教学和学习实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大学英语的创新出路,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而在当前形势下,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成为了一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当然,这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著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自1953年开始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英美文学课到现在已有近60年的历史,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高年级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 教育 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 文化 的了解。由此可见,文学课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英美文学课对于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需要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课下静心研读经典并吸收其中的人文知识财富。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触角不断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及其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诸如 英语口语 、 商务英语 、 旅游英语 等实用性课程及其网络上的快餐文化,社会导向使得学生越来越不屑于花时间潜下心来认真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笔者曾在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能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而62%的学生将诸如 演讲技巧 、交际能力、创业秘诀之类的书放在了课余阅读的首位。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学课教学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甚至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上的这种趋势竟压缩英美文学课时,使得英美文学课呈现出被边缘化了的趋势。不少著名语言学者感慨:现在的语言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但内在修养素质欠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几乎成为了一个个语言与翻译的机器。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教学及其育人作用,不少学者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做出过富有成效的调查,本文结合前期的英美文学教学调查 报告 成果,提出了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热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辨能力,并进一步探讨了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与传统“四段论”的教学方式作出了比较。

一、“四段论”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学者程爱民教授曾对目前我国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方法做出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英美文学课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式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方法基本是“以本为纲”,即以课本为主要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根据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照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将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上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时代背景、总体文学特征,然后逐个介绍、讲解作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主要文学作品。并对课本中作家代表作的摘选部分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对学生提问,但是提问次数不多,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种“填鸭式”而非“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讲台下的学生却不能真正融入到老师的讲解当中。用这种方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很难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单一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有其形成的背景。在多媒体教学尚未在中国大学大面积铺开的时刻,英美文学教学也依赖传统的教室黑板教学,英美文学教师很难依赖教学硬件设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而鉴于英美文学课时较短,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课上的讨论,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所难免。

二、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赋宁说:英美文学课属于人文科学门类,它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造就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只有靠融入性的交流——将个人经历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多启发和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仅仅是用透彻的讲解来主宰课堂并且替代学生的思考。鉴于英美文学教学在 英语学习 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英美文学名著中随处可见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发挥英美文学教学固有的优势和内在的潜力,激活文学课的效力,运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实现其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将以下元素融入到实际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去,以实现一种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构建“互动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四段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缺点就是缺少创造性和交互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仅是由教师指向学生,师生之间很难形成有效互动,所以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交互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国教育学家Palincsar提出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不同的是,交互式教学法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交互式教学方法还强调将教师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良性交流与互动。简言之,交互式教学法就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摒弃教师“一言堂”所带来的填鸭式教学,使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由于课堂教学是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所以使用交互教学法时,切不可为了课堂的活跃而忽略了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法用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原则。英美文学课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包含了许多学生理解不了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教学重点为轴,以解答难点为线,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始终把握课堂沿着既定设计进行,避免因为互动而忽略文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二是构建开放课堂原则。开放式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师通过富有策略的引导和兴趣、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学习知识成为自身需求的表现,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融入性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对学生体验文学名著中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和作者之间融入性交流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英语情景,让学生在欣赏与分析英文原著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采用交互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能极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开放性的,学生们不喜欢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在自己头上,他们更喜欢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比如在学习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致艾米丽的玫瑰花》时,笔者采用如下方式来实践交互式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来准备作家福克纳的相关资料,课上予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准备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一般不能洞察到的福克纳作品的主题:对罪恶的惩罚总会以某种形式在后代人身上得以呈现。然后教师给出有关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整篇小说。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小说的看法,主要是围绕着为什么艾米丽小姐要杀死自己的情人,及其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致艾米丽的玫瑰花》,而全文并无玫瑰意象的出现。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 总结 该篇小说怎样扣住福克纳小说的一贯主题。在这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教师单独讲解要深刻得多。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枯燥的文学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也将变的愈加浓厚。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辅助英美文学教学

从学习论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认为:认识并不是主体对于客体被动、简单和肤浅意义上的反映,而是一个不断深化、主动和从深层意义上进行建构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同时,学习环境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为主体建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都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首先,计算机网络的图像、声音、视频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个器官,充分激发和挖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参与意识。一幅图片当中所容纳的信息内容可以和上百甚至上千个文字想比较,而一部电影视频中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多,学生们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完一整部小说中的所有内容。其次,信息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延伸性和可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超文本链接,搜索到很多与所学英美文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另外学生在进行选择、提取信息及其发布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评估和反馈,这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归纳文学中的内在规则,这种参与认知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目前,英美文学课的课时有限,不允许教师包罗万象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课堂有效延伸,以缓解目前英美文学教学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得以有效培养。

(三)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也必将带来教学内容上的一场革命。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段”模式,教师除了在课上依据“四段论”来讲述文学史实外,还会增加一些文学选读来作为一种补充,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如果能对同时期的文学及艺术发展有相互对照的了解,就会对该时期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掌握;如果能掌握不同时期的精神与不同艺术所呈现的符码,便能进入作品形成的思辨过程,对人文精神的了解会更宽广,就会不再拘于文字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学教学中引入跨领域的内容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英美文学课上,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不拘泥于纯文学的领域,而将社会、艺术、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文学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学习意愿,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阅读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宗教领域内的清教主义;如果不了解教义中的“原罪说”,就很难理解霍桑的小说《红字》的主题;不了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就不会对西方文学作品如荒诞派文学等产生深入的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就很难深入理解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另外,为了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将文学与历史及其哲学结合起来。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学科的主体,而哲学则是超乎一切学科之上的通学,故又有文史哲三位一体之说。虽然文史哲各有其特质,简言之,哲学最为关注生与死,史学最当记述哀与荣,文学最宜抒发爱与恨,但三者又同根同源,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完全可以将相关的历史与哲学常识联系起来,利用同学们对历史和哲学已有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三、多元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

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实际上是使学生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培养学生对任何生命主体的亲近和敬畏。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通过教师使用多元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养成积极思考与表达的习惯,通过积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理解英美文学与文化,提高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英语水平,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学习英美文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开拓心智、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从这个意思上说,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的确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设置怀有排斥态度,认为文学课程毫无实用价值,对自己将来找工作并无帮助,因而否定文学课程的意义。的确,文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滋养。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言:“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 经验 ,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学校如果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就会导致学生思想贫乏,心灵闭锁,缺乏 想象力 和创造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滑坡。

一、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不同于语言教育,但又跟语言教育互为依托。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学教育是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味与健全的人格。文学具有抚慰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伟大人格、开拓人类精神空间的内在价值。文学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使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美的英美文学语篇,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提高鉴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 反思 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取代的。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文学教育虽然费时、费力,不容易见成效,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旨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途径

现在的英美文学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系统,教学方法单一,要想通过文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探索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调整授课学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上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操练的语言技能课如听力、口语和阅读等课程,现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减少课时,采取教师课堂指导、督促、检查和学生自我操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为文学教学腾出了教学时间。可以将文学类课程提前到大学二年级,并贯穿整个大学后三年,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基本功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

2、增加“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出现“文学批评理论”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文学文本所涉及的话题是复杂的、深入的、丰富多彩的,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答案。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权威的或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教学应该对学生的智慧产生影响,而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读者反映批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文学批评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经典”教学内容和模式。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认识到经典作家要比我们过去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3、改革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应将教师的讲授与指导、课前小组准备与课堂专题讨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对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查阅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这是一个努力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施与影视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号召学生运用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作品并进行舞台表演。

4、改革评价模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量,能力评价环节较薄弱。我们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同伴和学生本人;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试卷测试、课外学习、课堂汇报、小组答辩、PPT制作,课程论文写作等。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英语文学类论文范文

2. 英美文学赏析论文

3.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4. 有关于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5. 文学类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