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旅游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管是市场行为、企业行为,还是战略管理行为,旅游管理专业在各方面都要谋求不同的改变,力求拓展深度和广度。毋庸讳言,21世纪的旅游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组织旅游产品、销售旅游线路等,在加入WTO后,我国旅游行业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上一个长期健康而又规范的发展道路,这迫切需要有一批规范化的劳动后备队,需要教育部门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对旅游人才的高质量教育培养就离不开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因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和媒介来完成的,所以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就落到了旅游课程上。本文以如何设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1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3年为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高等旅游管理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1984年至198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989年至1992年为调整阶段,其发展速度有所减弱;从1993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经过有效的分化和发展,已经建成了学科体系的基本雏形,形成了高专、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展示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果。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迅猛扩张,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率不足一半;而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衔接和协调。针对目前的矛盾,对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各个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都列入在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与饭店管理。
(2)在课程体系中一般都包含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一是旅游经济方向;二是旅游企业方向,如旅游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三是旅游规划方向。
(3)在现有所有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专业综合实习。但是,因不同的培养层次,关于旅游技能课程的设置,各个学校不尽相同。本科层次偏向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层次差异就显著点。高职层次更注重于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课程往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1/3多,并且一般设置有4~6个月的顶岗实习。
2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专业培养目标不尽合理
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设置则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手段。因此,要探讨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执行的都是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一直指导着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和整个旅游课程体系的设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突飞猛进,这一培养目标已显得定位不够准确。
2.2课程实践性亟待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应该不同于其他专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的旅游“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彰显出强烈的课程实践性。
2.3选修课程没有实现与时俱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各种信息急剧增加,社会对旅游业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掌握充足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不断扩展视野,这样才能满足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由此一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设立相应选修课供学生学习。然而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的选修课都不够先进,没有把握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结构势在必行。
2.4课程之间的顺序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今,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已经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即大一接受基础理论学习,大二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到了大三和大四,则开始涉及实际操作,虽然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但是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对此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2.5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
能力的培养与职业习惯的养成是旅游管理教育的灵魂,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求具有很强的情景性。由于种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为主,没有情景的创设或创设的情景,与真实的职业情景有天壤之别,普遍缺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很少,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教师缺少对旅游企业经营实际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课堂教学只好过分强调理论内容,来自旅游企业经营实际的案例缺乏,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旅游企业的经营实际相差甚远,这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非所用。3完善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策
3.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符合社会要求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精英教育的模式,迈向了大众化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人数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甚至定位为培养“总经理的摇篮”,这样的目标显得不切合实际。因为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的毕竟是少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要以就业为目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转变过去定位上的盲目性,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基点。有鉴于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应以培养中层管理者为目标,不仅要构筑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框架,还要构建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知识系统,同时还要体现应用性和现实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人才。
3.2适应国内外旅游发展,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新的旅游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主要由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与毕业论文模块等几个部分构成。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学科、旅游学科和相邻学科等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这一模块与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从而构建一个宽泛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专业课模块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饭店管理专业模块、旅行社管理专业模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专业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整个模块中的重点。选修课模块,也可以称为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
最后一个模块是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模块,即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参与实习工作,并撰写毕业论文,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毋庸讳言,新的旅游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不但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还可以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个别模块,组成新的模块,从而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以提高旅游教育的市场适应能力。
3.3注重旅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在不断优化、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的完整性。作为教学计划的中心内容,课程设置必须认真界定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科学整合课程,避免重复,使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更加系统化。从长远考虑,要设置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由于旅游学类的课程还不够成熟,所以可以采取回归策略展开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课程中偏重介绍地理学知识。旅游心理学课程偏重讲授心理学知识等。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学校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增加拓展知识课的门数,完善选修课结构,多增设有特色的课程,比如民俗学、社会学等。
3.4协调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采用“正倒三角形”的模式,即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步进行,基础课的数量遵循从多到少的原则,而专业课与此相反,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丰富,还能避免单纯学习基础课的枯燥乏味,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自己就读的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劲的现象的出现。
众所周知,专业课、实习课与服务技能课三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要牢固掌握,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大多数专业课和服务技能课,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并增加社会调查和外出实习等方式。对于服务技能课,为了加强训练效果,可以集中在实习前一段时间密集进行,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效果,这样可以节省课时,便于教师安排更多的有用内容。鉴于社会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现状,必须重视实习实训,并安排6个月左右的时间,要切实加强对实习的管理,构建完善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以切实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
3.5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创新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突出旅游教育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仿真化。应引进案例教学,推广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为宗旨,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特征,实行宽泛式教育,加大选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旅游管理专业要特别注重外语教学,把外语教学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摆脱传统语言培训的束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旅游行业中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外语能力、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总之,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习环节、课程评估等多个方面,要使得课程设置改革顺利进行,还需要加强相关保障措施的改革,如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旅游专业设施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旅游专业教材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只有有了这些相关措施的充分保障,才能使得高校旅游课程设置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加快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矛盾的解决,从而促进旅游教育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第2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起,旅游高等教育在我国逐步发展至今.各大中专院校也分别在地理、历史、英语、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依托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各种资质认证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全局上看,旅游高等教育在我国一直走的是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但与我国的很多实用性专业一样,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方面也没有摆脱掉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其的束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依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矛盾:一方面,培养模式与实践脱节,这导致旅游企业宁愿高薪聘请同行企业相应人才,也不愿招聘新进本科毕业生,对其整体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往往对未来的就业存在定位“过高”的问题,对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环境不甚满意,强烈的反差之后,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扭曲。从中也体现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和市场需求存在现实上的差距。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就业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关注,欧美等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一系列的系统研究,并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索,试图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旅游高等教育实际教学效果,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专业内涵对应产业发展,人才规格对接市场需求”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精神的塑造以及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产业国际竞争力都有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二.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与研究型本科和高职专科不同,研究型本科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则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体系完善,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当地或区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快速胜任初级旅游管理工作岗位、具有能够晋升到中高级旅游管理管理岗位潜力的旅游管理入才。
要实现这样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关键是通过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旅游管理理论,另一方面应拓宽学生职业发展视野,使其对未来的旅游管理工作有较为理智的认识,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进行娴熟的过度,具备适应初级旅游管理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虽然逐步得到广大院校的认可和重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上有时会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以先从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首要出发点,充分考虑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按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从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多个维度,针对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设计在目标、内容、侧重点、形式上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与渐进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广泛参与和实际操作,进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目标。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新体系构建目标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扎实过硬的就业综合能力,其包括以工作能力、思维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和从事旅游企业工作必备的服务能力、操作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等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新体系构建原则
新体系构建需要遵循几个重要原则:第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通过理论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第二,市场导向原则。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开始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第三,软硬件结合原则。第四,实验室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结合原则。
(三)新体系构建思路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加重了实践教学的地位,课程结构图如下:
总体来看,该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学科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体,以实践教学模块为根本。八学期中有五个学期可以见习实践,每个学期见习时间为60学时。第二学期:一线岗位体验(酒店:体验氛围,岗位服务员;旅行社:内务助理、景区见习导游);第三学期:酒店见习领班,旅行社内务助理,见习导游;第四学期:酒店见习主管,旅行社见习导游,取得导游证的跟团带团;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酒店部门经理助理、总经理助理,旅行社计调部、市场部、导游。这种新模式使实践教学具有增强性递进性针对性,并具有巩固性的特点,其实践教学体系为模拟实践、短学期实践、专业实践毕业研究实践的立体化新模式。(四)新体系构建措施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参考同类院校在新体系件事方面的经验,在专业教师和实验室共同努力下,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新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以旅游管理相关企业需求以及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起点,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科发展规划为依据,按照重实践、模块化、柔性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构建了由“一个核心、两个中心、三大平台、四个实验教学模块、五个层次”兼顾基础技能培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旅游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一个核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
第二,两个中心。依托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旅游研究的理论中心,依托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旅游理论验证的实践中心。
第三,三大平台。三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平台、个性发展平台。公共基础平台是针对所有旅游管理类学科与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实验模块,主要是为学生奠定基本的实验基础;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平台包括以旅游研究的理论中心和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组织的科研课题,同时以旅游规划协会、酒店管理协会、导游协会为载体定期举办相关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举办相关资格证书的各种考前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基于基础平台之上针对不同旅游管理类学科与专业的特点所开设的专业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专业知识,获得基本的专业实验和实践技能培训。个性发展平台包括专业间综合模拟实验模块、毕业论文开放实验模块、学生创业实践模块、以及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模块,该平台是在保证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专业基本要求和质量的基础上,主要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提供实验条件。
第四,四个模块——学生创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模块、毕业论文开放实验模块、专业间综合模拟实验模块。
第五,五个层次。实验教学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依托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在旅游管理相关学科实验基础上,按照教学方案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优化实验方案,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型实验教学项目、研究型实验项目、设计型实验项目、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五个层次,最终支撑知识验证和能力共同提升两大层面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其中基础型实验教学项目面向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目前主要有演示性与验证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个性问题的能力;提高型实验教学项目面向旅游管理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工具分析解决旅游管理系统问题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综合性实验主要以仿真实验环境为平台进行实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研究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主要来自教师或学生的研究课题,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的内容、方案进度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必要的场所课题设备经费,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