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有所差异。国外研究者在多领域研究的基础上,比较重视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国内研究者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包括理论研究、模式研究、空间结构研究、影响因子研究等,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普遍深入性不够,仍处于初级阶段。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旅游合作在提升国家和地区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方面的重大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各国专家研究的焦点。笔者通过整理收集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发现,国内外专家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外比较注重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理论颇受重视,同时还比较注重组织行为关系的研究。而国内专家则注重旅游地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一、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一)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
首先,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方面。1984年,利益相关者理论由美国学者freeman在其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明确提出,并被引入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国外研究者对这方面的关注持续时间较长,成果较多。20世纪90年代,jane robson 和ritchie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合作中的程序和方法。aas(2004)与magnoni (2007)通过对老挝和玛雅遗产旅游资源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益主体合作能促进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互动发展。philip (2008) 通过分析英国两大旅游企业所作的问卷调查,指出发展旅游业必须考虑到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并揭示了开放空间的潜力,用以解决旅游合作中的伙伴关系[1]。WwW.133229.Com
其次,在社区参与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有关旅游社区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成为研究热点。murphy于1985年出版的《旅游:一种基于社区的方法》一书较为全面地吸收这一时期旅游的研究成果,并被jamal、mitchell、greer等众多学者引用至区域旅游合作中。基于此,murphy又于2004年在其新著作《旅游社区战略管理》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应将本地社区与旅游业结成一种利益伙伴关系,促使目的地成为一种有益于当地经济、社会及环境的旅游产品[2]。
最后,在生命周期理论方面。huxham (1994)等强调维持组织间长期合作的难度,指出合作的两条路线:合作疲软和合作成熟[3]。jamal (1995)等汲取waddock的演化思想,用于社区旅游规划合作,提出合作三阶段:定问题、定方向和实施[4]。
(二)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的类型及组织行为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类型研究要稍晚于理论研究。timothy于1998年分析得出旅游合作的四种类型:公私合作、政府机构之间合作、不同级别政府机构之间合作、同级别政府机构合作。次年,他又根据合作程度提出跨界合作的五种模式,即alienation、co - existence 、co-operation、collaboration 和integration[5]。araujo(2002)等以巴西东北部区域旅游合作为例,探讨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对合作的影响以及合作过程、合作主体,并建立了一个综合型的合作模式,该模式关注的是合作关系和合作过程[6]。baggio(2007)和 watts(2009)通过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提出建立旅游合作的网络拓扑结构。同时跨界旅游合作的模式被提出。
(三)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因子研究
reed(1997) 引入组织理论论证了权力关系对社区旅游规划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在社区旅游中,权力关系是了解社区旅游规划特点和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因子,权力关系会改变协作行动取得的结果,甚至是阻止协作行动[7]。augustyn(2000)等论述了旅游合作的一系列“成功因子”,确定其中五 个关键因子分别为:知识储备、合适的目标、合理的合作结构、有效的合作行动、合作的可持续性,为合作提供了自我评估的框架[8]。tosun(2000)认为,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受到运作层面、结构层面和文化层面三方面限制。其中运作层面主要限制因素为:政府中心化,协调机制较差,信息不畅;结构层面主要限制因素有:规划人员态度偏颇,知识技能缺乏,精英主导等;文化层面主要限制因素有:社区参与能力低,参与意识弱[9]。
(四)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营销研究
peter 和kurtulus(2000)界定了区域旅游合作营销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并以塞浦路斯、希腊和土耳其的中小饭店的合作营销分析了在不同国家间的经济限制下进行合作营销的可能性[10]。jonathan(2002)特别强调共同的营销计划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 提出区域旅游合作要实现对共同营销的延伸,扩展合作内容,使旅游利益与债券、中央及当地政府紧密相连,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1]。sparke 和sideway等人(2004)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三国旅游发展的“成长三角”为例,研究了在国界影响、地理力量制约下的三国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旅游联合营销行为[12]。
二、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一)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
中国研究者对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研究要晚于国外研究者,且关注的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不相同。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研究者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例如,朱应皋(1999)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江苏旅游业为特例,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13]。2004年起,系统理论被中国研究者广泛关注,陈睿、薛莹、王雪芳等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基础,揭示旅游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近年来,博弈论成为研究焦点,梁艺桦、舒小林、郑燕萍等运用博弈论论述了旅游竞争基础上的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较好形式。另外,研究者们还引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来阐述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性。例如,邹仁爱,陈俊鸿(2006)运用生态位理,阐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的竞争原理和演变规律[14]。
(二)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结构研究
旅游圈构建是国内旅游地合作空间结构的最重要形式,且研究时间较早持续较久。马勇等(1996)认为,旅游圈是按一定地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并提出武汉大旅游圈的设想[15]。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包括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大湘西”旅游圈等。除此之外,国内研究者从空间布局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许惠芳(1989)提出构成纵横交错、多层次和多系统的“旅游网络”是西安旅游业大发展的必要条件[16]。汪德根、陆林(2005)以结合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地系统为例,确定旅游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并利用重点发展轴将以“点”为中心的“面”即各级旅游地系统空间网络化,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17]。陈淑兰、刘立平(2008)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应以多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发展极核,形成区域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以次区域旅游合作为重心,构建多层次旅游圈;以“三纵三横”干线为旅游重点走廊,形成跨区域旅游经济带[18]。
(三)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研究
国内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结合考察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合作模式思路。陶伟、戴光全(2002)以苏南三个水乡古镇的旅游发展为例,提出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c —c 模式)[19]。谢江红(2008)以陶伟的“竞合模式”为基础,提出战略联盟模式[20]。尹贻梅(2003)提出了区域组合和产品组合两种旅游空间竞争合作类型,并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推动、地区参与的合作运作模式[21]。与尹贻梅相对反,赵曦、张壹(2005)在全面推进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协作开发的基本途径,包括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协作开发管理体制,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22]。杨荣斌(2005)在构造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认知模型及对其发育环境的类型分析后,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五种结构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单核辐射模式、双核联动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和网络型模式[23]。张正国、汪宇明(2008)根据旅游企业融资合作的内容与目的,指出目前旅游企业融资合作的方式主要分为实体模式、联盟模式和偶发模式三种,具体包括企业型、参股型、项目型、交换型和契约型等合作形式[24]。
(四)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合作机制研究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在诸多研究中笔者发现,研究者对动力机制的关注程度要高于其他机制的研究。涂人猛(1994) 认为,共生效应、互补效应、整体效应三个效应一起构成了区域旅游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25]。此外,吴国琴、颜永红、高明等从市场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两个方面分别提出各自的主张。与单一研究动力机制相反的是,李悦铮,张志宏(2006)认为,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包括:统筹安排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整体形象定位促销机制[26]。葛立成(2007)认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是行政推动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协商解决机制、法律保障机制、人文融合机制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27]。
(五)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主体研究
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主体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张伟、吴必虎(2002)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探讨了利益主体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28]。阮丹(2008)从区域旅游合作的角度出发,根据区域合作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广泛性,探讨在面对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利益冲突,如何通过建立区域利益均衡机制,促进合作,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合作圈[29]。张志辰(2008)在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旅游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打破原有效率低下制度的锁定,推动合作向前发展[30]。
此外,国内研究者还注重区域旅游合作的具体措施研究。例如,宋金平、杜红亮(2005)通过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基础、旅游协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及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的对策和建议[31];丁敏(2006)基于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大合作趋势,指出长三角旅游深度协作的楔入点,最终得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深度协作措施[32];黄月玲(2008)以桂林旅游圈龙胜县为例,提出了县域单元与旅游区协作的策略思路[33]。
三、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比较
通过以上国外与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文献综述的分类叙述,笔者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外研究者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注重旅游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同时跨学科理论研究也较成熟。旅游活动从主体角度来说是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从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因此,国外研究者比较关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的研究。通过这两个理论,国外研究者将研究热点集中在区域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公共与私有部门的合作等方面。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研究正处于初步阶段,且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学方面,其中核心—边缘和点—轴系统理论关注度较高。同时国内研究者还关注博弈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通过建立一系列博弈模型证明应注重区域间政府之间的合作,对社区居民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关注程度不高。在大部分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仍停留在合作的构想和合作原则的罗列上,深入和系统的合作动力因子的探讨较少。但是,对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探讨方面,国内研究者的认识较国外深入,国内研究者将点—轴系统理论运用到区域旅游合作中,建立点—轴合作模式。总之,国内外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不同,且各自都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成就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philip alford.open space -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for facilitating tourism it partnerships[m].2008:430-440.
[2]peter e.murphy.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tourism communities: bridging the gaps[m].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4:214-221.
[3]huxham c,vangen s.naivety and maturity,inertia and fatigue : are work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ublic organizations
doomed to fail[a].employment research unit conference,cardiff,1994:223-240.
[4]jamal t.getz d.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186-204.
[5]timothyd.cross - border partnership in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 - national parks along the us - canada border[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7):182 - 205.
[6]araujo l m d,bramwell b.partnership and regional tourism in brazi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1138-1163.
[7]reed m g.power relations and community-based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3) :566-591.
[8]augustyn m,knowles t.performance of tourism partnerships : a focus on y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341-351.
[9]tosun c.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613-633.
[10]peter u.dicke.cooperative marketing in the accommodation subsector: southeastern mediterranean perspectives[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0,(4):467-494.
[11]jonathan greer.developing trans-jurisdictional tourism partnerships-insights from the island of ireland[j].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355-366.
[12]sparke m.sideway.triangulating the borderless world: geographies of power in the indonesia-malaysia-singapore growth ttiangle[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4,(5):220-234.
[13]朱应皋.可持续旅游发展论—— 一个关于江苏旅游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1999,(12):66-69.
[14]邹仁爱,陈俊鸿,等.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6,(5):36-40.
[15]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2):99-104.
[16]许惠芳.建立西安市旅游网络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1989,(2) :107-111.
[17]汪德根,陆林,等.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6).
[18]陈淑兰,刘立平.中都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8,(4):382-386.
[19]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29-33.
[20]谢江红.基于合作竞争观的旅游景区发展模式研究[j].发展纵横,2008,(5):47-49.
[21]尹贻梅.旅游地空间竞争合作模型的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66-71.
[22]赵曦,张壹.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协作开发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88-92.
[23]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95-98.
[24]张正国,汪宇明.中国旅游企业融资合作问题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8,(3):65-68.
[25]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5):83-88.
[26]李悦铮,张志宏.辽宁环渤海湾地区旅游协作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114-119.
[27]葛立成,邹益民,等.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基于主体领域和机制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70-75.
[28]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4):63-68.
[29]阮丹.浅谈大香格里拉合作中利益均衡机制的建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90-93.
[30]张志辰.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制度分析[j].旅游学刊,2008,(1):67-70.
[31]宋金平,杜红亮.大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协作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67-70.
[32]丁敏.长三角基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深度协作区域经济[j].区域经济,2006,(6):58-59.
[33]黄月玲.县域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协作发展——以桂林旅游圈龙胜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8,(2):3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