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

政府权力、精英关系和乡镇企业改制

2015-07-08 0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提要:通过对苏南和温州乡镇企业不同的改制方式的比较,本文分析了改制背后的政治因素。虽然财政约束、监管约束和信息约束可以部分地解释两地改制方式的差异,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地权力关系的不同,即政治约束。本文指出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之间不同的权力关系解释了谁可以参与、谁被排除在外,谁的利益得到考虑、谁的利益可以牺牲。乡镇企业改制所揭示的问题对当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权力;精英关系;乡镇企业改制

  一、引言

  乡镇企业的改制虽然在几年前已基本落下帷幕,但在其过程中所展示的现象、暴露的问题和改制方式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却仍然值得探讨。尤其是在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遭受一些质疑、各界对产权改革莫衷一是的情况下,①「2004年8月由郎咸平引发的对某些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的质疑迅速引发各界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热烈讨论,足见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分析和检讨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苏南和温州两个地区农村集体工业(乡镇企业)改制的不同方式——苏南的暗箱操作和不公正的改制与温州相对透明和公正的改制——的比较和分析,讨论了不同的约束,尤其是地方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政治约束)如何决定和影响地方(社区)政府对改制方式的选择。地方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决定了谁可以参与到改制的过程中来、谁被排除在外,决定了谁是受益者、谁在被牺牲。

  改制背后涉及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在这里主要指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而不是指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意义上的政治因素),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改制涉及到生产性资产的再分配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相关群体的利益;各相关群体也会基于自身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和能力,对改制方式和改制过程施加影响。wWW.133229.Com所以,怎么改制、怎么协调照顾各个群体的利益,都将对经济平等和社会分层产生长期的结构性影响。

  综观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成为可能。①「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我对精英联盟的前提、机制和实现路径有详细的讨论(参见zhang ,2003b )。我也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专门讨论这些问题。这里只是粗略谈及改制的政治后果。」如以上所分析的,苏南的政治格局本来就是一个精英政治的格局,改制后这种局面很可能会持续并进一步加强。从历史角度看,获致财富的途径使苏南的企业家在政治上容易变得保守。以不公正的方式获致财富变成了苏南"管理型资本家"(即原来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通过改制而变成的资本家)的"原罪"."管理型资本家"不是成为人们羡慕和景仰的对象,而是成了人们憎恨和嫉妒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同政府官员结盟,维持现有社会秩序就成了苏南企业家的利益所在。

  与此同时,苏南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也为精英联盟提供了可能性和动力。处在社会顶端的少数几个当权者和少数几个有钱人总是更容易实现联盟(当然不一定是正式的)。正如奥尔森所分析的,"特殊利益"小群体,或者说"既得利益者",常常能自愿组织起来采取行动支持其共同利益(曼瑟尔·奥尔森,1995:30,151)。在苏南,经济精英要保持其经济方面的支配地位,而官员们则希望保持其权威。为达到这一目的,双方都需要将民众保留在原来的位置,防止更多的人参与到当地政治生活中。这种联盟关系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地方威权主义。苏南仍由政府控制和社区精英主导的村级选举正好反映了这一政治现实(zhang ,2003b )。因此,我并不同意邱泽奇(1999)关于乡镇企业改制宣告了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的论断。事实也逐渐表明,改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传统的领导-从属关系(即乡镇企业受乡镇政府管理、经济精英服从政治精英),使得经济精英获得了更显赫的地位,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也较改制前有所疏远,但由于他们的历史性联系,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形势下两个精英群体的相互需要,精英联盟有着非常现实的可能性。①「康晓光(2002)在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走向时提出,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联盟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政治现实。他的研究着重从宏观层面描述,而我的研究则是微观的实证研究。」经济精英需要政治精英帮助他们提供好的经营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对付外在的和上边的掠夺等;而政治精英则需要经济精英帮助他们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如在改制以后,苏南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提出了"为企业服务"的口号,把服务企业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而苏南在历史上形成的强大的干部考核机制则为政治精英同经济精英的结盟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②「据作者对许多地方的研究和观察,苏南的干部评估机制是最强大的。」

  相比之下,温州的发展道路及其由此而形成的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则使精英竞争成为可能。温州快速成长的私营企业催生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强大的企业家阶级,他们以其强大的经济资源优势,成为地方社会治理及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难以替代的力量,对政府行为产生了潜在的、巨大的影响。如前所述,温州的私营企业是在政府控制之外大量成长起来的。正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发展当地经济,特别是发展集体企业,才为私营企业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数量迅速增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家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他们对政府治理有强烈的要求,如提高效率、改进服务,获得更大的政治参与空间等。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由企业家组织的商会和协会,承担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协调功能。这说明这种由经济领域的活动向政治空间发展的潜力完全可能变成现实。

  另一方面,温州的私营企业家们也没有苏南"管理型资本家"那样的历史和心理负担。他们是靠市场机遇和自己的努力而致富,从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温州,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往往成为人们羡慕和追求的对象,整个社会对富人和财富的理解和容忍程度也相对较高。这一事实使得企业家阶级更为自信。因此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害怕竞争。

  从社会结构上来说,温州面广量大的企业家阶层(温州的社会结构呈纺锤状,中间大两头小,参看zhang ,2003a;胡宏伟、吴晓波,2002)和社会流动的频繁也使得精英竞争更具可能性。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来自成员之间的竞争要比人数众多的自发群体更有可能组织起来并形成联盟。企业家之间围绕着市场、权力、地位、声望等的竞争,促使地方(基层)政治和社会出现了竞争性的格局,如,温州的村级选举正是因为有大量富人的参与才变得非常激烈(zhang ,2003b)。也就是说,不同于苏南的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的联盟,在温州,经济精英对政府加以制约的要求和经济精英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政治生活现象。

参考文献:

  陈吉元编,1989,《乡镇企业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范从来、路瑶、陶欣、盛志雄、袁静,2001,《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与股权结构的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冯曲,2000,《从资金筹集机制看乡镇企业改制:制度变迁动力学的一个案例》,《改革》第5期。

  韩云,2000,《乡镇企业积累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胡宏伟、吴晓波,2002,《温州悬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黄少安、魏建,1999,《诸城"二次改制"的考察》,《改革》第2期。

  姜长云,2000,《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逻辑》,《经济研究》第10期。

  康晓光,2002,《中国:改革时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当代中国研究》第3期。

  曼瑟尔·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秦晖,1997、1998,《十字路口看乡企——清华大学乡镇企业改制问题调查研究报告》,《改革》1997年第6期(上)、1998年第1期(下)。

  邱泽奇,1999,《乡镇企业改制与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社会学研究》第3期。

  单东主编,2000,《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北京:中华书局。

  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编,2002,《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史易、赵小剑,2001,《苏南寓言》,《财经》第5期。

  谭秋成,1999,《乡镇集体企业中经营者持大股:特征及解释》,《经济研究》第4期。

  ——,2003,《转型时期乡村组织行为与乡镇企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温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98,《温州市志》,北京:中华书局。

  无锡市统计局编,1991,1996,1997,1998,1999,2000,2001,《无锡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谈汗人主编),1994,《无锡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温州市统计局编,2001,《温州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新望,2002,《期待一个什么样的新苏南?》,个人网站。

  徐志明,张建良,1997,《乡镇企业资金的高速增长及效益下滑——江苏省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杨海鹏,翟明磊,2001,《温州"自费"改革的悲喜》,《南方周末》7月19日。

  袁恩桢编,1987,《温州模式与富裕之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军,2003,《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改革》第4期。

  张军、冯曲,2000,《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的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第8期。

  张仁寿、李红,1990,《温州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维迎、栗树和,1998,《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第12期。

  赵顺鹏、朱知喜,2000,《超前与裂变:走近乐清的改革开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共锡山市委党史办公室编(顾伟伦、宿浩良主编),1999,《锡山市社会主义道路50年》,锡山:锡山市第二印刷有限公司。

  支兆华,2001,《乡镇企业改制的另一种解释》,《经济研究》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保"调查课题组,1999,《中国村庄经济:无锡、保定22村调查报告(1997-1998)》,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周尔鎏、张雨林,1991,《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周海乐、周德欣主编,1996,《苏锡常发展特色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邹宜民、戴澜、孙建设,1999,《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思考》,《经济研究》第3期。

  byrd,william &lin qingsong(eds.)1990,china's rural industr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i ,yongshun 2002,"relaxing the constraints from above:politics of privatizingpublic enterprises in china."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 .10,no.2.

  chen,hongyi 2000,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china's township and villageenterprises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djilas,milovan 1957,the new class .new york :fredrick a.praeger.

  evans ,peter,dietrich rueschemeyer &theda skocpol(eds.)1985,bringing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ho,samuel ,paul bowles &xiaoyuan dong 2000,"letting go of the small:an analysis of the privatization of rural enterprises in shandong and jiangsu."ubc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center for chinese reserch,working paper,vancouver ,bc.

  ho,samuel ,xiaoyuan dong,paul bowles &fiona macphail 2002,"privatizationand enterprise wage structures during transition:evidence from rural industryin china."economics of transition ,vol .10(3).jefferson,gary &rawski ,thomas 1994,"a model of endogenous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perty rightsreform in chinese industry."working paper #289,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pa.

  jin ,hehui &yingyi qian 1998,"public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 of firms: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3,no.3.

  kung,james kai2sing 1999,"the evol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village enterprises:the case of wuxi county."in jean oi &andrew walder(eds.),property rights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hongbin &scott rozelle 2003,"privatizing rural china:insider privatization ,innovative contrac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ownship enterprises."the china quarterly ,no.176.

  li,hongbin 2003,"government's budget constraints,competition,and privat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rural industry."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31.

  lin ,nan 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 :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rural china."theory and society 24.

  lin ,nan &chih -jou jay chen 1999,"local elites as officials and owners:shareholding and property rights in daqiuzhang."in jean oi &andrew walder(eds.),property rights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ress.

  liu ,alan 1992,"the'wenzhou model'of development and china'smodernization."asian survey 32,no.8.

  liu ,ya2ling 1992,"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china quarterly 130.

  ma,rong et al .(eds.)1994,investigations on china's tves in the 1990s.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millan,john &barry nanghton 1991,"how to reform a planned economy:lessonsfrom china."oxford review of economy 8(1).

  migdal,joel 1988,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2society relations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lls ,c.wright 1959,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moore ,barrington 1987,authority and inequality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oxford:claredon press.

  nolan ,peter &dong furen(eds.)1990,market forces in china :competitionand small business the wenzhou debate.london :zed books.

  oi,jean 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ate corporatismin china."world politics 45(oct .).

  ——1999,"the decades of rural reform in china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the china quarterly 159.

  park,albert &minggao shen 2003,"liability lending and the rise and fall china's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1.

  parris,christen 1993,"local initiative and national reform :the wenzhoumodel of development ."china quarterly 134(june).

  pfeffer ,jeffrey &gerald r.salancik 1978,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harper and row.

  roland,gerard 2000,transition and economics :politics ,markets,andfirms.cambridge,ma:mit press.

  ruf ,gregory 1999,"collective enterprises and property rights in a sichuanvillag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managerial corporatism."in jean oi &andrewwalder(eds.),property rights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walder,andrew 1995,"local government as industrial firm:an organizational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

  whiting ,susan 1999,"the regional evolution of ownership forms :shareholdingcooperatives and rural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wenzhou."in jean oi &andrew walder(eds.),property rights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ress.

  ——2001,power and wealth in rural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alchan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ng,christine 1992,"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problematicsequencing of reform in post2mao china."modern china 18.

  xu,chenggang 1995,a different transition path:ownership,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rura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

  zhang ,jianjun 2003a,"patterns of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equality."american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regular session,atlanda,georgia.

  ——2003b ,"marketization and democracy in china :two regional experiences."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zhou,kate xiao 1996,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power of the people.boulder :westview press.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