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信息化教学改革分析毕业论文(共5篇)

2023-12-06 17: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浅析旅游管理信息化


  当前,人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当代各个行业的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丰富的革命,包括电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旅游业。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业务开展以及管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旅游业的特点来说,其对信息的要求更高,也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信息。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一)符合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个产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渐被淘汰,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所以在信息时代下,旅游管理信息化能够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


  (二)符合旅游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旅游管理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行业发展必然的结果,而现代化管理中本来就包含信息化。[1]特别是随着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管理的思维以及方式也都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革。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旅游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和基础。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优势,首先能够提升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节省旅游业的开支,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通过这种途径,还能够实现对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处理,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三)促进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


  旅游是一种自愿和自发的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旅游业的完善,参与旅游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而旅游业也逐渐向市场化进行转型。[2]同时旅游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选择出国旅游的人逐渐增多,这种旅游活动的国际化特征也将旅游业推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能够互相依赖,而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各国旅游业的联系,使得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


  二、旅游管理国际化的对策


  (一)善于利用GIS系统


  GIS是当前功能比较完善的软件系统,其综合了计算机集成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于一体,在数据的管理、分析、判断、检索以及查询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大,通过简单的文字输入或者人机对话,就能够帮助用户获得需要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影像等,同时还能够帮助客户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为客户作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以GIS为基础来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些专题的图片、地图等,改善传统枯燥的表格数据以及文字信息的弊端,同时还能够将综合的信息进行集成、分析和输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


  (二)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更有利于用户对旅游信息的查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信息系统,建立起具有图、文、声、影并茂的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共享。在旅游管理信息中需要至少包括两种数据库类型:图文数据库以及地图数据库,而图文数据库中主要包括旅游景点的图片、分布、客源市场、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教育、旅游交通以及资源等多种信息,这样无论是旅游机构还是游客都能够更快、更全面地查找相应的旅游信息,保证旅游服务的完善性。


  (三)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


  在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方面,需要利用电脑来对旅游景点、重点旅游信息、旅游企业等进行科普。利用旅游信息网络的搭建使旅游信息更好地传输到用户的手中。因此在硬件的建设中就需要对这些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而在软件的建设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培训技术,在旅游行业中普及信息和计算机知识,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来为旅游管理信息化培养专业的人才,进而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能够提升旅游行业的工作效率,符合当代的信息时代客观要求,为旅游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企业需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对GIS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加强软硬件的建设等方式来提升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


  作者:胡洋洋

  第2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生态文明理念调研分析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中指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行业之一,但旅游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状况也较为严重,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旅游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群体在经历实践后会成为时下旅游业的重要后备军。为加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必须得以增强。此次调研通过对校内本专业学生生态理念的调查,分析当前本专业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存在哪些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让本专业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


  一、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主要形式为实地调查,获取反馈的主要形式是问卷调查。为保证调研对象的正确性,此次调研选取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通过问卷调查从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四个方面征询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调研对象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的学生中选取了200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后有181份为有效调查问卷。


  二、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一)生态文明认知分析


  了解我校学生是否对生态文明有明确认知时,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你是否清楚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这类问题,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非常清楚”的学生只占145%,大量学生“了解过但不清楚”,比例高达6541%,“完全不清楚”的学生占51%。


  (二)生态文明意识分析


  关于生态文明意识,问卷中“如果你看到公共场所有废纸,你是否会将它扔入垃圾桶”,9901%的学生选择找到垃圾桶后将废纸扔入垃圾桶。但当学生评价自身生态文明意识时,学生中只有2455%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7203%的学生认为自身生态文明意识一般。


  (三)生态文明行为分析


  在生态文明行为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是否有勇气阻止他人不利于生态文明的行为时,2899%的学生会勇敢劝阻,但存在6157%的学生明知他人行为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却并未采取措施制止。


  (四)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措施分析


  这部分调查主要反映了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的意见和建议。目前,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一般采取开设生态文明课程的方式,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达7139%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更应被当做一门选修课来上,1601%的学生认为将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的内容加入公选课中即可。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出来的信息,学生这一群体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了解,认识到生态文明对人类的重要性。从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来看,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同意接受生态文明理念的熏陶。但学生仅能做到自己维护生态文明,没有勇气主动制止别人破坏生态文明。


  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具体措施


  (一)宣传生态文明观念


  之所以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观念不够了解,一方面是他们不够关注国家和社会大事,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学校以及景点各方宣传工作不到位。首先,政府应当利用多种渠道将生态文明保护的精神下达,在电视台播放生态公益广告,完善城市环保设施。其次,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生态文明维护的艰难性。最后,景区应当提高对游客的要求,禁止游客带零食进入,对破坏景区生态文明的游客按例赔偿。


  (二)生态文明课程的开设


  无论是十八大的精神指示,还是新时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高校都应当开设生态文明课程,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首先,将生态文明课程列入公修课程中,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另外,高校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观念的相关内容,例如加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中。


  (三)组建或加入生态文明社团


  无论组建还是加入生态文明社团,目的都是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将意识贯彻于行为,不仅仅是將生态文明观念挂在嘴上。加入生态文明社团后,应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如植树、收旧报纸、打扫校内干道等等。


  作者:李文英

  第3篇:分析慕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悄然到来,各种新媒体、新理念不断涌现,慕课这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手段也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分析慕课教学手段的特点,结合安徽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现状,提出慕课教学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三点策略。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全称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在2008年被美国多所著名大学率先采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国家的学校都积极响应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2012年慕课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阵热潮,因此《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面对这一新的浪潮,我国的一些高校也不甘落后,一些高校的中文慕课平台相继上线与大家见面。


  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教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广泛,实践教学比重较大。国家旅游局在《关于“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要求,“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国家智慧旅游公平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互联网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慕课平台的出现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的事情。


  一、慕课教学模式概述


  (一)慕课教学的特点


  “慕课”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和在线开放。大规模主要是教学受众规模庞大,远远超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几十人规模,可达到几万甚至几百万。在线开放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的网络化和公开化。学习者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有网络上网就可以参与课程学习。慕课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主要有两大特点。


  1.慕课教学模式使学习者更具有自主性。从具体授课方式上,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慕课更能突出双向互通的教学方式,教师主体的地位有所削弱。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不是被动的被迫学习。


  2.慕课教学模式使学习空间更加多样化。传统教学往往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授课空间比较固定。慕课通过互聯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而不需要受限于特定的时空,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更加灵活自主。


  (一)慕课教学的优点


  慕课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Massive)。慕课对授课对象来说只要你想学习就可以参加,不论你有没有相应的学历,不论你是什么职业,它也没有人数的限制,所以同时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学习都是有可能的。二是开放(Open)。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无法重复,教学资源也无法对外传递,学生很难多次重复听取。慕课课程刚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它的各种资源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反复学习。三是在线(Online)。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时空局限性,学生不能随意选择学习。慕课这一教学方式没有这些问题,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学习。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以安徽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我国旅游学科发展历史较短,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也日趋科学完善,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案例陈旧老套,理论性较强等问题。


  (一)思想认识狭隘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专业教师教学思维固化,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乏创新意识,对于互联网给教育教学的冲击缺乏敏锐的嗅觉。部分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教师由于教学思维固化、接触新事物比较滞后,他们对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一些教学方式缺乏了解和热情,对一些新型教学方式例如慕课、微课等甚至排斥和不以为然。


  通过对安徽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17名专业教师的调查发现:82%的教师对慕课教学方式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仅有16%的教师了解慕课教学方式,但对其了解程度不深,仅仅知道有这样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何操作不了解,(如图1所示)。


  (二)教学手段传统


  部分教师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和落后,课件大多数还是传统的PPT课件,至于录制课程视频、虚拟学习的平台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掌握不多。安徽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多数教师都是采用的PPT+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部分教仍采用课堂板书的形式在授课。当然,目前我们学院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也是导致教学手段陈旧,难以创新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资源有限


  目前在国内MOOC主流网站中,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非常少。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于接受新型教学方式的速度较慢,教学方式创新力度不够。


  通过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搜索“旅游管理”相关课程,仅搜到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3门,包括旅游美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导游实务。另外,笔者也从MOOC中国官网上检索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仅有中国饮食文化课程。


  三、慕课对旅游管理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教师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慕课毕竟是一种新型事物,人们在接受它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时候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高校教师可以借助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慕课课程的方式,以实际体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指引学生们加入慕课学习行列,培养学生借助慕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部分慕课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或学科特点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慕课课程。


  (二)利用“慕课”优势,探索旅游管理教学新模式


  慕课涵盖多领域多学科内容的教学特点能够极大的帮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拓展学科内涵。此外,慕课的在线开放特征可以让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尝试通过互联网创新教学方式。如通过个人网站、微博等建立微型旅游网络课程等。这些不仅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方式,也能够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思维创新和业务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借助慕课教学资源,延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空


  鉴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和慕课教学的优势,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适时上线自己所任教学课程的慕课课程,或者是与自己日常教学同进度的专业课程,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中国旅游业近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业大国的实现了转变,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象。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慕课课程较少,还需要更多的优秀专业教师主动参与旅游管理慕课课程建设。此外,我国高校还可以尝试搭建旅游管理中文慕课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慕课平台从无到有的问题后,还要进一步保证质量。借助慕课课程开放共享的特征,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更加容易实现,也非常符合当前提出的“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协同创新”的理念。


  四、结语


  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不是很成熟,还存在教师思想认识不足,教学手段传统、慕课教育资源有限等问题。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传统教学手段的逐渐排斥和不认可,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将会逐步发展起来,成为教学常用手段之一。


  作者:李丽丽等

  第4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


  目前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发现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情况有所改善,行业内就业的首选是酒店业,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性别、独子情况、婚姻状态等属性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出现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亦如此。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每年多达13万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增长并未带来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流失率大,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及就业情况调查,针对其就业行为、就业路径等展开调研,明确安徽省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安徽省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专家意见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调查项目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等。就业情况主要调查了被试者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目前是否正在从事旅游业,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从事过的旅游工作类型,目前的工作地、岗位和薪资水平等。对这一部分调研结果的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实施


  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所涉及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主要通过联系该校教师,以QQ、邮箱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87.7%。


  调查显示,270名被试中,88名为男性,182名為女性,女性占比67.4%,符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的基本特征。被试者进入大学的时间从2003年至2013年不等,也就是说毕业时间从1年到11年不等。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2009-2012年间入校的毕业生,占到了全部被试的80.4%。


  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


  (一)就业行业的选择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270名被试中,目前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93人,行业内稳定率为34.3%。目前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5人,流失率为57.4%;继续在高校进行深造的有7人;明确表示目前无业的有15人,其中有8人从旅游行业离职后未再就业。


  学者王旭丽曾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后仍稳定在行业内就业的比例为17%。为了衡量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在SPSS中选择入学年份在2011年以前的个案,共有225人,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74人,可知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数据远高于之前学者的研究。


  1.首次择业


  270名被试中,明确表示除顶岗实习外,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有60人,剩余的210人都从事过一种或多种旅游工作,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到了77.8%。


  2.从事过的旅游工作


  此次调查将旅游工作类型分为五类:酒店、餐饮企业、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根据问卷统计出,210名被试选择从事过的旅游工作机会有314次之多,其中酒店被选择139次,餐饮和旅行社均被选择过66次,也就是说在210名从事过旅游业的毕业生中,66.2%从事过酒店行业,31.4%从事过餐饮或旅行社;有26个人在景区工作过,入职人数最少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7人从事过此类工作。


  以上的旅游工作类型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被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分析原因可能与各大院校安排的酒店顶岗实习经历有关(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没有安排酒店顶岗实习),而且酒店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强制要求,而景区或旅行社一般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是较新型的就业岗位,是旅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出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对于新型岗位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因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3.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


  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毕业生从事的非旅游业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门类众多,从事较多的行业为商品、金融、保险、房产等的销售工作,人事、财务等商务服务工作也较为常见。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商贸销售等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挑战和薪酬丰厚的,而商务服务工作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较为轻松的。


  目前有155人不从事旅游工作,且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被试有60人,也就是95人在旅游行业工作后,又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通过对问卷的梳理,也发现了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的案例,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9人从其他行业又回到了旅游行业,其中5人以前从事商贸销售,另外4人分别从事制造业、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等;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时,3人选择酒店,6人回到了旅行社。


  (二)工作区域的选择


  1.目前的工作区域


  通过对237份明确填写工作区域的问卷的整理,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其中,在安徽省内工作的156人中,有超过60%选择在合肥工作,而在省外工作的81人中,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的合计占比77.8%。


  安徽合肥、江蘇、浙江、上海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省市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较高外,毕业生对这些省市不陌生、不排斥、空间及心理距离较近也是有关系的。


  2.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区域


  在SPSS中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个案,人数达93人,分析其工作区域,发现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排前三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在合肥工作的毕业生一共有94人,其中有38人从事旅游业,占比达40.4%。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黄山、芜湖等,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薪酬回报情况


  本研究采取被试选择收入级别的方式调查了薪酬情况。剔除未明确选择工资收入级别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249,以此考察全体被试的收入情况;分别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和非旅游业的个案,以考察各自的收入情况并进行对比(表中简称“旅游”、“非旅游”),经过数据整理可得表1。


  对比结果可从各收入级别的人数占比上得出。在旅游业的被试中,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和3501-5000元的占43.9%和33%,而在非旅游业的被试中,这一占比下降到35.5%和29.6%,由此可知收入较一般的毕业生在旅游业中占比更多;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从事旅游业的被试中,分不同级别按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占比为18.7%、3.3%和1%,而在非旅游业中,这一占比上升为23%、7.9%和3.9%。可见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这一结果是最直观的对人数占比大小的反映,并没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区域与工作性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明确。


  三、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的相关性分析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区域开放程度越高,学生越有可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来源与就业倾向间关联性不强。本研究将生源地类型划分为城市、县城、镇区和乡村,将就业情况分为在旅游业就业、在其他行业就业、继续深造和无业,以考察就业情况与生源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将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生源地类型作为因素变量,运用SPSS18.0进行多分变量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信息中Sig值为0.543>0.01,方程无效,说明生源地类型与就业情况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1.毕业生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77.8%,全体被试的行业内稳定率为34.3%,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由此说明旅游专业学生行业流失的情况有所改善。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其次是餐饮和旅行社,景区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入职人数较少。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多从事商品、金融、保险、房产、培训机构等的销售工作。


  3.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安徽合肥、江苏、浙江、上海都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与其毕业生生源地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


  作者:陈冬冬

  第5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色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的旅游业也随之发展得越来越快。各高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为了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旅游单位在挑选职员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多地也会侧重于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说旅游企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现状,旅游管理类学生在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跟我姑其他产业相比,还有待提高。我国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旅游企业找不到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旅游管理类工作等等。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相关高校需要对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符合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本文简要概括了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内涵、能力构成,以及各大高校应该如何推进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人才定位


  所谓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就是不仅拥有一定的专业管理水平,而且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要具备较快的反应能力、一定的团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根据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市场定位,旅游管理类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旅游市场需要的是兼备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增加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创新实训项目


  学校在制定年度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该删除那些与专业技能操作无关的课程,缩减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上完理论课之后,也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实训活动,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项目设计等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快地自我纠正,不断提升。


  (二)依照实践教学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顺序


  在安排教学课程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顺序:一般来说,在学生刚入校时,大多数课程是专业基础类课程,以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充分了解,为日后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接下来,应该将适当的专业理论课程与相关的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并为学生创造适量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安排专业实习活动和毕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遇。


  (三)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可以被划分出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习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可以将旅游管理类专业划分成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针对每一个专业方向,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工作,从而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工作。


  (四)建设多层次的实习基地


  学校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习机会,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在校内,学校可以建設校内实习基地,比如旅游规划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迷你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等,学校应为其配备专业的配套设施,以提高学生实训实验的顺利进行。在校外,学校可以加强与相关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校外实训的就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学校应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按照实践教学的考核大纲,制定合理的考核表,对全体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考核,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六)组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在组建教师团队时,可以考虑“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选派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校外的专家到校内进行授课。这种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学校与专业人士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结语


  随着各大高校改革的开展,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也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为了满足旅游市场应用型人才的高需求,一些高校开始创新实践教学,在原有的实践教学平台上增添了学生自发成立校团、协会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平台。针对我国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管理类学生不仅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的实训活动,怀着一颗不怕失败的心,勇于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新事物,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地进行改正,才能取得进步。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学生自己和校外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


  作者:吴若飞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