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有关人物事例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有关人物事例

想学好语文?积累各类作文素材是关键,下面是20个议论文名人事例素材,为大家提供参考。1.三国时,曹操率军作战,在行军途中自己的马踏坏了农田里的庄稼。按照军纪当斩,曹操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当众割发代首,晓谕三军,受到将士尊敬。 2.张广厚小时因算术没考好,升不了初中,华罗庚读初中时,数学考试曾经不及格,可他们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 3.达尔文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妹妹,他在老师和父亲的心目中,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孩子,甚至还在一般智慧的水准之下。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野外观察活动和室内研究,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4.扁鹊是我国2400年前的大医学家,他没有进过学校,青年时期,为了糊口,在一家客馆里当杂役。后来他结识了一位民间良医,就拜良医为师,决心将来当个名医,于是他刻苦学习,反复钻研,经过10多年的勤奋攻读,实践,他不仅掌握了老师积累的全部知识,而且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因此,他成为战国时驰名各国的良医。 5.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为了揭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每天坚持到大英博物馆读书,查阅资料,长时间的大量读书,致使他常做的地方水泥面上磨下了两行沟壕。 6.恩格斯只上过中学,但由于长期勤奋学习,他在19岁的时候,就能用几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能阅读几种文字。这对于他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7.郭沫若从1929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当时他觉得仅仅依靠已有的文献资料远远不够,于是开始下功夫研究古文字学,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他阅读和研究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掌握了古文字后,他还觉得不满足,又研究了考古学。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写出了巨著《中国史稿》。 8.江郎有才尽之时,牛顿在他奠定了力学基石后,科学生涯也走到了终极。 9.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蜂蜜,需要来回飞30万公里,吸吮1200万朵花的汁液。 10.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江淹,少年家境贫寒,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刻苦攻读。由于他才智过人,很受当时人赞赏。到了晚年,他进了仕途,作了高官,功成名就,生活富贵,再也不为生计而奔波。生活上没有了压力之后,文思也随之枯竭,再也没有明篇传世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出处。江淹的悲剧同那棵树苗的夭折是何等相似啊! 1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2.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纪》时,因李陵事件,遭到惨无人道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极大的摧残和耻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宏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圣先贤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他含垢忍辱,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发愤写作,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于写出了《史纪》。 13.上海同济大学校长、力学、桥梁专家李国豪教授,住在“隔离室”时,没有纸张,没有料,报纸的边角、中缝,就是他演算的“广阔”天地。放他回家后,实验室是不敢去的。于是,妻子的'发夹,孩子的乒乓网架,缝纫机的梭心就成了他的实验工具。他终于写成了10多万字的专著桥梁扭转理论――《桥梁的扭转,稳定的振动》,填补了世界桥梁理论的空白。 14.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纶。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纶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他凭着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他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扬和嘉奖。 15.贝多芬是德国著名作曲家,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却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面对着命运的挑战,他呼喊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确,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在有限的生命中,从不放弃任何作曲的机会,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产生在这个时期,直到完全聋了,他还不愿停下他手中的笔,继续作曲。他以顽强的精神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16.“镭的母亲”居里夫人,再提炼纯镭的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挫折。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有一次实验,连租的试验室也爆炸了。然而,居里夫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更加奋力拼搏。除了少量时间睡眠外,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她的事业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公斤一公斤地冶炼矿渣,一只炼完了好几十吨,终于在1902年1月的一个深夜,世界上第一粒纯镭在居里夫人的玻璃器皿中结晶了。 17.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母亲说:“志在四方,男儿事也,探索于名山大川。”他风餐露宿二十多年,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地理巨著。 18.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雷电试验,戴维不顾自己的安危,发明矿井安全灯。 19.全国知名的深圳女企业家邹洪,在特区靠开拓精神经营三大酒店,四大商场,五个公司,蜚声海内外。 20.葛朗台剥夺了女儿欧叶妮的遗产继承权。弥留之际,说给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论蜀汉五虎上将之赵云摘要: 赵云起先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而且十分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一些杰出人物甚至是中外闻名,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是其他历史段落无法比拟的.六十年间如此群星闪耀,构成了三国人物的特殊品貌和持久的魅力.在如多的三国人物中,除了智绝千古的诸葛亮外,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常山赵子龙了.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甚至魏延在才干和对蜀汉政权的贡献上都比赵云高出一筹。但是作为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赵云却比以上众人更加深入人心,提起赵云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历史上的赵云,最初跟随公孙瓒,后公孙瓒派赵云帮助刘备,刘备很喜欢赵云便留用了他,因为刘备和蔼公孙瓒是同学,所以公孙瓒很爽快的答应了.赵云起先“为先主主骑”,也就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赵云并不是最杰出的人物。关羽、张飞都有“万人之敌”,是当世之虎臣,曹操等对头也都是怎么认为的。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称马超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赵云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中,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号为虎威将军。但全面考虑,赵云仍比关张马黄略逊一筹,所以在历史上蜀汉排五虎上将时赵云在最后一位.说到功劳,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自和刘备结拜后,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器重的部下,担任重要职务。早在建安四年刘备重新夺取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只有二支部队:一支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一万人,另一支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荆州六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器重。而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击退曹仁,生擒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周围几个小郡都脱离曹操统治愿意受关羽节制,吓得曹操想迁离许都,可说是功绩显赫。张飞的功业虽然比不上关羽,但也是刘备的股肱之臣。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刘备夺取益州后,“以飞领巴西太守”,张飞在巴西打败曹操手下的勇将张郃,使曹操多年不敢再进攻巴西。马超虽然迟归顺刘备的时间比较晚,不是元老级的人物,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是闻名遐迩.刘备围成都,刘璋坚决抵抗,但一听说马超投了刘备,且在城外,立刻开城出降,也算是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斩杀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闻渊死讯放声大哭。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他更是以蜀汉第一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而赵云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担当护卫将领,没有独自领兵打仗的机会,功业不如前几位了,自然地位不如关张马黄魏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而赵云仅为翊军将军,而这种不三不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将军封号很多人都得到了。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经过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没有升迁。汉代,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一级上将;前后左右将军是二级上将.所以此时赵云的军阶远远低于其他几位将军.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去世.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到赵云去世也没有改变。然而,历史上的赵云也不是平庸之辈,他有很多其他人没有的优秀品格:第一,深明大义。赵云的原则是忠君报国救民于水火.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在封建社会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后归刘备,都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第二,忠直敢谏。益州刚刚安定,刘备想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可见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所以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时,蜀国竟无一人敢出来劝说刘备.只有赵云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但刘备不听,一意孤行,终于导致夷陵之败,不仅自己送了性命还害了蜀汉七十万将士的性命.使蜀汉元气大伤。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第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夏侯敦的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小时候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云没有私自放走夏侯兰,而是报告刘备;而且根据夏侯兰的能力为刘备推荐他;让他为蜀国出力.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第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与同僚永远保持融洽的关系。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队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赵云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让人钦佩不已。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及其他武将,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赵云是抱有深厚感情的.他从自己看待赵云的角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像力,使《三国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三国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时公孙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剌。”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只见这少年“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1]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但是这一段经典战例是罗贯中编出来的.《三国志·赵云传》: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根据这一段简单的记载,可以看出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过阿斗,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2]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象犹如一尊巨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不过分吹捧赵云.也没有明写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分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历史上的赵云的优秀品格,在《三国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并不突出,罗贯中又一次发挥了艺术创造的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已经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三国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3]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顒;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4]。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为什么赵云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会排在所有武将形象之首,比关张等人都高呢?首先,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象的赵云符合历史人物赵云;罗贯中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长阪坡单骑救主中,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他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郃战了十余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他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伏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问世以前,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三国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像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象却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他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赵云受到读者的喜爱还和现在人的观念的改变有关.就拿对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无礼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已经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参考书目:[1]《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2]《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3]《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4]《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1961年10月,戴黎明生于瑞安塘下镇。初中时,化学老师黄迪金穿插故事性的生动的上课方式,吸引了戴黎明,在他的眼中,Fe+CuS04==FeS04+Cu此类的化学方程式不再显得枯燥,也不需要死记硬背。随之而来,戴黎明成了偏科生,理科特别好。“由于学校课程安排不正规,两年的高中生活形同虚度。”在塘下中学完成2年制学业后,戴黎明成了高考落榜生,然而他并不气馁,依然选择继续求学。1978年,他参加了瑞安中学的高复班,埋头苦读,刻苦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下,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一次期中考试,因为家里有事,不能参加数学考试,数学老师黄吉光老师就将考卷让他带回去,并嘱咐他像考试那样,在家里完成。老师的信任,给戴黎明增加不少信心。同时,在化学老师曹振旦循循善诱的教导下,当年高考难度相当大的化学考试犹如拦路虎,碎了不少人的高考梦,而戴黎明却考出了瑞安第二的高分。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 大学临近毕业,戴黎明忙着他的毕业论文。当时深受从美国进修回来的导师袁惠根的影响,戴黎明选择了在国内尚未深入研究的新塑料品种——“高抗冲聚苯乙烯”,从选题到完成,单塑料实体研究就花了2个来月。该篇毕业论文完成后,导师袁惠根发现还有许多可深挖之处,便指导戴黎明深入研究,并做了另一篇相关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化工专业杂志上。“一般的聚乙烯抗冲强度不是很好,要是混点橡胶,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做毕业论文期间,不仅培养了他独立科研的能力,也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橡胶含量不同,合成的品种也不同,其抗冲能力也有强弱,戴黎明在实验室里渡过了大学最后的3、4个月时间,每天的生活里充满了含量、性能等问题。橡胶分散不均,量没控制好,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戴黎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学校与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共同向戴黎明伸出了橄榄枝,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参考导师袁惠根的建议,他最终选择了在科研方面条件较好的浙江省化工研究所。 1985以后,戴黎明自费出国留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三年半时间内,戴黎明有幸得到原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约翰·怀特的教导,顺利完成博士学位。“那时一心一意做研究,‘导电高分子材料’是当时的一大成果。”在塑料中加入橡胶成分,可把原本不导电的塑料做成可导电,可以广泛用于航天航空业,减少成本、减轻重量,随之而来的是减少燃耗。1988年,有文章报道该类橡胶经碘掺杂后导电率极大提高,这一发现引起极大的轰动,《自然》期刊对此作过主题报道,但其导电机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阐明。1992年,戴黎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该类橡胶导电的机理是碘的先加成、后消除反应在聚二烯类高分子链上产生了共轭结构,而不是碘掺杂引起的超键作用。以此为基础,他利用聚丁二烯的特性,选择性地加成碘和消除碘化氢,通过微光刻技术,成功地在聚丁二烯橡胶薄膜上刻画出可导电的微米级线条宽度的图形。这一简单和有选择性地在聚合物薄膜上形成稳定的导电图形的方法,对发展新型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开发新型的印刷线路板、集成电路及光电贮存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从事功能性高分子以及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戴黎明在碳纳米管的合成组装、导电高分子、发光高分子、含C60的新型高分子光电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阵列型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现为该研究领域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之一。“碳纳米管的定向可控生长和排列是碳纳米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前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主要利用多孔模板来实现。”2001年,戴黎明不需要使用模板,仅通过热解特定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成功地制备了大面积高度定向的碳纳米管阵列膜。利用电化学方法,戴黎明还实现了导电聚合物在每一根阵列型碳纳米管管壁上的沉积,获得了阵列型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同轴纳米线。经过申请,他的以上创新性成果获得了六项国际专利。 简介戴黎明老师 ,杭州育才中学初三生化备课组长,现担任初三(7)、初三(8)班的生化老师。他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三十年,忠诚教育事业、工作兢兢业业是他的一贯作风。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荣获过市级、区级、校级多种荣誉,2011年1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首届年度人物。这是领导和全体教师对他工作的最大的肯定。戴老师工作作风严谨、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在育才工作的四年中一直把关初三生化教学,工作成绩突出,所担任的班级科学成绩在每年的中考中名列杭州市前列。戴黎明老师专业知识扎实、广博,在教学工作中站得高、看得远,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拓展知识,使育才的优秀学生更能适应不断创新的中考试题,每年中考中科学优秀率都较高。 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视学生为子女,既教知识又育人品。这是戴黎明老师最大的优点,为人和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很高,喜欢上戴老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他一直践行自己的风格: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所以他的课总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他始终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课后耐心细致的辅导他们,赢得了学生的高度信赖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换来了这几年他所带班级优异的科学成绩。他常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是他的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成就的取得是他最大的满足。为人师表,诚恳待人,同事关系融洽,作为生化组组长,以身作则,团结同事,组内真诚合作,带头在前,关心帮助年轻教师,在业务上精心指导,培养出了多位徒弟。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他,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戴黎明老师心中一直有一个奋斗目标:把育才中学的科学组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科学组,使它成为杭州育才中学又一张靓丽的金名片。 荣誉他于1987年被评为浙江省临海市优秀校长、1990年被评为浙江省临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1995年被评为台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3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2004学年度被评为西湖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4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工会积极分子、2007年被评为第十七届“优秀西湖园丁”、2010年9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月度人物、2010年1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首届年度人物。

毕业论文列举人物事例

1、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2、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3、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4、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5、勾践灭吴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想要写好一篇语文作文就需要有一个具有说明意义的作文素材,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名人事例的素材。

-

1.“疯狂义工”张仁杰

来自安徽省六安市的“80后”青年张仁杰,5年来单枪匹马,在偏远山区、贫困县乡马不停蹄、风餐露宿;白天玩命拍照,晚上把“最需要帮助”的人晒到网上,吸引“一对一”帮扶。没有报酬、不计成本、只讲良心,5年来张仁杰帮助的困难群众超过2万人;这位“丐帮帮主”正用他的“感恩中国”感动中国。当绝大多数城市80后在为房子、车子、面子挣扎,张仁杰却“疯狂”地“反其道而行之”,于此喧嚣的时代,他让人看到了中国良心的深度和生命的大美。

2.“路灯下的芭蕾女孩”姚启凤

出生在成都市一户低保家庭的姚启凤,从小对舞蹈痴迷并颇有天赋。为坚持舞蹈梦想,一片夜空一片毯,每晚在昏黄的路灯下苦练芭蕾。小启凤坚定顽强的寻梦经历,深深打动了网友。10月底,小启凤从街边路灯下的露天广场“舞”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表演了主题为“梦想”的芭蕾舞,圆了她登上真正舞台的梦想。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人群,坚定寻梦的执着和难能可贵。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比西方的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1、锦囊出珍品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用。 2、陶瓷积累知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可以写作时,便函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 3、日积月累终成伟业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已看过的书竟达万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 4、“厚积”者的楷模 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李贺如果没有那个装诗的锦囊,怎能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姚雪垠如果没有那万张专题卡片,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3、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5、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6、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7、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8、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焦耳求知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洪战辉,河南省西华县人。2005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湖南怀化学院03级学生,中南大学在读大学生。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亲妹妹死了,父亲疯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6年! 在12岁之前,洪战辉和众多农村的男孩一样,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他共同组成的家庭,尽管生活很艰苦,但也很幸福。 1994年8月底的一天,生活跟洪战辉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的人生之路从此转弯。 那天中午,洪家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村的事儿——洪战辉的父亲洪心清突然发疯,不但把家里的东西都砸坏了,还殴打自己的妻子。洪战辉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赶紧去叫人帮忙把洪心清送到医院。但是慌忙之中,却把只有1岁的小女儿留在了屋内。等大家赶到时,1岁的妹妹已经被爸爸摔在了地上,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气了。洪心清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妹妹也永远离去了。 而此时的洪战辉,正上小学五年级,还不满12岁。这年的腊月二十三,疯疯颠颠的洪心清临近中午还没回家吃饭,洪战辉就和妈妈一起去找,在离村5里地的一棵树下,父亲不知从哪儿捡回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眼光里透出一种父爱。 无奈之下,天快黑的时候,一家人把孩子抱回了家。洪战辉一抱上小女孩,小女孩就直往他怀里钻,他想起了妹妹。洪战辉给女婴起名叫洪趁趁。 1995年8月20日,吃过午饭后,母亲不停地忙着蒸馒头,直到馒头足以让一家人吃一周之后,她才停了下来。第二天,母亲不见了。她不堪家庭重担和疯丈夫的毒打,选择了逃离。 “娘,你去了哪里?回来吧……”弟兄俩的哭声在暮色中飘了很久。他们不想这样失去母亲,不想失去生活的依靠,洪战辉哭喊着和弟弟四处寻找妈妈,夜已经深了,娘那天没有回家。 似乎一夜之间,13岁的洪战辉便突然长大了。他稚嫩的肩膀开始接过全家生活的重担:抚养幼小的洪趁趁,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寻找出走的母亲。 此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镇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每天上学的时候,怕患病的父亲伤害小妹妹,他就把小趁趁交给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学回到家里,再忙着准备全家人的饭。无奈,洪战辉只得抱着女婴向附近的产妇们讨奶吃。天天讨奶也不是办法,洪战辉开始学着卖鸡蛋、卖冰棍挣钱买奶粉喂养妹妹。在读初中的3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照顾全家人吃饭。 1997年7月,洪战辉初中毕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高的3个学生之一。 “我要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正收拾行李准备出去打工。”洪战辉对记者说,“我要去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当时清醒的父亲用家里的一袋小麦口粮换了50元钱,颤抖着递给洪战辉说:“娃儿呀!爸对不起你!考上了学却没钱上……” 16岁的洪战辉怀揣50元钱,只身一人冒着炎炎烈日跑到周口、漯河等地,因为又瘦又小,3天3夜连刷盘子洗碗的活也找不到,只得返回西华县城。此时,洪战辉已身无分文。 洪战辉的执著精神引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在软磨硬泡了两三天后,那位中年人在自己承建的装雨棚的工地上,给了洪战辉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洪战辉拼命地干,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 这年9月1日,洪战辉终于按时到西华一高报到了。而且,通过竞选,他当上了2903班的班长。 在学校逐渐安定下来后,洪战辉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从家里把小趁趁接到了身边。他又开始像上初中时一样,每天奔波在学校与住处之间。一早,他要让小妹妹吃早点,再叮嘱她不要外出,然后上学。中午和晚上,他从学校打了饭,带回住处和小趁趁一起吃。 来到县城读书后,一切开支都大了起来,而且高中的学习压力也是初中所无法比的。但是洪战辉知道,如果失去了经济来源,父亲的病情好转、弟弟和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打工挣钱成了洪战辉繁重学业之外最大的任务。 “没办法,我要读书,我要养家,就必须想办法挣钱!”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芯、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等,“鞋垫、袜子,只要能挣钱我都卖”,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高中生像小商贩一样搞校园推销是被人瞧不起的事,甚至引起了一些师生的反感。一次在某班推销的过程中,该班班主任老师毫不留情地将他赶出教室:“你是来读书的还是来当小贩的?你家庭再困难,这些赚钱的事情也该你父母去做,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洪战辉没有辩解,强忍住泪水,收拾了东西就走。 洪战辉说,只要学校张贴停电通知,他就赶紧跑出去批发蜡烛,然后一个班一个班去零售;他卖的圆珠笔芯油多笔头小,价格又便宜,自己用着感觉不好时还主动包退包换。“其实,做再小的事,挣再少的钱,只要是努力得来的,一分一毫都值得自豪!”洪战辉说。 洪战辉边挣钱边学习和照顾小趁趁,还得定时给父亲送药。这种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在洪战辉上高二的时候,父亲的精神病突然又犯了。 父亲住院需要照顾、花钱,为了借钱,洪战辉跑了周围的几个村子,求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但跑了两天才借来40多元钱。后来,西华县南关的一个油漆店老板邓阿姨知情后,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看病所需的2000元钱送到了洪战辉家中。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现状逼迫洪战辉不得不辍学。高二时,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 回到农村老家后,他收拾农田,照顾父亲,闲暇的时候教妹妹识字,并在农闲的时候做点小生意,挣钱补贴家用,一年挣了六七千元。 到了2000年的时候,小趁趁已经6岁了,父亲的病情也控制了下来。“不读书不学习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洪战辉渴望再次回到校园读书。 刚好,洪战辉在西华一中的老师李永贵和秦鸿礼调到了西华二中。两位老师一直关心着洪战辉,他们让人给洪战辉捎信:希望洪战辉能重回高中学习。由于二中的高中部是新建的,洪战辉成了西华二中的一名高一新生。 洪战辉又把小趁趁带在身边,她也到了上学年龄了,秦老师帮助在附近找了所小学,小趁趁也开始上学了。 “我不能倒下,我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新的高中生活又开始了。和以往不同的是,在边挣钱边学习边照顾小趁趁的同时,洪战辉还多了一个工作———辅导小妹妹的学习。 洪战辉告诉记者,读高二时,他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包子店干活,每月老板支付30元工钱,早上可以免费吃包子,他就多吃,午饭和晚饭就可以省下了。 生活在平淡中继续。2002年10月,父亲的精神病第三次犯了。他把父亲送到了一家精神病医院,可是交不起住院费。而且不久,正上初一且成绩全班第一的弟弟洪锦辉不辞而别,外出打工了。 10月底的一天,扶沟县一家乡镇精神病院被洪战辉的孝心所感动,答应免去住院费只收治疗费。洪战辉赶紧回家取住院用的东西,到家后又连夜骑上自行车赶往医院。家到医院有近50公里路,夜已经很深了,连续奔波3天的洪战辉极度疲惫,骑着骑着,眼睛就睁不开了,结果连人带车栽倒在路旁的沟里……等他醒来时,自行车压在身上,开水瓶的碎片散落一地。 也不知在沟中躺了多久,洪战辉想起了妹妹和父亲。他咬着牙对自己说:“我不能倒下,我倒下了,父亲的病就没人管了,妹妹就没人管了……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终于顽强地站了起来。 洪战辉告诉记者,他看到学生对复习资料的需求量很大,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坐车到郑州批发图书回学校来卖。为了节省成本,从郑州汽车南站到西郊的郑州图书城,他有时步行几个小时,脚都磨出了血。 洪战辉的河南老乡杨宏志和宁丹都告诉记者,在河南省的西华县和临近的太康县、扶沟县,2002年前后的高中生,对洪战辉都有很深的印象,不少人还借钱给他做本钱,他常到学校的班级内推销书籍、笔芯等。他们就是在买资料时和洪战辉成为朋友的。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洪战辉仅卖一本文言文翻译的资料,就卖了5000多册赚了两万多元。由于洪战辉的情况同学们都了解,再加上他诚信经营,生意很红火,甚至外校的学生也来他这里购买图书。 2003年6月,断断续续读了5年高中的洪战辉,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 “也许,那时没人理解为何我能断断续续读5年高中而不放弃学业。5年中,停学挣钱一年,5年中我晕倒过16次,但每一次都站了起来!”洪战辉说,“5年中我从没接受过一次捐款,但当我做小生意卖书时,班里的同学几乎把所有的生活费都借给了我!”洪战辉很是自豪和感动。 “我会牢牢记住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帮助更多的人”高考成绩公布后,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湖南怀化学院录取。可5200元的学费和要照顾妹妹让他很是为难!利用暑假,他打工挣了2000元,决定先到湖南看看,把妹妹托付给了大娘。 大学新生报到当天,他交了1500元学费后,就干起了老本行做了“小商贩”。当他看到许多报到的新生纷纷向家里打电话时,就四处打听,寻找电话卡的销售渠道。他找到一位电话卡销售商那里,把身上仅有的500元全部购买了电话卡,当天晚上就卖了100多张,两三天就赚了六七百元。 为了挣钱,洪战辉可谓想方设法,后来他还逐渐代理了步步高复读机、电子词典和丁家宜化妆品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总经销,他还垄断过学校19栋学生宿舍楼的纯净水供应、电话机的安装等。 2004年春节,洪战辉回到河南老家,看到失学在家的小妹,非常愧疚。“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妹妹辍学,我要带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暗下决心。 回到怀化后,洪战辉开始为小趁趁联系学校。终于有一天,当他到鹤城区石门小学找校长提出妹妹插读的请求时,校长同意了。 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李红娥最先知道了洪战辉想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情。李红娥对洪战辉说:“我们宿舍还有一张空床,你把小妹带来吧,我帮你照顾她。” 2004年6月底,洪战辉打电话给正在河南工业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张永光等人,让他们帮忙把妹妹带到怀化。他要利用暑假挣钱。 6月27日,小趁趁终于在怀化火车站见到了哥哥,她一下子抱住洪战辉的腿,久久不愿松开。 2004年暑假,洪战辉一位宋姓高中女同学从河南来看望他时,一见小趁趁就非常喜欢,亲切地叫她“小不点”。从此,大家都纷纷叫她“小不点”。 暑假过后,“小不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一早,她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在校吃中餐。回到学院寝室后,洪战辉还给她补习功课,教她普通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她就一个人做饭等哥哥回来吃。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会捡回来。遇到哥哥从市里进了学生用品回来,她也会帮着搬运。妹妹的懂事让洪战辉很是欣慰。 当社会各界知道洪战辉的情况后,不少人提供财力、物力的帮助,但被他谢绝了:“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出来的人们,他们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帮助的。” 怀化学院学生处副处长王荣告诉记者,学校了解到洪战辉的情况后,破例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在学院的帮助下,洪战辉还在学院附近的怀化市鹤城区石门小学为妹妹办好了插读手续。 学校的老师也被洪战辉的事迹所感动,一些老师纷纷捐款。有一次老师捐了3190元,当老师把这些钱交给洪战辉时,他不接:“比我困难的同学有的是,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知道了怎么去养活自己了。”洪战辉态度很坚决,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冲抵了洪战辉的部分费用。大概一年后,系里师生又为洪战辉捐了一部分款,但这次洪战辉坚决拒绝了。学生处专门给他每月拨的200元补贴,反复催促他也不去领。 洪战辉对金钱有着自己的原则,他认为,不是用自己双手挣来的钱,决不能花费到自己身上。在大学期间,他曾屡次拒绝别人的捐款和资助。虽然他的生活非常拮据,但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 洪战辉的同班同学贺荣华这样评价他说:“别人给他捐助他拒绝,但是他还喜欢帮助别人。” 洪战辉说:“我会牢牢记住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我要成立一个基金来帮助更多的人。”他强调说,这个基金是责任基金,而不是一般的爱心基金。我想用这种方式帮助那些人,等到那些人成功以后,他们也把自己的一份力量重新注入这个基金。 “我想告诉那些处于贫困中、挣扎中的人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怨天尤人,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去改变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变你自己。”洪战辉高兴地说,考入大学后,每年春节回家,都能欣慰地看到久病的父亲病情大有好转;2004年年底,母亲也感到了愧疚,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在外漂流了多年的弟弟现在也有了消息。我作为普通人,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去尽我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平和、静心、无悔、无愧地走完这一生。看了洪战辉携妹求学的新闻,一位大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对我们来说,学习洪战辉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堂生动的挫折教育课。洪战辉让迷失的人找到方向,让失望的人找到希望,让身处逆境的人找到力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免不了碰上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关键是如何对待它。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因此,挫折和苦难是信念、意志和能力的试金石:信念坚定、勇于接受挑战的人,能够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喉咙,从挫折和困苦中汲取成长的智慧,把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意志不坚定或容易满足的人,可能会打拼一阵子,但往往半途而废,无奈地举起投降的白旗;胆怯、懦弱的人常常被挫折和困难吓倒,有的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有的望风而逃、一败涂地……

与人事有关的毕业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作为其载体,决定了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范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另一类是需要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 方法 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用于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协同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耦合增效。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 总结 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合作学习;协同运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及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与研究中,教师能否模拟实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它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教师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为了深入地分析这一问题,本课题组于2014年1月—3月采用个人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首先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科技学院3所高校的10名教师进行开放式个人深度访谈,然后选取湖南省高校的4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 落后();案例资源不足,案例库建设滞后();教师专业素养低,案例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投入缺乏();领导重视不够、教学管理制度僵化()等。另一类是案例教学法本身固有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案例讨论与集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性学习不足();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后一类问题需要通过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方法解决。

二、合作学习对案例教学法的耦合作用机制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动态地利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的合作互助式的学习策略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将之与案例教学法协同运用,就能够与案例教学法产生耦合作用,发挥联动效应。第一,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让学生获得信任、认同、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第二,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扮演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不再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他们只是通过对组织形式的干预和引导来保障学习的有效进行,教师充当活动的“管理者”“顾问”“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第三,合作学习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学习目标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合作学习中的讲授是师生合作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四,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传统教学模式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合作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总之,合作学习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追求课程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这对于克服案例教学法的缺陷与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协同运用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总结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一)课前教学设计与准备

首先,授课教师需要明确应该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教学的目标设定与基本原则、教学案例的准备与选择、合作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场地设施准备以及辅助工具准备等。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学业目标,还包括学生同他人互动交往的社会技能目标。其中学业目标又包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认知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感目标两个方面。合作 学习方法 选择需要考虑不同学习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比如,如果教学目标是以学业目标为主,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的方式学习大量新知识,可以采用小组调查法和拼图法;如果是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可以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或小组辅助教学法等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阅读案例、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做好讨论前的心理准备、拟定小组讨论与课堂交流时的发言提纲、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掌握一些必备的合作学习技能。

(二)课堂教学运用与管理

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管理、案例课堂交流的组织实施两方面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小组规模为2~6人较为合适,这样既能可以保证每个组员有充分的参与机会,能较好地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小组的积极互动。当然,在具体确定小组规模时,还需要考虑到全班人数、教室空间、学习时间、可用学习资料的多少等实际情况。此外,教师还需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思维模式、学习风格等个体特征差异进行分组,其基本原则是增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提高小组之间的同质性。课堂交流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整个合作学习的高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观察、监督与协调,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情况妥善处理。比如,有些成绩比较好或平时表现好的组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喜欢独占发言权。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处理,比如给学生分配不同角色,并定期轮换;使用发言卡或发言棒,限制每个人的发言次数和时间。有些学生不认真倾听小组 报告 和总结发言,这时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其他小组必须提1~2个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

(三)课后 教学总结 与评价

总结发言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适当扩展与延伸,并指导各个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学习书面报告,以便消化吸收案例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考查学生对社会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中达到学习要求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以不断调整偏差,改进教学;而总结性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学生成绩,考查教材组织、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活动安排等的恰当性,以及合作学习的总体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信息,以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值得尝试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新模式。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想办法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10.

[3]雷志柱.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市场经济得以长远发展下去的基础。从本质上讲,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由于行政单位自身具有特殊性,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优势。

关键词: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当前,很多单位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为了能改变这种状况,做好人才资源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其能确保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

一、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

我国行政单位的工作职责是管理政府,再加上历史这一因素的影响,这就增加了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因此没有合理管理人才。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行政单位无法很好地管理办公人员,且人才流通性较差,这就导致其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管理人才、调配人才。同时,很多行政单位并没有构建完整的人才选拔机制。在选拔人才时仍然选用接班的方式。这种家族式的人才选拔并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从而影响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些员工并没有接受过教育就从事行政等工作,这就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办事效率,又浪费了人力成本。另外,家族式的人才选拔方式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行政单位长远发展。

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费

行政单位承担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具体表现在两方面:担负着管理的成本;担负着员工的养老 保险 。行政单位本属于非盈利机构,其自身的生存都是依赖于财政拨款。尽管我国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行政事业管理中,但却始终没有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所投入的经费比较少,这就导致无法顺利开展培训工作,最终影响到人员的综合素质。

3.缺乏明确的人才培训目标

现阶段,行政单位在培训员工时,并没有确定培训目标,再加上专业培训课程比较分散,从而影响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员工培训并没有与绩效考核挂钩,很多员工都不愿意去参加培训。

4.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当前,行政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没有与员工日常表现挂钩,再加上缺乏完整的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不高昂。与此同时,其并没有公开绩效考核的相关信息,这种不透明的绩效考核会让很多员工产生猜疑,从而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策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素质的高与低成为判断行政单位能否长远发展下去的标志。所以,在人力管理策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将员工看作是推动行政单位健康发展的动力。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这可以为行政单位改革、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现阶段,单位与单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单位要重视每位人才,坚持以人为中心,将每位员工的内在潜力都挖掘出来。

2.不断完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在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考核员工绩效是一个关键性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这不仅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热情激发出来,还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每位员工,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部位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单位要将绩效考核与工资、奖金、个人发展等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管理好每位员工。另外,在考核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多与员工沟通,让员工在无形之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3.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设

行政单位发展不仅与系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还与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推动其向着健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设,确定完整的培训方案,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培训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将培训效果作为依据,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4.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

行政单位中存在人才选拔不合理的问题,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完善用人制度。在选拔人才时,要将“逢进必考”作为人才选拔的必经门槛,且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要监管这一考试,确保其能从中选择出高素质的人才。近几年,用人制度开始走向公开化、规范化,这就营造了公正、平等的选拔环境,从而可为单位选拔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三、结语

行政单位的发展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影响。如果其并未合理管理人力资源,就无法长远发展下去。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行政单位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滕竺君.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4(20):8-9.

[2]叶秀娟.政府单位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8):78-79.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4.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

5.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

保证原创 包修改 需要私信我

【摘要】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医院认识档案管理也要不断的更新进步,在如今这信息爆炸的年代,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挑战,出现了危机。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不足逐渐呈现出来,改进人事档案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使工作更为有效,才能更为有效的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关键词】 人事档案;人力资源;制度化

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医院管理工作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在如今这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逐渐被呈现,而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改进人事档案管理,使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才能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发展。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

充分开放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深度开发人事档案,可以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例如共享人事信息,促进医院的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信息是人事部门的职责,由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式管理,快速收集人才信息并传递给用人科室,为医院管理工作服务[1]。

二、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规范的人事档案

人事档案材料的审查出现漏洞及归档出现差异等都是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填写一些档案时内容太过简单,前后矛盾,不符合填写规则,而有些档案却因不及时归档、不规范存放造成了档案遗漏或损坏。

(二)基础设施落后

医院存放档案的库房是人事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库房是存放档案的地方,所以为了档案安全,应该加强库房的建设,但在如今许多医院的档案库房缺乏防潮防火设备,且设施比较陈旧。在人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依靠手工进行工作,缺乏电子化档案管理经验、技术,故而档案在经过多次的整理和装订后,很容易损坏。

(三)缺乏档案意识

卫生事业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而不断改革,人才流动也随之频繁起来。很多医院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并不关心,以至于有些重要的档案资源缺失也毫不知情,当人员流动时,因为原始档案的缺失,往往只能跑回原单位进行补办新档案。这样缺乏系统性的档案管理不仅不利于核实基本情况,还容易对档案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质疑[2]。

三、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化

在管理人事档案时,要贯彻制度建设。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的同时,要对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加强监督,以便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在制度下,要坚持人人平等,建立制度的严肃形象。同时要分工明确、强调工作原则、建立工作规范,规范员工的工作,还要加强档案和其他部门的联系,促进档案管理制度化、程序化[3]。

(二)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医院要对员工积极宣传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加强员工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医院的干部领导也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增强档案意识,注重档案管理,以便更好的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支持,从而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医院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去,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患者的档案意识,着重加强参与养老保险的人群,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数在增加,许多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使得参保人员急速增长,倘若参保人对自己的档案不够了解,不够注重,当自身档案出现遗失或损坏的情况,没有及时的进行补办,影响人事档案的正常管理。更有甚者,因对档案的不注重,对档案不理不问不办理,这都对将来养老保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阻碍作用,以至于产生纠纷。故而加强对群众的档案意识也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也要加强,以便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及专业化水平,从而维护档案的完整性。

(三)规范收集整理工作

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便是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补充。人事档案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人事部、科教部等许多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与这些部门经常联系,以便更好的收集档案,完备、完整、准确、明确是收集手续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的。同时要严格对档案进行审查,及时退回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并要求限期纠正,而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材料要退回相关部门。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能促进医院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人员进行管理和约束,当员工进入医院的那刻起,就要建立个人档案,并按需分配。医院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受到工作人员的影响,医院的工作大多非常严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专业的知识及技术。在医院的工作中,规范医院基本操作是必须要做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因其细致性和指导性保障了医院基本操作的规范有序执行。其次,医院的体制改革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医院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因此,对人事的要求出现了不同,人力资源的整合便是企业化人事管理的表现。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人力资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最后,公共卫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迫切需要有个能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完整系统。在我国,医疗水平还尚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医疗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能在基础上保证医疗水平的进步[4]。

五、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

人事档案管理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促进作用,更能使人力资源的预测更为科学与规范。同时,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也起着反作用,因为当档案材料出现失真及雷同时,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配置起着妨碍作用,会降低人力资源的发掘力度。同时当人事档案的整体性有损时,例如档案材料出现缺失与管理混乱等,便会使得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下降。落后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更会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5]。

六、人事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一)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将会打破传统的工作习惯与要求,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达到新时代的工作要求,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昔日的管理模式及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都逐步被淘汰,因此,培训新型的人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必然的。新型的人才更适应新型的管理模式,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下新型的人才在工作上更有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高工作的质量。

(三)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时代在发展,档案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不断增加。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的传统管理模式渐渐跟不上工作的需求,长时间的工作,较高的出错率等都已经成为工作的阻碍。因此建立一套新型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七、结束语

时代在高速发展,社会在快速进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进行大改革、大换血才能适应新的时代。建立新型的档案管理模式,培训新型人才都是必要的改革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抵御冲击、更好的适应新时代。

参考文献

据学术堂了解 3000字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其实很好写。1、题目要符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求。题目要明确、精炼,一般不超过20个字,适当的时候可根据需要加上附标题。论文题目通顺且相对完整,不能有歧义。选题不要太泛、过广,提倡“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学生自选题目须经导师确认、审核后,才能确定为论文的正式题目。原则上学生一人一题,建议每个学生可以初步多选几个题目,然后和导师协商,确定最终题目。2、论文结构要完整,内容体系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不管具体体系如何,基本上应按如下层次和逻辑关系展开:①提出问题(立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②分析问题(事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③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对策等)。3、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语句通顺。分析问题多以事实说话,建议多采用数据、统计图表展示事实现状、存在的问题,展示分析的过程及分析结果。4、紧扣主题展开写作,无必要或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写。5、要严格按继续教育学院规定的规范写作论文。①内容齐全: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②页面设置符合规范;③章节设计符合规范;④字体设置符合规范;⑤图表设计符合规范。

毕业论文有关人物

论蜀汉五虎上将之赵云摘要: 赵云起先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而且十分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一些杰出人物甚至是中外闻名,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是其他历史段落无法比拟的.六十年间如此群星闪耀,构成了三国人物的特殊品貌和持久的魅力.在如多的三国人物中,除了智绝千古的诸葛亮外,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常山赵子龙了.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甚至魏延在才干和对蜀汉政权的贡献上都比赵云高出一筹。但是作为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赵云却比以上众人更加深入人心,提起赵云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历史上的赵云,最初跟随公孙瓒,后公孙瓒派赵云帮助刘备,刘备很喜欢赵云便留用了他,因为刘备和蔼公孙瓒是同学,所以公孙瓒很爽快的答应了.赵云起先“为先主主骑”,也就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赵云并不是最杰出的人物。关羽、张飞都有“万人之敌”,是当世之虎臣,曹操等对头也都是怎么认为的。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称马超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赵云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中,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号为虎威将军。但全面考虑,赵云仍比关张马黄略逊一筹,所以在历史上蜀汉排五虎上将时赵云在最后一位.说到功劳,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自和刘备结拜后,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器重的部下,担任重要职务。早在建安四年刘备重新夺取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只有二支部队:一支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一万人,另一支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荆州六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器重。而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击退曹仁,生擒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周围几个小郡都脱离曹操统治愿意受关羽节制,吓得曹操想迁离许都,可说是功绩显赫。张飞的功业虽然比不上关羽,但也是刘备的股肱之臣。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刘备夺取益州后,“以飞领巴西太守”,张飞在巴西打败曹操手下的勇将张郃,使曹操多年不敢再进攻巴西。马超虽然迟归顺刘备的时间比较晚,不是元老级的人物,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是闻名遐迩.刘备围成都,刘璋坚决抵抗,但一听说马超投了刘备,且在城外,立刻开城出降,也算是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斩杀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闻渊死讯放声大哭。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他更是以蜀汉第一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而赵云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担当护卫将领,没有独自领兵打仗的机会,功业不如前几位了,自然地位不如关张马黄魏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而赵云仅为翊军将军,而这种不三不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将军封号很多人都得到了。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经过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没有升迁。汉代,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一级上将;前后左右将军是二级上将.所以此时赵云的军阶远远低于其他几位将军.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去世.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到赵云去世也没有改变。然而,历史上的赵云也不是平庸之辈,他有很多其他人没有的优秀品格:第一,深明大义。赵云的原则是忠君报国救民于水火.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在封建社会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后归刘备,都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第二,忠直敢谏。益州刚刚安定,刘备想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可见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所以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时,蜀国竟无一人敢出来劝说刘备.只有赵云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但刘备不听,一意孤行,终于导致夷陵之败,不仅自己送了性命还害了蜀汉七十万将士的性命.使蜀汉元气大伤。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第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夏侯敦的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小时候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云没有私自放走夏侯兰,而是报告刘备;而且根据夏侯兰的能力为刘备推荐他;让他为蜀国出力.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第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与同僚永远保持融洽的关系。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队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赵云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让人钦佩不已。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及其他武将,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赵云是抱有深厚感情的.他从自己看待赵云的角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像力,使《三国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三国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时公孙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剌。”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只见这少年“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1]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但是这一段经典战例是罗贯中编出来的.《三国志·赵云传》: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根据这一段简单的记载,可以看出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过阿斗,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2]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象犹如一尊巨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不过分吹捧赵云.也没有明写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分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历史上的赵云的优秀品格,在《三国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并不突出,罗贯中又一次发挥了艺术创造的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已经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三国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3]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顒;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4]。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为什么赵云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会排在所有武将形象之首,比关张等人都高呢?首先,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象的赵云符合历史人物赵云;罗贯中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长阪坡单骑救主中,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他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郃战了十余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他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伏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问世以前,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三国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像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象却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他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赵云受到读者的喜爱还和现在人的观念的改变有关.就拿对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无礼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已经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参考书目:[1]《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2]《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3]《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4]《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秦可卿1.先简单介绍,简单说明来历,人物关系,与简单经历,早夭伊始。2.第五回中有判词,摘录,再简单翻译一下,透过原著判词,结合现在,进行新的阐述。摘录一些原著中对秦可卿的描写,然后进行说明,说明中一定要结合秦可卿的生平与事迹,特别要说明一些关于秦可卿与公公暧昧以至于早夭的因果与心理。3.引用一些其他学者对于秦可卿的点评,推荐一个人的评论,周思源的评论很有见地,可以引用一下。当然引用也是为了带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之后一定要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附:可以对《石头记》中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个人物描写的前后改动来说事,说说曹雪芹在秦可卿这个人物上的写作心理。林黛玉:套路是差不多的,林黛玉的论文相对简单得多,因为林黛玉在文中的篇幅是很多的,人物塑造上也更加全面,所以在写论文时,传统的一些论文阐述是比较简单的,评论林黛玉的文章与学者也非常多,所以你可以充分的借鉴。但是只进行传统的阐述与借鉴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你自己的角度见解,这样才是一篇有见地的论文,才会是一篇好的论文。要通过什么角度来说自己的看法呢?我帮你想了想,可以用男人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论一轮林黛玉为什么会让宝玉喜欢,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喜欢她,为什么...等等.引用一些其他学者对于秦可卿的点评,所以在写论文时,林黛玉的论文相对简单得多,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惋惜她,透过原著判词,特别要说明一些关于秦可卿与公公暧昧以至于早夭的因果与心理,与简单经历,论一轮林黛玉为什么会让宝玉喜欢。当然引用也是为了带出自己的见解秦可卿1。附,说说曹雪芹在秦可卿这个人物上的写作心理,可以引用一下,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怜惜她,摘录,人物塑造上也更加全面:套路是差不多的。摘录一些原著中对秦可卿的描写,传统的一些论文阐述是比较简单的:可以对《石头记》中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个人物描写的前后改动来说事,还需要进行你自己的角度见解?我帮你想了想,再简单翻译一下。但是只进行传统的阐述与借鉴是不够的,可说美貌,结合现在,才会是一篇好的论文,可说男人的保护弱小心理。要通过什么角度来说自己的看法呢,可说病态,可以用男人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进行新的阐述,人物关系。2。。略想了几个方面。3。胆大造次,学识浅显,简单说明来历,周思源的评论很有见地。林黛玉.第五回中有判词,说明中一定要结合秦可卿的生平与事迹,所以之后一定要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然后进行说明,这样才是一篇有见地的论文,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喜欢她。。,推荐一个人的评论,所以你可以充分的借鉴.先简单介绍,望你能写出好的论文,评论林黛玉的文章与学者也非常多,因为林黛玉在文中的篇幅是很多的,早夭伊始。展开

范进人物本性。激疑: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为什么却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范进为何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买鸡?明确:这说明范进“人心本善”,不纵恶,不隐丑。范进对岳丈的“教诲”,唯唯连声,穷秀才卖鸡也能招摇过市,不过“草民”一个。可见,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进、范进科举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了八股举业,结果造成了精神空虚,知识贫乏,以至范进当了主考官竟然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不知是何许人。同时,着力描写周进、范进命运转变中环绕在他们周围人物的色相,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毕业论文有关人物介绍

范进人物本性。激疑: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为什么却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范进为何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买鸡?明确:这说明范进“人心本善”,不纵恶,不隐丑。范进对岳丈的“教诲”,唯唯连声,穷秀才卖鸡也能招摇过市,不过“草民”一个。可见,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进、范进科举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了八股举业,结果造成了精神空虚,知识贫乏,以至范进当了主考官竟然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不知是何许人。同时,着力描写周进、范进命运转变中环绕在他们周围人物的色相,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秦可卿1.先简单介绍,简单说明来历,人物关系,与简单经历,早夭伊始。2.第五回中有判词,摘录,再简单翻译一下,透过原著判词,结合现在,进行新的阐述。摘录一些原著中对秦可卿的描写,然后进行说明,说明中一定要结合秦可卿的生平与事迹,特别要说明一些关于秦可卿与公公暧昧以至于早夭的因果与心理。3.引用一些其他学者对于秦可卿的点评,推荐一个人的评论,周思源的评论很有见地,可以引用一下。当然引用也是为了带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之后一定要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附:可以对《石头记》中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个人物描写的前后改动来说事,说说曹雪芹在秦可卿这个人物上的写作心理。林黛玉:套路是差不多的,林黛玉的论文相对简单得多,因为林黛玉在文中的篇幅是很多的,人物塑造上也更加全面,所以在写论文时,传统的一些论文阐述是比较简单的,评论林黛玉的文章与学者也非常多,所以你可以充分的借鉴。但是只进行传统的阐述与借鉴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你自己的角度见解,这样才是一篇有见地的论文,才会是一篇好的论文。要通过什么角度来说自己的看法呢?我帮你想了想,可以用男人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论一轮林黛玉为什么会让宝玉喜欢,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喜欢她,为什么...等等.引用一些其他学者对于秦可卿的点评,所以在写论文时,林黛玉的论文相对简单得多,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惋惜她,透过原著判词,特别要说明一些关于秦可卿与公公暧昧以至于早夭的因果与心理,与简单经历,论一轮林黛玉为什么会让宝玉喜欢。当然引用也是为了带出自己的见解秦可卿1。附,说说曹雪芹在秦可卿这个人物上的写作心理,可以引用一下,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怜惜她,摘录,人物塑造上也更加全面:套路是差不多的。摘录一些原著中对秦可卿的描写,传统的一些论文阐述是比较简单的:可以对《石头记》中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个人物描写的前后改动来说事,还需要进行你自己的角度见解?我帮你想了想,再简单翻译一下。但是只进行传统的阐述与借鉴是不够的,可说美貌,结合现在,才会是一篇好的论文,可说男人的保护弱小心理。要通过什么角度来说自己的看法呢,可说病态,可以用男人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进行新的阐述,人物关系。2。。略想了几个方面。3。胆大造次,学识浅显,简单说明来历,周思源的评论很有见地。林黛玉.第五回中有判词,说明中一定要结合秦可卿的生平与事迹,所以之后一定要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然后进行说明,这样才是一篇有见地的论文,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喜欢她。。,推荐一个人的评论,所以你可以充分的借鉴.先简单介绍,望你能写出好的论文,评论林黛玉的文章与学者也非常多,因为林黛玉在文中的篇幅是很多的,早夭伊始。展开

论蜀汉五虎上将之赵云摘要: 赵云起先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而且十分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一些杰出人物甚至是中外闻名,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是其他历史段落无法比拟的.六十年间如此群星闪耀,构成了三国人物的特殊品貌和持久的魅力.在如多的三国人物中,除了智绝千古的诸葛亮外,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常山赵子龙了.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甚至魏延在才干和对蜀汉政权的贡献上都比赵云高出一筹。但是作为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赵云却比以上众人更加深入人心,提起赵云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历史上的赵云,最初跟随公孙瓒,后公孙瓒派赵云帮助刘备,刘备很喜欢赵云便留用了他,因为刘备和蔼公孙瓒是同学,所以公孙瓒很爽快的答应了.赵云起先“为先主主骑”,也就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赵云并不是最杰出的人物。关羽、张飞都有“万人之敌”,是当世之虎臣,曹操等对头也都是怎么认为的。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称马超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赵云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中,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号为虎威将军。但全面考虑,赵云仍比关张马黄略逊一筹,所以在历史上蜀汉排五虎上将时赵云在最后一位.说到功劳,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自和刘备结拜后,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器重的部下,担任重要职务。早在建安四年刘备重新夺取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只有二支部队:一支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一万人,另一支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荆州六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器重。而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击退曹仁,生擒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周围几个小郡都脱离曹操统治愿意受关羽节制,吓得曹操想迁离许都,可说是功绩显赫。张飞的功业虽然比不上关羽,但也是刘备的股肱之臣。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刘备夺取益州后,“以飞领巴西太守”,张飞在巴西打败曹操手下的勇将张郃,使曹操多年不敢再进攻巴西。马超虽然迟归顺刘备的时间比较晚,不是元老级的人物,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是闻名遐迩.刘备围成都,刘璋坚决抵抗,但一听说马超投了刘备,且在城外,立刻开城出降,也算是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斩杀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闻渊死讯放声大哭。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他更是以蜀汉第一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而赵云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担当护卫将领,没有独自领兵打仗的机会,功业不如前几位了,自然地位不如关张马黄魏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而赵云仅为翊军将军,而这种不三不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将军封号很多人都得到了。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经过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没有升迁。汉代,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一级上将;前后左右将军是二级上将.所以此时赵云的军阶远远低于其他几位将军.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去世.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到赵云去世也没有改变。然而,历史上的赵云也不是平庸之辈,他有很多其他人没有的优秀品格:第一,深明大义。赵云的原则是忠君报国救民于水火.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在封建社会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后归刘备,都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第二,忠直敢谏。益州刚刚安定,刘备想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可见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所以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时,蜀国竟无一人敢出来劝说刘备.只有赵云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但刘备不听,一意孤行,终于导致夷陵之败,不仅自己送了性命还害了蜀汉七十万将士的性命.使蜀汉元气大伤。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第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夏侯敦的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小时候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云没有私自放走夏侯兰,而是报告刘备;而且根据夏侯兰的能力为刘备推荐他;让他为蜀国出力.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第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与同僚永远保持融洽的关系。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队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赵云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让人钦佩不已。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及其他武将,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赵云是抱有深厚感情的.他从自己看待赵云的角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像力,使《三国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三国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时公孙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剌。”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只见这少年“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1]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但是这一段经典战例是罗贯中编出来的.《三国志·赵云传》: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根据这一段简单的记载,可以看出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过阿斗,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2]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象犹如一尊巨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不过分吹捧赵云.也没有明写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分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历史上的赵云的优秀品格,在《三国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并不突出,罗贯中又一次发挥了艺术创造的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已经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三国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3]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顒;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4]。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为什么赵云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会排在所有武将形象之首,比关张等人都高呢?首先,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象的赵云符合历史人物赵云;罗贯中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长阪坡单骑救主中,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他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郃战了十余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他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伏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问世以前,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三国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像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象却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他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赵云受到读者的喜爱还和现在人的观念的改变有关.就拿对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无礼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已经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参考书目:[1]《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2]《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3]《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4]《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