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算得上是悲剧中的悲剧,也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谢安听说这一奇事,就奏请皇帝,敕封为义妇冢 <<白蛇传>>家喻户晓<<白蛇传>>,著名民间传说。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节在杭州游西湖时遇雨。青年许仙以伞相借。后来白娘子以送伞为名,向许仙剖白爱情,定下姻缘,二人迁往镇江开设药店为生。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显形,吓死许仙。白娘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将许仙骗至金山寺,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前去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造成贾、林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与礼教的桎梏下,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不能自主,而取决于封建家长的意愿。具体地说,贾、林的爱情、婚姻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志,而由以贾母为代表的荣府当权派们决定,而贾母又以封建的阶级利益做点为基点,她对林黛玉的“疼”,仅仅是从“骨血”关系出发,并不喜爱她不符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和“小性儿”;而对薛宝钗的“爱”,则是以她“端方”的封建品格为基点,尤其是适应封建道德要求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由此终于选中了薛宝钗而弃置了林黛玉。其结果是,同时酿成3个人的悲剧: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提终生的凄凉孤苦。她和林黛玉,只不过是同一条封建毒草藤上两颗属性不同的苦瓜而已。 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的礼教的叛逆精神。<<牛郎与织女>>传说牛郎是天上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互相爱慕,他们感到天上不自由,相约到人间去生活。不料被王母知晓,认为牵牛星犯了天规,要加重罪。金牛星上殿说情,王母怪他多事,罚他与牵牛星一同下凡去耕地种田。织女舍不得与牵牛星分开,要求一同下凡,但王母硬要拆散他们,就把织女锁在天宫云房里,不许她外出一步。牵牛星降到人间一个姓牛的家里,他长大成人后每天下地种田,非常勤劳,人家都叫他牛郎。他有一头老牛,很懂人意,原来他就是金牛星的化身。牛郎的哥哥牛兄是个木匠,为人忠厚,但牛嫂十分凶狠刻薄。牛兄想为牛郎娶亲成家,牛嫂不答应,反吵吵闹闹要与牛郎分家。牛郎不愿哥哥为难,同意各立门户,他不争田地和家产,只要了那头老牛。牛郎牵着老牛离开哥哥家,在山脚下搭了一间茅草房安居下来。在天宫云房里的织女,时刻都在思念着牵牛星。这一天,她趁王母到西方出巡的机会,在灵芝仙子等姐妹的帮助下,偷偷下凡来找牵牛星。织女和姐妹们离开天宫时,天空闪出了刺眼的彩云。牛郎大为惊奇,躺在他身旁的老牛忽然变成了一个会说话的人。牛郎更为惊奇,但又异常欢喜,因为与老牛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倒不见外,亲热地称他为牛大哥。老牛知道织女已经下凡,有意成全他们在人间做夫妻,便领了牛郎来到碧莲池。这时织女正同灵芝仙子等九姐妹在池中戏水。牛郎暗中偷看美丽的织女,并在老牛的鼓励下与织女见了面。织女一眼就认出牛郎是她日夜思念的牵牛星,对他倾吐了别离之情,可是牛郎已不知道他与织女有过的姻缘,但他深深地爱上了织女。老牛乃做了他们的媒人,织女从此留在人间,与牛郎做了恩爱夫妻,他们男耕女织,勤俭持家,生活过得十分愉快。第二年,织女一胎生了两个儿女,人人都羡慕他们的幸福。他们还教会了人们耕种和纺织的好方法,使田地提高了产量,姑娘们都成了巧手。又过了一年,到了尝新节。人们把新谷做的米粑、刚收获的西瓜评给劳动最好的牛郎和巧手能干的织女先尝。牛郎的哥哥看到人人敬爱弟弟和弟媳,脸上亦觉生光,看看身旁好吃懒做的妻子,只有摇头叹气。织女和牛郎凭着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是,王母从西方出巡归来,发现织女已私逃凡间,盛怒之下,派了天将把织女捉回天宫。牛郎从田间回到家中不见了织女,老牛告诉他织女已被天将捉去,牛郎仰天高呼,满腔悲愤。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遂触断头上的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追去。牛郎不住地叫着织女的名字,织女听到叫声,知道牛郎在云海辨不出方向,便抛出手中的金梭,金梭拖出一根发光的银丝,引导牛郎进了南天门,他又冲开天将的阻挡,夫妻见了面,宁死也不肯分开。残忍的王母,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一划,发出一声巨响,只见牛郎与织女的脚下,裂出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硬把牛郎和织女隔开了。王母以为牛郎与织女从此只能一在河东,一在河西,无法相见。可是,牛郎与织女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一时飞来无数的喜鹊,用身上五彩的羽毛,化成一架跨越天河的彩桥。织女含着兴奋的热泪,奔上鹊桥,牛郎也挑着儿女到了桥上,一家子终于又团聚在一起了。
开题报告本科开题报告是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任务.其作用是阐述论文选题依据,以及讲述初步构思的实验思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聊斋志异》价值浅谈
课题内容(包括课题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的重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等)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小说,电视或电影都选用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如《画皮》、《婴宁》、《倩女幽魂》等,为广大民众所津津乐道。正是由于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借助了现代的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再一次把《聊斋志异》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
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一文言小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分析,向读者浅显的阐述《聊斋志异》的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本人研究的是《聊斋志异》思想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的创新方面取得的超越性成就。通过调查研究,《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在十八世纪中期就开始向国外流传,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巨大,是迄今为止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翻译成外文语种最多的一部小说。可以说,《聊斋志异》所取得的成就是其他古典小说无法比拟的。从这些成就中,可以对这部小说的价值进行研究。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通过查阅文献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2.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人们对《聊斋志异》的熟悉程度及为什么喜爱这部作品,作出分析。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近30年来,很多学者对《聊斋志异》价值的研究,无论是从它的思想价值方面,还是小说理论价值方面及其传播价值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的成就。本次课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打破人们对《聊斋志异》的传统认识,只认为它纯粹是一部“鬼书”,满篇的鬼故事,要引导读者从《聊斋志异》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创新方面去认识这部小说的真正含义。这也是我探究的主题,我希望自己能通过此次的探究学习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功底。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年4月撰写初稿。
年5月修改完成。
六、论文的写作提纲: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超越:1、追求一种讲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揭露封建吏治的黑暗,统治者的无耻,讴歌人们的反抗精神。2、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强烈抨击这种制度的弊端就在于不注重实效,导致颠倒黑白。3、在爱情观上,热情赞扬争取婚姻自主的女子。4、《聊斋志异》中不时出现的哲理性警句,表达的理想、情感、哲理和实想。二、艺术手法的开拓创新:1、在人物描写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把小说的故事体发展为人物体。2、加强并发展了环境描写。3、刻画人物开始注重个性和细节的描述,出现了传神的心理描写.4、《聊斋志异》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对日常生活素材“化平淡为神奇”的处理技巧。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黄祖民. 《聊斋志异 》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
[2] 施国 海童 《蒲松龄》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3] 罗宗强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4]游国恩. 《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四、指导教师意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友情诗赏析》
写作意图:
友情诗,是建构在离别、怀念、追悼情境下的抒情言志之作。唐代,达到国家规模的空前统一,从贞观到开元,“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文人的共同风尚,“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建功报国成为文人的政治理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使许多文人墨客成为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孟郊等。传统的友情诗在盛唐特有的时代文化中,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蔚为壮观,并涌现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友情诗显透盛唐人广阔的心灵境界,不论在内容、技巧与风格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开拓与创新,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一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论文的前沿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歌。在诗史发展中,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唐代诗坛以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繁荣局面享誉千古。诗人辈出,巨星丽天;作品浩瀚,内涵丰富;风格多样,形式齐备;技巧成熟,流派纷呈;名篇佳句,传颂不衰。唐诗以高度成就和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足堪自豪的瑰宝。
中国现代杰出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说:“一般人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而当你置身于唐代诗歌的海洋时,你就更知道了什么叫做陶然忘返。这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这是一个心声奏鸣的神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东方缪斯们翩翩起舞;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远古吹来的醉人熏风……
友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以描写友情为主要内容的唐代友情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宋.顾乐:“唐人多送别妙作。”(《万首唐人绝句选》)这些描写友情的诗中有真情,即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叮咛,身处异地时绵绵的思念,还有永远失去友人之后的酸楚。这些言愁悲别,慰人慰己的友情诗,结合友情给人带来的感情波澜和心灵震荡,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打动人心。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路径: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本论文的观点创新和介绍:
本论文拟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根据诗的思想内容,唐代友情诗大体上可分为送别、怀远、追悼三类。 诗人们在抒发心中这些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学大圣人孔子,在其经典著作《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条便这样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把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做是人生十分快乐的事,这集中体现了对友道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友情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友情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友情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友情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写作计划:
1、2007年9月2日至9月12 日 查阅有关文献,收集资料
2、2007年9月13日至9月15日 拟订论文题目
3、2007年9月16日至9月26日 撰写论文写作提纲
4、2007年 9月27日至10月30 日 撰写论文初稿
5、2007年11月1日至11月18 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6、2007年11月19日至12月30 日 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
前准备
7、毕业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 编选 山西古籍出版社
《唐诗十三论》吴湘洲 著 学苑出版社
《唐诗审美十论》刘洁 著 民族出版社
《唐代送别诗一向营造的个性化》李英 著 北方论丛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二》
《试论唐代送别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5期
《唐代送别诗刍议》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04期
蔡静波《中华活页文选》 中华书局
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内容摘要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笔者试图通过故事当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青年男女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关键词:悲剧根源 探讨 封建礼教 殉情 理性抗争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史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更为执着地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淫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淫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淫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以后,会“两家求合葬”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其一,焦母和阿兄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反抗兄长之命,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而焦仲卿饱读诗书,任职台阁,得知刘兰芝自杀,也竟然丢官抛母,“自挂东南枝”,实属不忠不孝,当惩不贷。从焦母和阿兄的思想立场来看,“两家求合葬”是不可能的。其二,阿兄暴戾自私,冷酷无情,而焦母蛮横顽固,独断专行。当初,太守派媒人来求婚,刘兰芝不忘“府吏见丁宁”,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可阿兄对妹妹的事情却无丝毫的理解和尊重,粗暴训斥兰芝“后嫁得郎君”,“足以荣汝身”,“作计何不量”!而焦母一手毁了儿子的幸福,面对儿子殉情的拜别,仍是一副铁石心肠,丝毫不肯回心转意,收回成命。从焦母和阿兄的性格特征来看,“两家求合葬”也是不可能的。其三,富贵不淫的刘兰芝一“举身”,不仅毁了阿兄的高攀梦,还丢尽了阿兄的脸面;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一“自挂”,不仅使焦母日后无靠,还使焦家香火断绝。巨大的打击无疑会激起焦母和阿兄心中的波澜,然而,除了绝望、痛苦、恼怒和怨恨以外,还会有些什么?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从焦母和阿兄的内心感情来看,“两家求合葬”就越加不可能了。笔者认为,刘兰芝夫妇死后的情况,完全出于诗人的想象与幻想。“两家求合葬”和“魂化双飞鸟”都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诗人借此表达了人们对刘兰芝夫妇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和嘲弄。机械地把“两家求合葬”理解成为写实的手法来看待“合葬”,不仅有悖于焦母和阿兄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将大大削弱全诗“揭露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主题。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学习欣赏这首凄美的爱情诗,我们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罪恶,看到了中国妇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理性反抗精神,刘焦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当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更应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参考文献:1 . 余冠英选注 1953 《乐府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 . 李因笃、陈祚明等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孔雀东南飞》3 . 孙志凌 《孔雀东南飞》中的三个问题 河北《语文教学之友》4 . 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5 . 金伟源 生不偕老·死求同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析》 华东师大出版社
由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我相信,人类的“后现代化”,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唱主角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摘编)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二、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三、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四、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三、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郎朗,国际著名钢琴家
郎朗 郎咸平
丘挺成长于有浓厚传统氛围的学画环境。良好的书法功底,对古代名作的苦心临摹,使他对笔墨有相当深入的理解。来京后多画写生,为其笔墨和风格注入了一定的雄强因素。丘挺把写生视为“古人、造化、自我”融为一体的创造过程,写生过程中有强烈的笔墨与笔墨表现意识,他放弃墨膏改用研磨古墨以求气息之纯厚,追求描绘物态形质与若不经意般松动用笔的统一,突出笔墨的生拙感以抵抑过熟的习惯性用笔,用“以渴成润”的积墨法求笔墨的温润、层次和衔接变化,用“渍水、渍墨”传达某种模糊性感受等等。丘挺还认识到,风格化会导致笔墨情致和笔墨精神的丧失,所以要把自己的笔墨经验看作一把“双刃剑”,防止它僵化,以使自己“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这些,对我们都深有启示。
盆栽菊花的栽培技术。同学,多少字呢。在下可以原创、
一九三五年(乙亥)——一九四六年(丙戌)一岁至十一岁七月一日生于西安市。幼由父百川先生开蒙,习书法。进入陕西省立师范附属小学。学画最早记忆为临画洋片上的一百单八将。一九四七年(丁亥)——一九五一年(辛卯)十二岁至十六岁先入西安私立菊林中学,后考入西安市一中高中部。加入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为最年轻会员。一九五二年(壬辰)——一九五五年(乙未)十七岁至二十岁结识方济众,开始自学素描。《经济快报》发表漫画一幅,是为发表的处女作。以同等学力资格高中毕业。一九五六年(丙申)二十一岁在某刊物封面看到两幅黄宾虹山水,心仪至老。连环画《十棵苹果树》发表。在《西北妇女画报》上多次发表连环画、漫画。一九五七年(丁酉)——一九五九年(己亥)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考入西安美院彩墨系(国画系前身)。速写《车间会议》、《检修》等发表于《西安日报》。《喧闹的山谷》参加建国十周年画展。一九六零年(庚子)二十五岁选择山水画专业,这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毕业后留师范系任教。一九六一年辛丑二十六岁秋天,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布置画。回程游临潼,画《华清池》,四十年后,范迪安称此画“直逼可染先生”云。一九六二年(壬寅)——一九七一年(辛亥)二十七岁至三十六岁三月下放到西安工艺美术厂,每每利用出差机会,赴北京、广州、上海、大连、青岛、烟台、延安写生。一九七二年(壬子)——一九七六年(丙辰)三十七岁至四十一岁为西安市委礼堂作画《秦岭北麓变江南》等。先后赴陕南山区、延安、绥德、佳县、华山、黄山、杭州、黄陵、秦岭、巴山、徽县、四川等地写生。一九七七年(丁巳)四十二岁焦墨山水二十三幅被收入《工艺美术参考资料》。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山水画稿》约稿,六幅焦墨入编。一九七八年(戊午)四十三岁“春潮画会”成立,为核心成员。为何海霞提供多幅华山速写稿作为创作母本。一九七九年(己未)四十四岁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绘制《宝成铁路》。一九八〇年(庚申)四十五岁初夏,二次入蜀,在都江堰、乐山、眉山等地写生。在某刊物上看到《线与点的交响诗——漫谈传统山水画的美学性格》,此后山水画的形式与内容,具象与抽象关系问题一直贯穿在创作实践中。一九八一年(辛酉)四十六岁三月,调入陕西国画院。本 年,先后赴白帝城,大、小三峡、张家界、黄河禹门口写生。一九八二年(壬戌)四十七岁在云冈石窟、祁连山写生采风。一九八三(癸亥)四十八岁七月,参加陕西风光画展。十月初,赴泰山、孔林写生。十一月中旬,赴沪、苏、闽、粤等地写生并拜访王个簃、唐云、王兰若、郑乃珖、廖冰兄等。八月,安康洪灾,作画三幅义卖。一九八四(甲子)四十九岁《陕北之春》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十一月,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等单位画布置画。《陕北秋色》等三幅参加“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合展”。一九八五年(乙丑)五十岁《春到陕北》等九幅作品参加中丹建交三十五周年丹麦冰岛展。赴海口、通什、三亚写生。七月,当选美协陕西分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理事、艺委会委员。十二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九八六年(丙寅)五十一岁四月,《西出阳关》等五幅作品参加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合展览。六月,参与筹办“陕西杨凌·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秋,赴商洛、丹凤、商南、洛南写生。一九八七年(丁卯)五十二岁《走西口》参加西北五省(区)美术作品展。十月,赴太行山区写生。一九八八年(戊辰)五十三岁五月,在陕西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初夏,赴甘肃、青海写生。九月,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一九八九年(己巳)五十四岁撰文《笔底黄土尽是情——张振学山水画浅析》。一九九〇年(庚午)五十五岁八月,黄土高原赞歌·崔振宽首展在台北展出,出版《崔振宽画集》,钱志强著文《妙悟与通神——谈崔振宽的山水画》。十一月,再赴陕北写生。一九九一年(辛未)五十六岁为《罗平安画集》撰文《才力和毅力——罗平安的突破与升华》。杨云峰撰文《根·在生命的沃野——崔振宽山水画小记》发表。秋,赴榆林采风。一九九二年(壬申)五十七岁初春,赴河西走廊写生。此后两年多时间,闭门谢客,作八尺斗方作品百余幅。一九九三年(癸酉)五十八岁是年,放弃所谓“新潮”的探索,回归传统。一九九四年(甲戌)五十九岁四月八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阳关暮曛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一九九五年(乙亥)六十岁先后在广东佛山、肇庆,陕西太白山等地写生。一九九六年(丙子)六十一岁春节后赴蓝田写生,“桑沟”成为创作野山杂林类作品的蓝本。九月赴美考察交流,访问陈丹青、徐冰、徐希、陈衍宁等人。十月,赴法国拉瓦勒市博物馆举办四人联展。十二月中旬,赴四川洪雅写生。一九九七年(丁丑)六十二岁撰文《试谈山水画创作的心理机制》发表。八月,赴黄山、九华山写生。一九九八年(戊寅)六十三岁九月,《长安十家·崔振宽画集》出版。一九九九年(己卯)六十四岁秋,赴新疆写生。《旱塬》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冬》入编《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二〇〇〇年(庚辰)六十五岁一月,赴陕北写生。二月十五日,赴安康、紫阳写生。八月上旬,游历法国、摩纳哥、意大利、西班牙并写生。十二月十二日,在黄土地上·崔振宽2000新作展开幕。陈云岗《笔墨总关情——崔振宽作品刍论》发表。二〇〇一年(辛巳)六十六岁七月,《桥儿沟》获延安颂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十一月,《崔振宽画集》出版。刘骁纯《关于黄宾虹课题——崔振宽近作观后》,殷双喜《气象苍茫——崔振宽的山水艺术》、陈孝信《真宰上诉天应泣——论崔振宽山水新作》、邵养德《古道西风——评崔振宽的山水画》发表。二〇〇二年(壬午)六十七岁二月,《走近阿尔金》参展陕西国画院画展,王子武评价:“画的线好像刻到纸里头了……”。三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二日,《气象苍莽·崔振宽山水艺术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江苏美省术馆展出,五地学术研讨会纪要发表于《画刊》、《收藏》。三幅作品被选送赴欧洲展览,其中《秋》被选作画展请柬和简介封面。张渝《黑压压的沉默——审苦范式中的崔振宽》、赵农《梦里家山——读崔振宽的山水画》发表。十二月十八日,参加《画刊》2002年21世纪优秀艺术家年度邀请展。为《石英画辑》作序《重在探索——谈石英山水画》。二〇〇三年(癸未)六十八岁杨力舟《异军突起现高峰》发表。十一月二日至十二月十一日,赴苏、浙、皖写生。二〇〇四年(甲申)六十九岁三月二十八日,参加《江苏画刊》30周年邀请展。四月八日,参加当代中国水墨神韵提名展,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崔振宽小品画集》出版。刘骁纯《山水深处》、李小山《莫愁前路无知己》、王桂兰《气象苍茫的画卷——记崔振宽山水艺术》发表。撰文《漫谈焦墨》、《随笔三则》发表。二〇〇五年(乙酉)七十岁《陕西日报》头版刊载《头上没有官衔,身上不负俗气、胸中只藏山水、手中唯有画笔,五十年挥洒气象苍茫——访我省赴京参展国画家崔振宽》。七月一日,从艺五十年·崔振宽山水艺术回顾展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开幕,《研讨会纪要》发表于《画刊》和《中国书道》。贾方舟《大气象大境界——评崔振宽的山水画》、吴克军《崔氏山水,别样风范》、樊波《笔墨厚朴、境界雄莽——崔振宽山水画的语言构造和审美形态》、《当代绘画还要回到传统的根本精神上来——崔振宽访谈》发表。焦墨作品《陕北初冬》获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术奖。十一月十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播出专访。二〇〇六年(丙戌)七十一岁四月一日,参加《画刊》“2005—2006年度艺术家邀请展”。撰文《经验有时比法则更重要》、《新视角新感受新语言 ——评石英山水画新作》、《我喜欢有力度的画·崔振宽访谈》发表。刘星《崔振宽——刘星谈中国画的创新》、吴振锋《崔振宽山水画欣赏》发表。二〇〇七年(丁亥)七十二岁元旦,参加水墨雄风五人邀请展。四月十二日,获吴作人艺术奖。为《戴希斌作品集》作序《也从笔墨和欧洲说起——谈戴希斌的欧洲写生》。同月参加吴克军策展之《扇上·扇上陕西名家扇面展》。《中国当代山水画坛名家系列·崔振宽作品集》出版。贾方舟《书写的快感——读崔振宽的山水小品》、王林《山水画中的个体表达——崔振宽创作说略》、雒青之《凝血含情墨自深—崔振宽山水作品解读》发表。十月,参加李可染与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二〇〇八年(戊子)七十三岁为《石英画集》作序《平淡天真朴拙典雅——石英07渭北系列山水画赏》。五月十三日,汶川地震赈灾义卖四尺山水两幅。七月,参加大连2008当代中国画名家(12人)黄金联展。郎绍君《大壮与笔墨——再谈崔振宽西北风格的山水画》、乐震文《中国山水画的西部景观》发表。十一月下旬,参加中国美术大事记三周年邀请展。二〇〇九年(己丑)七十四岁撰文《漫话写生》发表。《中国美术大事记·崔振宽艺术》收入写生等作品27幅。六月二十日,赴纽约参加“国际公务员日”活动,四幅焦墨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展出。九月二十三日,访问王伯敏先生。十二月中旬,参加笔墨风格·当代中国画名家14人邀请展。二〇一〇年(庚寅)七十五岁一月十八日,参加香港第三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撰文《关于长安画派》、《艺术天性的舒缓流淌——谈石英的淡墨山水》发表。六月,参加日本“中国美术馆藏·中国扇面画展”。王平《崔家焦墨南山行》、耿翔、王晓阳采访《大家崔振宽·带着一卷山水赴江南》、子峰《笔墨动关陕气概惊河朔——中国当代经典名家崔振宽综合研究》、西沐《开启笔墨的当代形态——关于崔振宽学术定位研究》发表。杭州恒庐美术馆举办水墨长安·崔振宽06——10新作展。受聘为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美术创作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国画科委员。十二月中旬,参加中国国家画院小幅画邀请展。二〇一一年(辛卯)七十六岁《中国画名家经典·崔振宽》出版。三月底,创作巨幅山水画《苍莽秦岭图》,殷双喜撰文《一画鸿蒙---序崔振宽先生“苍莽秦岭图”》。五月,参加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成立三十周年邀请展。五月二十日,参加大写者---当代中国画名家(12人)学术邀请展;张楠《苍茫朴厚的山水心象》发表。六月二十四日,受聘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九月二十八日,崔振宽·石英师生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本 年,先后在广西桂林,青海,贵州遵义、赤水、凯里及国外伊朗、印度、尼泊尔等地采风,创作《祈祷门》、《印度琥珀城堡远眺》等作品。二〇一二年(壬辰)七十七岁一月十七日,参加《都市——田园中国画提名展》,首次创作都市题材。四月初,赴湖南采风。马鸿增《崔振宽山水画的艺术高度》发表。五月中旬,赴沂蒙山区采风。十一月二十日,崔振宽、石英、井融飞、李天海、崔迅师生画展开幕。二〇一三年(癸巳)七十八岁一月十日,主持台北第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山水清音”组讨论。六月二十二日,参加《南北宗·回望董其昌山水画邀请展》。九月二十九日,赴德国进行艺术交流和展览并演讲。十月,四幅作品参加第七届AAC艺术中国海外邀请展(新加坡站)。月底,高原·高原——第三届中国西部美术展开设崔振宽特展。本 年,在山西太行山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黑龙江兴安岭林区、中俄边境、满洲里,重庆市龚滩、酉阳、后溪、边城等地写生。二〇一四年(甲午)七十九岁五月二十五日,参加2014典藏·当代山水作品展。七月一日,崔振宽美术馆封顶。《甲午之春写生小品·崔振宽画集》出版。七月上旬,参加上海“中国新表现——21世纪特别邀请展”。七月下旬,参加2014艺术中国——中国画走进联合国画展,展后游历斯洛伐克、捷克、德国、希腊等国,作欧洲风光速写五十余图。创作巨幅焦墨山水画《秦岭大壑》。十一月,刘骁纯继2002年提出黄宾虹课题,2005年提出黄宾虹——崔振宽脉系之后,完成黄宾虹——崔振宽系统的学术定位。二〇一五年(乙未)八十岁五月二十一——六月一日,“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是本年度中国美术馆为在世画家举行的最大规模展览。
郝荣国郝荣国笔名汉风,(—)河北省藁城市东邑村人。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1980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1986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政协常委,《乡音》杂志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日美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八届、第九届河北省政协委员,第十届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河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中文名:郝荣国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省藁城市出生日期:职业:研究院院长毕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要成就: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代表作品:《汉风画集》《汉风国画作品优选画集》《汉风中国画作品集》画家郝荣国(汉风)简介郝荣国,笔名汉风,(—)河北省藁城市人。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1980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1986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政协常委,《乡音》杂志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日美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八届、第九届河北省政协委员,第十届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河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被河北省委省直工委授予“河北省直各界人士十大名人称号”并通报表彰。198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88年在日本举办“现代中国画坛精锐十人展”。2010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先后17次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等机构授予的全国奖。荣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协会授予的“20世纪成就奖”、“对艺术杰出贡献金钥匙奖”,并收入《世界名人录》和《500位杰出的学术领导者》。大量国画作品在国内大型展览以及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应邀为河北省委大厦正厅创作巨幅作品《长风万里》。应邀为石家庄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创作巨幅作品《太行神韵》、《燕赵春秋》。其国画作品和80多万字的美术论文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美术》、《中国美术》、《画刊》、《中国美术报》、《美术观察》、《美术内参》等权威报刊发表或出版。论文《架上绘画的宿命和前景评估》入选中国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举办的“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汉风撰稿的十集电视系列学术片《中国画》填补了我国以电视手段反映中国画发展历史的空白,在中央电视台和众多省市电视台播出后荣获1996年度中国电视奖、全国第七届教育片评奖二等奖。出版有《汉风画集》、《汉风国画作品优选画集》、《生命存在与艺术存在》、《燕赵文艺史话美术卷》、《唐诗名画佳句欣赏》(合著)等专著。其中,《燕赵文艺史话美术卷》被列入河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重点文化项目,并填补了河北美术史的空白。吴冠中、莫言、张仃、崔子范、孙其峰、周韶华、贾又福、王明明、老甲、邵大箴、刘骁纯、殷双喜、刘曦林等我国著名画家、作家和美术理论家曾为汉风著文评论或题词。众多国家级媒体和省级媒体对其艺术成就进行过大量报道和评介。名家对郝荣国(汉风)艺术成就的评价:汉风的艺术着眼于中西方文化的现代整合,但又不失民族文化之本。他大力倡导的文化意识、大美意识和生命意识对于中国当代美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风的国画作品雄浑、豪迈、拙朴、高古,大气磅礴、水墨淋漓,具有很高的文化品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汉风几十年的创作使他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著名国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周韶华先生在为《汉风画集》所写序言中说:“翻开汉风的画集,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弘大气势;你同时会感受到一种深沉拙朴的精神张力;你还会感受到一种神秘虔诚的宗教情感。这一切是如此的自觉,如此的自在,又是如此的自信。作为燕赵之子的汉风,他鲜明地秉承着燕赵文化的血脉。燕赵文化那种崇高的精神和壮美的品质感染着汉风、培育着汉风、激励着汉风,并因此成就着汉风国画的灵魂,成就着汉风国画的艺术冲击力。他那从中国传统笔墨世界与西方现代艺术世界中生发出来的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代精神使人振奋;他那在多元文化语境的重构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理念和文化品质同样使人振奋。汉风能够将儒家文化的崇高、中和,道家文化的神秘、弘大和佛教文化的直指心性内在地融化于自己的笔墨之中;他同时能够将对本体的追溯以及意志和语言等范畴的解读置入自己颇具表现性的笔墨之中。因此,他的国画境界才会有今天的弘大、拙朴、豪迈、悲壮。应该说,汉风的作品潜藏着一种对大灵魂的呼唤。在他那充满表现性和精神性的作品中,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悲壮和博大,以及在这种悲壮与博大后面对意志的咏叹。这些形态化的精神表现,均给人一种境界的崇高之感。汉风的作品充满元气和智慧。正是由于汉风的元气和智慧,使他对道与理、情与致、形与神的认知有着更深层面的把握并赋予了更内在的时代精神。也正是由于汉风对这些具有终极指向审美范畴的独特解读,使他成为一个颇具大家之风的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为《汉风画集》所写序言中说,“汉风是一位很有思想见解的艺术理论家和国画家。作为理论家,他对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当代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画的现状与走向,都有深刻的思考,他力图达到“把握生命、把握存在、创造文化、创造大美”的高境界。他是一位很有激情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他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但他决不照搬客观现实,而是善于提炼、概括,用合理夸张的手法描写自己内心最突出的感受。他以意取象,以神写形。他的画多用粗犷而有力的线条,用浓重的墨,敷以色彩,描写客观对象,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怀。在构图上,他打破传统文人画的章法,以奇突取胜。在当代中国画坛,有一些被称为气势派的艺术家,汉风当属其列。汉风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不追随别人,实难能可贵。富有探索精神的汉风正值旺年,他的画和他的理论研究一样,会不断完善而享誉画坛和服务于社会。”著名作家莫言先生在《汉风先生画文集观后》一文中说:“面对着汉风画集里那些水墨淋漓、元气充沛、朴拙中蕴藏着灵秀、苍劲中透露出天真的作品,唯感到心旷神怡,有种种生命感觉、许多奇妙联想。好的美术,是画家生命力的凝聚和其对生命、自然、宇宙的体悟之表现,是忘却艺术的艺术,是自由精神的自由表现。汉风先生那本体裁类似格言、警句集萃的大著,我反复阅读过了,许多话精辟睿智,许多话意味深长。有的话读罢如饮醍醐,有的话读罢如嚼橄榄。汉风先生是有相当深厚的哲学修为的艺术家,他想得很多,在某些方面也想得很透。他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他对存在、本质、直觉、理性、创造、意志、逻辑等哲学范畴有很深的感悟,并艺术地、辩证地阐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令我获益匪浅。”郝荣国(汉风)艺术创作及获奖年表1957年农历5月27日,生于河北省藁城市东邑村。父亲郝留存,母亲郝香琴。取名郝荣国,姊妹5人,排行老二。自幼即喜爱美术。少年时期,课余时间和在地里参加劳动休息时画了大量速写。1974年应邀参加藁城县文化馆组织的美术创作班。得到李迎涛、杜双银、杨清晨等老师的指教。创作的工笔画《新高度》入选石家庄地区美术作品展览。多幅速写入选藁城市美术作品展览。1977年参加全国招生制度改革第一年的考试。考试前一天晚上中煤气,幸被人及时发现,经抢救从昏迷中醒来。第二天,承受着剧烈的头痛参加考试。被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录取。1978年初入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装璜专业学习。得到韩羽、阿菊、谭宝泉、许鸿宾、刘耕涛等老师的指教。在此期间,开始倾心于中国画创作,大量阅读古代文学、诗词,并进行诗词创作。1980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被分配到石家庄市手表厂技术科工作。负责装潢设计。1986年国画作品《江南印象》荣获全国青年美术“长安”大奖赛优秀奖。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修班学习,得到著名画家吴冠中、张仃、李燕、乔十光和著名设计家陈汉民、何燕明、罗真如等著名艺术家的指教和鼓励。张仃、李燕、乔十光等著名画家为其题词。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同时,开始深入研究美术理论和哲学。1987年应邀在日本东京举办个人画展。得到著名国画家崔子范、贾有福、周思聪、王明明、白雪石、田世光、石国良等著名画家的指教和鼓励。崔子范、贾有福、王明明、白雪石、田世光、石国良等著名画家为其题词。1988年应邀与中央美术学院姚治华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朱军山教授等画家在日本新泻举办“现代中国画坛精锐十人展”。论文《谈宗教感》、《恒常心理的启示》在中国美术报发表。1989年启用笔名汉风。国画作品《金秋》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参与主办的“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优秀奖。论文《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悲剧艺术:一把永恒的剑》在江苏画刊发表。被台湾《雄狮美术》誉为中国美术理论第三梯队的重要理论家。1990年调入河北省政协乡音杂志社任美术编辑。加入中日美术交流协会。向第11届亚洲运动会组委会捐赠国画作品。1991年当选为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当选为第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1992年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当选为河北省诗词学会理事。1993年因成就突出,被破格评为国家二级美术师职称。论文《从语言哲学谈装帧艺术的审美空间》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授予的全国第二届装帧艺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评奖二等奖。荣获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授予的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暨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1994年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500位杰出的学术领导者》,并被授予20世纪成就奖。国画作品《灵石朱雀》荣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秀奖。1995年创作我国第一部反映整个中国画发展历史和审美变迁的十集电视系列学术片《中国画》。当选为第二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当选为河北省第五次各届人士为“两个文明”服务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代表,受到河北省政协与河北省委统战部的共同表彰。荣获美国传记协会授予的“对艺术杰出贡献金钥匙奖”。1996年由汉风撰稿、河北电视台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反映整个中国画发展历史和审美变迁的十集电视系列学术片《中国画》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授予的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科教节目二等奖。论文《装帧艺术的元理论阐释》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授予的第三届全国装帧艺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评奖唯一的理论探索奖。应邀为河北省委大厦正厅创作巨幅美术作品《长风万里》。1997年由其创作的十集电视系列学术片《中国画》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高度评价。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的1996年度中国电视奖。据河北广播电视报报道,这是河北省独立创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首次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并获广电部颁发的大奖。众多省市电视台相继播出此片,受到高度评价。吴冠中、贾又福、邵大箴、刘骁纯、郎绍君、刘曦林、夏硕奇等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参与拍摄。吴冠中为该片题写片名。邵大箴、刘骁纯、郎绍君、刘曦林等画家为之题词。1998年因成就突出,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职称。当选为第八届河北省政协委员。当选为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获奖论文《从语言哲学谈装帧艺术的审美空间》和《装帧艺术的元理论阐释》被收入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专著《中国当代装帧艺术文集》。1999年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等十人一起被河北省委省直工作委员会授予“河北省直各界人士十大名人”称号并通报表彰。当选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组织策划“河北省中国画精品展”。母亲郝香琴逝世。200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由汉风撰稿、河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专题学术片《怎样画山水——概论篇》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授予的2000年度全国科教片评奖二等奖。人民美术出版社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出版《汉风国画作品优选》画集。与河北省著名画家在河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跨世纪中国画九人联展”。被任命为河北省政协《乡音》杂志副主编。2002年艺术哲学专著《生命存在与艺术存在》被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与人合著的《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3年历经20年思考而完成的艺术哲学专著《生命存在与艺术存在》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河北文艺界、石家庄日报等媒体均予以专题报道和评论。受到高度评价。应邀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豪华画集《河北省当代国画优秀作品集》撰写长篇序言《表现生命关注文化创造大美》。此论文在北京的学术研讨会上受到高度评价。《美术界》杂志、《人民政协报》、《河北文艺界》、《河北美术家》等报刊予以转载。当选为第九届河北省政协委员。应邀为著名画家李明久的个人画集撰写序言《李明久:在追忆和反思中超越》。《中国书画报》予以转载。2004年荣获河北省美术最高奖——首届河北省美术振兴奖。2005年应邀为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豪华画集《现当代河北美术家作品集》撰写长篇序言《现当代河北美术的审美变迁和文化品质》。应邀为石家庄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创作巨幅国画《映日》、《太行神韵》和巨幅锻紫铜浮雕《燕赵春秋》。为周韶华、鲁慕迅、贾平西、张桂铭等画家联合举办的《中国花鸟画九人探索交流展》撰写的评论文章在《国画家》杂志发表后在报刊和网络引起争鸣。随后,又在《国画家》杂志发表《就“中国花鸟画九人探索交流展”和我的论文引起的争议致刘建平主编的一封公开信》和参与争鸣者继续进行学术商榷。2006年当选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出任河北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重点项目《燕赵文艺史话美术卷、书法卷、摄影卷》主编。此专著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河北省美术史、书法史、摄影史的空白。由其主编的精装本《中国画作品集》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为该画集撰写长篇序言《当代中国画审美理想及文化定位》。组织策划“河北省中国画精品展”。论文《周韶华的荆楚狂歌与华夏本元审美精神》在《文艺报》、《美术报》、《中国美术》杂志等报刊发表。《人民日报》予以部分转载。2007年当选为河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被中国当代艺术家档案编委会授予“中国杰出艺术家”,称号。作品荣获金奖。入选《走近经典——2007年度优秀水墨画家作品邀请展》。入典中国科技交流中心、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入选时代人物杂志社、2007年度中国时代人物评选委员会“2007年度中国时代人物”。2008年当选为河北省第十届省政协常委。撰写的长篇论文《以文化之本立大美壮美之境》被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豪华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赵贵德》专集。被中国文史研究馆、中央电视台、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十几家单位共同授予“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国画作品《圣洁》编入中国书画收藏研究院《国珍档案——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集》并荣获“国珍精品奖“。被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授予“艺坛名师”荣誉称号。被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授予“共和国艺术家”称号。2009年被中国书画学会授予“盛世中华奖“金奖。被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授予“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称号。被《领军人物》杂志社授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奖”。被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2010年大型豪华个人画集《汉风画集》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莫言、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周韶华、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分别为画集作序。应邀在北京举办“汉风画展”。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为画展作序,著名画家崔子范为画展题签。论文《架上绘画的宿命和前景评估》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举办的“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此论坛是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论坛。主编的大型画集《中国画作品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为该画集撰写长篇序言《中国画与华夏本元审美精神》组织大型画展《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作为河北省文化艺术代表团成员,陪同河北省政协副主席高喜同等访问台湾。2011年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艺术典藏》大型豪华画集。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力学专业,现任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
活着读后感400字我总是看见一个老人,牵着那头老牛缓慢的走着。有时候,他们在耕地;有时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里安静地洗澡;有时候,他们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没有多余的言语,他们只是相互依偎着走过余下的时光。我想,对于福贵来说,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坚忍地活着,顽强地活着,苟延残喘地活着······我想,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过孤独,我也一个人承受过失意,我也独自地等在黑暗中,在伤心欲绝的时候,我也彷徨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感受过生活的无常。但是欲绝,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因为我知道,人生下来便带有一种力量,不是与命运抗争,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顽强的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可以将人生过得完整。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许会硌脚,或许会绊倒,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们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美丽,但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活着》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过不了的命运,只要能活着,我们就该好好的活着。人生的沧桑不过如青石板上的刻痕,岁月流转,水珠滴过而又了无痕迹。曾经的挣扎不过是过眼云烟,而事到如今,我们才明白,我们要的从来都不是美丽的人生,我们要的,是一步一步走过的故事。活着读后感400字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子,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怎么活着,而是应该自己决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活着,就要面对选择,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活着”。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悲剧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面对的发现,原来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悲剧,对于悲剧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悲剧,喜欢被这种悲剧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活着读后感400字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福贵对生的渴望就一点一点的增强。也许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当他看到什么是“坏”的时候,自然可以做到“好”。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选择,去改变。单纯的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应该倾尽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单纯的活着,欲望始终束缚着人的内心,无法摆脱的。其实所谓的痛苦和欲望,都是我们的主观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义上升到活着,便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与不接受,甚至是选择性的面对于不面对,福贵这种经历过人世间极苦极悲的人应该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也好,顺其自然也好,随遇而安也好,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生命并非一个绝对体,有些时候还是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条件视时回归现实,基于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给出自己的评价。总之这都是一种对自己考验,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参悟。同时,福贵这种释然一切,对生死无所谓的态度也是一种悲哀。我们不能追求生死无谓,而是应该追求生死无畏,如果功利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放弃所有流泪的理由,甚至连一个借口都不给自己留,活在一个虚设的环境里,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义的。有些人在有些时候是没办法的,就像福贵,经历了那么多,到最后他身边就只剩一头将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选择,却一生都没有被幸福选择,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荡还有社会的动荡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说那些打着解放旗号的革命运动是否科学,我只看到了福贵这类人的真实的悲剧。穷困人民是没有地位的,福贵一家的悲惨泯灭也并非偶然,有造成其发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会对于穷苦人民的蔑视甚至是无视,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意,却要在不必要的时候被剥夺生存的权力。活着读后感400字每个人都有一点悲观色彩,当我们发现有人比我们还惨还痛苦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欣慰,甚至是庆幸的心理。这就是悲剧存在的意义,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后释然,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活着”。对于美好与邪恶,善良与阴险,余华曾经这样写道:“蜂拥而至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我觉得就是一种出发点和参照物的问题。如果我们开始就觉得一件事情是“坏”的,或许有一点点的“好”出现,我们就会格外珍惜,觉得格外幸运。相反,如果我们开始就觉得一件事情是“好”的,可能出现一点瑕疵,就会让人大跌眼境。另外,就是如何比较。如果我们把生活想的过于美好,可能一点点的磨难就可以战胜我们脆弱的内心。但如果我们理智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想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出现无法控制的触动,也就不存在失去理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的权衡好与坏,做出一个相对正确的选择,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怎样“活着”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把握。福贵是一个被埋在坟墓里的不倒翁,因为哪怕生活还有一丝希望,还有一个支撑他的点,他就没有选择倒下,而是坚强的活在当下。的确,既然能够看到今天的太阳,就该珍惜此刻这来之不易的温暖,所以又何必过多思考过多强调明天的雷雨呢。他的悲剧是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活着的意义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没有人能够给活着一个准确的定义,也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想法。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们都要活着,好好活着。真实的活在当下。象一颗小草,卑微而又顽强的活着。活着读后感400字为什么要写?这种涌动的情绪,认为心灵得到的洗礼救赎,他让我思考生命意志,获得良多。时间是可怕的,生活的惯性是冷漠的,我不想忘却,更恐惧它将是在清醒认识中剥夺。耳边依然响着《老黑奴》这首歌曲的旋律,让我有种沉迷。放却思考不要挣脱束缚。我想起了是有庆的死,心头的涌动传到了眼眶。他的死,让我恐惧战栗,是什么让人变的如此的可怕,稚嫩的童真被人心的黑暗吞噬,不留一点痕迹,依稀我能想像那清亮的声音,他跑的是多么的快啊,他的小脚丫不怕冻也不怕磕痛了,他满头大汗的笑脸是多么清亮,伴着光晕凝滞。家珍多么让人心疼的女人,她的爱让人心动,她是谁?所有的女人都有她的影子。我的母亲,我的外婆,我的婶婶。那个时代妇女的缩影。凤系和二喜的结合让人精神有了些许的轻松,由心的高兴和祝福。我忘不了凤喜的眼神,她的眼神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渴求,但她不是有了二喜了么还有了苦根。富贵,他的命运是谁撮成的。他得到很多,同时却又残忍的生生被剥夺。合上书本时,我沉默了许久,想什么,瘦弱的老牛前面是佝偻的身影模糊而又真实。活着本就是为活着本身。我不知道我领悟了什么,也许有也许什么都没有。起身,走出图书馆,四个小时的充实。我的嘴角不自觉擎着淡淡的微笑,周围的风调皮的在我指尖跳动,脚下的路从我身边延伸。生活的本身或许就是这样的轻快,眉梢的喜悦可以是所有人的。富贵把于亲人之间本能、朴素、温暖的亲情寄托在了老牛身上。在苦难的折磨下不断的充实和升华,成为他活着的精神支柱。如果一天老牛死去,富贵还要活着,因为他还要为自己活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读后感400字福贵,从你身上我看透了生死。看着你在命运沉沦中七情上面的我真的想替你愤懑地问一句,为什么生命予你如此沉重的苦厄。太多的苦难会压弯你本是佝偻的腰板、抹杀你微弱的求生欲,看着你的我多怕你会为了向生命之神宣泄不满而义无反顾地投入死神的怀抱。但是,你没有,你依旧活着,勇敢的活着。而活着赐予了你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你淡然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忍受生命中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你总常持如常的态度去对待无常的命运。一切便是最好的安排。你在龙二被枪毙时心里想如果你的家庭还是一如既往地富足那么今日的龙二便是你,这么一想,你又有什么理由去怨怼无常人生呢。生命已经给予了你最大的馈赠,那就是活着,尽管是清苦地活着,但只要活着便是一种幸福,它会随时间而羽化为梦田里宝贵的清欢。命运总是引人哀叹,我亦多次憎恨与你相比平坦的我的命运,但你对生命洗礼的默然接受叫我有何种世俗勇气去怨恨自己的人生?自诩洞察无常的我终是肤浅,我没有你的勇气去接纳自己的无常,浅薄如我只能接纳他人的无常而淡漠了自己的无常,并对自己其实不堪比较的无常发出如无病呻吟般的叹息罢。活着读后感400字优越总是诱人无端放纵。福贵出身的优越让他自诩高人一等,亦因此他身体里流动是罔顾礼法的血液,这种血液怂恿他与众不同地脱俗放肆——他用脏字向父亲宣泄自己一直的“容忍”,用宽厚手掌“报答”家珍赌场旁的告诫,用浪荡游行向老丈人耀武扬威……一切都是青春放荡不羁的桀骜与家世与众不同的混合物。“一个人若是沾上了嫖,也就会迷上赌。”福贵不知道,他的一生正是由此转变,天翻地覆地转变。莽撞血液总是冲昏了头脑——血气方刚的他妄图收复父辈输掉的失地、光耀祖辈看重的门楣。但他不知道心比天高,终是命比纸薄。赌场上的尽情挥霍,让他输得彻头彻尾。他担着那磨破他细肩的满是铜钱的竹筐附送了本属于自己的家业,他哭了,我想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实的眼泪。随后,固守着那一口村口大缸的父亲喟着无尽的叹息永久地离去,等不到他的报答。“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羊,再把羊养大了,羊就变成牛了。”福贵守着父亲的遗言在租来的五亩田里无尽耕耘。变数总是扑朔。进城请大夫医治母亲的那次的闹事催促他踏上了千里行军。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一去蹉跎三年。捡回一条命的他辗转归来,家仍在,只是生母已饱含遗憾闭目,时间终是让他与她无缘,他们错过了彼此的最后一面。此外,怪异的高烧也让乖巧的凤霞留下了一生聋哑的残缺。
郎朗 郎咸平
《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郭枫。
郭枫原名郭少鸣,曾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
郭枫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原名郭少鸣,1950年来台湾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
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
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
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苏教版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扩展资料
《草虫的村落》封面画作赏析
画作:花卉蟋蟀图
作者:齐白石
规格:团扇 绢本 设色
现存:辽宁省博物馆藏
赏析:
春虫绕卉添春意,夏日虫鸣觉夏浓。唧唧秋虫知多少,冬虫藏在本草中。
作为中国传统花鸟画的重要题材,草虫一直为历代画家所锺爱。从商周青铜器上装饰性的蝉纹开始,到东吴曹不兴误落墨画苍蝇引孙权弹之的传说,从宋代院体绘画在格物致知观念影响下的写实入微的创作,再到明清的大写意花鸟画,都不难寻找到草虫跳跃欢鸣的身影。
齐白石一生画过的草虫种类超过了以往的所有画家,他笔下的草虫或精致入微,或写意传神,无论工与写,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尤其是他创造的独特艺术语言——工虫花卉,使那些过去作为花卉画点缀的草虫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和中心。
据齐白石本人回忆,他早年随外祖父上私塾时就非常喜欢画画,常在描红纸上画老渔翁、花草虫鱼和鸡鸭牛羊等与他童年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1882年,二十岁的齐白石得到一部乾隆版彩印的《芥子园画传》,第三集中的十几种白描草虫无疑为他提供了最初的画法范本。1889年,齐白石拜胡沁园为师,他说“学的是工笔花鸟草虫。”
1914年,胡沁园去世后十二日,齐白石题尊师的《花鸟》扇面云:“沁园师花鸟工致,余生平所学独不能到,是可愧也。”
郎绍君先生主编《齐白石全集》时发现,齐白石“从1892年至1902年间的二十余件花鸟,没有工细的,也没有大写意,多为半工写,即近于小写意。
目前尚未见到他在这一时期所画很工细的作品。”或者,这是缘于胡沁园本人也画一些水墨写意花鸟画,齐白石便藏有胡沁园所画的两幅虾、蟹,均从陈淳的写意花鸟画中变化而来。因此齐白石随胡沁园学画工笔花鸟草虫的同时,也学习了写意花鸟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枫
郎士元郎士元 字君胄,唐代定州人。天宝年间(744-755)进士,官至郢州刺使。郎氏[清]女。佚名,际昌女,适同邑蔡氏。亦能画。《墨林今话》。郎坦(?—1695)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吴拜子,清朝将领。郎朗郎朗是第一位与柏林、维也纳、美国五大等所有一流乐团长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的著名的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郎平郎平是中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郎咸平 郎咸平郎咸平,1956年出生,祖籍山东。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 郎昆郎昆郎昆,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主任、博士学位研究生,北京广播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 2005年、2006年两届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郎祖筠郎祖筠,2000年荣获有线电视金视奖最佳节目主持人,也是春禾剧团、吴兆南相声剧艺社的团长。第43届台湾金马奖评审团成员之一。郎永淳 郎永淳郎永淳是个“特别人物”。首先,形象方面,他是个戴着眼镜播新闻的播音员;其次,他的嗓音也明显与众不同;再有,他播新闻的时候似乎缺乏专业训练,掺进了太多个人特色。总之,他与传统播音员的标准相差太大。郎宝信()男,汉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卓有成绩的教育工作者,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81年任张家口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张家口医学院党委书记(现为合改为河北北方学院)。1983年离休。行政9级郎宇《男生女生》杂志写手之一,后在《男生女生》杂志社任美编,任编辑时更名为郎小宇。郎益华出生于1963年。 图书馆学专业。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对图书馆事业有突出贡献。参与编写了《潍坊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书目》和《潍坊古籍书目》。郎静女,1964年3月出生。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动力机械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清洁燃料及其排放研究,发动机摩擦磨损及其故障模式研究, 新材料在发动机上的应用。郎绍君河北保定人,汉族,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书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并担任博士后指导导师以及兼任文化部造型艺术成就奖评委。现任河北大学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郎宗权字衡之,祖籍浙江余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郎友良男,汉族,1952年5月生,河北迁安人,197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副大军区职)。郎太岩男 ,河北省迁安市人 ,1927年6月生 ,东北军政大学毕业 ,社会学教授, 民政理论专家,知名学者!
要是刘邦那个时代的张良你就发了。不过那个时候好象没纸,HOHO
1、较早地进行国画“西化”实践的中国艺术家始于“岭南画派”,其代表人物是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
“二高一陈”从20世纪初便接受西方美术影响,从融合东西方的新日本画运动中得到启发,希冀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注入西方绘画和日本绘画的新血液,开辟出一条既有现代精神、又有民族传统的艺术新路。
2、国画“西化”作为一种国画创作路向始终没有停止,蒋兆和、李可染、田黎明等艺术家继承前人的衣钵,继续探索国画与西画如何进一步融合、共生,进而将中西两种绘画体系中具有的各自优长加以整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界影响力的国画力作。
扩展资料:
国画的“西化”首先依赖于对西画的引进。近代中国人引进西画共有三个途径:
1、通过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圣像,以传教士为中介认识西方绘画;
2、借助民间交往,主要是各沿海城市商业交往中的美术品交流;
3、在19世纪中期由上海天主教会创办的土山湾画馆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传艺工厂。
国画“西化”必须对中、西两种文化都有较深的研究,只有了解两种文化的优长与不足,才能取长去短,将两种文化艺术的优势予以整合,进而创造出集两种文化艺术优势于一身的新型文化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国画“西化”刍议
张粮,字明亮,号行天
王清,字金云,号山村人,南京江宁人,擅工笔花鸟。
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早年师从徐振中(潘天寿弟子)先生,学习传统山水,后又学习常州的没骨画法。九十年代后,专攻崇拜多年的喻继高大师的工笔花鸟,多年来由于勤奋刻苦及天份悟性,经过当代工笔大师喻继高、山水画家王永顺、李晓东等大家的指点,他的笔力、技法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部分作品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为业内人士非常看好的工笔大家,其作品有着极高的升值空间,现为中国知名画家网的特聘画师。
不是所有画的价钱都一样 看看是什么级别了 分装饰级别 收藏级别 成名作 等 装饰级别就200左右 收藏级别1000一平尺差不多了 要是本人成名作 那可能就 10000一平尺了
曾孝濂画风逼真掺杂西方画特点 喻继高和陈之佛都属于古典传统工笔画 江巨集伟复古 清新脱俗 这几个画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外 瓷器上的画风属传统重彩工笔画 一般都是民家的画匠在窑里工作所画 难得有名有姓。
孟宪瑜,1951年出生,本溪市人。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以素描为基础,曾画过水粉人物。80年代拜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得意门生吴瑞珍先生为师,为入室弟子。工笔花鸟、山水皆能,尤擅鹰和动物,所作鹰造型准确,形神兼备。曾多次参加省、市国际艺术博览会及画展等均获大奖。2003年被编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第十五卷一书,并获荣誉证书。2004年参加在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交流中心领衔主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香港展评荣获国际艺术精品奖,并荣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2004年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当代艺术精品博览,被载入大型历史画册,并获荣誉证书。多次在欧美、日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机构、个人所收藏。“鹰”图曾被拍卖公司拍出十六万元人民币,十二生肖册为十八万元。其生肖工笔画多次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领导人,“百猴图”、“百鸡图”、“百犬图”、“百鹰图”等长卷被“闻博斋”所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工笔画家韦娜籍贯海南省。 韦娜,笔名秋池。1955年生于海南,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洛阳市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 曾任:洛阳古墓博物馆馆长,洛阳都城博物馆馆长,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1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 从事古墓葬壁画临摹及研究保护工作近30 年,主持并完成十余座古墓葬壁画的临摹复原及陈列。完成洛阳汉墓壁画艺术分期分类和绘画技巧的研究; 完成砖结构宋墓形制与宋墓绘画的艺术专题研究。出版专著及论文20余万字。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创作现代美术作品近百幅。 著名作品如下: 2001年《韦娜画选》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丛书·韦娜》由中西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4年《洛阳汉墓壁画艺术》专著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 邮票:“牡丹十二品”之国画“状元红” 论著:《洛阳汉墓壁画艺术》 论文:略论汉代壁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地位--发表于《文物与考古》2005年第3期 论文:试论洛阳传统年画艺术 论文:洛阳汉墓壁画中的汉代社会 论文:九州大宰府出土莲花纹砖浅析--发表于《中原文物》2005年第2期 论文:南朝陈叔宝母后柳氏墓志浅释及相关问题辩正《略论汉代壁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地位》
倒是有几位,画的比较多,但技术还是不够,故不推荐。工笔人物还是何家英、王冠军、罗寒蕾、沈宁、张琳、陈治等人。至于这几位中谁画过苗族的还是银饰的-有,但可能不是你期待的,去找找吧。如个人的官方网站、部落格或者百度图片搜搜。
张建斌(—)字居正,号九千,陕西人。 擅长版画、美术编辑。 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河北美术出版社美术典籍编辑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先后设计编辑并出版《中国画名家经典画 库》、《世界名派名家设计大系》等大型系列画集、图文集近百部, 分别获中国图书奖、 国家图书奖等三十余个奖项。 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大展。 《陕北组 画之一》、《陕北组画——生灵之四》入选全国十一届版画展,国画有《祥云》、《男 人的舞蹈》、《明朗的天》获迎澳门回归诗书画大展成就奖。 编辑设计《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玉器》获国家图书奖。 满意请采纳
李嵩,马远,赵昌,他们都是宋代宫廷画师,虽然名气不比赵孟頫那些大家,但是他们的工笔都很经典,你可以找找看看。 工笔画大家以宋代的水平最高,特别是宋代的宫廷画师。你说的拥塞较为淡雅,风格清新脱俗,很多宋朝的画的都是这种风格,确实非常漂亮。但是其实很多目前留下来的经典工笔画作都是佚名的,不知道作者,像我喜欢的夜合欢图,碧桃图都是没有留下作者的,所以建议你去书店或者网上买宋代工笔画集,里面有不同的人画作,都是经典的工笔。
清代康熙时人,属于清康熙时代著名宫廷画家。 顾见龙 1606--? 江苏太仓人,一作吴江人,居虎邱。清代宫廷画家,和郎世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