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 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__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标题格式如下:
一级标题序号 如:一、二、三、 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 如:(一)(二)(三)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 如:.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 如:(1)(2)(3)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 如:①②③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标题的写作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准确
毕业论文的标题要能够直接揭示论点或课题,要明确,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过于抽象,似是而非,使读者百思不得其解。
如《理想与现实》、《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伤痕是那陈年的华丽》、《人、法与情》等这样的标题会使读者一时难以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必须加上副标题进行补充说明。一般来说,文学化、形象化的语句不适合作毕业论文的标题。另外,标题中也不能采用生冷偏僻的词汇。
毕业论文的标题在明确的基础上还要写得具体,能使读者准确地把握论文的基本论点或论题。目前,不少毕业论文经常使用诸如“……的研究”这类标题,这种写法不是不可以用,但对一篇几千字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说,显得空泛。
如《倪瓒山水画研究》这个题目就比较大,容易流于空疏,而修改后的题目———《试论隐逸文化对倪瓒山水画创作的影响》则更具体集中,适合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
2.简练
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繁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
如《生动活泼的画像石艺术———从山东安丘汉墓画像石的艺术风格看东汉时期画像石的艺术成就》,在这三十八个字的标题中,“画像石”“艺术”两个词各出现了三次。论文的意思虽然表达清楚了,但略显冗长,可以修改为《从安丘汉墓画像石看东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或者《东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以安丘汉墓画像石为例》。
通过对照,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经过修改后的题目鲜明了许多。标题是否简练鲜明主要在于作者的概括力与表现力,我们要善于思考提炼出简练醒目的标题。
3.新颖
标题要有独特之处,要能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性,使读者获得启发。
我们在拟定论文标题时,要注意分析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尽量避免与他人同类论题相似。
以古代文学研究为例。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著名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较多,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就一定要注意研究切入的角度,力求有独到之处。
例如以往人们对南朝诗人谢朓的研究多局限在他的山水诗上,而论文《试论家族传统对谢朓人生及诗歌创作的影响》(北京大学李鹏飞)则从家族传统入手,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对谢朓的研究有新的发现。又如论文《东坡词与〈世说新语〉》(中山大学郭幸妮)将苏东坡词和《世说新语》联系起来考察,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尚不多见。
新颖的标题会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会想:这两者有关系吗?带着疑问和好奇,读者会很感兴趣地将论文读完,并了解作者独到的见解。
当然,标题的新颖性,是建立在论文内容的创新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论文内容的创新,一味追求标题的新奇,也是不足取的。
毕业论文的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论文的主题和内容,同时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特点。一般来说,毕业论文的标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 论文的主题或研究对象:标题应该明确反映出论文的研究对象或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2. 研究方法或角度:如果论文采用了特定的研究方法或从特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可以在标题中体现出来。3. 研究成果或结论:如果论文得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或结论,可以在标题中体现,吸引读者的兴趣。4. 突出特点或亮点:如果论文有突出的特点或亮点,可以在标题中体现出来,增加论文的吸引力。在具体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例如采用问句、命题、简短语句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标题应该简洁明了,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个字。同时,应该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或专业术语,以免造成读者的困惑。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这是网上说的,你参考下。
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6、论《诗经》的婚恋诗 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 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0、孔子与《诗经》 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7、《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8、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19、《庄子》的神话意象 20、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比较 21、《史记》人物塑造论 22、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23、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4、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25、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6、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27、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29、三曹诗歌比较 30、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31、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比较 32、南朝乐府特色及其成因 33、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系 34、《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35、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36、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37、论唐人的咏马诗 38、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 39、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40、李白诗与酒的关系 41、论李白的古题乐府 42、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43、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 44、唐宋咏物诗之比较(也可着眼于一个朝代,或者某一主题) 45、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46、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 47、论李贺与李白诗歌想象艺术的异同 48、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
大致方向有要求吗?
对不起,没空给你做作业。谢谢
中国古典风格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但中国古典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且缺乏现代气息,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古埃及风格古埃及装饰风格简约、雄浑,以石材为主,柱式是其风格之标志,柱头如绽开的纸草花,柱身挺拔巍峨,中间有线式凹槽、象形文字、浮雕等,下面有柱础盘,古老而凝重。光滑的花岗岩是铺地惯用的材料,毛糙的花岗岩小块多用于电视墙主背景上,又称文化墙。希腊古典风格神庙建筑体现了希腊古典风格单纯、典雅、和谐的风貌。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是希腊风格的典型柱式,也是西方古典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特色的基本组成部分。多立克柱式粗犷、刚劲,基座有三层石阶,柱身由一段段石鼓构成,呈底宽上窄渐收式,柱头由方块和圆盘构成,无饰纹。爱奥尼克柱式整体造型风格坚挺娟秀,比多立克多一个柱础,纵向有凹槽24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一部分圆面,最具特征的是它的柱头,左右各有一对华丽、精巧、美丽的卷涡式装饰。科林斯柱式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式柱头,规范而细腻,布满生气,其柱高、柱径比例、凹槽都同于爱奥尼克柱式。古希腊风格的三种柱式常用于客厅的隔断中。古罗马风格古罗马风格以豪华、壮丽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罗马人的创造,两柱之间是一个券洞,形成一种券和柱大胆结合极富兴味的装饰性柱式,成为西方室内装饰最鲜明的特征。广为流行和实用的有罗马多拉克式,罗马塔斯干式,罗马爱奥尼克式,罗马科林斯式及其发展创造的罗马混合柱式。古罗马风格柱式曾经风靡一时,至今在家庭装饰中还经常应用。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是对罗马风格的继续直升的线形,体量急速升腾的动势,奇突的空间推移是其基本风格。窗饰喜用彩色玻璃镶嵌,色彩以蓝、深红、紫色为主,达到12色综合应用,斑斓富丽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饰是非常闻名的,家装中在吊顶时可局部采用,有着梦幻般的装饰意境。伊斯兰风格伊斯兰风格的特征是东、西方合壁,室内色彩跳跃、对比、华丽,其表面装饰突出粉画,彩色玻璃面砖镶嵌,门窗用雕花、透雕的板材作栏板,还常用石膏浮雕作装饰。砖工艺的石钟乳体是伊斯兰风格最具特色的手法。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可用于玄关或家中的隔断上。意大利风格意大利风格充分发挥柱式体系优势,将柱式和穹窿、拱门、墙界面有机地结合。轻快的敞廊,美丽的拱券,笔直的线脚,以及运用透视法将建筑、雕塑、绘画融于一室,使其具有强烈的透视感和雕塑感,创造出既具有古希腊典雅的美丽又具有古罗马的豪华壮丽景象,体现出更接近人的个性解放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朴素、明朗、和谐的新室内风格。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和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征。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原则。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室内装修造型优雅,制作工艺、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等特征,以创造轻松、明朗、亲切的空间环境。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以尊重自然、追求真实、复兴古代的艺术形式为宗旨,非凡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鼎盛期的作品,或庄重厉穆、或典雅美丽,但不照抄古典主义并以摒弃抽象、绝对的审美概念和贫乏的艺术形象而区别于16、17世纪传统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风格还将家具、石雕等带进了室内陈设和装饰之中,拉毛粉饰、大理石的运用,使室内装饰更讲究材质的变化和空间的整体性。家具的线形变直,不再是圆曲的洛可可样式,装饰以青铜饰面采用扇型、叶板、玫瑰花饰、人面狮身像等。现代风格现代装饰艺术将现代抽象艺术的创作思想及其成果引入室内装饰设计中。现代风格极力反对从古罗马到洛可可等一系列旧的传统样式,力求创造出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独具新意的简化装饰,设计简单、通俗、清新,更接近人们生活。其装饰特征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如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虫翅膀以及自然界各种美丽、波状的形体图案等,体现再墙面、栏杆、窗棂和家具等装饰上。线条有的美丽雅致,有的遒劲而富于节奏感,整个立体形式都和有条不紊的、有节奏的曲线融为一体。大量使用铁制构件,将玻璃、瓷砖等新工艺,以及铁艺制品、陶艺制品等综合运用于室内。注重室内外沟通,竭力给室内装饰艺术引入新意。和式风格和式风格采用木质结构,不尚装饰,简约简洁。其空间意识极强,形成“小、精、巧”的模式,利用檐、龛空间,创造特定的幽柔润泽的光影。明晰的线条,纯净的壁画,卷轴字画,极富文化内涵,室内宫灯悬挂,伞作造景,格调简单高雅。和式风格另一特征是屋、院通透,人和自然统一,注重利用回廊、挑檐,使得回廊空间敞亮、自由。乡土风格现代人对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的强烈回归意识以及对乡土的眷恋使人们将思乡之物、恋土之情倾泻到室内环境空间、界面处理、家具陈设以及各种装饰要素之中。大量木材、石材、竹器等自然材料以及自然符号得到应用,自然物、自然情趣的直接切入,室内环境的“原始化”,“返朴归真”的心态和氛围,体现了乡土风格的自然特征。此风格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构成风格构成风格运用立体、平面、色彩三大构成原理,将简洁的几何形体,点、线、面。直、曲、折弯等数字造型模式,经过多种组合运用到设计之中,再赋予纯净的色彩原色,体现一种强烈的理性和象征,带有明显的主观精神。构成风格普遍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迎合了E时代人们追求强烈个性的心理中国古典风格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但中国古典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且缺乏现代气息,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古埃及风格古埃及装饰风格简约、雄浑,以石材为主,柱式是其风格之标志,柱头如绽开的纸草花,柱身挺拔巍峨,中间有线式凹槽、象形文字、浮雕等,下面有柱础盘,古老而凝重。光滑的花岗岩是铺地惯用的材料,毛糙的花岗岩小块多用于电视墙主背景上,又称文化墙。希腊古典风格神庙建筑体现了希腊古典风格单纯、典雅、和谐的风貌。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是希腊风格的典型柱式,也是西方古典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特色的基本组成部分。多立克柱式粗犷、刚劲,基座有三层石阶,柱身由一段段石鼓构成,呈底宽上窄渐收式,柱头由方块和圆盘构成,无饰纹。爱奥尼克柱式整体造型风格坚挺娟秀,比多立克多一个柱础,纵向有凹槽24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一部分圆面,最具特征的是它的柱头,左右各有一对华丽、精巧、美丽的卷涡式装饰。科林斯柱式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式柱头,规范而细腻,布满生气,其柱高、柱径比例、凹槽都同于爱奥尼克柱式。古希腊风格的三种柱式常用于客厅的隔断中。古罗马风格古罗马风格以豪华、壮丽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罗马人的创造,两柱之间是一个券洞,形成一种券和柱大胆结合极富兴味的装饰性柱式,成为西方室内装饰最鲜明的特征。广为流行和实用的有罗马多拉克式,罗马塔斯干式,罗马爱奥尼克式,罗马科林斯式及其发展创造的罗马混合柱式。古罗马风格柱式曾经风靡一时,至今在家庭装饰中还经常应用。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是对罗马风格的继续直升的线形,体量急速升腾的动势,奇突的空间推移是其基本风格。窗饰喜用彩色玻璃镶嵌,色彩以蓝、深红、紫色为主,达到12色综合应用,斑斓富丽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饰是非常闻名的,家装中在吊顶时可局部采用,有着梦幻般的装饰意境。伊斯兰风格伊斯兰风格的特征是东、西方合壁,室内色彩跳跃、对比、华丽,其表面装饰突出粉画,彩色玻璃面砖镶嵌,门窗用雕花、透雕的板材作栏板,还常用石膏浮雕作装饰。砖工艺的石钟乳体是伊斯兰风格最具特色的手法。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可用于玄关或家中的隔断上。意大利风格意大利风格充分发挥柱式体系优势,将柱式和穹窿、拱门、墙界面有机地结合。轻快的敞廊,美丽的拱券,笔直的线脚,以及运用透视法将建筑、雕塑、绘画融于一室,使其具有强烈的透视感和雕塑感,创造出既具有古希腊典雅的美丽又具有古罗马的豪华壮丽景象,体现出更接近人的个性解放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朴素、明朗、和谐的新室内风格。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和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征。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原则。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室内装修造型优雅,制作工艺、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等特征,以创造轻松、明朗、亲切的空间环境。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以尊重自然、追求真实、复兴古代的艺术形式为宗旨,非凡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鼎盛期的作品,或庄重厉穆、或典雅美丽,但不照抄古典主义并以摒弃抽象、绝对的审美概念和贫乏的艺术形象而区别于16、17世纪传统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风格还将家具、石雕等带进了室内陈设和装饰之中,拉毛粉饰、大理石的运用,使室内装饰更讲究材质的变化和空间的整体性。家具的线形变直,不再是圆曲的洛可可样式,装饰以青铜饰面采用扇型、叶板、玫瑰花饰、人面狮身像等。当前在家庭室内设计中,存在着几种不良的倾向,有碍于家庭装修体现上述的温馨气氛,下面分别加以论述。一、 片面追求豪华的倾向有的家庭装修把某些豪华宾馆中的设计手法和材质选择加以搬用,这样就会使装修效果走了题,如大吊灯、大灯池、大贴脸等一系列的金碧辉煌的效果,感觉不到一丝的家庭温暖。因室内装修界甚至有人提出住宅装修要“宾馆化”的错误提法,因为宾馆是人们暂时逗留的地方,人流熙熙攘攘,不可能存在家庭气氛,因此这种观点只能误导家庭装修的正确方向。受这种错误倾向的影响,甚至有的家庭一味的模仿KTV歌厅的装修效果,把家庭变成了文娱的场所,也是文不对题的。总之,这些做法只能说是花了钱,却买不到家庭温馨的气氛,因此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二、片面追求高档材料的倾向在家庭装修中,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材质档次的高低,而应高超的设计质量取胜。例如做衣服的面料有高有低,笨裁缝用高级面料也不一定能作出款式好的服装,相反巧裁缝常可利用低档面料作出款式新颖别致的服装。这一例举充分说明了,在家庭装修中要强调精心设计于用材才是正确之路,而绝非滥用进口大理石、钛金灯等所能奏效的。三、盲目购买大尺寸家具的倾向一般标准住宅的开间进深尺寸不会太大,购买家具时应与室内空间的尺度相协调,决不能让大尺寸的家具睹塞了人流的活动空间。有的住户甚至购买了大型办公室专用的老板写字台、大型沙发等,把起居室挤得水泄不通,这那里能谈得上气派,更谈不到有亲切感。因此,在家庭装修中,家具配置是至关重要的。除去上述的要与空间尺度成比例之外,还应注意充分利用上部的空间,如在适当的位置多做一些吊柜和壁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储藏面积,而且还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只有这样布置家具才有可能使家庭中的有限面积产生宽敞通透的感觉。四、随意堆砌装饰成品的倾向在室内装修中,有时需要一些装饰性的线脚、贴脸、花饰等。但是,在装饰材料市场上却供应着大大小小是是而非粗滥造的成品,有的施工单位随意购买其零件,任意在家庭装修中拼贴,如大尺度的顶角线、粗莱的门套线、超尺度的园型顶棚线,因为细部是超尺度和杂乱无章的,所产生的后果,既缩小了本来不大的居室空间,又失掉了典雅大方的气韵,还丧失了家庭装修应有的温馨品位。所以选择成品时,需根据设计意图加以审慎的挑选,方能使家庭装修达到理想的境界。五、忽视使用功能的倾向在家庭室内装修中,追求美观应是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上的。但有的装修安装了7-9的大吊灯,往往因为奶白的反光灯罩及磨砂灯泡,造成了昏暗的照明后果,这种处理办法是既费电又不适用,且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又如有的吊柜拉手过高,使用起来非常不便。还有的家庭装修,过分追求小趣味,在地面分割上没有依据功能的要求划分各种材质,所拼贴出来的图案令人眼花缭乱,没有起到功能分共的导向作用。尽管有的装修,注意到了利用材料质感的判别划分室内的空间,但由于选择材料不当,也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例如有的用餐区域铺设了地毯,就会带来难以清洗油污的麻烦。另外在门洞较为集中的地方,没有注意门的开启方向,造成了彼此交叉干扰。这些问题似乎不大,如果处理不当,依然会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不可掉以轻心。六、住宅室内设计的虚与实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家庭装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及是经济发展与生活提高的必然结果。但如何才能装修好自己的家,却存在着不完全相同的看法,也就是平常说的观念存在着差异,应该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然而其中有一个问题则需要弄清楚,即要想搞好家庭装修,在施工之前是离不开良好设计创意的,犹如画家在作画之前强调“意在笔先”是同一个道理,否则就会产生乱点鸳鸯谱而作不好画。同样,若没有清晰的意图,就盲目地进行家庭进修,也是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往往还会酿成花了不少钱,却买了个俗不可耐的结局,令人感到得不偿失和啼笑皆非。产生这类恶果,固然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是通常被遗忘的,那就是用户考虑家装时“实”处考虑的多,而“虚”处考虑的少,甚至于缺乏考虑。例如:地面铺设石材还木材、墙壁贴壁纸还是涂料、天花是吊顶棚还是做灯池、家具选择大的还是小的、顶部灯具是吊花灯还是装格栅灯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实而又实的问题。诚然,上述这些具体的问题不是不应该考虑,但它们都是漂浮在家庭装修中表面上的东西,问题在于把这些建筑装修材料堆积在一起,欲取得什么样的装修效果,常常有欠研究,也步是没有在感觉得到而又看不到的内涵“虚”字上做文章,例如追求典雅大方、朴实无华、返朴归真、民族风韵、现代气息等,皆是家庭装修中至关重要的创意上的问题。有了良好的创意,就有可能使家庭装修居于较高的水平,同时还可以有力地排斥那些华而不实、珠光宝气、比例混杂、尺度失调、章法紊乱、庸俗不堪的所谓“家装”。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处理好了这个问题,甚至还有可能节约用户的不少投资。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 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浅析波德莱尔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内容提要〕为了回应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之形式主义(即没有真理内容与道德倾向性)的指控,本文重述波德莱尔为现代主义艺术批评所奠定的基本原则:党派原则与形式限定原则。从而指出,后现代主义借用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对现代性所作的全盘放弃是错误的。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波德莱尔意味着:对现代性的审美批判是一种辩证的批判,而不是纯粹否定的批判。 〔关键词〕波德莱尔 审美 现代性 艺术批评 如果说狄德罗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浪漫派确立了现代艺术批评的美学基础(主体性),1那么波德莱尔则为现代艺术批评奠定了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对自足的艺术原则的充分意识,要等到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与现代主义美学诞生之后。正如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与美学家莫拉夫斯基(Morawski)所说:“艺术与美学的概念恰恰是在现代性的成长时期诞生并得到巩固的。学院与画廓的诞生、批评的专业化、艺术生产不断从既定的宫廷或教会赞助中独立出来——所有这一切及其它相似的现象是相互交织的,并为一个相对自主的审美文化的出现辅平了道路。但是对自足的艺术与美学的充分意识,却只有随着与众不同的现代主义感性的出现而出现。”2 可以明确地说,由于波德莱尔在现代艺术批评与美学中的至高地位,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是由他奠定的。这一原则就是将艺术真正置于与真理与道德的关系之中。这可以一劳永逸地反驳那些认为现代主义就是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等于没有内容(真理内容与道德倾向性)的指控。当然,人们可以援引许多段落来证明波德莱尔宣称艺术自主,谴责道德说教、哲理诗、艺术与文学中的政治倾向性等等。例如,韦勒克就认为,波德莱尔只是在早期表示轻蔑地提到“为艺术而艺术这个流派的幼稚的乌托邦,排除道德、往往甚至还有激情,它必然是没有孕育力的”。但是后来波德莱尔一贯申明反对“说教的异端”,拾起爱伦?坡的术语并且发挥了“诗歌除了自身之外别无目的”和“艺术愈是从说教中摆脱出来就愈能上升到纯洁而无关利欲的美”的论旨。3 波德莱尔如韦勒克所说是自相矛盾的吗?不是。波德莱尔所信奉的艺术自主并不是无所指的艺术自主。强调艺术自主或“为艺术而艺术”的背后,波德莱尔并没有忘记现代艺术的关怀:即它对作为不断敞开的地平线的现代性的诉求。他切实地领悟了创造性想象力、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运用艺术去变形的艺术语言,后者植根于关于普遍相似物、应和、象征的一套理论。4这样一来,韦勒克就无法解释似乎内含于波德莱尔文本中的矛盾。一方面,韦勒克指出,对超自然主义和创造性想象抱着这种总的看法,波德莱尔谅必会强调艺术家驾驭题材的能力、形式和风格乃至常规的作用、主题化为神话的转换功能。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强调,由于把自然视为五彩缤纷的象征画面,他至少在绘画方面无法完全摆脱现实主义的预想,即题材内容的重要性。举例来说,他说,“知道一幅画是否有旋律的正确方式就是保持较远的距离去看它,这样就无法理解它的主题或辨别它的线条。如果它有旋律,它就已经具有一种意义。”因为此处的“旋律”是指“色彩的统一”,看来值得推荐的便是某种类似抽象的设色构思的东西——一幅无主题、或至少是没有辨认得出的抑或有形的主题的画作。在别处波德莱尔曾直截了当地谈到线条和色彩“绝对不依托画的主题”。但是,波德莱尔又说:“主题之于艺术家来说构成了他天才的一部分”,而且批评某个具体的艺术家的主题并不“值得”。5可以想见,波德莱尔并没有放弃主题批评,不然他就不会说某个艺术家的主题值不值得这样的话。在韦勒克看来,这是波德莱尔思想中的矛盾。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波德莱尔思想中最令人激动的地方。 因为,它再次证实了我们的看法:波德莱尔绝不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他之所以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乃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最终才能最有效地做到“为人生而艺术”。换言之,“为艺术而艺术”只是手段,而“为人生而艺术”才是目的。形式与主题之间的辩证法正可以说明这一点。没有关怀,没有主题内容(真理断言与道德诉求),就不可能产生激情,从而产生形式。形式是艺术家面临各种压力下的产物。形式不是单纯的艺术史的既定语言逻辑发展的结果,形式来自艺术家所遭遇到的、来自社会-历史的主题内容的压力与艺术史既定语言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此,形式(艺术的构形)必须被理解为主题内容与艺术史既定语言之辩证运动。6 波德莱尔的艺术批评观既建立在浪漫派美学的遗产上面,也批判了这一遗产,并开创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批评。波德莱尔首先强调了审美的时间性与历史性——显而易见,这得自浪漫派。他反对美的绝对的、非时间的概念,认可浪漫派的美学观念,认为美的标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的本质也随历史的变迁而变迁。他断言“浪漫主义就是美的最晚近和最当下的表现”。7也就是说,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表现,而浪漫主义则是美的最新近和最现时的表现。随着浪漫主义的诞生,美走到了当下的形态。 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提出了古代论者与现代论者之间那个著名的论战。这一论战在席勒的名作《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得到过新的概念化表述,其后在施莱格尔以及浪漫派对古典派的论战中又作为一个恒常的主题出现。不过波德莱尔以一种独到的方式在古典主义所崇尚的绝对美与浪漫派宣扬的相对美之间转移了重心。他说:“构成美的一种成份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份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它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份将是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将不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8 因此,艺术创作的关键就是抓住相对的、暂时的瞬间,并从中挖掘出它的永恒的和不变的一面,否则艺术美将因为无所依傍而两头落空,其结果只能是跌入抽象的、不可确定的虚无之中。“一句话,为了使任何现代性都值得变成古典性,必须把人类生活无意间置于其中的神秘美提炼出来。”为此,波德莱尔号召画家们勇于观察和描绘现代生活,而不要躺在古人的现成模式上睡大觉。他说:“谁要是在古代作品中研究纯艺术、逻辑和一般方法以外的东西,谁就要倒霉!因为陷入太深,他就忘了现时,放弃了时势所提供的价值和特权,因为几乎我们全部的独创性都来自时间打在我们感觉上的印记。”9 “时间打在我们感觉上的印记”可以说是波德莱尔对美的历史性本质的最好的概括。与此相应,波德莱尔大力倡导发掘现代社会的新的美质,从易逝的、过渡性的和琐碎的普通现象中提炼出美来。他赞美画家居伊就是这样一位从现代生活中挖掘美点的艺术家。“他到处寻找现时生活的短暂的、瞬间的美,寻找读者允许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特点。”10 正是在这样一个语境中,波德莱尔率先在艺术批评中,而且可能也是在所有哲学与美学探讨中使用了“现代性”一词。波德莱尔所关注的、确立绘画的现代模式的特征的术语,经常被简化为对浪荡子的现代性城市空间的体验。11但是,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也可以得到更宽广的读解,因为它通过“现代性”这一术语暗示了,现代性的图像(the image of modernity)可以在绘画中,并通过绘画得到建构。这篇论文还确立了一个概念前提,即在现代性与再现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必然联系,以至于现代生活成了视觉建构的结果,正如现代性也是这些绘画的来源。再现不是照相式的描摹,波德莱尔之所以选择雕刻家与插图画家居伊(Constatin Guys)作为现代艺术家的典范,并且通过描述居伊的作品,乃是因为他要提出一种现代生活的模式,这一模式既从空间上也从主题上与作为一种再现角色的艺术手腕(artifice)与改造、变形(transformation)有关。12 波德莱尔围绕时尚与易逝性的主题建构起他的现代性的模式。他的讨论集中在某些人物身上,但是,他并不是从街头直接观察这些人物,而是从时装画与印刷插图当中推断这些人物及其描写的。而且,波德莱尔所选的人物——浪荡子、纨绔子弟、*女、军人等等——都是以精心建构的术语(将他们建构为“图像”)加以描绘的,因此他是通过对他们的自我再现的策略的阐述,来分析他们的身份的。13换言之,现代绘画与现代性本身是一个相互建构的过程。现代绘画是“现代性的图像”,而现代性则通过这些图像被把握。 从一开始,波德莱尔还阐述了他的断言,即时尚需要特殊与一般、过去与现在、过渡性与永恒之间的区分。通过使用这些结构性对立的术语,波德莱尔坚持这些两两对立中的每一方都依赖于对方以获得其身份。因此,任何试图陈述一种有特征的品质都内在地位于现代性的一个特殊特征中(例如永恒的或易逝的),都与波德莱尔的意图相反。波德莱尔强调易逝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永恒条件。那些凝固了这种易逝性的图像的特点因此不得不在对变化的持久过程的认知中发挥功能,而波德莱尔将这种变化置于现代生活的中心。要点不单单是视觉图像所传达的信息,而是那种传达注意到并参与在现代性的过渡性与漂浮性特征中的方式。14 在一个今天的观众眼里,居伊的作品是乏味的,也缺少特点。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其爽快、缺乏细节,特别是缺乏那种特殊的信息。现代生活不能被直接加以描绘,而是要从被当作艺术家头脑中的印象、记忆加以制作的图像中加以描绘。这些图像的主题、人物、场景,以及时尚的空间,都要在一种速记中得到传达,而这恰好与信息密集的描摹手法相反。在这儿,波德莱尔再次强调了现代艺术家对现代性的建构,而不是被动地反映。收集的机制(暗示着生活早已成了一种图像,现代性则是一种景观)与一种传达的概念性策略的结合,依赖于对那些正在被记录下来的漂浮的图像的熟悉。这些图像是草草勾勒的,以至只有在其他漂浮的、同样易逝的图像的持续之流中才会有意义。 在《现代公众与摄影》(1859)一文中,波德莱尔蔑视并谴责了摄影那种不加区分的现实主义。15 他嘲笑了他的同代人当中那些认为“如果一种工业性的处理〔指摄影〕可以给我们一种等同于自然的结果,那就是一种绝对的艺术了”的人。他们对他们自己说, “由于摄影为我们提供了精确性的每一种我们想要的保证(他们相信这一点,可怜的疯子!),那么,艺术就是摄影了。”16 这些立场 ——强调视觉的特殊性与反对摄影——尽管看上去矛盾,事实上却是互补的。对摄影的谴责呼吁一种记忆的肖像,一种来自经验的收集而不是直接的观察的图像制作。波德莱尔的再现模式强调了沉思与主体性,而不是机械的客观性。照相机,带着它对世界的自动记录,机械、中立并被认为带有文献性,对波德莱尔来说却并不能再现现代性的图像。相反,他的现代景观的观念是非常直接地与重要地通过社会领域,以及主观的过滤(作为一种记忆中的体验的建构性图像)相中和的。居伊在工作室里回忆起来的东西,他从在大街上体验的大量信息中回忆起来的有意义的东西,是对一种被分享的体验的可交流与可辨认的符号的速写。这是把握居伊作品表面上空洞的特征的关键。 因此,对波德莱尔来说,精确的图像恰恰不是那种机械的、巨细无遗的视觉信息的文献。相反,他强调了简化了的、示意性的和索引性的符号,其充分性存在于被分享的知识的领域,它自身却是转瞬即逝的,短暂的与变化无穷的。到该文最后,有一点已经变得很清楚,即波德莱尔观念中的现代性的唯一普遍性特征,乃是成像(imaging)活动,是再现的技巧,和人为的建构。17 至此,我们来到了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美学观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从审美角度探讨现代性的自我奠基、自我确证,以及现代性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否定的主题。 现代性的自我奠基与自我确证问题已在笛卡尔哲学中萌芽,在康德哲学中得到明确的主题,而在黑格尔那里得到进一步提炼和深化。在波德莱尔看来,现代性意味着某种瞬间性和流动性,但这种瞬间性和流动性中包含着永恒性和不变性。一直到今天,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这个定义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它把发端于浪漫主义的对当下的关注概念化为一种原理,即只有现代的,才有可能成为经典的(或古典的)。在《现代生活的画家》著名的“现代性”一节中,波德莱尔说:“他(按指画家居伊)寻找我们可以称为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因为再没有更好的词来表达我们现在谈的这种观念了。对他来说,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接着,他给出了“现代性”的一个著名的,也许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定义:“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18 这一点极其重要: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观念成为几乎所有现代性定义的基础。当然,关于现代这个“新的时代”本身是一个向未来开放的、正在形成的、有待于被未来否定的过程的观念,从而认为现代只是一个过渡,在这种过渡中,唯有瞬间的在场(当下)才是确实的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已经得到了孕育。在黑格尔的现代性概念中,现代作为流动、作为过渡的敞开性,是以划时代的新开端被设想为永远在每一个诞生新事物的时刻重新开始,即新时代不断地在每一个当下环节中获得再生的意义上加以定义的。哈贝马斯曾将这个出现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关键术语译解为关于现代性的自我奠基与自我确证原理:现代性能够而且不必再从过去时代中借用标准;它得自行创立自己的规范。19然而,使现代性概念自始就沾上审美蕴含,并且是如此强有力地影响了现代主义以及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一般态度的,仍得归功于(或归罪于)波德莱尔。由于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刻画带有太强烈的审美内涵,迄今人们对现代性的批判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审美批判的特征。所以,如何评价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审美意识及其现代性的一般观念,成了现代性的捍卫者如哈贝马斯,与现代性的否定者如福柯的争论的核心。20 此处不是处理这一争论的适当地方。不过,最简明地作一个勾勒将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福柯认为现代性没有什么规范内容(即可以成为一般准则的内容),现代性纯粹是一种批判意识与批判态度,因为现代性无本质可言,现代性处于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显然,福柯的这一识读继承了波德莱尔现代性概念中的否定性一面。事实也正是如此。因为福柯在此的策略是将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揉合到康德的启蒙定义的读解中。21而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有其规范内容,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自始就处于既自我奠基与自我确证,又自我批判与自我否定的双重性之中。如果说笛卡尔与康德开创了现代性的自我奠基与自我确证的一面,那么,卢梭与休谟则开创了现代性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否定的一面。现代性的这种双重性在黑格尔的辩证体系中得到最高程度的表达。因此,在哈贝马斯看来,那种认为现代性除了不断的自我否证之外一无所有的观点,是秉承了波德莱尔的过分强烈的审美批判的倾向,不仅与现代性历史的事实不符(比如,哈贝马斯指出了现代性的某些正面价值:个人自由与个人政治参与空间的扩大,法律平等与司法制度的人道化,物质生活、教育与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等等),而且也与欧洲现代性的现实,即欧洲的统一的事实或前景不符(哈贝马斯将欧洲的统一视为康德的永久和平理想的实现)。因此,如果说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奠基与解基、自我确证与自我怀疑、自我合法化与自我批判的动态结构,那么后现代论者的现代性终结论就显得颇为可疑了。后现代论者认为现代性由以确证自己的基础与合法性已彻底丧失,于是,他们不得不或是诉诸狄奥尼索斯的迷狂的力量(尼采),或是诉诸前苏格拉底的诗-思(海德格尔),或是坚持一种不带任何元立场的解构的游戏(德里达),或是求助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反抗(福柯)。我认为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的自我批评机制的正确认识之上,因而都无助于现代性问题的真正解决。22 姚斯在《文学传统与现代性的当代意识》这一长文中也探讨了波德莱尔所“现代性”意识,以及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误读。这一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姚斯的论文旨在通过术语史与概念史的探讨,来捕捉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姚斯追溯了“现代”一词的不断变化的意义,描绘了与之对立的概念,诸如“古代”与“古典”,以便弄清楚“一个时代的新意识是如何离开其先前的传统的。”姚斯在这个结论中指出了本雅明在处理一对对立概念古典性/现代性(或古代/现代)时所存在的一种深刻的含混。一方面,本雅明在对梅龙(Meryon)的评论中追随波德莱尔,认为古代是现代性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与波德莱尔的本意相反,本雅明“把现代性与古典性之间的功能的关系倒退到一种内容的对立。 姚斯认为,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理论居然被这位本雅明误解,这真是一个悖论;因为正是这位批评家的著作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这位诗人的新理解。由于本雅明,人们才不再把《恶之花》视为诗歌退进它自身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门槛;通过他我们才得以意识到它是一种历史经验的产物,一种将19世纪的社会进程转换为艺术的历史经验的产物。23 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解释是单向的:他把《恶之花》仅仅解释为城市大众的远离自然的经验的证据。接下来,他忽视了异化的辩证的“另一面”,即通过对自然的征服而释放出来的新的生产能量;对此,波德莱尔的大都会抒情诗和现代性理论的意义也非同小可。本雅明似乎忽略了波德莱尔现代艺术理论的奠基石:1859年论居伊这位“现代生活的画家”。姚斯指出,波德莱尔对“美的双重性”的洞见不仅质疑了作为古典艺术的本质以及作为学院艺术的准则的“美的普遍性”观念,而且恢复了古典艺术一直加以压制的“历史的”,亦即暂时的美的观念的正确地位。在波德莱尔的理论中,现代艺术可以将古典艺术作为一种有权威性的过去加以打发,因为隐含在现代性概念中的暂时的或过渡的美带来了它自身的古典性。在波德莱尔看来,从现代生活中提炼出来自暂时性的神秘的美乃是艺术家的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现代性才有可能成为“古典性”。 如果人们不再将波德莱尔作品中的“自然与素朴的丧失”视为来自第二帝国时代的商品生产社会的异化的结果,那么本雅明在解释波德莱尔时面临的矛盾就会得到另一种观照。为了欣赏波德莱尔对自然的批判的辩证意义,人们就不应否定那种生产能量的标志——在他的美学理论与诗歌实践中——人类的新的生产热情——既是经济上的还是艺术上的生产——*了这种热情,他想要克服他的自然状态,以便开创通往他自己创造的世界的道路。本雅明极力加以描述的大都市危险,荒凉,孤独的一面,在波德莱尔的诗歌发现中却有其相互关联、相互建构的一面。24而本雅明的误读,常常是后人的普遍误读的先兆:这种误读,就是将波德莱尔刻画为一位对现代性的纯粹否定的诗人,而不是一位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的诗人。 波德莱尔始终是一个关键。弄清楚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性质——是对现代性的纯粹否定,还是对现代性的辩证否定——决定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性质及其原则的理解。我们通过对波德莱尔的不厌其烦的讨论,已经来到了基本结论的时刻:即波德莱尔不是一个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人,而是一个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下拥有深沉的“为人生而艺术”关怀的人;波德莱尔不是一个对现代性持纯粹的审美否定的人,而是一个对现代性持辩证的审美否定的人;波德莱尔不是一个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即其过渡性、易逝性与偶然性)的人,而是一个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有其正面性和相关性(即其永恒性、不变性与必然性)的人。相应地,我们可以从中得出波德莱尔关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若干原则:现代主义艺术的真理内容和道德倾向性与其形式的辩证关系原则;现代主义艺术的否定性(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与其建构性(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图像建构”)的双重性原则;以及,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的否定冲动(“新”、“现代性”)与其本身追求不朽渴望(“在场”、“经典”)的张力原则。 这样,我们也就来到了波德莱尔为现代主义艺术批评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党派原则与形式限定原则。 自从浪漫派以来,艺术批评在摆脱了新古典主义的客观法则以后,事实上已经成为意见市场上的讨价还价。那么,艺术批评还有原则可言吗?它不是已经沦落为任意的党派性了吗?波德莱尔的批评理论,部分地可以被理解为对这一困境所作的回应。对此,波德莱尔提出了批评的党派性原则(却不是任意的党派性)。他说: “最佳批评就是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的那一类:而非冷漠的、数学一般的批评,假借一切有所交代,既无爱又无憎,甘于把性情一扫而空。〔为了〕讲求公正,换言之,证明其合理的存在,批评就应该有所侧重、充满激情、表明政治态度,即从某个单一的视角落墨,而不是从一个展示无比开阔的地平线的视角。”25 可见,波德莱尔正是从新古典主义的客观性法则或全知全能式的上帝视角来看待艺术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出来论证他的关于艺术批评的党派性原则或有限视角原则的。波德莱尔清楚地意识到存在着不同的趣味这一事实,而批评本质上也只能是视角性的。但是,令波德莱尔感到不安的并不是这一事实本身或存在着不同的批评观这一事实,而是:在批评不可避免地已经成为党派性的事业之后,批评是否还能保证它的合理性?或者更确切地说,批评是否还有合理性基础?显然,波德莱尔并没有给出一种批评的合理性基础的一般理论,或后现代主义者所谓的“元叙事”。但是,波德莱尔确实相信批评有其“合理的存在”(“为了讲求公正……证明其合理的存在……”)。没有一种关于批评的合理性基础的一般性理论或元叙事,与相信批评有一种“合理的存在”之间的矛盾,似乎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解释来加以调和:在波德莱尔看来,批评虽然不再拥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客观法则,也不可能从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的视角落墨,换句话说,批评已经不再有一种永远的合理性基础,却可以有一种临时的合理基础。也就是说,在某个时刻,人们仍然可以就各种流派的艺术现象中哪一个流派要好过另一个流派,或同一流派当中的哪一位艺术家要好过另一位艺术家,以及同一个艺术家中的哪一件作品要好过另一些作品,达成共识。这可以从波德莱尔的批评实践中得到佐证。他之所以赞扬德拉克罗瓦、莫奈与居伊,乃是因为他认为他们最能代表某个既定时刻的艺术创作中那些最优秀的品质(比方说:浪漫精神、对当下的关注、现代性,等等)。这样,波德莱尔就论证了,即使在没有一种客观的艺术法则的情况下,艺术批评仍然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就是建立在批评的临时合理性之上。为了这种合理性,批评就要有所侧重,有所限定。没有侧重、没有限定的批评恰恰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侧重、没有限定,正如后现代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切皆可”、“人人都是艺术家”、“没有艺术品会掉出艺术史范围之外”、亦此亦彼、无可无不可……恰恰毁灭了一切艺术赖以生存的前提:艺术是对真理的揭示与对道德倾向性的提示,最终陷于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的苍白琐碎与萎靡不振之中。换言之,如果一切皆可,人人都是艺术家,批评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这也就是波德莱尔既要坚持批评的限定性与党派性,还要主张艺术创作中的形式限定性与既定时刻艺术游戏的高度严肃性的原因。波德莱尔特别强调了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这种游戏规则尤其体现在艺术形式的限定方面。他说:“因为形式起着束缚作用,思想才益发强有力地喷涌而出。……你注意到吗:透过天窗,或从两管烟囱、两块岩石之间,或透过老虎窗所看到的一线天要比山顶望去一览无遗的全景能产生更深刻的深邃无垠的想法?”26后现代主义者经常指责现代主义是形式主义,好像现代主义为了形式而形式,殊不知,从波德莱尔开始,现代主义早已明确地意识到了,形式的限定对于艺术游戏活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形式的束缚,“思想才益发强有力地喷涌而出”!对形式本身的重要性的认识,事实上并不始于现代主义,但是确实只有到现代主义那里,“形式的限定”才成为最突出的标识。形式作为一种限定,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先决条件;取消形式就是取消艺术本身。人们不止一次地谈论杜桑(贝格尔所说的“历史前卫艺术的代表)27,并大谈特谈那只臭名昭著的小便池,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丑行之所以成了一种荣耀,乃是因为没有一个成人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指出皇帝的所谓新装其实不过是赤身露体而已。 〔注释〕 1参拙著:《20世纪艺术批评》“导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 Stefan Morawski, The Troubles With Postmodern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 3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511页。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 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 论《诗经》中的玉 文化 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 语文教材 中的接受 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3、论先秦儒家道德 教育 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 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 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 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 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 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 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 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20、论先秦儒家 散文 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 猜你喜欢: 1.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2.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 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4、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5、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6、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7、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8、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9、《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20、《战国策》名篇研究 21、老子的思想 22、《老子》的艺术特色 23、《庄子》的艺术特色 24、《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6、《吕氏春秋》与杂家 27、《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28、《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29、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30、《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31、《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32、《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33、宋玉赋试论 34、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35、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倾向 3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37、《史记》所描写的游侠38、《史记》所描写的刺客39、《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40、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41、《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42、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4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44、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45、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6、. 曹操与诗文革新47、.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48、论曹操的散文创作49、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50、论曹丕的文学成就51、.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52、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53、曹植诗风的衍变54、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56、梁朝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57、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58、《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59、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60、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61、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6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63、.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6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65、.谢灵运与山水诗66、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6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6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69、论《子夜歌》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71、《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72、《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73、《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有关吉他的起源及发展简史,我个人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有根据的吉他的远祖应该是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北部的古赫梯人城门遗址上的“赫梯吉他”。这是考古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类似现代吉他(一样具有内弯的琴体)的乐器,是。8字型内弯的琴体决定了吉他属乐器特有的声音共鸣和乐器特点,这也成为吉他与其它弹拨乐器所不同(如琴体是半梨形的鲁特属乐器)的最显著特点。2、吉他一词最早出现为西班牙文吉他(Guitarra)一词,最早出现在十三世纪的西班牙。当时,已经出现“摩尔吉他”和“拉丁吉他”。西班牙语吉他(Guitarra)是由波斯语逐渐演化成的, 其中摩尔吉他琴体为椭圆形背部鼓起,使用金属弦,演奏风格比较粗犷;拉丁吉他琴体为与现代吉他类似的8字型平底结构,使用羊肠弦,风格典雅。如图:摩尔吉他 拉丁吉他3、吉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四对复弦的吉他演奏高峰的出现是吉他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的标志。(1)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进而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2)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3、十六世纪(1500年-1600年)四对复弦的吉他和它的近亲──用手指弹奏的比维拉琴,在演奏与创作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吉他和比维拉琴不仅深受广大欧洲民众喜爱,而且还常常成为宫廷乐器。当时的吉他、比维拉大师有米兰(Luis milan)、纳乐瓦埃斯(Luys de Narvaez)、穆达拉(Alonso mudarra),以及十七世纪时五组复弦的巴洛克吉他时代大师桑斯(Gaspar Sanz)、科尔贝塔(Cor betta)、维赛(Vi see)等。他们的许多作品现在仍是现代古典吉他作品宝库中的不朽财富。当时吉他、比维拉琴等乐器所使用的记谱方法还不是现在的五线谱,而是用横线来代表各弦,用数字或字母表示音位和指法,与现在民谣吉他中使用的六线谱类似的图示记谱法。如图:四弦复弦吉他 (比维拉)当时十分兴盛的乐器还有被认为是吉他同宗的鲁特琴(Lute)。鲁特琴前身是阿拉伯的乌德琴(UD的原意是木头)。当时著名的鲁特琴大师道兰(Dowland)和魏斯(Weiss)等人的作品经后人改编,在今天的古典吉他曲目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伟大的巴洛克音乐集大成者巴赫所创作的不朽作品中如大提琴、小提琴组曲、奏鸣曲的吉他改编曲,在古典吉他曲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有学者对巴赫有没有创作过鲁特作品提出疑问,但他所传世的四首鲁特琴组曲和少量鲁特作品,首首都具有不朽的价值。巴洛克时期的其他一些作曲家如维瓦尔弟的鲁特琴、曼陀林协奏曲,和D.斯卡拉第的古钢琴奏鸣曲的吉他改编曲都在古典吉他曲中占有重要位置。4、吉他发展史上的的黄金时代出现在十八世纪后期。六弦吉他的出现,标志着吉他的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当时鲁特琴和比维拉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五对复弦和其后出现的六对复弦的吉他也渐渐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1800年前后,全新的六根单弦的吉他以其清晰的和声及调弦方便等优点很快得到了几乎全欧洲的青睐五对复弦吉他 六对复弦吉他六根单弦吉他5、有“吉他音乐的贝多芬”之称的索尔的出现,标志着六弦吉他发展到了颠峰。十九世纪初,活跃在当时古典吉他音乐中心巴黎、维也纳、伦敦的最著名的古典吉他大师有索尔(Sor),阿瓜多(Aguado),朱利亚尼(Giuliani),卡鲁里(Carulli),和卡尔卡西(Carcassi)。其中索尔和朱利亚尼除了是古典吉他大师外还是出色的音乐家,他们以杰出的才华为六弦古典吉他创作了包括协奏曲在内的第一批大型曲目,为六弦古典吉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索尔,他在创作上承袭海顿、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传统,除写作歌剧、舞剧音乐外,还为古典吉他创作了包括系统的练习曲、教程在内的大量优秀作品,被音乐评论家称为“吉他音乐的贝多芬”。阿瓜多、卡鲁里、卡尔卡西的重要作品和他们所作的大量练习曲与吉他教程至今仍是古典吉他中的经典。在十九世纪还有不少音乐家喜爱并演奏古典吉他,如舒伯特、韦伯和柏辽兹,小提琴魔王帕格尼尼不但擅长演奏吉他,而且还曾放弃提琴演奏,献身于吉他达三年之久,为吉他写下了大量作品。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吉他音有乐家科斯特(Coste)、默茨(mertz)、卡诺(Cano)、雷冈第(Regondi)等,他们为吉他创作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成为了十九世纪古典吉他音乐的经典。6、十九世纪中叶,由于钢琴和提琴乐器出现了一批名震青史的演奏大师,吉他逐渐受到冷落,进入历史上第一个低潮。在钢琴、管弦乐、歌剧音乐发展的巨大冲击下,吉他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演奏与创作一度处于低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吉他才再度复兴。7、泰雷加的《大霍塔舞曲》的创作成功,标志着古典吉他发展的再度复兴。古典吉他在十九世纪末再度复兴的生命力是在西班牙获得的。吉他能在二十世纪蓬勃发展并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近代吉他之父”泰雷加对吉他从制做、乐器性能、演奏技术直至曲目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和革新。泰雷加和他的老师阿尔卡斯一直致力于与吉他制作家托雷斯(Torres)合作,并最终生产出了琴体扩大、音量增大、乐器性能明显改善的现代古典吉他。毕业于马德里音乐学院和声与作曲专业,并且是位出色钢琴家的泰雷加尽管公开演出不多,但一生潜心研究吉他,创立了全新的演奏方法,创作了大量糸统和科学的练习曲与出色发挥吉他乐器性能的不朽名曲,其中,《大霍塔舞曲》被广泛流传,为复兴古典吉他作出重要贡献。除此之外,他还选择改编了许多适合吉他演奏的古典音乐名曲,以扩大古典吉他的目曲范围。由于泰雷加的杰出贡献以及他的学生、后继者柳贝特(Llobet)、普霍尔(Pujol)等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古典吉他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二十世纪古典吉他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托雷斯(Torres)古典吉他 二十世纪古典吉他8、塞戈维亚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古典吉他的辉煌二十世纪古典吉他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伟大的吉他大师--塞戈维亚(&127;Andre Seqovia 1893-1987),以其近七十年的演奏和探索一步步推向高潮的。塞戈维亚以他超凡的天才、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吉他最终摆脱了沦为酒店、咖啡馆民间乐器的命运,使古典吉他作为音乐会独奏乐器的魅力被音乐界与世人所公认,最终使吉他克服了种种偏见,成为了和钢琴、小提琴一样被人们广泛喜爱的高雅乐器。塞戈维亚遍及世界各地的频繁演出不但使全世界了解了古典吉他,使吉他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还吸引了许多专业作曲家为吉他写下了大量高水平的音乐作品。这些作曲家中最著名的如:为吉他写下《五首前奏曲》与《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的巴西作曲家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的作者罗德里戈(Rodrigo)等。塞戈维亚还为吉他改编了大量著名音乐作品,如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恰空》等,大大丰富了古典吉他的曲目,最终使古典吉他的曲目在二十世纪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和其他重要乐器一样的水平。在上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音乐学院开设吉他专业,塞戈维亚不但积极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年青的吉他演奏家,他还积极呼吁世界各大音乐学院开设吉他专业,并鼓励他的学生们从事教学工作,至此,目前世界著名的音乐院校不仅开设了古典吉他专业,而且把其列为重要的学科加以建设。这是塞戈维亚对古典吉他的又一巨大贡献。现在活跃在世界各地音乐舞台上的无数优秀的吉他演奏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过塞戈维亚的教诲或影响的。虽然大师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每当我们演奏起古典吉他、或是学习古典吉他、或是观赏古典吉他演奏、聆听古典吉他音乐,甚至仅仅是谈论起古典吉他时,我们实际上都是走在大师以毕生的功绩铺就的宽阔大道上和不朽的光辉中,尽管我们末必能时刻意识到这一点。 对二十世纪吉他音乐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音乐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圭吉他奇才巴利奥斯(Agustin Barrios Mangore 1885-1944)。这位具有印第安血统的巴利奥斯自称为“吉他中的帕格尼尼”而且毫不为过,他除了是位出色的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外,还是位哲学家、画家、宗教学者和诗人,除了在世界各地成功地巡回演出外,他还是第一个为古典吉他录音的演奏家。巴利奥斯出色的艺术才华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末得到世人的公认,在上世纪后期,巴利奥斯以多种风格创作的大量丰富多彩的吉他曲逐渐被发掘出来,并成为了古典吉他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和最受人喜爱的曲目之一
专业考试科目及要求 音乐学类 1 .主科 ( 1 )论文写作:写作命题论文形式,各研究方向考同一题目。 ( 2 )口试:内容含所考专业方面的内容。 2 .音乐学基础理论 ( 1 )音乐作品听辨 ( 2 )笔试:内容包含①西方音乐史;②中国音乐史;③中国传统音乐;④音乐美学; ⑤ 世界民族音乐( ④⑤项 内容二选一)。 3 .和声、作品分析 4 .钢琴(具体要求见 ★ ) 报名时须提交本人撰写的、所报考专业研究方向的论文一篇(大学毕业论文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论文)。同等学力报考者所交的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可以习作(学期论文)替代学位论文。 音乐文献翻译(英语) 1 .主科 ( 1 )笔试 ( 2 )口试 (包括口语、钢琴或其他乐器)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考生须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非英语本科毕业应达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水平。 报名时须提交本人翻译的译文一篇(附原文)。 注: 此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音乐教育 1 .主科 ( 1 )笔试 ( 2 )口试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4 .钢琴(具体要求见 ★ ) 5 .视唱练耳加试 报名时须交(本院 音教系 学生免)本人撰写的有关音乐教育研究的论文(学士论文或相当于学士论文)。 同等学力报考者所交的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可以习作(学期论文)替代论文。 律学 1 .主科 ( 1 )笔试 ( 2 )口试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4 .钢琴(具体要求见 ★ ) 报名时须提交本人撰写的、所报考专业研究方向的论文一篇(大学毕业论文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论文)。同等学力报考者所交的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可以习作(学期论文)替代学位论文。 作曲类 1 .主科 ( 1 )笔试 ( 2 )口试( 介绍个人创作或学术研究成果;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 2 .音乐基础理论 (1) 作曲研究方向:考复调、配器、和声、作品分析; (2) 配器研究方向:考复调、和声、作品分析、作曲; (3) 复调研究方向:考配器、和声、作品分析、作曲; (4) 作品分析方向:考复调、配器、和声、作曲; (5) 和声研究方向:考配器、作曲、作品分析、复调; (6) 视唱练耳方向:考和声(四部和声写作及分析)、作品分析; (7) 电子音乐作曲研究方向:考电子音乐作品综合分析、配器(与作曲研究方向同卷); (8) 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方向:考电子音乐作品综合分析、和声(与配器研究方向同卷)。 3 .中、西音乐史 4 .钢琴(具体要求见 ★ ) 报考作曲方向的考生报名时须交(本院 作曲系 学生免)本人创作的作品二至三件(其中包括一首相当于单乐章交响诗或序曲规模的管弦乐作品,作品最好附录音,乐队作品也可以是钢琴缩谱录音)。 报考和声、复调及作品分析方向的考生,报名时须提交本人撰写的、所报考专业研究方向的论文一篇(大学毕业论文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论文)。同等学力报考者所交的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可以习作(学期论文)替代学位论文。 报考电子音乐作曲方向的考生报名时须提交电子音乐作品二至三件(纯粹的电子音乐作品和真实乐器或人声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混合作品各一件以上),管弦乐作品一件。报考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方向的考生报名时须提交有关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的论文二至三篇及电子音乐作品一件。 指挥 1 .主科 〔 指挥;专业能力综合考试——音乐基础、视唱练耳(四个升降号包括转调)、钢琴、视奏、总谱读法、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测试 〕 。 2 .和声、作品分析(与配器研究方向同卷) 3 .中、西音乐史 4 .钢琴(具体要求见 ★ ) 5 .合唱改编(仅合唱指挥) 报名时须交报考曲目及其钢琴改编谱(如本院已有现成乐谱可免交)。考指挥时指挥两架钢琴代替乐队或合唱队,并加试总谱阅读能力。 双钢琴演奏 1 .主科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主科内容包括:( 1 )钢琴演奏 a. 练习曲一首(肖邦及以上程度) b. 奏鸣曲快板乐章一首 c. 巴赫十二平均律(四声部)一首;( 2 )视奏(交响乐双钢琴)。 钢琴 1 .主科 2 .中、西音乐史 3 .和声、作品分析 报名时须交(本院钢琴系学生免):本人演奏录音磁带或光盘,其中内容包括: ①练习曲二首;②复调乐曲一首;③古典奏鸣曲一个乐章。 主科考试内容: ①技术性练习曲二首,其中一首选自 Chopin 或 ( 之 、 及 之 、 除外),另一首选自其他作曲家作品;②复调乐曲一首;③古典时期完整奏鸣曲或变奏曲一首(包括 Schubert );④中型乐曲二首,或大型乐曲一部或大型套曲一部;⑤中国乐曲一首。 注:①曲目总时间不得少于 60 分钟; ②报名时须提交完整详细的演奏曲目及演奏时间; ③所有乐曲应为独奏作品,背谱演奏,考试时由考试委员会指定演奏部分或全部曲目。 弦乐 1 .主科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交(本院 管弦系 学生免)本人演奏的 CD 或 DVD ,内容同考试曲目。 考试时由主考指定演奏部分或全部曲目。有钢琴声部的作品必须有钢琴演奏(钢琴伴奏自带)。 主科考试内容: (1) 小提琴: ① 巴赫无伴奏奏鸣曲中的两个乐章(赋格必奏)或 d 小调组曲中的恰空舞曲全部; ② 奏鸣曲一首; ③ 协奏曲一首(三个乐章); ④ 自选一首音乐会小品。 注:奏鸣曲与协奏曲风格须有所区别或在时代(以 20 世纪为分界线)上有所区别。 (2) 中提琴: ① 巴赫无伴奏组曲四、五、六中任选一首全曲; ② 任选下列一首奏鸣曲(全曲): 勃拉姆斯奏鸣曲, 勃拉姆斯奏鸣曲, 舒伯特 a 小调奏鸣曲 ③ 任选下列一首协奏曲(全曲加华彩段): 欣德米特天鹅协奏曲 沃尔顿协奏曲 巴托克协奏曲 ④ 自选一首音乐会小品; ⑤ 10 月 9 日 到系办抽取指定乐章。 (3) 大提琴: ①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一首全曲; ② 技巧性小品一首(自选); ③ 奏鸣曲一首(从以下 5 首中自选演奏全部): . 贝多芬 ( A 大调 ) . 贝多芬 ( C 大调 ) . 贝多芬 ( D 大调 ) J. 布拉姆斯 ( e 小调) J. 布拉姆斯 ( F 大调) ④ 协奏曲一首(自选)。 (4) 低音提琴: ① 无伴奏组曲中的一首舞曲(从以下两首自选): 六首无伴奏组曲 无伴奏组曲 ② 完整奏鸣曲一首; ③ 完整协奏曲一首。 管乐 1 .主科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交(本院 管弦系 学生免)本人演奏的 CD 或 DVD 。内容同考试曲目。 考试时由主考指定演奏部分或全部曲目。有钢琴声部的作品必须有钢琴演奏(钢琴伴奏自带)。 主科考试内容: ① 古典奏鸣曲或协奏曲一首; ② 浪漫时期乐曲一首; ③ 现代时期乐曲一首。 打击乐 1 .主科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交(本院 管弦系 学生免)本人演奏的 CD 或 DVD 。内容同考试曲目。 考试时由主考指定演奏部分或全部曲目。有钢琴声部的作品必须有钢琴演奏(钢琴伴奏自带)。 主科考试内容: 考试曲目分为四项,每位考生须选择其中的任意三项: ( 1 )小鼓 德莱克留斯小鼓练习曲,全书共十二条练习曲,考生自选其中的第一首或第十二首。 ( 2 )定音鼓 任选下列两种之一: ① 卡特:《八首定音鼓独奏曲》,任选其中的一首; ② 格拉哈姆:定音鼓组曲,任选两段,必须包括慢乐章一段,快乐章一段。 ( 3 )键盘打击乐 任选下列五首作品中的一首。 ① 陈刚原作刘刚改编:《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 ② 田中立光:《两个乐章》; ③ 托马斯:《梅林》第二乐章; ④ 安贝圭子:《儿歌变奏曲》; ⑤ 《为杰尔伯特的布鲁斯》; 第一至四首为马林巴琴乐曲,第五首为颤音琴乐曲。 ( 4 )组合打击乐 基纳克斯《反弹》 B 段。 民族器乐 1. 主科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考试内容包括: 作品六首:其中包括大型乐曲一首,传统乐曲三首,现代创作乐曲两首。 考试时由主考指定演奏部分或全部曲目。 报名时考生 应交一份书面材料,详细写明专业学习过程(注明学校、教师及学习时间)。 声乐 1. 主科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4. 钢琴(凡本院毕业生可申请免试,不计成绩) 报名时须交(本院声歌系应届学生免)本人演唱的 CD (不收磁带、 MD 、 DVD ),内容(同考试曲目)包括:演唱六首作品。其中包括两首中国作品,四首外国作品(必须唱原文,并须包括三种及以上不同语言)。外国作品中必须含两首咏叹调(其中一首须为 17 、 18 世纪作品),一首艺术歌曲。其它一首任选(不得演唱外国民歌和流行歌曲)。 考试时由主考指定演唱部分或全部曲目。伴奏自理。 注: 此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声乐伴奏艺术 1 .主科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交(本院钢琴系学生免)本人演奏录音磁带。内容(同考试曲目)包括: ① 与车尔尼作品 740 、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等同程度的练习曲一首; ②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一首; ③ 抒情性乐曲一首; ④ 主科 考试前三天到声歌系办公室领取规定伴奏曲目,并可以与独唱者合作一次之后进入考场。 器乐伴奏艺术 1 .主科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交(本院钢琴系学生免)本人演奏录音磁带。内容(同考试曲目)包括: ① 与肖邦练习曲等同程度的练习曲一首; ② 巴赫复调乐曲一首; ③ 弦乐及管乐奏鸣曲各一首; ④ 现场视奏器乐伴奏一首; 考试时由主考指定演奏部分或全部曲目。 提琴制作 1 .主科(制作、乐器演奏、面试) 2 .综合 1 (弦乐史、材料学、音响学) 3 .综合 2 (机械制图、提琴制图) 音乐治疗学 1. 主科 ( 1 )笔试 (音乐治疗基础) ( 2 )口试 (包括乐器演奏或演唱)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提交本人所撰写的音乐类(最好是音乐治疗方面)论文一篇。同等学力报考者所提交的论文必须是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音乐声学 1 .主科 ( 1 )笔试 ( 2 )口试 (包括钢琴和其他乐器演奏)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提交本人所撰写的、所报考专业研究方向的论文一篇(大学毕业论文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论文)、或音乐作品一部。同等学力报考者所提交的论文或音乐作品必须是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或作品。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可以习作(学期论文)替代学位论文。 电子管风琴 1. 主科 ( 1 )电子管 风琴 演奏 ( 2 )现场即兴演奏能力测试 : 根据给出的动机或音列进行现场即兴演奏乐曲一首(演奏时间为四分钟以内)。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交本人演奏录音光盘。内容(同考试曲目)包括: ① 演奏为电子管风琴而作的大型作品或改编的交响乐作品一首(古典巴洛克、浪漫、近现代均可); ② 大型复调乐曲一首; ③ 本人创作乐曲一首(时间为 5 分钟以上,需交乐谱)。 注意事项: ① 即兴演奏采用动机或音列事先不通知考生,考前有 20 分钟的试奏和准备时间。 ② 除铅笔外,其他物品一律不得带入考场。 手风琴 1 .主科 ( 1 ) 考生提供所学习巴赫十二平均律(上,下册 任选)的 3 首“前奏曲与赋格”,由主考教师指定演奏其中的一首; ( 2 ) 考生提供所学习的斯卡拉蒂 3 首 奏鸣曲 ( 任选 ) ,由主考教师指定演奏其中的一首; ( 3 ) 技术性乐曲如托卡塔或音乐会练习曲 (原创或改编); ( 4 ) 多乐章手风琴原创作品一首; ( 5 ) 单乐章近现代作品一首; ( 6 ) 中国乐曲一首。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交(本院手风琴专业学生免):本人演奏录音或录像光盘,其中内容包括: ①复调乐曲一首;②技巧性作品一首;③多乐章手风琴原创作品一首 (考生应使用键盘或纽扣式自由低音手风琴)。 注意事项: ( 1 )报名时须提交完整详细的演奏曲目及演奏时间; ( 2 ) 考生应使用键盘或纽扣式自由低音手风琴参加应试; ( 3 )所有乐曲应背谱演奏,考试时由主考教师指定考生演奏部分或全部曲目。 艺术嗓音医学 1 .主科 ( 1 )笔试(艺术嗓音医学基础和临床) ( 2 )演唱(中外艺术歌曲各一首)与口试(对此新兴学科的认识、了解、研究、目标) 2 .欧洲声乐发展史 3 .专业英语文献翻译 报名时必须提交本人撰写的艺术嗓音医学或声乐教学论文一篇,同等学力报考者所交的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 注: 报考此专业的人员的条件具有一定的耳鼻喉科临床经验、喜欢歌唱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或喜欢嗓音研究、具有一定歌唱表演经验或声乐教学经验的音乐院校毕业生。 古典吉他 1 .主科(古典吉他演奏) ( 1 ) 音阶及琶音; ( 2 ) 巴赫琉特琴组曲或小提琴组曲任选一组; ( 3 ) 包括轮指技巧的乐曲一首 ; ( 4 ) 维拉 - 罗勃斯 12 首高级练习曲中任选两首; ( 5 ) 自选乐曲一首 10-15 分钟; ( 6 ) 19 世纪或 20 世纪协奏曲一首。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注意事项: ( 1 ) 报名时须提交完整详细的演奏曲目、演奏时间及本人演奏录像光盘,其中须包括全部考试内容(本院古典吉他专业学生免) ; ( 2 ) 考生应自备尼龙弦古典吉他和脚凳(或琴托); ( 3 )所有乐曲应背谱演奏,考试时由主考教师指定考生演奏部分或全部曲目。 音乐录音艺术 1 .主科 ( 1 )笔试 ( 2 )口试( 介绍个人音乐录音学术研究成果或设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或研究内容;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录音实践考核) 2 .和声、作品分析 3 .中、西音乐史 报名时须提交音乐录音作品二至三件(交响音乐类、民族管弦乐类、通俗音乐或电影音乐类作品等,立体声作品或环绕声作品均可,作品类型不可重复);有关音乐录音方面的论文一篇( 5000 字以上)。同等学力报考者所交的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 ★报考作曲类、音乐学类、音乐教育、指挥、声乐等 各方向的钢琴考试要求 一、报考作曲系各方向、电子音乐类、律学、指挥、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方向的钢琴考试要求: 1 、巴赫四声部前奏曲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一首。只弹赋格,可看谱。指挥方向须背谱。 2 、奏鸣曲快板乐章一首(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及以上程度)。须背谱。 3 、肖邦练习曲(仅指挥方向)。 二、报考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史、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录音艺术方向的钢琴考试要求: 1 、相当于巴赫三部创意曲一首,可看谱。 2 、奏鸣曲快板乐章一首,相当于贝多芬第一、第五奏鸣曲(快板乐章)及以上程度,须背谱。 三、声乐方向的钢琴考试要求: 1 、大、中型乐曲一首。须背谱。 2 、小型乐曲一首(可用声乐伴奏一首代替)。须背谱。 注: 凡本院普通本科(不含成教本科)毕业生报考原所学方向,或报考新方向,但本人原所学方向所要求的钢琴程度不低于新报方向者,可免试,不计成绩。 加 试 一、加试对象: 1. 非音乐专业毕业的考生; 2. 同等学力考生(含专科学历者、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本科结业生); 3 .报考音乐教育方向考生 (本院 音乐教育 系毕业生除外) ; 4. 报考视唱练耳方向考生; 5 .报考 音乐文献翻译方向 考生。 二、加试内容:视唱练耳( 音乐文献翻译方向加试要求见三;其他方向加试要求见附件四) 三、 音乐文献翻译方向加试要求: 1 . 音乐专业的考生加试:英文写作。 2 .外语专业考生加试:视唱和乐器演奏。 考试内容和要求: 1 .视唱和乐器演奏:现场视唱一首乐曲(五线谱),演奏一首乐曲。 2 .英文写作:用英文写一篇命题作文。
吉他是一种拥有美妙乐音的箱弦乐器,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早期缺乏文字的记载,所以要想准确地说出吉他的起源和演变是相当困难的。十九世纪进入吉它的黄金时期,它的制作也经历了一个多元的时代,到了19世纪50年代西班牙制琴大师终于为吉他确定了弦长的尺寸、外形特征和用料,我们看到的现代吉他才真正地诞生了。
我知道中国的琵琶也曾是吉他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