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合集:企业管理论文
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一步一步由动力时代步入机械化时代、自动化时代,进而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社会经济形式也由农业经济社会进入工业经济社会,进而步入知识经济社会。这种技术和经济形式的改变正引起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也导致广泛的管理危机。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导致许多企业衰败的原因,正如Gerelle和Stark111所指出的,那就是“变化”。这种变化是剧烈的、突变的和难以预见的。许多企业的倒闭不是由于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太迟而无法采取相应的对策所致,就是尽管认识到了这种挑战,由于无法完成需要的内部调整来适应这一挑战而所造成12。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我们的企业该怎样办,他们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应付当前的改变和适应未来不可预见的变化?这引起了包括政府、企业界和理论界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也成为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企业管理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市场演变及其与之相应的企业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转变的分析,揭示企业管理变化的必然性,提出协同管理这一面向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制造模式的企业管理新概念,并将协同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协同管理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市场的变化过程
近一个世纪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经历了一个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用户要求、竞争焦点、竞争方式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一)规模经济支配的大量生产型卖方市场(900~1970)
从本世纪初一直到40年代末,市场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上不愁销路。这一时期企业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效率扩大产品产量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大量需求。
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工业化国家进入高速増长时期,竞争开始加剧,但市场仍未饱和。随着一些相对欠发达国家,如50年代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和60年代的日本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生产较低价格的产品相继进入国际市场,使得价格成为用户购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成本也就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131。为赢得竞争,企业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如増大批量的方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为大量的产品开拓新的尚未开发的市场。
这一时期的经营逻辑是:扩大批量降低成本激发需求继而进一步扩大批量141。规模经济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范围经济支配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买方市场(1970~1990)
从70年代到80年代,随着市场需求逐渐饱和,那种生产什么就买什么,生产多少就能买多少的买方市场己逐渐被卖方市场所替代。用户对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品品种多样化,以满足各种不同的使用要求,而且希望产品价格要低、性能要稳定以及质量要可靠。这种市场变化将竞争的焦点引向市场、价格、质量和可靠性151。企业开始认识到不仅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而且通过増加产品品种扩大市场适应范围也是増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后者更为有效。从而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大量生产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在此期间,由于其产品具有质量高价格低性能可靠等优势,日本生产的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等产品充斥世界市场,日本企业取得了十分有利的竞争优势。
这一时期的经营逻辑是:扩大范围可以带来效益。范围经济成为起支配作用的经济理论。
(三)知识经济支配的批量定制生产型买方市场(1990~)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南亚经济的崛起及其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经过市场经济改造,并相继进入国际市场,导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能否及时开发和生产成为影响企业竞争的又一主导因素。知识经济开始发挥作用,企业的竞争方式开始转向以知识为基础以尽可能最低的成本、最高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生产定制化的产品。表1列出了各个时期市场竞争各种要素的变化情况。
二、生产制造模式的转变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也在不断调整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一般认为企业生产方式经历了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少品种大量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批量定制化生产四个阶段,而相应的制造模式也经历了手工制作方式、福特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和敏捷制造方式四个发展时期6~91。表2列出了各个时期对应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
(一)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的手工制造模式
在本世纪10年代之前,包括汽车在内的产品生产主要是靠具有高度手工技艺的工匠一件一件地制作出来的。由于是手工生产(CraftProduction),几乎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产品。这种生产制造模式效率底下,产量受到极大限制,难以满足市场对各种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
(二)少品种大量生产的福特生产模式
为解决市场日趋紧张的供需矛盾,HenyFord创立了以零部件互换原理、作业单纯化原理以及移动装配法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MassProduction),应用其理论建立的第一条汽车装配生产线于1913年在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投产,经过几年的运行产生了巨大的效益101。到20年代,这种大量生产模式在制造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奠定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几十年来,随着市场要求的变化和制造产品的复杂化,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和各种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大量生产模式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至今仍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1111,仍是“以量取胜”的普遍生产模式112。
大量生产模式虽然能以低的成本生产大量的产品,但其缺乏柔性、不能根据市场多品种要求灵活变换生产的弱点,在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面前日益暴露出来并越来越明显。
(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精益生产模式
进入70年代,兼备手工制造和大量生产两者的优点,同时又能克服两者的缺点的一种高质量、低成本并富有柔性的精益生产方式(LeanProduction)开始在日本企业大量应用。这种生产方式产生于丰田汽车公司的准时生产制(JIT),由于顺应了当时市场的变化要求,使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并于80年代开始逐渐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曾被许多学者|13'141认为将取代大量生产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生产方
(四)批量定制化生产的敏捷制造模式
进入90年代,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己成为市场的重要标志,而由此带来的市场不稳定性、突变性和不可预见性趋势日益明显。精益生产虽然能以小批量、低成本、高质量、快速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应变能力,但它只能应付己知的在预定范围内的变化,缺乏对未来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也难以在市场变化出现时对系统作出及时的调整。
1991年由美国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敏捷制造模式(AgileManufacturing)1181,是一■种使企业既能快速适应各种预知的变化又能对不可预见的变化作出快速响应的新的制造模式。敏捷制造以市场机会为契机,借助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这种特有的组织形式,通过快速集成虚拟企业各个成员组织的各种核心优势,进行快速的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向用户提供各种符合个性要求的定制化产品方案,使企业快速实现各种市场需求,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由于敏捷制造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市场变化,普遍认为它将取代当今占统治地位的大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而成为21世纪的重要生产制造模式119-27。
三、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企业管理又对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应用其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深刻认识现状,分析和解决许多实际的管理问题。
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管理系统。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生产制造模式的转变,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一般认为,企业管理经历了从古典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虽然自有人类社会劳动起,就存在着管理。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管理却源于20世纪初的泰罗科学管理原理。所谓古典管理即是在此之前的管理,那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凭经验,工人劳动无统一的操作规程,管理无统一的规则。人员培养靠师傅带徒弟。
泰罗的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摆脱了经验管理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其主要思想是:①用③工人的作用就是准确无误地实现管理的要求281。其主要内容包括作业研究、计件工资制、标准化、计划与执行分开、例外管理、员工培训等,对于提高当时的劳动生产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奠定了企业管理的基础。其后韦伯的行政管理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共同构筑了企业管理体系。专业化分工和科层式组织结构是该体系的基本理论依据。随后,虽然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创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先河,产生了现代企业管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也进行相应的改变,产生了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及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但企业管理基本上是在此原体系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指导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没有改变。
直到80年代,随着对精益生产方式优势认识的深入和MRP-II、CMS与OPT/TOC等现代管理方法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认识到分工的弊端和建立在职能划分基础上的科层式组织结构的危害。于是管理的研究开始由强调分工转向强调协调,由重视各管理分支发展转向重视各相关部分的集成。特别是随着90年代初MichaelHammer1291的BPR理论以及敏捷制造与虚拟企业等概念的提出和应用,现代管理的大厦开始动摇。专业分工和科层式组织结构理论受到严重挑战,企业管理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