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

社区管理改革创新问题分析论文(共5篇)

2023-12-11 21: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促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改革探析


  一、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的对象是社区居民,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强调社区教育管理要从社区居民的利益出发,居民利益是所有城市社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在新时期,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在改革管理工作时务必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用真心、真情、真诚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的目标应是走千家、进万户,采取实际行动深入居民群众中,多看、多问、多思考、多研究,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为社区居民解惑、解难,从而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从本质上发挥出纽带作用。同时,城市社区居民教育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化解各种纠纷、矛盾,倾听居民诉求,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变陈旧的社区教育管理行为,打造符合社区特征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完成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的任务。


  二、促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


  1.建立良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将城市各个社区的教育管理机构有机联系起来,统一号令,发挥出机构发展城市社区教育事业的整体作用。二是健全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中分管城市社区教育的人员;政府机构部门负责管理城市社区教育的人员,包括区、街道、居委会等内部相关人员;专门的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机构,也就是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管理人员。三是构建新的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即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分别是市级、区级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管理城市社区教育,市、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则组成四级管理网络,把居民委员会摆在管理网络的中心位置,真正把城市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2.尽快建立完善的参与及合作秩序


  一是树立服务意识,因为服务精神是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主体开展工作的主要支持力量,实际上管理主体很难通过参与公益性事业获得利益,其关键在于分担公共责任,只有树立起公共利益优先的意识,才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事业。二是建立健全权力约束机制,坚持弘扬法治精神,依法明确城市社区教育的各个管理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通过立法约束其行为,同时加强监管,用权力约束权力,促使各个管理主体相互监督、制衡,并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以便提升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的服务质量。三是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开展城市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协调的过程,调配资源,协调各个管理主体,协调主客体矛盾等,所以建立稳定的、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对促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改革非常重要。可建立完善的联席会议制度,由相关部门负责定期交流城市社区教育计划;也可专门成立协调组织,依托第三方的力量加强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还可建立网络化的办公制度,公开政务,避免重复沟通某一信息,提高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效率。


  3.整合城市社区各种教育管理资源


  一是以社区居民为主,组建城市社区教育队伍,加大社区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城市社区内的各个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服务社区发展,尤其是部分专家学者、具备行业技能的社区居民、离退休干部等,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专兼职结合的城市社区教育队伍,同时鼓励社区居民主动接受社区教育,活跃社区学习氛围,有效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整合城市社区的组织资源,尽可能形成社区教育管理合力。社区应大力倡导区域内学校、社会团体、文化机构等共同开展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将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区开放,使社区成员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场所,推动社区教育管理的有序、高效進行。


  在中国的发展及转型时期,改革城市社区教育管理尤为关键,只有准确把握并严格遵循促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助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稳定的城市社区以及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第2篇: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效果分析


  社區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社区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69号)《中国人才2011-2015卫生发展纲要》等文件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遵义市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历相对较低[1],其素质和能力亟待加强。然而,目前国内开展的社区卫生人员培训方式不统一、技术指导不规范、缺少交流平台和效果评估,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为此,该研究对遵义市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此类培训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以2015年参加遵义市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的126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Kirkpatrick培训效果评估模型[2]部分内容并结合学员基本信息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业资格、职称等内容),学员对培训反应维度的满意度(包括课程、师资、教材、设施、培训方式等),学员对学习维度的评价(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的转变)。其中,反应维度的满意度以5分制评分法对各培训服务项目进行评分,满意度越高则分值越大;各指标综合评分均值≤2.33为“不满意”,2.33~3.67之间为“一般”,≥3.67为“满意”[3];学习维度以百分制评分法对培训前后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评分,通过知识技能评分差异反映培训的学习维度效果。


  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I,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培训前的知识和技能自评表等内容;培训后发放调查问卷II,包括学员姓名、培训服务项目满意度评价表和培训后的知识与技能自评表等内容。问卷现场回收。


  1.2统计方法


  在室内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x±s)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126套(含调查问卷I和II),回收126套,均为有效问卷。培训学员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75名和51名;年龄构成方面,21~30、31~40、41~50和51~60岁年龄段人数分别占15.08%,45.24%,31.74%和7.94%,平均年龄为39.1岁;职称构成方面,高级、中级、初级和无职称人数分别15.08%,22.22%,32.54%和30.16%;学历构成方面,本科及以上、大专、中专和其他学历人数分别占33.33%,39.68%,26.20%和0.79%;专业构成方面,医学类、非医学类和无专业人数分别占86.50%,7.94%和5.56%;执业资质方面,医学类、非医学类和无执业资质人数分别占68.25%,29.37%和2.38%。


  2.2培训效果的反应维度评价


  Kirkpatrick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学员反应维度评估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师资、教材、设施、培训方式等方面[2],然而,此次培训采用的是短期脱产培训,培训机构为学员提供了统一的食宿条件,为此,增加了后勤保障满意度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教材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力量的满意度较高,其综合评分均值>4.0,课程设置综合评分略<4.0,而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综合评分均值<3.67,表明培训学员对教材內容、培训方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为高满意度,而对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的满意度为一般,见表1。


  2.3培训效果的学习维度评价


  培训前后,学员分别对自身的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全科理念、社区卫生相关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区卫生管理能力、新信息获取能力、综合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评。结果显示: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后自评结果分值高于培训前16分以上;同时,培训前后自评分的配对t检验的P<0.05,表明培训前后学员的知识和技能产生了显著的提高,见表2。


  3讨论


  学员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上(84.92%),高中初级职称人数占69.84%,表明学员多数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对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学员具有本科以下学历人数占66.67%,表明遵义市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这与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相符[1]。在学员学历构成中非医学类或无专业人员占13.50%,且31.75%不具备医学类执业资质,表明遵义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性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在西部地区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高所致。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也暴露出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规范化管理的评价方法等问题。参照Kirkpatrick培训效果评估模型评估的结果显示:学员对培训的教材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的满意度较高,同时,培训前后学员的知识和能力自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显著高于培训前),表明培训单位对社区卫生服务及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较高、通过组织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的高质量师资队伍进行教学,从而获得较好的培训效果。然而,在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学员满意度为一般,则可能是培训实施单位对这些重视程度不够所致;在今后类似的培训中,需加强培训实施单位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4]。


  此次培训使得学员在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全科理念、社区卫生相关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区卫生管理能力、新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较大的提升(平均自评分增加了16分以上),对于其是否有利于显著增加受训学员所在社区的居民对其服务满意度的提升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作者:唐宇宏等

  第3篇:推广腹膜透析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观察


  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的一种重要的替代疗法[1]。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和患者残肾功能的降低,部分PD患者的健康状况可能发生恶化,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退出PD治疗[2]。因此,如何更好地对PD患者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是摆在每个肾内科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利用目前我们现有的医疗资源,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实行腹膜透析社区化管理模式的1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6.35±6.67)岁;透析时间8~32个月,平均(20.62±10.17)个月;所有入选患者均采取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治疗,每日交换透析液3~4次,每次使用透析液1.5~2L,每袋透析液在腹腔内留置4~6h(白天)或10~12h(晚上)。


  1.2社区化管理方法


  对于18例PD患者均给予建立病情档案后进行社区化管理干预,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出院指导,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对腹透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同时电话随访,定期联系,随访内容包括观察病情、指导患者保持水盐出入平衡、预防感染、健康教育等。通过社区医护人员的反馈,了解患者居家腹透治疗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2.1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水肿程度的变化,水肿程度的评估标准[3]:轻度是指仅踝关节以下发生水肿;中度是指膝关节以下发生水肿;重度是指膝关节以上部位发生水肿,或全身浮肿。此外注意观察外出口有无感染、自身感觉的舒适度、社交活动受影响情况等方面。


  1.2.2保持水盐出入平衡


  指导患者加强自身对于水、盐控制的重视程度,并教会其保持液体平衡的一些具体常用方法,比如指导患者日常记录饮食量、掌握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准确记录24h尿量,掌握测量超滤量、测量体质量和计算体质指数的方法,注意要提醒患者耐心细致地记录水果、零食、菜汤、输液、饮水的量,包括每日不显性失水量[4](约500~700ml,根据季节有所变化)的记录,根据上述各项计算每日总出入量。指导患者学会保持水盐平衡。


  1.2.3预防感染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嘱其在每次交换透析液之前认真洗手,平时注意保持自身以及衣服清洁卫生,减少表皮和导管周围的细菌孳生,防止交换时细菌经导管侵入腹腔[5]。在交换时,保持环境清洁干燥,并有充分的光线。保持放置用品的平台、桌面和透析设备清洁卫生。


  1.2.4定期健康教育


  医务工作人员建立PD治疗患者的疾病管理档案,对患者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并分发PD相关的宣传册,集中组织患者观看教育视频,同时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及各类健康指导等,回答患者所提出的疑问,通过电话方式定期进行回访,对患者的PD操作、病情评估、并发症预防等进行适时干预,全面转变患者的错误观念,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


  1.3观察与评价


  观察患者水肿程度的变化。采用国际协调委员会推荐的QOL评分标准[6],即用“若按目前的情况,你觉得今后的生活质量如何?”这个问题,根据患者的回答进行评估,该问题答案为“非常好”即为0分;“好”为1分;“多数满意”为2分;“满意和不满意各半”为3分;“多数不满意”为4分;“不愉快”为5分、“很痛苦”为6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水平越差。此外应观察PD患者外出口有无感染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管理前后患者水肿情况


  推广腹膜透析社区化管理模式3个月后,本组患者重度水肿人数明显少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6783,P=0.0002,表1)。


  2.2管理前后患者外口感染情况


  推广腹膜透析社区化管理模式3个月后,患者外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35,P=0.0352,表2)。


  2.3管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推广腹膜透析社区化管理模式3个月后,患者的QOL评分明显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研究证明,社区化管理模式是保障腹膜透析患者长期健康生存的关键,推广社区化管理模式对于PD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期均有明显的影响[7]。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目前仍有一些腹膜透析患者,对于PD的社区化管理依从性较差,随着病情的进展,自身健康状况及其生活质量出现明显下降,PD的退出率仍较高[8],因此,很有必要对腹膜透析的社区化管理加强宣传推广,以争取患者更多的支持配合。


  在进行PD治疗的患者之中,采用社区化管理模式,由社区医护人员与患者自我管理相结合。其中控制水盐平衡、缓解患者水肿,对于健康的维持是非常重要的。维持水平衡同时也是PD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腹膜超滤的功能有一定的限度,若是水盐摄入量未得到良好的控制,则势必会引起机体的水钠潴留,加重水肿;长期容量负荷增加,同时还可导致血压升高、心力衰竭,患者出现严重咳嗽、喘憋等反应。在透析患者中,心血管并发症往往是最为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通过对合并高血压和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得出容量超负荷是对患者造成巨大潜在危害的重要影响因素[9]。通过社区化管理腹膜透析患者,严格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可明显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研究表明,此项举措有助于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寿命[10]。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进行了对腹膜透析患者的社区化管理干预之后,患者自我控制水盐摄入的意识和依从性明显提高,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容量负荷、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此外,通过推广实施社区化管理,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提高,外出口感染率从管理干预前的33.3%降为管理干预后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推广腹膜透析社区化管理模式,能使患者的操作更加熟练,有助于其掌握必备的护理技巧,减轻水肿,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舒适度,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其尽早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保障。


  作者:陆文等

  第4篇:浅谈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的创新


  要研究离退休人员管理,首先要了解人口老龄化的概念,按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资料显示,我国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解决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思想和生活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还存在一些新问题,亟待在社会化管理实践中解决,对抓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个人角度,离退休人员难以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离退人员在离岗退休后,工作关系已经由原单位专转入社区,由社区统一管理。据一项调查显示,将近80%的企业退休职工在退休后都会出现难以适应社区管理的过程,有的甚至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过渡。离退人员从企业岗位上退下来,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生活变化上的差别,担心自己从企业分离出来后,在社区管理后,在薪资待遇、医疗保障、各种福利方面会受到影响,损害自身的既得利益。还存在社会角色转换不及时的问题,离退人员从原来习以为常的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打破了多年工作轨迹和工作习惯,由社会财富创造者转变为消费者,在心理和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落差,极易对社区管理产生抵触情绪。


  (二)从社区角度,社区提供的服务与离退人员需求存在质量上的差距


  一是社区管理基础薄弱。当前社区存在管理人员总体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加上对离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业务不熟悉、怀有畏难情绪,导致工作被动等待,推一推动一动,能力差,效率低。二是离退人员社区服务资金短缺。离退人员社区管理工作自2003年开展以来,虽然过去了14年时间,但政府对这项工作还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各级政府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社区服务资金安排不多,仅能维持社区服务工作正常开展,缺乏活动经费支持。三是社区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社区医院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社区开展文娱活动的场所有限,有的有场所,但缺乏设施,很难满足离退人员的要求。随着离退人员群体增加,基数扩大,社区服务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工作开展。


  (三)从政策角度,实施离退人员社区管理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


  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制定专门的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政策,导致社区管理结构存在“十里不同天”的状况,由于社区管理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为离退人员社区管理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企业离退休人员在进行社区管理之前,一直由企业自行负责,因企业管理基础、管理水平等具体很大差别,实行社区管理后,易产生更多不稳定因素。


  二、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的创新


  第一,加大投入,加强社区服务的硬件建设。各级政府部门要加深认识,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不断加大社区办公经费、办公用房及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依托增加投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勞动保障部门要立足便民利民的角度,坚持统一部署、早准备、早谋划,加强社会化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社区能将好事办好。


  第二,加强学习,提升社区管理人员软实力。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的培训,使他们知政策、会工作、能干事,确保退休人员社会化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针对一个地区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政策、业务操作全方位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第三,因地制宜,发挥社区资源整合优势。围绕“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为”下功夫,一是注重思想引领,通过征询离退人员的实际需求,采取因人而异、因人而管的方法,加强思想沟通,使情绪得以宣泄,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二是整合文体活动资源。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和文体团队,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增强对社区管理的归属感。三是加强服务保障。从关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入手,通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了解离退休人员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健康情况、爱好特长等,建立了个人档案,不断更新完善基础数据库,便于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


  第四,把握主动,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弘扬主旋律,不断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学习、文化、娱乐场所阵地建设,建立评比表彰机制,对作用发挥好、贡献大的先进离退休人员定期进行表彰奖励,以榜样的力量、示范的方式,引导更多离退休人员在服务社区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发挥退休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采取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认真履行承诺,主动当好政策宣传员,为退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升退管工作的影响力。


  作者:赵明月

  第5篇:“互联网+”思维下的基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社区管理也开始引入“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对社区进行网络化管理,促进社区管理效率更高、服务更优、效果更佳。然而,社区管理要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网络化管理转变,实现互联网和社区管理深度融合还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县级基层社区管理因现实基础条件较差,要实现这一转变难度更大。本文就县级基层社区网络化管理进行研究,旨在为地方政府及社区组织进行社区网络化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1.基层社区网络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工作方式固化,社区网络化管理意识不强


  “互联网+”社区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目前还不被多数人所认知,大多数社区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对社区管理创新缺乏深度思考和工作指导,更不能为社区提供更多的服务,由政府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跟不上。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居委会人员在从事卫生管理、治安管理、物业管理、文化活动等小区管理工作时,通常是以选择性入户宣传、张贴通知或者海报形式来达到告知和管理目的。入户方式覆盖面窄,工作效率低,张贴通知和公告方式的关注度较少,因而社区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知之甚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己无关。


  1.2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适应网络化管理需要


  社区网络化管理对社区基础设施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大多数基层社区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社区网络化管理需要。一是网络通讯设施差。互联网宽带没有实现全覆盖。部分边远落后地区社区没通互联网宽带,一些社区接收不到4G网络。二是没有建立社区网络化管理平台。多数基层社区还是采取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缺乏对网络管理平台的创建。三是社区服务功能不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电商、小商铺等不能为社区提供更好的服务。


  1.3社区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不适应网络化管理需要


  社区网络化管理需要一批有文化、懂网络、会管理、善创新、勤敬业的管理人员。现有社区管理人员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干部担任,替代了传统的“社区大妈、社区大爷”从事社区工作,但社区干部多为下岗、内退人员和有一定素质的青年,他们有吃苦精神,工作责任心强,但他们大多都没接受过社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网络知识缺乏,其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达不到社区网络化管理工作发展要求。


  1.4社区管理层次较低,“互联网+”思维推进困难


  目前,县级基层社区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一是社区管理职责不够清晰。社区本应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但事实上却成了基层政府的下级机构,承担着政府部门下派的各项工作,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社区干部为居民服务的时间。二是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由于立法的滞后,导致社区建设“无法可依”,当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各类组织出现问题纷争时,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和政策依据解决。三是社区管理的社会参与不足。社区工作是社区全体成员的一种活动,然而社区工作除基层政府和社区参与外,其它居民、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得不多。四是基层政府对社区工作支持乏力。基层政府对社区工作行使的是领导权,忽视了对社区工作的指导,由政府承担的设施建设和服务跟不上。


  2.基层社区网络化管理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对社区网络化管理的认识


  基层政府、社区及社居民要充分认识到社区网络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档次、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是未来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基层政府要摆正位置,改变过去对社区的领导关系,转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在社区网络化管理建设中,加强对建设规划工作的指导,加大社区网络化管理重大意义的宣传,增强居民的认知,引导社区网民对互联网应用由娱乐化到价值化的转变。同时,帮助社区搭建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平台,承担由政府负责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干部要改变以前管好管坏一个样的思想,要把社区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高层次推进,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上网场所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入户走访把群眾需求作为工作着力点,以居民需求为根本进行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社区居民要正确认识运用互联网思维管理社区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积极参与社区网络化管理共创共建。


  2.2夯实基础,加强社区网络化管理设施建设


  网络设施建设是推进社区网络化管理的基础。一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政府要肩负起由政府承担的通讯、管网、物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网络接入,逐步扩大无线网络覆盖面,实现无线网络社区全覆盖,确保社区和家庭接入互联网带宽。社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硬件建设,在重点区域配备一定数量用于社区居民上网和培训的电脑,使居民可以就近享受网络服务。要加强社区附近大小商铺和服务机构网络化建设,帮助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网上购物、餐饮、维修等生活服务等。二要科学设计软件。软件设计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软件的实用性和居民的掌控能力,为居民提供宣传引导、便民生活、民生实事、自愿服务等搜索引擎服务,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人网络知识较贫乏的情况,尽量开发适合他们需要的软件。


  2.3加强培训,培养社区网络管理人才


  社区网络化管理对社区干部及居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和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对社区网络管理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要加强社区人才培养。对社区干部和网络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根据需要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培训,重点学习社区服务、网络化管理、网络平台搭建、舆情等知识。二要加强物管、店铺、社会组织等社区服务主体的政策法规、服务质量、职业道德、网络等方面知识学习,提高其服务社区的能力。三要抓好社区居民管理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网络知识方面的学习,特别是中老年居民网络知识贫乏,对这部分人应加强互联网知识和应用技术培训。四是选派一批年轻优秀的党政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这样既充实了社区管理干部队伍力量,同时也可通过他们带动帮助其他社区干部提升管理素质。


  2.4搭建平台,构建社区网络管理体系


  构建网络服务平台是推进“互联网+”社区管理的必要载体。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社区管理和居民所需,分类建立起多部门全方位的网络服务平台,让居民在社区享受到高效、快捷的在线服务。一是宣传引导平台。建立宣传引导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居民遵纪守法,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二是便民生活平台。建立以社区居民生活为导向服务平台。通过社区微商圈形式让居民买菜、购物、快餐、缴纳物业费、停车费等足不出户一键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智慧化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三是民生实事平台。建立解决居民各类日常生活问题的实事平台,平台通过“民意征集”、“在线交流”、“意见建议”等方式,工作人员积极当好“客服”,对问题进行答复和解决,真正实现“网络覆盖到哪里,社区服务就跟到哪里”。四是志愿服务平台。将社区需要关爱的人群相关信息传到网上,利于爱心自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和开展关爱行动,把社区建成邻里关怀、社区关爱、社会关心的和谐幸福大家庭。


  作者:龚亚芬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