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成本的分析研究_通信

2015-11-05 1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为了适应更加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发中心,加大海外研发投资的力度,出现了研发全球化的现象。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当地建立各种研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研发机构。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资吸收国之一,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投资较多的国家。
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通信行业,模式,投资成本
  一、跨国公司在华R&D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从原本强烈的传统的国内指向型战略,转变为着眼于世界范围的发展策略。在整个产品生产链上,研发-生产-销售,跨国公司意识到,要想开辟新的市场,在市场份额上争取更大份额,从而取得更多利润,研发的投资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注意到全球范围内,人才,科技实力与科研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开始在海外投资研究与开发部门,促使了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日益趋向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2010年3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介绍说,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而且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基础型、创新型本地化研究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作为其亚太区研发总部,甚至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据统计,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9.7%上升至27.2%(年均增长21.2%),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全国的29%,新产品的开发经费、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1%、41%和60%。
  近日,2010年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出炉。这一排名是按市值顺序排列,对全球最大公司进行的一次年度“快照”。其中,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有五家跨国公司,三星电子、高通、诺基亚、爱立信及摩托罗拉进入五百强。
  2010年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数据来自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
  二、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投资R&D的动机
  跨国公司对海外设立R&D机构,一般从“双赢”原则出发,因为只有此种模式,设立的机构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对海外的R&D投资主要有以下投资动机: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研发资源与良好的R&D环境并建立全球研究与开发网络,获取先进的技术,占领海外市场,实现跨国公司投资与发展的全球战略部署等。
  跨国公司来华投资R&D动机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利用中国廉价的优秀的高科技科研人才,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支出。
  2、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当地化,针对中国市场确定研究与开发课题
  3、确立在中国的知识产权、知识领域的垄断地位
  4、实现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产业化经营的部署
  可以判断出,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保持其长远的投资并不断扩大,这也与中国本身的条件及跨国公司自身的经营战略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由始以来,都是一个泱泱大国,拥有960万千米土地与13亿人口;特别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局不断完善与稳定,经济实力又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意识不断增强等,这一系列的大小因素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大市场。中国市场的高速成长与巨大潜力便也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进行投资。另外,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增加,同时也是出于其全球战略性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将中国完全纳入全球经济的生产体系,通过充分发掘中国市场的全球性价值来实现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和战略目标。
  三、跨国公司在华R&D现有的投资模式分析
  前文描述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R&D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满足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需要,增强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能力。目前,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独资研究中心或技术开发中心。第二种形式是在具体业务部门或合资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部门。第三种形式是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第二第三种投资形式可合称为合资模式,即可概括为两大投资模式:合资R&D和独资R&D。
  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主动性,需要不断地研发创新才能使企业保证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本章节通过以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为背景,对两大跨国巨头爱立信的独资模式R&D和北电网络合资模式R&D为案例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两家公司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爱立信及北电网络在独资,合资模式上都极具代表性,以及爱立信收购北电网络案,转合资为独资。在接下来都会对其进行分析。
  (一)外资独资在华R&D的模式
  在华设立独立R&D机构的一般为大型跨国公司。作为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高级形式,独立R&D机构一方面是跨国公司R&D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受跨国公司总部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在华的一个分支机构,独立的R&D机构在华的运作又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性公司的扶持。因此,与其它形式的R&D投资只注重开发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不同,独立R&D机构的R&D活动不只是与跨国公司在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仅服务于开发中国市场的需要,而是关注R&D投资的各种类型,甚至注重基础性的研究。即从事超前性技术研究工作,进行知识储备,直接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
  (二)中外合资在华R&D的模式
  中外合资在华设立R&D是指在合资企业或业务部门内部设立R&D机构,从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内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通常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将国外成熟技术或产品根据中国市场需求的特点进行技术改进,从事适合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具体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二是在国外提供的设备、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这主要是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跨国公司为开拓中国市场需要合作伙伴。于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在技术上面的合作也逐步必起。
  (三)中国加入WTO对外资投资不同模式成本的影响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对外资的政策变化,对很多领域的投资限制放宽甚至取消,强烈刺激了中国进口的需求,减少了外商出口的成本。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使中国完全融入国际经济中,外资对在华投资的信心大增。并且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容量迅速膨胀。外资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进一步吸引在华投资R&D。
  本文关注的通讯设备制造行业,亦收中国加入WTO深刻影响。首先,设备销售的必须要有技术转让这个限制的解除,让外资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方式具备了十分充足的灵活性;再有电信设备进口关税的取消,大大缩减了设备进口的成本。这必然促使外资公司重新考虑其在华投资的方式,将投资向研发倾斜从而触发独资化。
  四、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模式的成本分析
  研发的投资占一家企业的总投资份额是巨大的,企业为了创新,开发新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必须得投资建立及运营研发中心。姚战琪(2001)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对跨国公司对研发投资的成本巨大而导致的危害进行了简要分析。可见,研发成本的控制对跨国公司的利润尤其重要,与如何选择R&D的投资模式密切相关。
  因此企业必须控制研发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利润。外企在华开设研发中心,其主要目的是追求相对于当地国更低的成本。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争夺大量低成本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中国的投资环境与关税也与外企投资R&D的成本息息相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加入WTO,在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某些领域明显放松了限制,大大降低了税收。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模式由此引起的研发成本也是不一样的;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争夺市场占用率;这点表面上的市场相关的目的,实质上也是出于成本考虑;假设不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企业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理解中国的市场需求,继而导致产品开发周期变长,从而增加研发费用。所以说,研发贴近市场,归根到底是为了降低成本。另外,在贴近市场的研发行为中,研发中心的成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发的质量并在产品维护过程中反映为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影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成本因素有四个:
  (一)固定人力及设施开销
  在中国,企业在人力及设施的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l固定资产按年提取折旧费
  l雇员的薪金
  l设备的修理维护费用
  l场地,水电等与人员设备数量成线性正比的费用
  在所列四项成本中,主要是场地费用和雇员的薪金由于我国是新兴市场国家,高素质的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国外发达资本注意国家;其余两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太大差别。
  以2009年为例,薪资在全国排名前列的北京IT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为81312元人民币,同年,美国华盛顿IT从业人员平均年薪8.9万美元,美国加州硅谷技术人员平均年薪更高达9.6万美元。即使对一个只有1000人以下的中小心研发机构,人力薪资上的成本国内外差异巨大。
  根据高力国际发表的环球写字楼市场2009年中期报告,北京写字楼租金是260.92元人民币/月/平方米,纽约写字楼租金为575.9美元/月/平方米(53.5美元/年/平方英尺)。对比之下,国内外成本差异也是十分巨大。中国在这方面无疑具有优势。
  (二)由于中国投资环境、税收引起的固定成本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通信设备行业基本上处于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出于对国内厂商的保护与扶持,国家对外资在销售及税收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外资通讯设备制造商为取得向中国销售设备的许可证以及快速获得客户关系,必须在国内合资设立研发中心。企业所得税方面,外国通讯设备制造商在投资国内后,享有特殊优惠的待遇,即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加入WTO,外资获得的税收优惠逐步回归25%的正常水平,但随之而来设备销售的限制被解除,并且产品进口关税从13.5%下降为零,彻底试外资在中国的经营环境发生根本转变,从之前的享受税收优惠但承受高关税和贸易壁垒,到后来的不享受优惠但获得和本土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
  这样就带来一个转变,前期依赖合资方获取市场资源的需求,随着经营年限的增长以及营商环境的成熟,此项需求已经不再明显,随着这种模式税收优势的丧失,必然引发外资对是否继续合资,是撤资还是转变为独资的考虑。
  (三)产品开发周期
  现代通讯设备制造过程,即需求收集、需求定义、功能定义、总体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设以及发布这些过程,无不集中着大量人员及资源。

研发的每一天都是金钱的堆砌。在需求被定义到产品发布,也是市场被竞争对手挤占的机会逐步增大的过程,所以,研发周期越长,其产生的机会成本就越大。
  长期以来,各大通讯设备制造商无不致力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已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例如,北电CDMA部门(后被爱立信收购并持续经营),从2001年时1.5年发布一个主要版本,发展到2006年1年发布一个主要版本,再到2009年,将主要版本分解为4个较小版本,每季度发布一个新版本。此项演进,使得北电CDMA部门即使在互联网泡沫爆破时期,仍然得以为北电补贴数以亿美元计的利润,并且在爱立信收购北电CDMA部门后第一年就盈利超过爱立信用于收购的投入。缩短研发周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研发中心能力成熟度
  一个产品在发布后,所付的研发成本投入并不是就此终结,尤其在通讯设备制造行业,研发团队往往还要负责产品发布给用户后的维护工作,同样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及设备成本。一般说来如果某产品版本开发周期是n年,则此产品从发布到生命周期终结,要持续2n年,该产品在2n年内的维护成本就和起缺陷率成正比。而某一产品的缺陷率,主要决定性因素是开发该产品时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即使这个体系再严密,如果其中的执行人的研发能力及对流程的执行度不成熟,这个体系也不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例如,广东北电研发中心,2005年刚从北美北电研发中心接手基站软件开发时,虽然用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北美无异,但是每千行代码缺陷率是每千行代码0.34缺陷,明显弱于北美的每千行代码0.07缺陷;经历几年的发展,还是在同一质量控制体系下,在2009年每千行代码缺陷率达到了每千行代码0.09缺陷。这充分说明了作为质量控制系统关键构成部分的人员素质的成熟,是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的,其成熟度与其运作这个质量控制体系的时间成正比。
  另外,研发中心的成熟度也与其独立在开发流程中的独立程度有关。如果一个研发中心掌握了端到端的研发话语权,并且拥有相应关键技术岗位,则产品质量会比依赖于母公司提供关键技术力量的研发中心要高。
  五、合资与独资投资模式成本比较
  投资模式的成本模型可如下设计:
  设研发成本为C,固定人力及设施开销为L,由于投资环境、税收引起的固定成本为T,开发周期为i,能力成熟度为m,则总体成本为
  C=L+T+f1(i)+f2(m)
  f1为开发周期长短转换成本,i越大则f1越大
  f2为开发能力成熟度转换成本,m越大则f2越小。
  假设外资企业在华投资R&D,影响其模式选择的因素有且只有四个:L,T,i和m。
  国外独资,国内合资,国内独资,由于营商环境,人民生活水平不一,可以预期各项成本也不一致,用1~5作评价,三者之间比较如下(注:所用数字仅作同项目不同模式之比较,表示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反映具体真实数据)
  


  李剑华,2002年:《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成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22卷第6期。
  刘军,李成金,谭德庆,2009年:《多维博弈视角下不同R&D模式对比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7期。
  陶裕春,万欣荣,2002年:《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经济师2002年第11期。
  姚战琪,2001年:《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11期。
  严炼,2007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动因研究》,浙江大学。
  李洁,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R&D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总第316期。
  喻世友,万欣荣,史卫,2004年:《论跨国公司R&D投资的国别选择》,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王志乐,2005年:《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道》,中国经济出版社
  黄兆银,2006年:《R&D全球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彭中文,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模式及效益分析》,经济师2006年第一期
  2006年:南方周末南方周末,2006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白皮书
  郭席四,2003年:《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研究》,湖北行政学院报2003年第4期,总第10期。
  杨哲、罗谦、董炜深,2005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与中国的应对策略》,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5期,总第131期。
  任荣,2005年:《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解析》,统计与决策2005年8月(下)。
  薛求知,关涛,2005年:《跨国公司R&D投资国际化动机的理论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第二期。
  刘一波,牟彤华,2005年:《对在华跨国公司独资倾向的再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五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模式

L

T(入世前)

T’(入世后)

I

m

1国外研发中心

5

0

0

7

5

2国内合资

2

3

2

3

1

3国内独资

3

6

2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