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旅游管理论文

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2016-10-13 14: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管理人才,但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变革与创新。本文针对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从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强化职业规划意识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法。

 

  引言

 

  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综合性产业,不仅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更能够整体提升国家的经济活力,尤其在促进社会就业率这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如今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高素质的且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已成为市场急需,旅游行业也不例外。毫无疑问,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这一重大责任。最近几年,旅游市场不断涌现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深受旅游者喜爱的在线旅游和虚拟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持续升温。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变,高等院校培养旅游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水平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旅游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者关于旅游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从1980年张丹子提出关于编写旅游教材的建议开始,中国旅游教育的研究已经历经三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主题的多样化,研究内容涵盖旅游教育发展、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教学改革、旅游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第二,研究层次多样化。从最初的高职高专层次逐步发展到对于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层面的探讨,继而又出现了对于旅游专业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的关注;第三,旅游教育研究主体的多样化。从最开始学者多局限于公办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有关研究,后逐步开始关注到民办高校和一些二级独立学院的旅游教育发展方面的问题。

 

  随着目前大学的教育主体步入“90时代,这一批成长于网络飞速发展时期的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又有了新的观点与追求,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师资薄弱,缺乏双师型人才

 

  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师资大多是来自于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如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都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创办的初期才开始承担该专业的教学任务,或者是一些年轻的刚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但这部分人群普遍职称不高,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现在众多高等院校都将重点放在了学生身上,从而忽视了对于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养。由此导致现在旅游教育真正需要的双师型人才却严重缺乏,因此在课堂上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现学现卖,所授知识与行业所需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些行业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应对与解决。由此可见对于专业教师的培养意义重大:一方面他们通过继续教育,将所接触到的行业新事物与新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另一方面,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不断的接触到行业内部的实践活动,从而有助于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行业新鲜气息与氛围。

 

  ()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旅游专业创办初期由于我国旅游学科的不成熟导致当时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几乎都是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旅游行业的从业人才,于是就形成了业内人士口中所说的杂而不精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现象。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由于很多院校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从而导致课程的设置没有针对性。例如专业定位究竟是培养旅游行业基层管理人员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型管理人才,层次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受限。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根据每个院校师资配备的情况不同,从而导致有的课程在一些院校开设,而在其他院校却并不开设该门课程。另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等也没有一个严格明确的划分标准,所以出现了各个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与设置上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而且,有很多课程存在着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酒店管理概论与酒店前厅与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等这几门课程就存在着很多重复性的内容,导致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面临着到底讲与不讲、讲的话究竟应该深入到什么程度等比较尴尬的局面。

 

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考核方式流于形式

 

  相对起其他专业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所以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以外,还应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很多旅游专业的课堂仍旧是遵循老一套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使有部分老师已经使用了PPT,也仅仅是停留在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形式阶段,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却并未发生核心的转变。很多教师仍旧秉持着这样一种观点:老师作为知识的传道授业者,必须由始至终保持他的权威性,落实到具体教学方式上来就是全盘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于是老师台上念,学生台下记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仍旧充斥着大学课堂,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开发,教学氛围沉闷,学生极易疲倦,效果低下,于是出现了众多的拇指族睡觉族等。所以本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服务技能课和专业实习等课程方面,由于场地与经费方面的限制,导致该部分知识的讲授以理论为主,学生的服务技能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与提高,在专业实习的时候,企业更多的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而学生的管理能力几乎得不到任何的锻炼,实习论文的撰写流于形式。

 

  ()学生就业后跳槽率高,转行情况较为普遍

 

  社会对于服务业的固有偏见也影响到了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旅游专业教育计划中往往缺乏针对专业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所以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薄弱。很多毕业后的大学生来到用人单位后,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复杂的单位人际关系以及尚不熟练的工作岗位往往显得手足无措甚至出现短时间内就频繁更换工作单位的现象,更有甚者会依靠家庭的一些社会关系直接转行到其他行业。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

 

  ()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引进优秀的行业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改革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旅游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所以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老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该在实践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于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前文中提到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一线老师中大部分是一些刚刚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的年轻老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实践经验比较匮乏,学校可以与有关企业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每年有计划的安排一些专业教师到这些企业去挂职培训,时间可以是一个学期或是半年以上。挂职培训期间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或是给企业员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述等,挂职培训结束后可回学校对本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进行大纲的修订或实际企业案例的补充。除此之外,还可聘请一些在旅游行业拥有着丰富实际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院校的客座教授,及时将行业内部的一些最新动态与信息传递给学生,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与时效性。

 

  ()专业设置定位进一步区分与细化,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旅游业内涵的进一步深入挖掘,旅游业内部的专业划分变得更为精细,旅游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交叉、融合也产生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和研究方向。为了迎合这种新的需求,避免专业的同质化现象,应该根据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来确定不同高校旅游专业教育的层次、方向和规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上都应该有所区别。例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东部沿海城市的旅游院校与西部开发地区的旅游院校等都应该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上体现出明显的不同。除此之外,大而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过时,作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更应该把目标定位在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融合的一些关键领域或方向,如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旅游商务、旅游会展与策划等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到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适时的调整。具体做法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明确主干课程或者核心课程等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及未来就业的目标来进行选课,最大限度的开发不同学生的潜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考核方式趋于灵活实用

 

  现在高等院校的学生已经属于“90一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独有的特点: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好奇心强,喜欢社交网络,富有创新性等。所以针对这一学生群体的特点,作为旅游专业的一线教师可在课堂上融入一些时尚、潮流元素,例如学生群体普遍比较喜爱的动漫、网络流行语言、show time等方式,让沉闷的课堂做到瞬间出彩,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课后也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真正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和所需,利用他们对社交网络的热情与熟练,引导他们主动去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做到相互分享行业热点,时刻走在专业最前沿。

 

  随着中国在线旅游产业新模式的不断发展,虚拟旅游平台可与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购买虚拟导游实训软件,经费不足的也可利用在线虚拟旅游网站或手机APP客户端进行相关的虚拟导游模拟实训。相对起传统的模拟导游课堂采用的一些呆板的景点或场景图片,这种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景点,仿佛置身其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旅游专业本身实践性较强,所以在专业考核方面手段应该更加灵活,考核的目的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具体做法可以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占期末总评成绩的比例,降低卷面理论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平时的专业见习、假期调查报告、技能操作等融入到期末总评考核标准中去,实施多元化评价。

 

  ()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纵观现在国内各大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很难找到系统的针对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计划。于是,很多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工作单位出现了对工作抱有美好幻想、缺乏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不擅于换位思考等很多的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尤其在现在的旅游市场,学历普遍较低,拥有者高学历的毕业生们却一切都要从基层做起,而且还要被一些低学历的前辈们整天管理着,心态很难做到平衡。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予以重视。首先,系统性的开设与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合理的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鼓励报考与专业相关的证件,如国际导游证、旅游咨询师证等,不断加强专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邹烽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