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也是时代的一种趋势。本文探索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的现代学徒制,一旦引入后全面展开,这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从偏重于理论模型的讲解向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单只需要教师传教方式的改革,更需要学校制度的改变,企业的深度投入和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
一、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仍是以单调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岗位操作、实践技能并没有真正融入课程内容,没有实际动手的操作,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在教学中,应该既要重视技能操作的培养,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
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职业教育把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涵义。现代学徒制以传统学徒制,即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会制作过程及制作工艺模式为基础进行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演变和完善,课堂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工”与“学”的交替。职业教育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师傅的手艺”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可以促进中职生对本职业的全面认知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究
近年来,东莞市商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电子商务行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招生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科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倡导下,教师们不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加大了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完善力度。
1.重构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企业主导作用,按照企业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形成了“网络营销”和“销售技巧”两大课程模块。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融入教学内容,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式学习情境,构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课程体系。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微课掌上通、班级微信群等网上平台发布预习作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先行预习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参与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资源。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公司运营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顾客问题、货品问题、员工问题、活动策划等各方面的难题,汇集成案例集。
(2)课上分小组完成任务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讲解接近顾客准备这个章节内容的时候,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5至6人。首先,在探讨了案例集中的案例之后,分析案例中的推销员没有成功的原因,指出在接近顾客的准备过程中做得不足的地方,并且组内讨论如何改进才能使避免推销失败。接着,写一段大家认为正确的推销对话在大白纸上。最后,分角色扮演顾客,推销员,老板等,完成推销对话的展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切身感受工作情境,而且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下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如在POP广告这一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书本上介绍了很多POP广告的种类,POP广告中所用字体和图案。教师在介绍完这些字体、图案的种类后,让学生自行完成一张POP广告的制作,在这个制作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更生刻的体会到POP广告的魅力与作用,同时也对POP广告字体和图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3)课后课程考核
《现代推销技巧》课程考核进行了改革。以往考试只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至于一部分学生突击学习,应付考试,真正到了工作中却无所适从。改革后,以实践操作和过程考核为主,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表现,包括课前自我推销,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第二部分是上课实训考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结果,对完成小组任务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整体效果进行评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第三部分是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校园教学平台自主学习
建立完善和强大的校园教学平台。平台上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学课件,教学微课,企业实际案例、专家讲座,实训作业、知识拓展等。让学生能够通过校园教学平台的资源自主学习,自我反思。
四、结语
总之,现代学徒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学校双主体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学校的丰富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又为其后续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盼盼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