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医学会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无论是国际视野还是从国内发展来看,传统的福利国家早已过渡发展为服务型政府为主导的第三方治理参与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医学会作为一种在医疗卫生领域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承担提供政策咨询、参与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进行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等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隨着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政府对医学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秉持理性发展的政策倾向,另一方面,医学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管理体制下,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治理身份,对政府的公共卫生管理发挥越来越深入的协同治理作用。
1中华医学会在三个不同时期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的实践探索
1.1民国时期协助政府进行公共卫生管理
民国时期中华医学会参与社会公共卫生实践,主要表现为其在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中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这种角色有的时候是具体政策的承担者,有时是信息收集者,有时是建议提供者。
①推动医疗卫生体制与相关立法。民国建立之初,构建医疗卫生体制已成为发展所需,1917年中华医学会年会提议设立中央医事行政部,伍连德、刁信德等医学会领军人物联合医学界人事联名上书国务院、内务部和教育部,推动该部门的设立。1918年中华医学会再次呈文教育部,请予设立卫生部。中华医学会推动建设统一的医事行政机构的愿望在北伐战争之后获得了回响,不仅建立了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重要组织者也都投入到政府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之中。
②调查国内医疗和医药卫生状况。为加深对中国社会医疗和医药卫生情况的了解,并为制定统一的标准奠定基础,中华医学会自1932年开始对全国乡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展开调查,1933年开始对全国医院的医疗状况开展调查。成果反映在1934年第10届年会报告《中国乡村卫生调查报告》中,该报告为决策者和医学工作者了解中国乡村医疗状况提供了重要文本。在对全国医院状况的调查中,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调查项目涵盖97项,并分发全国各医院,此次大规模的调查报告为日后政府通过医疗人员和医疗事业的标准做了铺垫,为相关立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③中华医学会对卫生防疫,消除当时霍乱鼠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卫生宣传及健康教育也做出了奠基作用,主要表现在审查医学名词,统一医学用语汉字化和出版专业和科普读物方面等方面。中华医学会还致力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和规则制定。
1.2建国后文革前与政府的公共卫生管理形成互补中华医学会还致力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和规则制定
这一时期,医学会与政府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依附关系,医学会在重要人事任命方面由政府委派,在重要工作方针和工作内容上都与政府对中共公共卫生的方针政策及具体要求一致。中华医学会对中国公共卫生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配合政府指控美军的细菌战方面和进行科普卫生宣传等方面。
①1952年1月美军对中国地区开展了细菌战,2月中华医学会邀请在京细菌学家、昆虫学家、医药学家、农业学家及其他科学工作者召开会议,对美国散布细菌的罪行进行抗议,时任中华医学会总干事的方石珊参与该调查团在东北地区的实地调查工作,主笔《关于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地区反攻倒算撒布细菌罪行调查报告书》,除在专业领域提供智力支持、参加外事活动外,1952年2月,医学会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分会组织44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抗美援朝志愿防疫检验队从北京飞赴朝鲜进行防疫检验工作。
②1950年十六大确认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制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也是中华医学会今后工作的总方针。规定学会宗旨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下团结医学工作者,研究学术,交流经验,以谋医学之普及与提高”。学会的工作方针已经明确为围绕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开展工作。这一时期,是医学会与政府关系高度一致的时期,在管理体制上,有“二政府”的部分性质,在人事方面,政府的官员成为了中华医学会的最高长官,在医学会的日常发展上,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包括拨付款项用于日常工资和正常运行使用。
③科普工作成为医学会的日常工作。1961年3月,在傅连暲会长的倡议下,中华医学会与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成立了由傅连暲任主任委员的医学广播委员会,其任务是围绕我国当前所要消灭的疾病、群众所关心的常见疾病和一般卫生知识拟订选题,邀请专家定期向全国各地播讲医药卫生知识。
1.3改革开放后至今的中华医学会与政府形成合作模式
这一时期国家开启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类型也由一元化开始走向多元化,社会组织结构的控制方式由集中型走向分散型。近年来,政府在管理理念上和管理方式上由管制逐步过渡为善治,政府逐步放开本属于社会自我管理的一部分职能和权力,社会组织在完成学会自身功能和活动的基础上,承接了更多的政府转移职能,发挥着积极的智囊和合作者的功能。
①1999—2004年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中华医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防治工作协助政府进行SARS疫情的控制(详见表1),为取得SRAS防治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②承接了诸多政府转移职能。1992年原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整理出初步的基本药物目录;1997~1999年受卫生部委托,完成了14个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制定工作;先后完成卫生部等上级委托的技术文件修订任务和技术论证工作150余项。
2医学会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的评价
2.1民国时期医学会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协作者角色及其成因
民国时期医学会参与政府的公共卫生管理主要体现在其协助政府构建卫生制度、卫生体制、卫生立法,进行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诸方面,之所以能够在这些公共卫生的重大政策、体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有以下原因:
中国现代医学共同体的演变,尤其是从博医会的衰落到中华医学会的崛起,正是民国政府民族主义社会治理目标的产物;医学会是独立存在的社会组织,它的成立是自行组织建立的,在人事和财政上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中华医学会救亡图存,从战争伊始的抢救伤员到后方迁移,从筹资建立战时医院到为政府筹集医疗人才、医药设备和募集资金,学会的行动符合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体制构建的方向,医学会在公共卫生的实践中扮演了政府协作者的角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双重认可。
2.2建国后文革前医学会的管理体制和性质发生的重大改变及其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补充者角色
建国后的医学会逐步产生了浓厚的官办色彩,在管理体制、人事任命和工作方针上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性质,在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补充者的角色。这种质变突出表现在人事和组织两个方面,傅连暲作为新中国建国后的中华医学会会长,身兼党、政、军三方要职,并以行政首长身份兼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一职,导致建国后中华医学会从人事上被纳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通过傅连暲身份的衔接,让中华医学会成为政府公共政策服务的工具,虽然名义上是社会团体,但在组织上已经依附于公共权威。这种组织上的调整,既强化了中华医学会对公共权威的依附,也从组织上保证了社会组织作为工具被融入政府公共政策之中。自此开始,政府每年均针对人头进行拨款,用于人员经费开支。
中华医学会承担卫生行业管理、制定行业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外事学术交流服务政府外交方针,在干部、人事、资产、财务、审计等方面均按照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管理。1956年原卫生部给予了批准编制的说明、1979年人事部批准了人事指标,自此每年招聘均按照指标数额开展人员引进工作。医学会既是原卫生部的直属联系单位,又是民政部登记的第一批注册的社会团体组织。
2.3改革开放后至今医学会在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中服务公共卫生能力全方位增强但发展瓶颈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后医学会在发展方向始终与党的要求高度一致,作为有效的合作者,承接更多的政府转移职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治理,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政府决策智囊和政策决策实施者的作用,对公共卫生的贡献全面增强。
在参与政府社会治理之中,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全面增强,医疗技术鉴定、科技评奖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力开展,同时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的建立、医学技术评价,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同时,在组织独立性上也明显增强,经济运营更加自主,资金使用上更加独立,医学会在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地位明显,是中国科协所属协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承担政府职能最多,行業中最有权威的专业性医学社团之一。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这一时期,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意味着赋予市场和社会更多的空间,逐渐转变改革开放前的高度集中的一元化体制,从而给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当公共权力从经济领域逐渐退出并进行调整的时候,与此相适应,社会领域也开始出现了公共权威的退出与调整,从“划浆”向“掌舵”转变,从而为党政分开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型创造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1]。从间接方面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法制建设提出了要求,从而为明确社会组织身份地位,划定活动空间提供了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含着对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法治国的确立和实现,也同样对社会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活动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法治将像为市场经济运转创造公共物品的外部性一样,为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发展提供正面积极的外部性,推动社会组织规范、灵活的发挥专业功能,提供社会服务。
3增强医学会服务公共卫生能力的政策建议
社会组织在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定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反映公共权威(即政府)的决策和意愿,这一方面源于政府对行政合法性的垄断,另一方面源于政府拥有调动资源以进行公共物品供给的能力。
科斯顿则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将社会组织和政府的互动关系总结为八种模型构成的连续谱系,包括压制、敌对、竞争、合约、第三方治理、协作、互补和合作[2]。这八种模式反映了从政府在公共政策中高度垄断各种权力到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公共政策的过度,以及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医学会在发展中出现逐利性诉求与非营利性质相悖,政府对其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与社会团体性质矛盾,官办色彩与经济特性不一致等诸多方面的冲突,医学会在财务管理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及政府监管不力等体制问题和发展诉求问题都成为政府对医学会等社会团体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规范医学会参与公共卫生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①合理界定社会组织对公共卫生管理的介入方面和介入程度。社会组织是有隶属关系的非营利组织,但同时是有组织发展需求的,当社会组织的发展需求与政府对其公共卫生管理一致的时候,社会组织又展现出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独立审视的视角,在政策方案、法律法规、公共卫生防疫及健康教育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社会组织是有其他发展需求的,为自身的群体服务,为学术交流服务,同时,在财务运行上,如政府监管不到位,社会监督又很薄弱的情况下,不但不能很好地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还可能造成社会组织在社会中的负面影响。②建立社会组织有效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设立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以项目为单位或以其他形式,对资金、人力和其他发展需求给予保障,税收优惠应在鼓励发展政策倾向的基础上,给予明确细致的区分,既不能一味减免,也要考虑非营利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③建立较为完善监管机制,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和良好发展。社会组织有别于政府,政府提供的服务,是纯公益性质的,而社会组织提供的部分服務有是偿服务,有市场需求,公共卫生服务时一项涉及社会大众,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需要公平效率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对于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要求较高,社会组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归民政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有些甚至是三重管理,但在提供过程中,如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监督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将有可能影响最终的提供效果。④合理解决医学会内部诸种性质问题,目前的解决方式很可能是将医学会分为两部分,公共服务部分和营利性部分,如何建立适应这种形式的管理制度和体制,在目前社会团体改革步骤还不是很明朗清晰的情况下显得比较艰难。
作者:杨晓红
第2篇: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组织医务人员诊断和预防疾病、教育人们重视卫生并加强区域疾病的发生,就是所谓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时候,对于突发性的事件,政府部门需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以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公共卫生管理本就是系统性的工程,其管理效率与质量与科技、公共配件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可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健康。
1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改善,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速度加快。在社会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政府与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管理,对现如今运行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开始进行改革,以期能够完善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促使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公共卫生管理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1]。就当前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来看,仍旧存在着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城镇与农村的公共卫生管理差距大,很难跟上城镇公共卫生发展的步调。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公共卫生医疗资金的投入。但从根本上并不能够改善农村卫生情況,农民看病难、医药贵等现象仍旧没有获得明显改善。因此,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项目的投入,才能够缩减城乡之间的差距,才能够促使人们均等地享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以此促进公共卫生的长远发展。
2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即便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飞快,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就公共卫生管理这一方面,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其在实际中取得的效果,同时也难以与当前社会发展保持协调。系统性的分析,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缺乏有效的危机公关
企业与组织机构专门成立的机构,为预防或减轻潜在性的威胁危机而带来损失,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策略和职能就是危机公关。危机公关应对危机事件采取的策略就是危机公关应对策略[2]。遵循必要的公共原则,并在公关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突发性的事件,采取相应的公关策略和措施。就当前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来看,并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危机公关,导致不能控制和改善危机事件产生的危机局面。一旦发生危机,就不能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即便是危机应对策略在实际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如缺少危机公关,也就不能在实际中体现出来。
2.2缺少危机管理管理机制
危机管理,必须是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情况,管理具体发生的危机事件,从而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害。通过预测和分析可能或者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结合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制定解决危机的具体措施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现如今的危机管理体制非常落后,职能分布不明确,多头管理现象普遍。但一旦发生危机,并不能有效的化解,致使公共卫生管理难以发挥出实际的效用。在政府资金投入受限,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卫生医疗费用应用于城镇,城镇医疗卫生投入的资金集中于大医院,由此也造成农村缺乏卫生医疗费用的尴尬局面,难以满足村民医疗卫生的现实性需要。
2.3尚未建立应急应激与预警系统
公共卫生管理本就是复杂而又庞杂的系统[3]。现如今的城乡区域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预警系统。在社会公众危机意识欠缺的情况下,遇到突发性的情况并不能根据预警系统传递有效的信息,也就很难积极应对各种情况。资源储备不够,支援准备并不充足,限制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应急和预警系统本就是公共卫生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欠缺该部分系统内容,公共卫生管理的质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4医疗资源配备不够
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医疗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在外部经济的驱动下,大城市医疗经费越来越充足,而其他区域的医疗经费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如村医疗卫生,就医难、看病贵的现象人不在少数。缺乏均衡发展的医疗卫生现状,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现状,产生了公共卫生资源过剩与缺乏的共存情况。分析现状可了解到,主要的发达区域资源存在闲置的情况,而欠发达地方公共卫生资源却严重的缺乏。此种医疗资源不充足的现象,必然也就影响公共卫生管理的实际效果。
2.5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非常薄弱
经济改革不断推行,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经费这一块,主要承担者仍旧是政府[4]。事实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薄弱,在出现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时候,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就很难采取相应的策略。也就是说,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危机事件难以采取危机应对措施。
2.6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人们思维观念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公共卫生管理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供卫生管理人员断层现象比较明显。在对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全面认识的情况下,公共卫生管理很难适应当前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
3应对公共卫生管理的措施
通过系统而又详细的分析,可了解到当前公共卫生管理的弊端,也认识到公共卫生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各方面的内容,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此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3.1建立公共卫生危机公关体系
危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随机性,难以预测。要想将危机事故产生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那么就必须对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5]。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危机公关本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具备完善的公共危机体系,才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危机事故的时候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此,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应高度重视危机公关体系。遵循危机公关的原则处理危机事件,促使公共卫生管理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出良好的效果,促进公共卫生管理健康、长远的发展。
3.2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与调控体系
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保证社会大众健康安全。组织机构与相关企业有必要前移职能中心,将医疗放到预防性系统中,并明确各个部门在其中应当承担的职能。在管理公共卫生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完善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并将工作重点放在这一方面,以此才可有效改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的现象。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其各项业务的开展应满足规范化与集中化的要求。
3.3完善公共卫生信息渠道
现代化社会,可以说是信息时代[6]。从公共卫生管理与突发性的危机角度来看,信息传递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公共卫生的过程中,有必要完善信息渠道,并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社会大众来说,信息公开有利于获取公众信任,有效预防随意性行为的产生。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政府人员的意识,并配备硬件设施,才能够推动公共卫生信息通道的建立,并逐步朝向科学化与大众化发展。
3.4完善农村医疗体制
农村医疗体制是我国医疗体制非常重要的部分。保障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可有效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消灭农村卫生的盲区,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规范化。在完善农村医疗体制的过程中,需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紧密相连,建立保障农村医疗体系与医疗防疫系统。使村民看病的时候不再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从政策与法律上来保障农民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
3.5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国家是公共卫生管理的主体。国家管理公共卫生的时候,需社会各阶层参与到其中。全面参与,组织机构协调,对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促使广大民众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公众卫生管理的工作中[7]。与其他国家相对比,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速度比较平缓。在建立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改善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和合理化。
4结语
公共卫生管理是属于社会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而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需社会各阶层与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共同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效率,保障社会民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武鹏
第3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国情的需要,所以,必须对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适应国家的发展,而且对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所以,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1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1.1公共卫生的含义
公共卫生与常说的医疗服务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服务从社会效益回报时间上来看是相对较长的服务,但是是一种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的而且能够起到良好效果的服务工作。目前在国外,公共卫生服务在各个国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政府的干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定,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
1.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含义
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就是指为管理公共卫生所设置的机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的统一称呼。公共卫生管理是政府为了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在疾病的防治方面采取的有效的措施,比如说制定相关的卫生政策,建立卫生服务组织机构等工作。
1.3公共卫生管理的性质
公共卫生管理是政府的行政行为,也就具备行政行为的某些特性,包括组织性、互动性、开放性、强制性和适应性。公共卫生管理的主体是国家的行政人员,客体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整体意志的反应,实施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人民的生活有良好的保障。
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2.1是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公共卫生关系到国家广大人民的健康,公共卫生是政府的行为,政府通过实施一定的公益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化学制品等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公共卫生功能无法跟上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新的健康危害。公共卫生管理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它的有效性与社会矛盾有直接关系,是社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也反映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好坏。公共卫生事业面向全体人民,切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能够使国家赢得民心,稳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2.2公共卫生是保障国家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
公共卫生代表了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根本利益,有效提高公民的的健康素质,公共卫生具有健康监测和分析的作用,可以有效处理突发的流行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可以建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有效项目,可以增强社区公共卫生意识,维持政府及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合作,公共搞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的维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
2.3对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顺应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公共卫生是政府的行为,具有行政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应当从全局、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景上对公共卫生事业进行分析,全面衡量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政府方面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保证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稳定。
3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现状
3.1.1指导思想问题公共卫生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状况是疾病肆意流行,人民健康得不到保障,那么社会经济无论如何发展都没有意义,公共卫生的核心是公众健康,是政府的行政行为,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导致有些地方疾病预防工作不到位。并且因为利益的驱动,很少有人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做为执法者的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认为卫生执法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而产生工作上的消极行为,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3.1.2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指挥系统在2003年我国出现的非典疾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应急机制的不健全,如果在当时有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非典疾病在一定的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应急机制的不健全,暴露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协作,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处理机制并不完善。
3.1.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专业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根据资料显示,高学历的工作人员集中于城市之中,而占人口总数70%的农村,相关的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经费的匮乏无法购进相应的设备,乡镇公共卫生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发展,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乡镇公共衛生状况落后。
3.2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2.1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颁布了很多关于公共卫生的法律法规,在众多的法律法规的标准上,有些规定已经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适应了,不利于公共卫生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不在量的多少,而是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根据社会地发展不断的去完善,不断的去适应社会的发展。
3.2.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有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健等机构,卫生监督体系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部分,是维护正常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卫生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工作效率不高,无法对同级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督,无法适应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监督执法和医疗机构管理不到位,导致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混乱。
3.2.3公共卫生执法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由于法律法规内容上重叠交叉导致公共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其内部存在交叉执法、重复监督的现象,卫生监督职能分散在各个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分散的执法给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同时也很容易导致相互依赖的局面。
3.2.4执法有偿服务影响执法公正我国对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各机构开展有偿服务,这样的工作模式严重影响了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形成了那些没有收入社会性的监督工作没有人干的现象。由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重叠,造成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争抢现象,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损坏国家行政执法的形象。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4.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
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决策与执行分开的形式,将执法权交给更多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的职能,市场的监管由专门的执法部门进行。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的政策,就要把政策落到实处,响应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把公共卫生预防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4.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吸取非典病情的教训,建立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在全国各地建设相关的疫情监测机构,对相关的疾病或者疫情进行分析判断,对重大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尽快的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并进行良好的控制,提高重大疾病发生时应急救治的能力。
4.3政府加大财政支出,提供保障
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尤其是乡镇的公共卫生,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4.4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
监督机构按照规定的权限依法行政,做好作为监督员的职责,在职权范围内的严格执行,切忌违规越权失职行为的发生。制定严格的内部工作制度,内部工作制度的更具有约束性,针对性也更強,执行的效果也会更好。
4.5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能够及时的了解公共信息,电子化的网络信息系统能及时预见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一旦有重大的疫情事故发生,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方案,迅速的做出处理,将危险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5结语
公共卫生管理是我国卫生管理事物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人口健康素质有良好的作用。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中的现有的问题,针对问题一一解决,从制度上,财政上最大限度的给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便利,使公共卫生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
作者:肖颖
第4篇:公共卫生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业,在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之下,才能确保我国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快速稳妥地予以处理,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才能防御、避免疾病、瘟疫等卫生因素造成的恶劣破坏。从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来看,尚存在着财政运营资金不足、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和缺乏完备的应急预警系统等实际问题。只有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才能为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一、公共卫生管理概述
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是政府在执行自身应尽职能义务时所采取的维护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具体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除了针对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制定并采取的相应卫生政策外,还包括对于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建立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相应医疗保健服务并调配社会各方卫生组织等。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政府对相关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不仅针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突破,就整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使其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为公众的卫生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国家能够投入到社会公共事业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充足。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需求,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当中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且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就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制度要求,也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给予了相应倾斜。与以往相比,我国社会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就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问题还是相对严峻的。首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的卫生条件仍较差,在整体卫生资源充足性和卫生管理水平上均有很大进步空间。同时,农民面对的现实问题仍较复杂,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大难问题。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细节问题仍较多,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进行有效提炼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也相对更加充足。而对于一个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来说,要想保证每个国家公民均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国家一二线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言,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财政投入仍然较低,相应的资金仍由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发展运营所需的资金和医疗卫生资源也就相对稀缺,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卫生需求,以及多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民众自身的力量较薄弱,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也远远无法满足相应的需求。
(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的先富带后富理念促进了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社会资源占有率方面也更具优势。而对于国家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资源稀缺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劣势,其医疗资源占有率也就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比强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甚至过剩的医疗资源,而相对贫困地区不仅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都难以保证,日常生活中面对灾病时要么选择到大城市就医,要么只能放任等死。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往往束手无策,无法保障自身的基本健康安全。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基,故当前的重心均放在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思想认识上不足,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各地的公共卫生管理教育水平较低,也就导致相应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处于落后阶段。一方面,学校教育并未充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工作,导致相应的教育断档,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仍不够到位,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造成其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加的社会公共卫生管理需求。
(四)未形成完备应急预警系统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仍未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完备系统,在组织管理和执行建设方面仍有诸多不足。无论是在组织体系建设还是在制度细则的建设执行上均相对欠缺,尤其是在应急措施的构建和应急预警系统的构建方面,仍有相当多不成熟的地方。许多地区的应急措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应急设备的组建和基础性预警机制的构建。部分欠发达地区甚至连基础性应急场所和设施都完全为零,更不用说具备相对完善的预警和检测机制以及针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和指挥体系了。当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自救或者被动等待政府救援,应急处置效果不佳。
四、公共卫生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多方引入公共卫生管理资金
为弥补当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予以解决。首先,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由当地政府在谋求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并将财政收入的部分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并不断增加相应投入的比重,从政府力量方面给公共卫生管理的资金需求予以较大满足;其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当地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将广大的社会力量注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建设当中。通过政府和社會两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够在资金方面提供相对充足的保障,而且能够在面对社会突发性卫生事件时拥有合力,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置和妥善解决。
(二)不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资源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也离不开充足的医疗资源帮助其开展日常的公共卫生防护及保障工作。为此,在通过政府和社会两方获得足够资金的同时,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医院对卫生医疗资源进行采购,不仅在医药设备方面尽量择优采购,还应引进优秀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和医护人员队伍,强化基础医疗保障力量。同时,还应结合对当地民众居住情况的调查整理,合理建设定点医院,并适当完成医疗救助站的建设,为满足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化调配,并对存在公共卫生需求的民众提供合理化和优质化的医疗服务。
(三)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为确保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保障,解决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匮乏和高素质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人手,采取立体化的解决办法。首先,政府应当对当前的教育体系进行相应改革调整,加强对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获取更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后备力量。其次,应当结合当前需求,对专业技术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实现在岗专业人员的科学编制,在完成专业人员合理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教育机制,为每个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培训。在提高其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四)构建系统性危机管理机制
面对当前多发的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只有构建起系统性的危机管理机制,才能够通过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妥善解决。一方面,应当建立起由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的应急体系,各地方在中央的指挥下落实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人,并协调应急工作处理的具体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各地方的危机管理体系,针对公共卫生所需的信息检测预警和医疗救助、组织指挥等分支体系进行相应构建和合理化运行,既确保当地拥有灵敏的预警报告机制,又拥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有效处置机制,确保相应的应急措施能够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国家构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维护民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屏障。面对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解决办法,才能有效消除当前的不利因素,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体系,实现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的强化,保障民眾的生命健康,为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基本保障。
作者:王居一
第5篇:对当前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几点思考
学校公共卫生管理是关乎学校师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良好的公共卫生管理,才能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教学和学习的好环境,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下是本文对当前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职责
在我国,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直接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同时也与多个社会行业有所关联,所以必须有统一的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领导的公共卫生机构非常有必要。目前,已经存在于我国的公共卫生领导机构主要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爱国运动委员会、献血领导小组、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消除碘缺乏病协调领导小组、非典型肺炎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等。同时,《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在传染病防治中承担领导责任。”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起公共卫生管理的领导责任,明确公共为甚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为提供公共卫生管理、服务、监督的机构提供财政支持,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及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校的卫生健康教育
政府是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而学校是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负责人与实施者,所以,学校不但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还要加强卫生管理及监督工作,管好学校的饮食和饮水,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尤其是那些将食堂承包到个人的学校,绝对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制定相关的卫生管理要求,对食堂卫生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卫生不达标的承包组织,应立即取消其承包资格,禁止采购和出售霉变、腐烂、过期的食品,如果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应对其进行严肃处理。未取得卫生经营许可证不得进行经营,未经体检并获得健康上岗证的人员不得上岗,未设置“三防”的食堂要添加饮水卫生设施,尤其是自备井水的学校,不但要设置井盖和锁具,还要经过当地卫生部门的水质监测,并做到定期消毒,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水质,保证给学生供应足够量的开水。注重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教育学生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
三、构建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作为学校,上级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和指导,让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食品卫生法》等相关规定,构建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力求做到分级负责与管理,对公共场所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消灭卫生隐患问题,并制定及时的应对措施,以及传染病、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预案,通过演练的方式避免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卫生监督等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学校食堂、供水措施等进行监管,控制好饮水、食品等关键环节。同时制定各项突发应急事件的管理条例,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只有通过构建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才能让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做到有条不紊,真正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和教育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广泛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活动,提倡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学校应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定期开展“吸烟等于慢性自杀”、“拒绝毒品”、“艾滋病预防”、“食物中毒急救措施”等方面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学生健康档案管理机制,不但要保存好纸质材料,还应建立电子档案,便于及时的检索和查询。此外,要通过广播、板报、宣传报、讲座、网络等多元化形式来丰富学校的健康宣传教育内容,积极普及疾病预防、应急措施、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丰富学生的健康保健知识。其次,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应急知识技能培训活动,要求师生掌握与公共卫生有关的突发事件处置方法,提高师生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理的能力。每学期或每年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应急演练,并及时总结与归纳,查找问题根源,不断丰富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五、建立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作为学校,应充分了解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认清经济发展形势,真正领会“十八大文件精神”,逐步完善疾病预防及控制体系,贯彻和落实经费保障制度,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升广大师生的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提高及时应对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体制,定期组织综合演练活动。同时,加大对鼠疫、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防范力度,保持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畅通,不断拓展互联网的互动范围,优化公共卫生管理流程。此外,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切实贯彻和落实防控措施,完善部门合作运筹机制和基层卫生防治网络,改进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方法。还应提高处理突发事件方法的科学性,为了有效控制公共卫生突发情况,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的受害率,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制度及体系,如:成立高效的指挥队伍;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防护制度;及时落实物资储备规定;保持网络信息系统的通畅;构建完备的突发事件救助机制。
总之,作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者,应担负起保护学校师生身体健康的重要责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加强对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监督和引导,不断完善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保证学校卫生管理事业的有序开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效率。
作者:谭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