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啤酒发酵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啤酒发酵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这个关系到无氧呼吸~

①辅助原料(大米或玉米)粉碎,大麦粉碎(一般是湿法粉碎)②投放辅助原料于糊化锅糊化,大麦于糖化锅进行蛋白质休止③糊化后降温,将糊化后的醪液泵入糖化锅与大麦汁一起糖化(一般补加加淀粉酶)④糖化后,加酒花煮沸,然后过滤⑤滤液泵至沉淀槽⑥经过沉淀后,冷却、充氧,泵入发酵罐⑦添加酵母发酵⑧发酵完后还需经过贮藏才是成品啤酒

啤酒发酵工艺一般的流程是这样的,大麦(国内还要加20%到30的大米)粉碎,然后液化,糊化,糖化,加酵母发酵,出酒,整个过程在2周左右

Beer . of Guizhou Maotai Group, Zunyi, Guizhou 563003, China英文摘要: Beer foam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beer quality. It has the properties of foamability, stability and cup-hanging. It is produced by multiple foamy substances and carbon dioxide gas in beer. The foamy substances cover foam protein, polypeptide, isohumulone, melanoid, metal ions, amylase, alcohol and barm etc. The substances influencing beer foam cover fatty acid, higher ethanols and alkali ?琢-amino acid. Beer foam c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proper control on raw materials selection, saccharifying techniques, fermenting techniques, beer filtration measures, the transportation of wort and beer, and sanitary conditions etc. (Tran. by YUE Yang) 英文关键词: beer; beer foam; influencing factors; production control 啤酒泡沫是啤酒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有人称泡沫是啤酒之花,也有人将洁白细腻的啤酒泡沫誉为啤酒的“皇冠”,它是优质啤酒的重要外观标志之一。 1 啤酒泡沫的性能 按照欧洲啤酒酿造协会的规定,泡沫可分为起泡性、稳定性、泡沫质量3个方面,而在我国通常还增加一项挂杯性。 起泡性 是指啤酒按照一定的方法、标准倒入杯中时形成泡沫的高度(多少)。 泡沫稳定性(又叫泡持性) 即泡沫形成后消失的时间。按照GB4927-2001的规定,优质浅色啤酒的泡持性应在200 s以上。 泡沫质量 指泡沫的色泽和细腻程度。啤酒泡沫越细腻,啤酒口感越好,即醇厚性越强。 挂杯性 指泡沫附着于酒杯壁上的能力。 以上4项指标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起泡性和泡沫质量好的啤酒,其泡持性和挂杯性才可能好。泡沫质量差的啤酒其泡持性和挂杯性不可能好。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啤酒消费者都喜欢丰富的、稳定的、奶油状的泡沫,只有少数地方的消费者认为泡沫对啤酒而言无关紧要,甚至有消费者喜欢没有泡沫的啤酒。 2 啤酒泡沫的成因 啤酒起泡成分物质 由于啤酒是一种含有高、中分子蛋白质分解产物、?茁-葡聚糖、酒花树脂、类黑素、糖蛋白、戊聚糖、低分子多酚、重金属离子等的胶体溶液,使其具有比水小的表面张力,从而具备了起泡条件。 二氧化碳气体 啤酒中含有一定量的处于过饱和状的CO2气体,使其具备了起泡能量。当装啤酒的容器开启后,处于过饱和状的CO2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气泡晶核,从酒体中释放出来,微小的CO2气泡逐渐膨胀增大而上浮,最终形成泡盖。 3 啤酒中形成泡沫的物质 泡沫蛋白和多肽 目前,国际上啤酒界对泡沫蛋白和多肽的认识仍处于混沌状态,观点不一而足,甚至有一些完全相反的学术观点。但就生产控制而言,如下几点是形成的基本共识。 啤酒中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业界称为泡沫蛋白或起泡蛋白,其造就了优质的泡沫稳定性,这些决定泡沫稳定性的蛋白质或多肽的基本特性具有较好的疏水性。疏水性越大,生成的泡沫越稳定。 多肽的疏水性 多肽的疏水性和其分子量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就泡沫稳定性而言,疏水性较其分子量更重要。 蛋白成分比例 按照隆丁区分法,A区分和B区分蛋白质高能增加泡沫蛋白的比例,可作为生产控制指标。 异葎草酮 实验证明,?琢-酸、异?琢-酸和希鲁酮都能提高啤酒泡沫的生成能力。无酒花啤酒的起泡性很差。 类黑素 类黑素使泡沫稳定是通过类黑素上的负电荷和肽类物质的正电荷发生离子反应完成的。但麦汁煮沸时间越长,由类黑素产生泡沫稳定性的有效性越低。 金属离子 在加酒花啤酒中,泡沫稳定性和黏附性受到金属离子的刺激后而增强。实验表明,啤酒中的镍、钴、铁等离子可增强啤酒表面黏度,从而提高泡持值。与多肽一样,金属离子可能与高浓度的异?琢-酸结合生成不容性物质,使得泡沫挂于杯壁上。但金属离子添加过量容易导致啤酒胶体和风味稳定性变差,甚至有毒负作用。 多糖(如?茁-葡聚糖、戊聚糖) 多糖是高黏度性物质,易使啤酒形成较大的极限薄膜,使气泡不易消失,从而提高泡沫稳定性。 酒精 没有酒精的啤酒泡沫极不稳定,如无醇啤酒的泡沫和泡持性都较差,而加入乙醇后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都可以提高。但啤酒中乙醇含量过高或过低又对泡沫有害。一般认为1 %vol~3 %vol的乙醇对挂杯有利。 加酒花的麦汁泡沫并不挂杯,但加入乙醇后就能做到这点,这说明乙醇增加了泡沫的黏度。酒精能降低啤酒中CO2的溶解度,这可能是由于降低了啤酒的表面张力或乙醇和多肽之间发生了某种作用而引起的。 二氧化碳 CO2促使啤酒形成细微的气泡,使泡沫呈奶油状。应该说CO2是啤酒产生泡沫的载体。啤酒中CO2含量越丰富,啤酒的起泡性就越好。 酵母物质 酵母细胞壁的外层物质有着很强的泡沫稳定性,并因菌种及其生长不同而异。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 4 啤酒中影响啤酒泡沫的物质 脂肪酸 啤酒中含有多种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对啤酒泡沫影响很大,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更大。实验还证明,脂肪酸对泡沫挂杯性的影响比对泡沫持久性的影响更大。 高级醇 高级醇是啤酒发酵的代谢产物,也是一种消泡剂。如果含量过高,会影响啤酒泡沫。但只要工艺合理,啤酒中的高级醇含量一般不会影响到啤酒的泡沫。 碱性?琢-氨基酸 某些碱性的?琢-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等对啤酒泡沫有负面影响,尤以精氨酸为最。这些氨基酸对异?琢-酸和蛋白质之间形成的离子键有抑制作用,从而对泡沫产生影响。 5 改善啤酒泡沫的生产控制 原料的选择与控制 大麦蛋白质含量 由于我国大多数啤酒企业从成本的角度考虑,现在的辅料比都较大,因此应选用蛋白质含量适当高一些且皮薄的大麦。建议蛋白质含量在 %~ %较好。 工艺控制措施 为了降低制麦过程中蛋白质,特别是泡沫活性多肽的过多消耗,同时适当生成有利泡沫的类黑素,可在制麦过程中采取如下工艺措施。 浸麦、降温、发芽 采用长断水浸麦工艺和降温发芽工艺,提高大麦发芽水分。采用15 ℃→13 ℃的低温、降温发芽工艺,发芽3 d后提高回风使用量,用较高的CO2含量抑制根芽和叶芽的生长。 干燥、凋萎 干燥、凋萎阶段采用低温、大风量工艺,以使麦芽快速脱水,避免麦芽蛋白质过度分解。干燥温度控制在80~83 ℃,时间2~3 h,既能形成适量类黑素,同时又防止高分子氮过多凝固,泡沫蛋白过多消耗。 麦芽除根 麦芽除根要干净。因为麦芽的根芽含有脂肪酸和能导致啤酒混浊的高分子可溶性氮。 辅料选择 选择适当、适量的辅料。如用大米作辅料,建议比例不超过42 %,如果用量超过45 %,应适当加一点小麦或小麦芽、焦香麦芽(类黑素含量高),以改善啤酒泡沫性能。因为小麦或小麦芽含糖蛋白比较高,对改善啤酒泡沫的性能效果比较显著。 糖化工艺控制 投料温度、醪液pH值 较高的投料温度(50~55 ℃)和较低的醪液pH值(~)有利于内肽酶的作用,可产生较多的高、中分子蛋白分解产物,使啤酒的起泡性和泡持性提高。 高温、短时糖化法 如果麦芽质量较好,采用高短(高温、短时间)糖化法,如60 ℃投料,68~73 ℃休止30~40 min,越过蛋白质休止阶段,可增加麦汁中高、中分子蛋白以及糖蛋白的含量,也能获得较好的泡沫性能。 洗糟水pH值 洗糟水pH值控制在~,防止多酚、色素物质过多的溶出。洗糟水温不高于78 ℃,洗糟不要过度(残糖控制在 %~ %),麦汁要清亮,防止过多脂肪酸进入麦汁而影响啤酒泡持性。 ?茁-葡聚糖酶的使用 ?茁-葡聚糖酶不可随便添加,应根据麦芽的脆度、黏度和粗细粉差作小试验而定,因为?茁-葡聚糖酶加量过高,会导致麦汁黏度过低,而使啤酒的起泡性和泡持性变差。 底部进醪和密闭糖化 底部进醪和密闭糖化可避免醪液氧化,能使麦汁中保留更多的酚类物质,有利于泡持性。 煮沸时间 控制好满锅浓度,严格控制煮沸时间。长时间煮沸会使麦汁中起泡蛋白过度凝聚析出,对泡沫不利。 酒花 严格控制酒花加量、质量和品种。酒花加量过大对泡沫不利;越新鲜、?茁-酸含量越高的酒花对泡沫越有利。 冷、热凝固物含量 定性麦汁中,热凝固物应<25 mg/L,冷凝固物控制在50~100 mg/L。若冷、热凝固物含量过高,它们所含的脂肪、脂肪酸有损啤酒泡沫性能。 发酵工艺及生产控制 通风充氧量 冷麦汁通风充氧时会产生泡沫,导致异?琢-酸及起泡蛋白的含量下降,因此通风要适量。 酵母菌种 应选择分泌二糖酶和酵母蛋白酶A少的酵母菌种。 酵母使用 高浓发酵的酵母应在高浓和低浓麦汁中交替使用,这对恢复酵母的生理调节能力有好处。同时,尽早回收酵母,尽可能低温贮存酵母,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使用酵母,能提高酵母活力,对啤酒泡沫有利。 低温接种、低温主酵 采用低温接种(6~7 ℃),低温主酵(9~10 ℃),高温还原双乙酰(12~13 ℃)的发酵工艺,可减少各种醇、醛、酸、酯、酮的产生,降低对泡沫的损害。 降温 均匀、缓慢的降温,低温、稳压下充足的贮藏时间,让CO2 充分饱和,可提高啤酒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若CO2含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啤酒的起泡性和泡持性。 啤酒过滤控制措施 啤酒过滤时,添加泡沫稳定剂(如蛋白水解物)或四氢异构酒花浸膏,都能改善啤酒泡沫性能。添加蛋白吸附剂要谨慎、适量,以防泡沫蛋白析出过多,影响啤酒泡沫。 麦汁、啤酒转移输送要求 在从糖化到啤酒灌装的各个生产环节,要保证麦汁、发酵液以及啤酒的输送稳定,压力波动小,尽量减少泡沫的形成,以减少起泡物质的损失。因为啤酒中的起泡物质具有不可逆性,在各个生产环节起泡越多,啤酒中的起泡物质损失就越大。 清洁卫生要求 生产过程中必须杜绝各种油脂类物质进入半成品、成品中;清洗发酵罐、清酒罐、管道、酒机和灌装容器时要用清水或无菌水冲洗彻底,避免清洗剂残留。因为脂类物质和一些清洗剂都具有消泡性,影响啤酒的泡持性。 事实上,啤酒泡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仍是全球酿酒师和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攻关课题。本文只是介绍了一些到目前为止经生产实践证实了的改善啤酒泡沫的工艺和生产控制措施,而我们对啤酒泡沫内在特性的认识,尤其是对泡沫活性多肽的分布和作用机理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甚至还存在不少分歧,这些都有待广大酿酒和科研工作者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德)Ludwig Narziss 著,孙明波译.啤酒厂麦芽汁制备工艺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2] 慕尼黑理工大学Weihenstephan学院 Werner Back 教授,啤酒泡沫稳定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3] 雒亚静.啤酒泡沫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啤酒科技,2005,(1):38-39. 请采纳 求高悬赏 谢谢

影响啤酒发酵度毕业论文

啤酒发酵度系指麦汁中浸出物被酵母消耗掉部分与麦汁中浸出物总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提高啤酒发酵度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采用高发酵度酵母,=是提高麦汁中可发酵糖的含量。选用高发酵度的酵母要想酿造高发度啤酒,必须首选高发酵度酵母。这是提高啤酒发酵度最根本,最有效途径。糖化工艺的控制要想使啤酒达到一定的发酵度,麦汁中必须含有足够的可发酵糖,这是物质上的保证。而糖化温度ph值的调整,直接影响到a一淀粉、8一淀粉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到麦汁组成分。低温糖化有利于b一淀粉酶的作用,高温糖化则有利于it--淀粉酶的活性。若想提高麦汁中可发酵糖的含量、应采取低温糖化工艺发酵温度的控制发酵温度的变化不仅影响到酵母发酵与代谢,同时影响到酵母降糖与双乙酰的还原。就啤酒发酵度而言,发酵温度高,发酵度也高。外加酶法酶制剂的添加应严格加以控制。应根据麦芽酶活力,酶种类及酶活单位、辅辩比、啤酒种类而予以调节。以防过多加大生产成本,影响啤酒口味及稳定性.

问题太专业了!!

我记得好像看过的是前发酵主要是使酵母活化。主发酵主要是利用麦汁中的糖进行繁殖,将糖发酵产生酒精和CO2。好像有人也把前发酵和主酵归在一起。后发酵就是在糖基本利用完的情况下,酵母还原前发酵产生的双乙酰,使之降低到标准以下。贮酒则是使得啤酒本身的酒质稳定,各种风味物质更好的融合,口感更为柔和爽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提高温度可以增加酶促反应的速度。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时,反应速度逐渐降低。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通温度为37℃一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50℃一60℃。但是,一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与作用的时间长短有关,反应时间增长时,最适温度向数值较低的方向移动。通常测定酶的活性时,在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下进行。为了维持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恒定,一般利用恒温水浴等恒温装置。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已经证明大多数酶在干燥的固体状态下比较稳定,能在室温下保存数月以至一年。溶液中的酶,一般不如固体的酶稳定,而且容易为微生物污染,通常很难长期保存而不夹失其活性,在高温的情况下,更不稳定。随着时间变化,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会造成与温度相似的影响

黑啤酒工厂设计毕业论文

靠!这个200分也太便宜了200万都还不够呢.

朦胧的青春悸动!这是成长的象征,容易反叛.好奇,青少年健康发展应该少喝酒,抽烟,游戏等

这可就复杂了,不是在这里能说清楚的,涉及供料系统、糖化系统、发酵过滤系统、包装车间、动力、空压制冷、污水处理、成品库房等等各个方面,太复杂。

200分太少了,整个设计完成,白天早上七点到晚上二十三点的干,也得设计一周时间!从工艺到工段再到设备选型,还要对重点工段做重点设计,最后还有整厂效益的评估!太多的工作!你要诚心,给个满意的,或许会动动脑袋,当练手了!

发酵工厂设计毕业论文

靠!这个200分也太便宜了200万都还不够呢.

去网上搜,去抄呗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于1998年,它包含了原来的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全国办学点数从1997年的57个发展到2010年的284个,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约2250人达到2010年的30多万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 经验 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局面。本文重点探讨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现状,分五个部分详细分析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改革的合理方案。 一、课程设置 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原来分属于化工、轻工、医药等学科的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等专业调整而来,部分是在师范、农林及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背景和专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大相径庭,各有偏颇。如师范、农林及其他理科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背景偏理,工科基础薄弱,多存在重理轻工现象:专业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工程类课程如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所占课时较少。而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则相反,偏重于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工科课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学基础,大纲很少涉及细胞生物学等理论基础内容。这些致使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学研产环节薄弱甚至脱节的情况,影响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再有,现行课程体系中,基础类课程占据学生课程学习的3/4以上,致使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限,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背道而驰。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学科越分越细,内容庞杂,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教改进一步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尤其专业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难以及时进入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此,迫切需要整改课程体系,切实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全面分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部分,统一规划授课内容,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将各课程体系中重复的环节适当删减,在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使课堂内容精简有致。 二、教材建设 许多学校都对教材选用严格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 教育 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①教材编写面面俱到:各教材为了强调它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知识点覆盖面不断加宽,例如生物化学教材从原来的十七个大章节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大章节,内容增加一倍多,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②知识点重复与漏洞现象并存: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没有从课程体系整体考虑,例如“氧化磷酸化与形成”这个知识点在主干专业课程中有七门课的任课教师都讲授、“代谢调控”有七门课重复讲授;而“包涵体”“热源”“蛋白质的修饰”等重要概念,却鲜有课程涉及。③工程实践类教材奇缺:如生物工厂设计,全国出版的教材只有“发酵工厂工艺设计”(1992年出版)和“生物工程设计概论”(原为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1995年出版),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授课内容上需要适应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教学大纲的编写环节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避免教材间的过多重复,提升教学质量。 三、观念影响下的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而工科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其忽视实践教学的后果会严重制约人才素质。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工科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而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执行困难的问题。 切实改变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理解实践教学对工程类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必经之路。 四、实践 教学方法 和手段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得不到体现。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高校本科实验室硬件建设落实困难,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难以突破革新。 我院的专业实验安排为专业理论课程的附属部分, 实践中发现有几点明显不足:①实验时间短而分散;②实验内容及容量受到局限;③综合实践性差。实验多安排为一周两次,每次3~4学时,连贯性差,只能开设一些验证性或 经验性实验,无法实施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类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对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另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感观的强烈刺激,录制实验步骤,形象演示,并增加学术 报告 丰富教学内容,都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校外 实习基地建设 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担心学生短期的实践会影响到有序的正常生产,影响经济收益,拒接学生实习,校外实习走马观花,变成了“参观式”学习,学生无法接触一线生产,没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 另外,教师自 身的实践水平也是左右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近年博士招生规模同比扩大,大量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博士纷纷走上讲台,他们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其在专业小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渴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难免底气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设置学校自己的校内中试规模基地,另外,对师资队伍尤其是新进教员进行及时的实践培训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必要 措施 。 结语 综上,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 发展的趋势,加强素质 教育,为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化纤生产国,化纤工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型”的战略转变,使化纤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目前,我国高分子化纤材料工业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化纤人才的培养速度。据调研统计,化纤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到职工总数的5%,有的甚至不到1%,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同时还发现,由于化纤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急需更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 社会实践 ,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口径,不是将专业课程的名称加以改变,而是将专业主干课程认真整合,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深入;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重视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和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做到课程综合化、系统化。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平台式”教学。 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教学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充分发展个性空间的目的。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初步形成学院、学科、专业、职业兴趣四级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和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则包括学院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三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4]。 2.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现并 总结 出的一般规律,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这一规律内在的作用机理,采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指导下,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理论体系进一步得以检验并逐步完善,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向前发展的学科。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每一理论、发明的诞生都是在实验中孕育、培养出来的。针对上述学科特点,专业教研组在制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分子专业教学实践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 实习和毕业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部分。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型、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室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5]。 在毕业教学环节实践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工厂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研究与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上,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此举不仅能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提前将学生“预售”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费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关键是建立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规范的实训环境。要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实习基地可以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和多项工艺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本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办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指导,使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将行业发展动态与理论授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极其迅速,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应用而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重视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提倡一种“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6):109-111. [2]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69-70. [3]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4]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5]刘仿军,国平,喻湘华,曾小平,周爱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材料工程测试技术》 摘要: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针对工程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是保证工程材料符合建设要求的前提。 文章 主要对检测的概念和一般方法,以及相关方面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新发展 1材料工程的测试技术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其任务是:一方面对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测和测量,另一方面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某个生产过程,或者运动对象,保证这些环节都处于最佳状况,以便能够全程掌控反映这种最佳状况的各种数据。因此,相关技术和测试人员就需要随时对这些参数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进行定性检查或定量测量。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材料工程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不断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实践表明,制备新型材料的需要有严格的生产工艺,同时要提高某种材料原有性能,也会对加工工艺有较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自动控制技术来保证。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展,需要在求出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经处理后送人控制装置,然后再实施自动控制。 2测量误差和提高准确度的方法 ①测量误差概述。被测对象某参数的量值之真实大小(真值)xo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测量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尽可能的用数学办法估算出大小。同时也掌握测量误差出现的规律,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方法方面:测量方法的不完善、不合理,定义的不严密,以及结果表达式不当,导致测量结果无法得到反映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统称方法误差;测量设备方面: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及附件不准确都可能引起误差;环境方面:在测量中,由于实际环境条件与规定的条件各不相同,可能会引起的误差;测量人员方面:在测量时由于人员的分辨能力、反应速度、感觉器官、情绪变化、工作责任心、操作经验、心理的固有习惯等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引起相应的认为误差。 3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要想很好的提高测量准确度,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科学的测量原理的指导下,通过优良的仪器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才能实现。从实际的测量工作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测量方法、校正手段以及数据处理这些环节,来提高准确度具有更有效更积极的意义。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掌握产生误差的规律,并通过专业的理论分析,从测量方法的调整着手,完成测量的校正,或者在实验数据的指导下,找出应修正的量值大小。其次,因为缓变误差有不平稳、随机过程的特点,当前要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往往是通过不断校正,且校正周期尽量短一些的办法来解决。再次,坏值是指带有粗差的测量数据,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现就要马上剔除,因此,掌握发现坏值的方法至关重要。最后,随机误差,针对随机误差,我们一般是通过掌握统计规律来减小误差量,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将主要分析利用统计规律估算随机误差、减小和剔除粗差的方法。 随机误差的估算 尽管通过正确有效的处理测量仪表的间隙和摩擦以及外界噪声干扰,可很好的减小产生随机误差的影响,然而,从随机误差的特点看,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众多微小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在测量时需要利用其出现的统计分布规律,结合所得出的测量结果,尽量把估算出的随机误差的范围缩小。在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上,测量人员必须有要对多数随机误差产生的独立因素有所理解。而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正好符合正态分布,那对一个不变的量作n次测量,其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P(δ)为: P()=·e- 粗大误差的减小和剔除准则 含粗差的测量值是与事实不符的坏值,在实际的测量中必须要在主观上避免出现,也就是要避免测量的操作者出错,防止外界的各种重大干扰,同时要保证测量设备的完好。如果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应该马上剔除。在测量中判别坏值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物理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 所谓的物理判别是指测量人员一旦发现在测量过程中,有读错、记录错、操作错等错误现象,或者发现不符合测量条件或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应该随时剔除,并重新进行测量取值。统计判别是在完成自动检测中待测量后,再通过统计办法来处理所取得的测量数据。如果是在无系差的测量情况下,产生随机误差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出现大误差的次数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制定出剔除准则,常材料工程测试技术用的有3σ。 4检测的一般方法 ①电测量和非电量电测量。由于电测量的参数差别很大,很难直接检出和测量,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非电量电测量技术进行测量的。也就是通过传感器把待测的非电参数转换成电参数,接着测出此电量,最后再按原转换的规律逆向找出待测非电量。传感器是指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而敏感元件则是指传感器中能够直接感受,或者响应被测量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如果这个量已是电量,那就会被称为转换元件。 ②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主动检测是指为了检测,主动向被测对象施加能量,通过得到的反馈情况实现检测,这种检测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检测瓷瓶是否破裂,就敲击一下,提高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主动检测会干扰对象的状态。而相对主动检测而言,被动检测不需要向对象施加能量。 ③接触检测和非接触检测。所谓的接触检测,就是让检测仪器和对象直接接触。这种直接检测的方式必然会对对象产生一定的干扰,甚至能够对测定的正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如有高腐蚀、高辐射等情况时,对象是不便或不能直接接触被测对象的。所以,我们往往会采用非接触检测的方式,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对对象的原来状态造成破坏,不过也会因为非接触,而造成侵入外界干扰的情况。 ④偏差法、平衡法和微差法、替代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测量过程的被测量和单位量对比操作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能够在原有仪表的作用下,提高测量准确度。偏差法是常规的测量方法。被测量的大小是由模拟的显示仪表指针偏转来反映的,其与家用电压表测电压相似,操作简单且快速,仪表的等级对准确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像天平称重那样,平衡法是通过不断地调节已知标准量的大小,使之与被测量平衡。如果指零仪表示零时,则表明此时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标准量大小就是被测量的大小。电位差计和平衡电桥均都是在此原理之下完成的。测量的高准确度,主要决定于示零仪表的灵敏度是否到位。微差法与平衡法很相似,不过这种方法可以有微小差值,不用把标准量调整到和被测量完全相等,可以用偏差法测出此差值,被测量大小就是此微差值和标准量之和,其准确度比直接用偏差法更高。替代法也是测量方法的一种,曹冲称象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石块替代大象,使船只吃水深度达到原承载大象时的深度,然后称出石头的总重量,即为大象体重。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直接称重存在困难的问题,其在检测中常常会被采用,比如辐射测温等。 5结语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测试的种类,还是测试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测试人员只有对各种类型的测试技术有所了解,并结合工程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 猜你喜欢: 1. 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2. 测绘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3. 工程职称评定工作总结 4. 电气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5. 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不好意思,只能给个流程: 年产30万吨啤酒的发酵车间设计 1 每年生产280天 ,成品酒为10度 2定额指标: 原料利用率:98。5% 麦芽水分:5% 大米水分:13% 无水麦芽浸出率:75% 无水大米浸出率:95% 3 各级段损失率: 麦汁冷却澄清损失:热麦汁量的8% 主发酵损失:冷麦汁的2。5% 过滤和罐装损失:啤酒量的3。5% 三,设计任务: 1确定原料配比 2进行方法论证,确定生产方案,生产工艺 3确定原料的配比和生产方案进行物料和热量衡算,列出啤酒生产的衡算表 4,进行设备计算:确定发酵罐的体积和高径比,计算其尺寸 5.画出整个发酵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图(CAD 电子文本) 6.画出发酵罐的设备图补充: 第一章、工厂总体设计 说明 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 工厂总平面设计 厂址选择 设计原则 工厂总平面设计 设计原则 说明 第二章啤酒生产工艺流程说明 第三章物料衡算 第三章热量衡算 第四章用水量计算引言 啤酒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矿物盐等物质、每升啤酒的热量可达430卡,相当于6-7枚鸡蛋,0.75升牛奶或50克奶油,被世界营养协会组织列为营养食品,素有“液体面包”之誉。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啤酒中所含各种成份、既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具良好的药疗效果,啤酒中酒精含量较低,10度黄啤酒含酒精3%左右,非但对胃和肝脏无损害,而且可平缓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维生素B1、B6已能维持心脏正常活动,而烟酸则能扩张血管,故它们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可加速新陈代谢。 啤酒中的矿物盐,对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起着调节作用。有利于人体必需水分的摄取吸收,啤酒所含酒花素、既能促进唾液、胃液和胆汁分泌、健胃益脾,又可治疗肺和淋巴结核,还能促进伤口愈合和烧伤者痊愈。贫血患者常饮啤酒,能促进红细胞的生长,增强造血功能。神经衰弱者采用“啤酒疗法”即饭后半小时和睡前各饮啤酒半瓶(约320毫升),30日为一疗程,效果显著。特别是冬季饮用温啤酒,会使人周身发热,祛寒解乏,中、老年人最为适宜。 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然而,我们啤酒业大力发展真正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倍,从而我国成了名符其实的啤酒大国。 世界啤酒发展趋势最近,有关行业机构及刊物进行了一项世界啤酒发展趋势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的西方世界,啤酒市场出现了持续的停滞;而在世界东方,有时却出现增长趋势。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中,当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停滞甚至降低时,啤酒的需求量和产量在东欧国家和中国却增长了。但是欧洲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啤酒市场,而且人均消费量也最多。根据《Zenithinternationnal》分析,从1993-1999年,世界啤酒产量提高了12%。1999年,世界啤酒产量增长率第一次超过了1990年以来的3%,达到%。据FH(IUT)deGelsnheim研究机构分析,2000年世界啤酒产量为13980万吨。在近20年时间里,世界啤酒人均消费量几乎没有变化;1996年为升;1980年为升;目前、人均消费量接近升,但消费趋势是一直上升的。目前世界啤酒产量年增长250万吨左右。欧洲据《BraUWelt》专业刊物统计,世界人均啤酒消费量前三名的国家为:捷克(163升);爱尔兰(升);德国(升)。据《BarthRePOrt》报道,欧洲1999年的啤酒产量达到4694万吨,增长了33万吨;欧洲2000年啤酒总产量为4718万吨。荷兰是欧洲最大啤酒出口国,官方统计数字为122万吨以上。但要考虑到的是,由于一些国际品牌啤酒通常是以许可证的方式在国外生产,所以未被统计在出口数据中。西欧如同美国一样,啤酒消费量是较高的,但也有所下降。西欧人均啤酒消费量1992年为升,1999年则为升。1992年、西欧啤酒产量接近3247万吨,1999年约为3053万吨。西欧啤酒产量的1/3是德国生产的(1128万吨)。据德国啤酒酿造商联合会统计,德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啤酒厂数量最多的国家,有1270家啤酒厂,而且德国的啤酒品种也最多,有5000种不同品种的啤酒。然而,德国人均啤酒消费量还是有所下降,1999年人均消费量为升。东欧的啤酒业不断地创造新记录。如波兰的啤酒市场在不断增长。1993年波兰人均啤酒消费量为22升;1999年增长至58升;2000年为63升,年增长率为7%-13%。俄罗斯的饮料市场同样飞跃发展,1999年仅啤酒销售量就达到43亿升(增加了27,3%)。但是,俄罗斯人均啤酒消费量刚达到36升。非洲非洲的啤酒市场主要集中在南部。据纽约饮料销售公司报道:非洲啤酒产量只占世界啤酒产量%。但是,非洲在1994-1998年间,啤酒产量的增长超过了16%。据《BarthRePOrt》报道:1997年,51个非洲国家中的47个国家共生产啤酒580万吨。目前,非洲大陆的啤酒产量仅达到615万吨;2000年为618万吨,年增长率润徊在3%左右。因此,非洲啤酒市场是令国外啤酒酿造商关注的市场。世界第四大啤酒酿造公司SAB和纳米比亚啤酒公司占据着非洲的啤酒市场。在非洲南部国家中的关税联合会中SAB占有95%的市场份额。在拥有亿人口的尼日利亚,人均啤酒消费仅升;而在南非啤酒的人均消费为升。东南亚亚洲国家似乎已渡过了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衰退时期。中国是最重要的啤酒市场,中国的啤酒产量已由1998年的1900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2200万吨左右。在近9年中,中国已取代了德国在世界排名第二的位置。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透露,在2003年,中国啤酒产量将达到2400万一2500万吨。根据BIOS报道,亚洲的啤酒产量1999年已达到3180万吨以上,增长率为5%;2000年亚洲啤酒产量为3640万吨。亚洲第二大啤酒市场是日本。据BIOS报道,日本2000年啤酒产量达到7l0万吨。日本啤酒销售量相对稳定,大约有720万吨左右。日本最大的啤酒酿造商麒麟啤酒公司的专家预测:日本的啤酒和啤酒类饮料的人均消费量目前降低了升,但到2003年将超过升。北美和南美洲美洲饮料市场是个不断扩大的市场。1999年美洲人均啤酒消费量提高了5%。美国1999年的啤酒产量为2365万吨左右,1997年为2277万吨,其产量相当于德国啤酒产量的二倍多。据BIOS报道:美国2000年的啤酒产量为2325万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啤酒酿造商百威啤酒公司,其年生产能力为1150万吨。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啤酒产量达到2150万吨左右。拉丁美洲的啤酒市场是世界上最巩固的市场;智利被看做是最有销路的国际市场之一。据《Brauwlt》杂志报道:1997年智利人均啤酒消费量仅升。巴西人均啤酒消费量接近50升。在南美,人口在不断增长,但人均啤酒消费量依然低于平均数,因此,南美啤酒业还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啤酒消费市场在中期已趋于饱和。太平洋地区近年来,澳大利亚和大洋州的啤酒产量相对稳定,年产量约216万吨。大洋洲的啤酒市场由活跃在世界啤酒市场上的Foster(富士达)啤酒公司所垄断。 第一章、工厂总体设计 说明 发酵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在发酵工业建设基本战线上,工厂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工作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是扩大再生产,更新改造原有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工厂设计在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可以说在建设项目立项以后,设计前期工作和设计工作就成为建设中的关键,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的效益和速度,都离不开工厂设计工作。 设计工作原则: (1).设计工作要为要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 (2).设计工作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要学会查阅文献,收集设计必需的技术基础资料,加强技术经济的分析工作,深入调查,与同类型厂先进技术经济指标做比较,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去分析研究问题。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以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型工厂生产实际平均水平为宜。 (3).要解放思想,积极采用新技术,力求设计在技术上具有现实性和先进性,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并根据设备和控制系统在资金和共货可能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4).设计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体现设计的通用性和独特性想结合的原则,不能千厂一貌。工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的确定,要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要考虑资金来源,建厂地点,时间,三废综合利用等条件,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5).发酵工厂设计还应考虑采用微生物发酵的工厂的独特要求,既要注意到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又要注意到工厂内车间之间对卫生,无菌,防火等条件的相互影响。另外,食品类发酵工厂,还应贯彻国家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卫生,优美,流畅,并能让参观者放心的原则。 (6).合计工作必须加强计划性,个阶段工作要有明确的进度。本课题是设计年产30万吨的啤酒厂,其重点是糖化车间的工艺及其关键设备的设计与选型。本课题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设计仔细,面面到位,考虑全面,尽量降低成本 厂址选择 厂址选择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工厂设计中有明显的政治经济技术的意义。厂址选择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建厂过程中能否以最省的投资费用,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工厂设计中所提出的各项指标,而且对投产后的长期生产,技术管理和发展远景,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并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厂址的选择应该作到深思熟虑和严谨从事。 厂址选择原则 厂址选择一般包含地点和场地选择,地点选择就是对所建厂在某地区的方位极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进行勘察。场地选择就是对所建厂在某地点处的面积大小,场地外型及其潜藏的技术经济性,进行周密的调查,预测,对比分析,作为确定厂的依据。这两个概念选择厂址的一般原则如下: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选择厂址时应当了解所选厂址的方位及其与城镇的关系,周围地段的地理情况和在该处建厂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 2.地形、地势与地质现代化的发酵工厂,从原料到糖化到发酵到分离提取到精制,包装,是一条流水作业线。车间占地面积较大且多为矩形,因此要求厂址地形及外形整齐为好,最适宜者为矩形,这样,有利于工厂总平面的布置 3.水文要有丰富的水源,包括地表水,深层水(深井水),水库水(雨水),江河水(露天水)及泉水和城市自来水等根据发酵工厂的特点,水质要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包括满足引用水质标准及酿造用水标准,硬水及软化水等。一般深井水及泉水的水量,水温,水质均较适宜;地表水,水库水,江河水的水量大而水质不高;城市自来水来源方便单价个不便宜。使用时要注意合理性与经济性。 4.气象气象资料是工厂总评面布置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厂房设计和排水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温湿度 (2).降雨量 (3).冬季积雪情况 (4).冰冻期及地层冰冻深度、土壤温度 (5).风玫瑰图及风级表等 (6).最高最低气压及全年平均气压 (二)技术经济条件 1.原料供应与产品销售发酵工业产品品种繁多,原料范围广泛,有农,林,牧,水等天然资源,也有工业产品或副产品。选择厂址时应对原料的产地,供应,运输,储藏及其规格质量,化学成分等技术经济性状进行调查分析。所选的厂址应尽量接近原料产地,异地原料应保证供应方便,减少运输损失,进厂后须有相应的储备工艺,以保证正常生产,降低原料成本。 2.能源供应 电,热及燃料供应方便是选择厂址的重要原则之一。首先要对厂址与高压电网的距离,电源设备和电压等情况详细了解,以便确定输电方式和厂内变压配电所的位置。 结合而论,厂址选择的原则可归纳为依稀几项: (1)厂址的位置要符合城市规划(供汽、供电、给排水、交通运输、职工文化生活、商业网点……)和微生物发酵工厂对环境的特殊要求。 (2)厂址的地区要接近原料、燃料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还要接近水源和电源。 (3)具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4)场地有效利用系数较高,并有远景规划的最终总体布局。 (5)有一定的基建施工条件和投产后的协作条件。 (6)厂址选择要有利于三废处理,保证环境卫生。 说明 要从个方面因素考虑厂址的选择,本设计的工厂选在连云经济开发区,选在郊区的地方,那里地势比较平坦,自然坡度不大,根据调查的资料表明,该地区的地下水丰富,水质符合本设计的工艺要求,并且该地区的工厂不多,特别是没什么大型的工厂,污染情况很轻。本设计所选择的厂址,交通便利,完全可以满足发酵工厂的大运输量问题。 工厂总平面设计 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 (1)总平面设计必须符合生产流程的要求。 (2)总平面设计应当将占地面积较大的生产主厂房布置在厂区的中心地带,以便其他部门为其配合服务。 (3)总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区主风向的影响,以次合理布置各建、构筑厂房及厂区位置。 (4)总平面设计应将人流、货流通道分开,避免交叉。 (5)总平面设计应遵从城市规划的要求。 (6)总平面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规定。

啤酒废水处理工艺毕业论文

一、啤酒废水处理工艺国内常用的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水解酸化-SBR处理艺、UASB-好氧接触氧化处理工艺、新型接触氧化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内循环UASB反应器+氧化沟处理工艺以及吸附降解法和EGSB/生物接触氧化法等。(一)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主体构筑物是曝气池和沉淀池。在啤酒废水通过格栅井和初沉池后,在曝气调节池中与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好氧微生物)混合,通过向其中通入适量氧气,活性污泥就会吸附并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同时在沉淀池中,则可实现污泥和水的分离。在活性污泥法中多采用间歇性污泥法,它是通过间歇曝气,根据水量水质情况而选择曝气频率。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动力消耗,而且处理时间比普通活性污泥法短,CODcr的去除率达96%以上。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悄然而生,这种方法以好氧-厌氧-好氧的状态进行周期循环运行,其不仅保证了处理效果的稳定而且提高了容积利用率。普通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动力消耗大,在处理中常出现污泥膨胀。膨胀的原因是啤酒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过高,且N、P、Fe等营养物质缺乏,微生物得不到合适的营养而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目前通常投加N、P等化学药剂,这将大大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对此,可将含N、P较高的生活污水通入啤酒废水中,达到补充微生物所需营养的目的。但是该方法在处理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时,具有投资小,效益大等优点(相比好氧处理)。这让啤酒企业既得经济效益有可得环境效益。国内一些大企业大都引进先进啤酒生产工艺,产生的废水浓度低,活性污泥法处理啤酒废水市场大。(二)厌氧水解酸化-二段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厌氧水解酸化-二段接触氧化处理工艺通过厌氧水解酸化作为接触氧化的预处理,这可以将啤酒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如此将大大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而且有利于后续的一、二段接触氧化处理,充分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达到排放标准。同时该工艺的第一段接触氧化为高负荷接触氧化,第二段为低负荷接触氧化。这工艺在我国啤酒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常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由于该工艺已经在国内许多大型啤酒长及其它食品企业的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而且该工艺耐冲负荷高;在CODcr、BOD5等方面的去除率分别达96%、,废水处理均能达到《啤酒工业

提供一些资源环境和城市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 。1、含砷废水的处理与工艺2、含酚废水的处理与工艺3、含氟废水的处理与工艺4、含甲醇废水的处理与工艺5、含氨氮废水的处理与工艺6、粉末活性炭的水处理工艺7、制药厂污水特性及其处理工艺8、造纸厂污水特性及其处理工艺9、制革厂污水特性及其处理工艺10、医院污水处理技术11、电镀污水处理技术12、炼油厂污水处理技术13、农药生产单位废水处理与处置技术14、啤酒工业废水处理与利用技术15、铜冶炼废水的处理技术16、工业生产中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17、氮肥厂废水特性及其处理技术18、磷肥厂废水特性及其处理技术19、水处理常用工艺及其特点20、水处理新工艺及其应用前景21、水处理中脱氮除磷常用工艺及其特点22、我国中水回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23、好氧处理常用工艺及其适应性24、厌氧处理常用工艺及其适应性25、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与应用现状26、UASB反应器处理酒精废水的研究27、A/O法对含氮化工废水的处理研究28、SBR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29、我国水处理剂的现状及发展前景30、中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综合处理31、废水脱氮除磷生物处理技术32、沉淀池类型及其应用33、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34、奥贝尔氧化沟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35、生物膜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36、餐饮废水的处理方法37、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38、颗粒污染物净化技术39、机械式除尘器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40、过滤式除尘器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41、静电式除尘器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42、气态污染物净化的常用方法及其适应性研究43、烟气中SO2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44、烟气中NOx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45、含氟废气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46、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47、火电厂氮氧化物的处理技术48、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处理技术49、固体废物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研究5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51、生活固体废物的处理工艺52、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技术53、热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54、卫生填埋法处理城市垃圾55、有机固体废物的沼气化处理56、城市垃圾的回收与利用57、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58、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方式及资源化利用59、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处置60、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处理61、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62、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63、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及处理对策64、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其发展前景65、我国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综述66、我国现有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综述67、我国现有区域环境管理综述68、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常用方法及其特点69、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常用方法及其特点70、水质现状评价的新方法及其应用71、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的新方法及其应用72、乡镇工业对农村(周边)的环境影响73、加快城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74、我国五大淡水湖的水质现状及其治理对策75、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现状及其治理对策76、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现状及其治理对策77、哈尔滨市空气质量现状及其治理对策78、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利与弊79、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80、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我是绑定IP的帐号,可以帮你下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