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美术教育方向
1.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9. 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10.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11.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12. 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13.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14.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15. 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6. 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17.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18. 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19.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20.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21. 怎样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22. 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23.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24.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25.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6. 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27. 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28.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9. 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30.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31. 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32.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绘画技能的训练
33. 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34.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35. 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36. 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37.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38.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9. 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40. 论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41.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作用之散论
42. 对现今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43.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44. 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
45. 如何迈向开放式教学新格局——论素质教育与美术
46. 中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与再创造
47.浅谈中学色彩教学
48. 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49. 素描静物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50.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51.幼儿美术教育初探
二、绘画方向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16.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20. 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21. 浅谈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22.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23. 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24. 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25. 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26.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27. 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28. 浅谈中国人物画
29. 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30. 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31. 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32. 浅谈色彩写生
33.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34.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35.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36. 浅淡“书画同源”
37.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38. 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39.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40.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41. 中国画贵在创作
42. 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43.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44.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45. 线描艺术的魅力
46.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47. 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48. 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49.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50. 论白描仕女画
51.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52.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53.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54. 论白描
55.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56. 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57.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58.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59.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60.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61.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62. 谈临摹
63.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64. 油画之我见
65. 散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提供:早检测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主题词:儿童美术 创作能力 培养 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六七十年代,苏联在许多科技方面领先于美国,出于战略目的,当时美国总统曾下令调查、反省美国的教育机制,几千名教育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其中之一是美国与苏联的美术教育差别。苏联幼儿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开设美术课,而美国只有小学到初中才有美术课。为此,美国教育部门重新修改美术课程。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搞好课堂教学。 我们的孩子临摹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但创作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有别语文、数学,它是一种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1)、欣赏课;(2)、绘画课; (3)制作课;(4)、工艺课。如何来上好这些课呢? A、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特别是欣赏课。有些课本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变差,画面不够清晰,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找一些画册、光盘、光碟、网上下载资料储存在电脑硬盘中等途径,来制作CAI课件。它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材料,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小学美术欣赏课,许多图片几次印刷之后,已变得很难看,图片又少,要老师重新绘制也不太可能,现在有不少光盘、VCD都有这方面素材。老师整理之后,让学生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B、利用各种电教设备,解决课堂难点。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制作表演时,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然后投放出来,能解决学生看不清,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上立体纸工课,教师示范剪法,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节课的时间单教会学生都很难。通过多媒体示范,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教师也可以有多时间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的奇妙构思,也可以及时反馈出来。 三、加强四个能力培养。 四个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有一位着名画家曾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观察力的培养,我们主要让学生多写生,分低、高年级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写生一组水果,低年级可以画一些苹果、雪梨、香蕉等 形状、色彩不同静物。高年级可进行同类物体练习。如:高年级可以画一组色彩、形状相近苹果,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可多采用默写的方式,如:出示一个玩具,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再拿走,然后默写,也可以默写一幅画,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对物体能抓住特征,增强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可多做基本型的添加、变形练习。例如:正方形的练习,对它进行添加,可以变成汽车, 房子, 钟, 手帕, 电视, 对它进行 夸张和变形,可以联想成鱼, 火车, 大桥, 等。 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外多画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 ,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叫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带有成份的味道,不符合儿童感知规律。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我辅导的学生获奖作品的题材大多数选自他们的日记画。如何志铿同学参加广东省“迎回归,庆团圆”绘画比赛获一等奖的作品,他的日记画中记下自己某一天发的梦,梦见自己变成天使与香港的小朋友团聚,想象大胆,构思巧妙,充分反映他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心情。在这基础上,我给他提出了一些意见,便画了《团聚》这幅画。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与我拍档的老师经常问我:“那些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那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 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 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 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论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素质培养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素质 培养方法 论文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使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体。而要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美育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使他们能在生活中认识美和创造美,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重树立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新课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认识美术新课程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为美术新课程服务。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三、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只有当孩子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审美观和精明的识别能力;面对一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从而可以达到我们真正的育人目的。 四、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 ,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 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其实,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画一幅画时,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跳一个舞,或读一首诗,在磨炼中自寻快乐。如在画鹅时,可以读《鹅》这首古诗,在画《春天来了》时可唱上一首儿歌《春天在哪里》,在制作完成一件头饰后,可让学生带上头饰跳个舞或扮角色表演,这些都是小学生们喜欢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阅文献: [1]《当代贵州教育论丛》2003年春,主编:肖劲松,贵州人民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陈卫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 [3]《山东教育科研》 2000年21期 李长风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美术毕业设计论文
美术专业的同学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会选择怎么开展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美术毕业设计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想。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创新,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把握这一个“活”字。事实确实如此,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难以想象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思维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尽量从本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活跃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设置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优秀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思维以及教学效果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学科以其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更适合于开展情境教学。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教学情境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在上三年级《找果子的小刺猬》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场小刺猬出门找果子的旅行游戏。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地讲述小刺猬如何去找果子,找到了哪些美味的果子,这时大家仿佛置身于小刺猬的童话世界,他们联想翩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呼之欲出。
绘画和音乐是姐妹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在美术课上运用一些音乐教材,将更好地辅佐美术教学。如在上五年级《江南民居》这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姑苏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就在这个背景音乐下欣赏江南民居的美,清新淡雅的乐曲在无形中牵引着同学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精神、画中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绘画的时候,笔者又播放了几首古筝曲,让同学们在音乐声中作画。课后有同学悄悄告诉我:“老师,我最喜欢一边画画一边听音乐,我的手好像更灵活了。”
二、呈现多变教学形式
《美术课程指标》指出,“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变的教学形式并非只为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参与,因为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除了本课导入部分的猜谜语形式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实验不该成为科学课的专利,美术课同样可以进行。
在上《三原色和三间色》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三原色和三间色有深刻印象,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仔细地观察并发现问题。第一组学生到教室外面,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透明塑料纸实验。要求先对着太阳分别感受三种纸的色彩,然后再分别将红色的塑料纸和蓝色的塑料纸叠加;蓝色的塑料纸与黄色的塑料纸叠加;红色的塑料纸与黄色的塑料纸叠加,并对着阳光观察叠加后的色彩。最后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纸上,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各个兴致勃勃、做着记录。第二组学生留在教室里进行水粉颜料的调和实验,学生把红、黄、蓝三种颜料按照不同比例进行调和,然后将每次调和的记录写在纸上。离下课的时候让两组不同实验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得出三间色。课后有好多学生问笔者:“这是不是美术课?太好玩了!”笔者反问他们:“你们觉得这节课上有没有学到什么美术知识呢?”,有学生说:“我知道红+蓝=紫,红+黄=橙,黄+蓝=绿。”笔者说:“在实验中你们能够自主地学习,懂得了颜色的调配,知道了紫色、橙色和绿色是三间色,是由三原色的`等比例调配而得的。你说这样的美术课算不算美术课?”这位学生高兴地说:“刘老师,我喜欢这样的美术课。”。这种通过实验方法学习颜色的调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美术课更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向学生提供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生活美以及表现生活美”的领地,这样才能与他们的经验相联系,触碰到他们的“兴趣点”,这种兴趣来自于他们的心底,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和研究中,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动力。
五年级《悠悠老街》这课以探访家乡老街的历史与文化的活动,让学生从美术角度去感受、体会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学习用简洁的文字或速写等方法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教材选用了安徽的西屯老街、浙江的西塘老街、绍兴的老街等摄影作品,通过赏析,感受各地老街在岁月的沉淀中显露出浓郁而独特的古韵和人文气息。通过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对比,学会了解、欣赏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感受老街古建筑群所展现出来的线条韵律美、色彩简约美、构造节奏美、雕刻典雅美和意蕴和谐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老街风光照片的呈现,使学生犹如穿越时空。漫步老街,踏着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小路,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在那些乌黑发亮的门板上,在写满岁月沧桑的街面店铺中感受昔日的繁华;拾阶而上,在拱桥上感受老街上特有的文化底蕴;临窗而倚,从白墙黛瓦中呼吸着老街浓厚的诗情画意。在学生凭吊古物、品玩老街、寻觅人文的活动中,激发他们探访历史文化活动的热情。一组反映老街传统风俗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正在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学生在探究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尊重、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材还提供了一组同龄人作品,通过赏析,使学生学习用丰富的美术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拓宽思路,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新意识、多能力的人。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中探索一种更趋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更好的教学手段。
开放式的美术教学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的人为精神和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结合开放性的教学手段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把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结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我结合六年级美术课《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来谈一下怎样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一、 培养开放式的师生关系。
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就是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教态,和学生保持一种谦虚合作的态度,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以关爱的心态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当学生不舒服时你能关心的摸摸他的额头及时陪她到卫生所就诊,冬天给每一位学生倒一杯热水嘘寒问暖,给困难学生买几个作业本、几枝画笔、几盒水粉,美术课帮学生铺铺纸、涮涮笔、调调色,学生都会投给你无限的感激之情。课外活动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捉迷藏、搞运动、练舞蹈,成了学生中真正的孩子王,和学生无拘无束的相处、自由自在的交往才能深入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苦恼和欢乐等,
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思想上成为学生的知心姐姐,生活上成为学生的父母,学习上成为学生亲密合作伙伴,这种开放性的师生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他们在老师面前,心无所忌、事无所隐、敢想、敢说、敢争论、敢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的精神。
二、 创设开放式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时我会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课件、范画、多媒体,甚至故事、游戏、音乐及小舞台剧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体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如《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教师先播放“时装秀”片段,其中模特们形象生动的表演会把同学引入情景,教师适时拿出几块简单的布,几枚曲别针,把自己装扮起来,穿上“晚礼服”放音乐,走几遍模特步,学生观看并作出评价,自由发言如:教师的颜色搭配不合理,模特步应夸张些等。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想象能力为服装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模特人物的欣赏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能创新”的成功感。
教师不失时机的再出示十几块花布和其它装饰品,让学生现场设计,现场表演,从而过把“小设计师”的瘾。教师播放轻音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群体作用,自由选材,根据布料的颜色不同,
大小不一和人物形体特点装扮各组的“模特”。从中把死板的师“教”生“学”改为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此时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服饰。教师的轻音乐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创作,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急于创作,此时奥特曼服,甜美服,淑女服,休闲服等构思出现在各小组中间。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结合各自模特的特点,介绍服装设计的方案,这样同学之间有交流、有碰撞、有互助后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开放式的评价引导出开放式的拓展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学生设计完时教师及时播放模特走T台的音乐,让“模特”们不由自主的走起来展示自己,再走几趟模特步,秀出自己,让学生通过观看、鉴赏互相作评价,打破了过去教师只评价学生的一贯做法。在开放性的师生关系下,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审美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巧手的装扮下,短小精悍的肚脐装;温文尔雅的淑女装;个性张扬的休闲装;奇形怪状的时尚装等相继而出,“模特”们都身不由己的走起模特步,他们惟妙惟肖的表现让我赞叹不已。这样开放性的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学生自然而然被吸引过来。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角色,激发了学生自求发展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开放性的美术教学是教师转变教学观,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有力措施;是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欣赏他人作品、合作交流的自由创作空间。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理解教育范式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课程改革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解读项目学习
建构主义
多元智能
实用主义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必要性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与我拍档的老师经常问我:“那些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那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 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 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 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美术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推行,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二十世纪的今天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美术教学就应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与工具性学科相提并论,孰重孰轻,谁也说不清了。现代的美术教学已不单是教会学生画的技巧,更应该有“质”的体现,这就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讲、学生画(做)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其主要原因是理性的知识太多了,而感性的材料太少了。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各科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因此,美术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 一、.激发兴趣,创造教学环境 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它能清晰形象地显示美术的图画,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性,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形式和气氛中得到知识,还能形象地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状。如在低年级《小鸟找家》一课,我们可以这样导课。首先打开录音机播放小鸟的叫声,同时,屏幕中出现了一只正在哭泣的小鸟。这时旁白:“小鸟为什么哭得这样的伤心,小朋友们想知道吗?”学生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想!”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听故事这一环节中学生很自然的融进故事情节中。 二、开阔视野,激发创作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接触的事物不多,所以他们脑子里储存的素材就少。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较直观地把各种图形显示在同学们眼前,比单听老师讲,构图要新,题材要奇,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效果要好很多。根据有关专家科学实验的结果,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视觉83%,听觉11%,触觉 3%、味觉2%、嗅觉1%,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音频、动画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加深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海洋生物》时,课前我从网站上、“资料库”中收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用视频、图片、照片等展示海洋里各种生物,直观性强,趣味性浓,学生兴趣高涨,接受信息快,激发了学生创作热情,开拓了学生的创作思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强调自己创作,可以任意想象鱼的形状、颜色等。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造型的创造能力,丰富了学生信息量。 三、教学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又是教师、学生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导”,“导”得有方,学生方能学得有方,现代美术教学更注重精讲多练,讲不是为技巧而讲,要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而讲,多练是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彰显自己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相互默契,积极配合,最佳结合形式教学合力才能使教学理想的进行。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环节能促使教与学的共振,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最佳结合。如在教学《字的联想》一课,我有目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解文字的演变史,对字的音、形、义的联想有初步的感知,观察分析,认识规律,并找出规律。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变书本上静态感知为动态认知,在动画演示过程中学生如同感受教师的设计引导,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分析研究,对字的联想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创作出更多有趣的字,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变得多彩多姿态。 四、适时反馈,有效调控过程 教学过程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课堂信息反馈的基本方式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才能使之有序的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对学生而言,可以使其认清自己的学习状态,以便及时调节学习步伐,提高学习效率。与传统教学相比,其优势是方便、快捷、清晰地反馈了学生的学习现状,使教师与学生都可有效调控。如《表情丰富的脸》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简单快捷的学生反馈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实际操作,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发现,运用电脑会很快解决知识中的难点,同时将学生的作品及学习掌握情况运用视频展示台或画廊进行展示,通过自己介绍,尝到成功之处;通过同学互评,使自身不足得到改进;通过教师点评,知识进一步完善。适时的反馈有利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现在的美术课节节要评价,堂堂要反馈。有教学专家指出,课堂上不单是教,也不只完成作业,还要及时反馈,才算是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否则,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必将在改革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我们美术教师来讲,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当然,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会简单操作电脑,而且要能自己动手制作出切实可行的课件,并独立进行多媒体的使用。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反复温习课程标准,充分调认真钻研教材,紧扣教材选择恰当而新颖的事例,依据教学需要,精心备好每节课,设计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汲取传统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整合,让学生受到更多的审美教育。
主题词:儿童美术 创作能力 培养 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六七十年代,苏联在许多科技方面领先于美国,出于战略目的,当时美国总统曾下令调查、反省美国的教育机制,几千名教育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其中之一是美国与苏联的美术教育差别。苏联幼儿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开设美术课,而美国只有小学到初中才有美术课。为此,美国教育部门重新修改美术课程。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搞好课堂教学。 我们的孩子临摹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但创作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有别语文、数学,它是一种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1)、欣赏课;(2)、绘画课; (3)制作课;(4)、工艺课。如何来上好这些课呢? A、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特别是欣赏课。有些课本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变差,画面不够清晰,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找一些画册、光盘、光碟、网上下载资料储存在电脑硬盘中等途径,来制作CAI课件。它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材料,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小学美术欣赏课,许多图片几次印刷之后,已变得很难看,图片又少,要老师重新绘制也不太可能,现在有不少光盘、VCD都有这方面素材。老师整理之后,让学生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B、利用各种电教设备,解决课堂难点。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制作表演时,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然后投放出来,能解决学生看不清,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上立体纸工课,教师示范剪法,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节课的时间单教会学生都很难。通过多媒体示范,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教师也可以有多时间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的奇妙构思,也可以及时反馈出来。 三、加强四个能力培养。 四个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有一位着名画家曾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观察力的培养,我们主要让学生多写生,分低、高年级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写生一组水果,低年级可以画一些苹果、雪梨、香蕉等 形状、色彩不同静物。高年级可进行同类物体练习。如:高年级可以画一组色彩、形状相近苹果,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可多采用默写的方式,如:出示一个玩具,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再拿走,然后默写,也可以默写一幅画,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对物体能抓住特征,增强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可多做基本型的添加、变形练习。例如:正方形的练习,对它进行添加,可以变成汽车, 房子, 钟, 手帕, 电视, 对它进行 夸张和变形,可以联想成鱼, 火车, 大桥, 等。 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外多画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 ,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叫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带有成份的味道,不符合儿童感知规律。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我辅导的学生获奖作品的题材大多数选自他们的日记画。如何志铿同学参加广东省“迎回归,庆团圆”绘画比赛获一等奖的作品,他的日记画中记下自己某一天发的梦,梦见自己变成天使与香港的小朋友团聚,想象大胆,构思巧妙,充分反映他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心情。在这基础上,我给他提出了一些意见,便画了《团聚》这幅画。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的、真实的任务,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是学生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的解决。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一直追随着西方的先进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任务。闫寒冰所着《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一书中探讨了关于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强调教育中心的.转变、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学习者即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建构主义。
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术教学效果,为了能使课堂有新意,教师都乐忠于把精力放在课件的精美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规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完成学习的。数字化下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思考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并将美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美术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规矩、听话、画面效果漂亮、整洁成了美术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仅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作为教学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中的综合评价,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下有多种教学模式如:数字化一对一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间只能成为互补的关系,并不系统。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技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技术支持,换句话说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工具,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拓展它的价值。而数字化下的项目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不断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数字化的项目学习目前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只是偏重于文化学科,对于艺术类的美术学科来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美术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的学科,一直处在校本科目的角落里。美术学科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因此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往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很难体现。
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上课模式及效果,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选定一个小学进行美术课调研试验,选取部分班级开展数字化下的美术项目学习,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项目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项目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着作,设计美术项目学习案例并实施开展教学。
论文的创新
此篇论文是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贾斯珀项目为理论基础,打破以往美术学术着作过分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试图探究美术学科与项目学习模式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构建,美术情操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级思维的培养。
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xx月19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0xx年xx月19日~20xx年2月18日。
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2月18日~20xx年3月25日。
撰写论文定稿 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阶段 20xx年5月30日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版画论文范文
摘要: 在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认知能力非常重要。而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有重要作用,美术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版画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对于提升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文章探析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版画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在此阶段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慢慢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开始对事物产生好奇的求知心理。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美学素养的重要时期。美术作为美学的艺术存在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美学素养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版画是结合手工、绘画的美学艺术形式,是美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物。版画体现出精妙的绘画功力和奇妙的构思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一、美术版画教学概述
版画是结合绘画图案和空间想象力的美术创作,既有平面图形效果,又有立体空间效果,是一种包含抽象内涵和简单形式的艺术,集合了许多美术元素,通过具体的版面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寓意。美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因此美术教学也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版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构思和绘画方法方面都具有创新性,体现了自然艺术和社会人文的统一,是综合性和融合性都很强的艺术类型。运用版画进行美术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版画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构思能力。
二、版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美术教学很少利用版画,一些教师对版画没有全面的认识,认为版画只是用来观赏和娱乐的物品,他们没有认识到版画对学生的作用,不重视版画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些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对版画的正确认识,认为没有必要将其列入教学计划,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一些学生对版画的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版画的热情,对于版画的课堂学习只是草率应付,得过且过,没有真正花费心思感受版画。另外,部分学校不够重视美术教育,忽视美术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也就忽视了美术课程教学,这些都阻碍了版画教学在小学的发展。
三、有效运用版画教学的策略
1.改变固有的美术教育理念,注重创新
固有的`美术教学注重让学生学会参照样本画出作品,鼓励作品与样本的相似度越高越好,这样机械化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没有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尽管教师花费了很多时间手把手教学,往往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转变教学方法,运用多姿多彩的综合版画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注意观察版画的结构和色彩,从综合的角度学习版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教学木板版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些小木块,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模板版画,让学生欣赏版画内部的构成、比例、色彩和形状等,对版画形成初步的认识和客观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脱离模板,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思维构思版画的形状,用专门的作画工具在木板上进行创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调动了观察力、思维能力,还可以感受版画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版画的兴趣。
2.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每一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对特点不同的学生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可以按照年级的不同特点来教学。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对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精美的版画,配上动感的音乐,让小学生对版画产生好奇心,在轻松活泼的环境氛围中积极学习版画。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寓意的版画,给学生讲解版画的历史,提高学生对版画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再教学生绘制版画的具体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年级层次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版画的积极性。
3.近距离感受版画
版画是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民间文化艺术,最传统、精致的版画往往来源于民间艺人。学校在进行版画教学时,可以适当邀请一些传统民间艺术家来校现场展示版画的创作过程。通过展示艺术家的版画创作手法和优秀作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更加热衷于版画学习。
四、结语
版画教学是一种新的美术教学形式,版画本身存在严密的结构性、层次性,有助于学生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空间学习能力。目前,版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采用有效的版画教学方式成为美术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更加重视版画教学的作用,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版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佳赫.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