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全面地分析旗山煤矿安全技术创新的现状,发现目前在该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难点,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创新的意识、创新型人才应用机制、创新机制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思路。
论文关键词:安全技术,创新,现状,对策
《管理是金》一书定义“创新”就是: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安全技术创新即创造一种新工艺、新工序、新设备应用于生产实践时,达到安全可靠、生产高效和高收益的目的。
2 旗山煤矿安全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2.1 旗山煤矿新技术引进历史简单回顾
⑴. 1979年引进了西德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成套设备,由放炮采煤转变为综合机械化采煤, 在中厚煤层工作面采用了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
⑵.煤巷掘进工艺由人工放炮、攉煤掘进,改造为综合掘进机掘进和侧卸式装煤机装煤;并以锚梁网技术为主线的支护方式,使掘进效率、支护强度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大大增强。
⑶.在提升运输主系统实现了自动控制,主副井提升、主皮带运输系统实现了PLC编程控制,主要关键部位实现多重保护和远程可视化监控系统。
⑷.2004年成立了“张北平安全技术创新室”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对提高安全生产可靠性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了开发、试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2 创新费用投入
技术创新费用除R&D经费单独立帐外,其他几项多为粗略值,故表2中的数据仅是参考值。(见表2)
表2 创 新 费 用
创新应用
R&D
费用
购买技术
装备
购置
其它
费用(万元)
38.32
29.2
1416.45
199.7
比例(%)
2.31
1.77
85.65
11.56
由表2可知,2年来旗山煤矿R&D费用为38.32万元,占销售收入的0.144%,与我国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为0.98%,更与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3.5%~5%左右相差较大。共投入技术创新费用1653.67万元,占销售收入的1.77%。R&D 经费占企业全部技术创新费用的比重为2.31%,这一系列指标虽同自己以前相比,同集团公司其他矿井相比确有提高,但这一数据远低于我国其他行业的水平,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在创新费用中,设备购置所占比例最大,达85.65 %;,主要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较以前有了提高。而R&D费用仅为38.32万元,占2.31%列第四位。这其中还包括人头费和各种创新奖金,企业财务费用列支中还没有技术创新专门费用这一块,说明企业独立进行安全技术开发的技术基础和力量的相对薄弱,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技术含量较低、深度有限。这与煤炭企业是属于资源开采型行业的特点想吻合的,这种方式影响了创新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企业技术获取的方式
旗山煤矿大多数是通过引进获得新的生产装备、工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还有一些是通过成果转让和技术咨询的方式获取技术,具体见表3。从中说明,企业的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突出、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明显缺乏技术自主能力建设的意识。在工艺、技术引进的过程中,绝大部分资金用于引进安全生产设备等硬技术,只有很少的经费用于引进图纸、专利等软技术,软技术的引进比重很小,从技术引进的目的看,主要是生产使用。并且用来消化吸收的资金也非常少。原创技术少,对引进的和技术没有突破和提升,这是国有企业,尤其是重点能源企业依赖不断引进技术装备进行技术更新的心理表现的通病。
从表3还可以看出,企业自主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比例失调,达1:2.25。 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活动和工艺创新活动应该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应当在考虑总体创新战略、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自主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比例。然而旗山煤矿却存在着重视工艺创新而忽视自主创新的倾向,事实上,设计和工程化是把创新概念或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只重视生产投资,忽视设计和工程化投资的直接后果,就是技术创新乏力。
表3 企业技术获取方式
获取
方式
自己
研发
技术
咨询
技术
合作
新工艺
其
他
数目
4
2
6
9
2
2.4 创新模式
近2年来,旗山煤矿23件安全技术创新中,有16件是和集团内外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的,达69.56%占第一位;自己研发的仅为17.39%,具体见表4。充分说明,在企业安全技术创新中,企业特别注重的是合作模仿型技术创新。另外还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来弥补自身开发能力之不足,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说明企业对走“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技术创新的认识,使科技、资本、生产优势得到了一定的发挥。
表4 创新模式
方 式
项目数
比重(%)
排序
独立进行
4
17.39
3
同集团内部合作
11
47.82
1
同国内企业合作
5
21.74
2
同高等院校合作
3
13.04
4
对于职工技术素质相对与其他行业较低的煤矿企业,采取合作模仿型技术创新,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显著的技术进展。相对而言,风险较低且效率较高,不失为技术创新的一种选择。煤矿企业只要把握准技术发展动向,在引进模仿的基础上敢于投入,不难获得较好的技术创新收益。因此,作为职工技术素质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煤矿能源企业,在技术力量、资金等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的“拿来主义”。
2.5 创新的动因
根据旗山煤矿的特点,技术创新的动因可归纳成:“本企业安全生产需要”、“ 集团公司指令性计划”、“政府指令性计划”、“市场需求和竞争”和“其他”。
表5 技术创新活动动因
动 因
数量
比重(%)
排序
本企业安全生产需要
4
17.39
3
集团公司指令性计划
10
43.48
1
政府指令性计划
7
30.43
2
市场需求和竞争
1
4.35
4
其 他
1
4.35
4
调查结果从表5中可以看出,旗山煤矿是以“集团公司指令性计划”和“ 政府指令性计划”等指令性计划作为安全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两者比重相加高达73.91%。“本企业安全生产需要”比重占19.37%,而“市场需求和竞争”比重仅占4.35%,一方面说明企业因产权机制和领导者任期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而缺乏自主创新动力,决策短期行为,不愿为后任做“嫁衣裳”。另一方面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还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同市场经济的关联度较底。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全国煤矿特别是大中型国有煤矿矿难事故不断,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国家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强化了煤矿生产经营的准入条件,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下达了较多的必须按时完成的安全装备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二是跨入新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发生逆转,煤炭市场进入了卖方市场,煤炭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煤矿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降低,自主积极性相对与其它工业企业弱化。随着国家对全国煤矿无序生产的整顿,煤矿生产经营逐渐进入正常轨道,政府的干预程度会逐渐消失。
企业业绩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企业本身或市场,而是依靠外部因素,往往集团公司一个政策的出台或改变,甚至某个领导人的一句话就能影响企业的业绩,所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3 旗山煤矿安全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近两年来,随着全国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高新技术在煤矿应用的迅猛发展,旗山煤矿已逐步认识到安全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企业在安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研究、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旗山煤矿的安全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做优做强企业尤为重要。根据旗山煤矿技术创新所具有的行业特征和企业的资源条件、经济状况,目前在旗山煤矿安全技术创新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缺位或易位
4.1 旗山煤矿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
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而在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体制中,旗山煤矿是否进行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是否能够成功,与企业特别是矿生产经营班子领导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企业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清。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技术创新形成的资产和效益是集团公司的,债务和风险特别是安全风险是旗山煤矿的,责任是矿领导班子的,负担是旗山煤矿职工的,故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在23项安全技术创新中,指令性创新17项,比重高达73.91%,而自己研发的仅为17.39% ,由此可见一斑。
回顾徐矿集团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质是集团公司层面和基层煤矿层面利益分配的调整过程,如煤炭收购制、费用包干、煤矿经营责任制等。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集团公司和煤矿新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二者利益的平衡点,基层煤矿仍然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
4.2 旗山煤矿还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
徐矿集团公司组织结构框架为集团公司总部为决策中心,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而各个基层煤矿为成本中心,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安全生产、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旗山煤矿是徐矿集团的二级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是真正的企业,仅是徐矿集团这个企业的生产车间。因而没有成为投资主体、决策主体,企业自有资金普遍很少,研发费用投入较低,资金缺乏是阻碍创新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难点,虽然近几年煤炭价格较高,煤矿的经营成果较好,但由于体制原因,投入创新资金相对较少。一般只能进行小项目的技术创新,大项目特别是悠关重大安全问题和大手笔资金的技术创新,要有集团公司进行计划、决策和调度安排资金。企业的一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大部分是在指令性计划下被动发生和取得的。
4.3 企业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制度安排”
人们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技巧和原动力。相比之下,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技巧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要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这三者中只有原动力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企业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并收到直接的效果。旗山煤矿特别是有些领导往往在思想上鼓励技术创新,但在行动上又阻碍创新。在很多情况下,阻碍创新的做法不但是某些管理人员有意识的个人行动,而是企业的体系和管理思想使然。
4.4 技术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不明晰
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往往非常“私人化”,但有些领导一般多以技术创新是职务行为为由,在技术创新成果的申报、论文署名、评比和获奖的关键之处,通常以共有化的方式处理,即“官本位”为上,上述的业绩大部分为没有参加或仅仅作过原则指示的矿长、科长等行政领导所享有。申报的主要完成人员全部是矿领导、科领导等,而没有一个实际主创人员。这对实际参与、做具体工作的创新人员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4.5 薪酬制度的缺陷,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参与技术创新的工程技术人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当前旗山煤矿技术人才激励力度不足,技术人才的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不对应,在许多情况下还没有充分得到应有的认可。应该说,旗山煤矿并不缺乏技术创新人才,而是缺乏较为完善的激发技术创新人才工作热情的薪酬机制。
旗山煤矿薪酬设计主要采取的是以等级为特征的垂直薪酬体系,薪酬制度制订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职务。薪酬结构也不尽合理。技术人员特别是关键的技术骨干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工程技术人员与科区级行政领导的的薪酬差距较大, 并还正在逐渐加大。与周遍的淮南或淮北煤矿相比,技术人员薪酬更加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了部分技术人员追求官本位,对技术工作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导致了部分技术人员流失,致使部分关键技术岗位断档,只好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补档,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即企业内部的薪酬机制是否完善、合理,是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处理不好,势必要影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造成人力资源的损失,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活动。
4.6技术创新所必需的信息能力不足
旗山煤矿和其他煤矿一样,经济结构层次较低,区域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单一;矿区具有独立的功能较全的生产生活系统,一个矿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与地方企业关联度低,和地方区域经济的融合性差。地方企业和高校与旗山煤矿联系比较松散,不能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加了成本;而且致使很多有价值的外部信息没有反馈到旗山煤矿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决策,同时也使企业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有利机会。
5 对策思路
煤矿安全技术创新是一个融技术、经济、安全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分析了旗山煤矿安全技术创新现状和问题基础上,对推进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提出如下的对策思路。
5.1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安全企业要求的技术创新机制
集团有限公司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现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造,构建有利于下属煤矿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氛围,为旗山煤矿安全技术创新的有序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重新界定、审视和理顺集团公司总部利润中心和下属煤矿成本中心的关系,找出集团公司层面和基层煤矿层面利益分配的平衡点,实现技术创新与安全生产的有效衔接。旗山煤矿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扩大技术创新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和推动安全技术创新快速发展。
5.2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建立充满活力的煤矿创新人才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建立充满活力的煤矿创新人才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建立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力促官本位向技术本位转变,加大创新力量参与创新决策的力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使技术创新人员获得的收入与其做出贡献达到一致性,创新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
5.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防范安全技术创新的风险
一是树立风险意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安全风险管理。二是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识别分析各种可能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渠道。
5.4树立技术创新意识,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一是处理好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的关系。做到创新与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对技术创新成功的项目给予优先扶持,重点倾斜。通过创新与改造的紧密结合,加快创新的步伐,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二是重视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进技术、新产品,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缺乏的问题,促使技术创新与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机结合。三是处理好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技术借管理而发展,管理借技术而提高。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平稳发展的二个“车轮”。旗山煤矿只有在进行安全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大企业管理改革的力度,做到管理科学,才能发挥出技术创新的更大效益,加快企业安全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