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ST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

2015-11-11 11: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而会计政策选择又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因素。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研究。在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论文关键词:会计政策,ST公司,实证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会计政策选择又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因素。作为上市公司的特殊群体ST(Special Treatment)公司,为了避免被摘牌、剥壳的命运,有着更强烈的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因此作为资本市场一项实现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利益相关者切身利益的制度安排——特别处理制度,这就与它制定的初衷相悖。
  (二)相关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理论综述
  (1)国外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发展动态
  由于ST制度是我国借鉴外国证券市场中的退市机制设置的,国外并没有和中国的ST制度相同的制度,因此也就没有相同的研究。但是,又由于我国学者通常以实施ST作为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因此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们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从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来入手。
  夏马和斯蒂文森(Sharma andStevenson,1997)研究了即将破产的公司的操控性会计政策变更行为及其对发展和运用破产预测模型的意义。他们认为,即将破产的公司的管理人员相对于其他公司的管理人员而言,更容易通过操控性会计政策的变更来达到操纵对外报告会计数字来掩盖其绩效问题。
  Haw等(1998)用中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发现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亏损,在亏损第一年用应计项目和线下项目调减利润进行“大洗澡”,并且在以后年度转会。他们的研究同时发现,中国的投资者并不能“看穿”这种业绩管理行为。
  此外,在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Zucca和Campbell(1992)虽然认为公司会出于利润平滑的目的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但他们认为更多的公司会因为大清洗而进行资产冲销;Chen等(2004)则认为发生较大亏损或高级经理人变更的公司更愿意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计提比例较高,自愿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和随后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导致的业绩上涨有很大关系;Teho,Wong and Rao(1998)发现IPO公司将固定资产折旧和坏账准备作为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Beaver,Eger,Ryan andWolfson(1998)与Liu,Ryan and Wahlen(1997)等研究了银行运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Petroni(1992)和Petroni,Ryan andWalden(1999)等则研究了财产保险公司运用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另外,Visvanathan(1998),Miller andSkinner(1998)和Ayers(1998)研究了递延税款作为盈余管理手段的问题。
  (2)国内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发展动态
  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以规范性为主,实证研究为辅论文格式范文。1998年以前的研究较少,后逐渐增多。其研究对象从一般性问题到具体问题,研究方法从规范研究到借鉴和吸纳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无论是在研究成果数量上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陆建桥(1999)通过应计项目来研究会计政策选择的手段。他选取了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22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这些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是否采取了盈余管理行为,以免出现连续亏损三年的情况,进行了经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公司在亏损及其前后年份普遍存在着普遍存在着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孙铮、王跃堂(1999)运用分布检测法对亏损和扭亏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在微利和严重亏损区间分布比较集中。微利公司采用对非营业性项目的损益进行调节的办法弥补营业性的亏损;亏损公司则通过操纵非营业性项目的损益做大亏损,为明年扭亏盈利做准备。
  蒋义宏(1999)、陈晓悦等(2000)、吴东辉(2000)、鲍恩斯等(2004)对上市公司基于证监会配股政策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10%”的反应进行的研究,证明了规避证券市场监管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动机。
  张相辉、张相丽(2005)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作了实证研究,以2001年发生首次亏损的78家公司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为了保证“壳资源”,回避“连续三年亏损要暂停或终止上市”退市机制,确实普遍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上市公司在已无法避免亏损的年度加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扭亏为盈年度减少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改变企业当期会计盈余,粉饰企业经营业绩。
  魏涛、陆正飞和单宏伟(2007)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现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前者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等,后者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
  李刚(2008)通过对比分析ST上市公司与对照公司1999-2003年资产减值行为,可以发现ST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模式。ST上市公司在被ST前,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如果不得不披露亏损时,又会利用较高的资产减值进行巨额冲销。
  二、ST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研究
  会计政策与企业组织形式密切相关,因此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的,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又是由它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Watts and Zimmerman(1986)曾将企业组织结构和环境结合起来,利用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并考虑到对外部第三方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总结出了著名的“三大假设”——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因此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本土化分析时,虽然中西方的国情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实证会计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研究路径中看出,会计政策选择作为一种行为,对其动机研究应当考虑组织结构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从行为学的角度,马斯洛(A. H. Maslow)的需求动机理论出发,动机的产生是由需求引起的,而需求又是由外部环境作用于行为主体的具体化,也可以来具体分析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西方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三大假设”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异,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并不是完全成立的。王跃堂(2000)就曾以A股公司三大减值政策的选择为例,并结合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及其经济动机进行了分析,认为决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不是西方所谓的“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证券监管政策不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经营决策包括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有着实质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因此决定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证券监管政策论文格式范文。如IPO定价政策、配股政策和ST政策等。
  当上市公司被ST后,不仅公司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使管理当局面临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发行股票并争取上市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利用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以扩张公司的规模、提高效率。而公司如果一旦被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那么公司上市的这一优势将会消失,不利于公司的发展。此外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在“壳资源”稀缺的中国证券市场上,企业要获得上市的资格非常不容易,供不应求的现实导致上市公司本身的“壳资源”非常珍贵,上市公司一旦暂停或终止上市,则就意味着壳资源的丧失。所以不管该上市公司的业绩如何,任何上市公司都不会希望这一“壳资源”的流失。因此,从被ST的经济后果来分析,ST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会更加强烈。在证监会的退市政策是以会计盈余数据作为执行依据的情况下,管理当局就会在公司经营业绩不佳、财务状况恶化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进行利润操纵,竭尽全力采取一些会计政策来粉饰报表以免于被摘牌。
  在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中,诸如配股现象、微利现象、重亏现象也很普遍。对于前一年或前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ST或摘牌,采取种种手段使本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哪怕0.001%的微利水平,只要不发生亏损就行。对于那些无法做成盈利或者首次加入亏损行列的上市公司,为了给明年的扭亏做准备,故意做成重亏,以避免连续两年亏损。对于那些无法摆脱被ST的公司,索性做大亏损,清洗以前年度累计的包袱,为下年扭亏逃脱被摘牌的厄运埋下伏笔。
  三、ST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手段研究
  通过上述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也为ST公司避免被摘牌的命运而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做足了准备。实际上,从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来看,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行为过程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实质是进行盈余管理,其过程也是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ST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变更,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们通过对其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手段研究,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其会计盈利信息的有用性和会计行为的形成机制。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新准则明确了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但如果能取得公允价值并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见其在维持原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重要性。虽然新准则在公允价值方面较以往也做出很多改进,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但还是留下了许多主观的空间,给ST公司带来了有机可乘的机会。
  (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式和比例的选择
  2001年末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给予了企业很大的会计选择权,这种会计选择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如8项减值准备的计提。二是会计估计权,如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这些虽然给企业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给企业操纵会计盈余提供了机会论文格式范文。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美国SEC称之为“甜饼罐”手法。ST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违规操作,视其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虽然新准则规定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再以后期间转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ST公司利用其调节利润的行为,但是具体的计提比例还是没有相应的明确,而且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对于反映企业资产减值的真实状况,不利于提高其会计信息的质量。可见,新准则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三)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底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与原来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其包含的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好使用寿命。由于人们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局限使得固定资产的各项计量错综复杂,这就给ST公司利用折旧政策来实现利润操纵留下了主观选择的空间,人为的缩短或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变更折旧方法、调整预计净残值的现象时有发生。除了导致利润虚增外,还造成了各期会计数据的不可比,从而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此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税务筹划达到节税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根据重要性原则,是否是控制或重大影响需要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持股比例并不是唯一的依据。所以,ST公司也经常利用这个方法来进行显失公允的选择行为,当被投资单位盈利是,其持股比例达不到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标准时,往往会通过追加投资、签订转让协议以及调整对被投资单位的管理、控制的影响力度等方法来扩大投资比例,不断地创造有利于采用权益法的条件,从而来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五)合并政策的选择
  企业合并分为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处理方法,尽管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一般不影响企业对外报告的现金流量,但它们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以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购买法下,仅将合并日后被购买方实现的利润纳入合并报表,而权益结合法则将参与合并另一方整个年度的利润纳入合并报表。而且购买法通常采用现金或债务方式收购被合并方,利息负担通常大于按权益结合法反映的换股合并,因此选择权益结合法有助于提高合并当期和合并后的利润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对实施合并企业的会计报表产生有利的影响,所以这就使得权益结合法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所得税的处理方法的选择等等也是ST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之一。
  四、ST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上市公司以及契约各方都有着复杂的、综合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企业经营、投融资决策的各个方面,并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长远的。而且还可能改变企业当前和以后的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一系列决策行动。
  (一)会计信息失真
  对于ST公司来说,其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当使用直接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会严重扭曲公司股票的实际价值,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当ST公司滥用会计政策改变观察的数据,使得股票价格与实际的业绩大大相反时,就违背了信用原则的做法,不仅造成财务混乱,而且自行丧失了赖以生存发展的“诚信”这一有限资源,对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银广厦、琼民源、红光实业,到郑百文、蓝田股份、大庆联谊等,他们都是通过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欺骗投资者欺骗市场,极大地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效率,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后果。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有诸多不合理的方面,董事会成员与经营管理者存在人员交叉的现象,以及存在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因此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来歪曲真实的业绩,管理当局,包括大股东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是最大的利益受益者论文格式范文。而中小投资者是弱势群体,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其利益难以得到有力的保护。
  (三)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它承担着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和分配经济利益的重任。政策选择所造成的后果,从而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并且最终导致了经济秩序和市场运行的不稳定。
  (四)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企业的价值即企业的内在价值,在公平市场上的价值体现,是企业的属性、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关系,反映了企业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企业价值体现了企业未来的经济收益能力。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标准的,当正常的会计技术无法满足自身利益时,就会选择会计政策来操纵利润,使企业的会计收益大于真实收益,但是实际上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企业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发生改变,仅影响了企业对外的财务报表。这样就会导致企业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发生背离,信息的需求者以企业披露的信息来进行决策,就会导致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失灵,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秩序。
  五、 ST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ST公司的业绩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些研究在考察其业绩时一般均采用会计指标,而会计指标的弱点就是很容易受到操纵,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国内对于ST公司操纵利润方面的研究理论有余,但实证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ST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其实有很多,本文仅仅是从会计政策选择这一个侧面进行实证分析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当其被特别处理的第三年公司经营业绩仍然不佳,财务状况继续恶化时,管理当局会尽可能采取一些多计收益、少计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账面亏损的情况出现。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ST公司在摘帽当年存在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调高利润的行为。
  假设二:ST公司利润的变化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呈负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
  假设三:ST公司利润的变化与长期股权投资涉及的投资收益呈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
  假设四:ST公司利润的变化与累计折旧的计提呈负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
  假设五:ST公司利润的变化与累计摊销的计提呈负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
  假设六:ST公司利润的变化与预计负债估计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
  假设七:控制样本指标的增长与其利润变化不具有显著性。
  (二)样本选取
  (1)研究样本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定期报表,以2007—2010年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A股ST公司为研究总体,观察在09、10两年分别实现摘帽的ST公司(包括ST、*ST、S ST、S*ST)。然后选取其前一年的财务数据,即09年摘帽的选取其07、08年的年报数据比较,10年摘帽的选取08、09年的年报数据(其中有的数据还来源于中期报表)。因为在摘帽当年的前一年年末ST公司基本上实现了扭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其扭亏前后的差异。由于考虑到金融类上市的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以及成本效益的原则,对部分不满足条件的样本予以剔除后,选取了47家ST公司(其中09年摘帽的有30家,截止本文截稿时10年摘帽的有17家)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进行验证及分析。
  (2)控制样本
  控制样本选择的关键是要具有可比性论文格式范文。作为配比研究,本文根据同时期、同行业、同规模的标准来选取控制样本。本文以ST公司撤销特别处理最近的一年会计报表(其中个别是中报)年限作为测试期,就此我们选取了08、09两年的年报作为测试期,满足了同时期的原则。同行业是指控制样本要与ST公司的主营业务属于同一行业的明细板块。同规模是指控制样本与ST公司在测试期当期年报中的年末资产规模相近。在满足了以上标准后,本文考虑了数量上的配比,最后选取了50家业绩较好的非ST公司作为控制样本。
  (三)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检验ST公司是否存在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以及采用何种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行为,这就涉及到影响因素与被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及显著性的问题,又由于影响因素不止一个,如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累计折旧的计提比例的等,因此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本文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和显著性的检验,通过和控制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来验证前面的假设。模型建立如下:
  Y=C+β1×ZCJZSS+β2×TZSY+β3×LJZJ+β4×LJTX+β5×YJFZ+ε
  模型中涉及变量的说明如表4-1:
  

变量

变量的含义

Y

因变量

利润总额/总资产

ZCJZSS

自变量

资产减值损失/总资产

TZSY

自变量

投资收益/总资产

LJZJ

自变量

累计折旧/总资产

LJTX

自变量

累计摊销/总资产

YJFZ

自变量

预计负债/总资产

投资收益涉及的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C、β、ε分别为常数项、系数、误差项

按照上述方法和标准选取了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后,根据收集的相关公司年报中的数据,并计算了有关财务数据后,用EXCEL和SPA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1)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后面进行回归分析的初步,我们首先对ST公司扭亏前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和营业利润的增长率进行统计,对比后得到的结果如下:
  表4-2描述统计量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7

-56.39%

676.75%

42.9274%

115.10421%

营业利润增长率

47

-80.51%

12286.34%

595.5470%

1832.65026%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47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扭亏前后年度营业利润扭的平均增长了近6倍,最多的一年竟然增加了12倍多,但是利润的来源可能并不是主营业务,因为主营业务的平均增长不到50%,这就使我们有理由怀疑在假设一的前提下ST公司可能利用了其他手段来调高利润以达到扭亏的目的。
  (2)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找出ST公司利用了哪些会计政策手段进行了利润调节,并且这些手段与利润的关系如何。
  1.研究样本的回归分析
  表4-3 模型汇总
  

模型

R

R 方

调整 R 方

标准 估计的误差

1

.710a

.670

.618

.034500695281871

a.预测变量:(常量), 资产减值/资产, 投资收益/资产,累计折旧/资产,累计摊销/资产,预计负债/资产。
  从模型汇总我们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为61.8%,说明该模型可以解释61.8%的变量,具有较高的解释系数,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表4-4Anovab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Sig.

1

回归

.150

5

.030

6.657

.047a

残差

.142

41

.018


 

 

总计

.292

46


 

 

 

a.预测变量: (常量),预计负债/资产,资产减值/资产,累计摊销/资产,累计折旧/资产,投资收益/资产。
  b.因变量: 利润总额/资产
  从研究样本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型总体上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从而验证了假设一,表明ST公司存在比较明显的利用会计选择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表4-5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19

.029


 

4.101

.000

资产减值/资产

-1.052

.523

-.305

-2.014

.041

投资收益/资产

.912

1.496

.092

4.610

.046

累计折旧/资产

-.107

.154

-.104

-5.693

.032

累计摊销/资产

-.579

.649

-.132

-7.891

.028

预计负债/资产

-.200

.375

-.081

-.533

.597

a.因变量: 利润总额/资产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资产减值损失、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预计负债与利润总额呈负相关关系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投资收益与利润总额呈正的相关关系,这与我们前面的假设初步一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与利润总额显著相关,验证了假设二、三、四和五。但是假设六预计负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说明低估预计负债的比例还不是ST公司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Y=0.119-1.052×ZCJZSS+0.912×TZSY-0.107×LJZJ-0.579×LJTX-0.200×YJFZ
  2.控制样本的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七,我们对选取的控制样本也进行了回归分析:
  表4-6模型汇总
  表4-7Anovab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Sig.

2

回归

.051

5

.010

.532

.751a

残差

.850

44

.019


 

 

总计

.901

49


 

 

 

a.预测变量: (常量),预计负债/资产,资产减值/资产,累计摊销/资产,累计折旧/资产,投资收益/资产。
  b.因变量: 利润总额/资产
  从控制样本的模型汇总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选取的控制样本是比较好的,调整的R2达到了75.6%,说明样本的拟合优度较好。但是在多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看到,F值较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总体上没有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从总体上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从而初步验证了假设一和七。
  表4-8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2

(常量)

.122

.028


 

4.364

.000

资产减值/资产

-.158

.251

-.305

-6.019

.033

投资收益/资产

.051

.160

.092

.065

.751

累计折旧/资产

-.173

.155

-.104

-1.121

.269

累计摊销/资产

-.450

.661

-.132

-.680

.500

预计负债/资产

-.044

.180

-.081

-.242

.810

a.因变量: 利润总额/资产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资产减值损失外,投资收益、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预计负债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从这些会计政策手段在ST公司的模型中的显著相关到控制样本的非显著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ST公司确实存在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已经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ST类上市公司存在比较明显的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这些手段主要包括不恰当的计提减值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投资收益。研究并没有发现低估预计负债的比例是ST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手段,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以进一步预防和规范可能存在的以不恰当的比例确认预计负债来掩饰自身业绩亏损的现象论文格式范文。
  (二)研究启示
  (1)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前面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正确运用会计政策赋予的会计选择权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这就违背了准则制定的初衷,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因此,要减少这种利用会计政策的弹性空间进行不适当利润操纵的行为,就必须针对现行会计法律法规在规范实务方面可能还存在的缺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规范。
  (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信息的产生,它解决的是一种“技术”上的问题。而对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则属于准则实施过程中“人”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讲是公司治理生态的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准则本身。对于实施中“人”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内外部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3)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审计
  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其必须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提高独立审计的质量,要确保其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执业质量的基础之上。要努力建成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有限合伙制,增强其的风险意识和压力。
  作为我国特有的产物ST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者起到了警示作用,也对上市公司努力改善业绩发挥了促进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壳资源的稀缺,ST制度也加大了上市公司进行“壳资源”保卫战的压迫感,从而导致更多的利润操纵行为,这与ST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因此,证监会应反思我国的ST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同时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09、10年被撤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一览表(截止本文截稿10.7.24)
  

09年被撤销ST的公司

10年被撤销ST的公司

股票代码

摘帽前

摘帽后

股票代码

摘帽前

摘帽后

000011

S*ST物业

深物业A

000036

*ST华控

华联控股

000020

ST深发A

深华发A

000506

ST中润

中润投资

000058

ST赛格

深 赛 格

000517

ST成功

荣安地产

000529

*ST美雅

广弘控股

000518

*ST生物

四环生物

000536

S ST闽东

闽闽东

000585

*ST东电

东北电气

000578

ST盐湖

盐湖集团

000692

ST惠天

惠天热电

000592

ST中福

中福实业

000751

*ST锌业

锌业股份

000628

*ST高新

高新发展

000979

*ST科苑

中弘地产

000631

*ST兰宝

顺发恒业

600115

ST东航

东方航空

000638

*ST中辽

万方地产

600185

*ST海星

格力地产

000779

ST派神

三毛派神

600773

*ST雅砻

西藏城投

000780

ST平能

平庄能源

600223

ST鲁置业

鲁商置业

000906

*ST建材

南方建材

600225

ST松江

天津松江

000918

*ST亚华

嘉凯城

600259

ST有色

广晟有色

000925

ST海纳

众合机电

600701

*ST工新

工大高新

000928

ST吉炭

中钢吉炭

600716

ST凤凰

凤凰股份

600136

ST道博

道博股份

600887

*ST伊利

伊利股份

600139

ST绵高

西部资源


 

 

 

600198

ST大唐

大唐电信


 

 

 

600212

*ST江泉

江泉实业


 

 

 

600248

ST化建

延长化建


 

 

 

600329

*ST中新

中新药业


 

 

 

600369

*ST长远

西南证券


 

 

 

600466

ST迪康

迪康药业


 

 

 

600568

ST潜药

中珠控股


 

 

 

600657

ST天桥

信达地产


 

 

 

600703

ST三安

三安光电


 

 

 

600734

ST实达

实达集团


 

 

 

600743

ST幸福

华远地产


 

 

 

600745

ST天华

中茵股份


 

 

 

合计

30家


 

合计

17家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定》[J].会计研究,1996(2):
19-2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