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涡轮式肺功能仪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涡轮式肺功能仪的毕业论文

三甲,三乙,二甲,二乙,一甲,一乙。 三甲是医院的最高级别,一般都是医学院的教学和附属医院,或者说是本地区最大,条件最好的医院。比如说XX市人民医院。三甲医院一般都是综合实力较强,技术力量较为雄厚,设备条件比较好的医院,可以处理下级医院不能处理和解决的病例。 二甲医院一般都是厂矿,企业医院和县级医院。条件和设备比三甲的要差,技术力量也不如三甲医院,可以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 一甲医院一般都是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还要有硬件设施

土羊以且:(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麻醉科、康复科、预防保健科;(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理疗科(可与康复科合设)、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部和相应的临床功能检查室。三、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名卫生技术人员;(二)每床至少配备0. 4名护士;(三)各专业科室的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四)临床营养师不少于2人;(五)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四、房屋:(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三)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五、设备:(一)基本设备:给氧装置呼吸机、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高频电刀移动式x光机、x光机B超、多普勒成像仪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脑血流图机、血液透析器肺功能仪支气管镜食道镜、胃镜十二指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镜、直肠镜腹腔镜、膀胱镜宫腔镜、妇科检查床产程监护仪、万能产床胎儿监护仪、婴儿保温箱骨科牵引床、裂隙灯牙科治疗椅、涡轮机牙钻机、银汞搅拌机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紫外线分光光度计、酶标分析仪尿分析仪、分析天平细胞自动筛选器、冲洗车电冰箱、恒温箱离心机敷料柜、器械柜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高压灭菌设备、蒸馏器紫外线灯、手套烘干上粉机洗衣机、冲洗工具下收下送密闭车、常水、热水、净化过滤系统净物存放、消毒灭菌密闭柜、通风降温、烘干设备热源监测设备(恒温箱、净化台、干燥箱)(二) 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

你好,医院等级三级甲等(三甲)是最好的医院,医院等级有许多硬性要求,比如住院床位总数20至99张的为一级医院,住院床位总数100张至499张的分为二级医院,住院床位总数500张以上为三级(床位数量只是大致区分医院等级的一方面,医院的分级还有许多其他要求,不代表床位数达到即是该等级医院)。

这个需要花钱买的,知道就能解决?那么容易?

肺功能仪的毕业论文

到医院的肺功能室通过专门的仪器测定。项目包括肺容量、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气道反应性、气道阻力、运动心肺功能等。

护士 毕业 后规范化培训是为完善毕业后对护士的护理学 教育 ,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化培训, 是使护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能力转变的重要 措施 ,对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专护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范文 一:临床循证护理现状调查

1对象与 方法

对象

从某所大型综合性医院860名临床护理人员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8~52岁,平均(±)岁。学历:中专84名(),大专166名(),本科及以上50名()。职称:护士94名(),护师130名(),主管护师76名()。工作年限:1~6年94名(),~12年94名(),~18年65名(),18年以上47名()。

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3]。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本状况,对循证护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制定护理计划时参考的依据,临床护理科研及护理实践的方法等26个有关问题。将问卷发放给2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请专家评审,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内容效度为。然后由笔者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向其讲解填写要求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

2结果

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晓情况

的临床护理人员知道循证护理,但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者仅占(47/300。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业教材,不同职称、工作年限护理人员对护理常规,不同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家意见及不同学历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4]的应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或P<); 其它 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依选用临床参考依据构成比的多少排序依次为护理常规()、专业教材()、科学证据[4]()、医学杂志()及专家意见()。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用护理常规百分构成比最高,专业教材次之,而采用科学证据[4]、医学杂志及专家意见较前2项差距较大。

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统计显示,只有(23/300)的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最可靠、科学的证据,结合个人临床 经验 和病人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护理方案。进一步查询原因:工作繁忙占(150/277),新资料缺乏占(57/277),没有条件上网占(19/277),缺乏上网技巧占(11/277),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占(29/277),其它原因占(11/277)。

3讨论

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将循证护理教育深入到临床和继续护理教育中

本次调查显示,的临床护理人员熟悉循证护理,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了解不深,遵循证据的科学观念尚未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因此,有必要在各级护理院校中增设循证护理课程。临床护理人员也必须接受循证护理的继续教育,如开展专题讲座、强化培训等。使临床护理人员熟悉更多的循证护理知识和循证护理的实践方法,同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5],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应用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使循证护理在日常护理实践如查房、会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中得以应用。实施循证实践,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

评价证据的正确性、有用性和实用性时常根据证据的性质分为4个等级:A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B级,设计较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C级,病例 报告 或有缺点的临床试验;D级,个人的临床经验[4]。A级证据级别最高,依次递减,D级级别最低。

遵循科学的证据为病人服务,是循证护理与传统的经验和直觉式护理的根本区别。本调查显示,(152/300)的临床护理人员习惯按护理常规办事,(104/300)按专业教材办事;提示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批判性思维。由于专业教材出版周期长,各地区各医院的护理常规的质量参差不齐,临床护理人员无法将护理服务建立在目前现有的科学证据基础上。致使许多护理手段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与经验阶段,缺乏科学证据[6]。调查同时也显示了不同背景的护理人员对某些临床参考依据的应用程度存在差异。工作年限长、学历高及职称高的护理人员更习惯按专业教材、护理常规办事;只有的护理人员应用了最可靠的科学证据,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应用不足,可能与其知识老化、凭经验和直觉护理病人、不知如何获取证据及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关;中专护士对科学证据的应用较好,可能与其工作年限较短、临床工作经验欠缺、护理病人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频率较高,促使她们多 渠道 获取护理新知识等因素有关。目前有说服力的护理研究信息资源仍然有限,研究结果的传播与推广不够充分[7],导致科学证据的应用范围狭小。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期刊亦较少,仅为(15/300)。实质上期刊出版周期短,更新知识快,统计资料多,可从中查找到大量的最新的实用性科学证据。护理人员尚可通过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查询获取自己所需的证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广大护理人员也应根据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提供的结论选题,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为临床实践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循证护理得以开展的关键。

成立循证支持小组,提高护理人员循证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缺乏上网技巧,没有条件上网。由此可见临床护理人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证护理实践开展不够。因此,挑选一批具有循证能力的临床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支持小组,参与或支持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临床护理人员从事循证护理实践,也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办法之一。循证支持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期刊及书籍帮助繁忙的临床护理人员从浩瀚的医学信息海洋中获得科学的证据,再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需求和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分析证据的可应用性,制定出高质量的护理方案和护理决策,供临床护理人员运用,以普遍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能力,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从事更多的循证护理实践,从而促进临床护理持续健康发展。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护理学的人文底蕴

1护理学的人文视野审读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耦合依据1980年美国护士会对护理的定义: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反应。又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安适状态(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综上所述,界定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应用科学。

护理学的人文底蕴不足纵观护理学的形成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护理学是精于自然科学,荒于人文科学———只充分看到护理科技的作用,而没有充分看到掌握与使用护理科技的人的作用———热衷于护理技术操作,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只重视护理研究技术及如何使之发挥作用,而不重视研究使用护理科技的人如何能正确、有效地掌握科技与发挥科技的作用———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如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锦州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席焕久指出的,研究人体结构,只进行纯生理性的剖析,什么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研究人的病因,什么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或病毒病菌感染,等等。所有分析均以对小白鼠、小白兔的解剖分析为依据,所有结论均与对白鼠、白兔的分析结果相一致。由此,人的社会属性不见了。如此这般,怎么能谈得上让我们的医生能很好地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呢?怎能很好地为人民治疗,为人服务呢?荒于人文科学,就可能导致科技使用不当,乃至形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巨大的灾难,例如采用B超鉴别胎儿性别、滥用辅助检查等。

那么,人文素质的底蕴不足,到底会对国家产生哪些影响呢?美国人曾在1967年设立“零点项目”专门加以研究,起因是前苏联1957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早于美国整整4a,其中的“零”表示对人文教育认识的空白。历经数十年相关的研究,美国联邦教育部得出结论:美国教育过分强调其经济目的和经济作用,导致学生只是为了今后的职业需要而上学,课程被过分专业化,特别是低估了人文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创造力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头脑灵活、能不断适应社会迅速变化的人才。两国科技人员不同人文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1:14]。

护理学的学科构成、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必然将跨入新世纪的护理学首先接受人文的审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例如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是人类文明,还是人类灾难?!也就是说,科技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什么能让我们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告诉我们,那是人文。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学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受西方护理的影响。科学无国界,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人文则具有民族性。护理的科技方面,表现中国特色很困难,要真正表现中国护理特色就是在护理中渗透中国 传统 文化 底蕴。林巧稚行医初期,曾有位外国大夫嘲笑她:“你以为拉拉病人的手,给病人擦擦汗就可以成为一个教授么?”林巧稚反问道:“医生不知道病人的冷暖,没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又怎能治好病呢?” 总结 过去,为什么在中国开展责任制护理近乎流产;联想现在,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那么艰难。这些都提醒人们必须要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护理科技方面学习欧美,但在人文方面一定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为可以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技术,但是无法引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南丁格尔,中国需要自己的南丁格尔———林菊英、林巧稚们。

2构建护理学的人文工程

全面营造人文精神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成果;人文精神则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 言行举止 的德性。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但是,在以技术为中心的泰勒制背景下,在职业教育眼中,受教育者作为“人”已不复存在,仅仅是可以被训练的参与生产的简单要素;把适应社会需求片面地理解为专业化,特别强调专业对口,培养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打造一颗颗拧在一个岗位而且永不松动的螺丝钉;职业教育也就是“饭碗教育”。所有这些,受教育者都得付出如下代价:牺牲个体人格的完整性,扼杀创造性,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剥夺选择生活和职业的权利。最终,远离人文精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鄙视“为谋生而学”的动机,他认为“这会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他强调:“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1:14]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必须深刻 反思 。美国学者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些什么东西,那是贯穿在人们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趣味,被称之为人文精神。但是,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以技术为中心的尽可能分工的泰勒制成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把人看作是参与生产的简单要素,用单纯技术观点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忽略其作为“人”的存在[2]。护理教育也难逃厄运:人们过于重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教育过程停滞在认知层次上,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各种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技能,更要具备人文精神。即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体现人文教育的特色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有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有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内化”,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人格、气质、修养。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确立护理教育的人文理念理念(idea)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畴。该词源于古希腊文,原意为形象。西方哲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使用。1997年3月卫生部制定的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首次建立护理教育理念。护理理念,成为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南和依据,成为护教育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它包括护理教育的哲学依据、护理教育的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护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理教育的主要活动形态、与护理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培养目标中凸现人文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人为地割裂,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和公众片面地强调科学的技术应用,漠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欠缺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导致“半人教育”,出品“单维人”。人文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促使个体人格的完善,道德精神的提升,它不只是简单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主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才未来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更需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了人文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并指导思想和行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护理专业,具有和蔼、端庄的仪态,严谨、勤快的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教学计划中加强人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文学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为主,辅之以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时偏少,且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发达国家的人文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达到20%~25%。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主要特色是“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按整体护理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使传统的生物学医学基础课程在提高护理适用性基础上进一步得到精简和压缩,使人文课程所占比重有较大提升,人文学科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在20%左右。

筛选人文知识模块整体护理所必须的知识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初级卫生保健知识、基本 医学知识 、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整体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人的整体概念、初级卫生保健概念、健康与疾病之间动态连续概念、护理程序概念、人际协作与沟通概念、终身学习概念。构建护理学的人文工程,必须筛选与人文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终身学习概念等等,以确立人文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层次。

重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体系仍按普通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三段式和按学科课程组成,各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种“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容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弱化文化陶冶,导致受教育者人文底蕴不足。为突出人文学科,使人文学科成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六大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想,即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医学课、新型护理技术与方法论课[3:54]。

确立人文学科层次人文学科作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以文化知识课程为基础———语言、文学、写作、美术等;以人文与医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为重心———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美学、人际沟通、医护文献检索、医护法学等;以“两课”为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德育课(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3:54]。

创新系统的人文教育方法许多人以为人文学科及其教育主要是告诉学生一些人文知识,并让他们“记住”而已。人文教育方法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堂灌输、课后复习、考试检查。其实,成功的人文教育必须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因为人文教育不是用概念解释概念,惟一真正要做到的是给出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场所,以使被教育者生成意境,进入思想的状态。因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的。人文教育的方法必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自学、课堂辅导、计算机分析与仿真/实验研究、论文/设计或实验、 社会实践 等方式。这样,学习过程就转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人文教育就是培养这种能力,而不只是告诉人文知识,更不在于背诵人文教条。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

3护理学不再远离人文

目前,我国护理学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举步维艰。人文精神危机的加剧,使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的使命更加沉重。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构建护理教育过程中,已经突出考虑价值取向的人文因素,例如: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念,充分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强调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整体性,采取科学的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是有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其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采取的护理手段是应用护理知识和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依据人的基本需要与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身心整体护理,等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已应用于临床,护理哲理已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所有这一切表明,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的人文工程已经启动。

肺功能检查常做的项目包括以下几种:肺通气功能,这个是检查的最基本项目,可以判断是否有通气功能障碍,及类型和程度。支气管激发试验,一般来说通气功能正常会做激发试验,常用于鉴别诊断哮喘。支气管舒张试验,通气功能异常做此项,如阳性,可能为哮喘。残气容积,用于判断肺气肿的程度。弥散功能,一般用于肺间质纤维化。

5.长期氧疗的好处,改善氧疗的依从性 好处:(1) 缓解神经疲劳、放松身心、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工作效率。(2) 改善大脑供氧状况,调节脑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3) 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衰老、增强新陈代谢。(4) 减轻低氧血症,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5)缓解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减轻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右心室负担,延缓肺心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氧疗前肺动脉压平均每年增加,氧疗后几年里75%的患者的肺动脉压逐渐下降,每年下降[10](6) 吸氧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困难,改善通气功能障碍。(7)、 改善患者体质,改善睡眠和大脑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8) 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长生命。(9) 减少住院次数,节约医疗费用。 在长期的氧疗护理中发现,对氧疗知识缺乏的患者有不遵医行为具体原因有:舒适的改变、不愿长时间受约束、对吸氧产生恐惧心理、经济原因、认为吸氧作用不大、在吸氧流速上与临近病员攀比[11],对以上原因护士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勤巡视病房,多观察,使氧疗顺利进行。 6.评估长期氧疗的有效性 病员情况 在氧疗过程中要观察精神和神志的变化、紫绀和皮肤的变化、呼吸和心率的变化、血压和周围循环的变化、眼球结膜水肿情况、注意是否有喘憋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根据病情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可采用耳测氧计测定SaO2、经皮测定氧和CO2分压、监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等。 氧气装置情况 检查氧气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量浮标是否到位准确。每日更换湿化瓶及湿化液,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出院指导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多数是年老体弱,护士要嘱咐患者平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 务必戒烟 吸烟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对肺功能损害轻重决定于吸入肺内的烟雾量及烟雾进入肺内的深度,而咳痰症状的发生为烟雾微粒在气道沉积导 致尼古丁大量摄入所致。戒烟能明显减低吸烟相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减轻肺功能下降程度,提高运动耐受性。戒烟后第一年内肺功能受损速度能有明显减慢,以后逐年减慢,戒烟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延迟15-20年[12] 适当的练习呼吸体操 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呼吸体操的锻炼,增加肺功能的耐受性。 8.定期家庭访视 指导氧疗患者正确使用氧疗装置,说明长期吸氧的重要性,以提高用氧的依从性。指导氧疗装置的消毒。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医疗条件嘱咐患者每月或3个月到门诊随诊1次,观察症状、体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以及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等。在欧美等国家,有指定的氧疗机构,对氧疗的患者开氧疗处方,氧疗过程中有医务人员进行随访,同时重视医务人员的教育,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调整吸氧流量和吸氧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定期随访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判断氧疗的效果,并将血氧饱和度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手段,成为长期氧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参考文献 1. 陈萍,赵海涛,氧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3):137-138 2. 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5,7(3):114-116 3. 邢丽娜、孙滨、刘丹,家庭氧疗初步探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4,28(16):484-486 4. 张岚、杭小华、贾东梅,COPD患者缓解期长期家庭氧疗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25-27 5.金奕,孟宝珍,曹文眉,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天津护理.1999,7(2):1-2 6.石敏、刘景.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3):137-139 7.朱萍,消除吸氧噪音方法. 8.李敏、莫桦、许晨,氧气湿化瓶改进及应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27(1):106-107 9.刁尚芝、赵洪全、高瑞英,等。介绍一种医用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62 10.顾月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长期氧疗.医师进修杂志.2000,23(4):53-55 11.葛敏,氧气疗法的研究及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247-248 12.王悦虹、蔡映云,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病.

涡轮叶片的毕业论文

F100发动机简史1前言由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空中优势战斗机F-l 5发展高性能的发动机起,到90年代为下一代先进战斗机ATF(用于21世纪)即F-22发展推重比为10一级的发动机,历时20余年。其间研制观点(指导思想)有两个大的转变,即从单纯追求性能转变为可靠性、可维修性与性能并重,再转为推行“同期工程”,(或“并行工程”、“一体化制造与发展”工程)。这两大转变,三种指导思想是吸取了发动机研制、外场使用等中积累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以美国普惠公司为例,它从研制第一种推重比为的F100-PW-100(-200)发动机起,到衍生改型的具有高可靠性的F100-PW-220,到发展新一代的、用于F-22的推重比为的F119发动机,长达四分之一世纪多的整个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发动机研制观点转变的过程与背景,能代表世界航空发动机发展的趋势。2早期的F100发动机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普惠公司为准备用于下一个25年的空中优势战斗机F-1 5发展了新一代的高性能发动机,即F100发动机。为满足飞机要求,发动机推重比需达到一级才行。为此,普惠公司将提高发动机性能即推重比作为重点予以保证,也即以提高发动机性能为F00研制的指导思想。在F100的研制、发展中,尽量控制发动机重量而不影响性能,最终达到了目的,使F100成为第一种投入使用的推重比为一级的发动机。当F100的第1个、用于F-1 5的生产型F100-PW-100转入批生产并开始装备美国空军时,与当时其它发动机相比,性能有明显的改进,特别是其跨声/超声条件下的性能有显著的提高。事实上,时至今日,当今在役的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也仍同等或稍高于30年前F100的推重比。用于F-1 5战斗机的F100-PW-100(装2台)发动机的起飞推力为 kN,F-1 5于1974年11月开始装备美国空军,与-100型推力相等的-200型用于F-1 6战斗机(装1台),F-16于1978年底开始装备美国空军。F100的性能的确不错,但它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却未能与性能的提高相匹配,F-1 5战斗机装备部队后,在使用中暴露出发动机有许多影响可靠性的严重问题。例如压气机失速,大量涡轮叶片超温、烧伤等,曾使大批F-15战斗机扒地不能起飞,成为困扰美国空军的最棘手问题之一,使美国空军不得不让(GE公司利用用于B-l轰炸机的F101发动机的核心机,发展一种适用于F-1 5,F-1 6的发动机,即F110,形成了由两家发动机公司同时为F-15和F-16提供不同型号发动机的局而,一直沿用至今。F100-PW-100/200出现可靠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使用中,由于飞机的要求需来回快速拉、推油门杆,因而使发动机的温度与转速快速变化,造成发动机主要零件应力循环变化多,而当时的军用发动机定型试车仅包含极少循环的耐久试车。因为在70年代初期,标准的定型试车为150h试车,这种试车的目的是考核在最长的稳态时间内发动机在高温下的工作能力,而不是考核多次循环下的工作能力等,因而定型后发动机仍然出现大量故障。当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研制中,单纯追求了高的性能,忽视了可靠性、可维修性和耐久性问题,发动机的设计没有在可靠性,可维修性、成本和可生产性等以及性能等诸方面取得平衡而造成的。3 提高可靠性的F100-PW-220发动机普惠公司从F100-PW-100的发展、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吸取了一条很重要的经验,那就是忽视可靠性、可维修性而单纯追求性能的发展先进发动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为了使F100发动机能满足空军既有高的可靠性又有高性能的发动机需要,普惠公司着手对F100进行改进,以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虽然由1975年到1980年,普惠公司与美国空军在改善F100的可靠性方面做了一些小的改进,但收效不显著。直到1981年,才开始利用先进技术对F1O0进行重大改进,以提高可靠性、耐久性与安全性。这些改进包括:重新设计的“加大寿命的核心机”(ILC)、单晶材料作的涡轮叶片、第一种用于战斗机发动机的全功能数字式电子调节器(FADEc)、齿轮泵作的燃油泵等。此改进型被命名为F100-PW-220,其推力维持100型的即起飞推力为 kN,但重量加大约61KG,也即牺牲了推重比而获得高的可靠性。为考核-220型的耐久性与可靠性,补充进行了三种试验,即4000个TAC循环的加速任务试验(AMT)、高Ma下的耐久性试验与高周疲劳试验。 4 000个TAc循环的加速任务试验(AMT) 加速任务试验AMT试验是以前未曾进行过的,是按飞机的飞行任务剖面,归纳出发动机的任务剖面图,如图1所示。然后按油门杆位置变化情况进行加速模拟试验,即每1个试验循环模拟飞机作战时的油门变化,但时间却大大缩短。用这种试验.模拟发动机在外场使用时,温度与转速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离心负荷与温 度负荷的变化,用以考核发动机低循环疲劳寿命以及在这种多变工况下发动机的可靠性。作为战斗机特别是高性能战斗机的发动机, 就不能按飞机一次起降作为1个循环计。因为在飞机作战中,往往要反复将油门杆从最低位置推到最高位置,或反之。这样,在飞机一次起降中, 零件上应力的变化就不单纯是一种从零到最大再 到零的过程。为此,采用了TAc循环(TAc为总 的积累循环,也称战术空军循环,TAc=总的起飞循环数十l/4全程油门过渡次数,一般,l发动机飞行小时(EFH)=2TAc循环)来计算它们的低循环数。目前,作为战斗机的发动机,需要完成一次4000个TAc循环试验。在F100-PW-220发展试验中,美国空军根据外场使用情况,要求进行一次4000TAc循环的AMT试验,每1个TAc循环的AMT约耗时15min,4000TAc循环AMT约耗时1000 h。若按每架飞机每年使用250 h即500TAC循环,则4 000TAC循环AMT,相当外场使用8年。实际上,F100-PW-220前后共进行了两次4000TAC循环AMT,第1次4000个TAC循环试验中,在90天时间内共试验了953 h,其中全程油门过渡84849次,加力燃烧室点火8254次,加速34551次,相当外场工作九年。试验后,核心机完好无损,于是又进行了第2次4000个TAC循环试验,两次共进行了8191个循环,1826 h,其中全程油门过渡172847次.加力燃烧室点火19308次,发动机加速76738次.相当外场使用18年。两次试验中,由核心机引起的换发率、空中停车率、推力损失率均为0,说明该型发动机达到了提高可靠性的目的。据称这是战斗机用发动机中,第1种通过2次4000个TAC循环试验的发动机。通过这三种考核试验后表明-220型较-100型在可靠性,耐久性方面均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它在外场不需对发动机的调节系统进行调节(因为它的FADEC具有自调特性),还取消了对移动油门杆的一些限制,能满足空军的需要,-220型于1985年底正式投产。由于-220型在使用中反映出有较好的可靠性,因此美国空军让普惠公司用-220型的改进措施换装在外场使用的100型上,这种改装的发动机命名为F100-PW-220E。4、 一体化制造与发展、并行工程、同期工程F100发动机由-100型改进到-220型,可靠性得到大大提高,这种用牺牲性能来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得到空军的赞许。这就是航空发动机研制观点的第一改转变,即由单纯追求性能转变为可靠性、可维修性与性能并重,也即所研制的发动机是在可靠性,性能等诸方面得到平 衡的设计。但是,在发展-220型时并不是十全十美,虽然它做到了在可靠性、维修性、耐久性及性能等方面进行平衡,成为一种进行平衡后的设计。但是由于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在正式转产时却遇到了麻烦,即在投产的第1年(1986年)中,在组织生产中出现了许多重大难题,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去克服才使生产工作进行下去,不仅延误了投入使用的时间,而且也增加了额外费用。这是普惠公司在发展一220型中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即仅由设汁人员参与发展一种新型发动机,特别是在采用许多先进技术时是不够的根据-220的教训,引发了普惠公司在1987年对发动机的研制观点(指导思想)做了一个重大转变,建立了称之为“设计到加工”多功能小组的概念,使得在发动机设计过程中,就吸收 制造、材料、供应和质量等方面的工程人员参与。即在设计之初,就全盘考虑各方面问题,使得在此基础上通过验证的先进发动机,能很快转入牛产,投入使用中去。美国空军在普惠公司这一新思想的基础上,于1990年采用了更为广泛的多功能小组概念,它包括了整个发动机寿命循环中从方案论证到外场支援的各阶段参与工作的各种人员。这种由几十个到百多个的多功能小组参与发动机发展全过程的系统上程称为一体化制造与发展(Intergratcd ProductDevelopment,IPD)工程,其最终目的是让用户能得到一种各方面得到平衡的产品。据普惠 公司称,目前该公司已将IPD概念应用到各种军、民用发动机的研制中。无独有偶,与此同时其他的大公司也做了类似的指导思想转变过程,采用了类似IPD的概念,例如GE公司开展了并行工程()罗.罗公司开展了同期工 程(Simultaneous Engineering,SE).三者名称不一 ,但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以并行工程为例,它是由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主持,GE公司航空发动机部研究发展中心(GE- CRD)进行研究的。他们认为并行工程是一种革命性的工程发展方法,它同时考虑研究、发展、设计、制造与使用的问题,以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在采用高、新技术,先进材料与工艺时对部、组件最终结果的影响,以便快速的获得最优设计,使从方案设计到形成可供使用的产品的周期缩短1/3到1/2,并相应减少研制费用与风险。当然,这项概念更新的研究工作,也是耗资巨大的工程,仅在1988~1992年的初始阶段研究中即投资9300万美元。DARPA除在西弗吉利亚大学建立了一个并行工程研究中心(CERC)外,还由GE公司航空发动机部联合卡内基、梅隆大学,瑞塞勒斯工学院组成联台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进行研究,除上述单位外,还有近20个单位参与这项研究、开发工作。IPD或CE、SE不仅在发展先进的军用发动机机采用,在发展新型民用发动机中同样也采用,例如:三大发动机公司为波音公司的波音777双发型客机分别发展的PW4084(普惠)、GE90(GE)和遄达800(罗•罗)发动机中,均采用了IPD等工程。为使波音777在服役之初 即可获得FAA的180minETOPSs(双发客机延程飞行)批准(现行标准是为获得120minETOPS批准.所采片的发动机必须具备:积累的工作时间不少于25万小时,空中停车率低于次/1000h;180minEPOPS的条件是:120minETOPS已有1年经验空中停车率低于次/1 000 h),三公司分别采用了IPD,CE和SE来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以达到空中停车率为O的目标,另外,罗•罗公司还将SE用于发展遄达800的称为第二代宽弦夹层结构的风扇叶片与称为第5阶段的燃烧室的发展工作,普惠公司为PW4084研制的空心钛合金宽弦风扇叶片也采用IPI)而使研制工作在不到年的时间完成,如按传统作法则需5 0年时间。当时参与研制该叶片的多功能小组有70余人。GE公司采用CE研制了一种空心的钛合金叶片,其研制周期比按常规程序研制要短60%。5、F100-PW-229发动机美国空军为了进一步提高F-1 5和F-16战斗机的性能,要求提高发动机性能,固而 提出了“改进发动机性能计划”IPE,为此,普惠公司对Fl00发动机做了重大改进,引用了在民用发动机PW-4000上采用的许多先进技术以及其他验证机验证的技术,衍生发展了F100-PW-229。-229型具有-100型的外廊尺寸,保持了-220型高的耐久性与可靠性的水平,但起飞推力却大幅度加大,达到129 kN,约比-220型的大22%,加速性能也有明显改善。表1列出了在各种状态下,两型发动机的性能比较,图3示出了-229与-100,-220加速性的比较。-229型的设计中采用了:增大流量的风扇,第二代电子调节器,流量与性能均较高的压气机,为“用户朋友”(指维修)的外部管路设计等,其中所有改进的部件均在一些技术验证计划中得到验证。例如风扇是作为美国空军发动机型号衍生计划(EMDP)的一部分设计并试验的,已通过4000个TAC循环的耐久性试验,并在NASA的F-1 5上进行过飞行试验,加力燃烧室也属于这项计划的产物。燃烧室与涡轮叶片技术曾在“先进涡轮发动机燃气发生器”ATECG计划及“联合技术验证发动机”JTDE计划的一部分进行过试验。在发展-229型时,普惠吸取了-220型的经验教训,在设计中就采用了“设计到制造”的小组,在设计发展之初就吸收了制造工程师参与,因而在1989年转产时没有遇到太多的问题,与普惠以前的任何发动机相比,它的转产过渡最为平滑。在-229型投产后,F100的改进衍生工作1991年试验了IPE92,其推力达到,6 F119-PW-100发动机新一代发动机F119的发展途径增大推力而保持其可靠性水平)仍在进行,例如1992年试验了IPE94,其推力达到 kN。6、结论与几点看法从F100发动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出下述结论:①、广泛采取经过验证的高、新技术并考虑各方面因素而达到的一种平衡没计,是发动机发展的趋势。②、重视以往设计、使用和维修等方面的经验,不断总结、归纳并运用到新研制的发动机中以及对现有发动机进行改进,也是提高发动机性能与可靠性的重要措施。③、航空发动机研制观点(即指导思想)在四分之一世纪多的时间中经历了三种观点、两大转变的过程,即由单纯追求性能转变为可靠性、维修性与性能并重,继而转变为推行一体化制造与发展工程(或并行、同期工程)。同时,还特别重视外场使用、维护的经验,并在设计中予以考虑。④、应重视高、新技术在发动机中应用的开发研究工作,特别要重视高、新技术验证工作,以作为今后发展新机、改进老机的技术储备。⑤、重视国外发展发动机中两次研制观点转变的经验教训,应全面、多方面考虑发动机的发展,不能走“重性(能)轻构”(结构,强度)或“有气无力”仅注视性能而忽视结构强度的发展道路。⑥、目前国外三大航空发动机公可推行一体化制造与发展工程或并行、同期工程,在新的军、民用发动机发展中.已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仅使新发动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维修性与性能,而且可大大缩短研制周期,大幅度降低全寿命期费用。因此,我们不应忽视这一新鲜事物,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改变我们的研制方法,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工业相应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快速而平稳地把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车轮上,是影响汽车操纵方便性与平顺性的关键之所在,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自动变速器技术特别是液力变矩器等相关技术的发展。1.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发展目前汽车所使用的自动变速器大致可分为三类[1]:一类是由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机构及电液控制系统组成的液力自动变速器[2];一类是由传统固定轴式变速箱和干式离合器以及相应的电-液控制系统组成的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另一类是无级自动变速器。 液力自动变速器液力自动变速器其基本形式是液力变矩器与动力换挡的旋转轴式机械变速器串联。这种自动变速器的主要优点有[1]:液力变矩器的自动适应性使其具有无级连续变速及变矩能力,对外部负载有自动调节和适应性能,从根本上简化了操纵;液体传动本身特有一定的减振性能,能够有效地降低传动系的尖峰载荷和扭转振动,延长了传动系的寿命;汽车起步平稳,加速迅速、均匀、柔和;提高了乘坐舒适性与行驶安全性;车辆的通过性好。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这是一种由普通齿轮式机械变速器组成的有级式机械自动变速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是在普通固定轴式齿轮变速器的基础上,把选挡、换挡、离合器操纵及发动机油门操纵由控制器完成,代写毕业论文实现自动变速。基本控制思想是:根据汽车运行状况、路面情况和驾驶员的意图,依据事先制定的换挡规律、离合器接合规律及发动机油门变化规律,对变速器进行最佳挡位判断、离合器动作控制及发动机油门动作控制,实现发动机、离合器及变速器的联合操纵。由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是非动力换挡,变速器输出扭矩与转速变化比较大,易造成冲击比较大,以及换挡期间动力中断等缺点,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因此提出了扭矩辅助型机械自动变速器和双离合器式机械自动变速器。前者通过辅助齿轮机构来实现,后者使变速器相邻挡位的扭矩传递,分别受控于两个独立的离合器,这样可以实现动力不中断换挡。 机械无级变速器前面提到的两种自动变速器都是有级或分段无级自动变速、无级变速器、带式无级变速器利用由许多薄钢片穿成的钢环,使其与两个锥轮的槽在不同的半径上“咬和”来改变速比,以达到无级变速的性能。它克服了前面两种自动变速器固有的齿轮传动比不连续和零件数量过多的缺点,具有传动比连续、传递动力平稳、操纵方便等特点,实现了无级变速。由于CVT 是摩擦传动,导致效率低,所使用的传动链制造技术难、加工精度要求较高,使用的材质要求更高,维修更是困难,对这些难点仍在继续攻关中。 液力变矩器+AMT 的自动变速器将液力变矩器(TC)与固定轴机械式齿轮变速器(AMT)组合[2],得到一种新型的自动变速系统,即:TC+AMT。TC 与AMT 共同工作,不但具有AT 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军车的通过性、越野性操纵方便性,而且具有成本低与易制造的特点。在保证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操纵方便性等特性外,还可以实现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和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合理匹配,找到最佳工作点,达到总体效果最佳,不仅越野性、通过性好、操纵方便,而且使影响乘坐舒适性的冲击度最小,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途的自动变速器,世界各国正致力于此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带闭锁与滑差的TC+AMT 的自动变速器液力变矩器具有的起步平稳、减振、通过性和乘坐舒适性好等优越性能,但最大的缺陷是效率低,为了提高液力变矩器的传动效率,而采用了闭锁与滑差技术。它是指在液力变矩器的泵轮与涡轮之间,安装一个可控制的离合器,当汽车的行驶工况达到设定目标时,控制离合器将泵轮与涡轮按设定的目标转速差传动(即滑差控制)或锁成一体(即闭锁控制),液力变矩器随之变为半刚性或刚性传动,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传动效率[4]。闭锁后消除了液力变矩器高速比时效率的下降,理论上闭锁工况效率为1,从而使高速比工况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在液力传动向机械传动转换过程中,由于采用滑差控制,不但扩大了液力变矩器的高效率范围,而且可以使传动系从液力传动平稳地过渡到闭锁后的刚性传动,特别是在闭锁开始和闭锁低速阶段,可以吸收由于闭锁产生的部分振动和冲击,按照滑差和闭锁的控制规律,使得涡轮转速逐步接近泵轮,大大减少了冲击和振动,使得乘坐舒适性得以提高。2.带有闭锁与滑差控制的液力变矩器结构特点 液力变矩器结构的方案分析图1 液力变矩器方案一 图2 液力变矩器方案二 以某公司开发的带有闭锁与滑差控制的某大型汽车液力变矩器结构简图如图1和图2所示,二者是原理相同而结构形式相异的两种液力变矩器。对于图1所示结构[5]:在液力传动时,在分离离合器后,AMT 自动变速器输入轴的转动惯量由涡轮、闭锁离合器、涡轮法兰、涡轮轴等部件的惯量组成。而原车此时的转动惯量仅为原干式离合器的从动盘和变速器一轴的惯量,新系统的转动惯量为原车的4倍。这将延长换挡时同步器接合时间,大大地影响了换挡品质的提高。图中:1 为闭锁离合器,2 为换挡离合器;对于图2所示结构[6]:在液力传动时,AMT 自动变速器输入轴的转动惯量由换挡离合器的从动片、涡轮轴、花键轴等组成。这种布置使转动惯量想比与手动装置大大的减少,而且减少了同步器的接合惯量,这不仅有利于AMT 换挡,具有工作平稳、寿命长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换挡品质,而且更加巧妙地将闭锁离合器1布置于涡轮同一侧,使得方案二的结构紧凑。 闭锁与滑差的控制(1)闭锁与滑差控制系统的液压原理图4 电控系统示意图 实现闭锁与滑差控制的动力源是液压控制系统所提供的系统压力,根据闭锁与滑差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要求。在何时采取液力传动、滑差控制的半刚性传动还是闭锁控制的刚性传动,完全由各电磁阀综合控制的系统油压P1和P2的压差(P1-P2)来决定。(2)闭锁与滑差电控系统根据动态三参数控制理论,在保证TC+AMT 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品质的前提下,根据在线所采集的数据,监控车辆的行驶状态,按照特定控制程序和规定的换挡规律,代写毕业论文实现闭锁与滑差的精确控制。具体电控系统方块图如图4所示。有了良好的带有闭锁与滑差控制的TC+AMT 自动变速器硬件,先进的控制技术来怎是确保它的优越性能实现的根本保证。总之,开展液力变矩器的研究是提高自动变速器技术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1.葛安林 车辆自动变速理论与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2. 葛安林 自动变速器(二)—液力变矩器 汽车技术 2001(6)3.马文星 液力传动在汽车上的应用与展望 汽车技术 1991(2)4.过学迅 汽车自动变速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99(1)5.朱经昌等 车辆液力传动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3(1)6.朱经昌等 液力变矩器的设计与计算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1)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机械设计方面毕业论文例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大型机械驾驶室减振设计

摘要:本文概述了工程机械减振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以大型机械的驾驶室减振设计为背景,探讨了发动机悬置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发动机减振的布置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以驾驶室模态试验为基础来检验现有类型的驾驶室的结构弱点检验和构件加强的方法。

关键词:机械 驾驶室 减振设计

1、概述

工程机械在水利工程、道路施工、矿山等场合得到大量的使用,其性能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这类机械的设计时通常采用静态设计,设计理念上更多的是考虑机械的强度、耐久性等和机械的工作性质直接相关因素。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国产的大型工程机械普遍存在着施工过程中振动过大的问题,这将间接影响设备的抗疲劳特性和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和操作的稳定性。

由于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恶劣,车体结构的振动问题更加明显,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舒适性和驾驶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大型工程机械而言,控制车体振动尤其是驾驶室的振动,寻求有效的减震设计方法,对于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和车体驾驶室构件的疲劳寿命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工程机械的振动控制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将这一问题缩小到驾驶室的减振设计上,主要通过发动机悬置位置的优化设计,以及基于模态分析和被动隔振理论来降低驾驶室的振动效应。

早期的汽车发动机减振方法是利用硫化橡胶,但硫化橡胶在耐油和耐高温方面表现不够理想。20世纪40年代设计出了液压悬置装置来降低发动机的振幅,并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但液压悬置减振装置在高频激励下会出现动态硬化的问题,已经逐渐不适应汽车发动机减振的要求。

上述几类减振方式都属于被动减振技术,在此基础上,随着发动机减振技术的进步,半主动减振技术开始应用到发动机减振中,这类减振技术的代表作是半主动控制式液压悬置装置,这类减振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尽管后来又出现了由被动减振器、激振器等所构成的主动减振技术,这一技术能够较好的实现降噪性能,但结构非常复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工程车辆较少使用。

在工程车辆驾驶室的舒适度设计方面,主要所依据的是动态舒适性理论,用以评价驾驶人员在驾驶室振动的条件下对主观舒适程度。从驾驶员所承受的振动来源来看,主要是受发动机的周期性振动和来自于路面的随机激励。其传递机理较为复杂,跟发动机、驾驶室、座椅等的减振都有关系。因此为便于分析,本文中只针对驾驶室的减振问题展开研究。

2、大型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减振设计

如前文所述,驾驶室的振源激励主要来自于路面和发动机及其传动机构。来自于路面的振源激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要进行理论分析非常困难。加之在需要使用大型工程机械的场合机械的运动速度一般都较慢,随之产生的路面激振频率较低。因此相比之下,大型机械的发动机在运行时一直都处在高速运转状态,由此产生的激振频率很高,也更容易导致构件的疲劳损坏,实践证明发动机及其附件的疲劳损坏主要是由发动机周期激振力产生的交变应力引起的。从物理背景来看,工程机械的驾驶室所受到的振动激励主要来从车架传递到台架,驾驶室的振动行为属于被动响应。为了便于分析,将驾驶室的隔振系统进行简化,以单自由度弹簧阻尼系统来对驾驶室受到振动激励过程进行分析。

发动机的悬置设计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原因主要是不平衡力和力矩,这类振动不仅会引起车架的的振动,也会形成较强烈的噪声,不仅会影响到构件的使用寿命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舒适度。要缓解发动机振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采用悬置的设计方式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其实现方式是在动力总成和车架之间加入弹性支承元件。悬置设计方式的理论基础是发动机解耦理论,通过解除发动机六个自由度解耦,改变发动机的支撑位置,从而实现发动机自由度间振动耦合的解除。

此外,需要配合使用解除耦合后的各自由度方向的刚度与相应的阻尼系数,但应注意在解耦之后振动最强的自由度方向的共振控制,可应用主动隔振理论来确定减震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采用合适的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目的在于控制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减振区域。

具体到悬置设计的细节方面,主要是确定发动机支撑的数目和相应的布置位置。在考虑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支撑数目时,考虑的因素包括承重量和激振力两大类。在设计时通常都会依据车辆类型的不同选择三点或者四点支撑方式。对于大型机械而言,在实践中一般都会采用四点支撑的方式,本文中作为算例的发动机属于某型重型挖掘机的发动机。因此采用经典的四点支撑。其支撑位置选择在飞轮端和风扇端,上述两个位置分别设置两个对称的支撑点,采用支撑对称的目的在于后期解耦方便。从布置的方式上看,主要有平置、汇聚和斜置三种典型布置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取决于发动机周围附属配件的布局方式以及车架所能提供的空间有关。本文中不重点讨论减振支撑的布置方式,因此仍然采用平置式的减振布置方式。

悬置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为减少研究成本,在支撑的材料上选用橡胶减振器。由前节所述,由于采用的是四个平置式的橡胶减震器,因此可以在进行力学分析时将其简化为三个互相垂直的弹簧阻尼系统,从而可以构建一个发动机主动隔振的力学模型。

驾驶室模态试验

在上述基本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驾驶室模态试验的方法来检验整个驾驶室的减振效果,其目的在于掌握驾驶室的动态特性和找出驾驶室结构上的薄弱部位,同时以试验为基础还可以调整驾驶室减震器的系数匹配,减小驾驶室的整体振动响应。在试验时以快速傅里叶变换为以及,测量激振力和振动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二者之间的传递函数,而模态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实现来实现传递函数的曲线拟合和确定结构的模态参数。本试验中采用LMS模态测试分析软件,驾驶室所受的激振用力锤激振器来模拟。

在试验时用力锤敲击驾驶室从而制造出1-200HZ脉冲信号。通过记录下在不同激振频率下驾驶室结构的反应来确定驾驶室各个构件的强度,以及应该避免的激振频率。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可为后续的驾驶室减振设计的选择悬置系统的减振区域的临界值,使得驾驶室所有构件的固有频率都能够位于减振器的减振区域内,从而起到抑制驾驶室结构的振动响应。

参考文献

[1]司爱国.轮式装载机行驶稳定系统开发与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敏.轻卡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浅谈机械的可靠性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机械可靠性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机械可靠性的优化设计,以及重点的分析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稳健设计,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沿革;优化设计;稳健设计

引言: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可靠性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将安全度作为主题所研究的可靠性理论,这项技术出现后在理论学术界以及实际工程界都有了很大的关注度,相关的理论以及方式也是不断的出现。比如:M onte C arlo 模拟法 、矩方法和以矩方法为基础的可靠性理论、响应面法、支持向量机法 、最大熵方法、随机有限元法和非概率分析方法等这些理论设计到了静强设计、疲劳强度设计、有限寿命设计的各个方面,对于结构系统、机构系统、震动系统等有这可靠性的研究。

1.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概述

在产品质量中可靠性是其最为主要的指标以及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工程界对于这一点也是越来越重视。在产品的设计、研制、装配、调试等各个环节中可靠性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说在概率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要加大其的推广认识,这样对于原本传统的相关问题能够很好的解决点,同时将产品质量提升上去而且使得产品成本有所降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可靠性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机械可靠性以及设计方式出现了很好的种类,但是就具体的实质来说,大致的分为数学模型法以及物流原因方式两种。

数学模型法就是通过某种实验数据所得概率统计为基础,逐渐的划分为两点,第一点为时间范畴中所涉及的量是可靠性质的,也是就是说因为依据某种规律在时间变动下,疲劳寿命以及耗损失都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第二种为,将某种偶然因素所发生结果所表现的可靠性,主要是因为不定期所出现的偶然因素所波动的,都是通过概率可靠性对于随机事件计算的,也会发展为两个方面:第一种是对模型法或者相关扩展方式,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对于产品实效原因产生与产品上应力大于产品本身的强度,所以说应力概率是低于可靠度强度的,第二种为随即过程中或者是随机场不超出规定水准的概率。

2.可靠性优化设计

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无论是什么样的机械产品,在最开始的方案构建到后期的生产制造实施,都是需要经过一个设计过程的,但是现在计算不断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材料、新的手工艺、新的会计不断的出现,使得机械产品日益在完善,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成就了技术、技术成就了产品时间。使得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结构确实越来越复杂,这样的情况下顾客对于产品功能、性能、质量、或者是相关服务都有着很大的要求。

这样的趋势下,对于设计整个过程要加大进度,设计周期要缩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设计是不是能够完善来说,产品的力学性能或者是使用价值、制造成本都是有着一定行的影响的,但是对于产品企业的工作质量或者是仅仅效果也是有着相对影响的,所以说,如何将设计质量提升上去,设计理论怎么发展下去,设计技术怎么做到更好,设计过程怎么才能加快嫉妒,都是现在机械设计中所研究的重要问题。

60年代的时候是机械优化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将数学规划以及计算机技术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所谓的数学规划理念在现在已经是不断的成熟起来,计算机技术也是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中,在工程设计中为最普遍使用优化设计提供相关理论以及方式。

国家能源以及相关资源的是否被合理使用都受到了产品最佳、最可靠性的问题影响,通过使用最佳或者是最可靠性设计能够得到小体积、轻质量、节能材料的产品,同时这样产品有着一定的可靠性,机械产品所进行优化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一定的预期点或者是安全需要,通过一种最优化的形式将产品展示处理,在进行设计的同时需要将各种载荷随机性考虑到位,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结构参数的随机性,这两点对于产品都有着一定性能的影响。

所谓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是指质量、成本、可靠度这三方面的,将产品的总体可靠度进行一定的性能约束优化,将所出现的问题合理安全性的相结合,这样也是在结构布局或者是产品质量有保证情况,使得产品有了最大化的可靠度。

近年来可靠性优化设计发展

最近的30年内,机械设计领域中,因为科技的融入使得现代化设计方式以及相关的科学方式不断的出现,在可靠性设计或者是优化设计方面一定有着很高的水准,但是就单方面来说,无论是可靠性设计或者是优化设计,都不能很好的将其所具备的巨大潜力展示出来。一点是因为可靠性设计和优化设计是不相同的,在机械产品经过可靠性设计之后,不能将其工作性能或者是参数达到最为优秀的一点,还有一点是因为优化设计所包含的不是可靠性设计,机械产品要是在不可靠性情况下所进行的优化设计,不能保证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者是时间内,能够将所规定的功能很好的完成,有的时候也许会出现一定的事故,这样直接都有着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因为机械产品有着很多的设计参数,要是对于多个设计参数进行确定的时候,单纯的可靠性设计就不是这样有地位了,所以在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的前提下,要将机械产品可靠性要求先保证,同时保证所运行的环境是最佳的工作性能以及参数,将可靠性或者是优化性设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发展研究设计,才能得出最为优秀的设计方式。

关于可靠性的稳健设计

产品质量是企业赢得用户的关键因素 。任何一种产品,它的总体质量一般可分为用户质量if't-部质量)和技术质量(内部质量)。前者是指用户所能感受到、见到、触到或听到的体现产品优劣的一些质量特性 ;后者是指产品在优良的设计和制造质量下达到理想功能 的稳健性。稳健设计作为一种低成本和高质量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对产 品性能、质量和成本综合考虑,选择出最佳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在机械产 品设计中,正确地应用稳健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产品在制造和使用中,或是在规定的寿命期 问内当设计因素发生微小变化时都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于机械的可靠性设计而言,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实际,做出最优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将可靠性或者是优化设计巨大潜力发挥出来,将两点所具有的优势已近特长全部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产品最佳以及最可靠点,这样的设计有着最为先进和最实用的设计特点,才能最好的达到预定的目标,和保证在设计中的机械产品的质量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为民,盛~兴.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2]谢里阳,何雪法,李佳.机电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阎楚良,杨方飞.机械数字化设计新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2007.

[4]张义民,刘巧伶.多随机参数结构可靠性分析的随机有限元法[J] 东北工学院学报,2012,13(增刊):

[5] 金雅娟,张义民,张艳林,等.任意分布参数的涡轮盘裂纹扩展寿命可靠性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09,l6(3):196-199 .

涡轮式搅拌器设计毕业论文

2000套solidworks~cad~ug机械自动化图纸,有削皮机~机械手~机床~有二维模型~有三维模型,可编辑哦

作用:使物料受热均匀①旋桨式搅拌器由2~3片推进式螺旋桨叶构成(图2),工作转速较高,叶片旋桨式搅拌器外缘的圆周速度一般为5~15m/s。旋桨式搅拌器主要造成轴向液流,产生较大的循环量,适用于搅拌低粘度 (<2Pa·s)液体、乳浊液及固体微粒含量低于10%的悬浮液。搅拌器的转轴也可水平或斜向插入槽内,此时液流的循环回路不对称,可增加湍动,防止液面凹陷。②涡轮式搅拌器由在水平圆盘上安装2~4片平直的或弯曲的叶片所构成。涡轮式搅拌器(15张)桨叶的外径、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一般为20:5:4,圆周速度一般为 3~8m/s。涡轮在旋转时造成高度湍动的径向流动,适用于气体及不互溶液体的分散和液液相反应过程。被搅拌液体的粘度一般不超过25Pa·s。③桨式搅拌器有平桨式和斜桨式两种。平桨式搅拌器由两片平直桨叶构成。桨叶直径与高度之比为 4~10,圆周速度为~3m/s,所产生的径向液斜桨式搅拌器流速度较小。斜桨式搅拌器(图4)的两叶相反折转45°或60°,因而产生轴向液流。桨式搅拌器结构简单,常用于低粘度液体的混合以及固体微粒的溶解和悬浮。④锚式搅拌器桨叶外缘形状与搅拌槽内壁要一致(图5),其间仅有很小间隙,可清除附在槽壁上的粘性反应产物或堆积于槽底的固体物,保持较好的传热效果。桨叶外缘的圆周速度为~,可用于搅拌粘度高达 200Pa·s的牛顿型流体锚式搅拌器和拟塑性流体(见粘性流体流动。唯搅拌高粘度液体时,液层中有较大的停滞区。⑤螺带式搅拌器螺带的外径与螺距相等,专门用于搅拌高粘度液体(200~500Pa·s)及拟塑性流体,通常在层流状态下操作。⑥磁力搅拌器Corning数字式加热器带有一个闭路旋钮来监控与调节搅拌速度。 微处理器自动调节马达动力去适应水质、粘性溶液与半固体溶液。⑦磁力加热搅拌器Corning数字式加热搅拌器带有可选的外部温度控制器 (Cat. No. 6795PR) ,他们还可以监控与控制容器中的温度。⑧折叶式搅拌器根据不同介质的物理学性质、容量、搅拌目的选择相应的搅拌器,对促进化学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折叶涡轮搅拌器一般适应于气、液相混合的反应,搅拌器转数一般应选择300r/min以上。⑨变频双层搅拌器变频搅拌器的底座、支杆、电动机使用专利技术固定为一体。专利夹头,无松动、无摇摆、不会脱落,安全可靠。镀铬支杆,下粗上细,钢性强、结构合理。具有移动方便,重量轻等优点。适合各类小型容器。哦!

才5分啊,200 分估计有人帮忙

我求5000字的论文,关于学习与不学习的争吵,你有没的

涡轮相关毕业论文

你去过维修店,或是4s店实践过吗?没有拆过,没有看过里面的内部构造,仅从书本网上图片看到,那是没用的!因为高职全是骗人骗钱的学校!涡轮增压大部分车子都是纯机械式 只要启动车子,基本就开始工作!随着排量增大,涡轮发出更大的转速,吸入空气增大!你不要看什么宝马 那些高档车子附带电控技术,涡轮增压 低速甚至涡轮不运行,中高速涡轮参与发动机工作!等等 这些不要谈学生没见过,就是真正出了问题,维修技师同样没办法解决!稍微介绍点涡轮知识就行了!基本坏了就换的,没有维修的价值!

哇,找相关材料自己整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机械设计方面毕业论文例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大型机械驾驶室减振设计

摘要:本文概述了工程机械减振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以大型机械的驾驶室减振设计为背景,探讨了发动机悬置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发动机减振的布置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以驾驶室模态试验为基础来检验现有类型的驾驶室的结构弱点检验和构件加强的方法。

关键词:机械 驾驶室 减振设计

1、概述

工程机械在水利工程、道路施工、矿山等场合得到大量的使用,其性能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这类机械的设计时通常采用静态设计,设计理念上更多的是考虑机械的强度、耐久性等和机械的工作性质直接相关因素。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国产的大型工程机械普遍存在着施工过程中振动过大的问题,这将间接影响设备的抗疲劳特性和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和操作的稳定性。

由于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恶劣,车体结构的振动问题更加明显,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舒适性和驾驶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大型工程机械而言,控制车体振动尤其是驾驶室的振动,寻求有效的减震设计方法,对于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和车体驾驶室构件的疲劳寿命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工程机械的振动控制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将这一问题缩小到驾驶室的减振设计上,主要通过发动机悬置位置的优化设计,以及基于模态分析和被动隔振理论来降低驾驶室的振动效应。

早期的汽车发动机减振方法是利用硫化橡胶,但硫化橡胶在耐油和耐高温方面表现不够理想。20世纪40年代设计出了液压悬置装置来降低发动机的振幅,并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但液压悬置减振装置在高频激励下会出现动态硬化的问题,已经逐渐不适应汽车发动机减振的要求。

上述几类减振方式都属于被动减振技术,在此基础上,随着发动机减振技术的进步,半主动减振技术开始应用到发动机减振中,这类减振技术的代表作是半主动控制式液压悬置装置,这类减振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尽管后来又出现了由被动减振器、激振器等所构成的主动减振技术,这一技术能够较好的实现降噪性能,但结构非常复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工程车辆较少使用。

在工程车辆驾驶室的舒适度设计方面,主要所依据的是动态舒适性理论,用以评价驾驶人员在驾驶室振动的条件下对主观舒适程度。从驾驶员所承受的振动来源来看,主要是受发动机的周期性振动和来自于路面的随机激励。其传递机理较为复杂,跟发动机、驾驶室、座椅等的减振都有关系。因此为便于分析,本文中只针对驾驶室的减振问题展开研究。

2、大型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减振设计

如前文所述,驾驶室的振源激励主要来自于路面和发动机及其传动机构。来自于路面的振源激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要进行理论分析非常困难。加之在需要使用大型工程机械的场合机械的运动速度一般都较慢,随之产生的路面激振频率较低。因此相比之下,大型机械的发动机在运行时一直都处在高速运转状态,由此产生的激振频率很高,也更容易导致构件的疲劳损坏,实践证明发动机及其附件的疲劳损坏主要是由发动机周期激振力产生的交变应力引起的。从物理背景来看,工程机械的驾驶室所受到的振动激励主要来从车架传递到台架,驾驶室的振动行为属于被动响应。为了便于分析,将驾驶室的隔振系统进行简化,以单自由度弹簧阻尼系统来对驾驶室受到振动激励过程进行分析。

发动机的悬置设计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原因主要是不平衡力和力矩,这类振动不仅会引起车架的的振动,也会形成较强烈的噪声,不仅会影响到构件的使用寿命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舒适度。要缓解发动机振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采用悬置的设计方式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其实现方式是在动力总成和车架之间加入弹性支承元件。悬置设计方式的理论基础是发动机解耦理论,通过解除发动机六个自由度解耦,改变发动机的支撑位置,从而实现发动机自由度间振动耦合的解除。

此外,需要配合使用解除耦合后的各自由度方向的刚度与相应的阻尼系数,但应注意在解耦之后振动最强的自由度方向的共振控制,可应用主动隔振理论来确定减震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采用合适的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目的在于控制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减振区域。

具体到悬置设计的细节方面,主要是确定发动机支撑的数目和相应的布置位置。在考虑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支撑数目时,考虑的因素包括承重量和激振力两大类。在设计时通常都会依据车辆类型的不同选择三点或者四点支撑方式。对于大型机械而言,在实践中一般都会采用四点支撑的方式,本文中作为算例的发动机属于某型重型挖掘机的发动机。因此采用经典的四点支撑。其支撑位置选择在飞轮端和风扇端,上述两个位置分别设置两个对称的支撑点,采用支撑对称的目的在于后期解耦方便。从布置的方式上看,主要有平置、汇聚和斜置三种典型布置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取决于发动机周围附属配件的布局方式以及车架所能提供的空间有关。本文中不重点讨论减振支撑的布置方式,因此仍然采用平置式的减振布置方式。

悬置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为减少研究成本,在支撑的材料上选用橡胶减振器。由前节所述,由于采用的是四个平置式的橡胶减震器,因此可以在进行力学分析时将其简化为三个互相垂直的弹簧阻尼系统,从而可以构建一个发动机主动隔振的力学模型。

驾驶室模态试验

在上述基本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驾驶室模态试验的方法来检验整个驾驶室的减振效果,其目的在于掌握驾驶室的动态特性和找出驾驶室结构上的薄弱部位,同时以试验为基础还可以调整驾驶室减震器的系数匹配,减小驾驶室的整体振动响应。在试验时以快速傅里叶变换为以及,测量激振力和振动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二者之间的传递函数,而模态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实现来实现传递函数的曲线拟合和确定结构的模态参数。本试验中采用LMS模态测试分析软件,驾驶室所受的激振用力锤激振器来模拟。

在试验时用力锤敲击驾驶室从而制造出1-200HZ脉冲信号。通过记录下在不同激振频率下驾驶室结构的反应来确定驾驶室各个构件的强度,以及应该避免的激振频率。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可为后续的驾驶室减振设计的选择悬置系统的减振区域的临界值,使得驾驶室所有构件的固有频率都能够位于减振器的减振区域内,从而起到抑制驾驶室结构的振动响应。

参考文献

[1]司爱国.轮式装载机行驶稳定系统开发与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敏.轻卡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浅谈机械的可靠性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机械可靠性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机械可靠性的优化设计,以及重点的分析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稳健设计,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沿革;优化设计;稳健设计

引言: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可靠性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将安全度作为主题所研究的可靠性理论,这项技术出现后在理论学术界以及实际工程界都有了很大的关注度,相关的理论以及方式也是不断的出现。比如:M onte C arlo 模拟法 、矩方法和以矩方法为基础的可靠性理论、响应面法、支持向量机法 、最大熵方法、随机有限元法和非概率分析方法等这些理论设计到了静强设计、疲劳强度设计、有限寿命设计的各个方面,对于结构系统、机构系统、震动系统等有这可靠性的研究。

1.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概述

在产品质量中可靠性是其最为主要的指标以及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工程界对于这一点也是越来越重视。在产品的设计、研制、装配、调试等各个环节中可靠性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说在概率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要加大其的推广认识,这样对于原本传统的相关问题能够很好的解决点,同时将产品质量提升上去而且使得产品成本有所降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可靠性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机械可靠性以及设计方式出现了很好的种类,但是就具体的实质来说,大致的分为数学模型法以及物流原因方式两种。

数学模型法就是通过某种实验数据所得概率统计为基础,逐渐的划分为两点,第一点为时间范畴中所涉及的量是可靠性质的,也是就是说因为依据某种规律在时间变动下,疲劳寿命以及耗损失都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第二种为,将某种偶然因素所发生结果所表现的可靠性,主要是因为不定期所出现的偶然因素所波动的,都是通过概率可靠性对于随机事件计算的,也会发展为两个方面:第一种是对模型法或者相关扩展方式,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对于产品实效原因产生与产品上应力大于产品本身的强度,所以说应力概率是低于可靠度强度的,第二种为随即过程中或者是随机场不超出规定水准的概率。

2.可靠性优化设计

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无论是什么样的机械产品,在最开始的方案构建到后期的生产制造实施,都是需要经过一个设计过程的,但是现在计算不断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材料、新的手工艺、新的会计不断的出现,使得机械产品日益在完善,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成就了技术、技术成就了产品时间。使得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结构确实越来越复杂,这样的情况下顾客对于产品功能、性能、质量、或者是相关服务都有着很大的要求。

这样的趋势下,对于设计整个过程要加大进度,设计周期要缩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设计是不是能够完善来说,产品的力学性能或者是使用价值、制造成本都是有着一定行的影响的,但是对于产品企业的工作质量或者是仅仅效果也是有着相对影响的,所以说,如何将设计质量提升上去,设计理论怎么发展下去,设计技术怎么做到更好,设计过程怎么才能加快嫉妒,都是现在机械设计中所研究的重要问题。

60年代的时候是机械优化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将数学规划以及计算机技术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所谓的数学规划理念在现在已经是不断的成熟起来,计算机技术也是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中,在工程设计中为最普遍使用优化设计提供相关理论以及方式。

国家能源以及相关资源的是否被合理使用都受到了产品最佳、最可靠性的问题影响,通过使用最佳或者是最可靠性设计能够得到小体积、轻质量、节能材料的产品,同时这样产品有着一定的可靠性,机械产品所进行优化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一定的预期点或者是安全需要,通过一种最优化的形式将产品展示处理,在进行设计的同时需要将各种载荷随机性考虑到位,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结构参数的随机性,这两点对于产品都有着一定性能的影响。

所谓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是指质量、成本、可靠度这三方面的,将产品的总体可靠度进行一定的性能约束优化,将所出现的问题合理安全性的相结合,这样也是在结构布局或者是产品质量有保证情况,使得产品有了最大化的可靠度。

近年来可靠性优化设计发展

最近的30年内,机械设计领域中,因为科技的融入使得现代化设计方式以及相关的科学方式不断的出现,在可靠性设计或者是优化设计方面一定有着很高的水准,但是就单方面来说,无论是可靠性设计或者是优化设计,都不能很好的将其所具备的巨大潜力展示出来。一点是因为可靠性设计和优化设计是不相同的,在机械产品经过可靠性设计之后,不能将其工作性能或者是参数达到最为优秀的一点,还有一点是因为优化设计所包含的不是可靠性设计,机械产品要是在不可靠性情况下所进行的优化设计,不能保证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者是时间内,能够将所规定的功能很好的完成,有的时候也许会出现一定的事故,这样直接都有着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因为机械产品有着很多的设计参数,要是对于多个设计参数进行确定的时候,单纯的可靠性设计就不是这样有地位了,所以在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的前提下,要将机械产品可靠性要求先保证,同时保证所运行的环境是最佳的工作性能以及参数,将可靠性或者是优化性设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发展研究设计,才能得出最为优秀的设计方式。

关于可靠性的稳健设计

产品质量是企业赢得用户的关键因素 。任何一种产品,它的总体质量一般可分为用户质量if't-部质量)和技术质量(内部质量)。前者是指用户所能感受到、见到、触到或听到的体现产品优劣的一些质量特性 ;后者是指产品在优良的设计和制造质量下达到理想功能 的稳健性。稳健设计作为一种低成本和高质量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对产 品性能、质量和成本综合考虑,选择出最佳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在机械产 品设计中,正确地应用稳健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产品在制造和使用中,或是在规定的寿命期 问内当设计因素发生微小变化时都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于机械的可靠性设计而言,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实际,做出最优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将可靠性或者是优化设计巨大潜力发挥出来,将两点所具有的优势已近特长全部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产品最佳以及最可靠点,这样的设计有着最为先进和最实用的设计特点,才能最好的达到预定的目标,和保证在设计中的机械产品的质量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为民,盛~兴.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2]谢里阳,何雪法,李佳.机电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阎楚良,杨方飞.机械数字化设计新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2007.

[4]张义民,刘巧伶.多随机参数结构可靠性分析的随机有限元法[J] 东北工学院学报,2012,13(增刊):

[5] 金雅娟,张义民,张艳林,等.任意分布参数的涡轮盘裂纹扩展寿命可靠性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09,l6(3):196-199 .

我也是轮机工程专业的,开始没时间,还是看到个莫‘文网,专业的说,很快就ok了基于INTERNET的轮机油液监控智能诊断专家系统轮机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研究复杂网络的仿真研究及在轮机系统中的应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教育的影响分析和对策AA学院航海类教育发展战略DMS-2010型调距桨主机遥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轮机动力装置系统实验室冷却水系统设计船用辅锅炉仿真与智能评估系统船舶离心泵虚拟拆装及评估系统开发船用燃油辅锅炉的仿真研究气冷涡轮叶片的传热设计液压舵机教学新平台的设计开发基于PLC实训船舶应急电站设计研究自动化机舱操作训练与评估系统的开发研究船用分油机虚拟折装及评估系统船舶中压电站实验室的设计与研究船舶辅锅炉装置模拟操作系统船舶调距桨推进装置的数学建模与仿真研究船舶液舱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内容教学法在轮机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船舶起货机PLC复合控制的实现柴油机双机并车实验台监控系统研究基于VB的船用燃油辅锅炉系统的仿真基于Web3D的虚拟船舶电站操控模拟器研究神经网络技术在缸套磨损研究中的应用机损事故数据库和安全管理辅助系统的开发和研究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仿真研究GH4698合金的高温氧化、热腐蚀及热疲劳性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