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旅游管理论文

略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构想

2015-07-02 12: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合作;对策
  论文摘 要: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机遇、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带的框架构想,并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带的具体对策。
  
  长江三角洲,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包括上海等16个城市。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同时,该地区凭借自身良好的经济、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如火如荼。新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更为便捷的交通体系和世博经济等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要素,又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因此,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带,对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旅游水平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互动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建设的实施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城市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正在逐步加强。从区域整体看,苏、浙、沪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区域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产生强近邻正效应,从而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增强对远程客源地的吸引力。加强旅游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的金三角,能使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增强对全国的辐射和对世界的吸引。同时,区域旅游合作的良性运转又会进一步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WwW.133229.cOm在这种格局下,各市应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摈弃“孤芳自赏”式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大旅游、大产业、大联盟的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丰富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长期以来的心理认同,是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带的基础,也使该区域旅游合作带的实施成为可能。
  
  1 丰富、互补的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合作的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该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省一市共有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占全国18.1%;国家4a级旅游区(点)48个,占全国17.8%。江浙沪三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各具特色,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上海大力挖掘都市旅游资源;浙江大打休闲与“山水旅游”品牌;江苏力推园林和水乡文化。苏浙沪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旅游资源的整体气质比较协调,因此,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整体协调下的互补性成为区域旅游合作开展的基础。
  
  2 经济优势推动区域旅游业的深化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科技与文化最前沿的地区之一。多年来,该地区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进入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基本完成了经济起飞早中期阶段的主要任务,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日趋合理。因此旅游业深化发展的前景广阔。
  
  3 完善的交通体系提供了旅游合作最必要的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沿海中部,扼长江人海口,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交通便利。
  航空方面,本区域内有包括上海浦东、虹桥、南京禄口、杭州萧山等8个机场;京杭大运河穿过区内11座城市;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和杭甬铁路以及新开通的苏北铁路几乎能连接区域内所有的城市。公路交通方面,长江三角洲正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网格状为特征的高速公路交通体系。到“十一五”期末,上海将有10条高速公路60条车道、11处48条车道的干线公路与江浙地区连接。沪宁城轨、京沪高铁和沪杭磁悬浮的建设更使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心城市可以“2小时互通”。完善的交通体系大大加强了各城市间的联系,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最必要的条件。
  
  4 区域认同成为旅游合作、“团结”的内在动因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大江南”的理念已成为该地区共同的区域认同。这种区域认同感推进且巩固了区内强大的旅游互动:苏、浙到上海旅游的人数占全国来沪游客的比例,常年保持在40%~48%之间;上海到苏、浙的游客,占全国到苏、浙总人数的35%~40%。这也成为长江三角洲旅游业“团结”的内在动因。
  
  5 以往的合作基础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长期以来,苏浙沪旅游部门之间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础。1992年,三地凭借“江南六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轰动效应,首次携手推出“江浙沪游”的概念,举办了“江浙沪旅游年”专题活动。2006年,环太湖地区的9个城市联合召开旅游市场开发联席会议,研究新世纪旅游合作新途径。2006年1月召开的钟山风景区旅游工作会议上又传出消息:由南京中山陵风景区牵头,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华东线的30多家景点将结成“景区联盟”,共同对外推销华东旅游线路。这些活动可以为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6 世博经济成为长江三角洲旅游合作的巨大推动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会提升上海国际化都市的形象和地位,并带来巨大的客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上海和与之经济发展水乳交融的区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并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会展、物流、建筑、商贸、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与发展。据预测,2010年将有7000万人参观世博会,其中将有近35%的参观者会顺道去周边城市一游。世博会的示范效应及其强烈辐射,也将促进区域内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和旅游基础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加快区域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增长,树立起长江三角洲的整体旅游形象。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建设的框架构想
  
  目前由于受到经济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一蹴而就的旅游圈的形成或区域内各地旅游的同步发展与成熟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设想:以区域内的首位城市上海为中心,以几个相关联的城市群(如苏锡常、宁镇扬等)为次中心,形成一个旅游主中心和四个区域旅游带,依靠它们的集聚优势,将能量扩散、辐射到各自所属区域内其它地区与城市,再通过局部推进,实现主中心与次中心的联合互动,形成“多心组团,分层辐射”的区域旅游圈,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1 上海旅游主中心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作为中国旅游第一大目的地和“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其灵魂般的核心地位是其它15个城市无可取代的。由于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其特有的都市文化、都市商业和都市风貌,并被开发为“都市旅游资源”,使申城树立了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稳定、快速、全面的发展,以国际型的会展、商务、节庆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发展势头强劲,且将成为上海未来旅游的主打特色产品。
  
  2 以上海、南通、宁波、舟山为中心的沿海旅游带
  南通是长江以北的核心城市,独特的江海风情资源和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留下的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宁波,悠久的河姆渡文化的历史积淀与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该市的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海岛旅游城市的舟山市,既有着优美的海岛自然景色,又拥有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三地在旅游资源上是小异中存大同一一沿海旅游特色。

  由于受到交通、经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三地特别是南通和舟山两市,过分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区域间沟通与合作的力度与广度均不够,旅游合作更是寥寥。随着2008年4月苏通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的通车,南通、宁波以及舟山在区域内接受上海的辐射和配套协作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上海的带动下,“南上海”宁波与“北上海”南通的对接成为可能。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上,三地更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大上海的合作,主动接受辐射,开发出长江三角洲的沿海旅游黄金线。
  
  3 以苏州、无锡、常州、湖州为中心的环太湖旅游带
  湖州、苏州、无锡、常州环绕太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多年来的精心开发,使得四地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先后都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也都拥有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精品项目。
  但长期以来,“湖水之声相闻”的四个市,在旅游开发方面各司其政、各自为战,缺乏合作互动,近距离的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限制和影响了太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四地应协调开发太湖旅游,各有重点,各具特色,优化组合,配套包装,整体营销,开拓市场,形成具有联动效应的新型环太湖旅游带。
  
  4 以杭州、嘉兴、绍兴为中心的山水风情旅游带
  杭州作为千年古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西湖美景,山水风光”一直是杭州发展旅游的拳头产品。绍兴是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嘉兴潮、湖、河、海的旅游资源特色,韵味十足的江南水乡风貌使得嘉兴的旅游知名度日益提高。
  三地在旅游资源上,体现出浙江地区独具特色的真山真水和文化风情。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杭州这一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中心城市带动下,大力加强旅游开发的合作与互动,形成规模优势,树立特色鲜明的山水风情旅游品牌。
  5 以南京、镇江、扬州、泰州为中心的沿长江旅游带
  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城市山、水、城、林浑然一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镇江,其自然与人文和谐结合,大江的雄浑与山水灵秀相得益彰,旅游资源鲜活而有个性。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迹众多,园林秀美,融北雄南秀于一体。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美誉,以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为资源特色。
  为了改变南京近年来的旅游定位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主题理念的现状,南京应联合周边的镇江、扬州、泰州等城市,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沿长江旅游带,整体出击,优势互补。打造长江旅游带全方位的旅游形象,既能挖掘出南京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将带动其它三地及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具体对策
  
  虽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带的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但也要正视其中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阻碍了区域旅游的合作
  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优势明显,但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如同为长江三角洲的沪宁杭甬等地形成的“z”字形地带乃经济高地,而苏中地区和浙北地区则是相对的经济谷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区域旅游合作基础平台的形成。
  
  2 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的简单组合限制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
  随着21世纪旅游主题的多极化发展,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大众旅游方式正逐渐向新旅游转变,体验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将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经济生活的第四个阶段,人们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追求个性化的特别体验是当今旅游产品最明显的发展趋势。但长期以来,针对这一市场的旅游产品开发机制不成熟,开发深度也不够,传统的华东观光线路和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的简单组合将限制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
  
  3 行政框架的束缚使区域旅游合作障碍重重
  目前在高度集中的旅游管理体制下,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无法以市场为主导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区域旅游优势得不到突现;另一方面,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度浪费。
  
  4 区域內旅游文化竞争更趋激烈
  为取得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地方之间的比拼更趋激烈。如苏、锡间愈演愈烈的“太湖之争”;宁波、上虞、宜兴三地的“梁祝争抢”等。旅游文化的争夺是旅游竞争在新时期的显性化表现,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展开势必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
  因此,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笔者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行政合作,促进区域旅游发展
  实施协同推进战略,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的支撑力 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局面的形成,区域内新型旅游经济竞争从粗放走向集约就成为必然。因此,在行政管理方面,打破各地行政上的条块分割,尝试建立具有实效的区域内城市间的联合机构,根据各城市的不同优势,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争取做到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将使区域内的整体资源得以自由流通与重新组合,实现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当然,加强行政合作,并非行政合并,也不盲目追求联合,更不能急于求成,而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资源优化和区域优势为着眼点,逐步尝试。如可以先建立各种职能的管理机构,然后逐步过渡。江、浙、沪旅游质量监督网、联合旅游质量投诉中心等就是很好的尝试。
  另外,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上海将实行“三港两网”交通规划建设。“三港”即空港、海港和信息港;“两网”即陆上交通网、内河航运网。“三港两网”是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结全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它的建设,事实上将长江三角洲内的许多城市拉人上海的紧密都市圈,在政府主导旅游业的背景下,各地政府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应主动与上海相关部门接触,通过友好磋商,就各地与上海旅游无缝对接在政策、法规、利益分配等方面达成谅解,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2 革新经营理念,发挥“系统经济”的优势
  实施敏捷旅游战略,提升旅游行业应变力 目前,旅游业已开始向其它领域不断扩展,形成牵涉到广泛经济社会构架的综合性产业。而且,旅游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也要依靠旅游部门同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系统经济的良性运转。因此,革新经营理念,树立大旅游的全局意识,加强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经济地位突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信息、技术、房地产、交通业发展迅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就应加强与这些行业的交叉联合,形成“系统经济”的优势。如通过各小区域内的旅游集散地的建设与联网的尝试,来实现整个区域的旅游通信网络;建立区域内城市间的交通ic卡一卡通,努力使区域旅游交通达到“零阻力”的目标等,使整个区域内具有较完善的旅游无障碍体系、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数字化体系、诚信经营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以游客为本,为民、便旅、亲客,处处体现亲切、舒适、便捷、安全。
  
  3 改革经营模式,探索区域旅游带的发展新路
  实施深化改革战略,提升区域旅游内升力 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应突破陈规,尝试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由政府投资为主向政府投资引导,外资、民资等多渠道投资转变,大胆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保证旅游投资供给。如积极鼓励并吸引国内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流向旅游开发领域,直至建立跨区域的旅游开发、经营或服务公司等。笔者认为,为适应各类旅游细分市场发展的趋势,应实施区域协同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先重点联合建设两个跨区域旅游区:(1)沪苏杭金三角旅游区,整合都市、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各类旅游活动,建成沪苏杭金三角旅游区;(2)苏锡常太湖城市群,协调开发太湖旅游,各有重点、各具特色,共同建设高品质的旅游区。

  4 尝试联合营销。形成区域旅游带的“规模效应”
  实施旅游形象联合推广战略,提升区域旅游市场招徕力 长江三角洲旅游要提升国际形象,打造国际品牌,单靠哪一个城市都有困难,整合资源成为各地旅游部门的共识。因此,应采用完全市场覆盖模式,创新营销手段,在广度上扩大市场面,在深度上发展新的客源群体。在区域内各城市间资源的互异性是一种优势,为区域内各地互补的旅游品群的开发和区域整体旅游资源的功能发挥提供了基本的合作平台。联合开发的过程中,要力求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即对于共同或类似的资源,应以联合营销为整体思路,互助合作,总体宣传,形成规模效应,这是“求同”。如共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苏杭两地。可以以这一千年口碑为形象,合作开发“天堂一日游”等相关旅游产品;而在具体实施上,应寻求差异,突出本地特色,避免东施效顰、一拥而上的雷同旅游项目的盲目开发,这是“存异”。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开发旅游产品不等于简单的产品组合,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加强地区内和城市间的联合,推进旅游协同发展,整合都市、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文化、亲水、生态、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以及开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力求创新,培育新型的消费热点,保持组合产品的持久生命力。例如,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越发便利的交通优势和私家车不断普及的现状,可考虑开发“驾私家车,游遍旅游金三角”这一类的时尚旅游产品。
  
  5 合理定位目标市场,完善区域旅游带的产品体系
  实施“三品”(新品、极品、精品)战略,提升区域内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4年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在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居民的出游能力将大大提高,出游动机也将发生变化,休闲度假需求持续上升,区域内旅游成为主要的旅游方式。所以,沪、杭、宁、苏等旅游中心城市的区域旅游客源将是本区域内最大、最稳定的一级核心市场。根据当今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地区旅游资源特质及旅游产品现状,在资源和市场两级对应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品建设应在提升观光产品档次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形成以观光产品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专项特色旅游产品为补充的产品体系,重点培育三大旅游产品品牌:(1)水乡品牌;(2)城市群品牌;(3)文化经典旅游品牌,建设成为体验性强、适应面广、多元互补、特色各异并具有一定弹性的产品体系,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向多重复合转变,做到主次重点分明,有的放矢,形成区域旅游市场的良性循环。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既有着合作的可能性,又有着发展的必要性。加强旅游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的金三角,能使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增强对全国的辐射和对世界的吸引。据《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江苏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包括:“一圈三沿一轴”,其中就有环太湖旅游圈和沿长江旅游带;“旅游城市群”,就有苏锡常、宁镇扬等长江三角洲城市;“跨区域旅游区”,即构建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和淮海旅游区。因此。发展区域旅游,构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各地加强合作,注重联合,充分利用资源,就一定能创造一个多赢的局面,从而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