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人口老龄化分析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人口老龄化分析毕业论文

朋友你那论文还在么、我今年和你的题目差不多、借我借鉴借鉴呗

写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研究任务书方法如下:本文围绕养老事业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以期对当前养老事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内容如下:

【摘要】

世界人口老龄话的问题日益严重,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发展目标,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老年人的医疗条件,给老年人完善的的护理环境。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完善护理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上升为,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

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xx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xx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三)我市老龄化现状和趋势按户籍人口统计,截止20xx年末,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上年同期增加万人,增长,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的比例,列全省第四位。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万人,占老年人口的,占总人口的。预计到20xx年我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最高158万人,老龄化比例接近左右。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老龄人口数目及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具有发生某些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进入老年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每天的生活内容发生了改变,所以,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出现很大变化,甚至会产生很多问题。

由于机体组织的衰老及功能的减退,各种老年性疾病接踵而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都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总人口平均患病率的倍。

(五)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下述几点:

1.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已先期进入老龄社会,而社会的准备确不足,老年人的照顾、出行、就医等问题还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

2.有些单位发不出老年人的退休金,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造成老年人经济困难,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小病演变成大病。

3.目前的医疗工作还是以各级医院为基础开展的,医院只把病人作为服务对象,没有把健康老年群体和易感老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将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

(六)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忽视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功效,只重视疾病的治疗,而对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重视医疗工作,忽视预防保健工作;临床医师们重视个体病人信息,忽视群体病人信息;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老年群体的年龄结构、患病情况、健康水平的资料,对于各种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无法进行监控和分析,也就不能提出预防措施。

3.随着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寿命的延长,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与年龄成反比,并且多数患有多种疾病,住院率远远大于中青年龄段。像北京病人集中的地方,老年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住院难现象时常发生,给老年病人及时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笔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人类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取得一定成就不等于完善,对于老年人的就医护理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绍兴市中医院作为创三甲的医院之一,在老年人护理上已经有过硬的技术和高素质。笔者认为在老年人护理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做到精益求精,日益完善,作为绍兴市中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对于老年人护理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医疗政策上完善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对老年人的需求问题要分轻重缓急解决。

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觉得老年人需求问题都要由政府解决,都由政府包下来。对于那些关系到老年人的基本自下而上需求,如:经济、医疗、合法权益等基本保障问题,主要应由政府来解决,特别是对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应由政府承担。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证老年人都能享受医疗保障,有病得医,住院能得到最大力度的护理。对于那些收入水平较高,个人需求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可以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激活市场、借助社会力量来满足其需求。

(二)在护理服务上的完善

在护理服务上,配备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1.作为医生和护理人员,拥有较多的护理知识和经验,能针对患者的体征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能在各种不典型的临床反应症状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抢救和护理。

2.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老年人群多发疾病、疾病并发症多和一个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特点,对症下药。

3.老年病人的机能衰退和疾病的长期复发治疗,使尿道、血管等器官变硬变窄,给医疗护理技术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避免操作不当影响技术效果。

4.有耐心,做为老年人服务的医护人员,除了具有一般医生所必需的敬业精神外,还有一份特别的耐心,不厌其烦的护理老人。

5.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因病痛的折磨和社会交往减少,容易产生厌世情绪和孤独症。老年人特别喜欢回忆往事并向他人倾诉,医护人员特别注意心理医护质量,用爱心去倾听老年人心声。

毕业论文人口老龄化数据

我国人口老化、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2 月5 日 | 文章来源:光明观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简报之二2005年12月24日,“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会议探讨了我国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期简报报道第二场专题“我国人口老化、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内容。我国1990年代以来生育水平及其未来影响郭志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人口抽样调查,国家计生委1993年的生育率调查,1997年和2001年调查。三个调查基本说明,生育率在90年代持续下降。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估算,总和生育率从1990年较高水平下降到2000年的。分孩次看,一孩总和生育率,下降较小;二孩和三孩总和生育率在90年代不断下降,三孩总和生育率已降到很低水平。考虑更长时期,终生生育率从70年代的六个孩子下降到80年代初二点几的水平;80年代没有明显下降;90年代出现新一轮下降。生育率下降受到婚育年龄影响,生育年龄推迟会使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下降。如果不划分孩次,90年代的生育年龄变化不大。如果划分孩次,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年龄都有所上升。把生育年龄推迟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剔除出去,计算出的总和生育率是对终生生育率的一种估计,我们称作“去进度效应的总和生育率”。调整后的总和生育率比按常规方法算出来的总和生育率偏高。调整后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由上升至左右。进行地区间比较,生育率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一些省会城市,以及全省(包括农村)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江苏和四川。我国的生育政策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不是统一的一胎化政策。东部较严,中西部较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较多,一些地方甚至没有生育政策。现行生育政策分为一孩政策(独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可以生第二胎),二孩政策(主要在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及三孩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生育政策人口比例是:一孩政策三分之一以上,一孩半政策50%以上,二孩政策约10%,三孩政策比例很小。把一孩半政策平分,一半生一个,一半生两个。最后得出生育一孩的人口占63%,二孩占三分之一以上,三孩忽略不计。全国平均生育个小孩。如果以1990年人口普查为基数,假定总和生育率从90年代初的二点几下降到2005年政策要求的,模拟得出2000年总人口为亿,高于人口普查数据。按照正式公布的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而不是)计算会更高,少儿人口比例也会增加。人口政策可以选择不同方案。下限方案是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其中考虑双独夫妇(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开放;上限方案是一步到位允许所有夫妇生两个孩子。中间可以有多种方案选择不同条件逐步开放二孩。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最平稳,总人口数最低;一步开放危险较大,2005年出生人口从1400万上升到3300万,人口最高处超过16亿。老龄化水平,到2070年,一步开放政策65岁以上老人比例较低,不到20%;现行政策不变这一比例较高,达到28%。60岁妇女中只生一个小孩的比例,现行政策不变将超过50%;一步开放政策会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一步开放政策将先上升再下降;现行政策维持不变,会急剧下降,二十几年减少两亿。一步开放会出现出生危机,总人口过多。现行政策长期不变会在其他方面带来风险,比如劳动年龄人口下降速度过快、老龄化速度过快、独生子女家庭过多。因此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比较分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试点。现行生育政策虽然已考虑开放双独甚至单独生二孩,但不足以完成整个过渡,还需要有中间的衔接过程。农村发展、劳工迁移与社会保障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问题,出路是将绝大多数的农民转移出来,这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需要把农业劳动人口减少到10%以下,韩国目前低于10%,日本5%,美国,法国。目前的社保制度下,农民不参保,只有进了城市、工业、非农产业,才能够进入社保(尽管农村有一些合作制的社保)。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是年轻人,这意味着人口老化,而社保体系可能年轻化。按照14亿人口高峰计算,农业人口降至10%需要转移亿农村人口。目前非农就业每年新增900-1000万,其中300-400万来自城市,农村只有600-700万,按照这个速度,至少需要二三十年。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进了城的农民尚没有加入社保,成为老龄化的核心问题。进城农民的流动性很强,社保体制的统筹率很低,农民加入社保后无法带走,缺少动机加入社保。因此农民工加入社保比重很低,造成两个问题,一是他们自己的养老,二是社保体制没人付费。所以现在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统筹程度的同时,实行一些过度办法,尽可能使新进城的农民工加入社保,对农民工的未来和整个体系都有好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留下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继续宣扬民族文化,鼓励农民工进城后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农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投入,实行农村养老合作等。其他政策问题包括,如何让失地农民拿土地补偿的一部分买社保,创造商业保险模式、保险政策、保险产品,让进城的农民工为父母购买点商业保险等。三农问题之所以被社会关注,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太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中国目前的收入格局是倒丁字形,80%劳动者属于低收入阶层。其中的一半已经从农村转移出来成为蓝领工人,平均年工资8000元左右;另一半是现在的农民,年收入平均3000元左右。GDP增长主要体现为20%人的收入增长,民工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只有由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才从3000元涨到8000元。由于30%的劳动力等着从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这部分人工资不能增长。只有实现充分就业,这部分人的工资才能上涨。农村人口转移到10%以下还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如果是16亿人口,就需要更长时间。如果依靠人口红利增长,社会矛盾不能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不能逆转,会有比较大的风险。国际上拉美、印度因为收入差距太大,出现各种补贴、社会运动、财政赤字、外债、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使经济陷入停滞。与此相比,失去人口红利的风险相对较小。在老龄化和充分就业之间进行选择,宁可要老龄化的问题,而不要不充分就业的问题。人口老化、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与经济社会发展曾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0年总和生育率是,如果加上25%的漏报,实际是。如果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假设2012年后失去生育年龄上升的效应,总和生育率将提高到。二胎晚育软着陆方案假定平稳过渡到2012年,城镇终身生育率是,农村。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总人口2050年亿;二胎晚育软着陆在2050年总人口是亿。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2025年将达到亿的峰值;二孩晚育软着陆晚一点,2038年达到亿的峰值。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2050年后人口增长速度是负的。保持现行政策不变,老年人口比例和独居老人比例比二孩晚育软着陆都高得多,差距在2030年后急剧拉大。保持现行政策不变,65岁老人2050年占28%,2080年占,80岁以上老人占9%和。过高的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比例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应该向二孩晚育平稳过渡。两个方案的劳动年龄人口2030年后差别很大。长期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2030到208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每10年减少1亿;二孩晚育软着陆在2030,2050,2080分别多2600万,1亿和亿。劳动年龄人口急剧下降可能不是好事,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会增加就业压力,这里面关系,请各位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一起探讨。一孩半政策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是124,二孩政策地区出生性别比是109。一孩半政策实际上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导向作用,导致了性别失衡;而二胎晚育软着陆不存在这种心理导向和负面影响。两种方案20-49岁婚龄女性与婚龄男性的比例的差异非常大,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现行政策不变方案在2030年到2050年2080年的总人口比二孩晚育软着陆少7840万,亿和亿,减少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劳动力资源,只有2060年后,减少的人口中才有一小部分是老年人口。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将导致劳力资源每十年减少1亿,是不可取的。由于政府需要花费巨额财政支出对农村计划生育户进行养老补助,如果保持现行政策不变,这项财政支出将大幅度增加。如果实行二孩晚育软着陆,这项财政支出2021年达到72亿峰值后迅速下降,2050年几乎为零。假定计划生育户每年领取的600元养老金不变,保持现行政策不变比二孩晚育软着陆多支出5千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补贴标准提高,财政支出会大大超过5千亿。现行政策中,农村独女户生二孩和双独或单独夫妇生二孩的方案作为临时的过渡措施尚可,但作为长期政策调整方案会产生一些问题。农村独女户生二孩会产生心理暗示作用,男孩价值等于女孩两倍,使性别比升高。生二孩需要指标,可能会出现抢指标甚至假证明。双独单独夫妇需要抚养四个父母和两个小孩,抚养比是3:1。非双独非单独夫妇只让生一个小孩抚养两个老年父母,抚养比是。存在公平问题。城镇双独单独绝大部分是城镇老住户,非双独非单独多是农村迁进来的新住户,现行政策可能会人为强化社会分层,老住户间通婚,新住户间通婚。由于与非双独单独子女结婚不能生二孩,有可能产生家庭矛盾。评论于学军(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郭志刚教授从人口发展前景比较不同方案,倾向于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人口发展,惯性大,周期长,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人口政策规划要有前瞻性。以前过于强调人口过多的负面效应,对人口的比较优势和减少人口负面影响研究不够。樊纲教授从社会公平角度论证不需要太多人口,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解决农民工问题,让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是解决人口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这一工作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市场信号告诉人们去哪儿,政府为人口流动创造环境,让人们去该去的地方。曾毅教授详实地论证了不同政策的后果,提出抓紧落实两孩晚育政策。说明任何公共政策都有利有弊,决策者要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利益,时刻关注政策的效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政策调整。人口老龄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生育水平,预期寿命和人口迁移。国际移民忽略不计;国内的人口迁移不改变整个国家的老龄化程度;人均预期寿命越高越好,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会加深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唯一可以调控的变量,就是多生孩子。不同政策方案,人口峰值相差1-2亿。大家对与人口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四个问题:多生1-2亿人口缓解人口老龄化有多方面代价,包括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殊轻殊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变,多生1-2亿人能否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假设调控多生1-2亿孩子,会是谁生的,生在哪里,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否能够就业;人们是否意愿多生1-2亿。过去中国生育水平下降,主要靠计划生育。今天生育水平下降,有更多的非计划生育因素,包括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婚育年龄上升,人口加速流动,城市化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孩子抚养成本快速上升,效益下降,结婚人口比例下降,离婚率上升,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不孕不育比例增加。人口问题包括:生育问题、结构问题,素质问题和分布问题。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低生育水平,且下降趋势并未停止,生育水平问题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问题才是大问题。自由讨论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未来劳动力减少实现充分就业以后,我国的比较优势也不会完全丧失。如果2030年14亿人口充分就业,我国人均GDP是5-6千美元,与国际上是4万美元还有差距。下阶段发展应当靠提高生产率支撑经济增长及养老。邬沧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政府面临三个困难:老龄化问题,失业问题,还有中国的继续发展问题。就业问题比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解决失业问题,也是解决老龄问题。现在社会保障的重点应放在中青年农民工和城市人口,解决他们的就业,对老年人也有好处。赵耀晖(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拉美国家出现不稳定,和人口出生率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人口多的国家,失业率不一定高。人口政策如果放松,增加的是相对高技能的人,因为原来的独生子女主要分布在城市和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用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解决城市社会保障,同时再负担自己家里的父母,是不公平的。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拉美、印度、菲律宾这些掉进陷阱的国家都是人口增长太快的国家。人口政策放松,首先增加的不是城市人口,而是教育水平不够的人口。让农民工承担两部分人确实不公平,但是假定在农村设立基金,与城市划分开,问题更大。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2 月5 日 | 文章来源:光明观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简报之三2005年12月24日,“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会议探讨了我国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分四期简报报道研讨会内容,本期简报报道第三场专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讨论内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探索刘从龙(中国劳动部农业司)中国存在城乡的二元结构,城乡差别超过3:1,如果加上城镇的社会保障和各种价格补贴,达到5:1或6:1。由于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两方面的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尽管免交农业税,由于农业资产资料和农药化肥涨价抵消了。我国农村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受计划生育和农村人口城镇化两方面影响,农村的老龄化比城镇高出1-2%。农民收入中土地收入只占1/3,主要收入依靠打工。由于家庭小型化和年轻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之间的经济联系减弱,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我国80年代中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04年底在1887个县不同程度地展开。尽管覆盖面广,参保农民数量少,目前约5400万。1997年曾经达到8000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农民退保了。基金总量不断增长,目前为260亿。205万农民已经领取养老金,2004年支付保险金20亿左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不同。筹资方式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给部分补助,国家给政策扶持(城镇以企业缴费为主)。但事实上,国家政策扶持在大多数地方没有落实好。管理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完全采取个人账户制,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城镇采取部分集体统筹部分个人账户),以县为单位进行核算。发放养老金时,根据个人账户积累金额和运行收益确定发放标准(城镇有一个固定的替代率)。工作方法以政府组织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不是强制实行。对目前工作开展情况举几个例子。山东省烟台市是最早开展农村养老保障的地区,98%农民参保,基本上每年缴费一次,金额从最初的20-30元钱增加到现在的300元钱,已积累基金16亿,有14万农民领取养老金,人均月领取80元。江苏省苏州市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金额达到农民缴费的50%,实行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北京市今年决定每年拿出5000万财政支持农民参保,大兴区每年拿出1400万。不发达的地区中,安徽省霍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对农民养老基金给予2%的利率补贴。新疆自治区的呼图壁县,农民参保后可以用缴费证办理小额抵押贷款。因为农村房屋和耕地不能抵押,用保险证进行抵押可以解决农民小额贷款的抵押问题。操作上通过银行办理,到现在为止八年多来没有发生过一笔不良贷款。农村养老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土地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非常低,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老的时候不能把土地卖掉。而且农民年老后失去劳动能力,有土地也不能得到保障。土地并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没有农民保险,是不完善的体系。商业保险等设想仍需要具体规划。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应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财政收入中应该有农民的份。基金安全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解决基金增值而不能丢失。下一步工作思路主要以经济发达和城镇化较快的地区为重点,以非农就业和收入稳定的农民和重点群体,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解决的包括两个重要群体: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全国有4000多万被征地农民,无地、无业、无创业资金,生活非常艰难。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应该适应农民工特点能够带走,而不像现在每退保一次蒙受很大损失,也不是以农民工补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若干东亚经济的作用王德文(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东亚奇迹不仅收入水平大幅增长,整个社会也得到了发展。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把人口和资源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变量。人越多,消费的资源和环境越多,从而产生悲观的看法,出现马尔萨斯贫困陷阱。如果按照早期发展理念,应该在非洲这样人口稀少的国家获得经济的奇迹;而事实上发生奇迹的恰恰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东亚地区。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并高速增长,人均GDP在70年代中期赶上美国。亚洲四小龙经济也迅速增长,目前新加坡和香港人均GDP是美国的50%,台湾和韩国30%左右(中国正处在这些经济60年代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也大幅提高,人类发展指数得到很大改善。芝加哥的杨(Young)对亚洲四小龙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的奇迹完全是依靠高投入,包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投资的大幅增加。同时他强调劳动力在部门间的重新配置,非农和制造业就业都得到快速增长。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后,来自于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与同期的拉美国家和OECD国家比较没有太大区别。克鲁格曼(Krugman)引用了杨(Young)的资料并自己对亚洲的观察,认为四小龙和日本存在区别,日本人均GDP的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亚洲四小龙还不到美国50%,日本实际上有很大的技术创新,在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较高增长,而亚洲四小龙没有。世界银行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回顾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亚洲经济奇迹的发生。一方面存在高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采取好的政策,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从人口学角度,东亚奇迹发生于人口快速转型时期。林毅夫教授用收入水平作为外生变量解释人口变化;人口经济学家也用人口作为解释变量,衡量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转变带来人口红利,包括劳动力的增加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东亚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口扶养比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东亚经济选择了符合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贸易依存度大幅提升。经济快速增长产生大量劳动力需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出生率非常高,失业率很低。储蓄率大幅上升,人均资本拥有量迅速上升,体现为高投入。同时重视人力资本积累,一方面改进教育、健康医疗措施,另一方面有劳动力政策支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改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生育率下降使得人口老龄化。以日本为例,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参与率均出现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些问题。日本70年代建立了现收现付养老体系,由于人口转变产生了养老金账户危机,并引发财政危机,很大程度上造成了90年代后日本经济低迷增长。人口既是消费者来,也是生产者,人口转变通过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和宏观经济相互影响。人口转变中获得的人口红利是一次性的,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到来,应该为此做好准备。中国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长远影响左学金(上海社会科学院)我国的生育控制政策是一个非常态的政策。如果没有非常强烈的理由,应该恢复到常态。我国的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更替生育水平以下,今后人口老龄化会比较严重,应考虑对生育政策做适当的调整。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背景是短缺经济,当时希望通过减少生育来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从而加快经济增长。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宏观政策重要目标是增加内需尤其是消费,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可能会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局面,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升级,不然经济将停滞。人口学的重点应当放在人口质量上,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中国对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投资占GDP比重低于很多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政府要发挥更多作用。并要鼓励公平竞争,创立一个鼓励研发和创新的制度环境。人口下降就业率的影响不确定。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减少会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下降造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短期内多生孩子不会对就业产生压力;却会制造很多需求,中国人都愿意为孩子花钱。世界上出生率最低是欧洲和日本,欧洲失业率较高,日本失业率虽低,却在上升。低生育率不一定带来高就业率。国内低生育率的地区也不一定是高就业率的地区,上海人口多年负增长,失业率大约,在全国前列。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有两种解释。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青少年时期提取储蓄,成年后成为储蓄者,老年后再度成为提取者。因此,老年人越多消费越多。按照理性预期理论,中青年看到社会养老保险不可靠会增加储蓄,日本的情况就是这样。因此,老龄化程度越高储蓄率越高。中国进入老龄化以后储蓄率没有下降,目前超过40%。中国家庭调查表明,城乡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是养老保障和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是社会储蓄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日本也是如此,尽管采取各种措施,消费始终推不动。如果经济增长靠需求推动,没有需求就不能增长,今后老龄化将不利于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对技术进步没有决定作用,芬兰人口非常老龄化,科技创新能力却在世界前列。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是确定的。如果替代率不变,不缩减退休职工的福利,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和赡养率成正比。医疗费用的上涨和老龄化是相关的,上海非常明显。缺乏足够的养老保险资金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美国风险基金的50%来自养老基金。对城市化的影响分两方面。移民的主体是年轻人,年轻人减少可能减慢城市化进程。移民减少,城市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出现)。目前城市对外来劳动力进入有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是内生于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制度安排。如果劳动力供给增加,这些制度可能会改变,城市可能会更欢迎农村人口进入。从这个角度看,老龄化可能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减小城乡差别。政策上建议逐步放宽生二胎逐渐恢复常态,重点放在提高人口素质上,着重考虑农村人口的老龄保障问题。自由讨论王国强(国家计生委):我国70年代以来开展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不容置疑。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贡献和改革开放的贡献是相提并论的。人口政策不等同于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问题不只是生育数量问题,还有人口素质、结构和迁移问题,人口政策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政策。1981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人口政策,是“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经过20多年,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我建议把人口政策扩展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合理人口分布,开发人力资源”,应对当前遇到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预测2010年把人口总量控制在亿,2020年控制在亿,2033年左右达到15亿左右的峰值。为了实现这个指标,十一五期间需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地区间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生育率还比较高。我们不能把目前行政手段下的生育生平看作群众的生育意愿。50年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的子女在十一五期间进入婚育年龄,会形成一个小高峰,1亿独生子女和部分单独可以生两个孩子,因此生育水平可能回升。生育政策应该采取缓渐变的方式,逐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调整。上海人口已经十几年负增长,但是如果在政策上率先放宽,会带来很大影响。全国各地的青壮年、学生涌向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海的老龄化问题。张二力(中国人口学会):现在各省新规定是双独生两个,农村单独生两个。这一政策对2010年以前十一五期间没有太大影响,影响到2010年后才开始体现。生育和就业之间有时间差,现在生的孩子2025年后才会能进入就业矛盾。2025年以前就业压力比较大,2025年后劳动力以每年900-1000万的速度往下降。生育政策调整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花25年降到低生育更替水平以下,恢复到生两个孩子至少要15年时间。有很多技术上的准备工作要做,也要从计生干部工作的角度出发,才能保证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赵宝华(中国老年学学会):

内容如下:

【摘要】

世界人口老龄话的问题日益严重,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发展目标,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老年人的医疗条件,给老年人完善的的护理环境。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完善护理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上升为,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

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xx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xx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三)我市老龄化现状和趋势按户籍人口统计,截止20xx年末,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上年同期增加万人,增长,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的比例,列全省第四位。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万人,占老年人口的,占总人口的。预计到20xx年我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最高158万人,老龄化比例接近左右。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老龄人口数目及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具有发生某些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进入老年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每天的生活内容发生了改变,所以,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出现很大变化,甚至会产生很多问题。

由于机体组织的衰老及功能的减退,各种老年性疾病接踵而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都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总人口平均患病率的倍。

(五)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下述几点:

1.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已先期进入老龄社会,而社会的准备确不足,老年人的照顾、出行、就医等问题还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

2.有些单位发不出老年人的退休金,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造成老年人经济困难,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小病演变成大病。

3.目前的医疗工作还是以各级医院为基础开展的,医院只把病人作为服务对象,没有把健康老年群体和易感老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将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

(六)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忽视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功效,只重视疾病的治疗,而对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重视医疗工作,忽视预防保健工作;临床医师们重视个体病人信息,忽视群体病人信息;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老年群体的年龄结构、患病情况、健康水平的资料,对于各种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无法进行监控和分析,也就不能提出预防措施。

3.随着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寿命的延长,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与年龄成反比,并且多数患有多种疾病,住院率远远大于中青年龄段。像北京病人集中的地方,老年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住院难现象时常发生,给老年病人及时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笔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人类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取得一定成就不等于完善,对于老年人的就医护理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绍兴市中医院作为创三甲的医院之一,在老年人护理上已经有过硬的技术和高素质。笔者认为在老年人护理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做到精益求精,日益完善,作为绍兴市中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对于老年人护理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医疗政策上完善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对老年人的需求问题要分轻重缓急解决。

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觉得老年人需求问题都要由政府解决,都由政府包下来。对于那些关系到老年人的基本自下而上需求,如:经济、医疗、合法权益等基本保障问题,主要应由政府来解决,特别是对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应由政府承担。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证老年人都能享受医疗保障,有病得医,住院能得到最大力度的护理。对于那些收入水平较高,个人需求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可以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激活市场、借助社会力量来满足其需求。

(二)在护理服务上的完善

在护理服务上,配备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1.作为医生和护理人员,拥有较多的护理知识和经验,能针对患者的体征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能在各种不典型的临床反应症状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抢救和护理。

2.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老年人群多发疾病、疾病并发症多和一个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特点,对症下药。

3.老年病人的机能衰退和疾病的长期复发治疗,使尿道、血管等器官变硬变窄,给医疗护理技术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避免操作不当影响技术效果。

4.有耐心,做为老年人服务的医护人员,除了具有一般医生所必需的敬业精神外,还有一份特别的耐心,不厌其烦的护理老人。

5.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因病痛的折磨和社会交往减少,容易产生厌世情绪和孤独症。老年人特别喜欢回忆往事并向他人倾诉,医护人员特别注意心理医护质量,用爱心去倾听老年人心声。

选题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自1999年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己成为老年人口总体数量最大的国家。根据20XX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 26%,约为亿,同比2015年人口普查上升2. 93个百分点。据相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龄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人口急剧老龄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老龄化日趋严峻的问题最直接反映在了人们的居住状况上,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需求日益凸显,在 80后 成为社会劳动主体的今天, 一对夫妻,一个小孩,四位老人 的家庭模式把更多的养老负担强加到个人的头上。社会化养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商业养老需求曰趋旺盛。因而配备医院、专业护理人员的各类养老地产如雨后春第般孕育而生,一种全新的地产模式呼之欲出。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老年人群体对于居住要求的不断提升,未来面向健康老人的养老产业将从提供养老住宅开始逐步向更广的领域推进,养老地产作为养老产业的核心和载体之一,市场潜力巨大。老年住宅产业将是一个朝阳产业。 可以预言,养老产业或许将成为化解目前全球化金融危机的支柱产业,是拉动内需的重大战略型方向。 现任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如是说。

XX年以来,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宏观调控,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更加注重紧随行业调整节奏,尽量超前抢占市场,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地产发展经验,一些曾经不被关注的房地产领域也因此逐渐被房地产企业所重视。其中,潜力巨大的中国老年地产市场似乎成为一块人人想分享的蛋糕,吸引着地产开发商及其他行业巨头的'极大关注。截止目前,保利地产、万科、华润置地、首创置业等地产开发商已进军养老地产,另外保险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也已纷纷涉足开发老年地产市场,在全国掀起了一片养老地产开发与建设的高潮。

养老地产是一种将养老主题与房地产开发紧密结合的复合型地产开发模式,是一种房地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资源整合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地产业态。同时养老地产也是养老产业的一种模式。它以养老住宅为核心,配套医院、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将居住、餐饮、娱乐、医疗、保健、护理服务等功能集中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一种全新的人居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复合型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养老地产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一般的福利性养老机构不同,养老地产的商业性质决定它主要通过出让方式来获取土地,其运作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另外,养老地产也不同于普通商业地产,通过整合居住、餐饮、娱乐、文化、医疗、护理、保健等各种服务资源,力图形成各供应商共赢的格局。而且,养老地产结合养老主题,针对老年人的需求,以营造 以老人为本 的社区文化和文明优雅的生活环境为目标,构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学习教育、医疗护理等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凸显养老功能。

养老地产具有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然而养老地产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在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多数企业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模式的不明确、收益率的不确定,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将给养老地产的发展前景带来诸多变数,如果盲目进入,企业将面临进退两难的跑她境地。在 银色经济 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很多企业蜂拥而入,盲目涉足该领域,缺乏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不了解老年人实际需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服务管理,发展停滞不前。更有一些Jf发商表面上打着 养老 的旗号,实际上却低价圈地,然后通过销售住宅以获取盈利。这些为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企业行为造成了行业发展无序的混乱局面,给社会和产业自身的发展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因此,为避免产业的混乱无序发展态势,如何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推动养老地产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选题意义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正确预测市场的变化,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开发养老地产的先驱之一,其前身为上海康桥公共事业投资有限公司,后由于增加两家股东单位,于2015年更该为此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R益加剧的背景下,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顺应了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养老社区项目 上海亲和源会员制养老社区。上海亲和源养老社区以健康养老、快乐养老为目标,为老年人创造舒适、高雅、安全、友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供人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和设施,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方式,创新了以往的地产开发模式,把养老主题与地产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上海亲和源养老社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吸纳八百多名老年人居住,并采用连锁模式,在海南、海宁、黄山等地发展养老基地,发展养老俱乐部资源,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己成为业界公认的发展较为成功的养老地产项目之一,被视为养老地产行业发展的领头军。因此,亲和源的发展经验将会给整个养老地产企业的发展带来示范效应。因此,本文选择 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养老地产发展战略 为研究主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体项目 亲和源老年社区做战略上的分析。经过对其深入的研究,对亲和源目前的战略选择、经营、服务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战略学相关理论,结合亲和源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其战略选择,并最终提出改进方案。

本文研究内容的整体框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等;

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部分,对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养老地产主体项目,并对其发展战略作了描述;

第四部分通过PEST分析工具和波特五力模型深入分析了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养老地产的外部环境,并对其市场地位给以进一步的认识;

第五部分对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养老地产的内部条件和竞争策略进行了分析;

第六部分则对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养老地产发展战略进行分析,针对该公司的战略选择进行深入剖析,对其发展战略予以评价,最后提出改进和优化战略的措施;

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和未来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展望。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关的战略管理理论,深入研究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宏观环境,结合该公司自身的内部条件和特点,为其进一步发展设计可行的战略优化和实施方案。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大量文献对养老地产行业的发展环境、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通过统计公告、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大量相关数据,对养老地产行业、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等进行分析。

法律毕业论文人口老龄化

(一)消费结构面临转变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用于医疗方面的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消费、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将放慢。 (二)科技创新遭遇浅滩 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从科技方面来讲,目前提倡的创新型社会,中青年的创新能力较老年人要强,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正是劳动力人口中中青年比例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三)劳动力比例下降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设备的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从欧洲发达国家就可以看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正成为制约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原因就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 (四)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员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正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据统计,1980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到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l亿人,届时抚养比例将达到。老年人群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对象。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倍,可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

没人会帮你的

第一:养老资金;第二,医疗保障;第三:人口稳定性……反正还有很多影响,你可以找些(老龄化研究)这样的资料去找下你的写作思路呗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并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毕业论文人口老龄化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1、公共财政压力增大。逐年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老年人不工作却需要养老金,另一方面老年人体能下降、容易生病,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2、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强烈。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3、老龄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空巢老人增加以及独生子女增多,传统家庭养老已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4、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将减少适龄劳动人口规模,使“人口红利”难以继续。5、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也有较大影响。老年劳动力因智力衰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二、对策和建议加强人口老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老年保障办法,势在必行。1、加快养老经济保障。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公共财政负担。2、建立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把国家统筹保险、个人储蓄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社会商业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全面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管齐下,提高人口“夕阳”时段的抵御风险能力。3、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尤为重要。4、鼓励支持老年人发挥作用。国家可研究出台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各地可采取各种形式,为老年人再就业创造条件。5、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围绕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生产各种老年消费品。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发展为老服务业,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为老社会服务队伍。

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巨集观政策措施建议。 1、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 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 第一,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 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 *** 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第二,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程序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我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第三,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 *** 高度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2、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 区养老服务网路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群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群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专案的社群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 *** 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 *** 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3、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 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举措和方法~ 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举措和方法: (一)发展我国经济,促进就业,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走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的基础。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为养老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不但带来了大量资金解决没钱花的问题,同时产生跟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的承受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二)积极有效的发展老龄产业 结合我国的实际,最大限度的发展老龄产业,发展适合我国的老龄产业,以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同时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并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 (三)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体制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体制,例如参考荷兰的经验,在城乡建立覆盖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后把这项制度与基础养老金制度相结合,由国家通过税收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础养老金,它提供的保障水平相当于最低收入保障。这种制度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属于一种半自给自足的养老体制,国家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金,国民可以通过年轻时的工作所得的一部分用于年老时的所用。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较多,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因此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争取最大范畴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严格法制化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执行 目前针对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执行等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档案,我国在社会保障的法制化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但仍存在着层次不高、适用范围窄、保障措施少等问题,这将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执行。因此应通过进一步加强立法、执法和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来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监管,提高其执行的安全性,严格的法制化管理是实现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前提。 总之,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具有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等特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源自近年来我国经济与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婴儿的出生存活率和国民的平均寿命。因此,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应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发展老龄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快乐的安度晚年。 参考连结: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及应对措施_百度文库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应对老龄化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法如下: (一)改变传统老龄观:从“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经济五个方面的功 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能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但它还不是我们的终级目标,如何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精神,超越健康老龄化这一较为传统的观念,实现向“积极老龄化”观念的转变。 (二)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十分推崇家庭养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非常典型地宣 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多少年来,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唯一的养老模式,在促进代际和谐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尽管这一模式受到了挑战,但我们仍然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此外,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使社会化养老成为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培育:第一,积极培育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这类社会组织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初步成长阶段,他们的发育需要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促进,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其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支生力军。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减轻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推进社会化养老。老年产业可以把服务延伸到准老人,在保险、理财、住宅、保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让准老人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各种准备。第三,发挥社群为老年人服务的优势。我国社会力量养老的一个制度创新是以社群为依托,推行居家养老,这是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在社群养老能更有效地利用既有资源,老年人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 (三)发展老年医学,延长“生活期望寿命” 我国自然人均期望寿命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但老年群体的生活期望寿命在世界上还 比较低,即居民的健康生活时间较短。因疾病、伤残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负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各项医疗费用的进一步增加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更大负担。解决医疗负担过重问题是解决一系列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一环。为此,要大力发展老年医学,实现医疗资源的平衡性,特别是要做好老年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为老年人提供适当、及时的初级保健照顾。这主要包括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医疗管理和后期照顾等环节。发展老年医学是解决老龄化带来医疗费用增加问题的重要途径。因为越早发现疾病,就越容易治疗。如果保健系统错过了及时诊治老龄病的机会而造成了老龄病的增加与恶化,就会进一步增加社会负担,加大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推进老年立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推进我国老龄事业。我国 1996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有关老年工作的法制建设仍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在处理很多涉及老年人民事纠纷时缺乏专项法律法规依据。为了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应尽快制定社群服务法、老年人住宅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实践证明,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更好地调整涉及老年人的法律关系,制裁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促...... 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人的寿命日益延长,使到达老年期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叮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只是凸显了这些压力。目前,这些压力还只是初现端倪,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些压力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提出的建议是:1、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为老年保障体系提供法律基础。2、要制定老龄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是我国把它列为一项新兴的社会事业来看待。3、要建立老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化执行机制,解决“五老”问题。“即五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设的安老、养老的安全网;培养服务老龄化的社会知识、技能、品德。4、改革退休制度。有一种过渡性的退休制度不妨试试。 如何减缓中国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暂时的,度过这个人口老龄化高峰后就正常了,采取任何措施同样会有别的问题出现 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作业 如果说“新常态”抓住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如何应对好“银色中国”也需要把握好几个关健词: (一)谋长远 人口老龄化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部过程,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上对老龄化进行再认识、再把握,做好顶层设计,把老龄化作为一项基本国情,作为今后研究和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出发点,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纳入巨集观调控,纳入国家的规划。 (二)抓根本 人口老龄化已是必然趋势,不可逆转,要减缓过度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根本是要进一步研究、调整、完善人口的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可持续 解决未富先老问题,根本还是要发展经济,使现代化步伐跟上老龄化的步伐,实现现代化和老龄化的相适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使我们的GDP保持合理的区间,不断积累社会财富,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把我们的蛋糕做大,才能打好老龄化的持久战。 (四)保基本 保基本是现阶段我们中国社会的底线思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一个完整的养老体系,应该能够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这当中, *** 需要履行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职能,织牢织密兜底网。现阶段重点是保障好三无老人,低收入、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也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提出的。 以上是做好老龄工作的基本定位,当前还要抓好一些重点工作: (1)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激发养老机构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使其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2) *** 要加强引导,通过规划、财税、价格、土地、投融资、人才培养等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创新 *** 投入的方式,通过 *** 购买PPP等方式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在开展初期,还应该降低社会资本介入的门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来参与。 (3)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统筹发展。从国情出发,要把发展居家和社群服务作为重点,解决居家和社群养老问题。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就是搞机构,而且有些偏颇是搞养老地产。我国的养老体系,三句话叫“居家是基础,社群是依托,机构作为支撑”,所谓机构支撑,很多地方把老年人分成9064或者9073,意思是90%以上是居家养老,6或者7是社群,剩下的4或3%是在机构里面,对于年轻老人、头脑清楚、手脚利索的,完全没有必要到养老院去,还是居家养老。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才到养老机构去。当然,养老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有些高阶人群可能就喜欢花个一万两万住到高阶机构去,那是完全市场的,我们更希望从保基本的角度,把困难的老年人保起来,提供更多更好的居家和社群服务,让老年人在自己社群的环境里养老,不是大家都到机构去。然后把农村作为重点,解决空巢老人和低收入群体困难老人的问题,把护理康复类机构作为重点,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社会化服务问题。把社会力量作为重点,解决执行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制度、规范、标准,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应用资讯科技、人工智慧和网际网路思维,对传统业态的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个性、高效的养老服务。 (5)促进养老与医疗、金融、文化、旅游等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充实养老服务业的内涵,开发深度的产品和服务。 (6)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掘老年人自身的价值,老年人自身的参与,使他们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发光发热,积极面对老年人生。... 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 3、 建立以社群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体和软体建设 4、 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6章50条 5、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家庭保障安全网 社群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群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 6、功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工作思路:三个意识 三个体系 两只队伍 工作目标: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战略目标: 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老年人健康长寿 如何应对公司的老龄化问题 老员工是一个企业的财富,当然也是一个企业的遇到瓶颈的地方,那么应该如何解决企业老员工的问题,避免企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呢? 1. 业务人员以内部提升为主,专业人员以外部招聘为主。 这一条看似和老员工问题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关系很大。很多成长型企业的问题是企业发展了,应该在很多专业(例如人事,管理会计,研发)领域补强自己,但却还是习惯性地在只在业务领域发力;如果业务上受阻了,就认为是老员工有问题,总觉得招到厉害的新人发展问题就能解决。 2. 用老员工的忠诚和经验,用新员工的 *** 和创新。 我们往往希望每个人都保持工作热情甚至是 *** ,但这是一个违背人性的期望。随着年龄的增长 *** 肯定会退化,但经验和忠诚会增长。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自然规律,想办法用老员工的忠诚和经验为公司的成长服务,而不是要求他像原来一样投入,让他做年轻人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德高者权重,越在上面,信任和道德就越重要,能力就越不重要。我们要做的是帮助有德的老员工学会管理,学会领导,学会驾驭新员工的 *** 和创新。 3. 帮助老员工持续成长。 老员工今天的问题,通常是我们没有及时加以培养造成的,不是老员工根本不行。我们应该在公司内营造学习成长的氛围,尽早为每一个老员工设计成长的路径。可行的办法是:给每位老员工安排适合他的系统的培训,让其尽量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 给老员工调整岗位,让其从事新工作,通常也能启用新的热情。对中高层的老员工尽量多派出学习,甚至是派出国学习,让他像老板一样多见世面。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措施,大部分老员工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系统地帮助老员工持续成长,也会让新员工安心工作,因为他将来也肯定会变成老员工。 4. 不姑息不能跟随企业成长的老员工。 最终,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跟随企业发展而发展。通常这些人没有成长的愿望,不愿意参加培训,不愿意调整岗位,不愿意与时俱进。通常这样的人倚老卖老,认为自己是公司的功臣,觉得公司没有自己就无法生存。通常这些人对任何新事情都抱消极态度,并且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对抗公司必须推行的革新。 对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不能姑息,要坚决地把他们请出公司,但要尽量大度地处理,让他们得到和过去对公司贡献相对应的合情合理的补偿。对这样的人,老板不应该有心魔,不应该害怕这样做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因为企业有一定年龄和规模之后,没有一个人会重要得不可替代。 中国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 1适当延长事业单位人员年限,适当调高非重劳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保证其身心健康,利于创造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鼓励他们继续为社会服务。 3在发达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地区放松骸划生育政策甚至可以鼓励生育。 4创造对老年人有利的工作岗位、生活环境,提供物质上保障。 5完善老年福利法、健康保险法、老人保健法等法律保障。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有哪些 战 略 对 策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 3、 建立以社群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体和软体建设 4、 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6章50条 5、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家庭保障安全网 社群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群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 6、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人口老龄化经济学毕业论文

我国人口老化、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2 月5 日 | 文章来源:光明观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简报之二2005年12月24日,“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会议探讨了我国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期简报报道第二场专题“我国人口老化、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内容。我国1990年代以来生育水平及其未来影响郭志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人口抽样调查,国家计生委1993年的生育率调查,1997年和2001年调查。三个调查基本说明,生育率在90年代持续下降。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估算,总和生育率从1990年较高水平下降到2000年的。分孩次看,一孩总和生育率,下降较小;二孩和三孩总和生育率在90年代不断下降,三孩总和生育率已降到很低水平。考虑更长时期,终生生育率从70年代的六个孩子下降到80年代初二点几的水平;80年代没有明显下降;90年代出现新一轮下降。生育率下降受到婚育年龄影响,生育年龄推迟会使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下降。如果不划分孩次,90年代的生育年龄变化不大。如果划分孩次,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年龄都有所上升。把生育年龄推迟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剔除出去,计算出的总和生育率是对终生生育率的一种估计,我们称作“去进度效应的总和生育率”。调整后的总和生育率比按常规方法算出来的总和生育率偏高。调整后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由上升至左右。进行地区间比较,生育率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一些省会城市,以及全省(包括农村)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江苏和四川。我国的生育政策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不是统一的一胎化政策。东部较严,中西部较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较多,一些地方甚至没有生育政策。现行生育政策分为一孩政策(独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可以生第二胎),二孩政策(主要在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及三孩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生育政策人口比例是:一孩政策三分之一以上,一孩半政策50%以上,二孩政策约10%,三孩政策比例很小。把一孩半政策平分,一半生一个,一半生两个。最后得出生育一孩的人口占63%,二孩占三分之一以上,三孩忽略不计。全国平均生育个小孩。如果以1990年人口普查为基数,假定总和生育率从90年代初的二点几下降到2005年政策要求的,模拟得出2000年总人口为亿,高于人口普查数据。按照正式公布的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而不是)计算会更高,少儿人口比例也会增加。人口政策可以选择不同方案。下限方案是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其中考虑双独夫妇(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开放;上限方案是一步到位允许所有夫妇生两个孩子。中间可以有多种方案选择不同条件逐步开放二孩。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最平稳,总人口数最低;一步开放危险较大,2005年出生人口从1400万上升到3300万,人口最高处超过16亿。老龄化水平,到2070年,一步开放政策65岁以上老人比例较低,不到20%;现行政策不变这一比例较高,达到28%。60岁妇女中只生一个小孩的比例,现行政策不变将超过50%;一步开放政策会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一步开放政策将先上升再下降;现行政策维持不变,会急剧下降,二十几年减少两亿。一步开放会出现出生危机,总人口过多。现行政策长期不变会在其他方面带来风险,比如劳动年龄人口下降速度过快、老龄化速度过快、独生子女家庭过多。因此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比较分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试点。现行生育政策虽然已考虑开放双独甚至单独生二孩,但不足以完成整个过渡,还需要有中间的衔接过程。农村发展、劳工迁移与社会保障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问题,出路是将绝大多数的农民转移出来,这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需要把农业劳动人口减少到10%以下,韩国目前低于10%,日本5%,美国,法国。目前的社保制度下,农民不参保,只有进了城市、工业、非农产业,才能够进入社保(尽管农村有一些合作制的社保)。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是年轻人,这意味着人口老化,而社保体系可能年轻化。按照14亿人口高峰计算,农业人口降至10%需要转移亿农村人口。目前非农就业每年新增900-1000万,其中300-400万来自城市,农村只有600-700万,按照这个速度,至少需要二三十年。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进了城的农民尚没有加入社保,成为老龄化的核心问题。进城农民的流动性很强,社保体制的统筹率很低,农民加入社保后无法带走,缺少动机加入社保。因此农民工加入社保比重很低,造成两个问题,一是他们自己的养老,二是社保体制没人付费。所以现在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统筹程度的同时,实行一些过度办法,尽可能使新进城的农民工加入社保,对农民工的未来和整个体系都有好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留下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继续宣扬民族文化,鼓励农民工进城后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农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投入,实行农村养老合作等。其他政策问题包括,如何让失地农民拿土地补偿的一部分买社保,创造商业保险模式、保险政策、保险产品,让进城的农民工为父母购买点商业保险等。三农问题之所以被社会关注,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太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中国目前的收入格局是倒丁字形,80%劳动者属于低收入阶层。其中的一半已经从农村转移出来成为蓝领工人,平均年工资8000元左右;另一半是现在的农民,年收入平均3000元左右。GDP增长主要体现为20%人的收入增长,民工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只有由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才从3000元涨到8000元。由于30%的劳动力等着从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这部分人工资不能增长。只有实现充分就业,这部分人的工资才能上涨。农村人口转移到10%以下还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如果是16亿人口,就需要更长时间。如果依靠人口红利增长,社会矛盾不能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不能逆转,会有比较大的风险。国际上拉美、印度因为收入差距太大,出现各种补贴、社会运动、财政赤字、外债、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使经济陷入停滞。与此相比,失去人口红利的风险相对较小。在老龄化和充分就业之间进行选择,宁可要老龄化的问题,而不要不充分就业的问题。人口老化、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与经济社会发展曾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0年总和生育率是,如果加上25%的漏报,实际是。如果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假设2012年后失去生育年龄上升的效应,总和生育率将提高到。二胎晚育软着陆方案假定平稳过渡到2012年,城镇终身生育率是,农村。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总人口2050年亿;二胎晚育软着陆在2050年总人口是亿。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2025年将达到亿的峰值;二孩晚育软着陆晚一点,2038年达到亿的峰值。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2050年后人口增长速度是负的。保持现行政策不变,老年人口比例和独居老人比例比二孩晚育软着陆都高得多,差距在2030年后急剧拉大。保持现行政策不变,65岁老人2050年占28%,2080年占,80岁以上老人占9%和。过高的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比例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应该向二孩晚育平稳过渡。两个方案的劳动年龄人口2030年后差别很大。长期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2030到208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每10年减少1亿;二孩晚育软着陆在2030,2050,2080分别多2600万,1亿和亿。劳动年龄人口急剧下降可能不是好事,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会增加就业压力,这里面关系,请各位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一起探讨。一孩半政策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是124,二孩政策地区出生性别比是109。一孩半政策实际上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导向作用,导致了性别失衡;而二胎晚育软着陆不存在这种心理导向和负面影响。两种方案20-49岁婚龄女性与婚龄男性的比例的差异非常大,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现行政策不变方案在2030年到2050年2080年的总人口比二孩晚育软着陆少7840万,亿和亿,减少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劳动力资源,只有2060年后,减少的人口中才有一小部分是老年人口。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将导致劳力资源每十年减少1亿,是不可取的。由于政府需要花费巨额财政支出对农村计划生育户进行养老补助,如果保持现行政策不变,这项财政支出将大幅度增加。如果实行二孩晚育软着陆,这项财政支出2021年达到72亿峰值后迅速下降,2050年几乎为零。假定计划生育户每年领取的600元养老金不变,保持现行政策不变比二孩晚育软着陆多支出5千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补贴标准提高,财政支出会大大超过5千亿。现行政策中,农村独女户生二孩和双独或单独夫妇生二孩的方案作为临时的过渡措施尚可,但作为长期政策调整方案会产生一些问题。农村独女户生二孩会产生心理暗示作用,男孩价值等于女孩两倍,使性别比升高。生二孩需要指标,可能会出现抢指标甚至假证明。双独单独夫妇需要抚养四个父母和两个小孩,抚养比是3:1。非双独非单独夫妇只让生一个小孩抚养两个老年父母,抚养比是。存在公平问题。城镇双独单独绝大部分是城镇老住户,非双独非单独多是农村迁进来的新住户,现行政策可能会人为强化社会分层,老住户间通婚,新住户间通婚。由于与非双独单独子女结婚不能生二孩,有可能产生家庭矛盾。评论于学军(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郭志刚教授从人口发展前景比较不同方案,倾向于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人口发展,惯性大,周期长,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人口政策规划要有前瞻性。以前过于强调人口过多的负面效应,对人口的比较优势和减少人口负面影响研究不够。樊纲教授从社会公平角度论证不需要太多人口,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解决农民工问题,让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是解决人口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这一工作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市场信号告诉人们去哪儿,政府为人口流动创造环境,让人们去该去的地方。曾毅教授详实地论证了不同政策的后果,提出抓紧落实两孩晚育政策。说明任何公共政策都有利有弊,决策者要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利益,时刻关注政策的效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政策调整。人口老龄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生育水平,预期寿命和人口迁移。国际移民忽略不计;国内的人口迁移不改变整个国家的老龄化程度;人均预期寿命越高越好,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会加深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唯一可以调控的变量,就是多生孩子。不同政策方案,人口峰值相差1-2亿。大家对与人口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四个问题:多生1-2亿人口缓解人口老龄化有多方面代价,包括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殊轻殊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变,多生1-2亿人能否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假设调控多生1-2亿孩子,会是谁生的,生在哪里,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否能够就业;人们是否意愿多生1-2亿。过去中国生育水平下降,主要靠计划生育。今天生育水平下降,有更多的非计划生育因素,包括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婚育年龄上升,人口加速流动,城市化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孩子抚养成本快速上升,效益下降,结婚人口比例下降,离婚率上升,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不孕不育比例增加。人口问题包括:生育问题、结构问题,素质问题和分布问题。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低生育水平,且下降趋势并未停止,生育水平问题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问题才是大问题。自由讨论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未来劳动力减少实现充分就业以后,我国的比较优势也不会完全丧失。如果2030年14亿人口充分就业,我国人均GDP是5-6千美元,与国际上是4万美元还有差距。下阶段发展应当靠提高生产率支撑经济增长及养老。邬沧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政府面临三个困难:老龄化问题,失业问题,还有中国的继续发展问题。就业问题比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解决失业问题,也是解决老龄问题。现在社会保障的重点应放在中青年农民工和城市人口,解决他们的就业,对老年人也有好处。赵耀晖(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拉美国家出现不稳定,和人口出生率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人口多的国家,失业率不一定高。人口政策如果放松,增加的是相对高技能的人,因为原来的独生子女主要分布在城市和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用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解决城市社会保障,同时再负担自己家里的父母,是不公平的。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拉美、印度、菲律宾这些掉进陷阱的国家都是人口增长太快的国家。人口政策放松,首先增加的不是城市人口,而是教育水平不够的人口。让农民工承担两部分人确实不公平,但是假定在农村设立基金,与城市划分开,问题更大。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2 月5 日 | 文章来源:光明观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简报之三2005年12月24日,“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会议探讨了我国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分四期简报报道研讨会内容,本期简报报道第三场专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讨论内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探索刘从龙(中国劳动部农业司)中国存在城乡的二元结构,城乡差别超过3:1,如果加上城镇的社会保障和各种价格补贴,达到5:1或6:1。由于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两方面的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尽管免交农业税,由于农业资产资料和农药化肥涨价抵消了。我国农村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受计划生育和农村人口城镇化两方面影响,农村的老龄化比城镇高出1-2%。农民收入中土地收入只占1/3,主要收入依靠打工。由于家庭小型化和年轻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之间的经济联系减弱,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我国80年代中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04年底在1887个县不同程度地展开。尽管覆盖面广,参保农民数量少,目前约5400万。1997年曾经达到8000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农民退保了。基金总量不断增长,目前为260亿。205万农民已经领取养老金,2004年支付保险金20亿左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不同。筹资方式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给部分补助,国家给政策扶持(城镇以企业缴费为主)。但事实上,国家政策扶持在大多数地方没有落实好。管理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完全采取个人账户制,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城镇采取部分集体统筹部分个人账户),以县为单位进行核算。发放养老金时,根据个人账户积累金额和运行收益确定发放标准(城镇有一个固定的替代率)。工作方法以政府组织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不是强制实行。对目前工作开展情况举几个例子。山东省烟台市是最早开展农村养老保障的地区,98%农民参保,基本上每年缴费一次,金额从最初的20-30元钱增加到现在的300元钱,已积累基金16亿,有14万农民领取养老金,人均月领取80元。江苏省苏州市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金额达到农民缴费的50%,实行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北京市今年决定每年拿出5000万财政支持农民参保,大兴区每年拿出1400万。不发达的地区中,安徽省霍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对农民养老基金给予2%的利率补贴。新疆自治区的呼图壁县,农民参保后可以用缴费证办理小额抵押贷款。因为农村房屋和耕地不能抵押,用保险证进行抵押可以解决农民小额贷款的抵押问题。操作上通过银行办理,到现在为止八年多来没有发生过一笔不良贷款。农村养老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土地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非常低,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老的时候不能把土地卖掉。而且农民年老后失去劳动能力,有土地也不能得到保障。土地并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没有农民保险,是不完善的体系。商业保险等设想仍需要具体规划。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应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财政收入中应该有农民的份。基金安全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解决基金增值而不能丢失。下一步工作思路主要以经济发达和城镇化较快的地区为重点,以非农就业和收入稳定的农民和重点群体,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解决的包括两个重要群体: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全国有4000多万被征地农民,无地、无业、无创业资金,生活非常艰难。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应该适应农民工特点能够带走,而不像现在每退保一次蒙受很大损失,也不是以农民工补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若干东亚经济的作用王德文(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东亚奇迹不仅收入水平大幅增长,整个社会也得到了发展。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把人口和资源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变量。人越多,消费的资源和环境越多,从而产生悲观的看法,出现马尔萨斯贫困陷阱。如果按照早期发展理念,应该在非洲这样人口稀少的国家获得经济的奇迹;而事实上发生奇迹的恰恰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东亚地区。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并高速增长,人均GDP在70年代中期赶上美国。亚洲四小龙经济也迅速增长,目前新加坡和香港人均GDP是美国的50%,台湾和韩国30%左右(中国正处在这些经济60年代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也大幅提高,人类发展指数得到很大改善。芝加哥的杨(Young)对亚洲四小龙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的奇迹完全是依靠高投入,包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投资的大幅增加。同时他强调劳动力在部门间的重新配置,非农和制造业就业都得到快速增长。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后,来自于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与同期的拉美国家和OECD国家比较没有太大区别。克鲁格曼(Krugman)引用了杨(Young)的资料并自己对亚洲的观察,认为四小龙和日本存在区别,日本人均GDP的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亚洲四小龙还不到美国50%,日本实际上有很大的技术创新,在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较高增长,而亚洲四小龙没有。世界银行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回顾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亚洲经济奇迹的发生。一方面存在高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采取好的政策,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从人口学角度,东亚奇迹发生于人口快速转型时期。林毅夫教授用收入水平作为外生变量解释人口变化;人口经济学家也用人口作为解释变量,衡量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转变带来人口红利,包括劳动力的增加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东亚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口扶养比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东亚经济选择了符合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贸易依存度大幅提升。经济快速增长产生大量劳动力需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出生率非常高,失业率很低。储蓄率大幅上升,人均资本拥有量迅速上升,体现为高投入。同时重视人力资本积累,一方面改进教育、健康医疗措施,另一方面有劳动力政策支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改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生育率下降使得人口老龄化。以日本为例,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参与率均出现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些问题。日本70年代建立了现收现付养老体系,由于人口转变产生了养老金账户危机,并引发财政危机,很大程度上造成了90年代后日本经济低迷增长。人口既是消费者来,也是生产者,人口转变通过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和宏观经济相互影响。人口转变中获得的人口红利是一次性的,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到来,应该为此做好准备。中国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长远影响左学金(上海社会科学院)我国的生育控制政策是一个非常态的政策。如果没有非常强烈的理由,应该恢复到常态。我国的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更替生育水平以下,今后人口老龄化会比较严重,应考虑对生育政策做适当的调整。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背景是短缺经济,当时希望通过减少生育来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从而加快经济增长。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宏观政策重要目标是增加内需尤其是消费,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可能会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局面,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升级,不然经济将停滞。人口学的重点应当放在人口质量上,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中国对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投资占GDP比重低于很多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政府要发挥更多作用。并要鼓励公平竞争,创立一个鼓励研发和创新的制度环境。人口下降就业率的影响不确定。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减少会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下降造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短期内多生孩子不会对就业产生压力;却会制造很多需求,中国人都愿意为孩子花钱。世界上出生率最低是欧洲和日本,欧洲失业率较高,日本失业率虽低,却在上升。低生育率不一定带来高就业率。国内低生育率的地区也不一定是高就业率的地区,上海人口多年负增长,失业率大约,在全国前列。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有两种解释。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青少年时期提取储蓄,成年后成为储蓄者,老年后再度成为提取者。因此,老年人越多消费越多。按照理性预期理论,中青年看到社会养老保险不可靠会增加储蓄,日本的情况就是这样。因此,老龄化程度越高储蓄率越高。中国进入老龄化以后储蓄率没有下降,目前超过40%。中国家庭调查表明,城乡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是养老保障和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是社会储蓄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日本也是如此,尽管采取各种措施,消费始终推不动。如果经济增长靠需求推动,没有需求就不能增长,今后老龄化将不利于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对技术进步没有决定作用,芬兰人口非常老龄化,科技创新能力却在世界前列。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是确定的。如果替代率不变,不缩减退休职工的福利,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和赡养率成正比。医疗费用的上涨和老龄化是相关的,上海非常明显。缺乏足够的养老保险资金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美国风险基金的50%来自养老基金。对城市化的影响分两方面。移民的主体是年轻人,年轻人减少可能减慢城市化进程。移民减少,城市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出现)。目前城市对外来劳动力进入有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是内生于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制度安排。如果劳动力供给增加,这些制度可能会改变,城市可能会更欢迎农村人口进入。从这个角度看,老龄化可能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减小城乡差别。政策上建议逐步放宽生二胎逐渐恢复常态,重点放在提高人口素质上,着重考虑农村人口的老龄保障问题。自由讨论王国强(国家计生委):我国70年代以来开展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不容置疑。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贡献和改革开放的贡献是相提并论的。人口政策不等同于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问题不只是生育数量问题,还有人口素质、结构和迁移问题,人口政策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政策。1981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人口政策,是“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经过20多年,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我建议把人口政策扩展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合理人口分布,开发人力资源”,应对当前遇到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预测2010年把人口总量控制在亿,2020年控制在亿,2033年左右达到15亿左右的峰值。为了实现这个指标,十一五期间需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地区间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生育率还比较高。我们不能把目前行政手段下的生育生平看作群众的生育意愿。50年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的子女在十一五期间进入婚育年龄,会形成一个小高峰,1亿独生子女和部分单独可以生两个孩子,因此生育水平可能回升。生育政策应该采取缓渐变的方式,逐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调整。上海人口已经十几年负增长,但是如果在政策上率先放宽,会带来很大影响。全国各地的青壮年、学生涌向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海的老龄化问题。张二力(中国人口学会):现在各省新规定是双独生两个,农村单独生两个。这一政策对2010年以前十一五期间没有太大影响,影响到2010年后才开始体现。生育和就业之间有时间差,现在生的孩子2025年后才会能进入就业矛盾。2025年以前就业压力比较大,2025年后劳动力以每年900-1000万的速度往下降。生育政策调整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花25年降到低生育更替水平以下,恢复到生两个孩子至少要15年时间。有很多技术上的准备工作要做,也要从计生干部工作的角度出发,才能保证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赵宝华(中国老年学学会):

很多人写作论文时,都不知道如何选题,就怕选的题目过大过宽泛,导致无法深入写作,其实拟定经济学 毕业 论文题目可从: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这几个方面入手。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_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优秀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

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 教育 角度

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 总结

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

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

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

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

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

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

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

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

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

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

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

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

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

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

33、《管理经济学》 教学 方法 探讨

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35、 企业管理 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

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

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5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CIO的管理行为研究

52、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

53、物业产权与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4、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经济学分析

55、基于经济学分析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56、经济学角度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57、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混合管理模式研究

5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

59、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

60、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

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

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

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

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

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

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

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 经验 分析

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

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

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

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

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

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

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8、 文化 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

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

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

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

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

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

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

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

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

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

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

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

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

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生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北大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经济学毕业论文

★ 经济学毕业论文(2)

你还没做好啊。我租好了,需要就发。来。

(一)消费结构面临转变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用于医疗方面的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消费、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将放慢。 (二)科技创新遭遇浅滩 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从科技方面来讲,目前提倡的创新型社会,中青年的创新能力较老年人要强,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正是劳动力人口中中青年比例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三)劳动力比例下降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设备的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从欧洲发达国家就可以看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正成为制约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原因就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 (四)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员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正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据统计,1980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到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l亿人,届时抚养比例将达到。老年人群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对象。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倍,可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