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016-05-29 10: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社会网络理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学科的重视。可以说,任何个人、经济组织与外界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都镶嵌于一个由多种关系交织联结成的复杂、多重交叉重叠的社会网络之中,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结搭建了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架。人们常常发现,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与经营者是否拥有广泛的社会交往和联系紧密相关。通过这种交往和联系,企业可以获得价值不菲的信息,得到令企业起死回生的机遇,涉取稀缺的资源,争取风险小获利大的生产项目,从而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避短扬长,立于不败之地(边燕杰、丘海雄,2000)。社会网络的这种功能和作用使得社会网络理论很快被经济管理学界所注意,并逐步将其引人到企业管理研究中,为了进一步理顺研究思路和提高研究层次,有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社会网络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社会网络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社会网络理论引人企业管理研究中大致是因为理论发展和解决管理困境的需要。社会网络与企业(组织)、市场一样,类似于Dimaggio和Powell针对组织定义的“场”,组织场是一群组织组成的社群,它们从事相类似的活动(Dimaggio和Powell,1983)。在这个“场”中,社会网络、企业(组织)和市场之间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换,它们都对在其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或群体产生着约束和影响作用。但是古典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中都忽略了社会网络的存在。社会网络视角既不把个体看作是彼此无关联的、自由的原子人,也否认人在社会中是处于无自主选择的牢笼状态。格兰诺维特将社会网络理论应用于新古典经济学行为分析后指出,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不足之处是非社会的,忽略了人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有其外在的社会结构存在,人的互动行为不止于理性的博弈,而更在于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二个不足是非动态的,其实人的任何决定都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与外界不断的互动和权衡做出的,因此理性选择(rationalchoice)的理论架构是“低度社会化”(under-socialized)的(Granovetter,1985尸。现有的管理理论在研究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拓展上也没能将社会网络纳人其中,因此出现解释的乏力(姚小涛、席西民,2008)。社会网络提供了分析企业成长、资源获取以及竞争力来源的重要思路,解决了交易费用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由于其分析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对管理问题解释的失效性等问题。在社会急速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在激励、领导和控制方面的力度显得很微弱,用传统的激励、领导等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员工的流动性过高和组织认同度不高等管理问题,如遇到企业员工罢工等群体事件,现有理论既不能进行预测,也不能提供管理方法。因此,放宽理论假设,回归管理现实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二)社会网络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可能性

  

  由于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网络理论在美国成为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显学。一批中层理论的发展,®使那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被解释变量得到了有效解释,促进了社会网络理论在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罗家德,2010)。如伯特(RonaldBurt)用“结构洞”理论(StructureHoles,1992)对组织内的权力运作以及升迁过程做出十分有价值的探讨;魁克哈特(DavidKrackhardt)提出“强连带优势”理论(TheStrengthofStrongTies)分析了情感网络如何带来非正式影响力,进而影响组织行为,如离职、工作满意、团队合作等行为(Krackhardt和Han-son,1993;Krackhardt和Brass,1994)等。罗家德(2011)认为,中国管理的本质是无为而治,是一种自组织的治理机制,以社会网的理论与方法最适合分析中国“关系社会”的自组织治理。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有多个层次,通过对组织内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发现组织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为组织网络建立网络动力学模型,可以预见组织演化的趋势,提高组织管理的自觉程度;通过对组织外在交互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组织的角色定位,发现组织发展的空间,可以对实施各种组织管理措施进行过程控制和量化测评等(张树人等,2006)。

  

  二、企业社会网络的性质与作用

  

  (―)企业社会网络的性质

  

  国际上有关企业社会网络的研究最早是从社会交换观点人手的,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将社会网络的研究主体转移到了企业内以及企业之间,形成了企业网络理论。传统理论通常将企业视为一种正式的组织,但近来理论界对企业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却表明,企业无论是在其内部还是在其对外的联系中,都充斥着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和组织。可以说,企业虽然是一种正式组织,但非正式组织在其中也广泛发挥着作用。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的含义要比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的含义要复杂深远得多(林民书、刘洋,2008)。Normann和Ramirez(1993)认为,成功的企业不仅仅要在价值链上拥有战略位势,还更要成为价值创造系统。企业通过与供应商、企业合伙人、战略联盟及客户之间的协作可以实现价值增值。这些协作可能表现为非正式的合作,也可能表现为正式的合作。有着良好合作能力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不断合作将得到更多的信任与良好的声誉(Gulati,1995事实上,广义的企业社会网络既可以是组织网络,即企业与金融部门、研发部门、供应者、中间商、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认知关系、合作关系和信用关系网络,也可以是企业内员工个人(包括企业管理者)和集体的关系网络。因此我们可以将社会网络看做是连接组织与个体、组织与外部其它组织的桥梁。组织作为行动者,可以借助社会网络获取和调动资源,也可以通过社会网络传导、作用到每个个体。可以说,企业社会网络属性、构成,以及其传导、扩散等基本功能决定了组织的运作能力。

  

  (二)企业社会网络的作用

  

  1.社会网络对组织知识管理的作用。社会网络对组织知识管理的作用表现为知识获取和转移等。在企业社会网络中,若联结力量和倾向于中心的网络地位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搜寻能力,社会资本的培养和网络信任的成长则增加了合作者的知识转移意愿。CroSS(2001)在研究中发现,组织内员工知识的最大来源是组织内的其他同事,占到其获取知识的34%,人们倾向于向朋友或同事求助的程度,比向其他信息资源求助的程度要多出5倍。这说明,企业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企业信息实现共享和利用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一些学者认为,隐性知识或默会性知识(tacitknowledge)能否有效转移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默会性知识具有高度的嵌人性,需要通过行为主体之间多次交互式作用后才可以被对方所理解,这意味着默会性知识必须借助强联系才得以传递(Krackhardt,1992)。Hans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强连接网络对隐性知识的转移更有效,而弱连接网络对显性知识的转移更有效。Reagam(2003)nn通过知识的成文性、个人连带强度(tiestrength)、个人间的共同知识、个人间的社会凝结(cohesion)和个人的网络宽度(networkrange)等对知识传递的容易程度进行研究后证实,共同知识将有助于知识传递的容易程度;连带强度有助于知识传递的容易程度,连带强度与知识传播间的积极关系将随着非书面知识的传递而增加,社会凝结与知识传递成正相关关系。

  

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 社会网络对组织绩效的作用。关于绩效提升,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社会网络对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Gautam,2000;Christopher和Kevin,2003;Cross和Cummings,2004;Ahujaetal.,2003;Ozgen和Baron,2007)。Florin、Luabatkin和Schuke(2003)™在探讨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企业在上市前融资的能力,以及其在上市后的表现后发现,企业的社会网络,不仅能够直接促进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利润,而且还能够通过干扰人力资源的作用’间接地影响到公司的发展。M.W.Peng和YadongLuo通过对中国6个省400家公司的调查后发现,在一个正式制度约束(如法律和规则)比较弱的环境下,非正式的约束(如镶嵌在管理者人际关系间的关系)可能在促进经济交换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而对公司的表现产生明显的影响。关于个人绩效,已有的研究发现当工作需要高度复杂的知识交换时,社会网络就会发挥作用,并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Hansen,1999)。实证研究还表明,人际互动、网络中心性与绩效有正向关系。MCross和Cummings的研究发现,知识型工作绩效会受到组织关系特征和网络结构的共同影响;同样,团队社会网络结构对团体绩效的影响也得到了验证。如Balkundi和HairiSOn通过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37个团队研究成果进行元分析(Meta-Analysis)后发现,团队中工具性网络和情感性网络的密度与团队的任务表现和生存能力均成正相关关系。

  

  3. 社会网络对资源获取的作用。在本土的研究中,基于差序格局的研究基础,罗家德(2006)提出,中国人的人脉就是自我中心的信任网络(ego-centeredtrustnetwork),透过差序格局的一圈又一圈的信任关系,可以获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Gulati(1999认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元网络组织环境中,这种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企业家们深谙其道。孙大鹏、朱振坤(2010)认为,企业管理者构建社会网络具有一定的战略动机,是应企业的需求产生的,管理者对社会网络产生的收益和成本比较之后做出的选择,其主要功能归纳为四种:信息获取、互惠合作、结构支持和资源获取。同样,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也对资源获取有很大作用。Gulati(1998提出通过缔结联盟企业可以从合作伙伴处获取网络资源,从而获取竞争优势。通过构建联盟组合,焦点企业可以占据没有联系的联盟伙伴间的结构洞位置,也可以占据互不关联的已有联盟伙伴与潜在的联盟伙伴之间的结构洞位置,借由富含结构洞的网络位置’企业可以获取多样化的网络资源,还可以获取不关联的联盟伙伴间的“第三方渔利”(Walker和Kogut,1997)。

  

  4. 社会网络对员工行为的作用。员工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由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介人,使我们对员工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Sc<m(2005)™指出,社会网络关系对个体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这些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员工的离职行为、创新行为、利他行为以及破坏行为等。MitcheU(2001)等人提出了“工作嵌人(JobEmbeddedness)”的概念,并且证实了工作嵌人相对于态度变量能更好地解释离职。Mossholder等人(2005认为,网络中心性作为工作嵌人的具体表现能够降低离职可能性。一些学者从社会网络角度来探讨个人外部关系资源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企业家能够获取和动员异质性程度更高的信息与资源。企业家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根植的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影响(吴冰、王重鸣等,2007)有学者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社会网络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侯德娟,2005;张斌等,2011),相关研究表明,情感网络程度中心性对员工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情感网络中介中心性对组织公民行为存在负向影响。不仅如此,社会网络的构成也可能抑制不端行为的发生。有学者提出,与陌生人相比,当行动者的行为关系到与自己有强连带关系的人的时候,行动者会更容易意识到事件的道德本质,更不容易做出非道德行为。因为强连带关系的建立是缓慢递增的,时间成本会阻碍非道德行为的发生(Brass,1998)^0李永强等(2010)间通过相关文献研究提出,关系结构、关系类型对员工非道德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除了研究社会网络对员工行为的正面作用外,也有学者从负面角度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员工行为的负面影响,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中的行为与结构特征如同伴的破坏行为等对员工工作场所破坏彳"T为有显著影响(RuolianFang,2010)。

  

  三、简评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不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构建,企业都会形成内部社会网络(包括个人网络和组织或集体网络)和外部资源网络。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文化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取各种所需资源,提高管理成效,社会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应该是一种必然和趋势。但是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现有的研究还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问题导向。首先是未将社会网络纳人企业管理与组织行为研究分析框架,在理论假设与理论体系上有待完善;其次是未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网络的属性与构成、以及社会网络产生、发展的路径与走向;第三是还未基于社会网络的属性、构成,以及演进和作用提出针对管理现实问题的相应对策。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将“顶天立地”,在如下有所突破:

  

  1. 企业社会网络研究的理论架构研究,此为顶层设计,为“顶天”。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网络缺乏调查和全面认识,对企业社会网络的形成路径、机理还不清晰,对是否存在最佳的网络拓扑结构还未进行研究。将社会网络纳人企业管理等理论分析中,使对管理实践的认识更加接近于实际,建立基于社会网络的组织管理模型,从多层次多维度来探讨不同社会网络对个体绩效和组织绩效的综合作用效果,比如企业社会网络中的双重嵌套研究,以及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与共生等。

  

  2. 企业社会网络管理实践研究,此为企业管理现实要求,为“立地”。虽然现有研究已探及社会网络在管理中的应用,但是都是一些策略性建议,并没用涉及具体的企业管理,并且由于上述研究的不足,因此如何在识别现有的社会网络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等理论进行有效管理还非常缺乏。比如从静态上,企业如何建立外部关系网络,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网络能使本组织获得更多的资源;内部如何管控员工关系网络,增加员工的益组织行为和角色外行为,减少反企业行为等;从动态上,在预测企业社会网络的发展演化路径及其影响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方法干预企业社会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以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等等都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作者简介】聂会平(1973-),男。湖北云梦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流动站博士后,湖南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