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建设思路对我国城镇规划以及农村建设有严重影响,同时对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建设起阻碍作用。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对上述思路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村镇规划;探究
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劳动争议都是引起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征地拆迁是近几年来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是原因,该种原因导致农村社会,,矛盾现象十分突出。政府不能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的治理,只是一味的进行压制,对社会以及经济发展都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农村发展以及城镇规划建设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主要途径,因此相关领导以及责任人一定要提高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意义上的进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一、社会管理创新趋势下的新型村镇规划
特殊性是中国社会问题的显著特征,我国为促进城乡发展,实行一系列制度,例如城乡二元体制等,但中国社会问题的本质在某些方面仍然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共性。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契约是西方国家在实际进行发展时采取的主要政治思路,发展中国家为追求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工业化以及现代化,最终导致农村在实际进行发展时也出现相关的国家建设特征,也可以说是由政府对空间规划以及工业化进行指导,这不仅是我国农村建设的未來发展趋势,也是全世界人民在发展时体现出的未来方向。现阶段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建设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从真正意义上促进社会以及经济发展。
1.村镇规划主体以及规划方式的变化
政府、专家、民众以及非政府组织共同构成完整的规划主体,在实际进行转变工作时需要上述人员一同参与完成。政府推动、专家制定规划是传统的国家建设思路下村镇规划的主要形式。我国自从20世纪初期就对规划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变,民主规划应运而生。但民主规划不是指在进行规划工作时完全交由民众进行,而是需要各部门一起协调合作完成。规划方式变化主要是由规划主体变化所决定。新型的城镇规划工作逐渐摆脱传统的国家建设思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化,该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矛盾,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2.规划内容与规划观念的变化
规划方式从“国家建设”向“社会契约”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规划理念与内容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在“国家建设”思路下,规划内容是以空间规划和建设为核心,并直接为工业化、国家利益服务。而在“社会契约”的规划方式下,规划理念转变为以地方和民众利益为重;相应的规划内容则从单一的空间规划演变为社会、经济、文化与空间等共同构成的综合性规划。实际上,村镇规划已经成为了广义上的社会治理。
(1)社会发展:成熟的社区是社会能够得以自治的基础。西方理论很早就指出,具有相同兴趣的人组成社团,是地区自治的基础。只有使得村镇居民具有地方的归属感和主体性,才有可能实现由当地居民主导的具有地方性的发展。因此,村镇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并发展农村社区。早在2000年,国内的规划师即提出小城镇规划的根本任务是社区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实际状况,农村社区发展的首要任务即是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2)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持久是村镇得以发展的根本。“国家建设”思路下的村镇经济发展基本是以现代工业、土地开发为主,忽略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及利益的本地化。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应以村镇地方社区为基础,进行地方本土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地方经济的特殊化、特色化是重要的、不易的课题,但却必须要面对。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任务,而不是孤立地推进工业化;并处理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种种弊端”。在这样的规划理念下,村镇规划应转变规划方式,不再仅仅是规划工业区和招商引资,而应着重引导地方社区对所在地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再利用和发展,积极推进地方特色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将重心放在对地方产业创新力的培育上。
(3)文化与空间发展:“国家建设”思路下的村镇空间规划是村镇规划的重心,其本质是对城市集中空间的开发。而在“社会契约”的新型规划下,村镇空间规划的核心应放在保存农村的文化与空间特色上;村镇空间规划的首要任务则是建构城乡贯通开敞的空间结构。
二、村镇空间规划的首要任务:建构城乡贯通开敞的空间结构
空间规划始终是规划师的技术核心。对于新型村镇规划来说,社会、经济与文化规划先于空间规划进行,而空间规划的部分则仍需要规划师及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新型的村镇规划不再以城市为核心,而应首先建构城乡贯通开敞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保持农村的特色文化与空间资源,物尽其用。这个城乡贯通开敞的空间结构规划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城乡资源的整合与空间结构规划。城乡空间包含城市、产业、村庄、农田、水源、林地和湿地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村镇空间规划需首先完善各类资源的空间分析,并进行各类资源的发展策略与空间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城乡资源贯通开敞发展的空间骨架,完成各项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整合、在城乡之间的互补和自由流动。
(2)农村特色空间的保存。农村特色空间,是指农村分散的自然形态,也指农村特色的文化、社会与空间资源。在空间结构规划的基础上,新型村镇规划尤其强调对村庄、农田和林地等农村特色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切不可采取在“国家建设”思路下以城市为中心、“消灭农村”的发展方式。
(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城乡—体化规划。城乡空间的内在结构是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其中,基础设施包括路、电、水、气、信息和生态环保等设施,应逐步从城市向周围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培训、养老和保险等,应逐步取消城乡二元制度的限制,并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和—体化。
三、结语
就空间规划来讲,新型的空间规划,应转变规划实施的主体和内容。规划应从政府主导向地方社区自主转变,并寻求政府、专家、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等共同行动的多元合作模式;规划内容应以培育地方社区与经济为首要任务,并建构城乡贯通开敞的空间结构,保存农村的特色空间,探索并实现城乡资源的整合、流通,促进村镇因地制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良.社会管理创新趋势下的新型村镇规划研究[J].大科技,2015,29(2).
[2]甘建芳.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9).
作者: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