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

反思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国家视角"

2015-11-10 10: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国家视角”和“人民视角”对比,检视当前北京市规划中存在违背居民生活逻辑,忽视局部知识,盲目崇拜技术,交通拥堵,城市设计注重几何美学与视觉秩序,忽略功能秩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检视北京规划建设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北京的城市规划“回归人民生活的视角”,尊重生活的逻辑,注重地方性知识,将来自“民间视角”的意愿传递给决策者,从而构建一个有生气和活力的宜居城市。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人民视角

  一.引言
  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大都有出行难,交通拥堵,生活不便,以及市民社会萎缩,社会联系疏离的感概。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境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近年来进入了一种加速的“超城市化”进程,但城市规划多为应变式的物质蓝图规划,难以适应和制约超城市突变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和“人民视角”的深刻冲突。
  二、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
  城市规划建设的“国家视角”是指在建设社会工程的过程中,国家的采取一种简单化、清晰化和标准化的方式,以便于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控制等的一种宏大的极端现代主义视角。于此相反的是“人民视角”,面向人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基于局部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演化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表一、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的比较
  

  1.环状道路阻断路网系统。北京市城区的路网结构以矩形环状为主,道路多以此为依托,与经纬线平行网状分布。先后依托城市扩展,建设了二、三、四、五和六环路。这些道路被定义为城市的第一等级道路,无论是宽幅,还是隔离措施,都是往极致处做。所经过之处,行人、附近道路、建筑一律为其让道。这是一种道路的特权和等级化,所到之处生硬地斩断原有自发演化出来的细密毛细血管似的道路系统。这种人为强加的秩序界定了城市的边界,环里环外形成了不同的等级。环线还压缩了非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空间,使周边社区对道路的分享程度大为降低。环路结构封闭,出入口少,容易形成让交通动脉流动不畅的“死结”。
  图2.北京环状特征道路系统和上海网状特征道路系统对比
  以丰台南路来具体分析,原本是北京西南部一条完整的区域性重要通道,四环修通后,生硬地将丰台南路从中截断,紧靠四环的北部一段,已经废弃,仅樊羊路与之交叉点往西尚没有“去功能”。截断丰台南路的后果是,在当地几公里之内,凡是往南越过四环的交通流,必须绕道东边马家楼桥,或西边花乡桥,两座桥之间,无意中形成城市死寂地带免费论文网。由于死寂地带无法形成交通流。大量的交通流量,无论越过四环向南,还是越过四环向北,还是试图上四环东行或西行,都必须绕道,形成东部京开路和西部樊羊路的越来越密集的流量。
  
  图3南四环花乡-马家楼桥间被阻断的交通
  2.城市隔离栏剪除地方性知识。正如罗杰.特兰西克说,现代主义运动和当今规划的趋势最具破坏性的方面在于,设计师过分的夸大自己的角色和对人性需求过于简单的臆断。[1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由于人们手中掌握的地方知识(局部知识)被人忽略才会导致城市的活力不足,人性缺失。北京到处可见隔离栏的建设,正是设计师理性僭越的结果。隔离栏设立的初衷是保障双向道路的通行不受横穿行人和车辆的影响。无疑,通过隔离栏的建设,的确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然而,这种隔离栏的滥用在北京达到了疯狂的状态。举例说,以北京大学东门前面的成府路为例,这条道路是东西双向四车道。北边是清华大学、语言大学、科技园区,南边是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这个区域的商业和生活气息原本很浓,不需要南北隔离;第二,这条道路的车辆流量不是多到要隔离才能缓解。现在的成府路被隔离,极大不利于南北两侧的人流和物流流动。当然,不能静态地分析一条道路的情况。有人肯定会说,成府路本来已经超流量利用了,一旦撤除隔离栏,肯定交通瘫痪。其实不然,如果把成府路四周的道路毛细血管联通好,撤出隔离栏交通将更畅通。第二例,北京南站。北京南站的南广场,地铁出口出来以后,可以看见南广场公交枢纽被隔离。隔离地区的宽幅大致就是六个车道。这种隔离既不利于旅客搜寻自己需要的公交车,一旦走错地铁出口,得绕道很远。其实隔离只是逼迫人流改道而已,它并不旨在疏导人流车流。第三例,北京奥运大厦西边南北道路被人为封锁,装上隔离栏。可以看见,北京奥运大厦的西边,原有一条南北向较窄的道路,两边整齐的林木仍然清晰可见。但是,一道隔离栏阻断了这条南北向道路,使花园桥西边向北的车辆和人流必须东行到立交桥地下再向北行使。好端端一条分流南北向车流的道路被人为封锁了。
  以上三例充分表明,隔离栏隔离栏试图建设快速城市通道的代价是截断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宽窄不一的道路系统,阻碍了街区的交往,阻碍了原本可能的繁荣,阻碍了街区内市民出行线路的选择可能性,反而造成交通流阻滞,或者把一地区交通流阻滞转移位置。隔离栏背后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单向思维模式,忽略多样性和动态性。隔离者只是静态地想到从某地A到某地B的快捷可达,而没有想到在一个地理区域,分布着无数个点,无数种点点连线通行需求。设计者隔离出来的道路并不能代表那种方向的通行具有头等主要性。隔离栏以隔离者的专断替代了无数城市居民出行线路决策。这是一种独断,一种单一中心秩序取代多中心秩序。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是删除了大量的局部信息和本地知识,代之以设计者的独断命令。
  3.街道多样性和活力的缺失。街道和人行道是城市的主要公共区域,是城市最总要的器官。多样性的产生在雅各布那里有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地区以及其竟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 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2)大多数的街道必须要短,在街道上要很容易拐弯;(3)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相当比例的老建筑。(4)人流的密度要到达足够高的程度。[11]然而北京城市规划中只注重物质空间和建筑空间,强调美学秩序,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不断拆毁旧的建筑环境,新建单调的公共绿地和大型的商业用地,忽视了真正象征城市本质的多样性,违背了生活的逻辑,忽视城市真正功用和人性化目标。用统一取代了差异,用数量取代了质量,用经济取代了文化。车行干道一再拓宽,步行和自行车空间一再被挤压,使城市的人性空间和活力不断受到侵;一个个活生生的“城中村”是如何被无情地“铲除”消灭,街边针扎着生长出的小摊小贩们,或者是形形色色的特色零售街、艺术家村,被警车和推土机当作有碍市容的垃圾,被周期性地铲除,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无不在美化和净化的名义下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断受到遏制;一个个居住小区被围困在各自的铁栏围墙内,与城市和街道分的清清楚楚,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正在被抛弃,隔阂与冷漠正在城市中滋生。[12]
  四、回归人民生活的视角
  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多样而复杂的需求。要挽救大城市的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一)孵化多样化、有生气活力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第一要旨在于如何实现多种功用的混合、为各种功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城市功用的丰富多样性,才使城市有了活力,城市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首先,有生气活力城市的关键在于选择多样化,街道用途多样化,建筑形式、年代多样化,允许形形色色的人存在。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必须做到每个地区最大程度地在形式上和数量上刺激和催生各种城市用途,规划者要做的像医生一样给缺乏多样性的地方做出诊断,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毕业论文ppt,研究到底是哪一个环节上缺乏多样性。然后对症下药的提供缺乏生发多样性的条件。
  其次,城市的经济基础在于交易活动的存在。交易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是城市有活力安全的保障。正如雅各布所说,城市秩序不是由警察来维护的,而是由一个相互关联和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13]这个非正式的网络如何形成?首先,我们要在沿着人行道的边上三三两辆地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点或其他公共场所,这些小场所在人行道边上,给人们提供了使用人行到的理由;尤其是在晚上或夜间能开放,比如商店、酒吧、咖啡厅和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等,它们能够以综合的不同的方式维持街道的安全和活力。第二,一片城市区域中的商业应该频繁分布,应该有不同类型的小企业,小商铺,这样可以使没有公共场所的地方也能拥有很多行人,并让人们可以有理由横穿街道。第三,店主和小企业主本身也是典型的安宁和秩序的坚决支持者。第四,人们上街办事和买食品饮料本身是很吸引人的”[14]。例如,在我曾住的育芳园小区街道它不是很宽,但人行道的两边有很多小餐馆、干洗店、小便利店、水果摊、报刊厅、咖啡厅和酒吧等。路上总有很多买东西、卖东西和看热闹的行人,即使是到了夜间,路灯加上咖啡店和酒吧里总会传出一些欢闹声和人声,让你不再觉得夜行是件恐怖的事。而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国贸那边到处高楼密布,街道很宽,白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可是,当你下了夜班回家的时,它却变成另一张面孔,零星的小店,三三两两的行人,在路灯的照耀下,倍显孤独和寂寞。这会使你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繁华和热闹,而感觉到那是一个让人多么不安全的街道。
  (二)区分艺术与生活,遵循“经验秩序”
  城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包容了动态的、丰富的生活。城市不会是一件凝固的艺术品。艺术是生活的抽象,与真实总有一定差距,而城市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则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和认识到城市的这种 样化、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那些“大师”、天才”笔下描绘的非凡的城市蓝图、乌托邦式的城市理想,是试图把城市当作终极的完美的艺术品去创造,也许在“天赋神权”或“天赋皇权”的时代这种理想有可能实现,但在今天这种人权、民主的时代。永远只能是也仅仅是一张美丽的蓝图。
  城市规划设计者们要做的不是试图用艺术取代生活,而是回到一种既尊重和突出艺术又尊重和突出生活这样一种思想上来。“秩序”要由所达到的目的决定,而不是由纯美学的表面秩序决定。
  (三)尊重生活的逻辑,注重地方性知识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项目建设问题,而是关涉到一个城市发展、城市生与死的问题。从行为主体上看城市规划虽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其根本的立足点则是公众,因而城市规划的本身应该尊重和体现公众的意愿。公众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被服务的主体,对一方的服务设施与环境最知情,具有相当的发言权。城市规划不应局限于学院派的专家,而是人人都有发言权。正如斯科特所强调的那样,“如果没有正式项目所忽视的那些实践知识的参与,正式的规划是无法立足的。”[15](斯科特,2004:p8)
  召开听证会,允许公众参与。首先,公众参与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日夜在城市中为生计奔忙的市民,肯定对北京的交通情况有切身感受。民间智慧绝对不容忽视。其次,公众参与能够避免官僚回应性缺失,增强政策的认受性。
  城市规划者,重要的是在城市设计中关注居民的需求,让居民更能从中感受到幸福。这就要求搞城市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士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尊重生活的逻辑,注重地方性知识将来自“民间视角”的意愿传递给决策者。
    (4)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文化
   历史不仅仅为设计提供灵感和评判,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 城市是记忆的剧院,怀旧和积累可以作为创新的来源。如何让城市建筑富于地域文化的内涵?要让城市建筑具有个性同时又丰富多彩,城市建筑设计及建设就必须有历史的观念、生态的观念和文化的观念。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有其风俗习惯,有其丰厚的人文历史,更有其建筑的特色,这些都是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只有将这些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之中,城市的建设才会具有个性。
  五、结语
  城市的本质在于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正是那些远离真实生活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他们否定了历史和传统,没有尊重居民的逻辑,忽略了人民生存的智慧,没有认识到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这一切又归因于在这种极端现代主义背后的理性的自负。
  在这种背景下,勒.柯布西耶和尼迈耶的那种时代似乎已经悄然退去,在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中,那种极端现代主义国家视角应该退去回归到一种人民和生活的视角,从大跨度和悬挑技术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建设一个动态的、多样性的富有人情味的城市。如何克服这种理性的狂妄,把权力还原给人民;如何克服迷信主流城规师和城市规划理论,打破这种傲慢的、害人的与城市社会生活相违背的伪科学,还给人民安全、生动有活力的城市,这是每一个市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本文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国家视角

人民视角

对城市秩序的理解

注重视觉秩序

更重视功能秩序(经验秩序)

城市规划的目的

便于控制、管理,表现国家的权力

以人为本

对科技的态度

崇尚技术

技术的运用以人为尺度

城市美学

简单、功能单一、热爱几何图形

复杂化、多样化

街区形成方式

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

渐进的零星的生成

城市与自然地关系

城市是自然的对立

城市是自然的一种形式

城市治理

单一中心权力管理

多中心自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