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015-07-11 10: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提要本文在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并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确立科学育人理念、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等三方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传承先进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实现大众化后,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与挑战,如何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育人理念是高校理念的核心。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校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历史重任。只有确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才能正确地指导育人实践,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目前,作为社会公认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现代高校职能之一的人才培养一直被认为是高校最为基本的职能和最核心的任务,是不同层次高校共同的办学目标,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和资源为之服务。因此,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将提高教育质量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钱伟长曾讲过:“过早专业化的结果常常是教师教什么学生懂什么,学生只在一个方向上发展,把这个方向上的东西学四年,别的都不懂,这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WwW.133229 .CoM而社会需要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从高校走出来的人,需要有创造性而不是模仿性的人。通识教育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的长远考虑,而不是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关键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跨领域、跨学科的很多方面,因此对学生进行通识化教育势在必行。
  3、树立国际化培养的理念。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在高校人才培养取向上,高等教育国际化主张培养适应在国际环境中学习、工作和发展的人力资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括较全面的是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喜多村和之教授,他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日益突出。
  二、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仍存在重已知知识的掌握、轻未知知识的探索,重单一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传授、轻跨学科知识供给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要着眼于未来,侧重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当今世界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老产业更替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仅具有某一专业特长,而是一专多能,具有多重融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分割过细,培养出的学生就学术视野、知识结构、个人特点和社会适用性等方面与英美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一般美国高校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等组成的通识类课程。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我们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并根据中国国情实际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树立和落实通识教育理念,探索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平衡的课程体系。各高校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置核心通识课程。同时,加强对通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真正使通识课程开得有实效。


  2、创新教学方式。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取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取决于教学传授方式。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中认为,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很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缺乏批判性思维。这样一种传统的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培养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中也指出,改革教学方式,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要引导、支持、鼓励教师赴海外交流学习和培训。其次要深化考试方式改革,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一些事实的考试方式中解脱出来,在命题时,需要设计培养和开发学生能力的试题,要求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并且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考试方法上,采用以全面衡量学生能力为前提的多种灵活方式:如论文式、研究报告式等等。同时,还需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的校际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大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
  3、注重实践能力。中国高校要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整合优化、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给学生更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参与科研和建设项目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由原来追求数量逐渐向追求质量转变,由原来“精英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在新的环境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从目前高等教育实际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从人力资源、教学投入和质量评估等三个方面完善保障体系。
  1、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中认为:“高校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术人员和学生。”当前,每一所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大师级领军人物的培育与引进,在工作条件、研究经费、生活待遇等方面都给予了较好保障。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良性运转的制度机制,充分保障教授治学的权力,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发展性评价机制以及帮助优秀人才实现自我发展、获得成功的管理支持机制。
  2、不断完善教学投入保障机制。教学投入主要是经费投入和教师教学精力投入。确立并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在办学经费安排和校内资源配置上,优先保证教学。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明确每年四项教学经费占学校年度办学经费的比例,形成教学投入持续增长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教学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教学项目与科研项目、教学成果与科学成果三方面与时俱进,加大教师教学责任和教学质量的考核权重,在职务评聘、津贴评定、评奖评优中坚决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有效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的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成。
  3、不断完善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自己的实际,认真总结过去教学评估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一是完善政府主导的综合性评估体系,建立起科学的分类评估办法,确立多样化的质量观,防止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趋同;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估体系,调动社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积极性,规范社会评估机构运行机制,提高评估的权威性;三是完善高校内部评估体系。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应从外部评估转向推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校内评估,是高校为了建立自我评估体系、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建立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同行听课制、教学督导制、学生评教制等,及时采集相关数据,认真研究分析,适时干预指导,在规范和完善校内评估的同时,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第四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综述[n].安徽日报,2008.10.10.
  [3]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