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己成了社会、政府和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就业难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市场规律,缺乏市场营销理念,没有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营销人才。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高达30%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快速发展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11万人,比2001年増加27.26万人,増幅为23.1%。截止2002年7月初,待就业51.2万人,一次性就业率为65%;到12月份,就业率为80%2003年高校毕业生为2122万人,比2002年増加67万人,増幅为46.2%2003年7月,就业率达到了70%,截至年底,就业率达到84%2004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净増68万,増幅为32%2004年9月,平均就业率为73%,实现就业人数204万人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人,比2004年増加58万人,増幅为20.7%加上历年来未就业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突破400万。今后3年内,每年将有35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按照现有的市场规模,估计就业率将低于50%所有这些信息都说明: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其一,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造成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目前许多高等学校的经营理念是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表现为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招生为起点专业的开发•课程的设置由高校的既定条件和能力来决定,对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缺乏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预见性和前瞻丨性其二,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硫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许多高等院校盲目跟进,只追求数量的扩大,不考虑专业的设置、学科的设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培养的人才是否是企业和市场需要的;缺乏对人才市场的潜力和未来需求的预测分析,不能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不能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其三,促销方式落后综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工作重在为现有的毕业生服务,提供推介它是一项“季节性”较强的工作,职责主要在于“就业处”。学生一个个单独面对用人单位,满世界跑,几十次、几百次地去应聘考试,成功的机率相当低促销方式简单落后,缺乏良好的现代促销体系和方式。
二、营销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其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首先,政府部门应该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就业率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其次,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制度,放宽人事和户籍管理政策,加大毕业生自由择业空间,建立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打通供求双方择业和择人的渠道,使双方距离缩短、环节减少、手续简化,达到择人择业便捷快效。第三,政府从现有的国有高校中逐渐减少持股,使国有高校真正进入市场,成为经营主体第四,完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尤其是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除就业者的后顾之忧。
其二,高校要转变人才经营观念,树立市场营销理念。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人才用户的需求为起点,专业的开发、课程的设置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主动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业指导观念,贯通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角色技能发展为主线的就业指导过程,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职业角色技能等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
其三,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要确立市场观念,不仅要具备适应就业市场的主动性和承受力,更要具备参与就业市场的实力和竞争力,以市场和竞争为前提来考虑就业问题;破除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确立“眼睛向下,心态向上。的择业新观念,面向基层建功立业;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需要塑造自己,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综合能力规划职业生涯;要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估价和定位。
其四,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企业应根据具体需要和发展前景制定用人计划及用人层次的选择,既要广揽人才,又要优化配置人才结构,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同时还应重视人才储备,在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的同时招聘部分应届毕业生,以増强企业的后劲和活力;树立与学校联合办学的观念,为企业直接培养适用型人才。
(二)市场定位策略
第一,“市场领先者。定位策略就业市场上居主导地位或实力相当雄厚学生素质较高、市场占有层面较宽、部分发展较快的高等院校,先进入市场,抢先占领市场。第二,“市场挑战者”定位策略。高校凭借高速发展的势头、较强的办学实力、优越的办学条件,与就业市场上居主导地位或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确定相近或相同的产品模式,从而在市场中抢占一定份额,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建品牌,进而拉动整个就业市场。第三,“避强”定位策略产品模式尽量不与强势对手产品相重合,避免与强大对手直接竞争。在就业市场开发中,尽量选择远离与强势竞争对手直接竞争的冷点作为市场开发工作的突破口,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寻找未满足和难以满足的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市场第四,“跟随竞争者”定位策略。在目标市场竞争者充斥而市场需求潜力很大的情况下,就跟随竞争者挤入市场,与之处在一个位置上强势竞争者对弱势竞争者开发的市场迅速介入,在弱势竞争者打开的市场尚未筑成市场防御堡垒之时,将开放性的市场据为己有,一举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并赢得一定时间的垄断第五,“市场补缺者”定位策略。把自己的市场定在竞争者还没有注意和占领、存在一定的市场缝隙或空间的位置上,选择市场空白点作为市场开发的突破口,在细分的大市场中寻找盲点和间隙,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第六,集中营销策略。集中优势力量,在短期内针对某一代表性和具有影响力的市场采取行动,选派优秀毕业生,以优秀的毕业生和一流的就业市场服务,打败其他竞争者,占领市场;并以点带面,从而达到效果扩散,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区域需求市场。
(三)产品营销策略
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毕业生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首先,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能力,调整好专业结构,办出各自特色,为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打下基础。其次,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有针对地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人才供给质量的提高,増强拓展人才市场的可持续性;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实施本科生的通才教育。第三,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对高校自身进行SWOT分析,认清优势和劣势,发挥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作用,面向市场实行差异化营销;打造品牌专业,培养精品学生,创名牌专业,创名牌学校,使毕业生体现出“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特点,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四)拓宽营销渠道
首先,建立网络平台,构建以咨询和信息为中心内容的就业指导模式,实行网络营销,扩大就业渠道就高校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广泛动员学校各方面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建立功能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全方位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网上交流、网上招聘等服务就政府来说:一方面,政府权威机构要牵头,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收集需求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为政府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数字依据;同时向社会公布需求信息,发布未来就业环境,分析各行各业需求形势,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建立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地各高校、用人单位的有效连接;建立毕业生工作情况信息沟通与反馈系统,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取代大型招聘会的功能能第二,高校要加强与地方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特别是实习单位)的密切联系,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铺路,从而扩大就业渠道第三,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专业•有效的市场指导,为毕业生就业做好牵线搭桥铺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