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质量管理论文

就业数据导向下ESP教学的必要性及质量管理初探

2016-09-22 14: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ESP作为适应发展的新型教育意识形态已成为当前通识语言教育的热门话题。尤其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以职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ESP教学,从而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培养目标是现在通识课教学作为基础课程的当务之急。本文以东莞地区近年来外贸类工作岗位及外贸人才就业前景数据为实证支持,从ESP教学的实质入手论证PDCA质量环在ESP教学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把控的重要意义,同时尝试建立以国际贸易类课程为例的PDCA质量环监管模式,以期为地区性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服务区域性特色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ESP教学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简称ESP)意为专业用途英语,与传统的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简称EGP)相对,是以英语为媒介,用于特定专业领域的交流。该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ESP着重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和服务性,在西方世界研究成果可见一斑。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中通识英语地位根深蒂固,ESP并未引起重视。然而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以来,就业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传统课程,尤其是英语通识教育,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ESP作为融入产业群与职业群的语言通道迅速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严明 (2007)通过文献调查法分析国外ESP的先进经验后指出:国外在ESP本体与教学的研究在理论水平上不断提高,教学实践上趋向正规化和系统化。因此国内应借鉴国外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摸索出适合我国英语教学发展规律的道路,以促进我国更好地进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1] 罗娜、谷志忠、张桂华(200620102015)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层面出发,发掘 ESP 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如教材体系混乱,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分投入不足等问题。[2-4] 蔡基刚(2010)认为我国的大学ESP教学应定位在学术英语上,着力培养学生学术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5]同时对比台湾地区ESP教学后发现,大陆地区传统的EGP教学以基本能力培养为驱动,脱节与社会需求,违背工具性通识学科的设立宗旨,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新要求,ESP教学的推行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6]但纵观国内目前关于ESP的教学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类,对目前如何开展ESP教学也仅停留在高职层面,而对本科层次,尤其地方高校如何开展ESP教学,鲜有建言。

 

  2.ESP教学与高校专业集群结合的必要性以东莞地区外贸类就业数据为例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ESP教学因EGP在传统教育中的统治地位,较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且正因如此,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甚至谬误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ESP在我国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恰恰相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才规格的提高,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正式提上区域性高校培养方案改革日程的今天,ESP教学置换传统EGP的必要性愈来愈明显。笔者通过走访东莞地区各外贸企业,随机抽样了1000份工资数据,从工作经验与收入水平两个变量搜集了东莞地区外贸业务员的就业数据如下:

 

  表1 东莞地区外贸业务员就业数据抽样

 

  图1 东莞地区外贸业务员就业薪资走势图

 

就业数据导向下ESP教学的必要性及质量管理初探


  笔者走访时发现此类岗位属于东莞、广州等地区域性经济主导产业的基层岗位和窗口职业,因此人才需求量较大。平均工资为4340元,且该岗位历年平均工资变化几乎处于线性上升趋势,说明该行业作为东莞地区的特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收入水平来看,主体人群收入处于3000-4500元之间,同时从工作经验统计的结果来看,整体上业务员的收入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工作年限满5年后,上升速度大幅加剧,更说明该行业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也从侧面说明实践教学及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通识教学质量是决定外贸类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有效地开展ESP教学,使培养出的教育产品适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不仅能满足用人市场对有效人才的需求,更能解决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有效就业及职业规划发展。

 

  3. PDCA质量环在ESP教学中的运用以国际贸易类课程为例

 

  3.1 PDCA质量环及教学研究

 

  PDCA质量环又叫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P(Plan)计划阶段:要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包括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要因、制定计划;D(Do) 设计和执行阶段: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即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及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C(Check)检查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效果;A(Action)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进行标准化,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即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在教育界,因其具有模块化、连续化的特点也一直为众多学者与专家用于监控教学质量,制定模块化教学方案与模式。同时,关于PDCA质量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也比比皆是。张涛(2008)依据在企业掌握的质量管理知识,结合课程教学实践经验, 在高职层面探讨其在《进出口业务》课程教学运用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法,提出“3+1”式模块化教学模式。[7]宋立公、徐磊(2007),白雪(2010)则将PDCA质量环运用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过程中,设计出各自的三套车循环体系质检方案。[89]孙欣、时雪华 (2013)则将PDCA质量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监控,指出PDCA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0]而纵观上述研究,大多数学者与教师均把PDCA运用于高职层面专业课程的质量监控,也有极少数学者对大学英语EGP层面展开实证研究,但由于国内对ESP的理解误区,将PDCA运用于ESP质量监管的实证研究凤毛菱角。

 

  3.2 国际贸易类课程ESPPDCA的元素

 

  因此结合上述分析,笔者基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及广东创新职业科技学院的任教经历,设计出以下PDCA管理办法:

 

  计划(plan)阶段:教师先行查阅涉及国际贸易知识点的ESP文献,并按知识点汇编成电子教案,在电子教案中以来自企业的一手工件为案例驱动课堂教学实证,如国际商务信函的写作范本,标准范式的英文合同等,并以内容为依托,按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知识点编排为顺序,着重介绍对应知识点中ESP的使用规范,适用场合并安排针对性练习,题型如写作、翻译等。

 

  实施(Do)阶段:在此阶段中,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即给学生派发ESP课件中的真实案例,并给出对应的语言辨析规则与辨析实例,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真实案例中ESP的语言特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找出对应文书ESP的使用行规与特点并形成体会。同时在课堂上给出反馈,以生生和师生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在分析ESP案例中的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

 

  检查(Check)阶段:基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由教师将学生小组的反馈收集,整理,分析典型问题及普遍难点,并按难度系数分类,形成国际贸易ESP微语料库,以此总结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授课效果。

 

  处理(Action)阶段:根据总结的量化结果,修订计划阶段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计划,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教学进度表及课程大纲,为下一轮的ESP教学提供质检依据。

 

  4. 结论

 

  综上所述,ESP教学作为目前外语教学与专业接轨的绿色通道,对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服务区域特色经济提供了可行之路,但由于目前ESP教学存在经验不足,教学资料不规范等因素,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故此,PDCA质量环作为动态循环性质量监管体系不仅能从根本上保证ESP的教学效果,使英语作为服务专业领域的工具充分为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性就业提供帮助,也能在监管过程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接轨,实时更新,可谓一举两得。因此,PDCA质量环对ESP教学意义重大,且具有相当可行性。

 

  作者:骆艳 来源:锦绣 2016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