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试析激励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2015-07-03 12: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高职院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尤其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人力资源队伍。从激励的涵义和特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征和管理现状,力图将激励理论融入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当中,对广大教职员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激励,并提出了提高教师激励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激励;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层次
  
  1激励的概念和理论
  激励就是组织通过实行外部奖酬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或者借助信息、精神,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是管理学和心理学共同研究的课题。从其英语的字源角度分析,激励就是激发士气,加油鼓劲,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1激励的基本原则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设置目标是关键,目标的设定要结合激励进行,既要体现组织目标,又要体现员工需求;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握激励使用的时机,对于表现突出,有重大成绩的教师,要第一时间提出精神鼓励,并在合适的时机尽快将物质奖励落实到位,要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雨后送伞”或者“锦上添花”;奖励的落实不仅仅要公平、公正,也要适度,不能太大,影响奖励的可持续性,也不能太小,起不到激励的效果;综合运用正激励和负激励,奖惩分明,达到目标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完不成工作任务理所应当受到惩罚,只有奖罚分明,激励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致。WwW.133229 .com
  1.2高职院校中运用的激励理论来源
  激励理论来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共分为五个需求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主要是指衣着、食物、住房、行车、婚姻、看病等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这是寻求庇护,保证安全生存的需要,主要指劳动保护、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社会保险等;第三个层次是社交的需要,当基本保证具备以后,安全也有了保障,人类也就有了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希望被团队包容和照顾,有精神支柱;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只有在一定的团体当中有地位,才能有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充分的自我展示;第五层是自我实现
  的需要,这是最高一层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一生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做一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
  而且,往往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层次的需求也越高,比如受教育少、工作在基层的人群往往关注前四个层次,而受教育比较多,在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们,往往前四个层次得到了基本实现,对第五个层次的需求容易显现出来。人的需要层次往往呈正三角形,而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人的需要层次却会发生相应变化,大约呈菱形甚至是倒三角形状态。
  2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2.1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适应现实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比较传统,甚至有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痕迹,没有形成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高效、单一的特点。我们的人事处目前还是单纯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的甚至办公室兼管人事工作,职能是负责日常的人事管理,职责是做工资,管档案等,距离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很远,也不适应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逐步向战略规划、现代文化转变,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对象都要更新,传统的观念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优良的地方要保留,但是也要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2.2建立核心价值观,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我国高职院校在核心价值观方面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人事部门也没有发挥自己这方面应有的作用,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个性”决定着大学的知名度和成长潜力。高职院校的竞争逐步白热化,能否在学术界确立自己的一席之地,赢得考生和家长的青睐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参谋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形成自己的特点,协助高职院校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在高职院校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实际,按照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不断谋划新工作,形成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2.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比较滞后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依赖于人力查阅,手工统计分析等陈旧的方式方法,学校里面的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学籍管理等还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该系统方便快捷,易于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2.4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挥不充分
  现代化的大学管理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人事工作的管理者,更是领导层决策的重要参谋部,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所在。我国目前人事管理部门人员配备情况不很理想,一是年龄偏高。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金钱,也不是硬件设备,而是优秀的人才,而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年龄比较大的人员还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第一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管理不太精通,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另外,机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仅仅是几个员工,有的甚至依靠在校办公室,属于“二级管理部门”,严重影响人事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如何做好人事工作人员的稳定工作,确保人员稳定,设立专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仍然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3激励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3.1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精神激励是支持,物质激励是保障,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者,要坚持二者的综合运用,及时的物质激励是必须的,然而,精神鼓励也很重要,现实执行当中,要仅仅抓住广大教职员工的实际需要,使他们精神上得满足,物质上得实惠。物质奖励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数量小了很难起到激励的效果,数量大了影响奖励的可持续性,也给学校财力带来困难;对教师的精神奖励的意义要大于物质奖励。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抓住教师注重精神需求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的物质激励之外,充分的运用精神奖励的手段,使他们进步有信心,工作有动力。精神激励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支持为基础,物质激励以必要的精神奖励为补充。
  3.2把握好外附激励向内滋激励的转化
  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做到外附激励和内滋激励的有机结合。外附激励只是一种外在因素(外因),决定其行为发展的是内滋激励(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滋激励是一种能动的心理状态,它是自我反思、自我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外附激励是在外力推动下的一种激励方式,包括赞许、赏识,登报表彰、职称晋升等,外附激励具有直接性和可观性,作用明显,但不可过多的使用,否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3.3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是指设置学校整体发展的共同目标,使师生员工群体共同为之奋斗的激励方法。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目标责任制的激励作用,通过团队组织这一利益共同体,辅以必要的目标激励机制,保持一个旺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兼顾全面,将个人的精力和能力一起释放,最终达成目标。
  (2)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作为正反两个方面,“奖励”和“惩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各自发挥最大的作用。高职院校管理实践中,奖励是主要的手段,占主导地位,起重要的作用,激励可以让人奋进,努力,而离开“惩罚”的奖励是孤单的,是无力的。只有奖惩结合,以正强化为主,适当运用惩罚手段,做到奖罚分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势必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3)要建立评估体系,强化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估工作是确定激励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没有考核的激励难免会流于形式,只有对各项激励进行年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论功行赏,才能做到群众、专家、领导相结合,开展专家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形成最终意见,更好的指导激励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高职院校的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新一轮改革的大环境中,高职院校要把多种激励方式和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时代特点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充分的运用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教职员工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双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