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从 2005 年起连续 5 年,每年招募 2 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时间一般为 2 到 3 年[1]。2008 年 4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决定从 2008 年开始,用 5 年时间选聘 10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2],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全面实施推广。从个别省市的试点到全国推开,大学生村官计划历经十几年的探索,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积蓄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且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该计划的有效推进。
一、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政策规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论文格式是由各省、市、区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团委统一组织,公开招考和选拔的。选聘对象确定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其签订聘任合同。但大学生村官并不具有公务员身份,合同中要明确双方聘用关系及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3]。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学生村官特殊的助理身份,基层村委更期望他们借助自身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发挥参谋作用,即“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做到领导未谋有所思;围绕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到领导未闻有所知;围绕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做到领导未示有所行。”[4]虽然签有聘任合同,但一些大学生村官不清楚自己具体工作任务是什么,学非所用,做了3 年的文书工作或办公室秘书,不能参与实质性村务决策。大学生村官尴尬的角色,导致职责不明确,缺乏归属感,影响工作积极性。
(二)干部和村民对于大学生村官不重视。
大学生村官作为充实基层农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背景,开阔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和投身农村工作的热情,能够为传统农畜牧业发展带来新思想和现代化技术。大部分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表示欢迎,但有些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年龄小,来了就是摆设,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采纳有限。一些村民虽然肯定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带来了新风貌,但由于大学生村官签订的聘任合同只有 2至 3 年,认为他们不会长期留在村里工作,不了解村里的现状,等到摸清了实际情况任期也结束了,而且没有实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大学生村官产生了挫败感,阻碍了他们参与农村发展改革的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和出路不明。
不可否认,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对于大学生村官有许多优惠政策: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时可适当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户口可留在现户籍所在地等[2]。因此,一些大学生只盯着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 以便于给自己“镀金”,为今后进入城市发展“加码”,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了曲线回城的跳板[5],没有真正扎根农村的愿望,失去了基层组织和村民的信任,与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最初目的相去甚远。
(四)自身角色转变和认识误区。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对农村的现状不了解,尤其是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缺少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村艰苦条件缺乏心理准备。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没有及时转变身份角色,虽有工作热情,但当遇到不便的日常生活,现实的工作困难时,往往因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影响工作干劲,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也有碍于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建议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成才有效机制。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不断深入实施,大学生村官中不乏出现诸如石磊、王东海等佼佼者。深入研究他们的成功经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培养、管理和保障机制,侧重从农畜牧业、科技等基层急需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选聘村官。各级政府不仅要强化和落实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基层任职,更要创造大学生村官成才良好环境,做到人尽其用,使这项计划发挥最大效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革步伐。
(二)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重要作用。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宣传力度, 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这项计划对“三农”工作和当地致富发展的实际作用和贡献。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尤其是村干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大学生村官工作,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工作便利,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和掌握农村政策法规和农村工作技巧,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减压,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听取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和建议,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成才观。
各高校要重视和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力宣传国家“三农”政策,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通过树立典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帮助大学生坚定服务“三农”,扎根基层的信心。另外,可以邀请一些有工作经验和佳绩的大学生村官为在校大学生或即将踏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学生介绍经验,答疑解惑,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四)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转变角色定位。
大学生村官自身要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消除功利和投机心理,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愿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村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勇于吃苦和锻炼自己,尽快熟悉情况,融入基层。另外,在工作中要虚心求教,尊重村干部,尊重村民,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处理复杂事务时,敢于向困难挑战,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多调研,多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