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质量管理论文

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016-04-18 15: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 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已成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世界领先技术,对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截至2006年,中国已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约3.8亿公顷,增产稻谷5.2亿吨。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为1600万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近70%,全中国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然而,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理论与管理知识,管理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管理措施不健全,同时缺少科研质量田间操作管理规程及质量内控体系等,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中国杂交水稻科研效率不高、科研人才成长缓慢,已经成为限制中国杂交水稻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之时,必须对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进行审视,特别是作为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国家,中国在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杂交水稻科研活动中导入质量管理原则的意义和价值还没有被发掘。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工作亟需引进质量管理体系。

  

  科研质量管理以提供优质科研成果和服务为目的,将组织管理、科研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经济有效地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中外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如周文泳认为,我国与英、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竞争力上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科研质量管理上的差距,而其根源在于科研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杨光提出,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的原理是根据有关规定和产品特点,制定具体研制程序,明确划分研制阶段,实施分阶段质量控制。赵玉索指出了实施科研过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认为进行科研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对可能影响科研工作质量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改进。此外,国外学者对一些特定领域的科研质量进行了的研究。如P.I.Shilyayev指出,从组织上和经济上提升科研管理机构的层次,是改进科研活动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M.L.E.A.Landheer等人分析和展望了EORTC(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在外科病房肿瘤临床研究中的质量保证问题。ChristinaH.Gladwin等人讨论了农业方面合作研究中的质量问题。

  

  2.杂交水稻科研管理的内容、存在问题及目标


    2.1管理内容

  

  杂交水稻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了杂种优势的水稻。杂交水稻应用的关键是培育优质高产的杂交组合。由于杂交水稻仅能利用杂交第一代,第二代优质性状即产生分离,因此,杂交水稻还必须年年制种才能保障生产使用。此外,杂交品种的推广应用还依赖于配套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因此,杂交水稻的科研管理内容包括品种创新、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如图1所示。

  

blob.png

  从图1可以看出,品种创新、制种和栽培质量管理三部分构成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主体。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对这三部分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有效开展资源引进、新品种选育、制种和栽培等工作,才能最终获得优良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2.2 存在问题

  

  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具体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目前,对中国杂交水稻科研过程的管理主要局限于局部环节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把杂交水稻品种创新、制种管理、栽培管理等科研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而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二,杂交水稻科研管理效率不高。目前,由于中国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除少数单位有具体的管理要求外,大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执行的规程。第三,杂交水稻选育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由于杂交水稻科研机构和组织不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限制了杂交水稻信息资源的快速搜集和交流。第四,科研管理队伍配置不合理。杂交水稻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先进管理知识,造成杂交水稻科研过程中导入质量管理活动现象少,使得杂交水稻科研人才成长缓慢。第五,育种机构体制不健全。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适应性,科研内部机制不活,没有细化管理程序,对科研过程没有监控作用。

  

  2.3目标

  

  要提高杂交水稻科研工作效率,引入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重点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探讨杂交水稻管理模式,明确杂交水稻科研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第二,把有关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杂交水稻科研体系管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根据建立的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模块,并利用有关质量管理理论制定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框架体系;第四,根据杂交水稻科研管理质量特点和目标,阐述和分析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最后,提出促进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3.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设计

  

  全面质量管理是当今世界上主流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性。全面质量管理来源于质量管理,而不等同于质量管理,它是当今质量管理发展更高的境界、更深的层次、更全的思想。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转,如图2所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dminister)处理。杂交水稻科研是—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杂交水稻科研全过程包括品种创新管理、制种管理及栽培管理3个方面,每个方面的管理都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blob.png

    品种创新阶段。首先根据所要选育出品种的需要,如选育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来拟定选育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具体实施执行,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选育及配组试验等各项活动;在实施阶段,要对照计划进行检查核对,了解执行情况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采取措施,把实践经验转化成标准,标准可以继续指导下一轮的试验,整个过程是循环反复的。杂交种制种阶段。首先根据繁殖目标的特性及对产量和纯度的具体要求,制定制种科研的目标与计划;技术人员在充分领会制种计划的基础上,在操作人员的配合下对分期播种、田间管理、花期调节和人工辅助授粉等环节按照事先拟好的计划严格执行,并做好田间记录,以备管理部门随时检查;考评体系与运行体系同时运行,即用事先制定的技术标准对每一个关键技术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如果出现不达标的情况及时纠正;最后,对整个生长季的所有细节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调整方案,经过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后,确定下一年度制种目标和实验计划,进入下一轮的科研循环。栽培阶段同样遵循全面质量管理过程。计划是栽培科研的起点,即对栽培科研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包括栽培目标的确定,主要栽培管理因素的确定、应急处理方案等;在完成计划后,技术人员负责根据设计好的方案执行,即对整套方案实施全面运行,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育秧、秧田管理、秧苗移栽、本田管理和收获储藏等过程的实施与控制;依据阶段成果,对实施过程进行考察,结合调查记录,考评相关人员对各环节的控制程度,评定关键技术作业质量和技术方案的科学性;最后分析栽培科研实施的成功与不足,提出问题的解决改进措施,并经过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修正,在下一步研究工作设计中提出调整方案,形成新的科研计划,即确定下一年度的目标和计划,进入下一轮的科研循环。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本文构建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blob.png

  4.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

  

  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科研过程的效率,根据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及杂交水稻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与杂交水稻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科研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是必要的。图4是杂交水稻科研单位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图,其中虚线表示信息的相互传递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建立五个体系,即决策体系、计划体系、运行体系、考评体系和改进体系,这五个体系同时遵循全面质量管理PDCA管理循环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处理,也就是说杂交水稻的品种创新、制种和栽培都必须围绕着这五个体系全面开展工作。建立领导决策体系是杂交水稻科研单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领导决策,是在科研领导者及其被领导者的参与下,对杂交水稻科研未来行动的目标、途径、对策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完善。后四个体系在科研单位决策层的统一领导下,在质量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下,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全面推进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工作。

  

blob.png

  第一,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开展之前,需依据所要开展模块的工作,设立科研质量目标,在目标确定后,对开展的工作要进行严密细致的规划,规划经过研究修改确立后,就要对涉及的科研过程制订控制措施,并将计划转入实施阶段;第二,在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运行阶段,需建立杂交水稻科研过程质量标准体系,要根据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标准去开展各项工作,并且依据质量标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实施过程建立科研质量控制体系;第三,杂交水稻科研阶段工作完成后,要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对所实施的工作进行全面考量;第四,考评体系要对包括科研结果的科研全过程评价实际绩效,并将实际绩效与计划体系阶段建立的质量目标进行对比;第五,在考评阶段后,就要对整个科研过程中的失误进行总结,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这就是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改进体系,经过讨论确定一个最终的改进措施,新的措施在下一轮科研过程中具体应用。

  

  5.结论及政策建议

  

  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和其它研究工作一样,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有连续性、严谨性,因此,杂交水稻科研也必须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从整体上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多视角的变革和改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研究效率。本文根据杂交水稻科研自身特点,在借鉴国内外质量管理体系成功经验基础上,构建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设计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实施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可以提高科研效率、培养人才队伍,通过将质量管理应用到科研的每个环节,使每一项工作都与质量管理联系起来,对提高杂交水稻科研机构的管理水平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选育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和提高杂交水稻科研成果质量提供了保证。

  

  为了推动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推广应用,建议建立杂交水稻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对限制杂交水稻发展的如单产水平、适应性、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等共性瓶颈技术协作攻关,实现杂交水稻技术、资源、信息的全面共享,为我国世界领先的杂交水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