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层面,探寻影响高管人员更换的因素,试图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和高管人员约束机制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支持。
关键词:高管人员更换;公司治理
一、引言
能否对不称职的高管人员进行及时的更换,是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志。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高管人员更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高管人员的更换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这一层面,而对高管人员更换的影响因素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就针对高管人员更换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和高管人员约束机制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支持。
二、研究假设
(一)第一大股东性质。本文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按照股权性质的不同分为国有股和非国有股,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将除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以外的其他股权形式定义为非国有股。在我国,当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其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是因为,作为国有股所有者的国家并不直接享有股东权利,而是将权利委托给国有资产代理人,这就造成事实上的产权主体缺位和国有股控制力和支配权的虚置。因此,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更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的高管人员被更换的可能性较低。
假设1: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高管人员发生更换的可能性较小。
(二)股权集中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股权集中度在公司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股权集中程度相对较高,大股东的存在将有利于公司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和制约,大股东持有较多的股份,有足够的动力行使监督权,因此,大股东通常会密切关注高管人员的行为,能够及时对不称职的高管人员进行更换。WWW.133229
.com
假设2:高管人员发生更换的可能性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三)机构投资者持股。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大量增加所投资公司持股比例的同时,也日益作为股东积极介入到公司治理中去。maug(1998)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大,其在参与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督中付出的平均监督成本则越低,进而在参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从而其监督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就越高。所以,持股比例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既有动力又有实力来监督和控制公司的高管。
假设3:高管人员发生更换的可能性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正相关。
(四)董事会规模。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更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限制高管人员的权力。因为董事会人数较多时,可以使董事会内部成员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增加,从而达到较好的公司治理效果,对高管人员的监督也将更加全面。
假设4:高管人员发生更换的可能性与董事会规模正相关。
(五)独立董事的比例。由于独立董事具备身份上和经济利益上的双重独立性,因而能够加强对高管人员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管人员的不当行为。当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提高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力量将会增强,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和控制也会更加有效。
假设5:高管人员发生更换的可能性与独立董事的比例正相关。
三、样本选取
本文将高管人员定义为董事长和总经理,选取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发生高管人员更换的公司141家,并且按照1∶1的比例选取控制样本(即未发生高管人员更换的样本公司),相关变量数据均取自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
四、变量设计
(一)被解释变量。本文定义高管人员发生更换与否(turnover)为被解释变量。当高管人员发生更换时取1,当高管人员未发生更换时取0。
(二)解释变量
1、第一大股东性质(holder)。当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取1,当第一大股东为除国有股以外的其他股权形式时取0。
2、股权集中度(share)。本文以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成晓,刘世峰.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高管的更迭[j].经济学,2003.3.
[2]朱红军.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更换的现状分析[j].管理世界,2002.5.
[3]于东智.公司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