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物流管理论文

现代农村物流管理与研究的框架模型及关键问题

2016-04-18 14: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显着增长,但惠及农村的程度有限,劣质产品充斥于农村市场,农产品增产滞销情况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质疑,销售假劣农资等现象仍未杜绝,农民的收入相对偏低。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农村市场流通和物流功能的落后。同时,农村市场不仅是一个丰富的供给市场,也是一个具有潜力的需求市场,在我国近年出口需求不足的经济背景下,拉动内需也需要依靠广大农村的需求市场。因此,发展和完善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对于“三农”问题,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村物流涵盖较广,一般认为,农村物流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信息管理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具体的说,农村物流主要是由农用物资物流、农副产品物流、农村生活用品物流三部分构成。它是围绕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而进行的从农用物资的采购开始,到农副产品的生产,再到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农村居民获得生活用品等过程中的运输、储藏、包装、配送和信息管理等一系列的物流活动。

  

  针对我国农村物流问题,政府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从2005年至今,国家相关部门共出台14项指导性政策,从基础设施、流通模式和税收减免等不同领域来促进和提升农村双向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各地区响应国家政策,相应提出地方政策进行落实。自2009年,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地位的确定,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已成为政府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相关学者对农村物流相关问题也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精确查找2000年到2010年核心期刊相关文献,以农村物流、农产品物流、农业物流为关键词的分别为91篇、348篇和56篇,其中,王新利详细论述了构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内涵,从一般要素、支撑要素、功能要素、软要素和市场要素五个角度构建了我国农村物流体系。赵黎明,徐青青对我国区域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发展进行了探索,从大农业范畴设计了包含农村物流、城市物流和海外物流的农业现代物流体系。黄祖辉和刘东英认为一个完整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参与农产品物流的主体、农产品的物流通道和功能性物流业务。刘东英基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框架构建了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的一个框架,包括物流体系、物流战略和支持条件,物流体系同文献。赵勤认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应该包括农业物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平台和政策保障平台I李宏宇指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壮大农村物流主体,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构造农村新型连锁经营体系是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刘德军等提出了基于TPL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框架,设计了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代理商,联结农产品的供需双方。贺盛瑜等基于农户组织、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设计了区域农产品物流产业模型1]。钟杰提出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主体,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及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赖盛中等基于资源基础,探讨了农村虚拟物流的运作和经营模式。胡非凡等人认为构建农业物流体系层次框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即基础层、主体层、功能层和目标层。

  

  综观近10年的相关文献,关注度从高到低为农产品物流、农村物流和农业物流,三者均存在交叉关系,其原因是各自视角不同,农产品物流是基于产品的视角,农村物流是基于区域的视角,而农业物流是基于产业的视角。三者的研究的内容均包括了体系框架、物流主体和物流模式,其中由于农村物流属于区域物流,因而也涉及到规划问题,其中较受关注的问题包括物流主体的组织模式、物流渠道的设计、物流的运作模式等,而关于物流评价、物流技术以及物流安全等涉及较少。本文总结已有的文献,基于农村物流的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从目标、主体、客体、载体、功能五个层次系统梳理出了一个管理和研究农村物流的体系框架,并明确了各层次所蕴含的科学与管理问题,以期为政府建设和完善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提供参考,对研究者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同时该管理体系也可作为农村物流运行绩效的评价框架。

  

  2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管理与研究框架构建

  

  根据农村物流体系为什么建设(why,目标)、谁来建设和受益(who,主体、服务的主要物品是什么(what,客体、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是什么(what,功能能、需要什么工具和条件来完成(what,载体),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我国农村物流管理与研究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blob.png

  (1)目标。建设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使农村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即将农村物流网图1现代农村物流管理与研究体系框架横型图络和城市物流网络联通,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双向循环物流,建设并形成一个稳定的完善的物流通道,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提高农业物流效率及服务水平,加快农产品的流通,提高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完好率。

  

  (2主体。农村物流的主体为参加农村物流中某一个环节或者对某一个功能或环节产生影响的组织或个人。主要包括政府、物流及加工企业、市场中介组织、农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物流主体是整个物流体系活动的发起和维持者,他们共同推动整个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和运转,是推动目标实现的最主要动力。

  

  (3)客体。农村物流的客体指的是与农村生产和生活有关的相关的所有物品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出品,即农用品和农产品。农用品包括生产消费品和生活消费品。生产消费品包括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农业生产工具等用品。生活消费品包括农村人口消费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用具等物品。农产品包括农产品中的半成品和产成品以及经过初级加工处理的半成品、产成品等。

  

  (4)载体。农村物流体系中的载体主要指的是农产品或者农用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过程中所需要各种设施设备和道路。农村物流体系不仅需要有主体推动,还需要一个载体来帮助客体实现产品在资源地和消费地的流动。载体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硬件载体,一个是软件载体。硬件载体主要包括物流设施,如仓储设施、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处理中心和公路等;物流装备,如:装卸货物的设备、运输设备、加工设备、仓储设备等以及信息设施等。而软件载体包括:物流政策、人才环境、网络信息平台等。

  

  (5)功能。农村物流体系中的功能主要指的是整个农村物流体系中可以提供的各种物流服务。农村物流体系的服务是实现的农村物流体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载体的功能化。农村物流体系中的服务主要包括:运输、仓储、加工、分拣、装卸搬运、增值、包装等基本功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种基本功能的延伸或组合。功能是实现农产品流通、增值的关键。

  

  3.农村物流管理与研究体系中各要素的关键问题分析

  

  在农村物流体系框架中,可以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改善载体的现状,从而实现载体的相关功能以及其功能的组合和延伸,使得客体可以在资源地和消费地低成本、高服务质量的流通,从而达到系统的目标。

  

  3.1目标要素分析

  

  首先,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可衡量性,即农村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需要有一定的衡量指标和方法。因此,目标管理最主要的关键因素是可执行的农村物流水平评价体系和农村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及与此相对应的农村物流统计体系。

  

  其次,各个地方制定目标时,要准确把握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各种政策,制定适合地方特色的物流目标,以引导当地农村物流发展。

  

  3.2主体要素分析

  

  主体涉及到很多的组织和单位。因此各类主体为实现目标的组织和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合作是十分关键的,提高各个组织自我组织效率和相互的合作效率是主体的两个关键因素。例如,成立一个专门的协会或者组织可以较好地提高物流的管理和合作效率。见表1。

  

  表1农村物流体系主体间相互协作关系

  

blob.png

  3.3客体要素分析

  

  农村物流的客体包括农村生活消费品、生产消费品即农用物资以及农村的产品即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品。农村生活消费品具有全年性需求特征,农用物资具有季节性消费特点,这两类产品属于农村物流系统的进向物流,是农村物流系统的输入,农产品和加工品属于农村物流系统的出向物流,是农村物流系统的输出,其中初级农产品属于季节性供给,加工品是全年性连续供给。客体最重要的是确保供需平衡,产销对路,保证质量,避免农产品滞销和供给不足两类极端情况发生,确保农村生活用品的质量、农用物资的质量和农产品及加工品的食品安全,因此,客体的关键因素第一是数量问题,即如何较准确预测农村市场对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的需求和市场对当地农产品和加工品的需求。第二是质量问题,即如何确保农村物流客体即农村生活用品、生产物资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第三是客体的流向问题。

  

  3.4载体要素分析

  

  载体的关键因素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硬件部分的关键因素,一部分是软件部分的关键因素。硬件部分的关键因素是农村物流的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物流设施设备等。物流设施的不健全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上升和服务低下。因此,如何合理规划、配置和管理农村物流设施,如何引进和利用农机设备是主要问题。

  

  软件的关键因素包括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政府相关物流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经过从2000年到现在的12年的发展,涉农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但能够合理使用这些平台的农民比例甚少。农业部对我国1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只有0.8%。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电子商务规模很小,通过计算机网络购买生产资料的农户不足0.2%,依据互联网信息出售农产品的农户不足0.5%气虽然我国每年培养不少的相关人才,但是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愿意去城市中发展,很少有人愿意去农村。此外,国家涉农物流政策的制定和贯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涉农信息平台的集成和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农村的普及、涉农物流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是软件中的关键因素。

  

  3.5功能要素分析

  

  3.5.1仓储技术分析。现在,大部分从事农村物流的都是一些个体,他们没有固定的仓库,对农产品物流缺乏必要的认识,绝大多数都是将农产品收到汽车上,直接运到批发市场,然后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整个仓储过程大都处于常温的汽车或堆场,腐烂变质严重。因此实现仓储过程的冷藏或者冷库管理,是农业仓储技术中的一个关键技术。

  

  3.5.2运输技术分析。大部分的农产品属于易腐、易损产品,而在运输农产品的过程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开放式汽车,这种运输方式会使得农产品在极端天气下加速腐烂和毁坏。因此实现冷链运输是运输技术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冷链运输是否广泛应用决定了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着该物流供应链的质量水平。

  

  3.5.3加工、包装技术分析。现在的大部分农产品是从产地的田地里直接到达批发市场,中间缺少加工和包装的环节。对农产品原材料进行初级的加工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实现对农产品的增值。而农产品包装则是实现对农产品的保护,方便物流其他环节,美化产品,促进产品销售。而实现加工和包装技术中的关键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如何使不同规格的产品加工成几个既定规格的产品,如何统一同一产品的包装外观,使用什么规格的材料进行包装等问题,都需要一个标准的行业体系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实现加工和包装的作用。因此,建立标准化体系是加工和包装技术中的关键因素。

  

  3.5.4分拣和装卸技术分析。农产品中因为一些蔬菜和水果具有怕挤压的特性,所以人们对这些产品的分拣多实行手工作业。采用手工作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降低了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速度,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则可以实现农产品又好又快的分拣。同样,在装卸过程,使用过多的人工会出现损坏率过高的情况,而使用机械化装卸设备则可以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因此如何在降低农产品损坏率的同时实现分拣和装卸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则是分拣和装卸技术中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物流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主体间的合作效率和主体对农村物流的态度及相关知识、物流载体的软硬件建设,在此前提下,农村物流的关键技术由仓储、运输、加工、包装、分拣和装卸技术构成,具体而言就是在运输、仓储、加工、装卸过程中采用冷链技术,在加工和包装过程制定和采用统一化的标准体系,在分拣和装卸的过程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物流设备设施。这些关键技术,因为技术或者成本过高以及管理等综合因素,没有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3.6农村物流管理与研究的关键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现代农村物流管理与研究的关键问题见表2

  

  表2现代农村物流管理与研究关键问题表

  

blob.png

  4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发展相关建议

  

  (1)对于农村物流主体,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在农村物流工作上的组织性以及相互间的协作性,如大力建设相应的协会、合作社,这些组织可以有效提高主体之间的合作效率,提高农村物流服务质量,降低农村物流成本。

  

  (2)从农村物流客体和功能看,需要引入较科学的预测机制预测农村物流系统的进出物流量,需要系列机制和模式设计保证产品质量。为了保证一定的物流效率,农产品无论是在加工还是在包装方面,都需要通过制定行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包装的标准化一方面可以美化产品,促进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可以方便物流其他的环节,加快物流效率。

  

  (3)农村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发展和推广,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资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要想使得农村物流有长足的进步,就必须有相关的政策引导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有相关的资金来引导关键技术的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基金来鼓励关键技术在农村物流中的应用。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引导。农村物流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的引导,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可以引导和支持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5)改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国家宏观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物流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力度,主要是父通设施和物流园区的建设。要实现公路村村通,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用品和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使农用生产资料能够及时快捷运抵产地,农产品能够及时从产地运出,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6)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底层,培养专业的农村物流人才。我国农村物流和其他行业的物流以及国外农村物流相比而言,十分缺乏懂物流理念及知识的农村物流人才。加强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通过和高校的联合招生或者委托高校的定向培养,可造就出一批熟悉我国农村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同时还需要吸引这些人才留在基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