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说:“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他要求我们,做工作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是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考验,做好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是指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中国古代又称庙算、韬略、权谋、方略等等。西方对战略的解释是“将军的艺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但战略不止于军事。即使在古代,它也常常跟治国理政相联系。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合纵连横”,作为一种战略,就包括军事、外交、政治等多方面内容。特别是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战略一词被广泛地运用到许多实践领域,出现了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文化战略、企业战略、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国际战略等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不但作为矛盾而存在,而且作为系统和过程而存在。作为系统,它包含诸多要素;作为过程,它包含诸多阶段。事物的全局,就是由诸多要素和诸多阶段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相对于全局来说,各个要素、各个阶段都是局部。一切实践活动,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决定实践的主体必须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比较起来,一般总是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内外关系更为复杂、影响更加深远,因而更加需要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战略高度去思考问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问题、战略布局问题、战略步骤问题、战略转变问题等等,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行动,从而有效地推动事业全局的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认真贯彻上级指示就是了,何以有必要要求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有必要。因为:
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每一局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都是全局。毛泽东说:“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相对于全党全国大局而言,你是局部,但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作为相对而言的全局来说,你就有一个正确处理各方面、各阶段的关系问题。我们常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具有战略内涵的话,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村镇,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就是一个具有战略头脑的人。他说:“作为一个单位的头头,头脑要清醒,要常思索,多考虑问题。”我问:考虑什么问题?他说,首先是大事、要事。例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说:“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全人类幸福就是共产主义。”又例如什么是共同富裕?他说:“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还有什么叫富裕?他说:“不但要口袋富,还要脑袋富,两富一齐富才是真正富”;怎样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他说:“国家一头,依法交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村民一头,保持富足”;怎样抓管理?他说:“有统有分,大的管住,小的放活”;为什么应当重视人才?他说:“企业里没有人才,就像庙里没有和尚,什么也干不成;用人对了头,一步一层楼”;怎样抓工作?他说:“要始终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一手抓同华西村群众保持一致,两头一致,华西村就可以健康长寿了。”如此等等,你看,眼界是何等开阔,心胸是何等开阔,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高瞻远瞩,了然于胸,极富哲理,体现了很高水平的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很显然,这样的基层干部越多,我们事业的发展就越有保证。美国学者马文曾做过专门调查。他向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出三个调查题目:“你每天花时间最多是哪些方面?”“你认为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履行你的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家的回答是: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就是战略决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威尔逊说:“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计划未来。”
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增强全局意识,以便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局。毛泽东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经常给干部讲课,后来他回忆说,“那时我可讲得多,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讲政治、讲军事、讲哲学、讲历史,特别是讲战略,强调“提高战略空气”。他说:“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当地安置小东西。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个全局的图画,也才有大的发展。”1954年1月25日,邓小平有一个讲话,讲地方财政应该怎样做,一开头就说:“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夫都关心战略,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毛主席的话说得很对。例如粮食征购,只要把战略问题和全局问题摆开来,就可以得到解决。”“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大道理与小道理必须讲清楚。”全局和局部缺一不可,但是,必须明确以什么为主导。他说:“地方是在中央领导下的地方,局部是在全体中的局部,因地制宜是在集中统一下的因地制宜,如果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然后他说:“财政工作的全局观点是什么呢?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和其他工作一样,它必须服从总路线,即必须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所以,“财政部门要看到大事,要有战略观念。”1961年12月27日,邓小平在谈到妇女工作时,也强调要有大局意识,他说:“妇女工作一定要管本行、议大事。管事要管本行,议事要议大事,要把眼界搞开阔些”,“只看到一个家,不看到国,那怎么行。妇女干部要看世界,农村妇女也要看世界”,“一定要议论大事,不要搞得狭窄得很。在培养妇女干部方面,要注意这个问题。以后订个章程,包括县在内,开妇联会,要议大事。”邓小平关于财政工作、妇女工作上述讲话的基本精神,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切工作都有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都必须懂得全局高于局部、局部服从全局的道理。这样,就要求所有干部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都十分重要。
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
所谓一切着眼全局,就是坚持把全局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其具体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工作一定要有全局的谋划,不可陷入事务主义。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目无全局的军人,即使能征得一城一地乃至几城几地,最终难免全军覆没,就如同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能谋得一子一目乃至几子几目,最终难免满盘皆输。
所谓全局的谋划,就是要善于思考,特别是善于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善于把具体问题上升到原则上去思考,不要就现象论现象。现象无穷无尽,一天到晚不睡觉也论不完、抓不完,而且就现象论现象很可能扶东倒西、挂一漏万。把现象上升到本质,上升到规律,上升到原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面对当代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邓小平说,无非是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就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就是南北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东西南北”问题。你看,四个字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全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干头万绪,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抓住了全局。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的问题也十分复杂,如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反腐败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诚信缺失问题,等等,胡锦涛把这些问题上升到原则上加以分析,最后归结起来,无非是八个大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问题。抓住了这八个字,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全局。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协调推进,既包括了发展的目标,又包括了发展的体制机制、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体现了目标与举措、全面与重点的统一。所谓上升到原则上去思考,说到底就是对工作要进行规律性思考。二是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思考,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统筹兼顾。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等愈来愈多样化的今天,统筹兼顾就愈加显得重要。统筹兼顾才有科学发展,才有公平正义,才有社会和谐,才能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谓整体性思考,也就是系统性思考,在普遍联系中思考,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要零敲碎打,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习近平在谈到生态建设时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树、治水的只管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习近平强调必须“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紧密配合。如果各个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考,不要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事情要看得远一些。所谓“远见卓识”,远见才有卓识,没有远见哪里有卓识!
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对工作一定要重视规律性、系统性、前瞻性思考,重视想大事、谋全局,努力做到高瞻远瞩。这样,就要反对事务主义。所谓事务主义,就是对工作缺少全局谋划,整天忙于具体事务,忙于文山会海,忙于迎来送往,工作不分轻重缓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成就大事。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对这个说法要有正确理解。要防止事务主义,防止日计有余、岁计不足。我们当然应当重视细节,毛泽东说,要过细地做工作,不要粗枝大叶。但是,不能片面夸大细节的作用,不能无条件地说它就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如果战略上出了问题,细节没有意义,或者只有相反的意义,正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细节越细,结果越糟。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细节上去,对于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来说,第一重要的是战略。细节错误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可以说几乎天天在犯;而战略错误一个都不应当犯,因为一个战略错误将导致全军覆没、企业的一败涂地和工作的全局失败。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邓小平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陈云提倡“踱方步”,说:“过去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他们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比如缺什么货,应该什么时候进什么货。我们县商店的经理一天忙得要死,晚上还要算账到十二点,要货时,再开夜车临时凑。看来,我们的县商店,也应该有踱方步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所有这些,都是强调对工作一定要有全局的谋划。
第二,判断是非得失一定要以全局利益作为根本标准,不可因小失大。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利弊相伴而生,有其利必有其弊。智者之智在于谋大利而避大害。中国古人说,“有所得有所失”,“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讲的都是着眼全局的大道理。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冒险主义者不懂得这个大道理,主张“不丧失一寸土地”,反对一切必要的退却,认为退却丧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谓打烂坛坛罐罐),结果造成全局的失败。毛泽东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的生意。他又说:危害人民的问题同此道理。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打烂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接着毛泽东作了一个总结,指出:“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这就叫因小失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英美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写着一首1620年摇篮曲:“为了要得到一枚钉子,竞失去了一块蹄铁;为了要得到一块蹄铁,竞失去了一匹马;为了要得到一匹马,竞失去了一位骑手;为了要得到一位骑手,竞失去了一次战斗;为了要在一次战斗中取胜,竞连国王也失去了。”这里警示人们的也是不可因小失大。打仗如此,搞改革、搞建设,做一切工作,均莫不如此。我们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正是着眼全局,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效益。我们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着眼全局,为了把今天的发展同明天的发展联结起来,避免由于今天的发展而使明天的发展丧失必要条件。邓小平说:“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邓小平处理“傻子瓜子”一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有人反映“傻子”年广九雇了一百多工人,赚了一百多万,说他剥削致富,主张动他。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里讲的得失,指的是大局的得失。当时刚刚开始搞活,抓了一个“傻子”,成千上万的聪明人就不敢动了,大局得不偿失。邓小平说:“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所以,有些事处理还是不处理,这样处理还是那样处理,马上处理还是放一放再处理,都不仅要考虑这个事情本身的是非得失,还要考虑对全局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是战略家的眼光。
第三,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可随波逐流。全局利益是根本利益,丢掉全局就是丢掉根本,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就是原则性、党性;而在事关全局重大问题上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甚至颠倒是非,就是丧失原则、丧失党性。前面我们所说的妥协、让步、退却等等,都是联系于全局需要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是为了实现原则性的必要的灵活性;如果离开了原则性,离开了全局的需要,甚至破坏了全局,那就不是灵活性,而是机会主义,不是策略和手段,而成了目的。这当然是不许可的。所谓大智若愚,并不是愚,而是真正的清醒,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如果大事糊涂,那就不可救药了。毛泽东说,邓小平绵里藏针,指的就是原则性强。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当时邓小平还没有出来工作,他就旗帜鲜明地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原则性问题上毫不让步。因为按照“两个凡是”去做,中国就没有希望。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一些人又走上另一个极端,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这时,邓小平又及时地指出: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不仅是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过后,针对有的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怀疑,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说:“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国际国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在反“左”反右的问题上,他从来都是旗帜鲜明的,全面又始终有重点,他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不点名地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细节问题可以讨论,非原则问题可以让步,但关系全局的大事、要事,决不能含糊和让步,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和清醒。
作者:杨春贵
第2篇: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
19世纪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上写道:“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今天,在经过对历史的沉淀、反思、省察之后,我们看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战略思想闪烁着的智慧之光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暗淡,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一、战略全局性思维
局部与全局统筹,这是毛泽东战略思维最大的特点。毛泽东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的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过程与阶段)”作为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深刻认知在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名论作中均有阐述。毛泽东善于识全局,所以能够在风云激荡中把握方向断大势、统筹兼顾求合力、提纲挈领抓关键,所以把全局作为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能不为一城一地得失而计较,就能不为一时困难而踌躇”。
因为胸怀全局,所以历史在一代伟人的胸中运筹帷幄,这应是现代领导者特别注意从中汲取的。这里的全局是要素的综合,是高度的提升,是视野的拓展。当前的中国,无论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目标还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都是战略上全局性思维的杰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着巨大机遇与空前压力并存的局面,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者要兼具“做事”与“谋局”的能力与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代领导者即使身处基层也应具备“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胸襟与气度,高瞻远瞩,对全局与大势了然于胸,在全局中定位、把控、谋划地区、单位、部门、企业的工作,确定坐标,更好地适应大势,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不能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如果全局性思维缺失,战略意识不强就可能会造成方向失偏、决策失误,自然就会因为行为失当给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战略预见性思维
预见,是毛泽东战略思维的又一重要特色。毛泽东做为战略家的高明之处对于未来的预测和设计。毛泽东说:“所谓预见,不是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当年面对秋收起义失败的颓势,他在一片强大的反对声浪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其正确性终被历史所证明;从井冈山燃遍全中国的革命之火向所有人证明了的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中虽然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强大,但毛泽东在国人的疑虑中以其慧眼明识和高瞻远瞩提出了“持久战”的光辉思想,向世人描绘了胜利的前景;面对抗战胜利后“划江而治”的内外舆论,他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象“一个洞悉历史情节、精心编排剧情的天才总导演”。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预见就不能成其为领导者。所谓的“预见”即是一种前瞻性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领导者的战略预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事关发展前途和远景的战略未曾着眼,或思考较少,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屡见不鲜,这恰恰是一些领导者的短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最为致命影响的不仅是企业家的急功近利,政治家的短视眼所产生的危害更大。现代领导者需要具备从长看短的能力,“长”是未来,“短”是现在,要登高望远,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面向未来看现在,面向未来看未来,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目标。
三、战略开放性思维
唯有开放,才能兼收并蓄。毛泽东的开放性思维,突出地表现在世界、国家、战略区域三个视角度兼顾,能够运用“世界历史”眼光,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解决。他举重若轻,站在世界看中国。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在1921年召开,当时毛泽东就曾提出过自己的论断“中国的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他认为“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20年后,在《新民主主义论》里,他又专门论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毛泽东的视野是面向全球的,把中国革命放进世界革命的大势中去考察和谋划,所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才能成为苍茫大地的主宰。
毛泽东的开放性思维对现今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无疑有巨大的启示作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为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欢欣鼓舞之余,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仍存在诸多问题,仍需汲取其它世界文明成果的营养。“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是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战略口号,诸多的战略构想的提出也是基于此。比如“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一种开放性的具有颠覆意义的远程规划。新时期就要求领导者谋划发展大局时,要综合考察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以开放性思维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把国内和国外形势全面分析、通盘考虑,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方法”,革命时期如此,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如此。这就要求现代领导者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思维、开放胸襟,求创新、讲合作,最终实现共赢。
作者:王雪梅
第3篇: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问题现在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做为一名领导干部来说,要充分认识到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战略思维当作重要任务来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内外关系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远,所以更加需要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整体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一、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能力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和机遇。领导者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考,才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深谋远虑,及时提出战略任务,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开创新局面。
2、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领导干部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毛泽东: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新形势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强化改革创新观念,增强超前意识,在发展中善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高瞻远瞩,放眼全世界,谋大事抓大事,努力锤炼总揽全局的能力。学习和掌握辨证法,学会在工作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努力锤炼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3、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的意识需要领导干部锻炼战略思维能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观念,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并落实在具体的为民服务的行动之中。反腐倡廉,廉洁从政。增强法制意识,要善于在服务中自觉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正确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努力锤炼依法执政的能力。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只顾眼前利益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讲局部利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等形式主义,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思维能力。
二、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主要内容
第一、总揽和驾驭全局是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的最根本要求。领导干部掌握战略思维的方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领导工作就是管全局管战略的工作,总揽全局驾驭全局是领导工作的基本功,领导干部就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总揽全局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首先,要把全局作为我们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切着眼全局,就是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当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局部服从全局。其次,总揽和驾驭全局,必须紧紧抓住全局工作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我们俗话说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不能盲人摸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防止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
第二、统畴兼顾,把握重点。每一个局部在全局中都有他特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些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一般性的,有的是比较重要的,有的是最重要的,有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所以,在总揽全局的时候,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而必须把握重点,把握枢纽,就象毛泽东所说:“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中国古代的荀子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全局,丢掉了重点就丢掉了全局。
所谓重点,所谓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大致有三类:第一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它决定战略主攻方向,对全局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提纲挈领,就会有力的推动全局的发展,事半而功倍。第二是重大矛盾和战略布局。主要矛盾规定了工作的战略主攻方向,但主要矛盾不是唯一矛盾,围绕主要矛盾还有一系列重大矛盾,它规定了工作的战略布局,这些重大矛盾或者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影响,是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第三是关键环节和工作的着力点。全局的各个局部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有些局部比较薄弱,有的局部最薄弱,这些薄弱环节中的某些重要环节有时会成为制约全局发展的关键环节。善于抓住并解决这些关键环节,是加快推动全局发展的必要条件。
强调重点不是否定一般,而是为了更好地带动一般。这就要求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个方面。毛泽东把统筹兼顾这个方法叫做“弹钢琴”,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到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其二是说,对于实践主体,即人民内部利益的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不可只顾部分人的利益而不顾其他人的利益,更不可不顾多数人的利益。毛泽东说:“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第三、立足长远。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既要立足于现阶段,又要着眼于下阶段;既要重视眼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要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要敢于和善于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作者:耿彦华
第4篇:论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与领导艺术
战略思维,从横向上讲,就是要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的关系;从纵向上来讲,就是要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关系。简单地说战略思维就是全局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即把现象放到本质关系中来看待,把局部放到整体来看待,把静态的问题放到运动过程中来看待。而战略领导者必须以整体性、过程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以清醒理性、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以民族利益为重、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来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深谋远虑,未雨绸缪。
一、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及特点
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为他的战略预见提供了思想素材和决策基础,因为有了战略思维就可以提出一系列攸关全局的问题和战略决策,而所谓战略决策就是要涉及到战略预见,就是着眼事物或时局发展前景来决策,就是在风起于青苹之末之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尽早采取措施。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名论文和演说中,毛泽东论述了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的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过程与阶段)、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在运用战略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事实原则、价值原则和主体性原则,这是他战略思维理论的主要基础。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可以看出,战略思维与实践在其思想和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体系中,主要有整体性思维、过程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的特点。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提出的“两个务必”就是具有远见的战略思维,所采取的行动就带有战略决策的浓厚色彩。一般说来,革命要成功了,马上要进城了,这是何等值得庆祝的大胜利!进城之后要好好摆宴席庆祝一番也是情理之中的啊。但是,毛泽东同志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必须认识到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对整个中国革命整体性和过程性思维的逻辑必然,同时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就对革命胜利后所可能出现的消极和懈怠发出清醒的警告:决不学李自成!所以在新中国初期处理刘青山、张子善的时候,他才那么果断。刘青山、张子善是新中国第一大腐败案,是干部队伍出现的第一大案,两个老红军高级干部,天津地委书记和专员,当时有很多人去说情。毛泽东就说了两句话,不谓言之不预也,在1949年我就讲过这个事,第二句话就是杀掉刘青山、张子善起码可以管20年。这是从战略的高度决策的典型事例。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把苏联共产党历史上一些情况给抖了出来,对斯大林进行了严厉批评,弄得别的国家的党也非常被动。原来我们都是跟着苏联走,学习苏联的经验,结果苏联党的历史有这么多问题,斯大林有这么多错误。虽然发生在苏联,但是毛泽东马上抓住这个苗头,作出了一个预见性的思考,就是中国要赶快走自己的路,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战略思维的如下特点:
第一,未雨绸缪,尽早确定战略目标。任何事情都是分阶段来进行的,革命和建设无不如此。怎样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到了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党、我们领导团队应该把事业推向哪一个方向?这个方向的目标是什么?这是领导核心要考虑的事,而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走在党的其他领导人前面的。可以说,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设计师。毛泽东1940写的《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共产党搞的革命到底是什么革命?革命以后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都作了非常具体的描述。包括抗战胜利前夕,对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作了规划。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体和政体作了明确的界定。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这种国体,都是毛泽东在1949年7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确定的。
第二,随机应变,及时实施战略转变。领导核心的战略决策,体现在当下思考的主要矛盾,在时局转变来临前或出现的时候从复杂的局面当中看清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就叫战略转变。从土地革命到全面抗战的战略转变的标志就是毛泽东在西安事变以后提出的从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过去我们土地革命时期是反对蒋介石,“西安事变”之后我们提出的是拥护蒋介石抗日。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这就是战略转变。1953年又提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八大又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等等,这都是大的转变。围绕一个工作领域也有一个战略转变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外交开始是一边倒向苏联,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回来跟毛泽东汇报,谈到了西方外交界的一些动向,毛泽东立刻意识到我们的外交战略要有所变化。毛泽东在1954年7月7日就说了,现在看来我们要把门关死是不可能了,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对我们的外交战略要进行一些调整。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个举措在党史上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西方世界孤立我们,我们跟法国建交就意味着我们在西方的封锁圈里撕开了一道裂口。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依然孤立我们,中苏关系又闹僵了。毛泽东又作出了一个战略转变,就是特别重视亚非拉穷朋友,并且形成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到了70年代初期美苏争霸,苏联取攻势,美国取守势,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要威胁又是苏联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又作出了一个战略转变——联美抗苏,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从外交一边倒到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一步一步都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实现战略性的转变,这是毛泽东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三,稳扎稳打,稳步实施战略步骤。战略转变后如何用具体的战略步骤去实现它就是战略步骤。这就是毛泽东经常说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反对毕其功于一役。这是毛泽东作战略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战略叫“持久战”,但是光一个持久战战略还不能够很好地去实现这个战略,还要对这个战略的步骤作出分解。毛泽东作的步骤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战略防御,第二阶段叫战略相持,第三阶段叫战略反攻。这就是毛泽东战略步骤的决策方式。后来邓小平深得毛泽东的精髓,搞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说搞现代化无非就是三个步骤,第一步基本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在下个世纪中叶,也就是21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第四,以小搏大,决策定下来以后善于采取一些具体的小步骤、小措施去推动。用毛泽东的话说叫下毛毛雨,心里有个大主意,要推动这个大主意的实施就要慢慢地在一些场合下点毛毛雨。1970年底毛泽东说要打开中美之间的大门,中美双方都有这个愿望,通过互相试探,通过华沙谈判,通过巴基斯坦总统传话,中国领导人和美国领导人都有了互相接触的愿望,但是怎么才能见面?尼克松唯一能够着手的是利用巴基斯坦总统到美国访问,在欢迎巴基斯坦总统的宴会上说了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美国是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他承认的是台湾,但是在欢迎巴基斯坦总统的宴会上尼克松用了一个概念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这是放个气球,但是当时由于国内比较左,这个方式没有起到效果。毛泽东开始也放了一个气球,也采取了一个小步骤,在1970年12月毛泽东单独接见美国记者斯诺,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愿意到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去游泳,作为政治家去不方便,作为一个旅游者去也可以,我还可以和美国的总统边游泳边聊天。他通过斯诺传这个话,但斯诺这个话也没有传过去。这时尼克松和毛泽东作为战略家,作为要打开中美大门的战略家都苦于找不到时机。后来尼克回忆说这个消息使他又惊又喜,说从未料到对华的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接受了邀请,中方作出的响应是发给西方记者签证以采访球队的访问来回应。后来为什么把毛泽东这个决策叫做小球推着大球转,就是一个小步骤推动了一个大战略的变化。
二、毛泽东战略决策的方法和艺术
毛泽东把战略思维运用得挥洒自如与他独特的战略决策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战略思维和大局观也为他作出战略决策提供了思想基础。他注重调查研究,善于从事物的全局考虑问题以及他过人的胆识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第一,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曾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1]171也就是说,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109的名言。在1931年4月2日他以总政治部主任名义发出的关于进行社会调查的指示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口号。
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对湖南、江西两省的农村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说关于农村各阶级的区别和土地革命的很多政策,就是经过调查研究才弄清楚的。在《〈兴国调查〉前言》中,他深有体会地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很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必须作详细科学的实际调查。
第二,统揽全局,驾驭全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1]176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毛泽东在看问题时,就总是首先从全局着眼。在辽沈战役中,首先是打锦州还是打长春,在毛泽东和林彪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毛泽东从东北战争的全局出发,认为应该先打锦州。打下了锦州,就可以关起门来打狗,东北的敌人就跑不掉。当然,先打锦州是有风险和困难的。林彪正是看到了这种风险和困难,才不愿意先打锦州,而主张先打长春,因为长春比较好打。作为东北地区的军事长官,他有这种想法是自然的。但从全局来看,却不是高明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
第三,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毛泽东在处理问题时,就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敢于牺牲局部的利益,去换取全局的胜利。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为了发展革命力量,为以后人民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准备,必须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而要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就必须作出让步,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把陕甘宁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并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这明显地是对局部利益的牺牲,甚至是对奋斗目标的暂时改变,当时很多人都想不通。但毛泽东指出:这些让步是必需的和许可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这种让步是完全正确的,没有这种让步,就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第四,抓住中心和关键,学会“弹钢琴”。毛泽东认为,在众多矛盾之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在很多工作之中,必有一个是中心。因此,在工作中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工作,以带动其他。他说:“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就非常善于抓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在建国初期,革命和建设的任务都很多,可以说百废待兴,千头万绪,首先应该抓什么?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为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任务,并明确地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当时,有的人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应当尽快地加以消灭。毛泽东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还不能敲响资产阶级的丧钟。他说:“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帝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就孤立了。我们的政策就是这样,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这样,三中全会的路线就是这样。”[3]75-76现在,我们在工作中也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要“四面出击”。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就是说在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的时候,还要兼顾其他工作,以其他工作配合中心工作。因此,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强调,“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正是因为毛泽东善于“弹钢琴”,所以在各个时期,都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三、毛泽东战略思维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
贯穿在毛泽东战略思维中的价值原则以及他富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乐观精神是我们必须汲取和弘扬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党情和民意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第二,独立自主的原则。毛泽东一直坚持认为,民族、国家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希望有外援,但又不主要依靠外援。必须破除迷信,彻底打倒依赖别人的奴隶思想,应该独立自主地搞农业、工业以及技术革命。他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争取外援的前提和归宿;而外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毛泽东决不会拿原则作交易去换取外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点,正因为毛泽东有这样的观点,才使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善于从矛盾论角度看问题。毛泽东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但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毛泽东认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毛泽东认为只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矛盾,从而使得社会得到发展。
第四,一以贯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是一位深具幽默感的革命导师,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甚至在危急关头,都能够谈笑风生,笑傲强敌,无惧无畏,迅速定下排危解难的决心,拿出转危为安的办法。晚年为捍卫中国国家主权与独立自主,他镇定自若,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这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与自信。
毛泽东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战略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凭借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纵横驰骋,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构思新奇的活剧。所谓战略思维是一种总揽和驾驭全局、照顾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和阶段、从事物的整体和过程出发思考和认识问题,以追求整体最优的思维方法。“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战略思维是一个出色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是领导者进行战略决策的主要思维方式,领导的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往往取决于战略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位领袖,毛泽东的思维大多数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毛泽东思维艺术中的精华,在毛泽东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对于我们更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战略思维水平,对于我们全面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括
第5篇: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战略思维能力培养
1、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实现转型的标志和契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更彰显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而“战略思维是理性思维的高级形式,它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所谓战略思维是指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做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方法。从领导者视野看,战略思维实际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认识基点,标志着领导者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和深度,是领导者谋大局、议大事的深入思考,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每个现代领导者必须选择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因此,对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现代领导者来说,准确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努力增强现代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并且,要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实践中,深入探索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现代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创新途径,则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基于全面发展理念——应着重加强培养现代领导的全局意识
全面发展理念的本意是指各级领导者要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念。从领导学的角度理解全面发展理念就是指各级领导者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思想。而全局性又是战略思维特质中的最本质的一条,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和战略思维的重要契合点之一。因此,领导者应着重加强领导者的全局意识,用来抓紧抓好组织的各项管理工作。所谓全局意识就是指立足大局,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意识,即从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和把握国际国内的动态和社会舆论,立足于全局,以全局意识统筹各项工作,就要坚持全面看问题。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讲全面并不否定重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集中主要力量抓全局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同时兼顾其它问题的解决,这就是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在矛盾系统中,矛盾有主次之分,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把握好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全局在胸,胸中有数,着眼于一盘棋的全局,推动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地发展。现代领导欲培养全局意识应注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物理空间意识的构建,培养领导者的“地球村”观念;第二,心理空间意识的构建,培养领导者“地球我们唯一家园”的观念;第三,文化空间意识的构建,培养领导者“人类意识”实现“人类参与意识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总之,上述培养方法的共同远景的实质都在于领导者要打开其自身的思维空间,让思维跳出“霍布森选择”的陷阱,能真正做到立足全局,从整体上思考、把握和统领各项管理工作。
3、基于协调发展理念——应着重加强培养现代领导的和谐意识
协调发展理念就是指各级领导者要有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观念。从协调发展理念的定义中可以彰显出一种和谐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的领导战略思维应蕴含并体现出这种和谐理念。所以,现代领导在战略实践中应具备和谐意识,来恰当地、和谐地管理各项工作和解决各类问题。所谓和谐意识是一种战略的意识,它反对从对立、斗争的视角看问题的惯性思维,主张从同一、结合、共存的视角看待问题和矛盾的思维方法。它立足整体,强调全面,照顾和尊重系统各要素的地位和价值,并重视从他方汲取有益成份发展壮大自己。所以,现代领导只有具备了和谐意识才能够从双赢、多赢的战略高度,创新和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彰显出鲜明的战略思维特质,因而,和谐意识应成为现代领导在全球化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背景下,协调各方,和谐发展的必备思维方法之一。现代领导欲培养和谐意识应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正确的对待对立面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敢于和善于扶植对立面,形成相辅相成的态势。正确地认识和扶植对立面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对立面的结合,发挥对立面斗争所不能起到的更大的积极作用:第三,促进与对立面的结合,开发新的力量源泉:第四,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与对立面的双赢;最后,培养和加强和谐思维还体现在认识的宽容上,不刻意追求事物的清晰明白,容许矛盾性质的适度模糊性。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着重加强培养现代领导的超前意识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伴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人类为了追求良性的健康的长远的发展而提出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指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的观念。”这是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和发展前景,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的发展理念。而战略思维的特质之一就是超前性。我们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思维的特质(超前性)的有机融合抽象出一种思维方法——超前意识,因此,现代领导战略思维就应注重超前意识的培养和运用。所谓超前意识是指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意识。超前意识是立足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超前意识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我们通常所讲的超前意识是对具有先进性,在时间空间上客观存在的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反映。这种认识是以认识客体的现实存在为前提的。因为未来是以现时的现实为前提的,因而,对未来的超前意识也必须立足于现时的现实,以对现时的现实认识为前提。只有从这种前提性认识出发,才能推知未来,达到对未来的超前认识。现代领导欲培养超前意识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治理国家的层面上讲,其一,培养知识经济的超前意识;其二,培养信息经济的超前意识;其三,培养信息经济的超前意识。从领导者个人层面上来讲,第一,增强领导者的心理意志力;第二,增强领导者的理性自律性:第三,培养领导者的忧患意识。另外,领导者还应缩短其思维的时间,让思维跳出“布里丹选择”的误区。
5、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应着重加强培养现代领导的人本意识
以人为本理念是指要尊重人、理解人、注重人、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亦指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的观念。在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现代领导从事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现代管理哲学。基于管理学的视角“以人为本理念就是指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都要体现出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战略思维对战略主体的关注度是很高的,这与以人为本理念有机地结合,就形成了人本意识。所谓人本意识就是指各级领导者在各项管理过程中都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前提,承认人的生命、价值、自由的存在,并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作为追求目标的一种意识。现代领导着重加强人本意识是新世纪现代领导面对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应做出的必然选择。现代领导欲加强人本意识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在思想层面上,要从战略思维的高度真正认识到其所在政府机关长足发展的立足点在“人”:其二,要注重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化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的建设,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其三,应重视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建立相应的人才选用机制;其四,应营造所在政府机关宽松和谐的气氛,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6、结论
现代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极大地发挥战略思维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需要战略思维主体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和锻炼。所以,只有我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坚持不懈地努力,认真领会和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战略思维的特质和要求,着重加强现代领导者的全局意识、和谐意识、超前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领导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就必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也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王檀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