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对品牌忠诚的影响

2016-12-25 13: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品牌忠诚”现象一直以来备受营销人员和学术界的关注,是近年来营销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相较于非品牌忠诚者,品牌忠诚者不仅能够显着表现出更多的购买行为,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还能够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助力品牌传播,实现长远效益。此外,高品牌忠诚度的顾客使得被忠诚品牌在面临商业竞争以及推广新产品、子品牌方面皆受益。因此,如何提高顾客忠诚度,是营销学的重要研究议题。


然而,一方面,文化因素是影响品牌忠诚形成的重要因素,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消费者对于品牌忠诚的表现强度不同。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来说,品牌忠诚的形成是以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行为为基础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点同样会对于品牌忠诚的形成造成影响。因此,本文试图结合考虑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特点两个层面来探究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表现。


一、品牌忠诚的定义


1923年,“品牌忠诚”这一概念由Copeland首次提出。知名品牌学者Aaker指出,“品牌忠诚度”是评价品牌资产的核心维度,若能够成功拥有忠诚的顾客群,则能够帮助企业在应对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恶性价格竞争中争取宝贵的反应时间。此外,已有较高忠诚客户群的品牌对于新品牌来说也是一道进入障碍。关于品牌忠诚的概念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理解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定义。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Jacoby和Kyner以“品牌忠诚并非单一的重复购买行为”为基础所作出的定义,品牌忠诚是:1.一种带有偏见的(一种主观态度);2.行为反应。(表现为有特定偏好的购买行为);3.并且持续、反复表现为(意味着特定行为的稳定性和重现性);4.在众多同类品牌中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品牌的选择行为。(对于某品牌的品牌忠诚是相较于同类产品的其他品牌而言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品牌忠诚的意义


研究发现,世界范围内的众多企业每五年就要失去一半顾客(PauravShukla,2004),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客户缺乏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而根据20/80法则,在营销过程中,企业80%的利润实际上只来自于20%的顾客,这20%的顾客便是忠诚顾客。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出对于品牌忠诚的顾客,对经营者来说至关重要。


和Sasser对于14个不同行业进行了相关研究后发现,企业每将品牌忠诚度提升5%,则企业利润将会提升25%~95%不等。品牌忠诚者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的原因从直接效益来看是因为更多的购买,而从长期影响来看则是因为正面的口碑传播。Bowen和Shoemaker在其研究中发现忠诚顾客比非忠诚顾客购买更多的东西,企业为忠诚顾客服务的成本也低,因为他们更了解产品,只需少量的信息。Raman则发现忠诚顾客是向周围人传播正面口碑的“神奇的营销力量”,而且这种正面口碑对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最有效的广告。尤其是在被各式广告覆盖的现代社会中,口碑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相较于广告等目的性强的引导性宣传手段,消费者往往更加信任亲眼所见以及所信任的人传播的信息。


三、品牌忠诚的形成机制


品牌忠诚的建立是以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度和品牌美誉度为基础的。目前学界普遍采用期望—效用理论、满意度理论以及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共同解释品牌忠诚的形成原因。消费者从同类产品的众多品牌中进行选择并最终选择某一品牌时,心中对该品牌存在一种使用前期望。这种期望是消费者最终选择该品牌的驱动力,也是消费者购买前所获得的对于该品牌产品所有信息的作用结果。消费者在使用产品后,产生使用体验并作出主观评价,并将该评价与之前的期望进行比较。当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产品性能、品质、形象等评价达到甚至高于其期望时,会产生满意感。评价超出期望越多,满意感越强烈。而满意感会对于消费者的下次消费决策产生正向作用,使得消费者在下一次购买决策时,倾向于选择令他们感到满意的品牌。在反复多次正向作用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选择行为会趋向于成为一种“习得”的习惯,并长时间持续出现,此时可认为消费者对该品牌形成了品牌忠诚。


四、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品牌忠诚的影响


从上述品牌忠诚形成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品牌忠诚的形成是以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为基础的。研究表明,文化作为一种根植于消费者意识的力量,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东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同样也表现出较大差异。


曾使用“品牌动力·金字塔”(BrandDynamicsPyramid)来描述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以及品牌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个模型按照品牌忠诚的变化将品牌关系划分为五个主要层级,关系由弱至强依次是“存在,相关,表现,优势以及绑定”。从1998年开始,在中国研究和追踪超过40个行业,2000个品牌,以及访问20万多名中国消费者。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一般在购买一个他们认为品牌关系是“绑定”的品牌上的花费,比他们仅仅认为是“存在”的品牌至少多出10倍。由此可见,品牌忠诚在增加企业利润方面对于中国消费者同样适用。


此外,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中国消费者相较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消费者在理论上应该有着更高的品牌忠诚度。根据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与比较。他们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与柔性倾向和短期取向与长远取向。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回避非确定性以及刚性与柔性这三个维度上:(1)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东方文化呈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呈现出浓烈的个人主义;(2)在规避不确定性能力上,东方文化显着弱于西方,东方文化趋向于回避不确定性;(3)在刚性倾向/柔性倾向维度上,东方文化具有柔性特质,而西方文化具有刚性特质。


及PaulHerlig通过研究发现,规避不确定性能力弱,也就是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的文化的成员相比不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的文化的成员有着更高的品牌忠诚,同时认为集体主义架构的文化背景中的成员表现出更高的品牌忠诚;而周怡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影响》中也阐述了具有柔性特质的东方文化相较于具有刚性特质的西方文化应表现出更高的对既有品牌的忠诚。由此不难推测出,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中国消费者在理论上,应该比西方消费者表现出更明显的品牌忠诚。


五、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对品牌忠诚的影响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实际消费过程中,人们发现西方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牌往往更加重视,许多西方消费者都是某品牌的忠实消费者,因为他们十分看重品牌所关联的品质、档次及服务。但相比而言,中国消费者偏向于看重商品的实用性,他们在购买产品时对品牌的要求不高。通过对于中国消费者消费决策心理特点的分析,发现中国消费者以下消费心理特点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1.感性消费心理。一方面,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消费的感性成分要远远高于理性成分。中国人的消费决策依据往往是一种对于商品的“总体印象”,进行消费决策时,他们会在对于某商品有着总体好印象的基础之上,再对其总体性能进行判断,看两者是否相符。换句话说,中国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采用的是模糊思维和综合思维,依靠的是大体、直觉的判断方法。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先对于商品形成主观的总体印象,再判断性能是否能符合总体印象”。与此不同,西方消费者会先对不同商品的各项功能分别进行比较,逐一地分析备选产品的优劣,最后再对产品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总体的印象,决策是否购买。即西方消费者的思维过程是“先对各项性能分别做出客观判断,再形成总体主观印象”。主观先行的感性思维方式,导致中国消费者相较于西方消费者更容易做出非理性的消费决策。


2.从众消费心理。另一方面,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使得中国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和谐比真理更加重要,所以观望并采取与自己社会、经济地位阶层相同或相近的人群的社会行为,更倾向于选择周围人群认可、大众化的品牌,导致一种从众消费心理。


3.模仿消费心理。此外,出于规避风险的动机。尤其在对商品的内在品质难以做出细致判断或者商品较昂贵等有着较高消费风险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往往会以信任度高的亲朋好友、同事等作为参照,参考这些群体所传达的真实、有用的消费信息。


4.“爱好面子”消费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孔孟儒学的等级消费观以及“节俭则昌,淫逸则亡”的古训。崇俭黜奢、等级消费、宁俭知足的消费心理深植于国人的观念之中。大多数长期生活在较低阶层的国人在“崇俭”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传统文化中消费能力低,消费欲望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消费能力也大大提高。此时消费者倾向于释放压抑已久的消费欲望,他们通过一定的消费方式来展示自身价值并期望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赏,于是形成了一种购买具有象征意义的品牌商品来彰显自己的财富、身份或地位的现象,而一旦这些品牌失去了其原有的光环,就会被消费者所舍弃。品牌红塔山曾经一度在中国品牌评价体系中位居榜首,然而近年来红塔山的品牌竞争力每况日下。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红塔山”在过去对于消费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现在它已经失去了品牌光耀。


由上看出,中国消费者一方面由于感性认识而缺乏对于商品的理性判断;另一方面过于关注群体的意见,忽视自我的喜好,难以选择到真正符合自己期望,让自己满意的商品,在消费决策这一步就降低了品牌忠诚发生的几率,因此品牌忠诚难以形成,总体表现出品牌忠诚度较低。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在面对众多品牌,进行消费决策时,较少选择那些更有可能让他们进一步形成品牌忠诚的商品或服务,而往往被许多外在因素“引导”向一些与他们内在需求并不相符的商品或服务。


与东方消费者不同的是,西方消费者虽然追赶时髦,喜欢商品的新奇,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消费,但对商品内在质量要求高,选择商品时会进行理性、细致的分析,他们十分看重品牌代表的品质、档次以及服务。西方消费者在个人主义强、规避不确定性能力强以及具有刚性特质这三个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虽然相较于东方文化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尝试新的品牌,从表观上看品牌忠诚度低,但其在消费决策行为上的理性表现,有助于其接触到满足自身期望、感到满意的商品,从而易形成品牌忠诚。对于已经形成了忠诚的品牌,在愿意尝试新品牌的同时也并不会轻易舍弃。


六、结论


如前文所述,品牌忠诚在增加企业利润方面的作用对于中国消费者同样适用,且中国消费者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相较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消费者在理论上应该有着更高的品牌忠诚度。但在“感性消费心理”、“从众消费心理”、“模仿消费心理”以及“‘爱好面子’消费观念”等的影响下,中国消费者在面对众多品牌,进行消费决策时,较少选择那些符合他们内在需求,更有可能让他们进一步形成品牌忠诚的商品或服务,因此品牌忠诚难以形成,总体表现出品牌忠诚度较低的现象。这意味着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应该综合考虑如何吸引消费者完成对于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决策以打通形成品牌忠诚的首要环节以及如何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感提升以满足消费者内在需求从而实现品牌忠诚的真正建立两方面的因素。


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观点:1.对企业而言,在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时,应加强广告投入,一方面,广告在增加品牌知名度方面有助于品牌忠诚形成,消费者对于知名品牌比非知名品牌更加有熟悉感,熟悉感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购买障碍,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另一方面,广告是象征产品质量的投资,这又意味着更优越的品质。中国消费者对于消费及品牌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更倾向于购买“知名品牌”。同时,广告应适度地美化产品,建立高品质的品牌形象及品牌联想,满足目标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以激发购买欲望。在形成并维持顾客品牌忠诚方面,产品及服务本身的质量是决定性因素,只有消费者体验后认可的产品及服务,才能引发再次购买行为,建立品牌忠诚。因此企业应该着力生产高品质产品及提供高品质服务。此外,正向强化与顾客的互动体验,尤其是注重售后服务是培养并维持品牌忠诚的另一关键,研究表明,良好的售后体验有助品牌忠诚的建立,相比于有抱怨却没有得到企业恰当对待甚至未曾对产品产生抱怨的消费者,当消费者产生抱怨并得到企业恰当对待时,他们会感受到更高的满意度,因而品牌忠诚也会增加。另外在价格方面,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应避免使用过度的促销手段。研究发现对于非品牌使用者,促销活动并非促使他们购买的有效手段,深度折扣的价格促销反而会在他们心中形成不良的品牌形象;而对于品牌忠诚者来说,促销价格则会打破他们内部参考价格的“公平感”。这些负面结果都会增加品牌转换行为发生的几率,从而降低品牌忠诚。 2.对个体而言,消费者应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非理性消费心理对于消费决策带来的弊端,在适当兼顾中国消费思潮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需求,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对于品牌进行清醒认识,对于产品或服务参数进行细致分析,正确地选择符合自己内在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从而发现、购买并使用让自己感到满意、信任从而产生忠诚的品牌。


作者:陈致中 潘婷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