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及教育一体化的深入,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已成为中国高校国际化教育建设的重头戏。此类学生的培养是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者“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重要举措,也体现着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因此,规范及优化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对于保障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作为国家“211”及“985”工程的一所研究型院校,四川大学是我国最早启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校之一。国际化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多样化:具旗舰效应的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交换生项目、双学位与单学位项目、实习项目及暑期夏令营。每年参与国际合作办学的本科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从2003年的100多人上升到了2009年的400多人。以四川大学每年约一万名本科生来计算,出国留学人数的比例达到4%,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派出人数占20%-30%的比例还相差甚远。为了提高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进程,本文欲以四川大学为例、分析探讨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办学管理现状
1.1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宣传与推广
研究型大学对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宣传主要由校教务处在校园网上挂通知,并偶尔辅以发放宣传单、召开宣讲会的方式。如有国外合作学校老师来访,国际处与校教务处会共同安排对方与学生和家长的见面会。
另外,个别把海外留学纳入自己学习规划的同学会到教务处负责国际合作办学的办公点咨询。对于这种个别情况,项目老师通常会分析该生的综合情况,如他的专业方向、学习成绩、英语水平、出国留学的动机及意愿和家庭经济水平,判断该生是否适合出国留学并推荐合适的项目。
1.2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选拔管理
研究型大学旨在把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接受最前沿的知识和氛围的熏陶。同时,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差异,因此参加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不仅要专业成绩好,还需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川大学在选拔时执行《四川大学本科参加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生选拔评估指标体系(试行)》。首先要经过初次材料筛选,主要衡量学生的绩点、语言成绩、参与社会活动的活跃程度等。初审之后要进行专家面试。面试专家组由文、理、工三科老师组成,并由校监察处随机从全校专家库中抽取,以保证选拔的公平、公正。同时,面试专家需英语较好,能胜任英语面试。专家主要从学生的出国意向、出国学习规划、人生规划、家庭的经济情况、英语听说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考察。
1.3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及海外跟踪管理
作为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伊拉斯谟(ERASMUS)项目建议参加项目的组织、机构和院系提供制度支持以保证交换学生能够顺利参加“有组织的海外学习”。①为促进及方便学生海外学习,及更快地融入国际合作办学的大家庭,研究型大学应像伊拉斯谟项目一样,在进行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时,尽量扫清障碍,为学生打开方便之门。
(1)实现项目双方学校课程的衔接。对于双学位项目,学生会被要求在四川大学修课时兼顾在国外学习需要修读的课程,最大可能实现双方学校课程的衔接,不必推迟毕业时间。(2)对于学分采用整体替换原则。对于学生在国外取得的成绩,目前四川大学实行整体替换原则。只要学生达到海外项目学校的成绩、学分修读标准,该生在海外学习所取得的合格成绩可以整体替换在川大相应学期或学年的学分。学生的海外成绩换算成四川大学的成绩时,按照换算标准的高限换算。(3)通过现代网络实现对项目学生的海外管理。四川大学教务处负责项目管理的办公室为不同项目的每个年级都建立了一个项目管理群(QQ群),大部分项目有关事宜的通知和管理都是通过QQ群来实现,联系较为便捷。学生出国(境)后在选课、学分兑换等学习方面的诸多问题,都由项目管理办公室通过这种途径沟通并为学生解决。(4)采用协会形式加强海外跟踪管理。为全方位地对出国(境)学生跟踪管理,四川大学学工部试点在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②出国(境)学生中建立了海外学生会并设立各国分会,对吴玉章学院出国(境)学生进行协调管理,了解学生在国(境)外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向学院管委会汇报。
2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交流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质性合作阶段。虽然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已取得了为世人称道的长足进步,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办学的管理水平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1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宣传未达到良好的效果
虽然是在研究型大学,学生对于参加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努力使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意识不够强烈。学生没有跳出区域、局部竞争的局限性。另外,有意在本科期间参加项目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往往认为出国留学是种奢望,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结果因此错过了本来可以负担的一些项目。
2.2选拔形式较为单一
国(境)外项目的选拔通常结合学生的学分绩点、语言成绩及其它综合因素来考察。这样的选拔虽然能选拔出优秀学生,但并不一定能筛选出最适合此项目的学生。如根据香港城市大学与四川大学的合作协议,四川大学按照惯用的选拔方式挑选出五名优秀学生参加该项目。但是,除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之外,是否应该考虑香港城市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如商科及社会科学类。同样是送学生出国(境)留学,为什么不让学生更接近世界的顶峰呢?
2.3课程修读、学分认定情况有待改善
虽然四川大学与国外合作院校已经就联合办学工作进行磋商与协调,但是联合办学的双学位项目仍然出现学生在国外不能按时毕业的情况。因为对方学校的某些专业课程的修读需要预先在该校修读该专业课程的前置基础课程,而学生在川大修读的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不被对方学校认定。所以学生只能在国外再次修读已经在国内修过的专业基础课程。
另外,学生在国外学习的部分学习成绩不能在国内得到认可,如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和胸怀,有助于国际理解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思维方式的改善等等,这些潜在的因素都不能在学分记录中得到展现。
2.4缺乏监管机制、评价体系
国外大学有较完善的质量评价及监督机制,如间隔一段时间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估。这样对于国际合作项目合作双方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及促进作用。而目前研究型大学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项目的开发方面,在对项目的筛选方面没有较大的主动权。四川大学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暂时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已经开发的项目,教务管理人员只能通过学生的口头反映及较为简单的书面反馈表对项目进行评估,整个过程缺乏科学性及连贯性。
2.5对项目学生的思想管理问题重视不够
由于出国(境)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在国(境)外与当地学生或国内去的学生之间产生纠纷的情况时有出现;同时学生也感觉到与校方缺乏联系,似乎缺乏校方的关心。另外,学生从国外回来后会感受到明显的文化冲击,对国内学习和生活不适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3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建议
毋庸置疑,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充满艰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工作亟待改进。展望未来,研究型大学要实现科学、有效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3.1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推广宣传方面
3.1.1校方对项目的间接或长远性宣传
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意味着以培养具有全球性意识及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公民性人才。如果没有深入人心的国际性意识,校方的对项目临时性的直接宣传与推广很难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在全校推动国际合作培养工作时,除了临时的项目宣传,更要以长远的目光和举措把国际化培养深深地植入研究型大学学生的脑海。改革课程、教材,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前沿知识、信息,以解决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疾病、战争、饥饿为己任的习惯。例如,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组织开设了本科生全校性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组,着力培养学生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③同时,加强校园的国际化宣传,如四川大学于2010年春季举行了一系列的欧盟讲座,旨在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让学生明确学校国际化的目标,意识到他们不应该仅仅是成为中国西部或是全国的某领域的引领者,而应是以更开阔的视野面向国际舞台。当学生理解到自身的国际化是成才的一方面时,会有更多的同学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入到国际合作培养的队伍中来。
3.1.2利用亲历者的力量进行宣传
此外,要充分利用已有国际留学研究经历的同学的辐射效果。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李显龙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就是从其他同学那学到知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20%的本科留学生以及50%的研究生留学生都是全校学生学习的对象。”同龄人之间的交谈会比正式的项目说明会更有说服力。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以及显著进步会成为同学们出国留学的催化剂。应该把这种无形胜有形的影响力扩大化,由学生组织举办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学生可以自由、轻松交流的海外留学体验交流会。
3.2教学及思想管理方面
3.2.1学生出国(境)后的有关事宜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与对方学校协调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设置学生出国(境)事务跟踪管理岗,具体协调和处理出国(境)学生在国(境)外的相关事宜;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协同学工部组织各学院成立出国(境)海外学生会,及时联系、沟通和了解出国(境)学生情况;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协调,选派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工部、教务处管理人员定期护送学生出国(境)或赴对方学校看望学生。
3.2.2对不能如期完成对方大学学习的情况灵活处理
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参加项目出国(境)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对方大学的学习,需要推迟回国者,需要学生提供对方学校的书面批准延长学习的材料,由对方大学将相应的书面证明材料邮寄给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且需学生本人提交书面的申请材料,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务处负责人审批,准予该生在国外继续学习。但只能申请一次,且前提是不能超过该生所在专业的正规学制,也不得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
3.2.3对学生进行出国前的培训
对出国留学生进行出国前的培训,即请专家以授课方式介绍有关派往国文化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阅(下转第205页)(上接第186页)读有关派往国文化的书籍和资料,并了解一些相关的常识,以提高他们适应他国文化的能力。对出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要考虑进行一些相关“跨文化”适应性的文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从另一种文化回到原属文化时所产生的不适应感,排除他们仿佛游离于两种文化间而感到不知所属的迷茫。④
3.3构建校内的国际合作办学监管及评价体系
3.3.1研究型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指导思想的制定
在国家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框架下,结合各高校的实际,形成研究性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思想,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国家、区域、高校发展的角度、以战略性眼光制定《研究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条例》。
3.3.2各合作项目的内部审批
根据《研究性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条例》,学校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统一领导,并一律列入学校的发展计划和管理。各合作项目可由各学院申请,也可由外事处开发,并由教务处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该项目的可行性、合作对方的资源、需要学校匹配的资源等方面进行论证,出具一份项目评估报告提交校长办公会议通过。
3.3.3培养方案及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
目前的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普遍采取的是学年学分替换制,这样的培养方案在连贯性和衔接方面有一定漏洞,没有最大程度地以更科学的方式利用中外双方的优质资源去培养人才。拟建立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办学质量专家评估委员会,情况成熟时应邀请国外专家参与。委员会应对中外两校联合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评审,予以通过或否决。⑤
3.3.4教学过程的质量监督
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项目办公室负责监督教学的实施情况。监督内容包括对境外教师队伍的监督、学生境外学习情况的监督、学生和老师的反馈意见等。
3.3.5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估
除了积极完善内部质保体系,高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还应积极主动接受社会教育评估机构的评判,走出藩篱从另一角度看待高校的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结果,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接受社会的检验从而促进项目的发展。
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规划、开发、宣传、实施、追踪与监管等各方面的管理无不影响着项目的实施效果。科学、有效、合理地完善管理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办学中的某些问题,避免更多问题的出现,而且能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效应,推动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进程。
注释
①吉艳艳.伊拉斯谟项目对我国交换生项目的启示[J].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08(11).
②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是以四川大学老校长吴玉章命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院.
③樊明武.纵谈国际化办学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④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跨文化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⑤王剑波,姜伟宏,康丽贞.国际跨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9(6).
来源:科教导刊 2010年28期
作者:杨皓岚 刘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