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网络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公共关系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传递速度快且危机频发的时代,早在1998年,网络就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底,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6.88亿,互联网普及率更是达到了50.3%,中国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时事新闻、引导社会舆论、反映民众呼声的重要渠道,由于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及特点,它越来越成为改变和影响人们传统信息传播沟通方式的手段。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向公众公布政府信息,维护政府形象以更好地实施政府管理,并实现与公众协调沟通的活动。因而在网络媒体环境下,要更加注重政府公共关系的维护。
一、网络媒体与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
目前关于网络媒体的定义,学界仍然存在争议,匡文波、钱伟刚、卢佳和宋培义认为网络媒体就是指互联网;雷跃捷、吴满意认为网络媒体只要是指一种传播媒介。在文章中,我们认为网络媒体指的是依靠互联网传播技术和设备、按照传统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形成的一系列传播信息的渠道、工具或者网络平台,它包括了:SNS网站(微博、facebook等)、门户网站、视频社区(Youtube)、微信、LINE等语音分享平台,手机新闻app客户端等。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
对于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目前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如,唐钧认为政府公共关系是以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为主体,社会公众为客体,用于塑造良好形象和获得公众支持为目标的活动,传播和沟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最基本途径。政府公共关系依环境划分为常态公共关系——塑造形象;危机公共关系——修复形象。詹文都认为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为了更好地运用其职能,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关系,以期在公众中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总和。文章中,就认为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主体用于长期传达信息和获取公众意向的活动,从而树立国家形象,协调政府与公众关系,使政府行为得到公众认可和支持。
二、网络媒体环境对我国政府公关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公共关系产生巨大影响,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公众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通过各种方式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权利。但是,由于网络的低门槛、匿名等原因,也造成了各种虚假夸大消息的传播,甚至造成社会的恐慌。因而,我们认为网络媒体环境对政府公共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
网络媒体这一新兴媒体形态让信息的接受更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即时,这样一来公众能随时随地接受政府的信息,这不仅让公众更加关心国家社会大事,也使公众能够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此外,迅速崛起的网络草根意见领袖和网络新闻传播渠道都己经成为政府公共关系可以借助和利用的工具,权威性的第三方网络语言往往能够反映更为草根的意见,能够表达更为有力的舆论引导力。
2.培养公众参与意识
新媒体环境下,各方信息传递速度快且信息量大,公众通常无力去辨别信息的真假,这在客观上激发了公民维护知情权的意识。另外,政府开展的各种依托网络平台的交流和采访,如政务微博、市长信箱等,不仅激发了公民的参与意识,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发布市政信息、解答公民疑惑、解析政府政策的平台。最后,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是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方便了公民参与公共关系活动,降低了参与成本。
3.利于对政府的实时监督
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在当下,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尚未真正发挥作用。而网络新闻媒体由于其工作职责的要求,必然会严格对待政府工作中的任何一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新媒体环境以网络为核心,其基本原则是公开透明、诚实守信,正是这些特征使其成为反腐的同盟军。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贪官的贪污腐化行为进行了批露,对查处腐败犯罪、预防犯罪,构建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1.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并未与时俱进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正在由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这种情势下,人民是国家实行各项政策的最终服务对象的地位得以保障,在网络媒体的主导之下,受众的主体地位在媒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提升,然而政府相关的工作人员却在意识上并未与之一致。由于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政府公关主题尚缺乏为公众服务的意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发展的需要,缺乏协调意识,众多工作人员并未把公共关系的构建上升至管理哲学的高度,并未针对受众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公共关系的构建上仍然存在着权力意识大于服务意识的现象,在受众满意度上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缺失。
2.网络媒体环境中的“蝴蝶效应”令政府公共关系备感压力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当前传媒格局的影响非同小可。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利于三网融合的技术设施以及基本条件已经趋于完整完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合作共赢的局面势在必行。媒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全方位的特征,包括点对点的传播、点对面的传播以及面对面的传播等都囊括其中,个人与群体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更加全面快捷。在全民信息化的新媒体形式下,舆论的“蝴蝶效应”更加明显。
3.对政府回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的速度远远快过政府处理事件的速度。往往今天发生了一个事件,媒体会天天追踪报道,可因人力物力受限制等原因,政府在处理此事件的时候追不上媒体的步伐,因而增加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民众的焦虑和不满情绪。这一情况就对政府工作的效率以及回应媒体舆论的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帖子来夸大事故的严重性后果,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和对政府救援能力的质疑。甚至还有人利用广大网民的同情心,谎称亲人在事故中遇难,在网上进行募捐活动。这些都给政府的公关带来巨大压力。
三、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困境分析
(一)“政府权威”意识及“官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起步晚、发展慢,虽然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但“政府权威”和“官本位”思想现期仍然存在,部分机构和工作人员公共关系意识不强。许多窗口单位的办事效率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等现象屡见不鲜,虽然近几年,社会各方包括新闻媒体方面都加大了对这方面的问题的查处曝光力度,但是仍然有问题时时出现。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工作人员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准确,政府权威和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
(二)政府专业公关职能机构的缺失和人才的缺乏
目前,我国承担政府公共关系的部门及职能主要是:办公厅(室)主要协调政府各部门间横向关系以及政府与外部之间的沟通关系;负责情报收集以及咨询的调研机构,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的职能则是由沟通部门来承担。我国现有的专职或兼职的政府公共关系人员大都多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知识为框架,早期从事政治思想教育等原则性工作的。从知识结构看,真正懂专业、政府公关业务的很少,公关人员缺乏正确公关认识,自身素质并不理想,缺乏灵活运用的公共关系手段、形式、方法等。这就导致了在一些复杂环境下处理公关问题时出现混乱的局面。
(三)沟通渠道的不顺畅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信息沟通传播活动,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交流的过程。可是目前我国政府在信息沟通上存在问题,主要有,首先,政府对信息的宣传力度不够;其次,政府和公众之间缺少信息的交流反馈;最后,在出现意外状况时社会上易出现虚假信息,政府有时无力掌控,容易造成公众的恐慌。
四、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关系的创新路径
(一)树立正确政府公关意识
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有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思想,站在人民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应摒弃官僚作风和不正之风,明确自己的公职岗位实际是政府和国家的代表,其形象也就是国家的形象,会被民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培养和引进公关人才
政府公关人员是政府公共关系主体。除了从观念上更新之外,还应提升公关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和引进先进的公关人才。首先,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府公关领域,以事业留人,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合理使用人才。从而带动政府公关整体水平迅速提升。其次,加大政府机关内部公务员的公共关系培训,一方面利用专业协会、高校和公关公司的力量,采取在职和脱产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集中培训,全面地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熟悉各种公共关系技术手段。另一方面视具体情况开展短期培训,如公关理论讲座、公关实务问题分析、“实战模拟”课堂以及资深公关人士经验之谈等,提高政府公关人员的公关技能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鼓励“网上培训学校”随机培训。最后,注重实践锻炼。公共关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政府公共关系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实践锻炼,使政府公共关系人员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公众,在丰富而又紧张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
(三)完善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
那德说:“国家的权力最终属于人民。因此,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的自由、及时流动是不可缺少的,这一点非常明确”。沟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前提。疏通沟通渠道,是促进政府与公众信息交流的基本方法和保证;加强双向交流,增进信息传播,是协调政民关系根本方法。建立和完善传播沟通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沟通渠道。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政务活动公开,加强政府机构的对外信息发布。不仅要公开办事,减少群众因办事程序不明而导致的“踢皮球”、“公文旅行”等低效率和扯皮现象,缩短公众与政府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还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其次,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最后,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一方面,通过协商对话可以使政府机构吸收和集中广大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通过协商对话,可以提高公众参政议政意识。
(四)设置专门的政府公关事务机构
一个现代国家应该设有管理政府公关事务的机构,平时负责收集政府、民众的信息,为国家方针政策出谋画策;出现重大事件时,群策群力,给出转危为安的方法。国外许多国家都设有这种机构,它们一般被叫做公共关系部门、公共事务部门或者公共服务部。我国机构设置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公共关系管理部门当然也不例外。此外,鉴于政府公关部门职能的特殊性,为保证其双向沟通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公关机构要保持价值中立。保持中立需要政府赋予其特殊的权力:必须要能直接和政府最高领导者对话并对其负责;不用接受其他任何单位的调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其职能;能够和其他各个部门有紧密的联系。如此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和畅通。
五、结语
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网络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成为了构建政府公共关系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紧紧的抓住时代的脉搏,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媒介优势,进一步进行政府公共关系的积极构建,努力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与整个国家的繁荣发展。
作者:陈晨
第2篇: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建设研究
现代社会随着媒体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关系建设,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途径,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以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地方基层政府是相对于中央人民政府而言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直接面对公众,是中央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因此,建构良好的地方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公共关系建构面临的挑战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这一特殊主体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等事务时,通过与公众建立双向沟通,互通信息,实现与公众的双赢,从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以提高政府信用及其合法性[1]。在现代社会,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信息沟通、宣教咨询、利益协调和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等塑造政府和国家形象。如果没有公共关系理念和公共关系能力的政府部门,政府职能的有效管理是很难得到发挥的。特别是在基层政府,公共关系在社会管理事务中逐渐成为提升基层政府形象、建立有效沟通和互动的机制[2]。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或疏导,容易转化为大的社会危机问题。政府如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有效公共关系活动,消除社会认知的心理隔阂,则能够提高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
首先,当前一些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但基层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缺乏创新。中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一些体制机制没有及时完善,从而也产生诸多矛盾。例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医疗和教育不公等。特别是官员的贪腐和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引发广泛的社会舆论,产生政府公信力危机。
其次,政府官员的公关意识不强。一是对政府公共关系认识不清。部分地方基层官员没有意识到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作用,仍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二是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专业素养。在与传播媒体或社会公众接触时,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还不会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对政府形象进行塑造和维护,有时会出现言语不当,并被媒体放大。
最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社会公众有了更多机会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建言献策,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另外,网络的普遍应用,也使政府收集和传播信息更加方便,与公众的沟通互动也更加便捷。2016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网络安全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二“东方之星”沉没事故处置中湖北省监利县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分析
2015年5月28日,“东方之星”客轮(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载客458人从南京出发,6月1日深夜,突遇龙卷风,在长江湖北监利段沉没。有434人遇难,8人失踪,14人生还。当日凌晨5点,湖北省政府应急办就及时发布客轮遇难消息,上报公安部,并启动突发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在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监利县政府在政府形象塑造、信息传播和危机公关等方面值得地方基层政府借鉴和学习。
(一)监利县政府形象塑造能力
政府形象是政府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政策、管理和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等综合认知的结果。“东方之星”客轮事件的处置过程,也是监利县政府形象塑造的过程。监利县政府形象的塑造以国家形象、城市形象、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形象为公关载体,通过完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来构建[3]。监利县政府通过优质高效的接待遇难者家属的公共服务以及依法行政、公开透明领导行为和决策是政府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同时,监利县政府以当地县城的建筑物、生态环境、出版物等载体向公众准确、清晰传达县政府在此次救援中承担的角色和理念,有效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事故的救援和配合政府管理。因此,良好的政府形象也是政府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宝贵能力资源,有利于建立起政府与公众间的信任、理解和协作,是政府运行管理的有效保障。
(二)监利县政府信息传播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工具和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和多样化,传统的公共关系传播手段仅局限于报纸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政府公共关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4]。监利县政府在“东方之星”事故救援中迅速收集、处理有关此次事故的信息,充分利用监利县政府网站、县政府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各种传播手段和途径,拓宽监利县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交流渠道,有效引导正能量信息的传播。社会公众也利用个人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媒体有效建言献策,参与政府决策和救援过程。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众占有的信息量大,信息内容真假难辨,在此次事故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的表达和诉求空前强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谣言和虚假消息。因此,监利县政府通过有效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增进与公众的沟通。并准确从网络舆情获取民意,在公众提供的救援决策中发现好的参考建议,提高了救援的工作效率。
(三)监利县政府公共危机应急能力
政府时刻面临着如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危机,“东方之星”号客轮沉没事故就是政府面临的一次突发性事故灾难。监利县政府遵循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形象与公共利益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及时向上级汇报、按照上级部门要求部署行动、统一思想、积极号召当地民众参与,并做好危机信息传播等工作,将这次事故挑战转变为机遇,有效宣传了当地的人文环境。
三、完善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建设的途径
通过湖北监利县政府关于“东方之星”沉没事故的处置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和提出处置的有效途径,基层政府可以从内部公共关系、外部公共关系、媒体公共关系和危机公共关系等四个方面[5]。提升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建设。
(一)内部公共关系策略
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培养,从组织文化入手,在基层政府内部形成一种文化认同,通过公关理论培训学习,将日常工作行为作为一种公关传播行为和价值观,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公关氛围,提高基层政府形象和行政效能。积极发挥基层政府领导人的先锋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应善于利用大型活动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公关理念,并带头学习公关知识,将公关思维引入基层行政决策中,注意从公关视角思考政策效果和影响。
(二)外部公共关系策略
基层政府是最贴近普通公众的政府机构,应主动了解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引导公众行为和观念,需要处理好社会资源稀缺性和有限性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无限性和多元化间的关系。社会公众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判断力和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公共政策效果,因此,在开展基层政府公关活动时,必须正确把握公众心理状态,保证政府公关目标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因此,基层政府在开展日常公关工作时,重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既要讲“理”,按法律法规办事,也要讲“情”,用贴近群众实际生活的道理和方法开展教育和说服工作,争取广泛的公众支持。
(三)媒体公共关系策略
在现代政府公共治理中,媒体已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基层政府应该重视建立与各级、各类媒体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媒体的报道不偏离基本方向。如果发现有不实报道,可以采取新闻发布会、媒体座谈会、网上新闻发布等形式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发布,也可以接受媒体专访、报纸专栏等形式发布政府信息[6]。应及时补救,平息公众疑惑,挽回政府形象。另一方面,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缺乏媒体应对训练和基本能力,而他们具体回应媒体的行为和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政府的态度和形象。因此,地方基层政府应重视公务员应对媒体的能力培训,使其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够从容面对媒体和公众,不出现有损政府形象的言行,并定期考核其公共关系处理能力。
(四)危机公共关系策略
公共危机发生以后,如果公众利益受到损伤,政府作为危机事件中处置善后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制定相应补偿救济方案,包括经济援助、心理辅导和政策援助等。在进行危机处理中,必须将媒体关系纳入危机公关过程,与媒体加强合作,发挥其传播优势,传播有利于政府危机公关的信息,塑造责任政府的形象,把危机转化为正面宣传。在危机处置过程中,政府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对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和引导,让社会公众参与危机公关活动的全过程。以坦诚、开放的态度向公众交代事实真相,取得公众信任,让公众参与危机公关活动中,形成公众配合政府一起化解危机的团结局面。
作者:尹红
第3篇: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政府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科学、方法和艺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也日益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公共关系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从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特别是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即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从动态上看,政府公共关系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从静态上看,政府公共关系是发生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沟通与传播的行为和状态;从管理学角度看,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职能,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行为与状态进行管理。“它是以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环境作为依托,建立在没有权利强制、平等和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沟通、劝说教育等软性方法,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一种传播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发展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和谐,确保政府的施政方针能够顺利贯彻实施,发展国家、社会和公众的整体利益,树立公正、廉洁、高效、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形象,提高政府的美誉度。”
二、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现状分析
(一)起步较晚且各地政府公共关系呈现不均衡态势
现代意义的行政公共关系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关系逐渐被国人所认识,并很快风行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虽然,我国早在古代和近现代也有些公共关系的思想,但并没有成为体系,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公共关系在我国是‘舶来品’,起初应用的范围很窄,仅仅是在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酒店管理中运用,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公共关系在我国被政府所借鉴是在1988年底,当时新华社两位记者以“政府形象”为题,报道了上海市实行廉政的情况,很快引起了研究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界人士的格外关注。人们据此分析,我国公共关系的热点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界,而开始进入社会政治领域。随后,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政府广泛结合当地文化开展了公共关系活动,树立了当地的城市形象,宣传了当地的地方文化。例如,如青岛啤酒节、哈尔滨冰雪、云南的世博会等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决定立新闻处。到2004年,我国正式在全国地方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标志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长足进步。虽然,政府公共关系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发展迅速,效果明显,但公共关系被我国引进晚,且公共关系被我国政府部门重视也迟。
(二)公共关系实施手单一生硬且缺乏相应的公关技巧
公关最基本的技巧是交流沟通能力,其中首要的是口头与文字沟通能力。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看重的是人怎么做事,而不是怎样说。有其是“推销式”的演讲,致死许多行政官员在公众面前说话拘谨,接受媒体采访时呆板,不能应对自如。在人际交往方面,中国人的基本心态重情轻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受人缘、血缘、地缘、业缘等人情伦理的影响,遵循感情逻辑办事而非依据理性逻辑办事。使政府公共被“私化”。
(三)从事政府公共关系的专业人才匮乏
从公共关系学的意义上讲,公共关系人员实际上是有严格限制的。它主要是指公共关系的专业人员或者是公共关系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造就,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素质条件、能力条件。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各高校中虽然有个别高校如厦门大学有开设公共关系的专业,但没有开设政府公共关系的专业,所以我国缺乏专业性的政府公共关系人才。
(四)机构设置不尽完善
目前,我国有些承担着公共关系职能的机构如办公厅、调研机构、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举报中心等也承担着其他方面的上述业务。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陆续成立了一些公共关系职能部门,但设置往往分散,职责不一,很难满足政府公共关系的客观需要,现在推行的政府发言人制度不失为一种政府公关的好制度,有助于完善政府的行政行为,改善政府的整体形象。但是,政府发言人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推销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能力。这样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消除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疑虑作用不大,弄得不好,反而会增加公众对政府行为和政策的抵触情绪。因此,政府公共关系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三、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机构设置存在严重缺陷
政府公共关系组织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平台。在政府机构中设置独立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执政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在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中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公关机构。虽然在现行的体制中,有不少机构都承担着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但是由于各个部门定位不同,归口管理不同,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等问题,就使得各级政府或行政部门开展的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没有系统的规划,呈现出零散、盲目的特点。
(二)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公关意识
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政府机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关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反而以一种人民管理者的姿态自居。更谈不上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以及一种管理哲学渗透到日常行为之中。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形象意识;第二,缺乏为公众服务的观念;第三,缺乏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
(三)传播沟通渠道不顺畅
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主要就是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传播和沟通的过程,主要就是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传播和沟通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是组织开展各类公关活动的关键。目前我国的政府公共关系在传播沟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双向交流的方式少、渠道少、效果不佳;第二,政府公共关系传播透明度不高;第三,一些政府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由于不具有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和应有的传播技巧,缺乏交流沟通、调解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
(四)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政府面临的危机事件较之以前大大增加,近两年来,在我国发生的水灾、地震、矿难、疾病、恐怖等突发事件。这些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会产生了严重威胁,如果处理不当会演变成巨大的灾难。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缺乏专门的常设的机构来从事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突发事件的处理机构往往是临时组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在现实工作中,公安、武警、卫生防疫等部门虽然对相应的专业性的事故应对能力较强,然而在突发性的社会危机中,由于牵涉面较广,影响范围较大,靠单一的政府职能机构应对难度很大。”
四、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政府公关理论知识的研究
目前我国在政府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上还不够,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的理论书籍不多。因此,我认为现今我们考虑我们国内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详细研究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前景,多出政府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将政府公共关系学系统化、理论化、具体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上的运用,在实践中的发展。只有不断完善公共关系的基础理论,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有中国特色公共关系实践的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公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公共关系工作作为现代管理方式的独特效能,发挥出政府公共关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独有的作用。
(二)全面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和公关能力
公关意识的内容包括很多,其核心内容主要有塑造形象的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协调沟通的意识、立足长远的意识。主动树立公关意识有利于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行政事务中变得积极主动运用公关技巧,从而可以更好地塑造组织形象。
1.培养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
所谓公关意识,主要包括:信誉意识、形象意识、沟通意识和效益意识。这些公关意识非常之重要。“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具有信誉意识和形象意识,在执行公务时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摒弃官僚主义作风,办实事取信于民,提高政府的声誉,树立廉洁、高效、务实的政府形象;具有沟通意识就会广开言路,加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具有效益意识,这样不仅关注政府自身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政府组织效益的增加,更要关注政府公共关系所带来的社会整体效益的增加,实现政府行政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协调发展。”
2.提高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能力
现代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已发展成为一系列专业性和规范性较强的理论、实务和技巧,包括调查研究咨询、设计制作策划、交际事务等。这就需要不断对政府全体公务员进行公共关系的培训和实际训练,使每个公务员都能够掌握和学会运用一些必备的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知识、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在考录中增加对公共关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使政府人员公共关系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三)理顺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机制
有效的政府行政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支撑的。政府行政要高校,实现政令通畅,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障碍。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达到政府与公众的协调沟通,形成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
1.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及时掌握利益关系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公众建议征集活动。首先,要进一步发挥信访工作的力量。其次,要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社会协商对话是政府与公众群体或团体进行平等、直接、公开的对话,这对增强政府管理的民主化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在社会协商对话中,除了要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等已有的协商对话渠道的作用外,还要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利益阶层的需要,不断开拓其他社会沟通渠道,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政议政。”
2.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
新闻媒体在政府公共关系中的作用非常之重大。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既可以保证政府消息来源的畅通,同时又能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是政务公开的最佳方式。政府一级的公关工作应该建立例行的新闻发布制度,定期由指定官员通过新闻媒体把政府的大政方针、计划方案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告知公众,同时向公众宣传解释,以引导社会舆论。
3.充分运用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基于社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要真正实现政务公开,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公共服务,必须推行电子政务。通过实行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节约公众和时间成本、费用成本和其他一些无法预料的成本,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而构建廉洁政府与绩效政府。
(四)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针对组织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环境,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出相应措施,预防危机的产生,一旦危机发生也能积极应对,化解危机,重新恢复信誉的一整套机制。”在政府公共关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是政府在新形势下应对多元挑战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发展危机管理的网络和伙伴关系,建立危机管理部门;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协调危机管理的行动,尽早及时地打开传播渠道;再次,要建立危机管理的资源保障体系,把危机管理的资金纳入到政府预算之中,建立应对各种灾难和危机的专项基金;最后,要完善危机决策机制,全面加强制度建设。
作者: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