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旅游导致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旅游承载力问题开始受到许多人的重视。影响旅游承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关键词:旅游承载力;影响因子;旅游心理承载力
1 自然环境因素
1.1 地域类型、产品类型和地理区位
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地域类型和产品类型不同,则其旅游承载力也不会相同。如以自然保护为目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要比同样面积的一般娱乐公园、主题公园等的旅游承载力要低。地理区位对旅游承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三个因素对旅游承载力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地区差异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基本空间标准的选取,予以平衡。
1.2 风景区规模,即绝对空间
从理论上来说,旅游地景区规模与旅游承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风景区规模越大,能够容纳的游客人数就越多;风景区规模越小,容纳的游客人数也会越少。因此,旅游地景区绝对空间的大小,决定了旅游承载力的大小。若仅从空间来说,旅游承载力的量测方法,就表现为:旅游承载力=景区空间总面积/人均空间占地面积。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扩大旅游承载力值的一个常用办法就是扩大景区空间总面积。
1.3 风景区的相对空间规模
对于一个景区来,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可供人游玩,如悬崖、峭壁、深谷、湿地等。因此,以风景区的总面积来计算旅游承载力,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它与风景区的实际承载力不符。wWw.133229.COM一般情况下,游客只分布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那就是景区的主要景点及沿途。风景区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景区的相对空间,而非绝对空间。所以,要增大风景区的承载力就必须想办法增大相对空间的面积。增大相对空间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对主要景点进行合理布局,加大主要景点规模和增加层次。
1.4 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风景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决定了其功能的大小、方向和稳定性,从而影响到旅游承载力的大小。在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影响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水质、大气质量、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湿地、噪声、地震、飓风、泥石流等。其中,水质、大气质量、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湿地、噪声等因素经常用来衡量风景区生态环境是否遭受污染;地震、飓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则会对旅游及其相关活动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构成了不同层次的生产者,其生产者越多,物质和能量也就越充沛,能支持的分解者就越多,对污染物吸收与净化的能力也就越强,因而其旅游承载力也就越大。
1.5 风景区的时代性和季节性
风景区的时代性对旅游承载力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以历史名胜、古生物化石、古地质地貌等为主要吸引物的风景区。这些风景区的景观时代越久远,越能吸引旅游者,去风景区的游客越多,其承载力也就越容易受到影响。
风景区的季节性对承载力的影响,表现为每个风景区都具有它自身的旅游季节性变化规律,也就是说,每个风景区都有它自己的平、淡、旺季,而且,不同类型的风景区,平、淡、旺季的时间也不一致。随着季节的变化,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旅游承载力就会受到影响。
2 经济环境因素
2.1 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规模
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规模大小(即设施承载力),直接影响到风景区的旅游承载力。如旅游地的水、电、能源承载力以及排水、供气、通讯设施情况;道路、停车场及机场、码头等的规模,景区的公路、索道、小径、游览线路容量及车辆、船舶输送的人流量等这些交通承载力;以及景区内可供食宿的规模、床位数,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及其它服务业设施承载力情况,都直接影响到旅游承载力值。
2.2 旅游地的投资能力
旅游涉及面极广,旅游地既要向旅游者展现丰富的旅游资源,又要为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等设施。因此,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的经济发展强度、具有足够的项目来吸引和消化外来资金,并将其用于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显得尤为关键。一般来说,旅游地的投资开发能力问题不大,只要合理吸引外资,就可快速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2.3 相关支持行业情况
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很多,如交通运输业、酒店业、旅行社、商业等等。这些行业的发展状况,周边地区能否提供人才、资金、物流、信息等支持,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若一个地区交通运输落后,可进入性差,那么,即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当地能够接待的游客也不会很多;相反,若交通便利,支持性行业发达,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完备,当地就能够快速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相关支持性行业对发展旅游业至关重要,但在必要时,可以考虑区域外调入,因此,这一方面的问题不大,可以根据旅游发展状况进行解决。
2.4 旅游业的比较利益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将可能导致某些产业萎缩甚至完全中止,旅游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比较利益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当地政府与居民对待旅游业的态度。
2.5 当地旅游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情况
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如导游、餐饮服务人员、景区管理人员、交通运输人员等等。这些从业人员,既可以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又可以起到展示旅游地风貌的作用。因此,旅游地的人力资源供给情况、服务水平、人员配置到位程度、敬业程度、综合服务素质等等,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旅游服务质量;任何一方面人员的短缺,也都会给游客留下消极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旅游资源受损。在一般情况下,旅游地人力资源的供给问题不大,如果短缺,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的方法予以解决。
2.6 风景区的管理技术水平
目前,大量的旅游承载力研究,往往会给人们留下一种错觉:每一个旅游地的承载力都是固定不变的,管理人员必须按此限额,严格控制和管理旅游者。其实,有效地、科学的规划管理,并加强生态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往往能加大旅游承载力。以加拿大怀伊沼泽地野生动物避难所为例,该避难所面对大量的外来游客,采取的措施不是减少旅游者数量,而是通过科学规划管理,将旅游者活动中心和停车场建在对野生生物没有任何影响的地带;通过各种展览和有关视听材料、旅游指南,使游客对沼泽地和野生生物全貌有所了解;允许少数自助旅游者或团队旅游者在保护区边缘地带参观;在与旅游中心的近距离途中开通一列火车,专供旅游者参观野生生物。这样,通过科学的管理,既使野生生物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又满足了广大旅游者的愿望。
3 社会环境因素
3.1 社会文化环境
风景区的社会文化环境涉及到当地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社会道德、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开化程度等等。这几个方面决定了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的适应能力。通常情况下,旅游者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冲击是随着旅游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根据“伊里戴克斯”模式,可知旅游发展与社会紧张的关系(如表:3-1)。但是随着当地旅游开发的进行,居民会因慢慢习惯了旅游者的到来而使承载力逐渐增大;同时,旅游产业化程度高、文化差异(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活观念等)小的地区,其承载力也大。
3.2 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风景区旅游产品和环境状况的评价者。旅游者对旅游承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旅游者的个体特征。
荒野爱好者不希望商业性设施;寻求自然随意的环境,看到的人要少;期望宁静、清新、与世隔绝的气氛。
运动爱好者希望有起码的设施;追求自然气氛,与他人的冲突较大;期望有好的运动条件和较宁静的环境。
野营者一般以家庭或亲朋为活动团体;寻求自然的气氛,要求较大的活动空间,愿意看到周围有一些同类型旅游者;希望有起码的设施。
海浴者一般是小集群活动;希望看到较多的同类型旅游者;追求略微热闹的气氛;要求设施完备。
自然景观观赏者希望充分体验自然美景,不愿意赏景人很多破坏宁静气氛。此类旅游需求量大。
第二是旅游者的流动性。旅游者的流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旅游者在景区内各景点之间是不断流动的。其二,旅游者来自世界各地,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4 影响因子之间相互关系分析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这三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到旅游承载力值的大小;与此同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相互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三者之间关系的反应,因此,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环境承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明显。旅游地的经济环境承载力对社会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一般说来,经济环境承载力大,说明这一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或者旅游开发时间长,当地居民对游客的行为方式比较熟悉,因此,社会环境承载力就大。反过来,也同样成立。
经济环境承载力与自然环境承载力: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承载力与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上面。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风景区若实行严格科学的规划管理,印制宣传手册,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就能使旅游地生态环境承载力增大;但是,反过来,风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大,管理水平承载力不一定就大。
旅游心理承载力:该承载力可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两方面加以说明。旅游心理承载力除了与经济环境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外,还与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经济特征、旅游活动类型、接待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等因素有关,但关系不大。旅游者心理承载力与供给方的自然环境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等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反过来却不成立;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与游客行为和密度、居民从旅游业中的获益情况等因素有关。
自然环境承载力:一般情况下,对于自然观赏类型的风景区,旅游空间环境承载力大,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也就大;但反过来则不一定成立。
在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空间环境承载力、设施承载力、旅游心理承载力和社会文化承载力之间,根据最小因子原理,取最小值,作为当地能够接待的旅游承载力值。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3]刘焰.旅游心理承载力:决定因素及计量模型[j].上海经济研究,2003,(2).
[4]刘红阳,由亚男.管理容量在旅游环境容量体系中的作用及计量[j].华东经济管理,2005,(19).
[5]郭秀锐,毛显强等.国内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
[6]文传浩,杨桂华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