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现代学生观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工具理性的学生生命观、追求“完人”的学生发展观以及单一的学生评价观,后现代主义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倡导树立新的学生观,即“完整”的生命观、主体间性的地位观、差异性的发展观以及多元化的评价观。这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理念、方式、评价以及管理者角色等方面的变革具有诸多启示。
论文关键词:学生观,学生事务管理,变革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及结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与管理形式,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然要受到学生观的影响。因此,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是学生事务管理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
一、现代学生观的主要内容
现代教育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其以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为指导,形成了与世界现代化运动相适应即服务于现代化运动的一整套教育观念与制度。现代学生观是现代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工具理性的学生生命观、二元对立的学生地位观、追求“完人”的学生发展观以及单一的学生评价观等。
(一)工具理性的学生生命观
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就一直被现代社会尊奉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根源、真理之所在以及系统性知识的基础。在理性主义哲学那里,理性既是对象又是方法,并且作为方法的理性被夸大成唯一的、无限的认识方法。斯宾诺沙就主张运用几何方法去研究人和哲学,宣称:“我将考察人类的行为和欲望,如同我去考察线面和体积一样。”在这种工具理性的视域中,理性所把握的东西是普遍性、超验性的,不以时空条件及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而人类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依靠这种工具掌握和支配外部世界。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主张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适合世界运转的一个齿轮或部件,即宣扬一种工具理性的学生生命观。它认为:
(二)追求“完人”的学生发展观
后现代指出,现代主义奉行的是一种基础主义的、普遍主义的、表象主义的哲学主张。基础主义的实质是“霸权主义”。现代主义独尊真理,真理在被树立为标准的同时也就获得了霸权:所有话语或知识都必须向真理看齐,真理也必然压迫弱势话语和非主流话语。普遍主义的要害是“西方中心主义”。自启蒙以来,“西方文明和全世界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而‘普遍主义’则是西方推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工具。”表象主义的本质在于以理性的、知识的和理论的态度看待一切问题,它不仅将“科学”和“真理”置于优先地位,而且认为只有掌握了“科学”和“真理”才能实现普遍的人类解放。遵循这种基础主义的、普遍主义的、表象主义的主张,现代教育崇尚一种追求“完人”的学生发展观:
(三)单一的学生评价观
单一的学生评价观的产生与上述的现代教育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对“完人”发展观的追求,以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膜拜,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现代“教育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并且输送给大工业和经济运行模式”。因此,现代教育总是追问培养出来的人是否能达到规定的“完人”标准。教师则总是“辛苦”地把学生塞入一种预设好的框架,然后又以他们所期望、所预定的样式为标准来统一衡量与要求学生,而这种样式往往是一种单一的标准或分数或堪称典范的表现。
二、后现代学生观的基本主张
作为20世纪中期在欧洲大陆悄然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一词主要不是指“时代论”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表征一种思维方式,即一种以强调非理性、非中心化、差异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化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它有力地解构了西方简单、封闭、僵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乃至全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们重建学生观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一)“完整”的学生生命观
理性主义的自立为王是与它以绝对真理的化身自居相联系的,对此,后现代通过强调非理性对之进行了强有力的挑战。理性权威被消解的同时,后现代主义将人们从形而上学的绝对统治中解放出来,一切“前定的必然”、“先天给定”的思想、理论均失去市场,而过程的思想、生成的思想、个人选择的思想则得到强调。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性不是单一的理性,而是多元性的理性和多元性的非理性的复合体。教育不仅要发展人之理性,而且要发展人之非理性,即要求人们树立“完整”的学生生命观。
(二)主体间性的学生地位观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后现代反对自我中心论,反对以认识主体为中心的“压迫哲学”、“主人话语”,主张抛弃已往的从绝对自我出发的“主体性”,倡导不同观察者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即转向“主体间性”。这在教育上的反映就是,将学生的地位从以往的师生二元对立中的一极置于后现代范式下的主体间性。
(三)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
在后现代看来,“差异是无处不在的”,对此,人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千方百计去消除差异,而是不断地去发现差异、尊重差异。正如后现代学者德勒兹所言,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尊丧失个性的木偶。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是多元并存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
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应该遵循世界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接受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树立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
(四)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不存在具有普遍本质的个性,因此必须强调维护学习者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反对从单一理念出发去关照世界、解释世界的做法,宣称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存在千古不变的教条,主张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是多方向的、可选择的。严格地讲,教育者面对多少个学习者,他就必须建立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发挥多少种不同的影响,开展多少种不同的评价。因此,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必须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念,从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出发,开展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与评价,培养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个体,使其从限制他的现代理性以及与这种理性相联系的社会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具体而言,后现代主张在学生评价上应尊重学生的天性,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多向性、差异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既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又能促进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
三、学生观的后现代转型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启示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曾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或者资源,也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对现代性的“解构”和“重新叙述”,对现代学生观的批判和超越,为我们进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革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从理性至上到以人为本
受传统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事务管理秉承的是一种以“物”为本,以“管住学生”、“不出事”为目标,注重整齐划一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确保稳定是学生管理的一项根本任务。稳定为学生管理奠定政治基础,是实现学生管理的大前提。”在这一管理过程中,看不到学生的要求、愿望和利益得到保护,感觉不到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发展受到激励和指导;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假想的“完人”,在整个大学生活期间,他能够循规蹈矩,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定,能够按照大学的要求,圆满地完成学业。而学生的各种违纪违规或“非正常行为”,都可以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中找到相应的处罚办法。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和质疑。后现代主义认为,大学教育的真谛在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完整”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在强制、监督、惩罚中逐渐丧失个性的毫无生气的木偶。因此,传统的学生管理必须改革,以人为本理念理应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精神所在。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要旨在于:
其一,学生事务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人、发展人。从学生需要出发,学校管理组织应该“去中心化”,改变传统管理中学校、教师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强调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学生事务应围绕学生发展成才的目的,以学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通过教育、管理、服务、指导的有机结合,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把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以达到个性的良好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二,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由于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以及不同智力和人格发展水平,因而其发展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后现代主义强调多样化、分权化和边缘性,强调人的非理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这启示我们在学生事务管理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寻求把所有学生都变成所谓的“完人”。要根据各个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调整适合其个性特点的具体工作内容、方法、形式与手段。另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边缘人”,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犯过错误的学生等等,学生事务管理要在维护学生的利益、增强学生的幸福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下,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义。
(二)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从权威的代言人到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体现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与控制,以维持学校的秩序和等级分明的师生关系;学生事务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学生事务管理者以权威代言人的角色用规章制度管人的时候远多于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时间。
对此,后现代主义提出了置疑,要求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结成一种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权威的代言人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其要义在于:
其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应该找准自己合理的定位,超越以往教师权威的单一视角,从各种权力话语的潜在影响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管理工作应强化“服务意识”,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的环境,以协助、辅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
其二,实行“平等对话”的教育管理模式。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推崇平等对话,目的在于培养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它为我们重构一种平等对话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启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要从“绝对权威”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相处,不再只是“独白式”地讲授有关知识或者思想观念的灌输者、说教者角色,不再从教师这个“绝对的自我”出发去安排教育活动,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对话”的方式展开教育活动,实现师生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在“平等对话”中实现理论的提升、方法的指导、思想的启悟和精神的升华。
其三,树立新型的教师权威观,确立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后现代主张消解教师的权威代言人角色,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丧失,而是指教师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在整个教育生态圈中处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正如后现代教育家多尔所言,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即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三)学生事务管理方式:从统一性到差异性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形势挑战,主张用“统一性”来要求、规范人的活动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显然已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及规律。因此学生事务管理方式也需要打破以往的统一性,实行差异性的管理。
其一,实行多样化的管理。正是看到了用“统一性”来要求、规范人的活动,实为对人性的摧残这一事实,后现代主义主张尊重差异性、尊重多元性,提倡珍视人的差异性、独特性。这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模式或一种方法去影响甚至制约所有学生,要改变科层制采取统一方式对待事实上有差别的个体,要立足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着眼全球变化和未来发展,打破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的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等。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
其二,实行“平等”的管理。差异性的管理方式还意味着要实行“平等”的管理。这里的“平等”是指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异质”的平等,即摒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对象。边缘群体、弱势力量和小型叙事都是后现代主义一直所关注的,其对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启示我们要倾听各种不同声音,即便是最弱小的声音也应得到关注,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的管理方式去“雕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被视为“边缘人”的“偏才”、“怪才”、“奇才”,要本着为每一位学生服务、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要由独白式、灌输式教育方法变为启发式、引导式、对话式教育方法,要由被动式、强迫式的管理变为主动式、民主式的管理,要由以直接管理为主变为以宏观和导向管理为主,要由以教师管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学生评价标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传统学生事务管理遵循的是整齐划一、大一统的指导思想,辅导员总是认为学生应该发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所设想的样子,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党员等,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塞入一种预先设好的框架,然后又以他们所认同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这种重统一、轻个性的模式化管理目标显然不利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也正是这种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评价标准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独特性,更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教育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特别是近期对考生年龄和婚否限制的放开等政策的出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根据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差异性”、“平等性”的教育思想,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复杂丰富的世界,认识到学生是丰富性、多元性、立体性的存在,因此就不能用单一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来衡量或规范高等教育,也不能用单一的管理标准来统一要求学生。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确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教育没有预设的终极目标,也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培养目标,而应采取宽泛的态度,确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也就是,教育仍然可以注重学生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标准。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有不同的标准,在继续完善奖学金等评奖制度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新设先进个人奖、最佳进步奖、特长奖以及各种精神文明建设等单项奖,加大激励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度,充分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选择权利,鼓励学生在规范前提下个性的弘扬,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斯宾诺沙.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0.
2 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6-7.
3 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5,129.
4 李银河.福柯与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4
6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