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大学一名硕士毕业生陈杰因涉嫌的论文的抄袭被撤销了硕士学位证,同时,取消了导师的指导资格,我们都知道论文抄袭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不止一次的强调过不可以进行学术造假,你去抄袭别人的东西,将他占为己有,作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你就没有去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你的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也应当受到一定的惩罚,论文其实就是展现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最终成果。
本来就是检验你的学习成果,结果你投机取巧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去结束你的硕士生活,我们都知道,在大学或者说你获取更高的学位赠书的时候,都需要去通过你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将你的学位学士证拿到,像毕业论文,一旦不通过或者时候,你的便论文涉嫌抄袭或作家的行为的话,你的学士学位证都是会被取消的,同时殃及池鱼鱼的还有导师,导师没有发现你的错误,那么,导师的指导资格也将一起被取消掉。而且在我看来的话,毕业论文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你去投机取巧的事情,你应该去重视它,而不是说通过抄袭的这种方式潦草的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导师。
你去为了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获得更高的学位,这是能够让你的脑袋里面多装一些知识,能够将自己的这些成果展现给大家,结果你现在脑袋里面装了一一脑袋的豆腐渣,你让别人怎么相信你?你在这学习过程当中,用了心在这学习过程当中切切实实的领会到了这些知识,巩固这些知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在辩论我在家大事上,你都可以选择去造假,那么你以后参加工作,在对待那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造假?这就是一个态度不端正的问题。
这个网站非常多,
以下是个人浅见:梁晓声49年生人,是个知青。创作从79年开始,早期中期的作品,朴实敦厚,带有很强烈的时代政治色彩,基本上属于最中规中矩的作家了。 到了后期,文风大变了。《浮城》《苦恋》《红晕》,从书中的内容,形式题材,甚至是语言,都有了非常强烈的转变。《浮城》很玄幻,很暴力,很血腥,书里面甚至有很多不堪入目的人性丑陋;《红晕》,开篇跟一部流行穿越文似的。就好像二十多岁的梁晓声,穿越到了今天。用一个文革时期大众的视角,来看当今的社会现象。 总之,梁晓声到了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的沉淀,开始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和探讨。我觉得,真正上升到人性和哲学的高度上的小说家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作为“大家”和“作家”的分水岭。所以说梁晓声这个人,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有点像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擅长写故事但是并没有自成一派的小说家,后期的梁晓声,才是一个真正文学家。 这些都是偶一个半吊子的看法,比不上专业地,但是希望这些对楼主有帮助。
会被取消,因为他的行为不仅造成了不良社会风气,而且还违反了校规,所以会被取消。
郝用威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被誉为“大岳”、“玄岳”之称的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名山,高伟壮丽、美如仙境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称,更是一座地质宝库,早年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继而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乃国之瑰宝,世界级遗产。本人有幸自1956年直到2009年间,不计其数进行登顶,有进行地质构造、矿产地质、地震地质和考古地质调查;有“参政议政”与文物管理部门和道教界朋友求教;有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交流;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大、中学师生交游;更有各类宾客、亲朋好友纯旅游性陪同,诸如此类不同目的登武当山,历览山色风光,远山浮翠,四季无尘,每每收获颇丰,感天地之宽广,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地球科学奥秘,带来许多难以磨灭的乐趣,为应地学科普需求,心如潮涌,兴之所至。这里没有假如,只有真实,信笔录下印象较深的武当山旅痕,留下人生的细节。
一、去武当山解决问题
1979年10月,当时我还没有获“改正”,只是驻在丹江口市湖北省第五地质大队综合研究组的成员,承担一个科研项目。
一天下午,副大队长张法贤推开办公室的门对我说,有项紧急任务,要我在明天随省里来的人前去武当山解决问题。什么任务和问题?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后来见到省文化厅和丹江口市文化局来人,得知中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因武当山天柱峰金殿时遭雷击,深恐击毁武当山的精华——金殿,特下令要省文化厅组织调查组前往现场调查,并采取避雷设施。为此根据防雷专家的建议请一位地质专家前往,解决发生雷暴原因。
文物、古建筑与地质学的关系,对我来说是个新问题,恐怕对地质学界也是一个没有涉及的新课题,来为武当山古迹“号脉”吧!
队长问我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作为一个地球科学工作者来说,为了认识地球,面对千万个困难,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能够一个个地迎刃而解。这次解决武当山雷害,显然心中没底,也得在现场调查之后来解决。要了一位助手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王青华同行。
到了山上,会到省文化厅文物处高宏达处长、市文化局傅忠全局长、郧阳地区博物馆胡昌福馆长、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防雷专家李声宏,还有省博物馆、市水电公司前设计武当山避雷针的俞汉生,以及武当山文物管理所刘鹏轩所长等近20人的调查组,由高处长任组长。
10月18日到了武当山上,当天在紫宵宫过夜,文管所的同志为接待此行准备充足,丰盛的酒菜,频频举杯,对于我这个滴酒不沾的人来说,遇此景况,如坐针毡。19日凌晨开始登顶,中午到了天柱峰的太和殿,在皇经堂藏经楼西邻一座两层木楼,我们被安置住在楼上。午餐又是劝酒,我只推脱不会饮酒,下午还要工作等托词婉拒之。
可能上山的人有点疲劳,加上饮酒,一直到下午三时多方开会,听取文管所刘鹏轩所长的情况介绍,这时方才对武当山金顶雷暴有了点了解。
二、武当山金顶的雷暴与雷害
武当山的雷暴频仍。雷暴活动季节在3月22日~9月25日,也有出现在1月、12月份发生。年雷暴日数为30天,6~8月为多发月,占全年雷暴的80%。夏季各月雷暴日概率均为12%~35%之间,7月最多,平均达11天,8月次之。
武当山的雷暴,既是武当山的两大胜景,又是雷害。气流沿低山谷地顺山坡爬升的积云发展到积雨云的时候,微妙的物理作用使云中电场极化,负电集中云层的上部,正电荷集中在云层的中下部,于是云中、云地间的电位差极大,雷雨前空气湿度加大,云中为悬浮的细水珠,导电性增强,容易被击穿,产生电闪雷鸣,金殿位于天柱峰之巅,与积雨云中、低部相若,于是云中、云地发生雷电,千山万壑埋没云海中,遍地闪光,雷鸣震天,回响经久不绝,似乎为“平地惊雷”状,此为一大胜景也。
积雨云笼罩天柱峰铜铸金殿,频频闪电,发光,火球滚动,雷鸣震耳,胆大者大饱眼福,形成球状闪电火团,顺气流而运行,有时数个成串,单列或多列滚动漂移,遇金殿两侧砖瓦结构的签房和印房,以及金殿后的父母殿,当球状火团遇墙阻拦时,前行者即穿墙成洞而自行消失,洞口残留高温熔蚀状,这一现象并未为人们注意到。后继者则顺利穿洞而过,继续前行在空气中逐渐消逝之,这景色叫“雷火炼殿”,为武当山又一大胜景。20世纪50年代,一次登山尚未到天柱峰时,突遇雷暴雨,倾盆而下,这时只见远处,天柱峰巅的“雷火炼殿”极为壮观,时间也只有数秒钟而已,平生一大奇遇也。
1961年国务院将武当山天柱峰上的金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厅多次请有关专家对金殿进行考察,发现金殿的上脊瓦面有无数雷击在高温烧灼留有细小斑点小坑。1962年遭雷害,西北台阶受损,请当地专家首次安装避雷针。1976年又因避雷针导线锈蚀断路,金殿石质台基东南角和周围附属建筑物被击坏多处。1978年10月,又被当地专家检修金殿避雷装置,还设两组引接地体。1979年7~8月间,金殿及附属建筑物又接连遭受雷击,仍在东南角留有印记,为此,于当年10月出现了我被邀参加调查活动。
三、命悬紫禁城
在会议上防雷专家李声宏要求找出雷害发生原因,即既已安装防雷设施,为什么还有频频发生雷害。会上人等盯着我,是期望?是怀疑?两天来,我很少言谈,开了一个下午的会议也没出声过。这时,我不得不说了几句:明天(20日)我要登天柱峰作现场调查。这时,文管所的人大为惊讶,天柱峰没法攀登,因为太陡峭了。我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定要调查之后,才能发现问题所在。经过商量,只有缘紫禁城(又叫红城,皇城)城墙脊爬行,此城因金殿而名之,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建成。城高数米到数十米不等,南城门城墙基厚,顶厚,上覆中高两斜坡脊顶便于流水,城墙中脊周长。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千斤条石,依山岩形式砌成,采用收分工艺,使城墙由内看向外倾,外看向内倾斜,远看似光环围绕金殿,明代工匠的惊人之作。城墙贴在岩壁上,墙外即悬崖,墙内也少有几处空间,只限一两人可栖身,可见当年建造时艰难险要,20日上午当我在城墙脊上爬行一周时,如果失手顺悬崖下坠,必会粉身碎骨惊险异常,面对万丈深渊,命悬紫禁城。为了获得一手资料,同助手以及省市来的五六人同行,当见到有地质上的破裂构造时,我当设法下到城内进行仔细观察,有时因墙高,则绳索吊下,我的助手几次说让他一人下去测量,但我仍坚持亲身接触露头,进行仔细观察和仪器测量,记下许多数据。虽说紫禁城只有340余m的周长,边爬行边观察,一直到了下午方完成一周的调查,这时已直不起腰来,累得浑身汗流,停下时,山风呼叫,顿时透骨寒气侵身。这个紫禁城墙上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门,象征天阙,门窗全为巨石雕成,花纹极为精致。全城有东、西、南、北城门,但只有南城门可通行,这里有三个门并列,中间为大门,为神门,由真武大帝等神人通行,东侧为“人门”,当年官员及百姓可通行,西侧为“鬼门”,传说只准鬼怪妖魔通行,但从不开放。这回缘紫禁城脊上爬行,该是胆大包天吧!
当天下午,即与助手登上天柱峰之巅的金殿继续调查,凡金殿石质台基及附属建筑多次遭雷击之处,均与我们缘紫禁城所观察到的破裂构造绝对吻合,这时,心中已解开雷害问题的大半。继又观察原已安装的避雷设施,从金顶下到凤凰池观看避雷针的接地导线,其长200余m,以及山后的导线接地点的观察。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夜晚继续整理资料,理顺观察结果,助手帮我作图,准备明天会议上发言。
四、三个核心问题
10月21日上午,高处长又一次主持会议,首先让我发言,谈谈调查结果。与会者全都正襟危坐,助手坐在我旁边,另一侧为高处长。这时一片沉静,与会者打开笔记本,手拿钢笔,准备记录。
我稍微思索,认为大家迫切需要听的是调查结论,于是讲了三点核心问题:
第一点,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在天柱峰巅构筑殿堂到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建成更大规模的金殿以来,历遭雷击,以后不可避免的继续遭雷击。
第二点,金殿决不会被雷电击毁,不必“杞人忧天”,但要防止可能发生被动损坏。
第三点,避雷导线接地点何必舍近求远,而最佳点则近在咫尺。
话音未落,会场上已议论起来:大可放心金殿的安全!天柱峰历遭雷击而未见史载;接地点近在何处?……,要求我细说端详。
五、雷害对“雷道”被堵的反动
我接着谈了第一点的根据所在:经过调查,天柱峰为孤峰突起,“一柱擎天”,由距今约十一二亿年的元古宙武当山群地层构成,当时为一片汪洋大海,这里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乃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可见到喷发,溢流,沉积的基本结构,峰顶岩石为绢云石英片岩,它的电阻率为2×103Ω·m,岩石几近水平,略微向北倾斜,受控于北北东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而天柱峰则发育与之平行的交叉三组裂隙,呈现破裂,裂隙面非常陡直,一般角度在70°~87°,似乎切西瓜似的沿天柱峰自顶而下切了四刀,即南天门—东天门(J1),签房—金殿(J2),北天门—印房(J3),父母殿—北天门(J4),(J2)、(J3)、(J4)三条裂隙切穿顶峰。裂隙宽度在1m以下,中间充填有岩石碎块或混杂腐殖土,并含有水分。而J3分别与J4,J2,J1交会,形成数组共轭交叉,如同多条板状导体插入岩层中。在天柱峰脚下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面北倾,倾角为42°~55°,上盘上升,将天柱峰高高抬起,插入云霄。而上述J1—J4裂隙均为断层的低序次破裂面,即有其成因上的联系。在断层面下有凤凰池、天池等小规模水体,据说终年积水。
有了天柱峰的基本地质构造状况,再谈谈峰巅上的建筑状况(图3)。在顶部建筑群的基座全部暗绿色基性火山岩;金殿的台基又用三叠系竹叶状石灰岩铺设高台置其上,在金殿前有祭坛,亦为竹叶状石灰岩,它们都是来自异地,竹叶状石灰岩在武当山区毫无踪迹,这些石块都是明代在大兴土木时接纳全国各地的财物,因而竹叶状灰岩系来自南方省份贡献。在台基与基岩之间还以变质基性火山岩巨型石块,垒成巨大的且厚实的基座。当金顶建筑群建成后,将峰顶原来裸露的岩石和破裂结构面全形覆盖了。
天柱峰在这里高耸入云的最高点,为本地区天然的接收雷云向大地放电场所,强大的电流通过数条裂隙迅即传导到地下,一个通俗的说法叫“雷道”(即放电通路)。自建筑群出现,在原岩石英绢云片岩(电阻率最小,为10630Ω·m),发生在其中的裂隙,充以石块和土壤,其电阻率为10~102Ω·m,上覆基性火山岩(电阻率为102~105Ω·m)、又竹叶状石灰岩(电阻率为6×102~6×103Ω·m),在最上面为铸铜质金殿(电阻率为10-1~10-2Ω·m)。经过调查发现,在金殿鸱吻上端被雷电烧灼留有黑色斑瘤甚多,有铜钱大,同时在台基东南和东北角的竹叶状石灰岩被震裂,房屋山墙,屋脊,瓦头遭不同程度的击坏,祭坛上的石雕莲花望柱钩栏也被击毁多条,凡是受损坏处,其下均有基岩中的裂隙穿过。应该说真相大白了。
这里原有的“雷道”被阻隔(竹叶状灰岩,基性火山岩,砖瓦墙体),为了瞬间放电通过强大的电流,这时在雷道裂隙受阻时,只有将阻挡物体击破而顺利畅通之。为什么自金殿建成后即遭雷击,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例如,由三叠系竹叶状石灰岩雕成的莲花望柱石栏被击毁之后,因无原有的石灰岩来修补,只好用武当山区产之最多的基性火山岩来替代,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
2009年春节期间,作者随子女又一次登上金顶,所见金殿的石质台基和祭坛的石雕莲花望柱勾栏,早先被雷电击毁和碎裂处,于近年维修时,已全部用相同的三叠系红色竹叶状石灰岩更新或者修补。未遭雷害但风化剥蚀的石质构件,历经岁月沧桑,仍原样保留。新旧构件,穿越时空,一目了然,从中可琢磨出其中的奥秘。
为什么建筑群经常受雷击而又无史载?武当山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又为当时永乐皇帝所尊崇,如有将雷击受损情况呈报皇上,哪一个官员也无此胆量,因而只有“平地惊雷”、“雷火炼殿”之说,寓意天下太平景象而掩盖这里雷害的实情。元、明两代只能在叠字峰岩壁名叫雷洞内建庙有供奉雷神邓天君,请其保佑武当山的平安。
六、不能掉以轻心
回答第二个问题:金殿为铜铸全金属建筑物,殿内真武大帝两侧侍卫和铜案全为铜质,是极好的导体,自永乐十六年(1418)建成后历经雷电袭击,到如今已近600年仍然完好,为国之瑰宝。对金殿的安全不必担心了,但又不能掉以轻心。
不能低估古人聪明才智,也许会在金殿内设下隐秘的防雷设施,虽然保全一时,终因年久,类似铁铜质接地导体严重锈蚀,而失去传导功能,这仅仅推测。到了清康熙、民国初先后在金殿顶上,围着金殿建三座砖瓦结构的父母殿、印房和签房(又称更衣处所)并无防雷电设施,这一来金顶的环境大为改观,也许更易招惹雷害发生。事实上这三座建筑物屡遭雷害。
为什么说要防止金殿可能遭受被动损坏?金殿虽然不会直接遭雷电击毁,但要注意在金殿顶的鸱吻遭雷电烧灼留有许多斑瘤,这些损害究竟发生在安装避雷针之前、后,已无从考证,因为过去是不能爬上这神圣的殿堂顶上去观察。不管怎样金殿已遭到损害,如果防雷电措施不力,有无可能类似鸱吻处在特大电流下高温烧灼或局部熔损,若遇球状闪电可能发生将金殿某部位熔融洞穿,此其一也;如果设防欠妥,而将台基及基性火山岩基座击得粉碎而使金殿歪斜坍塌受损的可能,此其二也。
七、何必避近就远
回答第三个问题。原来已经安装避雷针,但接地导线超长,根据电阻定律:截面均匀的导线,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r,可表示为
r=ρl/s
式中:l为导线长度;s为导线横截面;ρ为电阻率。
由此可见导线的电阻,决定于它的长度,截面积和材料性质。如果导线长了,电阻率越大,导线的导电本领越小。原有的二三百米的长导线电阻加大,不利于导电,因而只好另寻通路,其间就发生击坏砖木结构的房屋山墙、瓦头等。同时还得击破原有“雷道”上的阻挡物体的现象发生。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因势利导,将接地导线直接插入天柱峰几个裂隙通联,而导线极短,只有10余m即可,达到导流放电目的。
在结束我的发言之前,还谈到“雷火炼殿”时,发生球状闪电火团在空中漂移,发出嘶嘶的声响,视为一种涡旋状高温等离子体在高速旋转,随气流漂移运行,遇有障碍物将其击破,斯时火球泯灭,形成所谓侧击雷爆。
在1998年9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西班牙物理学家拉纳达的论文,指出球状闪电呈火团,因闪电过程中形成水平磁场和垂直磁场磁力线圈相互交织而成磁力网线,当这线网呈现球形,而发光等离子体会被这一网体“俘获”而形成球状闪电。由于水平和垂直磁力线相互束缚,使磁力线网和其中等离子体不易膨胀,武当山所见火球没有膨胀变大,只有消失,因火球也只坚持10~15s。据老道介绍所见火球似乎没有温度,但试验证明沿磁力线方向局部温度超过万℃,所以当火球运行撞击砖墙,系高温熔蚀洞穿而消失。等到火球的等离子体开始冷却,这时电子开始被原子所束缚,等离子体内部电阻变大,电流趋弱,周围磁场也得随之瓦解,最终火球消失了,这是一个科学解释。
我只是找到原因,至于防雷电设置,工业建筑设计院李声宏去解决了。会议要求由我写出《湖北武当山天柱峰雷电活动区地质调查简报》,当年11月6日打印复制及分别向省文化厅,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省博物馆、县文化局、工业建筑设计院、丹江口市水电公司、武当山文管所等单位报送,由设计院作为依据进行防雷设置的设计,然后经国家文物局迅即批准于1980年初在金殿上安置新的避雷网设施,自此天柱峰巅的金殿一直相安无事。
八、一场强雷暴的检验
直到1987年5月31日18时30分左右,武当山金顶乌云密布,浓雾笼罩,一时暴雨,狂风,大冰雹齐来,7时40分左右,一声炸雷,电灯熄灭,电线起火,8时05分雨过天晴。损失惨重,520余年树龄的迎客松击毁,登顶的九连蹬铁链被击断5处。紫禁城大城砖被击12块中有4块掉落,多处房屋门窗击毁。还发生火灾,4人击伤等雷害。当年6月6~10日由地、市公安局,文化局等11个单位16人组成联合调查组,写出调查报告中关于“雷击原因:根据测试情况表明,金顶的金殿和签房、印房基本未受损失,主要是1980年安装了避雷网起了作用。经测定接地电阻为Ω,符合设计要求(20Ω以内),地网完好,经检查受雷击部位均无避雷设施”。这段话是对1979年10月我们的调查结论和1980年以此为设计依据的防雷电措施作出最肯定评价。究竟为什么发生大规模雷害原因有三条:到处置放金属物(槽钢、圆钢、钢筋、铁链)照明和通讯线路乱拉乱接,不合《古建筑电器安装规程》,以前接地导线多处被切断,裸露地表,有挂在树上和悬于石头上诱发雷击原因。
当我在1979年11月6日向有关方面提出地质调查报告,和以此作为设计防雷击措施依据之后,从1980年夏季为雷暴多发时期,我每次关注武当山有无发生雷击的信息。每年夏季,提心吊胆,万一有所闪失,将成千古罪人,遗臭万年。当三年过后,武当山金顶则安然无恙,我已十分欣慰自己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贡献。我是1985年春调武汉工作,但是在1987年6月在《湖北日报》上见到武当山又一次遇到更大规模的雷害时,我当即审时度势,给丹江口市政协去了一函(我曾是那儿数届常委),谈了两点看法:其一,仍然坚持我于1979年10月的调查报告是正确的,其二,据传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对有关方面将恢复金顶上的“雷火炼殿”、“平地惊雷”景观,以吸引更多游客、香客来朝拜。对此事要慎重,不能贸然行之,这是意味着拆除所有防雷设施了。我说如果愿意承受每年可能发生的雷害损失,就来看它的“雷火炼殿”景观及产生的“雷害”的后果。
市政协很快给我回信,并寄来1987年6月11日联合调查报告,名曰“关于武当山金顶遭受雷击的情况报告”,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内容。
九、“画蛇添足”么?
大约在1987年前后的一天,地质科研所刘施民告诉我,在《长江日报》(武汉市委机关报)有篇文章,议论在武当山安置防雷电设施,认为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原因是金殿为铜质铸造,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避雷装置和传导体等语。
在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只能一笑了之。该文作者是晓得铜铸的金殿确实是良导体,但他知其一不知其二:金顶上的附属砖木结构的房屋和金殿台基、祭坛及石栏经常遭受雷害破坏,也不计修复了多少回。当然这位先生也可能未巧遇雷害及损坏的现场。况且安装避雷装置之后,金顶的雷害顿减,以至数年未见发生。1987年6月又一次发生大规模雷害,也许会被不明真相的人们说为现有的避雷装置引来的,那我就是有十张嘴也无法辩解了。幸好有地方的专门调查报告作出了科学结论。
那位朋友要我写文章反驳,我回说免了!
十、与“国宝”亲密接触
1979年10月在武当山工作时,当时只有武当山文物管理所统管,而道教协会尚未恢复道观宫的管理权利。
当我们在武当山太和宫住下时,清晨登顶观日出,而晚上去观看星空。为了方便起见,文管所的刘所长将登顶时打开南天门的钥匙也交给我。一次午餐后,别人都在午休,我和助手很方便的去登顶继续作调查。
据传晴天可看到襄樊市和近处的老河口市,但我们那几天是多云。前后多次登顶虽遇晴天,也未能看到上述二地。但这次夜晚看到东边两个城市的火光映空,呈现红色,而西北角十堰市所在地上空也泛出同样的光亮。
对于金殿内部的陈设,我们是尽情饱览,金殿构件在北京铸成,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汉江运达武当山组装,金殿阔、深、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庑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吻对峙;垂脊圆和,翼角舒展,其上饰有仙人、龙、风、狮、海马、天马等灵禽瑞兽,依序排列整齐。四壁于立柱之间满装四抹头隔扇,殿正中间有两扇铸门,其轴嵌在户枢,可以开合,但仅发出轻微的摩擦声。额枋线划错金彩画图案,工艺极为精细;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方块天花板嵌紧),铸线刻流云纹饰,线条流畅。殿内藻井上,悬有一颗铜质鎏金宝珠,传说此珠能镇山风,故名“避风珠”。金殿造得密不透风,殿内空气不能形成对流,殿外山风呼啸,殿内神灯火苗一丝不动。雪花飘至殿内而被挡出去,金殿是一大国宝。据云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来实地考察,曾要几人同时顶天花板而纹丝不动,可见镶嵌工艺之精密,叹为观止。殿内地面以紫色红色竹叶状灰岩铺地。殿中神像,中坐者为真武大帝,披发赤足,发丝细密,目光炯炯,英姿魁梧。右侍玉女端宝双目凝视,温雅文静,拘谨恭顺,裙服饰飘逸状;左侍玉童捧册儒雅庄肃;执旆捧剑两武士,分列两侧剑眉凤目,勇猛威严。铜香案下置玄武一尊,为龟蛇合体,龟头上昂,蛇伸出身子在空间与龟相呼应交流状。后壁上方高悬鎏金铜匾额一方,上书“金光妙相”四字,系清圣祖康熙皇帝手迹。殿外檐际悬立盘龙斗边鎏金牌额,上书“金殿”二字。殿体各部件全系铜铸,并鎏金、榫卯拼装,合缝精密,毫无铸凿的痕迹,虽经500多年的严寒酷暑、风雨雷电的侵蚀,至今仍辉煌锃亮。这些能让我们仔细地观赏和抚摸,实在是极好的机会。由于文管所同志的热情接待,我向他们请教,也得到不少的知识,大长见识。真有“登山五天,胜读十年书”之感。
十一、尽览金顶奇观
金顶奇观,一般传有:
“天柱晓晴”:黎明时分,峰巅为阳光照得金光灿烂。
“雷火炼殿”:前已讲,这里讲一个传说,在金殿四周,惊心动魄的,雷电火球滚动,相传天帝唯恐敬香的信士染脏了金顶;又有说怕有心术不正的人偷走金殿的宝贝,便说雷公雨师来洗金殿,保持清洁,把殿内宝贝炼得更坚固,还有警告图谋不轨者。
“祖师出汗”:金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的尊称为祖师。每次下雨前,殿内湿度大,在神位聚合晶莹的水珠。
“海马吐雾”:在金殿翼脊有海马铸像,因系中空,受太阳照射,如气温下降遇雨时,海马口内排出热气,遇冷空气而雾化,有时风从海马口旁吹过,会发出声响,喻之为海马长啸。海马即天马,所谓“天马行空”即是。
“月敲山门”:从金顶一座门向远处看悬在空中的月亮,夜深人静,似乎月亮前来叩门。清香的凉风,沁人心脾,顿觉解脱一切人间烦恼。
“武当日出”:向东方观看,霞光万道,在彩霞中慢慢跃出弯钩状,呈跳跃状这时又急速变化为半圆,到大圆盆,由火红色到金红色,冉冉升起,耀眼夺目,华光四射,大地顿时充满生机。
以上这几个胜景除“雷火炼殿”是在20世纪50年代亲见外,其他都是1979年在武当山上一一先后观赏到的。还有著名的“金殿倒影”,“浅海奔潮”(指云海)等没能观赏到,不过在事后登临武当山时,先后有幸观赏到。
十二、后记
登顶调查的助手王青华是湖北人,很快与调查组内的人熟悉起来了。在我做了调查第一次发言后,王青华听很多人反映说郝工是少言寡语,千思万想,引而不发,一鸣惊人。同行的另一位专家则见事风生,滔滔不尽,海阔天空,不绝于耳。听了之后,我对王青华说:人的个性和专业不一样,我们搞地质学必须是在现场作调查研究之后方能有发言权。是我们的地质工作的一个准则。
本文中所列岩石电阻率,系由五大队物探分队何广跃测试提供。
本文主要成果,已载入新版《武当山志》(199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翟天临。因为翟天临事件 ,现在的查重率被定位的非常不合理。以前本科毕业论文重复率30%以内就行,现在基本上一刀切,很多学校最松都是15% ,有些严格的学校甚至要10% , 5%。但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现在知网的查重很严格,-些专有名词,引用通通要被标出来算重复, -篇论文里难免要有些专业名词,光专业名词和引用的比例都不止5%了,但是去掉那些这个论文根本没法完成。1.论文初稿多写点字,后面才有删的余地2.选弓|用多的论文方向要慎重, 不仅要考虑自己喜不喜欢,还要考虑查重率的问题。3.选大学慎重,最近评论里让我明白了世界的参差,很多大学查重率都不- -样,多则30% ,少则5%。看来这是一个自主性很大的东西,完全取决于各高校自己的态度。
如果真的是抄袭学位当然会被取消,因为硕士这方面的管理真的是特别的严格,硕士专业的人才不允许有污点。
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分析,十分深刻。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极大影响。(其实我觉得百度的内容简介还是不错的,可以借鉴,具体的还是因人而异,看过了才有自己切身的体会)(ps:这本书的感染力很强的,看过后的感受也许因人而异,但是给我感觉就是触动了内心,不管是不是为了作业论文,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在当代有这样的作品还是很不容易的。)莫言的作品,《丰乳肥臀》看过关于莫言这个作者的文章当时就很触动,那个时代的人生活的都很不容易,而有的人就是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思考,没有理念,而最初的莫言过着同样不容易的生活,却有这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就凭着要想吃肉要吃肉的理念,莫言为自己走出了一条路,在他的作品中,生活人性的表现我相信是他对生活对人情的切身体会,是思考了体悟了后,表达出来。不论作品,单凭作者本身,就值得一看他的作品。
部分高校屡次爆出论文抄袭,对于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态度不端正,指导老师有责任,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但不论基于哪个层面分析,作者作为事件的“核心人物”都应负起主要责任并接受道德的审判以及规定的处理。经历过的人都能体会到,写作毕业论文是让人畏惧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如果要认真写好一篇论文,从选题一直到成文,除了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有些学科还要做大量的问卷调查,或者大量的实验,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之前新闻上甚至还爆料过有的农学方向的毕业生种植的用于论文研究的植物被损坏了,可能面临毕不了业的状况,由此也可见一斑。当前高校确实存在着诸多学术风气不好的现象,尤其对于学生本身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有些学生从刚入大学的时候学习态度就不够端正,平时学习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随着大学管理的放松和学习时间的自由,很多学生自控力不够,对于学习和思考的投入严重不足。平时作业就依靠“谷哥”和“度娘”,习惯了“Ctrl C”和“Ctrl V”的作业模式。“平时不努力不认真,长此以往,到毕业时面对毕业论文变得漫不经心,甚至“麻木”。另一方面有些同学平时就缺乏有效规范的训练,没有形成学术规范的意识,所以在毕业论文中也就没有过多考虑学术规范,如果导师和学校的管理再不到位,那么很多学生通过抄袭也就混过去了。也有些学生是无知而胆大,平时不认真学习,面对毕业论文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但是为了拿到毕业证不得不铤而走险,想出各种歪门邪道。学生为了毕业,而一些大学教师为了获取高职称高工资,为了个人私利和头上的光环也去抄袭作弊。他们在这些诱惑中一步步丧失着人性的尊严。如今的现实我们看到,对那些抱着侥幸的心理的人警钟已经敲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诚信体系的不断健全,失信行为的高压线终究会拉起,更加严重的也会有规范甚至法律的严格约束。失信的成本和代价是玩不起的!前路漫漫,人生的道路只有脚踏实地才会走稳走远!
在湖南大学一名硕士毕业生陈杰因涉嫌的论文的抄袭被撤销了硕士学位证,同时,取消了导师的指导资格,我们都知道论文抄袭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不止一次的强调过不可以进行学术造假,你去抄袭别人的东西,将他占为己有,作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你就没有去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你的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也应当受到一定的惩罚,论文其实就是展现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最终成果。
本来就是检验你的学习成果,结果你投机取巧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去结束你的硕士生活,我们都知道,在大学或者说你获取更高的学位赠书的时候,都需要去通过你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将你的学位学士证拿到,像毕业论文,一旦不通过或者时候,你的便论文涉嫌抄袭或作家的行为的话,你的学士学位证都是会被取消的,同时殃及池鱼鱼的还有导师,导师没有发现你的错误,那么,导师的指导资格也将一起被取消掉。而且在我看来的话,毕业论文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你去投机取巧的事情,你应该去重视它,而不是说通过抄袭的这种方式潦草的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导师。
你去为了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获得更高的学位,这是能够让你的脑袋里面多装一些知识,能够将自己的这些成果展现给大家,结果你现在脑袋里面装了一一脑袋的豆腐渣,你让别人怎么相信你?你在这学习过程当中,用了心在这学习过程当中切切实实的领会到了这些知识,巩固这些知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在辩论我在家大事上,你都可以选择去造假,那么你以后参加工作,在对待那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造假?这就是一个态度不端正的问题。
我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谈,我的现当代文学写过金庸的《侠客行》,题目是,《简谈侠文化——以金庸《侠客行》为例》。另外,我也写过一篇关于玄幻小说兴起的社会文化心理的论文,是从“流氓”系列小说,“修真”小说过去的,反应了佛洛依德的啥啥理论(忘了,(*^__^*) 嘻嘻……)。恩,还写了关于郭沫若的论文。写的是郭沫若诗歌中的“新旧”交锋。虽然是些纸上谈兵,但是我认为,多写写,至少对自己的文化修养是有帮助的。如果是你的话,可以去中国期刊网看看,选定一个题目,看看有谁有哪些方面的见解,然后写出你想讲出的话,就比较好了。其实有很多可以写的,个人不建议你写鲁迅,老舍,他们这些大家都被研究的很透彻了,当然,如果你有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也可以写,求新嘛~还有王安忆的《长恨歌》,很细腻的文章,我很喜欢,如果可以的话你也可以看看。王安忆《长恨歌》(新版)《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出版以来,前后共增印22次,总销量达五十万册以上……并有中文繁体和英文、法文版行销港台澳、东南亚及全世界…… 《长恨歌》,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长恨歌》是一出精致的、破碎的上海旧梦……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
作者简介: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首禅诗,颇值得玩味。“白鹭立雪”,首句展示了一幅图景,以下便是三种人的目光及不同的观点,分别扣住“鹭”、“雪”、“白”三个字,从而对人的审美境界进行排列,说的透彻,论得精辟。 禅是人生的一种独特智慧,由此谈到爱情关系,林清玄先生又有一首短诗可作解证: 相爱的人 像磁铁的正负极 因相吸与渴望寻找对方的所在 相契的人 像山谷中的回声 因投射与回应发现更深的内在 相印的人 像临水时的照影 因对照与融入泯灭彼此的分别 这两首诗正好是互为对应的:只看“鹭”的人,仅仅“相爱”而已,故为愚人;而见到“雪”,便是“相契”的人了,这种人聪明;惟有观“白”者,他能做到“相印”无间,智慧非他莫属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环�腥宋铩⒂星榻凇⒏�环ψ髡吒鲂陨�实娜松�蓟�h非械厮?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 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1953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他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第一本书出版后便一发不可收,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30岁前就已经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扩展资料: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林清玄一边求学一边写作,以投稿赚取生活费。17岁时,正式在当时影响力颇大的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连载十天的头条,一时轰动,得到三千元台币稿费。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清玄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林清玄的作品有《可以预约的雪》、《飞越蓝天的白云》、《走向光明的所在》、《打开心内的门窗》、《迷路的云》、《莲花香片》、《鸳鸯香炉》、《漫步人生的花园》、《寻找心灵的故乡》、《心的丝路》、《寻找幸运草》、《温一壶月光下酒》等。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林清玄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道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林清玄的作品有《可以预约的雪》、《飞越蓝天的白云》、《走向光明的所在》、《打开心内的门窗》、《迷路的云》、《莲花香片》、《鸳鸯香炉》、《漫步人生的花园》、《寻找心灵的故乡》、《心的丝路》、《寻找幸运草》、《温一壶月光下酒》等。
毕业论文任务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 课题组 学生姓名 孙梅 班级 中教 04 学号 00060229 课题名称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Ⅰ、题目的目的和要求: 三毛过世已经有十四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她的作品及自杀还存在很多争议。为了很好的解读这位作家,澄清文学史上的疑问,也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三毛,有必要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做一番探究,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论文要从作家的性格特征、致命的心理缺陷与作品的内在联系的角度,阐述作品的特点以及作家自杀的必然性。 Ⅱ、论文主要内容: 三毛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本文从三毛的心理特征、作品内容分析、作品形式特点等几方面入手解读了作家。 Ⅲ、论文工作起始日期: 自二○○四 年 四 月 十八 日起,至二○○四 年 六 月 九 日止 Ⅳ、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第十周(4月18日—4月25日) 拟订论文大纲,撰写开题报告 2.第十一周、十二周(4月26日—5月9日)搜集、整理资料,组织初稿 3.第十三周(5月17日—5月23日)完成第一稿 4.第十五周(5月24日—5月30日)修改格式、校稿、定稿、打印 5.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9日) 答辩 Ⅴ、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跳一只舞也是很好的.三毛散文名作欣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2][3][4][5][18] 台湾.三毛. 尘缘.哭泣的骆驼.序.陕西旅游出版社.. [6][8]台湾.三毛.相思农场.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 [7][14]台湾.三毛.结婚记.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9][15]台湾.三毛.白手成家. 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 [10]台湾.三毛.收魂记.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11][12][13][19][20] 热带的港夜--三毛对话录.昨日、今日、明日[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16]台湾. 三毛.这样的人生.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 [17]台湾. 三毛.一个陌生人的死.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 [21]台湾.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2]台湾.三毛.五月花.温柔的夜[M].广东旅游出版社.. [23]台湾.三毛.明日又天涯.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24]台湾.三毛.云在青山月在天.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5]美.马中欣.三毛真相.[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 学科部主任 二○○ 四 年 六 月 九 日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 ----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叫三毛的人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 关键词: 心理特征 理想自我 表现自我 现存自我 写作特点 自我的灭亡 提到三毛,不能不使人想到她的“撒哈拉系列故事”所诉说的一个奇女子的传奇故事以及其中透露的那个淡泊、健康、豁达、快乐的三毛;同时,提到三毛也不能不使人想到她在四十八岁的一天清晨自杀身亡,留给人们许多意外和遗憾。那个在文章中宣称“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真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1〕的三毛怎么会背叛自己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呢?通过分析三毛的作品并结合其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自杀的三毛和作品中的三毛(这个三毛也是读者心目中的三毛)并非是同一个三毛,一个是不为人知的真实的三毛,一个是三毛塑造的理想自我。后者是三毛为自己生在世上找到的合适的角色,是她出轨人格的归宿。
姓名:陈平 别名:三毛 生辰:1943年3月26日 祭日:1991年1月4日 籍贯:浙江定海 地区:台湾 国家:中国 职业:作家 剧作家 原名陈平,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期的三毛即显现对书本 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 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担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 以其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 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字里行间的爱心,以及文中时刻迸发出的诙谐、机智,无一不在60、70年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她最后令人不解的离世,给热爱她的人们留下一个谜。2005年是三毛告别红尘十五周年。陈家首度开口披露三毛生前身后事,包括她自杀的真正原因、生前与王洛宾恋情事件的真相、三毛与荷西分手后曾有的短暂婚史,以及首次公开其数百幅珍藏图片…… 本书是目前国内较权威的一部已逝女作家三毛的最新传记,是国内惟一得到三毛家人授权的传记。三毛家人提供了40张独家照片,同时作者发动了11位之前拍过三毛的摄影师,共提供不同时期的专业图片300多副。本书得到了三毛家人亲述的关于三毛与荷西、三毛与王洛宾的有关传闻的真实情况。三毛的七段感情也得到了她的家人的印证。最重要的是本书首次披露了三毛之死的真相及与王洛宾的关系。编辑形式独特,除专程赴台北拍摄外,以三毛旧址与她的家人提供的图片串起她在台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