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写MOOC,译为“慕课”)提供了一种知识获取的新渠道和教学模式,是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网络时代人们学习的新方式。通过探索和梳理慕课发展简史和现状,探讨慕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1 . 引言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从2002年开始,把大量课程提交网上供大众免费学习。到2012年,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 resources)促使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涌现,为学习者提供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并提供包括课程任务、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服务,甚至为按要求完成课程的学习者颁发证书。这种大规模开发在线教育模式被称为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译为“慕课”)。慕课作为教育资源开放运动的新形态,突破空间、时间、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习者参与学习的过程,互相讨论、生生互评,在知识学习上获得平等地位。慕课使学习者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体现学习者主体性。由此,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
关于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研究如火如荼,贺斌对慕课发展和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慕课代表着新型技术系统,新型教/学范式(贺斌,2014)。吴万伟(2014)认为慕课虽然不大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大学,但是对大学有改造的作用,激发教育者去寻找更有创造性的、更连贯的、更加个人化的、共同学习的模式。目前世界上的慕课教育机构主要有coursera,edX,udacity,Khanacadem以及codeacademy等,这些机构和美国大学财团或附属机构有密切联系。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与号称慕课教育“三驾马车”的edX和Coursera合作、签约,与国际知名的斯坦福、耶鲁、MITd等名校一起提供在线课程项目。我国高校自己的慕课平台也在打造、建设之中(张鸷远,2014)。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http://www.c20.org.cn)成立,以研究、开发和利用慕课平台,促进学校教学模式变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慕课建设和我国“十二五”建设目标(高校向全民开放1000门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美好愿景。因此,有人把2013年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
2 . 慕课特征和基本类型
2 . 1 慕课的本质和特征
近二十年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依托的互联网络成为迄今为止最具能量、最富变革精神的生产交往工具,互联网上的人类生产交往方式,如“网上医疗”、“网络交易”等,层出不穷。“网上教育”也顺应这个潮流,信息化、大众化、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具体化的结果就是“慕课”,是人类教育理念发展的新成果、新阶段(高地,2014)。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通过网络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参与课程的人数没有限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能够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2011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吸引了190多个国家16万多的学员注册,有2万人完成学习。2013年,全球MOOC平台Coursera注册用户超过了500万,已有网络课程近600门,加盟学校近百所,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是其中之一。因而慕课具有规模大、全开放、经济性的特征。
2 . 2 慕课的基本类型
它的类型基本划分是cMOOC和xMOOC两种,不同类型的慕课以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为指导,因此其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也不相同。xMOOC基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传播较为广泛的一种形态。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是知识的“接受者”。传统教学的基本要素,如课程大纲、知识讲授、单元练习、成绩反馈等等,都被传承下来,与主流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相符合。对比而言,cMOOC利于知识生成和创新,xMOOC则重于知识的复制和传播。
3 .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在新时代、新常态下,特别是“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将大大推动我国物流快速发展、走向国际化,但各地区间发展差异明显,不均衡性突出。对于物流专业如何适应物流发展,开展教学改革和攻关,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各自看法。王骏等人就湖北省37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宏观对策(王骏等,2015)。李政(2015)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肖志坚等(2015)则从微课概念辨析出发,结合物流包装专业的具体知识探索微课设计开发及其运用。黄小洁等人(2015)提出物流专业的英语课程分为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延展能力、实践课程等三大模块,以适应我国物流业走向国际化的要求。钱丽莉(2015)则提出物流英语人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些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管中窥豹,仅从这些文章就可以看出大家对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视。
4 . 慕课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物流行业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物流人才的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各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局限于让学生看懂简单的英文单证、函电,在培养独立制作单证、回函等英语运用能力上不足,在与外国客户的实际交易过程中难以流利交谈。英语教学方式一以贯之,主要还是教师、教室、学生,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日常口语训练本来不多,和物流专业相关的口语实践几乎没有。即使有实践场合,但是学生参与比例不大。比如,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东盟博览会提供了物流实践机会,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覆盖面很小。其他一些实习实践机会大都浮于表面,或者实习实践内容与物流专业无关,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实际锻炼体验。据调查显示(李威,2014),70%的物流企业要求员工懂得国际贸易术语、船舶与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各种物流运输单据等知识。
4 . 1 慕课的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偏少,而且课程一周的课时大概为四节课,课时总数有限,而且听力、口语、英语应用文教学很少安排。而慕课可以成为学生提供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英语、培训职业能力的平台。通过这样的专业英语环境,学生专业英语得到更多发展机会。而教师通过慕课巩固已有的英语能力,进一步接触和掌握物流英语,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慕课和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其内容高度凝练,时长10~20分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零碎时间开展学习,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提高学习效用。慕课强调师生、生生互动,除了在线答疑,还有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的讨论、互批作业等。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慕课,系统安排课程内容,塑造完整、规范、有弹性的学习系统。通过数据反映来了解学生学习碰到的难点和易错点,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安排。
4 . 2 慕课的劣势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有时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学生要潜移默化地观察学习。对教师授课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较多的精力投入。在英语课程上尤其如此。除了较强的表达能力、广博深厚的英语和物流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由于慕课随时可以学习,因而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的专注力、持久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慕课课程和教学效果的严重挑战。由于慕课是新鲜事物,还有需要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如慕课的诚信体系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和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建设过程中给予积极地解决。
4 . 3 慕课对物流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影响
慕课视频短小精悍,针对某个特定问题,时间长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网络视频播放具有暂停、回放、重播等功能,由学生自我控制,有利其自主学习。而且教学信息在视频上呈现明确,没有类似教室各种物品摆设的干扰。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场所,从而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以期更佳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习过程是由“信息传递”、“吸收内化”两个阶段组成的,学生课前在线视频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在线沟通帮助理解。如果在专题测验中有些问题回答不好,学生可以再看一遍视频,仔细反思错误的地方。云平台对学生状况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态。这是“信息传递”阶段。回到课堂上,教师根据线上数据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课题教学反聩,给予针对性的有效辅导,同学间的面对面交流更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进程。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实现了分层次教学和网络学习。
慕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促使“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堂主导”向“自学主导”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引导、辅导、核考”的角色。根据慕课开发的需要,提升教师团队的信息化素养,培训和普及网络、软件等计算机知识,开展慕课教学方法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慕课教学能力。
根据现代社会、物流行业和本专业课程的要求,加强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慕课建设,使之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化。鼓励英语教师提升自己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企业参加实践,获得一线体验,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制作英语慕课课程。通过学校的整体安排,由英语教研室主持,英语教师通力合作,建立一个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英语的慕课平台,提供课程介绍、授课教师专栏、课程学习、学习重点难点讨论区、作业批改和反馈、课程答疑、专业前沿、学生show等专栏,从而充分拓展互动时空、提升教师参与度、学生满意度。
5 . 结束语
慕课有较强的优势,但是运用不好也会变成累赘。任何技术都是工具,任何教育都是“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围绕这样的目的,我们才会开展各种努力和尝试,直到生命的尽头。
作者:刘军 来源: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