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

党校公共管理现存问题的探讨毕业论文(共2篇)

2023-12-07 01: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建设现存问题与对策


  党校公共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我国学科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落后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落后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以至于学者们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急需解决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


  一、国外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特征


  西方政府管理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此时公共管理仅处于学科前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于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标志着以行政学为名称的公共管理学正式诞生。在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的焦点有所变化,但核心争议话题始终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公共管理学科领域曾出现过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然后到政策分析,最后到新公共管理,每种研究范式都有自己的背景、内容、基本特征及优势。以公共事务管理为中心的“新公共管理思潮”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到政府管理的研究中,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当代公共管理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1924年美国希拉丘斯大学首开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起,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在欧洲、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有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设立公共管理学科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公共管理学科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对各国公共部门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新兴学科。


  欧美国家办学的根本经验在于:公共管理的转变与国家行政改革过程紧密相联,公共管理教育发展与公共管理社会需求相一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公共管理学科呈现出以下特征:(1)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目的是将管理从混乱和狭隘经验主义的现状中解救出来,使之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之上:(2)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强调公共服务的实践性;(3)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教育目标都注重社会实践。


  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较晚,直到1986年,其前身——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才得以恢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管理学门类,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其中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社会保障学、土地资源管理学5个二级学科;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简称MPA。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迄今全国建立公共管理学院的高校已有百所。13所高校具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数十所高校具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83所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MPA培养单位。随着MPA毕业生增多。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也正在从大学溢出,逐步获得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的认同,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日益把公共管理作为干部培训的主要课程。


  公共管理学科引入我国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的态势却异乎寻常,俨然成为管理学门类中的“显学”。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内在观念建制和外在社会建制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科边界模糊,学科体系单一,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Ⅲ:学科范式尚未形成,不同学科之间、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中外公共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共存,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总之,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域边界不甚清晰、问题细化分层不甚明确、研究呈现多元化状态,学科发展正面l临着学科队伍、学科方向、项目设立、学科基地建设、学术成果产出、学科环境营造、二级学科划分、学科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困惑。


  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建设现存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学科结构不完整


  学科组织形式可分为树状型、网络型、行列式型、星团状型和原子团簇型5种。理想的公共管理学科结构应该是树状结构,即:以一级学科为主干,延伸出若干二级学科。再由二级学科生成多个研究方向,其特点是发展方向的单向性与学科关系的平行性,


  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有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其发展受到内在逻辑的制约。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划分是建立在公共管理知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基础上的,学科的边界理论很清晰,但是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结构还没有完全理顺,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1)二级学科设置缺位。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应该包括公共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管理、国民经济管理、财政税收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管理、城市与规划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外交政策与管理、科技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国防与国家安全管理以及电子政务管理等十几个专业方向,现在仅覆盖了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土地资源4个而舍弃了其他领域,相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而言,这样的学科分类还很不健全。(2)二级学科设置越位。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突破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分支领域。从纵向的层次而言。学科的划分应该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形成树状分支结构,但“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却相当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定位,与其他二级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总、分关系。从横向关系上。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应该类似于5条平行线,其他4个二级学科边界非常清晰,存在并列关系,但行政管理学与所有二级学科存在研究上的各种交叉。特别是从课程结构来看,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学科依托依次为政法、管理、经济,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很少关联。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存在。学科性质和学科边界的模糊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


  (二)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缺乏公共知识平台


  公共管理学科基本特征体现为: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作为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研究对象和范畴既要有区别于其他一级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有实现研究领域内二级学科分工的内在联系性。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统领5个二级学科,作为每一个二级学科的逻辑范畴和知识体系应该为“一级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实际上,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社会保障学、土地资源管理学原来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相互间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概念范畴等方面区别非常明显,现归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后,因为没有建立起公共知识平台,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共通之处,导致学科特色不突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没有形成核心理论基础,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维系,学科整合的任务尤为繁重。


  (三)教研机构建制混乱。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据学者周志忍2004年对全国63所高校公共管理院系建制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为依托、囊括所有5个二级学科在内的教学机构建制。公共管理学科教研机构建制现存问题体现为:(1)各校公共管理院系设置中很大程度上受该校性质和校内原有机构建制的影响与约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2)各校公共管理类院系的发育基础很不一致,明显存在几个主导学科取向,依次为管理、政法、人文、文法、经济等。(3)公共管理院系的机构建制与学科结构很不一致,除行政管理学之外,其他4个二级学科的教研机构分别隶属于相关院系,与公共管理院系极少发生联系。(4)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大规模分散于公共管理教研建制之外,完全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学科组织结构体系,给公共管理学科的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共管理学科的长远发展。


  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设置受到办学理念、办学资源、师资以及学术素质等方面影响,呈现出以下弊端:(1)部分高校脱离本院校传统学科基础优势,在教学计划上以“拼盘式”的相关课程为主,课程体系脉络雷同性强,公共管理学科学术著作数量惊人。但在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上鲜有突破和创新。高水平、针对性强的教材还相当缺乏。(2)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教师以前大多是从事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办学资源紧张、办学竞争更加激烈。(3)培养方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培养方案中没能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4)公共管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偏重于理论教育,优秀的案例研究和教学极为欠缺,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能力不突出、就业渠道拥堵。


  四、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建设对策


  (一)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重构


  对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置,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突破一级学科边界向外扩展:在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公共政策、政府管理、非政府部门管理三个基本的二级学科,而把一些具体领域的管理,如教育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等,作为相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来考虑。(2)现有二级学科合并:将目前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5个二级专业分为两类,保留“行政管理”专业,其他4个并为一个,如设立“部门公共管理”专业。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主体学科、办学实力和师资情况,自由设立“部门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攻研究方向。(3)增设二级学科:将公共管理划分为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和公共管理具体职能两大部分,设置10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管理、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资源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作为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其研究对象、范围、主题、方法和理论形态必然随着国家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及现实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设定应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在公共管理学科核心知识和理论的统领下,可按照“同素异构”的原则,进行学科组织结构的创新、融合与重构。


  (二)构建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公共研究平台


  在新“公共管理”学科的大框架下,“公共行政”、“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政策”日益成为当代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领域,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已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理论基石,其中“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和主干部分,


  在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现有二级学科中,可以将行政管理学的某些内容和范畴建设成为其他二级学科的共同知识基础,建造统一的研究平台。如:在行政管理学为公共知识平台内设“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组织管理”4门核心课程,其中“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现有二级学科搭建统一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从而克服目前5个二级学科随意拼凑的问题;“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及“公共组织管理”为现有二级专业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以此体现出学科间内在逻辑联系和理论共通性。


  以行政管理学为公共知识平台的构建可以将现有二级学科凝聚在公共管理核心知识周围,服务于核心理念研究,汇聚学科优势,从而深化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学科研究范畴,扩大学术影响,促进学科长足发展。


  (三)构建学科社会建制,形成学术共同体


  公共管理学科虽然存在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但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各院校办学的背景差别也很大,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在学术共同体中保持多样性和竞争性。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公共管理学科可以通过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形式,打造一个学术共同体,形成研究合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和机构建制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在尊重学科规范的前提下应当鼓励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选择和竞争。各高校应根据自己学科优势,应按“一级学科打基础,二级学科搞建设,三级学科抓特色”的办学思路。从学科特色、学科方向、学科梯队、学科基地、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以及学科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探求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建设模式,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专业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契合


  公共管理专业内部方向的多元化和学生就业的广泛性,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在专业体系的构造上将理论研究与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价值设定与经验验证结合起来,经验试验与模式归纳结合起来,创造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专业教师能够同时胜任教学、科研及担任公共部门咨询三方面任务。(2)教学体系创新。重视多学科的渗透,强调方法论的学习,重视经济学定量方法的运用。(3)教学方法创新,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强化学生参与公共政策讨论、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过程教学,提高其社会公共问题诊断、预防和治理能力。(4)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建立管理案例中心库,促进教材、讲义编写,实现图书文献等基础设施重新配置和资源共享。(5)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利用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的联合优势,采取课题合作、联合培养、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五、结论


  目前,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着的内、外环境的变迁。界定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边界、理顺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关系、整合学科建制、有序配置研究资源,对改变公共管理教育现存种种弊端、促进学科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2篇:关于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探讨


  0引言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管理的方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其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福利。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并成为当代中国和未来世界最具有广阔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的公共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现象要求我们清晰的认识公共管理的内涵、手段和运行方式,从而促进其发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公共管理的价值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就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做出了分析。


  1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由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对传统的额公共管理模式理论的摒弃以及进行改革创新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改革运动中提出了新的公共管理的主导方向。新的公共管理运动在实务届和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学届摆脱了传统的管理主义过度依赖官僚机构的现象,转向理性的通过经济理性主义对管理主义加以新的定义,且进行持续性的探究并最终导致公共行政改革的全球性的浪潮,由于这一运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也应运而生。不同的是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一味的追求效率,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则由效率优先转向绩效优先,以私营管理模式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视管理者的责任和最终结果,最终达到政府施政管理的基本的价值取向的“3E”目的:即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3E”被列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追求的价值,是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模式:在思想上偏向结果取向,更加重视责任和具有更加激烈的竞争性;在内部正价注重成本绩效以及绩效;在外部更加关注顾客和“PPP”(Pub1iC-Private,Partnership);在方式上最大程度的让渡市场,采用合同外包及出售等方式;使组织结构小型化且具有更大的弹性。


  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价值取向的扭曲


  不可否认的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给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所产生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社会及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同时也在更加关注对公共部门的效率。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以绩效及结果为目标取向的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偏离了政府的公共性要求,直接给公共利益造成了受损,降低了公共福利,造成了公共责任的缺失,严重的损坏了群众根基。


  2.1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体现出来单纯的“管理公共事物”行为


  从普通角度来讲,评判政府活动性质及分析基本价值的工具是公共性。将公共性抛弃之后,管理本身缺失了合法性、必要性,公共行政就迷失了应有的方向和宗旨。由市场信号的反馈来确定当代政府管理的事务,由顾客的要求确定当代政府行为的重点,由市场竞争调节公共利益的动作,这是新公共管理的一向主张。换种说法也就是,公共管理运动过分的重视管理,依旧破除不了官僚制理论一向追求效率的思想的影响,一味的去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政治层面对民主、公平、正义等终极价值的有效回应的缺失,导致民主与价值的背离,这将必然受到抨击。


  2.2在效率方面,经济学意义上取得了片面性的胜利


  为了及时处理出现的繁杂社会事务,政府逐步退出难以应付的管理领域,把权力抛向社会;另一方面,将市场机制导入到自身管理的过程,利用市场所具有的效率性原则去应对这些繁杂的问题。新公共管理的依据性理念是:政府应该建造选择舞台就像市场一样,并且在这里,单个单元可以依据自身的利益去做出正确的抉择。信公共管理运动坚持视公民如顾客坚持顾客导向,以最终达到顾客满意为宗旨。为权利的掌握着和被服务对象所不能容忍的是:经济学理论所要达到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与公共管理的边界相重合。顾客所强调的容易造成公共管理者用顾客与企业的关系来代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因此公共利益被简洁化,表层话,最终导致公众利益受到损失。


  2.3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价值目标进行应有的反思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具有极大的区别,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必须能够保障社会基本价值可以实现。民主宪政是当代公共管理的基础,注重强调人民主权、公共利益、社会公正、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但是新公共管理把“3E”(经济、效率、效能)作为价值标准,过度化的追求效率,“凭单制”、“使用者付费制”等呗用到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价值取向极其单一,从而将公共行政捍卫民主与公平的政治责任忽视,这也就导致与公共行政价值观相矛盾。以此为基础,公共管理迷失了应有的方向,没有能力捍卫民主政治价值,最终导致公共性缺失。


  3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发展


  效率一直是公共行政管理的的最终目标。有的学者认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价值取向就是效率,而官僚制理论中的上下级隶属制度也是为了让行政机关的工作更有效率。然后从上世纪后期,由于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西方各发达国家就展开了公共管理的改革运动,传统公共管理过于依赖政府官僚机构,为了摆脱这一弊端,新的改革就转向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探索新的管理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从注重效率转为注重绩效。经济、效能、效率、是其基本价值取向。现在我国处于一个信息时代,知识价值的力量比传统的资本价值更为重要,知识创新在生产生活中着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人们更加重视公共管理管理价值的创新。这其中包括技术、制度、组织的创新。它不单是某个具体方面的具体管理,也可以是一种有高效率的资源整合方式的整个过程,我国针对如今的深灰发展状况,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鼓励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且也在建设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创新机制。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都要注重创新。4结语


  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受公共管理者的精神意识形态层面面的影响较多,管理者的信念、理想、心理偏好、行政态度等观念都会对其如何决定公共管理的决策造成影响,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政策选择、行为选择和模式。所以,研究公共管理价值取向不单是对国家、政府有必要,对于每一个普通的民众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体。有时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需要承受着不公平的对待;有时,为了更加公平,必须降低效率。公共管理者要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就要对公共管理价值取向有着深切、清晰的认识,然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面关系,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做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当然,管理者也要根据时局的变化即使适当的对公共事务做出调整。这也是管理价值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