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在船舶中的重要作用

2023-12-09 16: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船舶建造的质量管理特点和重要性分析

  船舶质量是船舶建造业的根本保障,而且船舶制造是一项大型项目,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点。比如,船舶质量管理具有高要求、高水准的特点,因为船舶作为海上主要的运输工具,其本身的水运能力自然要有较高的水平,这只能依靠于在建造中的质量保证。只有高质量的船舶才能具有正常的水运能力。如果船舶质量不过关,威胁的将不仅仅是运输中的货物,还有船舶随行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受到极大地威胁。其次,船舶制造具有较大的工作强度,由于船舶功能的特殊性,所以对于船舶的结构设计也有很多更细致的要求,这就使得船舶设计和建造时会需要巨大的工作量。如果工作强度得不到保证,或是工作的质量下降,就难免会降低船舶建造的质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船舶制造也涉及到信息的管理和部门之间的合作,这也是众多建造产业的共同面对的方面。船舶建造涉及到大量的信息集成和处理,而船舶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信息的处理。将各部门以及船舶生产环节中的主要信息进行统一的处理和分析。所以,也需要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部门间的合作交流才能完成对船舶质量的高效管理。这些重要的特点都决定了船舶质量管理在船舶建造中的重要影响,在质量上做好管理,就是保证好了船舶建造的最根本条件。


  2.船舶质量检验控制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验船师数量严重不足,如果对造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逐一检验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可以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船舶建造检验项目表》将下列内容作为现场检验工作的重点。


  2.1.船舶焊接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现代船舶通各个部件之间由焊接实现连接,焊接的质量和强度会对船体结构的致密性和有效强度产生直接影响。为了保证船舶的建造质量,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对船舶焊接质量的检验至关重要。


  1)焊缝形状及尺寸不符合要求

  船舶的焊缝应该沿长度方向宽窄整齐,焊缝的表面保持平整且焊缝内部不能出现孔洞等影响焊缝性能的情况。目前,在船舶结构的焊接过程中,焊缝常常会出现表面不平整、内部存在孔洞、不丰满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焊件坡口角度不对、装配间隙不均以及焊接电流不适宜等原因所造成的。为了避免焊缝形状及尺寸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发生,焊接人员在进行焊接作业时,应该选择合理的坡口角度以及均匀的装配间隙并保持正确的运条角度匀速运条。焊接的速度计焊条角度应该根据装配间隙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并注意焊接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从而保证形成均匀一致的焊缝。


  2)角焊缝高度不够

  船体在装配焊接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结构的限制,会存在大量的角焊缝。角焊缝的高度如果不够,就会导致焊缝的有效工作截面积减少,焊接接头处的强度达不到要求,焊缝在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时,就可能出现损坏,导致船舶局部发生变形,从而影响船舶的使用安全。针对角焊缝高度不够的问题。船舶建造现场的监督人员利用工具对高度不够的角焊缝进行逐条检查,并重点检查关键部位,以确保焊缝的有效工作截面积能够满足强度要求。


  3)焊缝内部质量检验

  焊缝内部质量检验应在焊缝焊接规格尺寸与表面质量检验所发现的缺陷修补完工,并复检合格后进行。焊缝的内部质量可采用射线、超声波、渗透、磁粉等探伤或其他适当方法进行检验。


  4)船舶轮机质量检验和控制

  ①船舶锚机的检查。在锚机检查过程中,要查看锚机是够有铁锈和穿孔,锚链是否能正常工作,最后检查锚机是否能够正常升降。②船舶舵机房的检查。舵机房是船舶的控制中枢,因此要格外留意该部分的检查情况。在检查过程中,首先要看机房地板是否已经稳妥铺设防滑垫,安全扶手是否设置良好。如果机房安装的是电动液压舵机,还应当检查是否备有足够的后备储存柜。③船舶应急消防设备。在对消防设备进行检验时,要着重对消防应急设备检测,应急消防设备的吸入管由于安装设备的困难性,可以贯穿于设备旁边,但是必须做好防护措施,用钢质保护套包好。④船舶辅助部分检测控制策略。船舶辅助部分通常只要做好两种油相互渗透就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可以通过阻断两种油相互渗透来预防此类


  问题的出现。针对塑料制成的燃油舱和滑油舱经常出现老化的问题,通常可以采用耐高温"高压的新型材料替换或者运用带有玻璃罩的管道进行防护,即使出现管道破裂,也能阻止漏油事故,减少安全危害。针对在辅助材料中经常出现的管路堵塞问题,可以采用具有强耐油性的橡胶或者其他新型材料,增加管道使用年限,提高管道安全性能,确保船舶正常运行。燃油舱柜可以通过采用鹅颈式设计方式,将空气管道引到较为开阔的地方,并安装耐高温装置,确保船舶甲板和机舱安全。同时,巧妙利用截止阀,在消防设备较近的地方安装它,可以随时取用,但是必须注意标明管道用途和旋转方向,同时提高消防设备的水压。


  2.2建造精度的控制

  1)许可公差的计算。船舶的许可公差通常可以利用理论线对齐法和中显现对齐法两种方式进行计算。而中心线对齐法可能会涉及到无法直接使用的问题,此时可以将其转换成理论线对齐法进行设计和检验。

  2)制定一份用于建造过程中关键点建造精度监控的图纸。图中应该包括各个关键节点的位置、结合形式、许可公差值等。在进行实际监测的过程中,以理论线检验法及样板检验法进行检验。通常以中心线对齐的节点均采用样板法进行检验,而已理论线对齐的节点则采用理论线检验法。

  3)在检验结束后,要对检验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如果检验过程中发现节点的理论线或者中心线的偏差值超过允许偏差值,则需要及时根据图纸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


  3.做好现场检验结果的处理工作

  在完成船舶建造现场的检验工作后,应结合相关要求以及检验的具体结果,对造船厂进行一定的惩罚。如果其中不合格的项目较多,应要求造船厂立即停工并进行全面的整改,如果其中只要较少项目不合格,且对船舶整体结构的影响不大,可以要求造船厂及时整改并继续施工。同时,要求验船师扩大对现场项目的检验范围,以保证船舶的整体建造质量。


  3.1船舶建造工作结束后的跟踪检查

  在船舶建造工作结束后,船舶质量检验机构应该对完工的船舶进行综合质量评估,及时获取船舶检验过程中所发现的缺陷,并对这些缺陷进行分析,以做好各种缺陷的处理工作。船舶检验机构在发现缺陷后,应要求造船厂进行及时整改,并在整改之后进行二次检查,以保证船舶整体质量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4.船舶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4.1被忽视的船舶室内空气污染

  由于人体嗅觉的自适应性,即所谓“久居幽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效应,常常导致人们无法根据嗅觉正确判断空气污染的程度,此外,在人们嗅阈值外的低浓度污染物,其累积毒性也不可小觑,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员在多种低浓度有害气体并存的环境中,即使没有任何一种有害气体超标,多种有害物质的协同作用仍然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如:甲醛和苯是两种常见的气体污染物。当它们同时存在时,对人的毒性比单一组分高两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即使两个都不超标,也比单一污染物超倍还要髙。船舶室内空气污染指在船舶营运状态下,受外部环境、通风条件限制、机器设备运行、人员使用维护、卫生管理等多方面影响造成的船舶舱室内呼吸空气的污染。船舶由于本身空间有限,室内空气流动性总体性较差,加之船舶污染物聚集度高,空气质量改善难度大,船舶室内空气污染长期未得到重视。


  4.2改善船舶室内空气质量的措施

  影响船舶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通风不足、空调系统污染排在第一位,占57%。因此,提高船舶空调装置的供风质量,是改善船舶舱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途径。一要选用髙科技空气净化的过滤设备。常用的空气过滤方法有过滤网过滤、静电吸附和电气集尘等技术。还可以利用活性炭能够去除空气中的异味,清除细菌。二要加强风管系统的维护和清洗。引人风管清洗专用设备,定期对风管系统进行维护和清洗。三要使用空气净化器防治室内空气污染。检测结果显示,使用空气净化器后,颗粒物净化效果达到84%,细菌杀灭率达到83%。


  4.3加强船舶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在船舶操作程序中引入空气综合管理计划,空气污染指数等。从机器设备维护、环境卫生、人员培训等各方面加强空气质量管理如各种人为污染源的控制,油漆频率过高的问题,机舱油气浓度过髙的问题等。加强卫生检查,组织人员定期检査海员各住室的卫生情况。

  4.4加大船舶空气质量监测力度。

  建立健全船舶室内各舱室空气质量监测点,完善监测网络和信息显示。根据不同的船舶类型会产生不同船舶室内空气污染物质的潜在风险进行重点监测,如载运易挥发化学品的船舶,重点监测挥发性气体浓度船舶载运煤、精选矿物等易产生空气颗粒物质的货物时,重点监测颗粒物质的浓度。


  5.结束语

  质量是根本没有质量的生产是无效率的生产毫无例外船舶质量也是船舶制造的重中之重。船舶质量管理得好,就能使船舶制造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船舶质量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当前船舶制造的质量管理特点所决定,所以船舶质量管理需要一个整体上的合理规划,以及在质量管理制度上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才行。


  参考文献:

  [1]王凤波.质量管理在船舶建造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传播,2014,01:70+64.

  [2]阮晓宁.关于船舶质量的思考[A].中国航海学会船检专业委员会.中国航海学会第一届船检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中国航海学会船检专业委员会,2005:5.

  [3]张瑞安.发挥监造人员在船舶建造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5,09:36-38.

  [4]张守武,黄锐.抓好专项整治提高船舶质量[J].交通企业管理,2008,06:38-39.


  来源: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 2014年12期

  作者:张明明 朱召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