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

贵州特色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2015-11-07 11: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历史性跨越是经济发展理论中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历史性跨越的内涵及可行性,并且探讨了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产业路径。文章认为,发展特色产业是后发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最佳产业途径,最后确定了贵州省的特色产业及其发展思路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特色产业,历史性跨越,贵州
  一、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内涵及可行性
  (一)、内涵
  历史性跨越,是一个社会整体以非连续的方式发展和进步的整体概念,它应该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其间要跳过一些阶段和步骤,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先决条件就是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而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应该指落后地区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对自身发展要素和先发地区的科技成果和经验模式的充分利用,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最终实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达到先发地区的经济水平甚至产生超越。因此,作为一个横向的对比概念,历史性跨越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越的主体是落后地区。这些地区与先发地区存在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是通过经济总量的积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这些地区达到了发挥后发优势的临界点;2、历史性跨越应该具有赶超特征。科学技术的跨越是基础,制度的跨越是保证,而产业的跨越则是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主要手段;3、历史性跨越的实质是通过经济的快速和超常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实现与先发区域将经济水平的缩小甚至赶超。
  (二)、可行性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最早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其后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提出了一个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即所谓的后发优势理论,并且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日本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验证。在格申克龙之后,列维、阿拉伯莫维茨、克鲁格曼、范艾肯等经济学家相继提出经济模型,使后发优势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为后发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从实践上来看,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比照历史性跨越的内涵,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比较典型的如日本在战后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经济的高速增长;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的30年时间里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前苏联在30年时间里成长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成功范例的发展类型或者发展模式是不相同的,但所走的都是非常规的跨越型道路。而历史性跨越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换言之,这种发展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在任何地区都有实现的可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国民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持续增长,总量连续翻番,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升到世界第六位。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历史性跨越的历史。
  二、特色产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最佳产业途径
  (一)、特色产业的内涵
  笔者认为特色产业是通过市场竞争而实现的,在竞争过程中,区域所拥有的独特的资源、独特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而这些优势使产业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分额,最终在竞争中获得汇报并进而发展转化成为区域的特色产业。
  (二)、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最佳产业途径
  首先,在理论上,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地域分工理论是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而发展经济学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则是后发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系列脱离平衡的运动,这些行动是由过去的不平衡发展引起的,试图在短期内在传统落后的经济中强加一个巨大的工业部门是不现实的。因此,该理论主张后发区域在一个时期内应该把投资相对集中于某些部门,通过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利用各部门投资的相对优势,使经济增长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以此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在实践上,日本在20世纪中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印证了后发优势理论,因此,通过对此模式的实证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实现后发优势的产业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战后一段时间,日本在经济水平的各个层面上都大大落后于欧美国家,而日本政府通过实施高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化配置资源,也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干预经济发展,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产业政策。
  自从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日本选择了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电力、汽车等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这一阶段日本之所以选择这些行业是与当时民间设备投资的增长有密切关系,而民间设备投资则体现了种种的技术进步。而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日本转变了发展策略,从重工业化转向知识密集化,这一时期日本在微电子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使其在国际贸易中极大的受益,一举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债权国。80年代后,日本进一步提出技术立国。至此,日本完成了追赶英美的历史任务。
  从理论上看,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实现产业跨越才能带动经济社会的跨越,但是现实的复杂性和该理论本身并没有指明什么产业符合重点发展产业的标准,所以单纯依靠该理论病不能完成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而日本的实践经验则为后发地区提供了路径借鉴。
  按照特色产业的内涵和特征不难看出,日本当时选择的重点产业类似于现在的特色产业。对于日本来说,当时资源贫乏,难以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所以日本确立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而此后的高速增长也印证了这一选择的重要性,日本在高速增长的前半期的基本特征就是:一,引进欧美先进技术改变本国企业技术结构;二,能源结构从煤炭转向石油,促进了石油化工的发展;三,产业结构日益高度化。
  三、贵州特色产业的确定及发展对策
  (一)贵州特色产业的确定
  根据前述特色产业的内涵,笔者对贵州省各产业门类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下为分析结果:
  1.特色生产资源持续性
  从表一可以看到,在贵州省现有特色生产资源中,煤炭、铝土矿、硫铁矿、磷矿、其他有色金属以及水力资源的资源禀赋系数都远大于1,可见对产业的持续性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支撑。而对于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特色医药资源,由于无法量化,所以缺乏数据支撑。但是,贵州旅游资源奇特,名山、秀水、奇峰、瀑布和岩溶洞穴遍及全省;同时,贵州省目前有40多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绚丽多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目前贵州已确认的野生植物达到3800多种,保健植物170多种,珍稀植物70多种,环保植物40多种,野生动物1000余种;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拥有中药材4290种,蕴藏量达6500万吨,既有传统珍稀名贵药材,也有极具开发价值的原料药材,国家重点收购的主要药材就有250种以上,目前全省已有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药品26个,154个民族药上升为国家药品标准。从以上这些描述和数据可以看出,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特色医药资源也能很好的支撑起相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表一:特色生产资源持续性
  


  1、构建和延长特色产业链
  在一定区域内,某一产业关联度的高低,不仅会对产业的规模经济产生影响,还会对产品的成本产生影响。同时如果形成区域化的产业群体,则能够自然的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优势,增强价格、成本竞争之外的非价格竞争实力,。
  贵州省经济基础比较落后,企业生产要素集中度和关联度较差,工业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中,应该着力结合资源、技术、市场等条件,建立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链;同时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结合相邻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在更大的区域经济体系中寻求产业的互补和链接关系,有意识的把支柱产业链条和优势产业的产品链条向关联产业和关联企业延伸,精心构筑企业群落,形成得天独厚的低成本优势,培育产业竞争能力。
  2、创新和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极大,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不断创新。通过创新,谋求发展,通过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创新和发展的互相促进才能推动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是产业培育的创新。一个地区的特色产业一经选定并付诸培育,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链,包括资金、人才、技术、流程等各种要素的质量及其协调。如果出现短板,则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贵州这一后发区域来说,特色产业的培育要走高起点之路包括投入、技术、人才等,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源优势,通过产业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超常规发展,尽快缩短与先发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又不会因为生产要素的短缺而使特色产业夭折。其次是市场的创新。某种产业和产品在一定的地域中可能是独特的,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又具有相似性。因此对于贵州省来说,除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优势外,还应创造性地对市场进行定位、分割、策划和营销,才可能在竞争中争取到消费者,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
  3、积极发展企业集团,加快对现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
  为改变目前贵州省特色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的大企业集团,形成龙头企业,产生规模经济,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的步伐。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必然需要一段漫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应对现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其基本原则是: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兼并规模小、效益差的,使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零部件厂或原材料供应商。通过这种强有力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充实和壮大大企业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小企业对资源的浪费。
  4、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发展重点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也需要坚持区别对待原则,集中力量发展重点特色产业,使其逐步走上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同时要谨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对于贵州省来说,在重点特色产业领域,应重点支持具有优势的能源原材料及后续产业及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的空间布局上,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使各地特色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5、以内为主,兼顾横向联系,构造双向开放的格局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统一的形势下,地区生产要素已经日益渗透到合作伙伴的再生产过程之中,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比商品贸易更深化的一种存在形式。我国东部地区取得的成就已经证明了先发地区生产要素的市场准入是后发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一环。考虑到贵州目前软、硬环境都比较差的现状,应该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全面向东部和中部地区开放,加强与先发地区的横向联系,以特殊政策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要素,并通过企业的联合促使西部的比较优势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化。
参考文献
1 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 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 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施培公.后发优势:模型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 李清均.后发优势: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 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1 安场保吉,猪木武德.日本经济史8—高速增长[M].厉以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12 胥留德,论特色产业[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3).
13 刘世庆.中国西部大开发与经济转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 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西部五省区调研报告[J].理论研究,2003,(3).
15 魏后凯,安树伟.要大力推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12-13.
16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7 贵州统计年鉴[M].贵州:贵州统计局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特色生产资源

资源禀赋系数

对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持性

煤炭(亿吨)

14.39910903

很好

水力资源

3.203

较好

铁矿石(亿吨)

3.288335064

较好

锰(万吨)

38.17926962

很好

矾(万吨)

1.255521151

较好

铜(万吨)

0.26763968

 

铅(万吨)

3.471640001

较好

锌(万吨)

2.767770221

较好

铝土矿(亿吨)

57.56374865

很好

锑(万吨)

49.56311108

很好

金矿(公斤)

1.208748535

较好

硫铁矿(亿吨)

30.44392646

很好

磷矿(亿吨)

71.73528669

很好

旅游

 

很好

生物资源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