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薪酬更加公平,更加具有激励性。鉴于此,绩效考核的结果如何与薪酬管理有效挂钩,如何使绩效考核的结果成为薪酬变动的依据成为管理者关心的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困扰管理者已久的问题。说道底就是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使年终的涨薪变的自然,没有争议,又能使绝大多数满意的问题。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具体的解决办法。既然认为薪酬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做保障。薪酬的体系必须科学,公平,有竞争力。所谓科学,是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设计薪酬,综合考核薪酬所涉及的诸要素,将之整合到一起,薪酬综合的薪酬管理体系,从各个方面保证其科学性、公平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认为,薪酬管理是企业激励重要的手段,综合了工作岗位、员工的知识技能及经验、外部的市场水平、各种额外的奖金福利津贴等要素。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既要保证内部的公平性,又要保证外部的公平性,同时还要具有激励性,保证公平的基础上,不断用薪酬的手段激励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潜力。所以,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首先要与工作岗位紧密相连。薪酬体系的第一部为岗位工资(POSITION value)。这个部分需要通过科学的职务分析,通过分析确立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环境、工作难点、职位联系、任职资格等基本的工作内容,进而确立明确的职位说明书,一岗一份,一人一份,将人员和岗位有效地结合起来,依据“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的原则,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的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工具评价出各个岗位在企业的中的价值,确立岗位的薪资水平,即为岗位工资(POSITION value),它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然后,根据说明书中的资格要求和员工的具体情况(知识、经验、技能的保有程度)确立员工的个人价值,即不同的员工做同一个岗位的工作的价值是不同的,根据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的层次确定该员工在岗位工资中的具体值,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员工价值(PERSON value)。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基本上确立了员工的基本工资,即岗位工资+员工价值。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绩效工资(PERFORMANCE value)。所谓绩效公司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因此,绩效工资应该是基本工资的一个百分数,基本工资是不变的,所要变动的是绩效工资的增福。此外,还应该具备奖金福利这个可以变动的部分,作为员工的基本福利和员工特别贡献的奖励。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科学薪酬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可以看出,第一个部分是固定,无须我们过多考虑,我们需要关心是第二、第三部分怎么实现,怎样做才能使之与绩效考核有效地结合,使之更加公平、公正,没有争议。从绩效考核到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如何才能与薪酬管理有效联系的确是一个挠头的问题,其间的复杂性尤其烦人,办法有很多,但似乎每种办法都不能令大家都满意,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我们似乎掉入了一个陷阱,总在数字和数字的准确性上徘徊,总是希望以绝对准确的数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其实这真的是很难实现。追求完美的坏处就是不能完美。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抛弃乏味无聊烦琐的数字,尽量减少数字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采用相对简单的等级法来处理绩效考核与薪酬变动。数字使用过多的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容易引起管理者与员工在差别很小的数字上纠缠不休,争吵不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考核反馈的时候,员工极有可能拿着考核表质问你为什么自己某一项比别人少,请你告之原因,而你很有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理由不充分而一时语塞,其实这些完全可以避免。方法之一就是在设计绩效考核表时,尽量避免数字的使用,而采用等级法,每个考核项共分五个等级,或A、B、C、D、E,或优良中下劣。这样考核出每项的结果后进行汇总,确定总的评价结果,汇总成为一个结果,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同样,薪酬的涨福也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即采取强制分布的办法,使员工的薪酬涨福强制性地落到这五个部分里。比如,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涨薪为20%,考核结果为A的人涨福为20%,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涨薪为15%,考核结果为B的人涨福为15%,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涨薪为10%,考核结果为C的涨福为10%,员工总数的百分二十的涨薪为5%,考核结果为D的员工涨薪为5%,最后的百分之十不涨薪,考核结果为E 的员工不涨薪。这只是一个考核与薪酬有效挂钩的一个简单思路,里面还有大量的问题优待研究,还有大量的技巧需要继续探讨。相信,随着我们企业绩效管理的继续推进,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断增长,我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能够发展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主要应该从薪水分配和劳动价值与薪酬获得角度去写吧
问题一:员工薪酬调查报告怎么写 参考这个百度文库资料,很详细,希望可以帮到你: 问题二:关于薪酬情况的分析报告怎么写?跪求啊 薪酬情况的分析报告,就相当于薪酬诊断报告,大致上分为5个方面,第一个是战略方面,但是战略方面一般都是由公司高层制定,所以一般不在分析范围。那么就是从另外4点来分析,第1就是公司内部公平性,这里面包括不同部门薪酬之间的薪酬对比,同部门各岗位之间薪酬的对比,同部门同岗位薪酬的对比等。第2点是,外部竞争性,但是第2点分析要在了解你公司所处地区,行业的外部薪酬数据的情况,然后根据等级薪酬,职类薪酬,以及岗场薪酬分别和外部的数据做比较。看你公司所处的薪酬水平和外部市场的水平差距在哪里。第3点激励性,这点主要表现在浮动工资部分,一般主要表现为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占比是否合理。最后第4点就是经济型。 问题三:薪酬调查报告的介绍 薪酬调查报告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薪酬调查报告在为企业制定薪酬政策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题四:薪酬调查的调查步骤 在使用本报告的信息来建立或修改公司内部薪酬结构时,应提出如下建议,供客户企业参考。(1)确定薪酬战略在确定薪酬战略时,一般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谁与我公司进行人才竞争?公司整体,或特定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处于市场的什么水平上?公司整体,或特定岗位的薪酬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应分别是多少?与客户企业竞争人才的公司也是与客户企业属于同一业务领域的公司。中国薪酬调查网的薪酬调查均针对某个特定行业进行,能够为调查报告使用者提供最具针对性的市场薪酬信息。在考虑薪酬市场定位和薪酬组合时,报告的“同地区同行业数据配比分析”部分会为您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同地区同行业数据配比分析”部分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行业市场薪酬整体定位;职能序列市场薪酬比较;市场薪酬构成。通过参考这三部分信息,您可以根据客户企业薪酬定位理念,确定客户企业相应职位等级的薪酬水平;其中,如果您需要对某些特定部门和岗位制定单独的薪酬政策的话,您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相应的参考信息。在您确定部门整体薪酬组合时,您可以参考“市场薪酬构成”部分。另外,如果您需要确定特定岗位的薪酬组合,报告的“岗位薪酬结构及分布状况”部分中将为您提供更为详尽的分析信息。(2)职位匹配在参考市场信息的时候,您需要确定基准岗位与企业内部岗位的对应关系。这时,您需要进行职位匹配的工作。在报告里,我们在提供薪酬信息的同时还提供了职位性质信息。在进行职位匹配时,请先详细阅读有关的职位描述,该信息提供了本职位通常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然后详细审核自己公司的职位内容,最终确定是否与市场标准职位相匹配。一般而言,如果客户企业内部职位与基准岗位有约70%的内容是相似的,既可以认为达成了较好的匹配。(3)对比分析在确定了薪酬战略和职位匹配之后,可以将公司实际薪酬水平与市场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与期望达到的市场水平的差距。(4)市场定位10%分位至90%分位分别代表了市场薪酬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列情况,也代表了客户企业在选定这些分位点时使自身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力由低到高的排列情况。在用本报告的信息来调整公司内部薪酬结构时,客户企业需要根据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确定公司希望加以比对的市场薪酬水平。(5)架构设计与薪酬调整我们建议客户企业将每个职位等级的薪酬水平设计为一段区间。这种设计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为客户企业利用薪酬工具进行人才的吸引、保留和激励,以及控制薪酬成本提供更大的灵活度。对于薪酬水平落在此区间之外的岗位,我们建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对其薪酬水平进行调整。对于薪酬水平小于此区间最小值的岗位,为保持客户企业在该岗位的薪酬水平上的竞争力,一般应将该岗位的在岗人员的薪酬水平提升到区间最小值或以上。若考虑提升薪酬所产生的成本问题,可以考虑使用分阶段提高薪酬水平的方法。对于客户企业希望重点加以保留的优秀员工,应当尽快提升其薪酬水平,否则将可能产生人才的流失。对于薪酬水平大于此区间最大值的岗位,可以考虑以较小的幅度提升在岗者的薪酬水平。对于那些薪酬处于较高水平而又具有很好工作表现的员工,可以考虑将其晋升到较高的职位上去。 员工福利和劳动政策是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员工的吸引、保留和激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报告的“行业福利情况分析”部分中,您将可以获得丰富行业市场福利信息。相信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客户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福利和劳动政策,使这些政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薪酬调查报告是一份通过市场的调查分析得出的关于市场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薪酬福利水平,以及详细的数据。企业可以以此制定企业的薪酬福利。 问题五:薪酬调查中的分位是什么 薪资调查的分位一般指某企业在同类型企业中,薪酬福利的总体水平位于怎样位置的评分,比如说,这个企业处于七十五分位,那么他的总体薪资水平在行内排名为前二十五名。 薪酬调查,就是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和专业的方法,对市场上各职位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市场薪酬现状的调查报告,为企业提供薪酬设计方面的决策依据及参考。薪酬调查是薪酬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解决的是薪酬的对外竞争力和对内公平性问题,薪酬调查报告能够帮助企业达到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地设计薪酬的目的。 薪酬调查是指企业为了以合理的人力成本吸引所需求的人才而进行的了解竞争对手或同类企业的相同或相似岗位的薪酬水平的行动,薪酬调查的方式有:权威机构发布的薪酬调查报告、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薪酬调查等。 统计参数: 1、分位值:Pn为n分位值。表示被调查群体中有n%的数据小于此数值。n的大小反应市场的不同水平,通常使用P10、P25、P50、P75、P90来表示市场的不同水平。 2、平均值:所有被调查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反映市场的平均水平。 3、偏离度:表示客户数据与市场中位值的偏差情况,计算方法是“(客户数据-市场中位值)/市场中位值”。 4、频数:将样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组,频数反应每组含有样本的个数。反应市场某一指标在某一区间的集中程度。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问题六:企业薪酬调查报告怎么写? 那到 中国薪酬调查网 xinchou114 看看 专一做薪酬调查的 问题七:公司薪酬管理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假写,更不让人知道 问题八:HR 怎么做薪酬调查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薪酬调查的步骤建立薪酬架构 在使用本报告的信息来建立或修改公司内部薪酬结构时,Yintl提出如下建议,供客户企业参考。 在使用本报告的信息来建立或修改公司内部薪酬结构时,Yintl提出如下建议,供客户企业参考。 (1)确定薪酬战略 在确定薪酬战略时,一般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谁与我公司进行人才竞争。公司整体,或特定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处于市场的什么水平上? 公司整体,或特定岗位的薪酬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应分别是多少? 与客户企业竞争人才的公司也是与客户企业属于同一业务领域的公司。中国薪酬调查网的薪酬调查均针对某个特定行业进行,能够为调查报告使用者提供最具针对性的市场薪酬信息。 在考虑薪酬市场定位和薪酬组合时,报告的“同地区同行业数据配比分析”部分会为您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同地区同行业数据配比分析”部分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 行业市场薪酬整体定位; 职能序列市场薪酬比较; 市场薪酬构成。 通过参考这三部分信息,您可以根据客户企业薪酬定位理念,确定客户企业相应职位等级的薪酬水平;其中,如果您需要对某些特定部门和岗位制定单独的薪酬政策的话,您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相应的参考信息。在您确定部门整体薪酬组合时,您可以参考“市场薪酬构成”部分。另外,如果您需要确定特定岗位的薪酬组合,报告的“岗位薪酬结构及分布状况”部分中将为您提供更为详尽的分析信息。 (2)职位匹配 在参考市场信息的时候,您需要确定基准岗位与企业内部岗位的对应关系。这时,您需要进行职位匹配的工作。在报告里,我们在提供薪酬信息的同时还提供了职位性质信息。在进行职位匹配时,请先详细阅读有关的职位描述,该信息提供了本职位通常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然后详细审核自己公司的职位内容,最终确定是否与市场标准职位相匹配。一般而言,如果客户企业内部职位与基准岗位有约70%的内容是相似的,既可以认为达成了较好的匹配。 (3)对比分析 在确定了薪酬战略和职位匹配之后,可以将公司实际薪酬水平与市场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与期望达到的市场水平的差距。 (4)市场定位 10%分位至90%分位分别代表了市场薪酬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列情况,也代表了客户企业在选定这些分位点时使自身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力由低到高的排列情况。在用本报告的信息来调整公司内部薪酬结构时,客户企业需要根据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确定公司希望加以比对的市场薪酬水平。 (5)架构设计与薪酬调整 我们建议客户企业将每个职位等级的薪酬水平设计为一段区间。这种设计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为客户企业利用薪酬工具进行人才的吸引、保留和激励,以及控制薪酬成本提供更大的灵活度。对于薪酬水平落在此区间之外的岗位,我们建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对其薪酬水平进行调整。 对于薪酬水平小于此区间最小值的岗位,为保持客户企业在该岗位的薪酬水平上的竞争力,一般应将该岗位的在岗人员的薪酬水平提升到区间最小值或以上。若考虑提升薪酬所产生的成本问题,可以考虑使用分阶段提高薪酬水平的方法。对于客户企业希望重点加以保留的优秀员工,应当尽快提升其薪酬水平,否则将可能产生人才的流失。 对于薪酬水平大于此区间最大值的岗位,可以考虑以较小的幅度提升在岗者的薪酬水平。对于那些薪酬处于较高水平而又具有很好工作表现的员工,可以考虑将其晋升到较高的职位上去。 确定特定岗位薪酬水平 在招聘员工、进行薪资调整或设计薪酬架构时,客户企业可能需要了解特定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您可以参考本报告的“各职位薪酬福利分析”来获取相关信息。......>>
断企业薪酬管理的七大病症论文 教育资料下载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家珠三角制造性企业由八十年代初的私营小厂靠“三来一补”积蓄实力发展到九十年代发展成几千人的大型制造厂,其发展势头是令人称赞的,但其在长期发展道路中,由于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严重缺陷,薪酬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滞后了现代人才竞争的要求,而今甚至发展到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地步。几年以来,笔者对几家和上述企业类似的薪酬现状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根据对各企业薪酬现状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企业薪酬可能存在的典型“病症"及其影响,以期为各位提个醒。病症一市场定位偏低公司的工资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公司的薪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收优秀的人才。但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人员严重流失,不利于公司内部的稳定。那些教育水平较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可以期望的更高薪酬,则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结果是公司不断招聘新雇员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雇员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对人力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病症二对内不公平研究发现,人们关心工资差别的程度有时甚于关心工资水平,然而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做到即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呢?这就要求薪酬必须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基本原则。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个人的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职责的区别和个人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工资差别合理。对比现实中企业内部薪酬,常有以下问题产生:1、一些部门内部相邻职位之间薪酬差距太大。某些部门其上级工资可能是其直接下属的三倍以上;2、与第一种情况相反,有时在同一辅助部门内,上下级之间同属于管理性职位,下级的工资却比上级高许多;3、相同的岗位不同人之间的薪酬差距太大。从事相同或类似的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相仿,但两人薪酬却有近一倍的差距;4、公司内部薪酬的不公平,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以及相同部门个人之间权利与责任不对等,使部分绩优职员进行内部比较时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士气,也打击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病症三通过加班增加工资收入毋庸置疑,加班工资在个人总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通过付给加班工资来解决职工工资收入的差异,就会使工程技术部门和辅助部门存在较多弊端。这是因为:1、由于加班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的比例较大有时甚至以倍数计算,许多部门主管并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雇员的加班进行调整,而是将加班工资误用作调整雇员工资收入的手段。2、统一固定加班时的制度,不能弹性地处理加班的需要,造成平均主义,无法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总体加班费用支出大,致使雇员整体收入拉低。表现出内部分配的不公平以及与市场的较大的收入差异。3、大多数雇员对比收入水平时都会将固定的工作时间作为主要的参数。从固定工作时间的角度来看,公司工作时间偏长;而实行责任制的公司,平时工作每天8小时,任务紧急的情况下无偿加班。因此,实行责任制的公司固定工作时间要少,但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不少。雇员在非规定工作时间的工作贡献应以个人表现的形式在年度薪酬调整中给予考虑。病症四组织结构滞后,岗位不明晰,导致升职加薪不科学由于缺少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职位界定不清晰,岗位说明流于形式。,升职与加薪基本上靠各管理者主观掌握,裙带关系以及溜须拍马盛行,导致以下几种现象出现:1、同一个人可能连升三级,但从事同样工作;2、部门中从事相同工作的职员可以有好几个不同的级别,薪酬相差更是五六倍;3、生产性部门一个主管可以只负责管理十来个工人,而一个助理主管却有好几个助理是其下级,负责管理上百人;4、一个两百号人的工序可以有四十多个管理人员。岗位不明确导致各人责权利的不对等,从而也使内部的薪酬严重失去平衡,使薪酬矛盾加剧。病症五年资成为主要付酬对象年资成为付酬导致清洁工可以拿比大学生还高的工资,也形成了同一工作岗位上不同两人收入相差上倍的咄咄怪事。年资浅的雇员收入水平与市场水平差别较大,普通严重偏低,造成流失频繁;年资长的雇员中部分高于市场水平,并且是连续增长,缺少控制;这种情况的个别高薪与低薪同时存在,造成工资分布两极分化。1、年资长的雇员普遍与职位要求的教育水平相比偏低,但这部分雇员经验较好而且相对较稳定,流失少。2、年资浅的雇员尽管大部分教育水平符合职位要求,但流动性大,积累的工作经验不多,形成公司中长年资而又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雇员不足。3、年资长有经验的雇员教育水平不足,教育水平符合要求的雇员年资浅经验不足,从而造成公司人员素质水平严重失衡,后继乏人,对公司长远的发展存在着负面的影响,难以提高公司的整体企业文化和管理水平。因此,一个追求高效率的公司会鼓励员工的持续贡献,但绝不应让年资左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病症六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体系是指薪酬的构成,即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以下几大主要部分:基本薪酬(即本薪)、奖金、津贴、福利、保险五大部分。1、本薪。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基本薪酬差异是明显的,一般能升不能降,表现出较强的刚性。企业中常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部分职位本薪大大低于市场水平,解决个人收入差异主要靠加班;某些年资长者本薪过高,对这部分人薪酬失去了弹性。2、奖金。薪酬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的部分为绩效奖金,薪酬反映公司的经济效益部分为效益奖金。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少导致薪酬与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脱节。3、津贴。津贴设置不合理,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缺少补偿,同时也使薪酬失去了其灵活性。4、福利。福利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给员工以归属感。福利特别强调其长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缺少整体规划,经常是浪费了资金却没效果。5、保险。保险其实也属于福利的一种,它是一种对长远利益的保证或者对突发事件的一种预防,社会保险还有强制性的意义。有的公司当社会保险是一种额外负担,使员工感觉缺少安全感,长期利益没有保障。同时,对员工的突发的事故也没有预防。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和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病症七薪酬制度不科学通常薪酬制度是由公司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精确程度、负责程度、繁重程度和劳动条件等因素,将各类薪酬划分等级,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薪酬制度。广泛的意义上,薪酬制度包括了薪酬体系。在这里,薪酬制度主要是指薪酬制定的依据、制定各类人员的薪酬水平的方法;而薪酬体系则指具体的个体薪酬水平确定后,如何确定其构成;两者同其他薪酬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薪酬系统。不同性质的企业,其薪酬制度的具体构成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确定不同侧重点的基础是付酬对象。付酬对象是薪酬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最根本的付酬依据,即以什么确定薪酬。通常有年资、岗位和职能三个付酬对象。薪酬制度是根据付酬对象确定的付酬根本准则,即薪酬的方向性问题:公司薪酬的侧重点是什么,鼓励员工何种行为,朝什么方向发展。薪酬制度是企业薪酬的根本大法,是薪酬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和根本。薪酬制度制定不科学是薪酬其他“病症"的根源。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在一个历史较长的公司中表现为年资成为主要的付酬对象;升职与加薪以个人的服务年资为基础,导致依人定岗而非以岗定人;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加班做为弥补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新鲜血液之薪酬的主要调剂手段,导致公司的薪酬矛盾加剧,最终使企业陷入对外不具竞争力和对内的体制不公平的境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薪酬病症是企业日积月累形成的,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利益,知易行难。许多公司,薪酬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改革。笔者在此提出个人对薪酬问题的一点总结,为各位提供参考。来源:首页 > 标准财经论文 > 工商管理 > 人力资源 > 论文摘要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的薪酬管理摘要:由于高科技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同时,中国高科技企业有它自己的发展环境。因此,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与其他国家高科技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薪酬管理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以及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征和薪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启示。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薪酬管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科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中,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目前,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的薪酬...
在很多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薪酬更加公平,更加具有激励性。鉴于此,绩效考核的结果如何与薪酬管理有效挂钩,如何使绩效考核的结果成为薪酬变动的依据成为管理者关心的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困扰管理者已久的问题。说道底就是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使年终的涨薪变的自然,没有争议,又能使绝大多数满意的问题。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具体的解决办法。既然认为薪酬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做保障。薪酬的体系必须科学,公平,有竞争力。所谓科学,是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设计薪酬,综合考核薪酬所涉及的诸要素,将之整合到一起,薪酬综合的薪酬管理体系,从各个方面保证其科学性、公平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认为,薪酬管理是企业激励重要的手段,综合了工作岗位、员工的知识技能及经验、外部的市场水平、各种额外的奖金福利津贴等要素。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既要保证内部的公平性,又要保证外部的公平性,同时还要具有激励性,保证公平的基础上,不断用薪酬的手段激励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潜力。所以,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首先要与工作岗位紧密相连。薪酬体系的第一部为岗位工资(POSITION value)。这个部分需要通过科学的职务分析,通过分析确立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环境、工作难点、职位联系、任职资格等基本的工作内容,进而确立明确的职位说明书,一岗一份,一人一份,将人员和岗位有效地结合起来,依据“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的原则,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的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工具评价出各个岗位在企业的中的价值,确立岗位的薪资水平,即为岗位工资(POSITION value),它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然后,根据说明书中的资格要求和员工的具体情况(知识、经验、技能的保有程度)确立员工的个人价值,即不同的员工做同一个岗位的工作的价值是不同的,根据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的层次确定该员工在岗位工资中的具体值,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员工价值(PERSON value)。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基本上确立了员工的基本工资,即岗位工资+员工价值。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绩效工资(PERFORMANCE value)。所谓绩效公司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因此,绩效工资应该是基本工资的一个百分数,基本工资是不变的,所要变动的是绩效工资的增福。此外,还应该具备奖金福利这个可以变动的部分,作为员工的基本福利和员工特别贡献的奖励。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科学薪酬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可以看出,第一个部分是固定,无须我们过多考虑,我们需要关心是第二、第三部分怎么实现,怎样做才能使之与绩效考核有效地结合,使之更加公平、公正,没有争议。从绩效考核到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如何才能与薪酬管理有效联系的确是一个挠头的问题,其间的复杂性尤其烦人,办法有很多,但似乎每种办法都不能令大家都满意,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我们似乎掉入了一个陷阱,总在数字和数字的准确性上徘徊,总是希望以绝对准确的数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其实这真的是很难实现。追求完美的坏处就是不能完美。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抛弃乏味无聊烦琐的数字,尽量减少数字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采用相对简单的等级法来处理绩效考核与薪酬变动。数字使用过多的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容易引起管理者与员工在差别很小的数字上纠缠不休,争吵不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考核反馈的时候,员工极有可能拿着考核表质问你为什么自己某一项比别人少,请你告之原因,而你很有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理由不充分而一时语塞,其实这些完全可以避免。方法之一就是在设计绩效考核表时,尽量避免数字的使用,而采用等级法,每个考核项共分五个等级,或A、B、C、D、E,或优良中下劣。这样考核出每项的结果后进行汇总,确定总的评价结果,汇总成为一个结果,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同样,薪酬的涨福也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即采取强制分布的办法,使员工的薪酬涨福强制性地落到这五个部分里。比如,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涨薪为20%,考核结果为A的人涨福为20%,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涨薪为15%,考核结果为B的人涨福为15%,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涨薪为10%,考核结果为C的涨福为10%,员工总数的百分二十的涨薪为5%,考核结果为D的员工涨薪为5%,最后的百分之十不涨薪,考核结果为E 的员工不涨薪。这只是一个考核与薪酬有效挂钩的一个简单思路,里面还有大量的问题优待研究,还有大量的技巧需要继续探讨。相信,随着我们企业绩效管理的继续推进,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断增长,我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能够发展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断企业薪酬管理的七大病症论文 教育资料下载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家珠三角制造性企业由八十年代初的私营小厂靠“三来一补”积蓄实力发展到九十年代发展成几千人的大型制造厂,其发展势头是令人称赞的,但其在长期发展道路中,由于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严重缺陷,薪酬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滞后了现代人才竞争的要求,而今甚至发展到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地步。几年以来,笔者对几家和上述企业类似的薪酬现状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根据对各企业薪酬现状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企业薪酬可能存在的典型“病症"及其影响,以期为各位提个醒。病症一市场定位偏低公司的工资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公司的薪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收优秀的人才。但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人员严重流失,不利于公司内部的稳定。那些教育水平较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可以期望的更高薪酬,则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结果是公司不断招聘新雇员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雇员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对人力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病症二对内不公平研究发现,人们关心工资差别的程度有时甚于关心工资水平,然而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做到即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呢?这就要求薪酬必须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基本原则。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个人的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职责的区别和个人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工资差别合理。对比现实中企业内部薪酬,常有以下问题产生:1、一些部门内部相邻职位之间薪酬差距太大。某些部门其上级工资可能是其直接下属的三倍以上;2、与第一种情况相反,有时在同一辅助部门内,上下级之间同属于管理性职位,下级的工资却比上级高许多;3、相同的岗位不同人之间的薪酬差距太大。从事相同或类似的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相仿,但两人薪酬却有近一倍的差距;4、公司内部薪酬的不公平,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以及相同部门个人之间权利与责任不对等,使部分绩优职员进行内部比较时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士气,也打击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病症三通过加班增加工资收入毋庸置疑,加班工资在个人总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通过付给加班工资来解决职工工资收入的差异,就会使工程技术部门和辅助部门存在较多弊端。这是因为:1、由于加班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的比例较大有时甚至以倍数计算,许多部门主管并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雇员的加班进行调整,而是将加班工资误用作调整雇员工资收入的手段。2、统一固定加班时的制度,不能弹性地处理加班的需要,造成平均主义,无法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总体加班费用支出大,致使雇员整体收入拉低。表现出内部分配的不公平以及与市场的较大的收入差异。3、大多数雇员对比收入水平时都会将固定的工作时间作为主要的参数。从固定工作时间的角度来看,公司工作时间偏长;而实行责任制的公司,平时工作每天8小时,任务紧急的情况下无偿加班。因此,实行责任制的公司固定工作时间要少,但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不少。雇员在非规定工作时间的工作贡献应以个人表现的形式在年度薪酬调整中给予考虑。病症四组织结构滞后,岗位不明晰,导致升职加薪不科学由于缺少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职位界定不清晰,岗位说明流于形式。,升职与加薪基本上靠各管理者主观掌握,裙带关系以及溜须拍马盛行,导致以下几种现象出现:1、同一个人可能连升三级,但从事同样工作;2、部门中从事相同工作的职员可以有好几个不同的级别,薪酬相差更是五六倍;3、生产性部门一个主管可以只负责管理十来个工人,而一个助理主管却有好几个助理是其下级,负责管理上百人;4、一个两百号人的工序可以有四十多个管理人员。岗位不明确导致各人责权利的不对等,从而也使内部的薪酬严重失去平衡,使薪酬矛盾加剧。病症五年资成为主要付酬对象年资成为付酬导致清洁工可以拿比大学生还高的工资,也形成了同一工作岗位上不同两人收入相差上倍的咄咄怪事。年资浅的雇员收入水平与市场水平差别较大,普通严重偏低,造成流失频繁;年资长的雇员中部分高于市场水平,并且是连续增长,缺少控制;这种情况的个别高薪与低薪同时存在,造成工资分布两极分化。1、年资长的雇员普遍与职位要求的教育水平相比偏低,但这部分雇员经验较好而且相对较稳定,流失少。2、年资浅的雇员尽管大部分教育水平符合职位要求,但流动性大,积累的工作经验不多,形成公司中长年资而又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雇员不足。3、年资长有经验的雇员教育水平不足,教育水平符合要求的雇员年资浅经验不足,从而造成公司人员素质水平严重失衡,后继乏人,对公司长远的发展存在着负面的影响,难以提高公司的整体企业文化和管理水平。因此,一个追求高效率的公司会鼓励员工的持续贡献,但绝不应让年资左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病症六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体系是指薪酬的构成,即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以下几大主要部分:基本薪酬(即本薪)、奖金、津贴、福利、保险五大部分。1、本薪。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基本薪酬差异是明显的,一般能升不能降,表现出较强的刚性。企业中常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部分职位本薪大大低于市场水平,解决个人收入差异主要靠加班;某些年资长者本薪过高,对这部分人薪酬失去了弹性。2、奖金。薪酬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的部分为绩效奖金,薪酬反映公司的经济效益部分为效益奖金。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少导致薪酬与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脱节。3、津贴。津贴设置不合理,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缺少补偿,同时也使薪酬失去了其灵活性。4、福利。福利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给员工以归属感。福利特别强调其长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缺少整体规划,经常是浪费了资金却没效果。5、保险。保险其实也属于福利的一种,它是一种对长远利益的保证或者对突发事件的一种预防,社会保险还有强制性的意义。有的公司当社会保险是一种额外负担,使员工感觉缺少安全感,长期利益没有保障。同时,对员工的突发的事故也没有预防。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和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病症七薪酬制度不科学通常薪酬制度是由公司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精确程度、负责程度、繁重程度和劳动条件等因素,将各类薪酬划分等级,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薪酬制度。广泛的意义上,薪酬制度包括了薪酬体系。在这里,薪酬制度主要是指薪酬制定的依据、制定各类人员的薪酬水平的方法;而薪酬体系则指具体的个体薪酬水平确定后,如何确定其构成;两者同其他薪酬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薪酬系统。不同性质的企业,其薪酬制度的具体构成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确定不同侧重点的基础是付酬对象。付酬对象是薪酬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最根本的付酬依据,即以什么确定薪酬。通常有年资、岗位和职能三个付酬对象。薪酬制度是根据付酬对象确定的付酬根本准则,即薪酬的方向性问题:公司薪酬的侧重点是什么,鼓励员工何种行为,朝什么方向发展。薪酬制度是企业薪酬的根本大法,是薪酬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和根本。薪酬制度制定不科学是薪酬其他“病症"的根源。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在一个历史较长的公司中表现为年资成为主要的付酬对象;升职与加薪以个人的服务年资为基础,导致依人定岗而非以岗定人;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加班做为弥补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新鲜血液之薪酬的主要调剂手段,导致公司的薪酬矛盾加剧,最终使企业陷入对外不具竞争力和对内的体制不公平的境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薪酬病症是企业日积月累形成的,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利益,知易行难。许多公司,薪酬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改革。笔者在此提出个人对薪酬问题的一点总结,为各位提供参考。来源:首页 > 标准财经论文 > 工商管理 > 人力资源 > 论文摘要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的薪酬管理摘要:由于高科技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同时,中国高科技企业有它自己的发展环境。因此,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与其他国家高科技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薪酬管理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以及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征和薪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启示。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薪酬管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科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中,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目前,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的薪酬...
关于薪酬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1、MF公司创业期的薪酬管理研究
2、JC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3、D铁路公司工务段薪酬管理研究
4、营口天盛重工公司薪酬管理方案设计
5、JA公司经理层薪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7、民族地区烟草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8、基于SSH框架的高校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靓力集团薪酬管理提升研究
10、新常态下BF钢铁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11、国企薪酬管理政策研究
12、公立医院编外人员薪酬管理现状及对策
13、农业银行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14、YL公司薪酬管理体系诊断报告
15、辽宁ZK公司薪酬管理诊断报告
16、DSC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7、N旅游公司薪酬管理模式及优化方案研究
18、蓝海酒店员工薪酬管理研究
19、YX公司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20、KX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21、AD公司薪酬管理改进研究
22、Z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23、HK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4、肥西农商行薪酬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5、科技型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
26、XC公司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7、RL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8、K公司薪酬管理方案再设计
29、湖南茂华公司员工薪酬管理优化方案研究
30、中小农业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31、烟台ZC开发建设集团薪酬管理研究
32、A光伏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研究
33、广州市荔湾区公安辅警队伍薪酬管理研究
34、面向高校的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5、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36、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7、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标准化与流程设计
38、职工薪酬准则的变迁对薪酬管理的影响研究
39、云南省云海工程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研究
40、YNBIT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并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质上是指对企业的战略性管理。在此基础上 ,对战略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总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以战略、文化、结构为顶点的战略管理三角形模型,并且阐述了该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战略管理 模型 战略 文化 结构It is a pressing and important how to manage an enterprise from strategic level, facing today’s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era is coming, and the essence of 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to manage an enterprise from strategic level.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ategy and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ategy and structure. And then i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of the three on the whole. A triangle model basing on strategy, culture and structure is presented out the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l is management; model; strategy; culture; structure1、目的和现实意义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西方,战略管理是续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之后的企业管理高级阶段,其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企业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要求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求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一客观要求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与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同 ,战略管理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它是一种整合性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了企业中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结合,从而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决策涉及企业整体和长远的管理问题,以期获得整体最优的管理效果。中国企业走进了与西方企业管理大致相同的三个阶段,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说战略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引进和实践,对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也看到,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加之实践时间尚短,在推行战略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1)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2)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3)两头重,中间轻,竞争战略陷于中庸状态;(4)重模仿,“走捷径”;展览思维缺少特色;(5)“用旧瓶装新酒”,组织结构与战略不匹配;(6)以不应万变,动态竞争下的战略意识不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战略管理的效果,甚至使战略管理流于形式。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相关承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市场开放的步伐必将加快,这虽然使国内企业的竞争空间得以扩大,但更主要的是将国内企业推向一个更大的竞争舞台,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在此前提下作者以分析探讨的精神构建企业战略模型:战略-文化-结构,以求从全局来系统地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把企业战略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高度。2、国内外研究现状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他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问题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书中许多思想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等。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套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争战略》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成为著名的“波特三部曲”,中国的管理学界以及很多实际工作者对此都不陌生。总的来说,对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之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之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即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狭义的为企业战略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广义的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一个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是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去制定这样的一个战略规划,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该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路;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3、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之战略—文化—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一部分讲述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并由此引出战略管理的历史形成及地位;第二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进行讨论;第三部分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讲述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第五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战略—文化—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构建模型,诠释模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由广义战略管理与狭义战略管理之分论及战略与文化、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主张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种延伸。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 。在环境日益多边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我们之里以一种模型来表述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并强调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系统的把握战略、文化和结构的区别和联系,为企业的现实问题提供最优解、根本解。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自20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围绕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经历了几次管理主题的演变,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以营销管理为中心,再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中心。在以生产管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管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虽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当时企业管理者并不认为是对企业的威胁,企业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式管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望。于是,企业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管理方式,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企业管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管理转向营销管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企业经营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此时,企业仅靠推断型的管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时代。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企业只有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按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的企业,不仅很难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企业随时由可能遭到淘汰。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学术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斯坦纳。斯坦纳在其1982年出版的《管理政策与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立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企业家兼学者安索夫。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一词,1979年又专门写了《战略管理理论》一书。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概括起来讲,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战略的管理,而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的战略管理。初看起来,这两种表述只是限定语的不同,而本质上它们的涵义是不同的。狭义概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而广义概念下企业战略管理对象则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主张狭义战略管理概念的学者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制定这样一个战略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想: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其实,战略管理并不是一个什么神秘的概念,它就是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与我们平常认识问题也要有思路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 ,战略管理的思路是一种系统思路,强调应站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企业管理问题,也不是习惯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片段式思路。我们认识到,企业总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停地在解决问题。然而,旧的问题在不断地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却在不断地出现。尤其是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这种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运用战略性思维来管理企业。一般而言,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可以从以下思路展开:⑴ 判定战略问题。 这里所谓的战略问题,是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局部性的,有些问题则是全局性的;有些问题可能是暂时性的,有些问题可能产生长远性影响。对于一个战略管理者来而言,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判断其是不是一个战略问题,如果不是,就应该将其过滤掉;如果是,就列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能否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似乎事事必须亲历亲为才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做不但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多。战略问题和非战略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会把人弄得晕头转向,心烦意乱,很难还有心思和精力去理出头绪,从战略上把握问题的要领。⑵ 分析问题结构。 这就是要以解决战略问题为目的,寻求问题形成的结构。问题的结构通常是由相互耦合的多种因果关系环构成,每个因果关系环又由若干因果链组成,而每一个因果链代表一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可能是实时的,也可能是有时间延迟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问题,就能寻找到问题的根源,避免就事论事而始终也弄不清楚的现象。这种问题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问题系统,它具有被人们所忽视的反直观特性。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谈到系统思考法则时指出: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愈大;渐糟之前先渐好;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欲速则不达;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没有绝对的内外等。这些都是我们因缺乏系统思考而反复出现的现象,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一直也没有意识到原因何在。因此,在明确了战略问题之后,运用系统思考揭示战略问题系统的结构是进行战略管理的关键。⑶ 寻求根本解。前面提到,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效或者甚至更糟,也不是力量用得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而是要讲究“巧”,而且特别是要求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系统思考中有一个被称为“杠杆作用”的原理,有人对此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即“辅助舵”,辅助舵是舵上的小舵,其功能是使舵转动更为容易,船也因此而更加灵活。船越大越需要辅助舵,因为船在行使时,舵四周有大量流动的水使舵的转动困难。用辅助舵来比喻杠杆作用的巧妙之处在于:以它极小的体积和对p它极小的操作力却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轻松自如地转动以一定的速度行驶的巨轮。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解决问题的这种“杠杆点”也是存在的,并且它常常就是问题的根本解,找出这样的杠杆解以求问题的根本解决正是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三、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一)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在战略管理中,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处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2、企业文化使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严格的讲,当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以后,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这使企业原有的文化就有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有四种形式,如图1所示。1、图中第一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组织要素变化不大,而且这种变化与企业原有文化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管理者主要考虑两个问题:⑴ 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巩固和加强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⑵ 利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及持续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实施的促进作用。2、图中第二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企业的原有文化有潜在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大多是以往企业的效益就比较好,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以求得更大的发展,或者他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的主要产品和市场,以求得发展。总之,这种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地位,他们可以在企业原有文化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新的战略。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重点是:⑴ 企业进行重大的变革时,必须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即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高层管理人员在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企业的任务可以发生变化,但这以战略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因而仍然与企业原有文化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⑵ 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由于这些人员保持着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
断企业薪酬管理的七大病症论文 教育资料下载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家珠三角制造性企业由八十年代初的私营小厂靠“三来一补”积蓄实力发展到九十年代发展成几千人的大型制造厂,其发展势头是令人称赞的,但其在长期发展道路中,由于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严重缺陷,薪酬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滞后了现代人才竞争的要求,而今甚至发展到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地步。几年以来,笔者对几家和上述企业类似的薪酬现状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根据对各企业薪酬现状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企业薪酬可能存在的典型“病症"及其影响,以期为各位提个醒。病症一市场定位偏低公司的工资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公司的薪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收优秀的人才。但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人员严重流失,不利于公司内部的稳定。那些教育水平较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可以期望的更高薪酬,则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结果是公司不断招聘新雇员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雇员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对人力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病症二对内不公平研究发现,人们关心工资差别的程度有时甚于关心工资水平,然而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做到即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呢?这就要求薪酬必须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基本原则。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个人的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职责的区别和个人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工资差别合理。对比现实中企业内部薪酬,常有以下问题产生:1、一些部门内部相邻职位之间薪酬差距太大。某些部门其上级工资可能是其直接下属的三倍以上;2、与第一种情况相反,有时在同一辅助部门内,上下级之间同属于管理性职位,下级的工资却比上级高许多;3、相同的岗位不同人之间的薪酬差距太大。从事相同或类似的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相仿,但两人薪酬却有近一倍的差距;4、公司内部薪酬的不公平,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以及相同部门个人之间权利与责任不对等,使部分绩优职员进行内部比较时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士气,也打击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病症三通过加班增加工资收入毋庸置疑,加班工资在个人总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通过付给加班工资来解决职工工资收入的差异,就会使工程技术部门和辅助部门存在较多弊端。这是因为:1、由于加班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的比例较大有时甚至以倍数计算,许多部门主管并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雇员的加班进行调整,而是将加班工资误用作调整雇员工资收入的手段。2、统一固定加班时的制度,不能弹性地处理加班的需要,造成平均主义,无法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总体加班费用支出大,致使雇员整体收入拉低。表现出内部分配的不公平以及与市场的较大的收入差异。3、大多数雇员对比收入水平时都会将固定的工作时间作为主要的参数。从固定工作时间的角度来看,公司工作时间偏长;而实行责任制的公司,平时工作每天8小时,任务紧急的情况下无偿加班。因此,实行责任制的公司固定工作时间要少,但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不少。雇员在非规定工作时间的工作贡献应以个人表现的形式在年度薪酬调整中给予考虑。病症四组织结构滞后,岗位不明晰,导致升职加薪不科学由于缺少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职位界定不清晰,岗位说明流于形式。,升职与加薪基本上靠各管理者主观掌握,裙带关系以及溜须拍马盛行,导致以下几种现象出现:1、同一个人可能连升三级,但从事同样工作;2、部门中从事相同工作的职员可以有好几个不同的级别,薪酬相差更是五六倍;3、生产性部门一个主管可以只负责管理十来个工人,而一个助理主管却有好几个助理是其下级,负责管理上百人;4、一个两百号人的工序可以有四十多个管理人员。岗位不明确导致各人责权利的不对等,从而也使内部的薪酬严重失去平衡,使薪酬矛盾加剧。病症五年资成为主要付酬对象年资成为付酬导致清洁工可以拿比大学生还高的工资,也形成了同一工作岗位上不同两人收入相差上倍的咄咄怪事。年资浅的雇员收入水平与市场水平差别较大,普通严重偏低,造成流失频繁;年资长的雇员中部分高于市场水平,并且是连续增长,缺少控制;这种情况的个别高薪与低薪同时存在,造成工资分布两极分化。1、年资长的雇员普遍与职位要求的教育水平相比偏低,但这部分雇员经验较好而且相对较稳定,流失少。2、年资浅的雇员尽管大部分教育水平符合职位要求,但流动性大,积累的工作经验不多,形成公司中长年资而又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雇员不足。3、年资长有经验的雇员教育水平不足,教育水平符合要求的雇员年资浅经验不足,从而造成公司人员素质水平严重失衡,后继乏人,对公司长远的发展存在着负面的影响,难以提高公司的整体企业文化和管理水平。因此,一个追求高效率的公司会鼓励员工的持续贡献,但绝不应让年资左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病症六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体系是指薪酬的构成,即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以下几大主要部分:基本薪酬(即本薪)、奖金、津贴、福利、保险五大部分。1、本薪。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基本薪酬差异是明显的,一般能升不能降,表现出较强的刚性。企业中常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部分职位本薪大大低于市场水平,解决个人收入差异主要靠加班;某些年资长者本薪过高,对这部分人薪酬失去了弹性。2、奖金。薪酬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的部分为绩效奖金,薪酬反映公司的经济效益部分为效益奖金。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少导致薪酬与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脱节。3、津贴。津贴设置不合理,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缺少补偿,同时也使薪酬失去了其灵活性。4、福利。福利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给员工以归属感。福利特别强调其长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缺少整体规划,经常是浪费了资金却没效果。5、保险。保险其实也属于福利的一种,它是一种对长远利益的保证或者对突发事件的一种预防,社会保险还有强制性的意义。有的公司当社会保险是一种额外负担,使员工感觉缺少安全感,长期利益没有保障。同时,对员工的突发的事故也没有预防。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和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病症七薪酬制度不科学通常薪酬制度是由公司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精确程度、负责程度、繁重程度和劳动条件等因素,将各类薪酬划分等级,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薪酬制度。广泛的意义上,薪酬制度包括了薪酬体系。在这里,薪酬制度主要是指薪酬制定的依据、制定各类人员的薪酬水平的方法;而薪酬体系则指具体的个体薪酬水平确定后,如何确定其构成;两者同其他薪酬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薪酬系统。不同性质的企业,其薪酬制度的具体构成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确定不同侧重点的基础是付酬对象。付酬对象是薪酬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最根本的付酬依据,即以什么确定薪酬。通常有年资、岗位和职能三个付酬对象。薪酬制度是根据付酬对象确定的付酬根本准则,即薪酬的方向性问题:公司薪酬的侧重点是什么,鼓励员工何种行为,朝什么方向发展。薪酬制度是企业薪酬的根本大法,是薪酬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和根本。薪酬制度制定不科学是薪酬其他“病症"的根源。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在一个历史较长的公司中表现为年资成为主要的付酬对象;升职与加薪以个人的服务年资为基础,导致依人定岗而非以岗定人;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加班做为弥补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新鲜血液之薪酬的主要调剂手段,导致公司的薪酬矛盾加剧,最终使企业陷入对外不具竞争力和对内的体制不公平的境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薪酬病症是企业日积月累形成的,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利益,知易行难。许多公司,薪酬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改革。笔者在此提出个人对薪酬问题的一点总结,为各位提供参考。来源:首页 > 标准财经论文 > 工商管理 > 人力资源 > 论文摘要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的薪酬管理摘要:由于高科技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同时,中国高科技企业有它自己的发展环境。因此,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与其他国家高科技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薪酬管理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以及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征和薪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启示。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薪酬管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科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中,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目前,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的薪酬...
在很多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薪酬更加公平,更加具有激励性。鉴于此,绩效考核的结果如何与薪酬管理有效挂钩,如何使绩效考核的结果成为薪酬变动的依据成为管理者关心的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困扰管理者已久的问题。说道底就是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使年终的涨薪变的自然,没有争议,又能使绝大多数满意的问题。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具体的解决办法。既然认为薪酬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做保障。薪酬的体系必须科学,公平,有竞争力。所谓科学,是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设计薪酬,综合考核薪酬所涉及的诸要素,将之整合到一起,薪酬综合的薪酬管理体系,从各个方面保证其科学性、公平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认为,薪酬管理是企业激励重要的手段,综合了工作岗位、员工的知识技能及经验、外部的市场水平、各种额外的奖金福利津贴等要素。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既要保证内部的公平性,又要保证外部的公平性,同时还要具有激励性,保证公平的基础上,不断用薪酬的手段激励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潜力。所以,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首先要与工作岗位紧密相连。薪酬体系的第一部为岗位工资(POSITION value)。这个部分需要通过科学的职务分析,通过分析确立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环境、工作难点、职位联系、任职资格等基本的工作内容,进而确立明确的职位说明书,一岗一份,一人一份,将人员和岗位有效地结合起来,依据“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的原则,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的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工具评价出各个岗位在企业的中的价值,确立岗位的薪资水平,即为岗位工资(POSITION value),它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然后,根据说明书中的资格要求和员工的具体情况(知识、经验、技能的保有程度)确立员工的个人价值,即不同的员工做同一个岗位的工作的价值是不同的,根据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的层次确定该员工在岗位工资中的具体值,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员工价值(PERSON value)。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基本上确立了员工的基本工资,即岗位工资+员工价值。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绩效工资(PERFORMANCE value)。所谓绩效公司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因此,绩效工资应该是基本工资的一个百分数,基本工资是不变的,所要变动的是绩效工资的增福。此外,还应该具备奖金福利这个可以变动的部分,作为员工的基本福利和员工特别贡献的奖励。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科学薪酬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可以看出,第一个部分是固定,无须我们过多考虑,我们需要关心是第二、第三部分怎么实现,怎样做才能使之与绩效考核有效地结合,使之更加公平、公正,没有争议。从绩效考核到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如何才能与薪酬管理有效联系的确是一个挠头的问题,其间的复杂性尤其烦人,办法有很多,但似乎每种办法都不能令大家都满意,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我们似乎掉入了一个陷阱,总在数字和数字的准确性上徘徊,总是希望以绝对准确的数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其实这真的是很难实现。追求完美的坏处就是不能完美。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抛弃乏味无聊烦琐的数字,尽量减少数字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采用相对简单的等级法来处理绩效考核与薪酬变动。数字使用过多的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容易引起管理者与员工在差别很小的数字上纠缠不休,争吵不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考核反馈的时候,员工极有可能拿着考核表质问你为什么自己某一项比别人少,请你告之原因,而你很有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理由不充分而一时语塞,其实这些完全可以避免。方法之一就是在设计绩效考核表时,尽量避免数字的使用,而采用等级法,每个考核项共分五个等级,或A、B、C、D、E,或优良中下劣。这样考核出每项的结果后进行汇总,确定总的评价结果,汇总成为一个结果,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同样,薪酬的涨福也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即采取强制分布的办法,使员工的薪酬涨福强制性地落到这五个部分里。比如,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涨薪为20%,考核结果为A的人涨福为20%,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涨薪为15%,考核结果为B的人涨福为15%,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涨薪为10%,考核结果为C的涨福为10%,员工总数的百分二十的涨薪为5%,考核结果为D的员工涨薪为5%,最后的百分之十不涨薪,考核结果为E 的员工不涨薪。这只是一个考核与薪酬有效挂钩的一个简单思路,里面还有大量的问题优待研究,还有大量的技巧需要继续探讨。相信,随着我们企业绩效管理的继续推进,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断增长,我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能够发展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是毕业论文吗?在网上随便抄的肯定不行啊,题目定了没有呢?建议还是找人帮忙,多了解一下写作的流程和要求,实在不行就代劳呢~自己写的话一般来说都不容易通过的 我去年是找一个代写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可以让我相信的,是脚丫代写论文,他们的服务特别好,不用订金,先写给你看,看了满意再给钱的,很靠谱 脚丫代写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现行薪酬制度、结构、福利政策、公平性、激励性的满意程度和薪酬改革等11个方面问题的调查,做了适当的分析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关键词:薪酬制度 员工满意度 问卷调查为了解公司员工的薪酬价值观、心理取向、对分配律的认识等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单位300名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进行了调查。涉及对公司现行薪酬制度、结构、福利政策、公平性、激励性的满意程度和薪酬改革等11个方面共40个问题的内容,问卷设计以单项选择题为主,辅以少量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300名员工中,包括所属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39人,一般管理人员96人,生产人员165人。1.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从调查结果看,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满意度较低,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4%,而较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的达到了35%。此外,从公平性、激励性、对人才吸引性三个纬度进行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非常不满意均接近或达到10%,各个纬度的满意度均较低,非常满意度不到8%。一般情况下,完善的薪酬制度应该获得60%以上员工的认同,满意度调查说明现行薪酬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重新设计薪酬制度。2.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员工对各类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不高,对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个人绩效、岗位价值、个人技能的不满意的为35%-41%,满意度较高的仅为14%-30%,反映出现行薪酬制度以职务等级作为主要付薪因素,缺乏考核、奖金固化,以及忽略岗位价值和个人技能差异。3.对现行薪酬的结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3%的员工对现行薪酬结构表示满意,可见现行薪酬结构以职务级别定薪的模式存在问题。对待级差的态度上,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分别为27%、67%和56%,说明不同层级人员对薪酬等级差距的大小存在矛盾,这就说明要通过规范、合理的岗位评价,客观体现岗位价值的差异,以获得大多数员工认同。4.对现行福利政策的态度非常满意的占28%,较满意的占46%,可见员工对福利政策的满意程度较高,这与企业一直延续国有企业较高的福利水平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主要是因为企业为员工提供各种津贴,包括交通津贴、节日津贴或实物、住房津贴、购物补助以及子女升学补助等;服务,包括班车、工作服、体育锻炼设施、娱乐设施、集体旅游、食堂与卫生设施以及节日慰问等。5.对现行薪酬公平感的感受从调查结果看有42%的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称(可理解为付出多,回报少),说明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存在较多的问题。有39%的员工对薪酬的相对公平性不满意,根据公平理论,如果对这一现象不及时采取措施,员工一旦感觉到不公平,往往会自己采取行动纠正这种情景,这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员工对资历回报的满意度较高,这与现行薪酬结构中多个工资项目均能体现工龄因素有关。对个人技能与收入相比较的满意度较低,在年龄小、学历高的员工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可见现行技能工资主要与工作年限挂钩,缺乏合理的技能评定体系,个人技能提升在薪酬中得不到体现。员工对岗位与收入配比不满意,还是说明没有客观的岗位评价。6.对付薪因素的取向根据各层次员工对付薪因素选择频次及总序数调查结果,岗位价值和个人绩效表现为最主要付薪因素,其次是技能和资历,这就意味着岗位管理和绩效管理将是薪酬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也是薪酬改革成败的关键。另外,员工对资历因素较为重视,也体现了国有企业认同积累贡献的文化,也应引起重视。7.对待薪酬改革的态度中层管理人员中赞同进行薪酬改革的占95%,一般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中赞同的分别占81%和68%,总体来讲员工是支持薪酬改革的,但员工由于管理层次不同,在态度上存在差异,说明基层员工对于改革的不确定性存在顾虑,存在改革可能影响既得利益的担心。这就要求薪酬改革中,一方面要把改革的目的、意义宣传到位,在全体员工中形成共同愿景;另一方面要考虑最基层员工以及在竞争中弱势员工的利益。8.改革后薪酬结构、水平的想法在收入的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的比例上,多数员工认为固定部分不应小于浮动部分,这与公司大多数岗位多从事规范性工作的因素有关。在收入级差问题上,中层管理人员与一般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观点发生分歧,职位高的员工对拉开收入差距的意愿要强,而一般员工则反之。这就要求建立起一套能体现不同层级员工岗位价值的指标体系,客观反映岗位相对价值,同时通过薪酬调查获取外部相关信息。9.竞争淘汰机制75%以上的员工赞同建立竞争淘汰机制,82%的员工赞同异岗异薪,说明员工具有良好的工作动机,认为优胜劣汰是正常的,具有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企业近年来推行的岗位竞聘制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同。10.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和竞聘上岗的态度80%以上的员工赞同进行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反映了员工通过岗位评价体现岗位价值,以岗定薪的愿望。同时认为在薪酬改革中进行竞聘上岗非常有必要的员工占87%,这就要求绝不能再延续过去工资调、整时套改的方式,而应该在薪酬改革中同时推行用人机制的改革,实施竞争上岗,给员工足够的选择空间。11.对薪酬提高的态度中层管理人员与一般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前者将岗位提升放在了第一位,而后者将个人绩效放在了第一位。但员工总体上认为岗位提升、绩效优良、技能提高、工龄增长应作为提升薪酬的主要因素,这也与员工对付薪因素的态度相一致。因此在薪酬制度设计中,不能忽略岗位晋升机制、绩效与薪酬挂钩机制、技能提高与回报机制等薪酬配套制度的建立。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结果,企业应立足多年的分配指导原则,按照岗位确定基础工资与岗位工资,按照工作年限确定年功工资及积累贡献工资,按照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确定奖金水平。合理的、员工满意度较高的薪酬体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参考文献:[1]刘正利、杨倩,现代企业薪酬设计研究,经济师,[2]孙萌、石斌,浅谈国有企业薪酬体系改革,时代金融,[3]陈晓勤,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研究,现代商贸工业,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主要应该从薪水分配和劳动价值与薪酬获得角度去写吧
我的“薪酬管理”论文的材料企业薪酬管理诊断的几大问题咨询实践中我们经常接触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非常薄弱,被我们私下称为“一无所知型企业”,他们在咨询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岗位职责明晰、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俗称“3P”。其中,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方案是最容易在咨询结束之后落地并对企业产生实际效用的,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模块。通常在诊断阶段,我们会发现这些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纳后主要是以下几点:1、薪酬战略缺失企业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就是以未来为基点,为适应环境变化、赢得竞争优势和取得经营业绩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选择和行动。其所要解决的是回答“我们经营什么与及如何在经营中获胜”的问题。人力资源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效支撑,其所要回答的是“人力资源对我们取胜有何作用”的问题。而企业的薪酬战略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和细化,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其所要回答的是“整体薪酬制度如何帮助我们取胜”的问题。在这种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领先、跟随、滞后的薪酬战略,分别适应于企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在这些企业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薪酬战略。2、薪酬理念缺乏薪酬理念明确了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薪酬体系的灵魂。它指明了公司到底为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业绩进行付酬。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不知道应该对何种价值付酬,薪酬理念缺乏。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按照行政级别、学历和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来进行价值分配,而对职位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员工的技能水平、员工的能力等产生绩效的真正关键因素,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3、职位价值没有量化、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不足在很多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薪酬的内部不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通常来讲,企业老总们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各层次——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的关注。在这类企业老总们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或企业的贡献相当,薪酬框架的设计与操作是公开和隐蔽的操作并不重要。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了黑箱操作的薪酬框架,这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当企业规模一旦大起来了,就会出现问题。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人员的待遇如何平衡?”、“销售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待遇应如何平衡?”、“同一行政级别,如主任、经理的待遇都应该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的本质上都是:在企业中职位的相对价值问题!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对基于价值创造的薪酬体系,如果价值评估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会极大地影响价值创造,进而会影响到可分配的价值,价值链的传导作用会得到极大的削弱!如果职位价值的大小不进行清楚地界定的话,就会造成评价不公、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从而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提高,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需要进入到精益管理的阶段,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按定量的科学的思维习惯来对决策内容进行分析。4、薪酬结构失衡薪酬结构是由各种薪酬单元组成,这些薪酬单元一般可分为固定薪酬(基本工资等)、浮动薪酬(绩效工资、奖金等)和福利、津贴等三类。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体现:第一种是薪酬结构的失衡。比如在很多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福利这一薪酬要素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薪酬结构失衡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对员工的短、中、长期激励的组合效果产生影响。很多企业将福利完全变成了保健因素,激励效果很差,自助福利的设计没有引起重视。第二种是各类人员的薪酬单元组合比例失调,如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容易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5、职业发展通道缺乏,结果导致升薪通道单一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一种后果是由于中国的“官本位”意识较为浓厚,人们一般以管理“职业锚”或“官阶”的大小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的发展通道,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6、薪酬没有“动”起来,薪酬和绩效表现关联性不强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员工的薪酬和绩效没有很强的关联。励作用。7、对金钱之外的其他激励手段关注得不够,忽视薪酬体系中的“精员工的薪酬变得极具刚性,没有较好地体现出薪酬的激励作用。在薪酬管理中,实行动态薪酬的目的,就是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团队业绩或者个人业绩相关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科学的薪酬管理中,一般会通过调整工资的等差、职位等级的级差、薪酬总额的计划比例、薪点值的调整、考核系数的调整来让薪酬“动”起来。造成薪酬静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较低,没有科学的依据来让薪酬“动”起来。动态薪酬静态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绩效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没有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工不出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动态薪酬的发放虽然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但是绩效考核结果不是实际绩效的真实反映,使得动态薪酬的发放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激神价值”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老板认为薪酬就是钱。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外在薪酬是指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代价。内在薪酬是指人们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正是企业的“唯钱论”,使后者受到了极大的忽视。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而且也是很原始的薪酬管理观念,因而员工的人格得不到尊重,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钱只能满足生理、安全和部分社会型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往往不能通过金钱得到满足。在不少企业中,很多高技术人才的离开,不是因为钱太少,而是因为“精神价值”没有得到恰当的激励。8、薪酬激励不及时由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加之很多企业的直线经理没有掌握好有效激励下属的技能,这都大大的降低了薪酬激励的及时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业绩,这个时候,如果直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的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当员工做出一个公司所倡导的、所鼓励的行为时,他会一直关注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地激励的话,将极大影响其工作主动性和热情。企业的管理者们,请大胆、及时地去肯定那些优秀的员工吧!薪酬对于员工和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薪酬管理的重要性。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薪酬管理对几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薪酬管理系统一般要同时达到公平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三大目标,企业经营对薪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就薪酬管理来讲,受到的限制因素却也越来越多,除了基本的企业经济承受能力、政府法律法规外,还涉及到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内部人才定位、外部人才市场、以及行业竞争者的薪酬策略等因素。因此,对企业来讲,薪酬要充分发挥效力,薪酬管理必须做到:对建立企业价值和组织观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企业经营战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企业员工来讲,其发挥效力的基本前提是:在外部具有竞争性,在内部具有价值分配公平性和价值获得对等性。基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考虑,薪酬管理的目标应是在相关约束条件下达到企业吸引人才、使其持续服务和激励其产生佳绩。为达到薪酬管理的目标,企业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其中包括薪酬体系、薪酬水平以及薪酬结构三大核心决策,以及薪酬构成、特殊群体的薪酬、以及薪酬管理政策三大支持性决策。1、薪酬体系。薪酬体系是组织用来决定个体涨薪的方法,这可以用组织成员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来计算(基于时间的体系)或用表现和效率来衡量(基于表现的体系)。薪酬体系决策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企业的基本薪酬以什么为基础。目前国际较通行的体系包括职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以及能力薪酬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在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水平时所依据的分别是员工所从事工作的自身价值、员工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以及员工所具备的能力或任职资格。其中,职位薪酬体系是以工作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而技能和能力薪酬体系则是以人为基础的薪酬体系。2、薪酬水平。薪酬水平是组织里的几种薪水或年薪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可以是基于单个职位的个体薪酬等级或若干职位的薪酬平均值,决定了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力。在传统的薪酬水平概念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整体薪酬水平。但是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位和职位之间或者是不同企业中同类工作之间的薪酬水平对比,目前咨询公司所做的外部市场薪酬调查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的薪酬水平决策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同行业或地区中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企业的支付能力和薪酬策略;社会生活成本指数;以及在集体谈判情况下的工会政策等。3、薪酬结构。指同一组织内部的不同职位所得到的薪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组织纵向薪酬薪级与横向薪酬薪档组成的薪酬矩阵。它涉及的是薪酬的内部一致性问题。企业内部的结构实际反映了企业对于职位重要性以及职位价值的看法。如果说薪酬水平会对员工的吸引和保留产生重大影响,那么薪酬结构的合理与否往往会对员工的流动率和工作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企业往往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岗位评价来保证薪酬结构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谓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问题在薪酬结构方面有相当明显的体现。许多企业之所以出现“想留的人留不住,不想留的人一个也不走”的局面,薪酬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4、薪酬构成。指员工得到的总薪酬的组成成分,包括以福利或服务形式支付的间接补偿等。通常情况下,划分为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前者是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员工并且与员工所提供的工作时间和业绩、质量有关的薪酬。后者则包括福利、服务等一些有经济价值但是以非货币形式提供给员工的报酬,往往与员工的工作时间、业绩质量等没有直接关系。5、特殊群体的薪酬。一个较复杂的组织往往存在若干不同的员工群体,这些群体或以管理层次来划分,或以职能类型来划分。在有些情况下,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加以薪酬方面的区别对待,无论对企业也好,还是对员工也好,都是有利的。通常情况下,销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都可以被视为特殊员工群体。6、薪酬管理政策。主要涉及企业的薪酬成本与预算控制方式以及企业的薪酬制度、薪酬规定和员工的薪酬水平是否保密的问题。薪酬管理政策必须确保员工对于薪酬系统的公平性看法以及薪酬系统有助于组织以及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作为企业专业管理人员或外部咨询机构人员来讲,只有切实的了解企业现实情况和员工需求,才能有效制定以上决策,真正发挥薪酬的作用,达到企业吸引人才、使其持续服务和激励其产生佳绩的目的。这需要大家对薪酬管理进行持续的关注,并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解和掌握,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以及企业的薪酬管理水平。
薪酬不是发工资这么简单,薪酬到底如何设计?老板要把握6点
写薪酬方案需要考虑公司的需求和情况,以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下是一些编写薪酬方案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 目标和原则:在编写薪酬方案之前,需要确定方案的目标和原则,如公正、绩效导向、市场竞争力等。2. 薪酬结构:根据公司业务和组织结构,确定薪酬结构和组成,如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福利等。3. 职位等级和工作职责:根据员工的职位等级和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薪酬标准。一般来说,职位等级越高、工作职责越重,薪酬就越高。4. 绩效考核: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和方法,以便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优秀的绩效表现应该获得更高的薪酬,而表现不佳的员工则可能会受到薪酬惩罚或调整。5. 福利制度:除了工资之外,公司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员工,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带薪假期等。在薪酬方案中,也应该包括福利制度的相关内容。6. 薪酬调整:确定薪酬调整的周期和幅度,以保持薪酬的公平和市场竞争力。在薪酬方案中,也应该包括薪酬调整的相关规定。7. 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在编写薪酬方案时,需要考虑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规定,以确保方案的合法性和可行性。8. 文本编写:将以上信息整合起来,编写薪酬方案的文本,包括薪酬结构、福利制度、薪酬调整规定、福利调整规定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薪酬方案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同时还需要考虑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竞争力等因素。此外,编写薪酬方案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反馈,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
主要应该从薪水分配和劳动价值与薪酬获得角度去写吧
ashf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